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的 蒋琪琦
读书心得
用“心”转化后进生——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高县逸夫小学校邓小容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苏霍姆林斯基身为校长,兼班主任,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了如指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
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对象。
经他长时间直接观察的学生达三千七百多人,他还为每个学生写了观察记录。
他愉快地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探索各年龄期学生的个性、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其中《给教师的建议》是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
这本专著,丝毫看不出多少空洞的理论,每句话皆让人感觉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
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利用空余时间,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犹如与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教育大师对话,其文娓娓道来,通俗易懂,格外亲切。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原来老师该这样做。
我重点看了其中的《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
书上所谈到的费佳、彼嘉、巴甫里克等学生的成功教育的案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室是不肯赞同的。
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么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后进生’的工作”一节中这样写道。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体会马丽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的名字我早已熟知,但一直以来未能拜读。
本学期在11月分国培培训时深受赤峰八中宋秀霞老师的影响,为这么多年来自己的荒废而懊恼不已,于是决定回来一定多读书。
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
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
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
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
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他说: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
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的差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
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
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
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黄城小学何美玲越来越感受到读书是一种需求,最近继续拜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一点建议“怎样培养记忆力”,谈谈自己的体会。
记忆力,不管对于学生的学习或者是成人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大凡在学习上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具有比较强的记忆力,那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呢?靠死记硬背能锻炼出好的记忆力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中做出也比较详细的说明。
在他的文章里,他特别反对"死记硬背",他这样说这种记忆方法"甚至会造成幼稚病,简直会把人变成傻瓜"。
那么他强调的是怎样的一种记忆方法呢?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
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
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怎样才算是有理解的记忆,如何将记忆长久的保持下来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向老师们提出了一个建议,也就是要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
不随意识记的东西要和随意识记的东西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虽然不一定是最为直接的联系,但也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由不随意识记随时能勾起随意识记的内容。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随意识记(比如阅读的书籍)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
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他的随意记忆就越发达,他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
如果一个人思考过的材料比教科书要记熟的材料多好几倍,那么再照教科书去识记(熟记)就会是死记硬背。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学生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也就越多,而不理解的地方越多,他学习教科书的正课也就越容易。
这种现象,想想也不难理解,一个学生学会了各个知识间的联系,他就会举一反三,从而在他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一棵自己的"知识树",里面即使有一部分知识有了遗忘,他也会很快地从某一根枝条出发,循着枝枝蔓蔓找到那一个所需要的部分知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
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终究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
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珍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假设干作业。
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
“最珍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
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珍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既能让家长孩子满意,又能让自己工作的顺心愉快。
今日有幸拜读《给教师的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其中最让我收益的是其中的两个有效问题:第一,如何教育好犯错误的学生;第二,如何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2013年小学数学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材料18
读《苏霍姆林斯基(第五卷)》有感育才小学杨玉萍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最近,我认真地阅读了他的这本著作,书中介绍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谈一条建议,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神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书中许多独到的见解给我带来很多启发,很大帮助,掩卷沉思,感受颇深。
在读伟人作品的时候,我不禁惊叹这位伟人的时间是从哪里来的?难道他比别人有更多的时间?难道学校里面的琐事不够他繁忙?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读苏霍姆林斯基本人,就不难发现,他的一生,是教育的一生,研究的一生,总结的一生。
他把自己的一生统统的交给了教育,交给了他所热爱的职业。
他的事迹只向我们表明一点,做教师就做研究型的教师。
研究型的教师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新名词,它是在“经验型教师”和“技术型教师”的基础上对老师又提出的更高一层的要求的代名词,它要求教师要搞教育研究。
它提出的大背景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世界上国力的竞争把教育推到了前线,我国能否很好的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变革这一历史机遇,能否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这种大背景下,新课程的改革也呼唤教育研究。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的工作。
若想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单凭传统的教学是不行的。
在一个,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已不只是简单的课本知识,而是更广泛的,更全面的知识需求。
面对这样的需求,老师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走上教学教研之路。
不管怎样的背景,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工作得心应手,教师应该做研究型教师。
做研究型教师就要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就是要学会读各种各样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里面这样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有感
最近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受颇多。
特别是《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这一条。
我明白了学习之母指的是复习。
其实“复习”说白了就是返回头来再学习,之所以复习是因为我们人脑常常会遗忘,第一次学习的东西在刚学完时记忆犹新,在学后的短时间会内所记的东西会急剧减少,然后学习所得渐趋稳定地减少,最后接近水平性保持。
因此刚学过的东西就必须加以复习,在它还没有从头脑中消失时重新温习一遍,进行强化,所学的东西就不会很快被遗忘了,当你能够以正确的、有效的复习之道去强化所学到的知识,自然而然你的学习效率就提高了。
复习是学习进行知识巩固非常重要的方法,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温故而知新”,可见,搞好复习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但复习的方法不同,取得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许多学生不愿复习,原因是觉得自己都掌握了,复习太枯燥,可实际上呢,一到考试就露馅了。
而一些老师也不愿上复习课,觉得没有什么可讲的,学生又不愿听。
于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要么是让学生拿本书死气沉沉地自己看书复习,要么是找来大量的卷子,每天的复习就是一张张地做卷子,这样复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如何很好地组织复习呢?当然,苏氏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那就是,首先要考虑到学科和具体的材料的特别,再就是学生的特点而采用正确有效的复习方法。
我想在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就三年级语文而言,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复习:
一、明确单元复习内容。
二、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三、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跟上孩子的脚步——读《读书与行走》有感蒋琪琦
跟上孩子的脚步——读《读书与行走》有感凤翔实验学校蒋琪琦《读书与行走》潘军校长所著。
拿到书的同时,我似乎看见20年前的吴桥小学,一位帅气的中年人匆匆穿梭于校园中。
吴桥小学是我的母校,潘校长做了我六年的校长,犹记得他给我们开大会总是能谈古论今说好久,犹记得我以为没人看见想摘一朵校园的月季花,他不知从何处冒了出来,于是让我看管月季花一个星期。
如今我已然长大,而他却青春不老,著书旅游生活丰富多彩,实在佩服!拿到书,光看书名我就首先选择看“行走”,因为我更喜欢在旅途中陪伴家人,增长见识。
就如潘校长所说:出去旅游,事先总要做些功课,了解目的地的地理、气候、人文、历史、民俗、物产,而在旅途中又会有许多见闻让人所思所想!古人的“行万里路”不就是告诫我们要亲身的观察、亲自的体验、亲自的实践吗?书中潘校长去过好多的地方,我感叹他的细致,我佩服他的文笔,我更折服于他的有心。
他将旅途中一些细小的事件都能如此美丽的描述,这是一本能让我读的下去书。
看完“行走”篇,我突然想到两年前女儿还刚上一年级,暑假时,全家带着女儿和朋友一行11人全自由行到马来西亚游玩。
这一趟旅行我看见了,更感受到了女儿的成长。
旅行真的是能给予孩子成长的最好平台。
对于独生子女的这代孩子,女儿在家都是大人宠着,哥哥姐姐让着,她的生活中没有需要她让步和关心的事件。
而这次的旅行中有个妹妹只有3岁,刚开始,女儿很不适应大人们都围着小妹妹转,当她和妹妹有争议时,我们都说你是姐姐,你要爱惜妹妹,旅行的前三天,女儿几乎天天哭一场,她觉得太失落了。
随后的几天女儿开始反思,最后,她对我说:“妈妈,是不是我陪着妹妹玩,我关心她,你们就会喜欢我?”虽然女儿对妹妹好的出发点也许只停留在我们对她好,但我看见了女儿的成熟。
另有一件事让我对女儿刮目相看,我们所住的客房抽水马桶是坏的,需要换个房间,对于英语是官方语马来西亚,我们就是个外国人,语言不通怎么办?只见女儿和前台笔画了一下,拿出了纸和笔,潇洒地画了6张连环画,来反应我们房间的问题。
读书笔记:走进苏霍姆林斯基(二篇)
读书笔记:走进苏霍姆林斯基--我与书籍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大名,相信许多教师不会陌生。
苏联的教育理论家,撰写了一本非常著名的教育理论专著《给教师的建议》。
正因如此,步入教师的岗业之后,在偶然和必然之中,我与他有了一次亲密的邂逅,与他的这本著作有了一次深刻的思想碰撞,与相关的教育有了一次深度的交流和学习。
当我对他的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久闻其名的程度时,学校的一次颇具规模的青年教师读书活动使我接触到了这位苏联教育家的教育世界。
真正感受到了他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和对教育的呕心沥血。
从此,放在手上捧在怀中的那厚厚一本不再只是纯理论的教育书籍,而是一份覆盖在老师身上的理应担负的责任的分量。
于是,我们的读书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了。
刚接触这本书时,大家都被这长长的一连串的建议惊呆了,密密麻麻的纯理论文字霎时让眼睛应接不暇,想像着真该有些愚公移山的坚定不移的气势才能有幸将其虏获。
但在学校领导的鼓励和引导下,我们很快就调整了心态和步伐,开始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读书活动的浪潮中去,用我们的热情去接受神圣的指引,仿佛怀揣着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只为祈祷一次阳光照亮心灵的契机。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坚持着每周两次的集中学习任务。
大家各自成组,制定了详细的阅读计划和奖惩措施,并不时的坐在一起讨论一些有利于阅读和学习的方法和活动。
每个人是老师又仿佛做回了学生,彼此交换阅读方法,各自埋头做阅读笔记,相互交流阅读感受。
在此基础上更能提出一些存在于现实当中的理论缺陷。
每周五,大家又汇聚一堂,像蠢蠢欲试的学生似的欣然接受校领导针对阅读内容所设置的相关的一些试题。
大家联系实际,各抒己见,谈古论今,滔滔不绝,愣是把每周的收获和感受洋洋洒洒一股脑的全复印在纸上。
那时,在心里蠕动得是对于教育的一丝丝懵懂,从笔尖流逝得是对于孩子的一片片真情,在脑中交融得是对于教学思想的一次次磨合。
在不知不觉中,仿佛与苏霍姆林斯基有了一次痛快淋漓的促膝畅谈。
于是,我知道了终生阅读,我知道了因材施教,我知道了两套教学大纲,知道了能力和知识要协调……甚至于平时,我们也没放过阅读的机会。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中山小学姜美琪 2014.5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如获至宝、受益匪浅。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
他用平实的语言,将其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才刚刚任教的我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一、对于教师来说,“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要使备课不成为单调乏味地坐着看教科书,那就请读科学作品,要使你所教的那门科学原理课的教科书成为你看来是最浅显的课本;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到这个时候,备课就无须花几小时了。
在平时教学中,我总要花上至少两个小时去备一节课,往往花费了力气、绞尽了脑汁也得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特别是要上公开课时,不知道该从哪着手,没有自己的主见,总以为他人的意见就是对的。
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太少了。
因此我觉得平时应该多阅读一些与教学有关的书籍,充实自己的知识海洋,也可以多学习别人的一些成功教学经验,使自己在教学中尽量少走弯路。
二、教师学会去赞美在学校里,学生听的最多的是批评,看的最多的也是教师怒发冲冠的样子。
凡受过赞美的人,都曾感受到甜蜜,相较于受人指谪,人们从心底里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到他人夸奖,大人都如此,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呢?学生需要通过表扬来竖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
不管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都是需要表扬,也渴望受到表扬的。
对学困生来说,尤其如此。
一直以来,他们听到的都是教师、同学、甚至是家长的负面评价,才使他们厌倦了学习,自己也认为:我的学习真的是不行的。
如果能多一些肯定,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的信心会慢慢恢复的,学习,多少是会好一点的。
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阅读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阅读体会黑龙江鸡东县下亮子学校冯月贤苏霍姆林斯基的《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1973年由莫斯科教育出版社首次出版。
本文选自本书的第一次讲话的第二节。
这位前苏联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在世界教育领域享有盛誉。
他的教育理论丰富全面,细致入微,生动具体。
引入我国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这篇文章,内容详实,针对性强,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语言平实、质朴、简洁、明快。
具体阐述了集体的教育信念和教师的个人创造的关系。
表明了学校工作只有在实践中解决才有改进作用。
只有在教育的日常生活中抽出来的教育思想,才能指导我们的工作有所创造。
“教育思想,形象的说,就是教育技巧得以在其中展翅翱翔的空气。
”这充分说明教育思想的指导性、伸展性、重要性。
我认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只通晓教育理论,还应该了解国内外教育思潮,如,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养老、储蓄等发展水平。
特别要熟悉国情,不能生搬硬套,要大量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有大教育观,从宏观上来分析教育发展形势,在微观上加以调整、控制、整合,不能只就教育论教育。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素质教育,我们想方设法教学生学会学习,常常也有达不到预想效果的时候,这时你的头脑中才会有创造性的思想火花,只有思想开始震动并有所撞击,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发现问题。
我们要认真听学生说什么、做什么、想什么,“要为深刻而巩固的知识而斗争。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低年级主要任务是“教会儿童使用一个人终身都靠它来掌握知识的那种工具”。
我们总觉得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不敢大胆地把这一工具交给他们,其实这是错误的,这样会阻止他们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而到了高年级,却还是把一批又一批新材料堆到学生的机床上,要求他们“快加工,别偷懒,使劲干!”大家知道,劳动需要工具,而小学低年级学生要掌握的工具包括以下五种技能,“观察、思考、表达、阅读和书写。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歌德:“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 莎士比亚说:“生活中没有了书籍,就好像没有了太阳;智慧中没有了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书是无边无际的海洋,书是知识的天空,书是无垠的草原。
读书一样让你在假期里心情愉悦。
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
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
暑假期间学校领导倡导每位教师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我认真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通过此书让我们体会到他的教学理念。
寻觅他的教学理念对我们的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的所在。
读理论性的书籍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抱着研读的心态阅读这本书苏霍姆林斯基曾向校长们建议,向教师们在日常工作中提倡进行一些创造性的研究。
他有一句名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研究是幸福的,研究是辛苦的,也是最能取得实效的。
从事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如此,那么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也是如此。
因此,教师要精读好这本书,必须要有认真研读的心态,这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首要条件。
本书各条的内容虽也没有明显的条理性,教育观点融合在教育叙事之中,但他的文章可读性非常强,通篇没有晦涩的术语,语言明白如话。
要消除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畏惧心理,静下心来,一页页、一篇篇地去读。
可能在开始阅读前几篇时,会读不下去,这样也不能放弃,硬着头皮读下去,你会发现好象在听一位忠厚长者的娓娓叙谈,你会进入书中的思想境界。
2、要认真阅读书中的实例,领会作者的教育观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著作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作者在每篇文章中都提出了一个教育观点,观点融合在叙事之中。
首先要认真阅读书中的教育实例,特别是书中提到的教师的例子、学生的例子和学校中的实事,要认真体会作者列举这些例子的目的和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谈话》读书心得范文(二篇)
《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谈话》读书心得范文《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谈话》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本教育著作,直接对话的形式,展示了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领域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这本书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苏霍姆林斯基与青年校长之间的交流,从中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建议。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收获了一些宝贵的启示。
从《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谈话》中,我首先感受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育的热情与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潜力,只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他们就能够发展出自己的才智。
他认为教育的任务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
他强调要尊重学生,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让学生成为自己教育的主体。
这种对教育的热情和信念,让我深受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在对话中多次强调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他认为知识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他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学会提问、学会观察和学会表达。
这些要求旨在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观察,不断地积累和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在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到了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他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他甚至提到,教师应该也是学生的朋友,愿意和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这种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而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对学生的关怀,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我也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教育同样重要。
在对话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了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之马矢奏春创作王舍人中央小学任海燕读书可以充实生涯,特别是读有影响力的书.教师岗位从教多年的我,阅读了苏联的教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深感此书的意义深远,深感本身对教诲理论、教诲专著思虑甚少,深感本身的底气缺少.我记得多年前阅读过这本书,近期从新阅读,仍感应良多,有从新阅读的需要.为本身定下天天读书,充实本身的生涯,也为本身在往后的教师生涯中积累更多的理论,指导本身的言行,不竭提升本身.苏霍姆林斯基为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诲、传授教化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包含了传授教化责任、道德教诲责任、教师责任方法等.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阐发.文字也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由感伤当然今天的教诲形式比之他所写的年代有很大变更,但他书中闪光的思惟、精练的措辞,对于我们来说,涓滴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津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我们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我们在传授教化中的忧?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成与体验.我重点看了个中的《6、谈谈对"落后生"的责任》《76、若何对待进修有艰难的儿童》《78、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96、我若何研究和教诲进修最差的学生》,书上所谈到的费佳、彼嘉、巴甫里克等学生的成功教诲的案例都给我留下了深入的印象.对落后生我一贯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集团的品格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提高有成长是不成能的,要让一个品格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成能的,也就是所谓的“赋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师长教师”嗤之以鼻. 但苏霍姆林斯经由进程多年的教诲责任的实践,和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涯的研究,深信:儿童进修艰难,作业不及格,落后于他人,其原因在绝大多半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诲和他周围的前提不敷好.他认为:当进修艰难的儿童跟才能较强的儿童在一路上课进修的时刻,需要对他们加以特此外关切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应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落失落落信心.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去世抠书本,而要培养愚昧,成长大脑,教他去不雅察世界,成长儿童的智力.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该记住:对于每一个进修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搁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该有爱心、信心、耐心.要信赖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切落后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去世,越学越笨.而要更看重锤炼他们的思维,成长智力,为他们往后的不竭进修,不竭成长打磨“脑机械”. 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责任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涯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但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并且能赐与他生涯的欢乐,赐与他一种自信感.现任班级中一逻辑学生马剑豪,上课不介入进修,回家不做作业,热衷电脑,思维才能较好,自称很懒,不想进修.我与他经由一段时间的细致入微的不雅察、耐心地一对一地陪做作业,沟通对一些事宜的设法主张等,教诲产生了必定的效果.能主动要求师长教师下学后留下来教他进修,修改以往对待进修的冷漠的立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存眷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因为学生再成熟也有他集团的思惟,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成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养.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颜.日常平常及时创造,准确掌控每个落后生的长处,使他的长处得以升华、特长得到成长,使他们感应“我也有比他人强的地方”“我也有本身的优势”从而准确地熟习本身.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阐扬愚昧才干的舞台和空间,准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修改落后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警告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伟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勤进修的愿望.请你留心,无论若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落.缺少这种力量,教诲上的任何奥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书中提到阅读是“一天也不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惟的江河”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远不朽的精神.当然白云苍狗,物换星移,但书本永远是新的.是以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看重阅读与传授教化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干不竭丰富我们教师的常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传授教化程度.现代社会生涯节奏如斯之快,没有不竭的进修就没有扎实的常识和坦荡的思维,在信息飞速成长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常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进修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缺少以自如地驾驭教室.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但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涯经验和思惟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但是教师的一种爱好我认为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天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本结下毕生的友谊.我们只有经由进程不竭的读书,使本身所从事的这种责任所需要的常识成为你所具备的常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传授教化生涯才干对付面对一切而旁边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责任当成一种承担.潺潺小溪,每日不竭,注入思惟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对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心田的需要和对常识的渴求.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伤:“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诲学’、‘黉舍生涯的百科全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更如同阴郁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清晰清晰明了标的目标.我要保持天天读一些,把书中最有用的理论摘抄下来,便利本身往后的传授教化.教诲责任是任重而道远的,而我也将在平常的责任岗位中不竭进修,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扎实实的责任,呵护与珍爱孩子苦楚的年光光阴.。
再读《给教师的建议》
龙源期刊网 再读《给教师的建议》作者:王细美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19年第03期第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用“怀疑”来概括当时的感觉,心中充满了对现行教育体制的疑惑,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失败,很彷徨。
书中的许多理论说得很正确,但就如水中月镜中花,可想而不可行,书读了也就当时有感触而已。
暑假又重温《给教师的建议》,再次走近苏霍姆林斯基,体会他的教育追求,了解他的思想人格,感悟他的理想实践,读完的感觉与前次截然不同。
我用“顿悟”来形容此次阅读,再恰当不过了。
在中国,教育制度与社会之间的“代沟”很大。
教育环节的所有参与者都患上了“分数依赖综合征”,检验学生能力的不是社会而是考试,那些能够取得更高分数的能力将会被保留并继续提升,而与此关联不大的能力会被忽视甚至淘汰。
学校教育只注重分数和书本上的东西,不注重创造力和想象力,主要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
与其彷徨,不如寻找出路,与其哀叹,不如采取行动。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最重要的建议,就是阅读。
针对教师阅读的,面向学生阅读的,针对家长阅读的,每个教育案例都处处可见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的推崇。
一、阅读有助于教师提高教育技巧书中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书中《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中说: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
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你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们的脑力劳动。
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对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你的学生思维情况的关心。
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努力向它攀登。
教师只有爱上阅读,才能把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让书籍成为学生生活的指路明灯;教师只有爱上阅读,才能让学生深信教师讲的内容不是昨天的重复;教师只有爱上阅读,才能培养学生对书的热爱。
为孩子插上阅读的翅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为孩子插上阅读的翅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作者:程露晞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18年第11期程露晞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下面简称《一百条建议》)这部书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40多部著作中最为中国教育者们熟知的一部。
很多老师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所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读到教育理论指导方向,更能看到每一条建议背后有着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付出。
李镇西老师称赞该书是“平易而富有魅力”的教育学理论书籍。
[1]《一百条建议》之所以具有这种通俗易懂而富有深刻理论指导意义的双重特点得益于苏霍姆林斯基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从17岁到53岁离世一直都活跃在教育界,其在一所农村中学任教整整22年。
他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因而他非常了解教师在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不仅如此,他的童年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残酷及其带来的灾难也激发他对人性的思考,他想通过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幸福,生活的幸福和人生的幸福。
[2]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对人的关注,他的教育理论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其中既包括了教育对象学生,也包括了广大的教师。
他提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书中也能清晰的看到他对学生的热爱。
尽管他的教育思想早在上世纪就已提出,但在半个世纪的今日依旧有着非常明显的指导作用。
在阅读《一百条建议》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
在书籍的海洋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文化知识融入到个体精神深处,更能够引发“后进生”对学习的思考。
而教师在教学生涯的不断阅读学习则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
一、阅读是学生综合发展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的最重要的发源地”。
阅读的重要性体现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阅读更关系着一个人的成长发展。
学校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落实阅读能力培养,是一线教师在课后需要反思和学习的重要内容。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建议》读书随笔马站小学邵丽娟书上说,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而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
我们教会学生读书,目的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让学生在阅读时候就带着问题去思考。
我们要关注孩子们读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里留下什么痕迹?比如:我们让孩子读英雄人物书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书中人物,去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也会在努力模仿的时候联想到自己,这样阅读就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现在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发挥作用让学生喜欢读书呢?怎样有效地去阅读呢?书中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发展智力。
要学生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而是借助原来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去思考。
要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并且要和学生家长达成一致,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长处,不要死盯住分数不放。
不要认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一、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
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
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能做到边读边思考,那么不但会解决课文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他的独到见解。
二、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习惯课本中有许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单独把它们抽出来理解,学生往往会有困难,但如果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来思考,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了,而且印象更深刻,记忆更持久。
三、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教材中所采用的素材大多来自社会生活实际,教师和家庭应经常带领学生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或者是秋高气爽的天气里到户外去活动,引领他们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风光的同时,仔细地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发现自然规律,加强对生活的感受性,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
读给教师的建议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19条有感司徒小学汤勤珍本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第19条使我受益非浅,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大师在第19条建议中向我们阐明了阅读在"学习困难"学生智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决定性作用。
他举了一个例子,作为数学老师的特卡琴柯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在于他进行了这样的阅读指导。
他要教学“方程”的知识,就一定会有意识地让学生阅读和将授知识有关的读物,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疑问,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走进课堂,这正是他教学的高明之处。
不仅本条提到了阅读问题,书中还有多条提到阅读问题。
他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他说"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是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生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平时为什么我们就不会想到这样的方法呢?仔细想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跟他的立足点截然不同。
我们确实很卖力的去辅导后进生,想各种方法提高他们。
但反思一下,其实我们想的每一个方法归根结底就是同一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马上掌握正课上没巩固的知识。
就拿数学学科来说,有些简单的东西一辅导掌握了,而更多的有难度的东西却无法及时学会。
结果学生学得很吃力却没学会多少,我教的很累效率却不高,都是治标不治本。
而苏霍姆林斯基,他却从另一个角度出发。
他才是真正本着以人为本,考虑的是学生的一生。
虽然他的方法不会立即收到很好的效果,也不让学生马上掌握什么知识。
可他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他的觉醒。
最终会摆脱后进。
所以作为已经认识到阅读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无可替代作用的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恐怕就是怎样经过周密考虑,有预见地、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以数学为例,每学期初应该对全册教材进行梳理,广泛收集和各知识点有关的读物,推荐给学生,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暑期荐读有感
蒋琪琦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正如许校长所说这本书可以作为教师的工具书来看,来用。
读着书,我们似乎能感觉到有那么一位老者,一位智者在和你毫无保留地讲述着他的教学故事,他的教学经验。
书中第22条建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这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
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
看到这句话,我眼前仿佛看见了班里那几个始终不肯在你规定时间里完成作业的“老顽固”们,纵使你喊上成千上次的“快点、快点”他们依然享受着那片刻的悠闲。
而此时的老师像极了一个上蹿下跳的小丑,哎彼此的可悲呀!目光向下移动又一行文字触动了我的眼球“请你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吧。
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
对于那些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
那我的“智力工具”箱里的工具够齐全吗?有没有那把打开“冷漠之门”的一字起呢?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哪个学校里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
是啊,当学生喜欢了你所教的学科,还会担心他们的冷漠吗?今年我教一年级,看着一群什么都不会的孩子们,
有一句话说得好,选择一行,爱一行,我也是这样,我不知道选择教
师这个职业对不对,但是当我面对那帮学生时,我觉得我应该做最好的老师,至少对得起这帮孩子!不知道我将来会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至少我现在一直在努力,尽我心去做我做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责任。
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一个人体验到他能驾驭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这是一般智力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
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你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五分”而不安。
应当使人更为担心的,倒是门门成绩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
多年的经验使我确信,这种学生是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欢乐的平庸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