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明珠线二期工程长阳路车站基坑施工监测总结

合集下载

基坑安全监测个人总结

基坑安全监测个人总结

基坑安全监测个人总结引言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基坑工程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危险的部分。

基坑工程的施工不仅涉及到工地内部人员的安全,还直接影响到周围道路、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

为了保障基坑工程的安全进行,我参与了基坑安全监测工作并进行了总结,旨在总结经验,提高施工安全水平。

了解工程特点在进行基坑安全监测之前,我首先对基坑工程的特点进行了深入了解。

基坑工程需要挖掘土方,因此涉及到土体力学、水文水资源和结构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

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其稳定性和变形特征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监测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土壤类型和工程条件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

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基坑安全监测涉及到土壤力学、结构工程和工程测量等多个学科,而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是进行监测的基础。

因此,我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学习和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在工程实践中,我认识到只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需要经验来指导。

在监测工作中,我与一些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了合作,并向他们请教相关问题。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实际操作中的摸索,我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提高了自己的监测水平。

持续监测与及时反馈基坑工程是一个动态的施工过程,土体的变形和稳定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因此,基坑安全监测需要持续进行,并及时反馈监测数据给相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进行监测工作时,我密切关注监测数据的变化,并定期将数据整理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一旦监测数据超过了预警值或者变化趋势明显,我会立即向相关人员进行汇报,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与相关部门合作基坑工程不仅仅是土建施工,还需要与其他专业进行紧密合作。

在进行基坑安全监测时,我主动与结构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和施工人员进行沟通和协作。

通过与他们的合作,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基坑工程的整体情况,并能够将监测数据与工程进度相结合,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在进行基坑安全监测工作中,我不断学习新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基坑监测类个人总结

基坑监测类个人总结

基坑监测类个人总结背景基坑工程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一部分,由于其大规模、复杂性和特殊性,对基坑监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参与了基坑监测工作,累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此总结分享给大家。

监测目标基坑监测的目标是保证基坑工程的安全运行,及时掌握基坑变形和变化趋势,预测可能发生的灾害,为调整工程施工计划或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依据。

主要监测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为基坑降水提供参考。

2. 周边建筑物:监测周边建筑物的位移、沉降和裂缝情况,判断是否对周边建筑物造成影响。

3. 地下管线:监测地下管线的变化,防止损坏或冲击到地下管线。

4. 地表变形:监测基坑边坡、挡墙的变形,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监测方法基坑监测主要采用传统的物理监测和现代化的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式。

传统的物理监测主要包括设置测点,通过测量位移、沉降和应力等参数来监测基坑变形情况。

而遥感监测主要是通过无人机、卫星等技术手段,利用图像处理、变形分析等方法来实现对基坑的监测。

1. 物理监测:在基坑周边设置监测点,通过经纬仪、水准仪、测量经验等手段测量位移和沉降。

此外,还可以采用倾斜仪、地震仪等设备来监测基坑的倾斜、振动等参数。

2. 遥感监测:利用无人机、卫星等设备进行空中遥感监测。

通过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图像,运用图像处理和变形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基坑的变形监测。

监测技术基坑监测技术涉及多个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地质、测绘、摄影测量、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手段。

1. 地质勘探:在开始基坑开挖前,进行地质调查和勘探,了解地质情况和地下水位,为后续监测提供重要数据。

2. 测绘技术:使用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等设备进行基坑边界的测量,获取准确的三维坐标数据。

3. 遥感技术:运用无人机、卫星等设备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图像,通过图像处理和变形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基坑进行监测。

4. 摄影测量:运用航摄、地面摄像等手段获取基坑表面的影像数据,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了解基坑表面的变形情况。

基坑安全监测个人总结

基坑安全监测个人总结

基坑安全监测个人总结引言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基坑是常见的工程类型,但基坑施工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土方工程施工不规范、土体失稳、支护结构失效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基坑坍塌,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对基坑的安全监测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个人在基坑安全监测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期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效率。

基坑安全监测的重要性1. 保障人员安全:基坑施工是一项危险性较高的工程,及时监测基坑的变化,可以对潜在风险进行预警,避免事故发生,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2. 防止土方失稳:基坑的土方施工会导致土体变形和失稳,及时监测土体的变化,可以采取合适的支护措施,防止土方失稳带来的问题。

3. 检测支护结构情况:基坑的支护结构是保证基坑稳定的重要因素,监测支护结构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结构的松动、开裂等问题,以便及时修复。

基坑安全监测的方法与措施1. 定期巡视:定期巡视基坑的周边环境和施工现场,观察基坑土体的变化情况和支护结构的状态,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2. 安装监测设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裂缝计、位移计等,安装在基坑周边或支护结构上,实时监测基坑土体的位移情况和支护结构的变形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制定监测方案:在施工前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包括监测设备的选择、安装位置、监测频率等,以确保监测的全面性和及时性。

4. 建立预警机制: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预警机制,包括预警指标、预警级别和应急处理方案,以便在发生异常情况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

5. 培训施工人员: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基坑安全监测的方法和操作进行培训,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个人经验和教训1. 深入了解基坑工程:在进行基坑安全监测前,需要对基坑工程的施工要求和支护措施有充分的了解,避免出现监测方案不合理或无法有效监测的情况。

2. 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测量,避免因设备问题导致监测结果失真。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一、引言基坑监测是在建筑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基坑的变形情况,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报告总结了一次基坑监测的过程和结果,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二、监测目标和方法本次基坑监测的目标是掌握基坑的变形情况,特别是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基坑的沉降情况。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地下水位监测:利用水位计定时定点采集地下水位数据,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2.基坑侧壁变形监测:采用全站仪进行基坑的侧壁变形监测,包括侧壁的位移和倾斜情况。

3.基坑底部沉降监测:利用测量水准仪定时测量基坑底部的沉降情况,并记录和分析数据。

三、监测结果根据监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地下水位变化较为稳定,在施工过程中水位基本保持不变。

这说明基坑附近的地下水状况相对稳定,对施工没有明显的影响。

2.基坑侧壁的变形情况较小,位移和倾斜均在设计范围内。

说明基坑的支护结构和施工工艺是合理的,满足了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

3.基坑底部存在一定的沉降,但变化趋势平稳。

这可能是由于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基坑开挖引起的。

然而,沉降量在合理范围内,不会对施工造成太大的影响。

四、评价和建议根据本次监测的结果,可以对施工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1.施工工艺和支护结构的设计是合理的,能够满足基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

因此,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可以继续使用相同的工艺和结构。

2.地下水位变化较小,对施工没有明显的影响。

因此,在后续施工中可以继续进行相同的地下水处理和排水工作。

3.基坑底部的沉降量在合理范围内,但仍需要继续监测和控制。

建议定期进行测量,并根据监测数据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培训,确保他们具备监测数据的正确使用和分析能力。

五、结论基坑监测是保证建筑施工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次监测,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和建议。

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对基坑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调整和优化施工措施,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基坑监测年终总结

基坑监测年终总结

基坑监测年终总结1. 概述本文档是对基坑监测工作的年终总结,旨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与经验教训,总结问题与改进方向。

2. 工作成果2.1 监测准确性提升通过引入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我们成功提升了基坑监测的准确性。

利用精确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实时监测基坑的变形情况,包括地表沉降、墙体位移等,为后续工程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2.2 监测数据分析与报告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流程,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生成详细的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中包括基坑变化趋势、问题点分析、风险预警等内容,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3 应急响应及问题处理在基坑监测过程中,我们及时发现并应对了一系列问题。

通过快速响应和灵活应变,有效处理了土壤失稳、墙体损坏等紧急情况,保障了工程安全和进度。

2.4 项目经验积累在过去一年的基坑监测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

通过与多个工程项目的合作,我们深入了解了各类基坑监测需求和技术难点,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基础。

3. 经验教训及改进方向3.1 需进一步提升预警能力基坑监测中,预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目前的预警机制仍然有待改进,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隐蔽的问题风险的预警能力。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强预警机制的设计和优化,以提升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处理能力。

3.2 强化数据分析与应用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是基坑监测的核心环节。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尽管已经有了完善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流程,但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挖掘仍然有待提高。

我们计划加强数据分析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挖掘监测数据中潜在的信息和价值。

3.3 推动监测技术创新基坑监测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新的监测设备和技术不断涌现。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引入新的监测工具和方法,提高监测的精确性和效率。

3.4 加强团队协作与沟通在基坑监测中,团队的协作和沟通非常重要。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存在着一些沟通不畅、信息传递不及时的情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基坑监测总结报告一、总体概述基坑监测是针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的实时监测工作。

本次基坑监测工作从开始开挖到基坑完工共计持续了三个月,主要监测目标为基坑周边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和基坑水位变化情况。

通过多种监测手段和方法,监测数据显示整个开挖过程中没有出现严重的地质灾害和安全事故发生。

二、监测方法和设备本次基坑监测工作采用了多种监测方法和设备,包括自动测绘仪、全站仪、GPS定位仪等,确保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同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监测网、监测点、传感器等。

监测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实现实时采集和监控。

三、监测结果分析1. 基坑周边建筑物变形情况:通过对基坑周边建筑物进行实时监测,发现变形情况较为平稳,基本未发生明显的倾斜、下沉等变形现象。

监测数据显示变形量均在安全范围内,没有出现超过预警值的情况。

2. 基坑水位变化情况: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地下水位变化进行了连续监测。

监测数据显示,随着基坑的逐渐加深,地下水位有所上升,但未超过安全标准范围。

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了相应的降水措施,有效控制了地下水位的变化,保证了施工安全。

四、监测数据评估针对获取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估。

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基坑周边建筑物的变形情况较为稳定,未发生超出安全范围的情况,施工对建筑物的影响较小。

2. 基坑水位变化在允许范围内,并通过降水措施得到了有效控制,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3. 基坑监测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及时监测和预警,大大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五、存在问题和建议1. 目前监测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监测范围有限。

在下一次基坑监测工作中,应考虑对监测范围进行扩大,并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 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和地下水位变化是相互影响的,今后的监测工作中,应加强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以更好地预测和控制地质灾害风险。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1. 引言基坑监测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一环,旨在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

本报告总结了基坑监测工作的整体情况,并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2. 监测方法2.1 现场监测设备我们在基坑工程现场使用了多种监测设备,包括测斜仪、沉降仪、超声波测量仪等。

这些设备能够帮助我们实时监测基坑周边土体的变形和沉降情况。

2.2 数据采集与处理监测设备通过传感器获取到的数据会被记录下来,并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

我们采用了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将监测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以便更好地了解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变化趋势。

3. 监测结果分析3.1 土体变形通过分析监测数据,我们发现基坑周边土体发生了一定的变形。

变形主要集中在基坑边缘,逐渐减小向外扩散。

这是由于基坑施工中土壤的挖掘和排土导致的。

3.2 土体沉降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土体的沉降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观察到基坑周边土体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沉降,但整体稳定性良好。

这得益于监测设备的及时反馈和施工人员的合理调整。

3.3 施工影响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和结构物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基坑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振动影响较小,但在挖掘和回填土方过程中仍需注意施工质量。

4. 改进措施4.1 定期监测基坑监测需要持续进行,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我们建议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定期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及时调整施工计划。

4.2 加强沟通基坑监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合作,需要加强施工人员、监测人员和设计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只有充分理解各自的需求和要求,才能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3 引入新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考虑引入一些新技术来改进基坑监测工作。

例如,使用无人机进行空中监测,或者应用更先进的传感器和数据处理算法,提高监测的精确度和效率。

5. 结论基坑监测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

通过本次监测,我们对基坑施工过程中土体的变形和沉降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基坑监测项目进行总结和分析,以评估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该项目的监测工作主要包括测量基坑周边土体变形、地下水位监测以及基坑支护结构的监测等。

2. 监测方案与仪器在本项目中,我们采用了多种监测手段和仪器,以全面了解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和地下水位情况。

以下是我们使用的主要监测手段和仪器:•地下水位监测仪:用于实时监测基坑周边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在本项目中,我们选择了具有高精度和稳定性的地下水位监测仪,以确保准确获取数据。

•掉落式监测仪:用于测量基坑周边土体的变形情况。

该监测仪具有高灵敏度和广泛的应用范围,能够准确测量土体的沉降和位移。

•支护结构监测仪:用于监测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

该监测仪可以实时获取支护结构的应力和变形信息,提供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评估。

3. 监测数据分析3.1 地下水位监测结果根据地下水位监测数据显示,基坑施工前的地下水位为10.5米,施工期间地下水位逐渐下降,最低时降至12.2米。

监测数据表明,施工过程中的工程活动对周围地下水位有一定的影响。

3.2 土体变形监测结果掉落式监测仪获取的土体变形数据显示,基坑周边土体的沉降和位移较为均匀,最大沉降量为20毫米,最大位移量为15毫米。

监测数据表明,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土体变形相对较小,并且变形分布较均匀。

3.3 支护结构监测结果支护结构监测仪获取的数据显示,基坑支护结构在施工期间有一定程度的变形。

最大变形量为10毫米,最大应力量为50兆帕。

监测数据表明,支护结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

4. 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基坑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施工期间基坑周边地下水位有所下降,但变化范围在可控范围内,并未对施工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

2.基坑周边土体变形相对较小,变形分布较均匀,表明支护措施的有效性,基坑的稳定性得到一定的保证。

3.支护结构在施工期间有一定程度的变形,但仍在设计范围内,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良好。

基坑工程监督检查工作总结

基坑工程监督检查工作总结

基坑工程监督检查工作总结
基坑工程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
全性。

因此,基坑工程的监督检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基坑工程进行了全面的监督检查工作,现在我将对这次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对基坑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了全程跟踪监督,确保施工过程符合相
关的规范和标准。

我们重点关注了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包括支撑体系的设置、支撑材料的选用、支撑结构的稳定性等方面。

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实地检查和施工方案的审核,我们及时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及时整改,确保基坑工程的施工质量达到要求。

其次,我们对基坑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重点关注。

基坑工程的施工过程
中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如坍塌、事故等。

我们通过加强现场巡查和安全培训,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效地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同时,我们还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了审核,确保其符合相关的规定,保障了基坑工程的施工安全。

最后,我们对基坑工程的质量验收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我们严格按照相关
的验收标准,对基坑工程的质量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确保其符合相关的规定。

同时,我们还对基坑工程的施工记录和材料进行了审核,保证了施工过程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通过这次基坑工程监督检查工作,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及时进行了整改,
确保了基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

同时,我们也总结了一些经验,为今后的基坑工程监督检查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基坑工程的监督检查工作,为建筑工程的安全和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坑监测年度总结范文

基坑监测年度总结范文

基坑监测年度总结范文基坑监测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关系到工程安全、质量及进度。

本文以某基坑监测项目为例,提供一份年度总结范文,旨在梳理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总结经验,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一、项目背景本项目位于某城市中心区域,为一栋高层建筑的配套基坑工程。

基坑深度约为20米,周边环境复杂,施工难度较大。

为确保工程安全,对基坑进行了全方位的监测。

二、监测内容1.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2.基坑周边建筑物倾斜监测;3.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4.基坑围护结构竖向位移监测;5.基坑内部水位监测;6.基坑支撑轴力监测。

三、监测方法及设备1.采用全站仪、水准仪、测斜仪等设备进行现场数据采集;2.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实现实时数据传输;3.采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四、年度监测成果1.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累计沉降量在合理范围内,未对周边建筑物及道路造成影响;2.基坑周边建筑物倾斜:倾斜率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建筑物安全稳定;3.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位移量较小,结构安全;4.基坑围护结构竖向位移:位移量在合理范围内,结构稳定;5.基坑内部水位:水位变化平稳,未对基坑安全造成影响;6.基坑支撑轴力:轴力值在设计范围内,支撑结构安全可靠。

五、经验与总结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现场踏勘、方案制定、设备选型等;2.加强现场监测人员培训,提高监测数据质量;3.实施自动化监测,提高监测效率;4.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和预警,确保工程安全;5.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保持良好沟通,及时调整监测方案;6.做好监测资料归档工作,为工程总结提供依据。

六、展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基坑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监测水平,为我国建筑工程事业贡献力量。

本文为基坑监测年度总结范文,仅供参考。

基坑监测年 度 工 作 总 结

基坑监测年 度 工 作 总 结

基坑监测年度工作总结基坑监测是保障基坑工程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为一项年度工作,基坑监测工作总结起到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作用。

下面我来就基坑监测工作总结写一下,以期对之后的工作有所启发。

首先,我想总结一下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和取得的成绩。

今年我们在基坑监测方面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监测设备的更新、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监测报告的编制和送审、以及监测工作的整体管理。

在监测设备的更新方面,我们采购了一些新型的现场监测设备,如变形观测仪、位移传感器等,这些新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对现有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并进行了一定数目的设备更新和改进。

在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面,我们加强了与工地施工方的合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准确地上传。

我们还加强了对数据的分析,采取了一些统计分析方法,以便更好地掌握基坑工程的动态变化,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在监测报告的编制和送审方面,我们对原有的监测报告模板进行了修订,使之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我们还建立了一个监测报告的质量审核制度,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监测报告的送审工作,确保报告及时送交施工方和监管部门,使之能够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最后,对于监测工作的整体管理,我们建立了一个监测工作日常管理的制度,并进行了相应的培训和督导工作。

我们还加强了与施工方和监管部门的沟通协作,保持了良好的工作关系。

此外,我们还采用了一些管理工具和技术手段,如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等,以确保基坑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体而言,今年我们在基坑监测方面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绩。

监测设备的更新和数据的收集分析工作得到了较好的落实,监测报告的编制和送审也较为及时。

监测工作的整体管理也得到了加强,确保了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面临了一些问题,比如监测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等。

基坑检测工作总结(3篇精选)

基坑检测工作总结(3篇精选)

基坑检测工作总结(3篇精选)基坑检测工作总结(篇1)一、检测目的与要求本次基坑检测工作旨在确保工程安全,预防潜在的工程风险,同时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要求包括:确定基坑的稳定性;评估基坑的变形程度;检测基坑的土壤性质和承载能力;发现并分析基坑存在的安全隐患。

二、检测方法与步骤为满足上述目的和要求,我们采用了以下检测方法与步骤:土壤取样:在基坑四周进行土壤取样,分析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变形监测:在基坑四周设置变形监测点,定期监测基坑的变形情况;稳定性分析:通过计算和分析,评估基坑的稳定性;安全隐患排查:对基坑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并记录存在的安全隐患。

三、检测结果与分析经过土壤取样、变形监测、稳定性分析和安全隐患排查,我们得出以下检测结果:土壤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基坑变形在可控范围内;基坑稳定性良好;发现部分安全隐患,如支护结构局部破损、排水不畅等。

四、问题与建议针对检测结果中提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对支护结构局部破损部位进行维修加固;优化排水系统,确保排水畅通;加强变形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本次基坑检测工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目前情况下,基坑稳定性良好,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安全性,我们建议采取上述措施。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基坑的安全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检测方案,以确保工程安全顺利进行。

基坑检测工作总结(篇2)一、工作概况本次基坑检测工作主要针对某工程项目中的基坑进行全面检测,旨在确保工程安全,预防潜在的工程风险。

检测工作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土壤性质、基坑变形、支护结构等。

通过本次检测,我们希望能够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工程安全顺利进行。

二、检测结果经过对基坑的全面检测,我们获得了以下结果:土壤性质:基坑周围的土壤主要为黏土和粉质黏土,具有较高的压缩性和较低的透水性。

土壤含水量较高,影响了土壤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基坑检测工作总结汇报

基坑检测工作总结汇报

基坑检测工作总结汇报基坑检测工作总结汇报一、背景介绍基坑工程是指施工之前需要对土质进行开挖的施工现场,由于基坑的深度较大,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保证施工工程的安全和质量,需要进行基坑检测工作。

二、工作目标1. 确保基坑的稳定性:通过对基坑进行检测,评估基坑的稳定性,以确保能够承受工程施工的重荷。

2. 发现并控制地下水问题: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水的泛滥是一个常见的问题,通过检测,及时发现并控制地下水问题,可以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确保施工工程的质量:通过对基坑的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施工工程的质量。

4. 降低工程风险:通过对基坑的检测,可以评估基坑的稳定性,避免塌方等安全风险的发生。

三、工作内容1. 现场勘察:在施工前,对基坑的周边环境进行勘察,包括地下水情况、土壤类型等。

2. 地质调查:通过地质勘察和取土样进行室内分析,了解基坑开挖的地质条件。

3. 基坑稳定性分析:通过现场实测和室内计算,评估基坑的稳定性。

4. 地下水监测:布设地下水位监测井,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深层位移监测:采用应变测量等方法,对基坑边坡等进行深层位移监测。

6. 基坑支护结构检测:对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7. 报告撰写:对基坑检测结果进行整理,撰写检测报告,提出相应的建议。

四、工作进展1. 现场勘察工作已经完成,对基坑的周边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记录。

2. 地质调查已经完成,取得了有关地质条件的数据,并进行了相应的室内分析。

3. 基坑稳定性分析已经进行,结果显示基坑的稳定性较好,能够满足工程要求。

4. 地下水监测井已经布设完毕,并开始了地下水位的实时监测。

5. 深层位移监测工作已经开始,采用了应变测量等方法进行监测。

6. 基坑支护结构检测工作已经进行,初步结果显示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合格。

7. 检测报告已经撰写完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基坑检测工作总结

基坑检测工作总结

基坑检测工作总结引言基坑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严密的检测和监测。

本文总结了基坑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常用的检测方法以及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重要性基坑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以及后续建筑物的稳定性。

因此,进行基坑检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基坑检测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基坑工程存在的问题,如土壤的不均匀沉降、基坑周边的地面沉降等,通过及时采取措施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其次,基坑检测工作能够为后续建筑的施工提供参考。

通过检测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得出基坑土体的力学性质、水文性质等信息,从而确定后续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法。

此外,基坑检测工作还能为基坑的监测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通过不断地对基坑进行检测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工程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调整。

常用的检测方法地下水位检测地下水位检测是基坑检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常用的地下水位检测方法包括水位计、压力计等。

水位计通过测量井内的水位变化来确定地下水位的高度。

压力计通过测量水压力的变化来间接确定地下水位的高度。

土体力学性质检测土体力学性质检测主要包括土壤抗剪强度、压缩性和承载力等参数的测试。

常用的土体力学性质检测方法有直剪试验、压缩试验和孔隙水压力试验。

直剪试验用于测定土体的剪应力-剪变曲线,压缩试验用于测定土体的压缩应力-压缩应变曲线,孔隙水压力试验用于测定土体的孔隙水压力随深度的变化。

基坑变形监测基坑变形监测主要通过测量基坑的周边地面沉降、基坑内墙体的位移等参数来判断基坑的稳定性。

常用的基坑变形监测方法有全站仪、位移计等。

全站仪通过测量基坑周边地面上点的三维坐标来计算地面沉降情况。

位移计通过测量基坑内墙体和周边固定点的位移变化来判断基坑的变形情况。

基坑水文性质检测基坑水文性质检测主要包括测定基坑周边地下水流速、地下水位和地下水含盐量等参数。

常用的基坑水文性质检测方法有流速计、水位计和电导率计等。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实训总结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实训总结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实训总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增多,基坑工程在建筑施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为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质量和进度,施工监测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次实训主要针对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一、实训背景本次实训选取了一处正在进行基坑工程施工的项目,项目位于市中心,地势复杂,周围环境多样。

基坑工程采用明挖法施工,开挖深度约为15m,基坑边坡采用锚喷支护,支撑系统为钢筋混凝土支撑。

实训过程中,我们参与了基坑工程的监测工作,包括监测点的布设、监测方法的选择、数据采集与分析等。

二、实训内容1. 监测点的布设根据基坑工程的设计图纸和现场实际情况,我们分别在基坑周边、支撑体系和周边环境中布设了监测点。

监测点包括水平位移监测点、垂直位移监测点、测斜监测点、裂缝监测点和水位监测点。

布设监测点时,要确保测点稳定、便于观测和数据采集。

2. 监测方法的选择根据基坑工程的特点和监测需求,我们选择了以下监测方法:(1)水平位移监测:采用全站仪进行测量,监测点间的水平距离变化。

(2)垂直位移监测:采用水准仪进行测量,监测点间的垂直高差变化。

(3)测斜监测:采用测斜仪进行测量,监测坑边土体的侧向位移。

(4)裂缝监测:采用目测和尺量相结合的方法,监测裂缝的位置、宽度和长度。

(5)水位监测:采用水位计进行测量,监测基坑内的水位变化。

3. 数据采集与分析在监测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规定的监测频率进行数据采集,将实测数据记录在监测日志中。

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我们对监测设备进行了定期校准。

数据采集完成后,我们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绘制了监测曲线,分析了基坑工程的稳定性。

三、实训收获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对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监测点的布设方法、监测工具的使用技巧以及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同时,我们认识到基坑工程施工监测的重要性,它对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质量和进度具有重要作用。

轨道交通明珠线二期工程长阳路车站基坑施工监测总结

轨道交通明珠线二期工程长阳路车站基坑施工监测总结

轨道交通明珠线二期工程长阳路车站基坑施工监测总结上海京海工程技术公司SHANGHAI JINGHAI GEO-TECHNIQUE COM.上海市轨道交通明珠线二期工程长阳路站基坑施工监测总结建设单位:上海市地铁建设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上海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监测单位:上海京海工程技术公司总经理:王梅珍总工程师:马文亮编写:高建民参加人员:盛建煜马宝献赵满利叶书贝陈全书上海京海工程技术公司二零零二年十月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地质条件及周围环境情况 (1)(一)地质条件 (1)(二)周围环境 (2)三、监测内容与测点布置 (2)四、基坑土体加固 (3)五、基坑挖土施工概况 (5)(一)、挖土施工情况 (5)(二)、变形情况 (7)1)、围护墙体变形情况 (7)2)、支撑情况 (10)3)、地表及管线沉降情况 (13)4)、建筑物沉降情况 (13)六、认识和体会 (13)地铁明珠线二期长阳路站基坑施工监测总结一、工程概况工程建设单位:上海市地铁建设公司工程设计单位:上海市地下建筑设计院工程监理单位:宝钢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工程施工单位:上海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明珠线二期长阳路车站位于大连路、长阳路交界处,车站呈南北走向,主体位于大连路下,穿越长阳路。

车站采用双柱三跨钢筋混凝土结构,预留与规划的地铁4号线的“T字形”换乘段。

车站主体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顺筑法施工。

长阳路及大连路上大量的市政管线在施工前随道路翻交进行了搬迁。

车站的北端头井邻近的正泰橡胶厂均已拆迁。

道路翻交后车站东侧紧邻大连路,长阳路绕南端头井通过,车站西、北侧为居民住宅。

整个车站施工区已形成封闭,已完全具备连续施工的场地条件。

车站全长221m,标准段宽21.6m,端头井宽26m;标准段基坑开挖深度15.29m,端头井基坑开挖深度17.49m,换乘段基坑开挖深度为22.48m;车站中心顶板覆土3.50m。

车站深基坑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不同位置的厚度、深度及入土比如下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抗渗等级为0.8Mpa,钢筋保护层外层70mm,内层50mm。

【精品】上海大型建设项目案例深基坑施工技术与施工监测技术总结资料

【精品】上海大型建设项目案例深基坑施工技术与施工监测技术总结资料

上海大型建设项目案例深基坑施工技术与施工监测技术总结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客运综合大楼基坑施工总结设计单位: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围护设计:上海申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勘探单位: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包单位: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土建单位: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一、工程概貌及施工基本情况工程概况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地处北外滩,北靠东大名路,西邻虹口港,东接高阳路,南临黄浦江,拥有850m的沿江岸线,是北外滩滨江地段上一个集客运、办公、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建筑群。

整个客运中心基地面积13.63万m,总建筑面积40万m,其中地上16万m,地下24万m。

整个客运中心有东、西两块组成。

其中西区为港务办公大楼、客运综合大楼;东区为公寓式酒店、办公楼等商业配套设施。

东、西区之间为170m宽的绿化景观区域。

港务大楼是一座独立的高层建筑,位于地块的最西端;综合大楼是按照当今第四代标准建造的国际客运中心,也是西区的主要建筑,其建筑功能主要安排在地下,地面是一个大型绿地公园,地面10m高处有一“水滴”状的玻璃观光球体“悬浮”在公园之上。

整个客运中心为地下三层结构,地下一、二层是海关、检疫、出入境联检大厅等,设有地下巴士站,地下三层是停车库。

东区为地下三层,地上有11栋建筑高度为28m~116m的组成建筑群,主要功能为超星级酒店、商住楼、购物、休闲中心、文化艺术广场等设施。

工程±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7.500m,地下三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为筏板加桩基础;底板厚度为1200mm。

周边环境及地质情况介绍基坑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离基坑南侧近4.6m处为黄浦江,距离北侧基坑仅5.0m为中远老楼,该楼属于市Ⅲ级保护性建筑,为砖混结构体系,基础埋深1.5m,其结构形式对地基的变形及沉降的要求极此外,工程处于原高阳港区,经过数百年的改建、扩建,其下存在2~3m 的杂填土及3.5m 的浜填土,基坑将穿越的土层从上向下依次为①填土、②0粘质粉土、③淤泥质粉质粘土、④淤泥质粘土、⑤1粉质粘土和⑤2粉质粘土。

地铁施工监测个人工作总结

地铁施工监测个人工作总结

地铁施工监测个人工作总结在地铁施工监测工作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以来,我对自己的工作做了一些总结。

首先,在工作中我始终保持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确保施工监测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其次,我注重团队合作,与同事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时能够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工作中,我也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以应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

此外,我也十分注意细节,保持对施工现场的全面监测和准确记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情况下,我也能够冷静思考,沉着应对,保持工作的高效率和高标准。

总的来说,我在地铁施工监测工作中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能力,注重团队合作,保持责任感和专业精神,将这些成果用于实际工作中,为地铁施工的安全和质量提供了保障。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为地铁施工监测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地铁施工监测工作中,作为一个监测人员,我认识到我所从事的工作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监测工作,更是保障地铁施工安全、质量和进度的关键一环。

因此,我始终以非常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积极主动地与施工人员、工程师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协作,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在工作中,我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对地铁施工的安全规范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以便能够在施工现场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

在工作中,我还要求自己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细心的态度,认真观察地铁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包括土方开挖、土石方运输、支撑与围护结构施工、地下结构施工等等,确保施工中的各项指标符合规范标准。

同时,我还要提前识别并解决可能存在的施工安全隐患,确保地铁线路在建设过程中的安全。

在实际工作中,我总结了一些在施工监测方面的经验。

首先,我发现了在施工监测过程中,要经常保持与施工团队的沟通,及时了解施工过程中的情况,对施工方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协助解决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从而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基坑监测工作总结

基坑监测工作总结

基坑监测工作总结引言本文旨在对基坑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工作中的问题、经验和改进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

基坑监测工作的目的是确保施工期间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基坑工程起到及时预警和保护作用。

通过对基坑监测工作的总结,可以提高监测效率,减少风险,促进工程顺利进行。

监测工作情况回顾监测设备及技术手段我们在基坑监测工作中采用了多种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包括: 1. 地下水位监测仪:用于测量基坑周围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2. 地表位移监测仪:用于记录基坑周围地表水平和垂直位移的变化情况。

3. 基坑支护力监测仪:用于监测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及时发现变形和破坏。

4. 裂缝观测仪:用于观测基坑周围建筑物和地面的裂缝情况。

监测工作流程基坑监测工作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1. 制定监测方案:根据基坑施工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确定监测设备和监测点位。

2. 安装监测设备:根据监测方案,安装相应的监测设备,并进行初步调试和校准。

3. 数据采集与存储:定期采集监测点位的数据,将数据存储到监测系统中,进行分析和处理。

4. 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制: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编制监测报告,并及时向相关人员进行汇报。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基坑监测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采集不及时:由于监测设备的故障或者操作不当,导致数据采集不及时,影响了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技术手段有限:目前所使用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还有待改进和完善,无法满足所有监测需求。

3. 缺乏专业人员:基坑监测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人员,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存在人员资源紧缺的问题。

经验总结及改进措施为了更好地开展基坑监测工作,我们总结了以下经验,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1. 定期维护和校准监测设备: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准确性。

2. 定期培训和学习:组织员工参加培训课程,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应对复杂的监测工作。

基坑安全监测~个人年终总结

基坑安全监测~个人年终总结
案的编制和总结报告的编写不太了解。故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多向领导请教和学习方案的编制要求和规范,争取做到对本行业的规范熟悉了解,做到能够独立完成方案和总结报告的编写工作。
4、因现场工作环境复杂,有时工作场地较小,监测基点容易遮挡及占压导致现场数据采集困难,有时会与相关方发生冲突。故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多沟通多交流,避免发生矛盾,会与相关方积极协调,一切为了能顺利开展工作而努力。
一、主要职责
1、负责5号线农业东路站和金水东路站的各项任务,其中金水东路站已经全部结束,农业东路站剩一个风亭,2个出入口在做,其他已经全部结束。
2、参与十号线的第三方监测任务,其中庙王站、须水站、市一中站主体已经全部结束,各附属逐步展开。
3、负责农业东路站后期数据的汇总绘图工作,为总结报告做准备。其中主体结构部分数据已完成,其他各附属数据汇总中。
四、今后的打算
1、逐步掌握施工方案的编制,总结报告的编写。
2、努力学习仪器的其他使用方法和作用,积极学习与工作相关的各种办公软件及技能。
3、争取2019年拿到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证书。
4、2019年努力学习测绘知识,提高自己的测绘知识,更为考取注册测绘工程师做准备。
5、多学习测绘方面的知识,多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使自己能了解最新的测绘技术。
总体说来,对于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都已比较顺利、较好的完成了。一年来的现场监测工作,在不断的取得进步,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长进和加深,工作能力,包括组织协作能力、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宝贵的工作经验的积累。一年来的工作表现也得到了项目部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展望2019年工作中将会有更多的新的挑战,我一定会竭尽全力更加积极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百倍的热情迎接新的挑战,在学习中进步和成熟起来,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轨道交通明珠线二期工程长阳路车站基坑施工监测总结上海京海工程技术公司SHANGHAI JINGHAI GEO-TECHNIQUE COM.上海市轨道交通明珠线二期工程长阳路站基坑施工监测总结建设单位:上海市地铁建设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上海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监测单位:上海京海工程技术公司总经理:王梅珍总工程师:马文亮编写:高建民参加人员:盛建煜马宝献赵满利叶书贝陈全书上海京海工程技术公司二零零二年十月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地质条件及周围环境情况 (1)(一)地质条件 (1)(二)周围环境 (2)三、监测内容与测点布置 (2)四、基坑土体加固 (3)五、基坑挖土施工概况 (5)(一)、挖土施工情况 (5)(二)、变形情况 (7)1)、围护墙体变形情况 (7)2)、支撑情况 (10)3)、地表及管线沉降情况 (13)4)、建筑物沉降情况 (13)六、认识和体会 (13)地铁明珠线二期长阳路站基坑施工监测总结一、工程概况工程建设单位:上海市地铁建设公司工程设计单位:上海市地下建筑设计院工程监理单位:宝钢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工程施工单位:上海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明珠线二期长阳路车站位于大连路、长阳路交界处,车站呈南北走向,主体位于大连路下,穿越长阳路。

车站采用双柱三跨钢筋混凝土结构,预留与规划的地铁4号线的“T字形”换乘段。

车站主体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顺筑法施工。

长阳路及大连路上大量的市政管线在施工前随道路翻交进行了搬迁。

车站的北端头井邻近的正泰橡胶厂均已拆迁。

道路翻交后车站东侧紧邻大连路,长阳路绕南端头井通过,车站西、北侧为居民住宅。

整个车站施工区已形成封闭,已完全具备连续施工的场地条件。

车站全长221m,标准段宽21.6m,端头井宽26m;标准段基坑开挖深度15.29m,端头井基坑开挖深度17.49m,换乘段基坑开挖深度为22.48m;车站中心顶板覆土3.50m。

车站深基坑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不同位置的厚度、深度及入土比如下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抗渗等级为0.8Mpa,钢筋保护层外层70mm,内层50mm。

5道斜撑,换乘段6道支撑。

监测工作于2001年1月开始进入工地进行测点布设,于2002年9月全部结束。

二、地质条件及周围环境情况(一)地质条件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本地块土层分布稳定,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空间变异性较小。

在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本工程所涉及到的深度内共有5层土体,分别为:①填土:厚度1.30~3.0m,层底标高1.44~-0.44m,底层埋深1.30~3.00m,其下为灰黄色粉质粘土;②2灰黄色粉质粘土层,层厚0.50~2.50m,层底标高0.18~-1.06m,底层埋深2.50~3.80m,饱和、软塑、不均匀,含铁锰质及氧化铁斑点,夹薄层粘性土,属于高压缩性土;②3灰色粘质粉土:厚度0.00~2.50m,层底标高-2.32~-3.39m,底层埋深5.00~6.00m,很湿、稍密、不均匀,夹薄层粘性土,含云母片,属于中压缩性土;③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厚度 3.00~7.20m,层底标高-6.32~-7.49m,底层埋深9.00~10.00m,饱和,流塑,夹粉砂薄层,偶夹粉土团块,属于高压缩性土;④灰色淤泥质粘土:厚度9.00~10.00m,层底标高-16.32~-16.76m,底层埋深19.00~19.50m,流塑,尚均匀,夹少量极薄层粉砂,局部见贝壳碎片,属高压缩土。

⑤1-1灰色粘土:层厚度 5.00~6.00m,层底标高-21.38~-22.49m,底层埋深24.00~25.000m,软塑,含少量泥钙质结核及半腐植物根茎及钙质结核,属高压缩土。

⑤1-2灰色粉质粘土:厚度10.00~17.00m,层底标高-32.26~-39.38m,底层埋深35.00~42.00m,软塑,不均匀,夹少量粉土薄层,含云母片,属于中~高压缩性土。

⑤4灰绿色粉质粘土:厚度 1.30~5.50m,层底标高-37.76~-41.88m,底层埋深40.50~44.50m,可塑,尚均匀,夹有粉土,属于中压缩性土。

车站范围内浅部地下水属潜水类型,受大气降水及地表迳流补给,水位动态为气象型。

地下水位埋深0.5~0.7米。

车站基坑开挖深度为17.39~23.75m以上的地下水为潜水类型,土层主要以淤泥质软土为主,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强度低,渗透性差,有较大的流变特性,易产生较大的变形。

坑底④层灰色淤泥质粘土或⑤1-1层灰色粘土也易产生流变和回弹隆起。

(二)周围环境车站东侧紧邻交通繁忙的大连路,道路下面埋设有上水、通讯及煤气等重要市政管线。

车站西侧有多幢两层居民住宅,属六十年代以前建筑,基础差,结构破旧,特别是北端头井部分建筑已属于危房。

最近的距离基坑围护结构约12.0米左右。

三、监测内容与测点布置长阳路车站基坑保护等级为二级,原定近正泰橡胶厂处保护等级为一级,但基坑挖土前已拆迁,所以基坑保护等级统一定为二级。

根据基坑采用信息化施工,对围护结构体系及周边环境的安全进行监控的要求,长阳路车站基坑施工监测设置了如下内容:(一)围护结构体系监测内容设置1.墙体测斜、墙顶位移2.墙体沉降3.支撑轴力4.立柱沉降5.坑内土体回弹6.坑外水位7.土压力(设计要求)8.墙体弯矩(设计要求)(二)周边环境监测内容设置9.地表沉降10.建筑物沉降11.地下管线监测测点布置情况见附表。

附:长阳路地铁车站施工监测测点情况表四、月APEC会议结束后从10月24日开始向标准段、换乘段方向开挖第一层土,到10月28日20~31轴第一层挖土全部结束,支撑到位。

基坑挖土的同时,南端头井盾构出洞口注浆加固也在同时进行。

第二层土开挖第二层土(21~31轴)开挖从10月30日至11月12日结束。

其中南端头井第二层土于11月2日挖完,支撑到位。

首先对标准段第一个支撑位置(61-2)进行开挖,并进行围令及支撑施工。

随后进行端头井第二层土开挖,挖土过程与第一层端头井挖土过程相似。

由于开挖深度加大,挖土难度也相应增加,挖土中采取阶梯式倒挖的方式:由基坑内挖机将基坑中部土倒到基坑边,再由基坑外的挖机取土装车。

换乘段由于要凿除封堵墙,加上内部支撑与连续墙呈斜交状态,围令及支撑端部安装困难大,支撑安装速度慢。

第三层土开挖第三层土(22~31轴)开挖工作从11月13日至11月23日结束。

第三层土由2台40T履带抓斗与坑内二台小挖机配合进行。

端头井斜撑和标准段的61-3#支撑位置采取抽条开挖方式,当支撑完成,进行预应力施加后,再进行其他斜撑的开挖,这期间保留基坑中部土体,当全部斜撑完成后,再对基坑中部的土体进行开挖。

第三层标准段的开挖与第二层土的开挖方式一致。

第四层土开挖第四层土(26~31轴)开挖从11月24日至11月27日。

首先挖取26~29轴标准段土,并安装支撑;然后在开挖端头井内土方。

第四层土由1台40T履带抓斗与坑内一台小挖机配合进行。

在白天不能出土的情况下,坑内挖机进行倒土开挖支撑位置土方,配合支撑安装;夜晚全部投入挖土,但由于基坑深度增加,端头井支撑密度大,挖土速度减慢。

第五层土开挖第五层土(28~31轴)开挖从11月28日至12月2日。

挖土方法与四层土开挖相同。

由于第五道支撑离基坑面底,因此其下的土方(六层土)一并开挖。

开挖过程中采取分块开挖,分块浇筑垫层的方法。

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将28~29轴标准段的土挖完,及时进行垫层浇筑;后对端头井斜撑下土体进行开挖、安装支撑,并进行垫层浇筑。

12月2日端头井垫层全部浇筑完毕。

(二)第二施工区(1~8轴)挖土施工情况:第二施工区(北端头井)挖土晚于南端头井(第一区)进行,开始于2001年11月8日。

第一层土开挖第一层挖土从2001年11月8月12向从标准段1~11#中端头井分块开挖(见右图)东、支撑施工,的开挖。

第二层土开挖第二层土(1~7轴)开挖从11撑位置(1-2)进行开挖,并进行围令及支撑施工。

随后进行端头井第二层土开挖,挖土过程与第一层端头井挖土过程相似。

第三层土开挖第三层土(1~6轴)开挖工作从11月21日至11月25日结束。

第三层土由2台40T 履带抓斗与坑内二台小挖机配合进行。

端头井斜撑位置采取抽条开挖方式,当支撑完成,进行预应力施加后,再进行其他斜撑的开挖,这期间保留基坑中部土体,当全部斜撑完成后,再对基坑中部的土体进行开挖。

第三层标准段的开挖与第二层土的开挖方式一致。

在端头井挖土的同时,标准段(第三施工区)也多点作业,全面开挖,基坑挖土全面展开。

第四层土开挖第四层土(1~5轴)开挖从11月27日至11月27日。

首先挖取3~4轴标准段土,并安装支撑;然后在开挖端头井内土方。

第四层土由2台40T履带抓斗与坑内一台小挖机配合进行。

但由于基坑深度增加,端头井支撑密度大,挖土速度减慢。

第五层土开挖第五层土(1~4轴)开挖从11月28日至12月4日。

挖土方法与四层土开挖相同。

由于第五道支撑离基坑面低,因此其下的土方(六层土)一并开挖。

开挖过程中采取分块开挖,分块浇筑垫层的方法。

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将3~4轴标准段的土挖完,及时进行垫层浇筑;后对端头井斜撑下土体进行开挖、安装支撑,并进行垫层浇筑。

此时,标准段第一层挖土已经到达12轴。

(三)第三施工区(8~21轴)挖土施工情况:在第一、第二区挖土的同时,第三区挖土也相继进行。

这样,整个长阳路车站的基坑挖土施工全面展开,这大大加快了基坑挖土的速度,缩短了基坑施工周期,但是,随之而带来的是基坑变形速率加快,地下管线沉降过大,不得不采取注浆加固措施来保护管线。

第一层土开挖第一层挖土(8~11轴)从2001年11月13日开始,至11月19日结束,逐段放坡开挖到11轴,支撑安装到24-1。

标准段的开挖是每次开挖两个支撑的工作面后,进行支撑施工,当支撑完成后进行下一段支撑工作面的开挖。

12~20轴从2001年11月19日开始,至12月10日结束。

第一道支撑安装全部到位。

此后,基坑第三区挖土采用从两端相向向中间推进,挖完一层后再挖下一层,最后一层逐段开挖并浇筑垫层。

到2003年1月18日标准段基坑挖土全部结束,次日标准段垫层全部浇筑完成。

换乘段(23~26轴)由于挖土深度大,两侧封堵墙凿除困难,挖土于2003年1月29日结束,至此,长阳路车站基坑挖土全部结束。

基坑土体开挖过程中,自始至终地贯彻了“快挖快撑”的指导思想,尽可能的控制基坑变形。

五、基坑变形分析1)、围护墙体变形及地表沉降情况从不同挖土施工区段的不同阶段对挖土区域内围护结构变形(测斜)进行分析.从南端头井基坑挖土期间的测斜数据上反应,在第一层挖土结束后,连续墙产生的水平位移并不大,这是由于挖土深度小、支撑安装及时。

但是,由于APEC会议期间停工,到第二层挖土开始,连续墙上部水平位移达到3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