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季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学期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6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4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4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三角形,这是学生在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的学习内容。
通过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掌握三角形的性质,能正确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为学生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几何图形的理解还有待提高,对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能正确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和性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和实例,用于导入和讲解。
2.准备三角形的高的测量工具,如直尺、三角板等。
3.准备课堂练习题和作业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种三角形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你能总结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吗?”让学生回顾和复习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讲解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几何画板或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和计算三角形的高。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和应用。
2.教师进行补充和归纳,强调三角形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三角形的奥秘,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品质,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利用三角板、直尺等工具,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标注其内角度数。
3.结合本节课所学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有哪些?
(3)如何利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阅读拓展资料,了解三角形在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应用,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三角形应用的小短文。
4.教学拓展:
(1)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寻找身边的三角形,并运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进行解释。
(2)开展课外活动,如三角形知识竞赛、手抄报等,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在网上查阅三角形的相关资料,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如自行车三角架、衣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第四章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2.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及三角形分类的深化理解。
在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能够灵活运用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此外,对于三角形分类的深化理解,特别是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动态图解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同时,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如用牙签和软泥构建三角形,加深对三角形构成要素的认识。
4.小组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教材第88页的探究题4。小组成员需要互相讨论、协作,共同完成解答。这个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拓展阅读:
阅读教材第89页的“你知道吗?”部分,了解三角形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拓宽知识视野。
6.总结反思:
完成本节课学习后,请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内容包括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收获、对作业的意见和建议等。通过反思,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学习经验,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3.通过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性质,提高学习兴趣。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角形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的美丽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热爱,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三角形的分类及性质。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1.2《认识三角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1.2《认识三角形》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理解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三角形的分类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引导来明确。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能够运用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三角形的分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来认识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2.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三角形的定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实物模型,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分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明确三角形的分类标准,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请你从图4-1 中找出4 个不同的三角形。
讨论1:观察三角形的形成过程,说一说什么叫三角
边:线段AB,BC,CA是三角形的边,可用小写字母分别表示为__________.
角:∠A,∠B,∠C叫作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辨一辨:下列图形符合三角形的定义吗?
要点小结:
小明只撕下三角形的一个角,也得到了上面的结论,他是这样做的:
根据三角形内角的大小,我们可以把三角形分为哪几类
那么,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若△ABC 中,∠C=65 °,∠B=25。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案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案3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的第1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三角形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初步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较大,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能够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难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探究教学法:提供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三角形的性质。
3.差异化教学法: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直尺、圆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建筑结构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三角形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1.3《认识三角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1.3《认识三角形》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对平面几何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三角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本节课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特征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能运用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难点: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三角形特征的理解。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几何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直尺、圆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建筑结构等。
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通过实物和几何图形,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三角形。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利用三角板、直尺、圆规进行实际操作。
要求每组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并测量其角度和边长。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各自画出的三角形,交流测量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的性质,如角度和边长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三角形有关的应用问题,如:如何用三角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分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3认识三角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3认识三角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三角形,这是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
在这一节中,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分类。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只停留在直观的认识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的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分类,能够正确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分类。
2.难点:三角形的高的概念以及三角形的判定。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直观地了解三角形的特征。
2.采用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的性质。
3.采用讲解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
4.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三角形实物,如三角板、三角形的图片等。
2.准备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认识三角形。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三角形实物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提问: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
2015年春季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学期4.1、认识三角形导学案6
第三章 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2)学习目标: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学习重点: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基本要素及表示方法,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与理解. 学习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一、知识回顾1.两点之间,_________最短.2.我国政府为什么要修建上海至宁波的杭州湾跨海 大桥?即汽车从上海到宁波“经过杭州走”和“从大桥走”哪一个近?为什么?二、自主学习1、元宵节的晚上,房梁上亮起了彩灯,装有黄色彩灯(在AB 和AC 上)的电线与装有红色彩灯(在BC 上)的电线哪根长呢?说明你的理由.利用你发现的规律填空 AB+AC BC AB+BC AC AC+BC AB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____________.2、分别量出下面三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计算每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______________.ABCa -b___c abca bc abc b -c___a c -a___ba -b___cb -c___ac -a___ba -b___cb -c___ac -a___b大桥位置上海 杭州宁波三、合作探究1、有两根长度分别为4cm和7cm的木棒,(1) 用长度为2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2) 长度为11cm的木棒呢?(3) 长度为4cm的木棒呢?(4)什么长度范围的木棒, 能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2、若△ABC的三边为a,b,c,则化|a+b-c| -b-a-c| 的结果是().(A) 2a-2b (B) 2a+2b+2c(C) 2b-2c (D) 2a四、展示提升1、三条线段的长度分别为:(1)3、8、10 (2)5、2、7 (3)5、5、11 (4)13、12、20能组成三角形的有()组.A、1B、2C、3D、42、有3、5、7、10的四根彩色线形木条,要摆出一个三角形,有()种摆法.A、1B、2C、3D、4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2cm,另一边是9cm ,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_cm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5cm,另一边是7cm ,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__cm6、在△ABC中,AB=7 BC=3,并且AC为奇数,那么△A BC的周长为_______.学法指导:“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用“最小的边与较小边的和与最大的边比较”检验.五、学案整理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___________,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____________.2.三角形三边关系是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的特性。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几何图形学习的继续和深入,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图形的认知和推理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这一几何图形,学生可能只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直观认识,对其性质和特点缺乏系统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的分析,从而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分类。
2.能够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概念和分类。
2.三角形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实践等方式,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
2.准备教学PPT。
3.准备三角形的模型或挂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形,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屋脊等,引导学生回顾对三角形的直观认识,激发学生对三角形性质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些三角形模型或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三角形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通过解答问题,学生可以加深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4认识三角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4认识三角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三角形。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对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通过对三角形的认识,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能运用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难点: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和性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
3.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三角形模型或图片。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想知道关于三角形的哪些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如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边的关系。
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三角形,测量其高,并总结三角形高的性质。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三角形的问题,如:等边三角形的高有什么特点?钝角三角形的高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回答,并在回答过程中巩固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2.教学难点
-理解并证明三角形的性质,如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等。
-正确区分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尤其是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掌握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
-将三角形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举例解释:
-对于性质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动态演示或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地展示性质,帮助学生克服理解难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分类和性质,提高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解题过程。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掌握数据处理方法,增强数学运算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将三角形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举例解释: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用三根线段组成三角形,加深对三角形定义的理解。
-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并学会识别和命名。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三角形性质的适用场景,如通过画图验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性质。
-通过计算具体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并应用于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1.4《认识三角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1.4《认识三角形》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几何图形”的第四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实物图片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线段的性质,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他们对三角形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三角形,对三角形的概念和特性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特性,能正确识别各种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概念和特性。
2.难点: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2.学具:每人一套三角形模型、练习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如三角形的桌面、三角形的房顶等,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说出他们对三角形的认识。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三角形有哪些特性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几何图形,如线段、射线、直线等,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三角形。
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图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1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建筑设计、地理测量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让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本章所学,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要求运用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问题可以涉及建筑、地理、艺术等领域。在解决问题时,注意运用几何画图、计算等方法,将解题过程详细记录下来。
4.小组合作,探讨以下问题:
a.三角形在桥梁建筑中的应用。
b.三角形在艺术创作中的美学价值。
c.三角形在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如自行车三角架、三角形警示标志等,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设计一系列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讨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分类和应用。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几何观念。
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认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在欣赏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和谐美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4.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增强学生面对困难时的自信心和毅力。
5.通过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复杂的几何问题,如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周长等。
2.重点:三角形分类的识别和应用。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能够准确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并运用相应性质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b.设计提高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c.设计拓展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a.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b.各组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5.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提醒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三角形的奥秘,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提升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85页的练习题1、2、3,这些题目涵盖了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旨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积极态度,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心,但部分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容易产生挫败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但在表达和沟通方面尚需加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数学表达和论证能力,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吸收。总之,在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能力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学会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难点
1.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等性质。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1认识三角形公开课优质教案 (6)
认识三角形
1.注重“章首课”的重要性
作为第四章《三角形》的第一节课,用教材80页的问题引入,先让学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用比较活泼的语言录制问题串,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作为章首课,对全章起到引领的作用.
2.注入“微视频”的新课堂
整节课一共用了四段“微视频”:《认识三角形》轻松有趣的展示出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三角形,让同学们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证明三角形内角和180°》准确的展示出解答数学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同时也展示出证明过程的书面书写格式,为以后学习证明积累经验;《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系统的将该堂课学习内容分类梳理,便于学生在课后复习时更能快速的回忆当堂课的内容;《拓展题解答过程》为了学生在课后能反复学习,慢慢体会此题解答思路.
3.采用“三环六步”课堂模式
教学过程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学生准备三角形纸片);第二环节:课中(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反馈、质疑问难、当堂达标、总结拓展六步);第三环节:课后(完成布置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巩固练习:
1、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 什么?(单位:cm)
( 1)1,3,3(2)3,4,7
(3)5,9,13(4)11,12,22
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cm和4cm,则第三边长X的取值范围。若X是奇数,则X的值是。这样的三角形有个
若X是偶数,则X的值是。这样的三角形又有个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2cm,另一边是9cm ,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cm
4、一个等腰三角形 的一边是5cm,另一边是7c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cm
读
1在右下图中你能用符号表示上面的三角形吗?
它的三个顶点分别是
三条边分别是,三个内角分别是。
阅读教材P1Leabharlann 5的内容议1在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
2并计算任意两边之和以及任意两边之差。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议一议
练
一、经典例题
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掌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学重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 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4.△ABC中,三边长为a,b,c,且a>b> c,若b=8,c=3,则a的取值范围是()
A.3<a<8 B.5<a<11 C.8<a<11 D.6<a<10
5.已知a,b,c为△ABC的三边,化简:
|a+b-c|+|b-c-a|-|c-a-b|.
6.三角形中有一边比第二条边长3cm,这条边又比第三条边短4cm,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28cm,求最短边的长。
灵活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二次设计
导
1复习导入
(1)能从右图中找出4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三角 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2)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
小结
1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2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
作业
巩固作业
必做: P137习题51知识技能T1数学理解T1
选做:P138问题解决
预习作业
P138——P140
反思
板书设计
三、能力提升
1.一个木工师傅现有两根木条,它们长分别为50 cm,70cm,他要选择第三根木条,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设第三根木条为xcm,则x的取值范围是.
2.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已知边长分别为4cm和9cm,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3.已知五条线段长分别为1cm,2cm,3cm,4cm,5cm,以其中三条为边长可以构成个不同的三 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