略论中国建筑的色彩
《中国建筑的特征》(精华版)
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
的骄傲。
六、屋顶的装饰作用
滕王阁
岳阳楼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举 例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 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
子 “在使用颜色上,中国
作 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
比 中最大胆的”,不但在
较 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
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
饰木架部件。
七、颜色的选择——朱红
中国馆
全文的整体结构
•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 一、引论: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
中国建筑的影响(1-2) • 二、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3-13) • 三、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14-19) • 四、结语:建筑传统发扬光大(20)
比喻
文章中说的建筑“词汇”指的是 什么?
中国建筑“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 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 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 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 形成建筑的整体。
• 四、作者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 译性”问题。
罗 马 凯 旋 门
琉璃牌楼 华 表
凯旋门
罗马圆亭子
(三)介绍了中国建筑的 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 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 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 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 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结构方法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
柱子支撑的亭子
中国建筑的特征
列摹 图状 表貌 举下 例定 子义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先描述“拱”是“弓形 短木”,斗是“斗形方 木块”,它们组合起来 称“斗拱”。它不但可 “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 交接处的剪力”,还具 有装饰作用。
第二部分结构与说明顺序
总 体
中 国
个别建筑构成 整 特 群体建筑构成 体 征
《建筑艺术赏析》——05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寻踪
三、灵动恢宏的建筑空间
(三)蕴涵“科学”与“理性”的有机空间
伊东忠太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中曾对中国古代 建筑的配置形式专门做了一番研究,最后得出结 论:中 国主要的传统建筑“大都以同样方针配置之”。
四柱所形成的“间”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构 成的单元基础,“一而再,再而三”,从平面与 竖向重复演进。
即以不变的“单位”组合形成“变化”的居住空 间去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
三、灵动恢宏的建筑空间
(四)以不变应万变的“活”空间
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体系的空间概念与西方石构建 筑源于承重墙结构的空间分隔概念不同,是一种类
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流动空间”。
就整个单体建筑而言,由于外墙不承重,门窗可自 由开启,因而根据不同的需要都可以演化成不同形 制的建筑空间。如四面围墙,称其“堂”;四面开 敞,谓之“亭”等。 而在单体建筑内部,可以根据实用和艺术的要求灵 活处置,利用镶板、屏风、隔扇等各种罩等构件对 空间进行分隔,空间隔而不断,互相渗透。就整个 建筑群而言,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使各个独立 的单体建筑之间及单体与环境之间展现出封闭或开 放的姿态。室内外空间相互交融,达到完美和谐的 统一。
(二)装饰图案
1.动物类
不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水中游的,只要这种动物 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富足、力量,平安或吉祥,就会被人 们所喜爱,自然也会被广泛运用到建筑中。例如,民居的门 窗上常雕刻有代表着福禄寿喜的蝙蝠、梅花鹿、白鹤和喜鹊 (见图5-18)。
图5-18 江西延村古民居的一处“福禄寿喜”雕刻
如取材于桃园三结义、苏武牧羊、将相和、杨家将的故
事,贯穿了封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宣 扬和教育。但最为突出的还是“忠、孝、节、义”四个字。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
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
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
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
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
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
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
明清时期常用的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
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
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
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二、屋顶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
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
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
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顶、卷棚顶等形式。
屋顶使建筑物显得稳重协调,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浅论
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浅论【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空间建筑色彩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可是,目前城市建筑的色彩规划还不是很完善,存在一定的缺陷,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色彩污染。
本文作者对城市建筑色彩的影响因素以及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城市色彩规划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建筑;色彩规划;影响因素;现状;建议在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的今天,我国城市人口渐渐呈现出了急剧膨胀的特点。
随之而来的,是一栋栋现代化楼宇的迅速崛起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
这些都是我国城市发展现状,也是城市色彩日渐丰富的必要推力。
然而,使人堪忧的是,目前,我国城市色彩却面临着“混乱杂”的严峻局面。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譬如:色彩规划的不科学,审美文化修养的缺少,对城市色彩不够重视等等。
随着21世界的到来,人们的环保意识愈加浓厚,地方性保护也逐渐加强。
在这种现状下,“怎样通过城市色彩规划与设计保存城市特色,美化城市环境”也俨然成为了21世纪新的主题。
一、影响城市建筑色彩选择的因素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区域,往往会拥有不同的地形地势、区域气候、建筑材料、历史渊源以及风俗习惯等——这就是自然环境和人文要素的区域差异性。
这种区域差异性也是导致人们在进行城市建筑色彩选择时常常会出现一定的差别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选择城市建筑色彩时,只有结合各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最佳的选择方案。
事实上,建筑色彩的选择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地方色彩与传统色彩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金色屋顶、大红墙柱、洁白栏杆是我国明清两代宫殿建筑群的特色,彰显出其浓艳强烈的色度;白墙、灰瓦、黑柱是日本宫殿建筑群的特色,体现出其淡雅素净的基调;淡褐色和茶色是英国城市建筑所偏爱的色彩;明亮活泼的清白色则是西班牙城市建筑经常采用的颜色。
甚至,尽管是同属于中国的江南和闽南却由于自然环境等因子的影响,其建筑所采用的颜色也有所不同:前者多是青瓦粉墙,黑白分明;后者却常为红砖砌筑,色彩艳丽。
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本文原载《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1期,1932年3月,署名:林徽音)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而演进程序单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而基本结构上又绝未因受外来影响致激起复杂变化者。
不止在东方三大系建筑之中,较其它特广,而艺术又独臻于最高成熟点。
即在世界东西各建筑派系中,相较起来,也是个极特殊的直贯系统。
大凡一例建筑,经过悠长的历史,多参杂外来影响,而在结构,布置乃至外观上,常发生根本变化,或循地理推广迁移,因致渐改旧制,顿易材料外观,待达到全盛时期,则多已脱离原始胎形,另具格式。
独有中国建筑经历极长久之时间,流布甚广大的地面,而在其最盛期中或在其后代繁衍期中,诸重要建筑物,均始终不脱其原始面目,保存其固有主要结构部分,及布置规模,虽同时在艺术工程方面,又皆无可置议的进化至极高程度。
更可异的是:产生这建筑的民族的历史却并不简单,且并不缺乏种种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组织上的叠出变化;更曾经多次与强盛的外族或在思想上和平的接触(如印度佛教之传入),或在实际利害关系上发生冲突战斗。
这结构简单,布置平整的中国建筑初形,会如此的泰然,享受几千年繁衍的直系子嗣,自成一个最特殊、最体面的建筑大族,实是一桩极值得研究的现象。
虽然,因为后代的中国建筑,即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上却仍呈现出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一般人常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简陋无甚发展,较诸别系建筑低劣幼稚。
这种错误观念最初自然是起于西人对东方文化的粗忽观察,常作浮躁轻率的结论,以致影响到中国人自己对本国艺术发生极过当的怀疑乃至鄙薄。
好在近来欧美迭出深刻的学者对于东方文化慎重研究,细心体会之后,见解已迥异从前,积渐彻底会悟中国美术之地位及其价值。
但研究中国艺术尤其是对于建筑,比较是一种新近的趋势。
外人论著关于中国建筑的,尚极少好的贡献,许多地方尚待我们建筑家今后急起直追,搜寻材料考据,作有价值的研究探讨,更正外人的许多隔膜和谬解处。
中国古建筑欣赏
比如:明清故宫
基本色调突出黄红两色,黄 瓦红墙成为基本特征,黄红两色搭配 使用突出了皇家庄重的威严
古代都城的城郭四门,东方苍龙门(对应青色)、南方
朱雀门(红)、西方白虎门(白)、北方玄武门(黑),其 建筑色彩的象征含义也是脱胎于五色、五行与五方的传统文 化观念。
明朝宫殿式建筑
6、清代建筑色彩艺术:建筑色彩的颠峰时期,油漆彩画盛行,施色走向 复杂化
清朝统治者入关后,封建君主制进一步加强,皇权更为巩固。手工业 生产水平比明朝有较大提高,规模更加扩大。在此背景下的清代建筑 色彩的施用越来越复杂,其色彩功能突出装饰性,这一时期最突出的 就是“油漆彩画”。围绕彩画形成了一系列与建筑文化相关的内容, 彩画的功能演化成装饰。清代后期,等级制度使建筑颜色两极分化, 艺术表现寓于内容要求。清代官式建筑以金龙合玺为最荣贵,雄黄玉 最贱。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依次为坛庙、陵墓、庙宇, 色彩的强烈程度也递减而下:民居最普通,色彩最简单,其建筑一般 不施彩画,即使有的也只在梁枋交界处画“箍头”。清代台基一般为 砖石本色,重要建筑用白色大理石。如北京紫禁城的颜色是红黄色的, 与紫禁城相联的周围一些重要建筑都是红色,屋项则呈现绿色,而其 他的北京建筑颜色大多是灰色。清代琉璃瓦的使用极为普遍,黄色最 尊,用于皇宫及孔庙;绿色次之,用于王府及寺观;蓝色象天,用于 天坛;其它红、紫、黑等杂色用于离官别馆。
唐朝始建的武当山
3、宋代建筑色彩艺术:主流文化的印证
唐宋建筑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但宋代建筑 比唐代建筑规模小,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 殿阁楼台。受唐代建筑的影响,宋代建筑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 筑为代表,装饰上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油漆在这一期开始 大量使用,建筑构件也开始趋向标准化,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 代的一大特点。受儒家理性主义和禅宗的哲理作基础的宋代社会思想 所致,宋代建筑用色喜用稳重而单纯、清淡高雅的色调。自唐玄奘在 佛庙中引入西藏风格开始,至宋代,印度佛教文化开始渗透到中国文 化各个角落,宋代建筑寺塔的装饰尺度合理,造型完整而浑厚,苏州 的虎丘塔、泉州的仁寿塔便是宋代典经之作,建筑颜色突出为红色, 屋顶上或全部覆以琉璃瓦,或用琉璃瓦与青瓦相配合成为剪边式屋顶, 彩画和装饰的比例、构图和色彩都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因而当时 建筑给人以柔和而灿烂的印象。宋代建筑的色彩充分反映了当时的主 流文化,并且对后来中国建筑装饰文化的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及教案梳理
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及教案梳理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美学故宫建筑
从美学角度谈故宫建筑宋莉摘要: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别具一格、辉煌壮丽,具有中国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的建筑物和世界上最大的皇宫。
本文从深层的象征性、科学的框架结构、庭院式的组群结构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故宫在美学方面的价值.关键字:故宫;美学;价值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
它坐落于北京市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从大江南北征调能工巧匠和役使百万役夫,历经14年(公元1407—1420年)时间建成的。
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8万多平方米。
城墙环绕,周长3428米,城的四角有结构精巧的角楼。
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完整的防卫系统。
宫城辟有四门,南面有午门,为故宫正门,北有玄武门,东面是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1]在公元1420—1911年这491年间,从明成祖朱棣到清末代皇帝溥仪,共有24位皇帝(明代有14位,清代有10位)先后居住在这座宫殿内,对全国实行封建统治。
宫内有各类殿宇9000余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建筑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
故宫由外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
外朝以太和殿(金銮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以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政事、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
内廷以乾清宫(皇帝卧室)、交泰殿、坤宁殿(皇帝结婚新房)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西六宫(皇妃宫室),辅以养心殿、奉先殿、斋宫、毓庆宫、宁寿宫、慈宁宫以及御花园等,是皇帝平日处理政务及皇帝、皇后、皇太后、嫔妃、皇子、公主居住、礼佛、读书和游玩的地方。
总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前三殿、后三宫坐落于全城中轴线上,气势雄伟,豪华壮观,为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别具一格、辉煌壮丽,并具中国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的建筑物和世界上最大的皇宫。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但被废皇帝博仪仍居住在故宫后半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文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文章中国古代建筑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独特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
色彩作为建筑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建筑本身,更是为了表达人们对生活、宇宙、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理解和信念。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入手,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的颜色主要以黄、红、绿、蓝、白、黑等基本颜色为主,这些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黄色被视为中华民族的颜色,代表着皇族的尊贵和崇高,因此在古代建筑中常常用黄色作为主色调。
红色象征着热情、祥和和幸福,常常被用于饰物和宫殿的装饰之中。
绿色则代表着生机、和谐和清新,常常被用于园林和寺庙的建筑中。
蓝色代表着清洁、深邃和宁静,常常被用于水体和佛塔的装饰中。
白色代表着纯洁、高贵和庄重,常常被用于宫殿和墓园的装饰中。
黑色则象征着神秘、权威和稳重,常常被用于城墙和城门的涂装中。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还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建筑的色彩往往反映了统治者的品味和偏好,黄色常被皇宫和帝王陵墓所采用,以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在宗教信仰方面,佛教寺庙常采用青、黄、红等颜色,以表现出佛教的神圣和敬畏。
而在民间建筑中,则更注重色彩的亲和和舒适,多采用明快而温暖的红色和绿色,以增加生活的色彩和乐趣。
再次,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性变化。
在唐宋时期,建筑的色彩更趋向于灰、黑、白等中性色调,以表现出唐宋文化的庄严和内敛。
而明清时期,建筑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红、黄、绿等明快的颜色被广泛运用于宫殿、寺庙和园林的建筑之中,以彰显明清文化的繁荣和富丽。
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建筑的色彩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不再局限于传统色彩的运用,而是更加注重形式和功能的创新。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不仅是建筑本身的表现形式,更是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装饰装修2021-11-25 19:03:34 阅读35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建筑上创造了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系和风格。
其根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单体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统一木构架体系是中国古建筑的根本特点。
作为木构架单体建筑大致可分为下、中、上三个局部。
所谓下部就是台基局部,包括直接承托木构建筑的基座、基座四周的栏杆和可供上下的台阶。
一般房屋用单层台基,隆重的殿堂那么用二层或三层台基。
承托木构建筑的基座,大都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座壁外观根据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统一的要求,常加工成平整笔直的光滑外表、带壁柱的外表或须弥座形式。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复杂而华美,多用于宫殿、坛庙等高级建筑上。
基座四周的栏杆最初为木制,后来才成为石造的。
它是由望柱、寻杖、撮项〔瘿项〕、云拱、盆唇、大华板、束腰、地霞、小华板、地栿等构成。
望柱的断面有方、圆、八角、多瓣〔瓜楞〕等形式;柱头有莲、狮、卷云、盘龙等式样。
栏杆既是一种保护性设施,也是构成建筑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组成局部。
一般地说,房屋下部的台基各部尺寸大小,是受屋顶出檐深度和檐柱径等制约的,有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供上下的踏道,常见用阶梯形踏道、斜坡道和蹉三种:蹉即是在斜坡道上用砖石露棱侧砌而成的一种防滑作用较好的特殊斜坡道。
但不管使用哪种踏道也必须与整个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要保持协调一致。
木构建筑的中部,即指柱、梁局部。
它是木构建筑的核心局部,由柱、梁、枋、檩、椽和斗拱等根本构件组成的框架结构体系,连同木构屋顶统称为“大木构架〞。
中国木构架体系有多种结构形式,其中主要的有两大类:一是“叠梁式〞构架体系,一是“穿斗式〞构架体系。
“穿斗式〞构架体系,是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穿假设干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穿斗架的大小和形式,视穿枋多少而定。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1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这个特点是和中国2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
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3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4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
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
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
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
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
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
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
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5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15、阅读本文,说说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文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丰富、鲜明与寓意深远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色彩美学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这些色彩不仅使建筑本身显得华丽、庄重,而且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象征意义。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选择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的颜色,常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
黄色则是大地和太阳的象征,具有尊严和崇高的内涵,因此在皇家建筑中被广泛使用。
青绿色则寓意着长久和平,以及草木的旺盛,常用于园林民居等建筑。
这些颜色的选择不仅使建筑外观更加鲜明,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运用受到严格的封建礼制和儒家思想的约束。
自唐代起,黄色成为皇室的专用颜色,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其他阶级和等级的建筑在色彩使用上则有着产格的限制,如《明史舆服志》中对于官员房屋色彩的详细规定。
这种色彩使用的规定不仅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秩序和和谐的追求。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还常常与建筑的功能和位置相呼应。
例如,言殿群外的围墙-般采用红色,象征着中央政权。
而言殿的屋项则采用黄色琉璃瓦,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使建筑本身更加美观,也增强了建筑的功能性和象征意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装饰还常常与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
这些建筑不仅在色彩选择上独具匠心,而且在色彩装饰上也极富创意和美感。
无论是绘画图案的装饰还是雕刻艺术的点缀,都使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引人入胜。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不仅具有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而且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这些色彩的选择和运用不仅使建筑本身更加美观和庄重,也增强了建筑的功能性和象征意义。
同时,这些色彩还与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使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引人入胜。
这些色彩的选择和运用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和色彩运用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
证合理舒适 的面宽和进深 ; 注重通风和通透性 , 压缩动线 长度 , 分 道 , 场地景观 、 室内设施 均考 虑无 障碍设计 。
区明确 , 在交通组织 上各部分功能人流相互 隔绝 , 动静 区分 , 使每 4 结语 个功能空 间都 具有 独立 性。设计 以人 为本 , 能第 一为 原则 , 功 在原 方案 的基 础上开 始初 步设计 , 到施工 图结束 , 时近 直 历 并 注重刻画 建筑造 型及细节 , 从环境 中创造效 益。建筑外观设计 半年 的时间 , 其间修改 无数 。随 着一次次 的修改 , 图纸一 步步深
中图分类 : Ul5 T l
文献标识码 : A
中国传统 建筑形式包括 宫殿 、 府邸 、 衙暑 、 院 、 台、 寺 楼 厅榭 以 但总体上 中国建筑色 彩萌芽时期色项的种类很少 , 主要是黄 、 、 白 及民居等 , 其特 色之 一是其立面色彩斑 斓 , 比强 烈 , 对 充分表现 出 红 、 , 褐 它们的搭 配构 成早 期 建筑 色彩 的协 调 , 还谈 不 上色 彩斑 建筑 色彩 的艺术效果 , 这种建筑色彩文化 之所 以经久 不衰和持续 斓 , 为我 国建筑色彩 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 但 发展 , 是有其历史根 源和社会背景 的 , 中华文化 不断创造 、 是 发展 2 中 国古建木 结构 特点 的要 求 的必然结果 。其 中古 老 、 泛和深 刻的含 义是值得挖 掘 、 广 保护和 中国古建筑 的大部分装 饰都 是 由构造 的必然性 演变或转 化 继承发展 的。为此 , 中初步分析 了中国传统建筑 色彩的成 因和 文 而来 的。中国传统 建筑结 构一般有 木结构 、 砖石结 构 、 土结构 生 内涵。从某种 意义上说 , 中国古代 建筑是色彩 的建筑。中国古建 等 , 主要是木 结构 。中国古代 黄河流域 丰 富的木材 资源条 件 , 但 外形方正 , 轮廓 简单 , 其形 象易于刻板而少生气 , 土木在质感 上略 创造 了中 国独特 的木 构架 建筑 形 式 , 但是 木 构架有 它天 生 的缺 显粗糙或 杂驳 。作为 补救 的一种手 法 , 色彩装饰 是必要 的 , 也是 陷 , 易受 到风雨侵蚀和火灾 、 容 虫害的影响 , 土墙 更容易受侵蚀而 掩盖 中国木构 架 建筑 主 要材 料—— 木 材天然 瑕 毗 的有 效 方法 。 剥落从而影响建筑 的使用 寿命 。所 以最初 是在木柱 上涂 油来保 由此可见色彩的装饰是中 国传统建筑 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这也 是中 护木构件免受风雨 的侵蚀 。但 由于 建筑构造 技术 和建筑材 料本 国传统建筑的标志之一 。 身的限制 , 使木结构 建筑 只能在 平面上发 展 , 而且体 量都 不可能
赖德霖-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与伊东忠太《支那建筑史》
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与伊东忠太《支那建筑史》赖德霖1932年3月林徽因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的论述——《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1这篇文章包含了三个重要思想:第一,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框架结构,这一点与西方的哥特式建筑和现代建筑非常相似;第二,中国建筑之美在于它对于结构的忠实表现,即使外人看来最奇特的外观造型部分也都可以用这一原则进行解释;第三,结构表现的忠实与否是一个标准,据此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从初始到成熟,继而衰落的发展演变。
这些思想后来贯穿于她与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和大量有关中国建筑的论述。
由于文章对于中国建筑的认识全面、深刻、系统,而作者当年只有28岁,且实地考察经历并不丰富,所以后辈读者在惊叹之余,难免希望追究她的认知来源。
已有学者指出,这篇文章是1931年11月19日林徽因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小礼堂为外国使节所做的有关中国建筑的著名讲演的文稿。
2如此,文章中没有加注参考文献以今天的学术标准衡量虽然不无缺陷,但也并非不可理解。
不过为了回答读者疑问,更为了揭示中国建筑史学形成的复杂历史,今天的历史学家们仍有责任去钩稽作者所借鉴的来源和所辩驳的对象。
为此笔者已经在2012年发表了《28岁的林徽因与世界的对话——〈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评注》一文。
3该本从史学史的角度对林文作了文本分析,目的有三:第一,作为中国最早的女性建筑家,林徽因在28岁时所达到的认识高度;其次,作为一名民族主义的知识精英,她在捍卫民族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除此之外,笔者还希望揭示在近代中国建筑史话语形成的过程之中,中国建筑史家与西方及日本建筑史家在建筑史方法论以及对中国建筑的认识方面的对话。
近日,朱涛先生在其新作《梁思成与他的时代》一书的首发式上说,林徽因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一文“大段大段的文字是借鉴了伊东忠太的《支那建筑史》”。
4此话被《新京报》记者断章取义,以“香港学者质疑梁思成:文章大段借鉴日本学者”为题对首发式进行了报道,5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误解。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解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解读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
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①,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①葱岭:古山脉名,传说以山多青葱而得名。
包括天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等。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间属于一家的关系。
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
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第一部分(第1、2段),作者首先指出中国建筑体系是个独特的体系,点出本文说明的中心,接着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西起葱岭,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这样,作者便从世界和历史的高度,突出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文化史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几点。
(一)个别的建筑物①,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①个别的建筑物:指相对独立的一座房屋。
个别,在这里是单独的意思。
)(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①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②、厢③、耳④、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浅谈我国古建筑的设计风格
浅谈我国古建筑的设计风格内容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20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并传播影响到东亚等邻近国家。
本文以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视角,对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建筑风格、艺术特色等方面作出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字:古建筑文化;中式建筑;民族建筑;特点;风格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
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建筑是人类为居住和相关社会活动而创造的一种特殊器物。
建筑是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晶、载体。
世界文化的交融给建筑刻上了外来文化的痕迹,但这种痕迹不能替代建筑的本土特征。
建筑是多元的,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为建筑的民族化和地域化。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阶段,在封建奴隶社会时期,木构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主流,随着公元5世纪左右建筑技术的长足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枚举。
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西藏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札时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关于我国古建筑的特征表述以汉民族木构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而称颂于世。
中国建筑彩画讲座_第三讲_旋子彩画
中国建筑彩画讲座——第三讲:旋子彩画蒋广全一、旋子彩画名称的由来及其纹饰构成特征旋子彩画是清代官式建筑的一类主要彩画,这类彩画应用广泛,做法品种很多,等级制度分明。
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如其中提到的“金线大点金沥粉金云龙方心伍墨”、“小点金龙锦方心伍墨”、“雅伍墨花锦方心”等名称,当时就是指的这类彩画。
在彩画行业中,还有“蜈蚣圈”、“学子”、“旋子”、“圈活”等多种俗称。
由于其图案花纹近似于唐代的团窠纹、宋代云头纹、元代及明代旋花纹,又是由明代旋花纹直接衍变发展而来,造型似圆形水旋,1934 年梁思图 2 各代近似旋花纹与清代旋花纹对照图成先生著《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时,首称这类彩画为“旋子彩画”,自此统一了这类彩画名称,一直延续至今(图1、2)。
清代旋子彩画与明代旋子彩画纹饰画法有哪些明显的时代区别呢?主要有如下四点:1、明代方心头画法一坡三折取外挑内弧式画法(亦包括岔口线、皮条线画法)。
而清代方心头画法与之相反,改为一坡两折,取外弧内扣式画法(亦包括岔口线、皮条线画法)。
2、明代旋花瓣,有的包括头路瓣有的不包括、一般在圆形花瓣中加画凤垂瓣画法。
于二路瓣有的直接用凤垂瓣表现。
而清代旋花瓣,只有喜相逢花纹内有凤垂瓣,其它如包括头路、二路、三路瓣则大大的简化,抽象化了。
3、明代旋花花心即旋眼,往往用较直观的莲花形或石榴形显示。
而清代旋花心则极大抽象化,已很难想象为花心。
4、明代旋子彩画方心大多一般画的较长,一般约占到开间的1/2 长左右。
少量的画法,有的方心长度不足开间1 /3 长,说明所谓“三停”的概念尚未形成。
而清代旋子彩画方心,较明代画的较短,较严格的占开间的1/3 长(图3)。
清代旋子彩画纹饰,在其漫长的整个发展过图1 旋子彩画旋花纹饰画法特征图程中,经历了哪些发展变化呢?即其纹饰有哪些阶段性 表现特征呢?(图 4)图 3 明代旋子彩画与清代旋子 彩画时代特征区别对照图图 5 清代旋子彩画纹饰部位名称图三、旋子彩画装饰的建筑旋子类彩画在清代各类官式彩画中产生定型最早, 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它对于清代其它类彩画的产生、 形成发展起到过很重要影响作用。
形容圆明园的句子
形容圆明园的句子首先,圆明园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古老的红墙黛瓦、精美的石雕、雕梁画栋、曲径通幽的小桥流水,无不展现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魅力。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的神秘和美丽,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仙境。
其次,圆明园的景色优美,四季各有特色。
春天,园内繁花似锦,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让人心旷神怡;夏天,绿树成荫,清风徐来,荷花盛开,池水清澈,让人感受到一丝清凉;秋天,枫叶飘零,金黄的色彩将园林装点得如诗如画;冬天,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更显得宁静而美丽。
无论何时前来,都能领略到不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再者,圆明园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
它曾是清代皇家园林,是康乾盛世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典范。
园内的建筑、雕塑、文物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精髓,让人感受到古代帝王的豪华和奢靡,也能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圆明园的遗址虽然经历了沧桑岁月,历经战火洗礼,但依然展现出它的雄伟和壮丽。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淀,也能够体会到人类文明的伟大和不朽。
圆明园的美丽和壮观,不仅仅是一座园林建筑,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历史的见证,一个民族的记忆。
总之,形容圆明园的句子,可以用来描绘这座古老园林的美丽和壮观。
它的建筑风格独特,景色优美,文化底蕴深厚,遗址雄伟壮丽,无不展现出它的独特魅力和无穷魅力。
它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典范,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园林之一。
前来参观的游客,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魅力,也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淀。
圆明园,是一座充满魅力和魅力的古老园林,是一座值得珍惜和传承的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领略北京故宫的历史风韵
历史文化:领略北京故宫的历史风韵引言:一座千年古宫的魅力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宏伟壮丽的古建筑之一,承载了千年的历史风韵,见证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荣辱。
它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
走进故宫,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感受着历史的绵延和封建王朝的光辉。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无数的故事和传说,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北京故宫的历史风韵吧!第一章:故宫的建造和历史沿革1.1 宏伟的建筑和设计故宫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和精美绝伦的设计而闻名于世。
它由明朝的建筑师刘伯温设计,规模庞大,建筑风格独特。
故宫占地面积达到了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了15万平方米,共有九座宫殿、院落和五百多座房屋。
整个建筑群依照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风格,色彩斑斓,宏伟壮观。
1.2 历史沿革和改建故宫原名紫禁城,始建于明朝的永乐年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的改建和扩建。
在明朝,它是皇帝的居住和政治活动场所。
而在清朝,故宫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宫。
经过多次改建和修缮,故宫日益完善,也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第二章:故宫的建筑风格和结构2.1 建筑风格的特点故宫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
其主要以黄色为主色调,象征皇权和皇室的尊贵。
建筑采用严格的对称结构,大门、殿堂和庭院都布置得井然有序。
大量使用了木结构和石制建筑材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特制的朱红色琉璃瓦。
2.2 主要建筑区域的介绍故宫主要分为外朝和内廷两个区域。
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包括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内廷则是帝后居住的地方,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等。
每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用途和设计,展现了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精湛工艺和雄伟气势。
第三章:故宫的文化内涵3.1 皇家文化的展示作为中国古代皇宫的代表,故宫展示了丰富的皇家文化内涵。
在故宫中,可以欣赏到皇家宴会、皇帝行宫和宫廷生活的场景。
而宫殿的命名和设计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象征意义,例如紫禁城中心的太和殿象征着皇帝权力的所在,乾清宫则代表着皇后的尊严和威严。
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本文原载《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1期,1932年3月,署名:林徽音)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而演进程序单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而基本结构上又绝未因受外来影响致激起复杂变化者。
不止在东方三大系建筑之中,较其它特广,而艺术又独臻于最高成熟点。
即在世界东西各建筑派系中,相较起来,也是个极特殊的直贯系统。
大凡一例建筑,经过悠长的历史,多参杂外来影响,而在结构,布置乃至外观上,常发生根本变化,或循地理推广迁移,因致渐改旧制,顿易材料外观,待达到全盛时期,则多已脱离原始胎形,另具格式。
独有中国建筑经历极长久之时间,流布甚广大的地面,而在其最盛期中或在其后代繁衍期中,诸重要建筑物,均始终不脱其原始面目,保存其固有主要结构部分,及布置规模,虽同时在艺术工程方面,又皆无可置议的进化至极高程度。
更可异的是:产生这建筑的民族的历史却并不简单,且并不缺乏种种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组织上的叠出变化;更曾经多次与强盛的外族或在思想上和平的接触(如印度佛教之传入),或在实际利害关系上发生冲突战斗。
这结构简单,布置平整的中国建筑初形,会如此的泰然,享受几千年繁衍的直系子嗣,自成一个最特殊、最体面的建筑大族,实是一桩极值得研究的现象。
虽然,因为后代的中国建筑,即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上却仍呈现出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一般人常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简陋无甚发展,较诸别系建筑低劣幼稚。
这种错误观念最初自然是起于西人对东方文化的粗忽观察,常作浮躁轻率的结论,以致影响到中国人自己对本国艺术发生极过当的怀疑乃至鄙薄。
好在近来欧美迭出深刻的学者对于东方文化慎重研究,细心体会之后,见解已迥异从前,积渐彻底会悟中国美术之地位及其价值。
但研究中国艺术尤其是对于建筑,比较是一种新近的趋势。
外人论著关于中国建筑的,尚极少好的贡献,许多地方尚待我们建筑家今后急起直追,搜寻材料考据,作有价值的研究探讨,更正外人的许多隔膜和谬解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中国建筑的色彩摘要:中国古代建筑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但却从来不是仅仅遵从色彩美学的基本理论。
中国建筑的色彩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美学以外的各种因素制约。
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政治、经济等一些因素都在于其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关键词:中国建筑的色彩;哲学;社会政治;生产技术;地理环境一.建筑装饰中的色彩。
建筑是人们生存在大地上的物质依托,建筑内部空间则是人们生活活动的基本场所。
建筑设计就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建筑环境。
它需要在美学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建筑形式、造型、色彩、材质等。
人们在观察建筑内外装饰空间时,往往第一性的感觉是,所有色彩搭配的综合效果,英国学者P.L.格列高里曾在《视觉心理学》说过:“颜色知觉对于我们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可见建筑的色彩设计是很重要的。
色彩是人们视觉神经感受最快的要素,它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如许多其他方面的研究一样,它也不是一个孤立的课题。
每个时代的美学观念都是与当时的社会人文和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因素而变化,因此,建筑装饰中的色彩的研究不是单纯的艺术和美学事件。
二.中国建筑色彩的发展中国最早的建筑可追溯到原始初民的洞穴,但是直到商周时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建筑。
这些时期的建筑少有装饰,多为草、木、土等建筑材料的原色,没有人工堆砌的建筑施色,建筑装饰淳朴而耐人寻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手工技术的提高,在建筑上开始使用红土、石灰、蚌壳等材料来进行来装饰。
秦统一全国后,建筑室内墙壁出现了以人物、动物、车马、植物、建筑、神怪和各种边饰为内容的壁画,黑、赫、大红、朱红、石青、石绿等的建筑色彩才在建筑上得到体现。
两汉时期,中国建筑事业极为活跃,但汉武帝时,儒学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它由先秦时充满理性、意气风发的思想逐渐蜕变成为一种死气沉沉、埋没人性的哲学,中国人的思维遭到严重的限制,秦朝出现的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艺术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宗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建筑装饰吸收了“希腊佛教式”工艺表现风格,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得到了丰富,但建筑色彩的施用仍然不多见,直到隋朝的结束。
可以说,从唐代开始,建筑装饰才开始走入缤纷的色彩时代。
中国古代建筑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但却从来不是仅仅遵从色彩美学的基本理论。
中国建筑的色彩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美学以外的各种因素制约。
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政治、经济等一些因素都在于其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1.哲学理论的主导中国人对色彩的审美不是单纯的“好看”,而是一直基于色彩与人的运势,心理及生理健康有着紧密的关联的思想系统,而这些思想系统的形成与主流的人文哲学思潮是紧密相关的。
中国朴素的“五行”哲学曾经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战国末期的齐国阴阳学家邹衍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最终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哲学,它包含五色、五方、五音、五数、五味、五祭等诸多方面。
按照五行思想构成的五种色彩,分别以青白赤黑黄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提出色彩象征动物、方位及季节的构想,即青绿象征青龙、东方、春季,白色象征白虎、西方、秋季,红色象征朱雀、南方、夏季,黑色象征玄武、北方、冬季,黄色象征龙、中央。
由此以来中国人认为和谐的色彩搭配是色彩之间取相生关系,同时又维持色彩强度平衡,例如绿和黄的搭配是不妥的,因为这在五行上是木克土,红和白的搭配也不相宜,因为是火克金。
当然我们祖先的智慧还不会对色彩作如此生硬而肤浅的处理。
选择什么色彩用于居家、穿戴还要和本人的生辰八字、所处方位、所经的事件彼此相连。
就算用红和白作例子,红在下白在上为火克金,但如果位置颠倒,则不存在这种相克的关系,而如果白色面积远大于红色,红色的火克不住白色的金,假如主人是一位八字忌金的人,反倒应在居室和着装上多用一些红色,以克制金气对人的伤害。
江南传统民居的建筑外观色彩中就包含着“五行”学说的义理,建筑从下至上依次是:地基—黄土,墙面—白墙,屋顶—黑瓦。
它的“五行”学说意义就是:地,黄色、属土,生金。
墙,白色、属金,生水。
瓦,黑色、属水,生木。
也就是土生金,金生水的生发循环过程。
2.社会政治因素社会制度是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不同层次的社会制度产生不同的功能,其影响和制约的范围也不相同。
总体社会制度决定着该社会形态的性质,并且制定各种制度。
在奴隶社会,宗教和宗族制度控制着社会,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人产审美意识被压迫在生存和争斗的本能之下,建筑物样式也是初步形成,在功能上几乎只有基本的遮风挡雨和隔热防寒,色彩和形态概念几乎还没有形成。
进入封建社会,以礼制为基石的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观,贯穿于人际的政治待遇、社会特权、家族地位,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
在建筑方面,它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大到城市、建筑组群、坛庙、宫堂、门阙、庭院、台基、屋顶形式、建筑面阔和进深,小到斗拱、门钉、装饰色彩等,都纳入礼的规制,《礼记。
王制》中讲:“礼有以多为贵者。
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
”“有以高为贵者。
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色彩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和与生活审美表现的媒介上升到统治者控制民众的工具,成为明等级、辨尊卑的象征。
这个时期建筑物的装饰色彩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
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只能用黑、灰、白作为墙面和屋顶色调。
《春秋》有云:“丹桓宫楹,非礼也。
在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黈,黄色也。
按此则屋楹循等级用采,庶人则不许,是以谓之白屋也。
”《汉书·王莽传》:“开门延士,下及白屋。
”(颜师古注:“白屋,谓庶人以白茅覆屋者也。
”)这样规定了只有皇宫、皇陵及皇帝下旨修建的坛、庙建筑,方可覆盖黄色琉璃瓦,而其余人等若要使用,则会被冠以十恶不赦的恶名,以极刑处之。
故宫作为明清封建皇帝居住和执政的处所,其中的宫殿、楼阁等大部分建筑都铺着金黄色的琉璃瓦,以其金碧辉煌的耀目色彩形成气势恢宏且肃穆庄严的建筑风格,在极具审美功效的同时,达到充分显示天子威仪的目的。
这样一来,“金瓦”成为紫禁城,甚至是帝王身份的一种象征也就合乎其理了(清朝雍正时,皇帝特准孔庙可以使用全部黄琉璃瓦,以表示对儒学的独尊)。
“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
虽远在春秋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引以为戒,唐宋以来,样式等级已有规定。
至于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
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划之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色彩,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
……盖木髹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则犹石构之雕饰部分。
而屋顶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
”从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彩色之施用的论述可见中国建筑虽名为多色,但建筑施色却重在有节制的点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工农兵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审美观被几近否定干净,随着“文化大革命”袭卷全国,与中国其他领域所受到的破坏一样,建筑创作也受到了极大摧残,灾难性的政治运动使得中国建筑被极不恰当地要求必须体现某种被歪曲或吹胀了的“政治”概念,在混乱的政治格局中,中国建筑色彩一改往日丰富绚烂的特点,成为了单一而枯燥的东西。
在这样的文化浩劫中,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所赋予中国建筑深刻的人文精神和美学意义荡然无存!而在改革开放后,西方的审美理念及范本以越来越强大的声势进入中国人的视觉后,当代中国人的审美便被彻底改造了。
色彩观是首当其冲地被改造的,在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建筑重新突出材料的本质色彩,建筑颜色衬托了建筑载体的功能。
在80年代后,随着西方建筑师的参与,房地产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建筑颜色变得浓重,如现代城呈现桔红色。
现在的房子从色彩观上来说比较明确,如白色等。
3.生产力和技术因素人类社会是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上升的状态,生产力随着时间而发展提高,人们的潜在智慧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和开发,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各种专业技术开始出现成熟。
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低下,技术缺乏,房屋基本是茅草土胚形式,无装饰可言,也决定的此时的建筑色彩是质朴单调的材料原色。
在之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建筑形成了以木结构为主体的特色建筑,由此,彩画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
彩画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殷周时期开始出现,秦汉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唐宋时期已形成一定的制度和规格。
彩画的图案早期是在建筑物上涂以颜色,并逐渐绘画各种动植物和图案花纹,后来逐步走向规格化和程式化,到明清时期完成了定制。
明清时期的彩画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完全成为图案化的彩画,分为和玺(以金色龙凤为主要题材)、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琢墨、烟琢墨、雄黄玉、雅五墨等,它们都以用金多少和所用的主要题材来定其等次贵贱。
另一类是后来才兴起的“苏式彩画”(苏指苏州),它的特点是在梁枋上以大块面积画出包袱形的外廓,在包袱皮内绘各种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以及各种故事、戏剧题材。
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彩画,如故宫太和殿的柱子以贴金沥粉缠龙为饰,遵化清东陵慈禧陵在楠木梁枋上素底描金彩画,达到了金碧辉煌登峰造极的地步。
我们今天看见天安门城楼、故宫三大殿以及天坛、颐和园、雍和宫等等重要建筑的室内外,特别是在屋檐之下的金碧红绿彩画,使这些阴影部分的构件增强了色彩对比,同时使黄绿各色屋顶与下部朱红柱子门窗之间有一个转换与过渡,使建筑更觉辉煌绚丽,这实在是一种很成功的手法。
古时建筑常用的琉璃瓦,色泽明快,颜色丰富,有黄、绿、蓝、紫、黑、白、红等等,是装饰性极强的建筑构件。
它是汉代以后出现的(汉以前的建筑全是灰瓦),由于初期烧造技术不成熟,是制造不出黄色的琉璃瓦的,所以在北宋时期,宫室建筑屋面的琉璃瓦多为绿色。
那时琉璃瓦的色彩,仅具有装饰作用。
到了两宋以后琉璃烧造技术的成熟期,由于琉璃瓦的色彩品类臻于完备,琉璃瓦的色彩便具有了明辨建筑等级的礼制性功能。
明、清时期,由于琉璃瓦件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量也大大增长,皇家建筑和一些重要建筑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砖瓦。
在封建王朝落幕和民国时期,残酷的战争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衣食住行都成了朝不保夕的问题,人们的生存本能本再次占据意识第一位,中国历史悠久的建筑遭受到严重破坏,建筑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新中国改革开放后至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现了巨大的发展,居民住宅从旧平房、筒子楼到单位分配,再到自由买房,小区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