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宇 2004 经济科学中国城镇居民20世纪90年代收入不平等及其变化_地区因素_人力资本在其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变动实证研究——基于收入分布变化分解的视角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变动实证研究——基于收入分布变化分解的视角
t e i ee t aa r u e ot df r n d t go p d. Ths a e rs ac e h c uss f h n e i ic me n q aiy r m t e e pe t e f te h i p p r e e rh s t e a e o c a g s n n o ie u l fo h p r c v o t s i h
第2 6卷 第 9期
20 0 9年 9月
统 计 研 究
S a itc lRe e r h t t i a sa c s
V0 . 6。No. J2 9 S p.2 0 e 09
我 国城 镇 居 民收 入 不 平 等 变 动 实 证 研 究
基 于 收入 分 布 变化 分 解 的视 角
Ab t a t: td fc n e n ic me ie u ly,mo tyb s d o hed c mp sto fi e aiy idc tr sr c Su y o ha g si n o n q ai t sl a e n t e o o iin o n q lt n iaos,v r r a y d e u a yg e t u l
— —
F o t e P rp cie o h c mp sto fCh n e n I c me Diti u in r m h e s e tv ft e De o o iin o a g si n o srb to
C e u n & S n Jn s u h n Ja u igh i
加 剧 , 收入 分 布形 状 变 化则 加 速 不 平 等 程 度 的 恶 化 , 而 其影 响 程 度 对 于 不 同 的 收 入 阶 层 有 所 不 同 。本 文 认 为 , 济 经

收入分配不公的理论透析及解决办法(一)

收入分配不公的理论透析及解决办法(一)

收入分配不公的理论透析及解决办法(一)一、引言收入分配不公(以下简称不公)指获取收入和积累财富的机会不公平,表现为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并达到一定程度。

在我国表现为: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城镇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按照基尼系数,我国居民收入差距:1995年为0.452,1998年为0.456,均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考虑到大量的体制外收入无法在基尼系数中得到反映,差距很可能更大。

而且“现在收入阶层的分配相当于‘金字塔’的形状,我们认为应该采取措施改变这种收入阶层的形状,努力使之成为‘橄榄形’(陈明德,2003)。

著名经济学家历以宁(2002)也提出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的分配目标。

近几年来,我国采用了若干解决不公的政策措施,主要有:落实国家各项增资政策,增加对中西部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不公问题(马拴友、于红霞,2003)。

本文认为,造成我国不公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收入分配(指收入初次分配,下同)机制与收入来源理论背离,过分夸大物质资本的市场主导作用,忽视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对收入的决定性贡献。

相应地,解决的办法应在遵循收入来源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情况并采用相应的政策导向作为必要的补充形式方可起到有效的作用。

该办法是员工股票期权。

本文以上市公司为例,探析该制度的理论依据、操作办法、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等。

二、收入不公的理论透析(一)现行分配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的主要是按生产要素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模式。

基本生产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土地、劳动力。

本文将生产资料、土地等物质要素称为物质资本。

按要素分配理论认为,要素富裕是获得利益的原因。

要素价格取决于该要素的稀缺程度。

按要素禀赋理论所建立的分配机制对于促进各要素竞争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呈现出劳动力富裕而资本奇缺的状况,一直为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努力,由于资本流动的便利,至今已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本不足的状况,但其中的收入分配关系没有本质的变化,无论公司采用何种组织形式,投资者以何种方式投资,物质资本所有者依然享有全部剩余收益,这是造成不公的理论基础。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与理论探讨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与理论探讨
拉 大 , 时 城 镇 居 民 内部 和 农 村 居 民 内部 收 入 差 距 也 有 拉 大 的趋 势 , 同 而城 乡之 间 的 收入 差 距 已大 大 超 过 了 国 际公 认 的警 戒 线 。 此 外 , 收入 差 距 问题 进 行 了一 些理 论 探 讨 。 最 后 就 如 何 缩 小 城 乡居 民 的 收入 差距 提 出 了相 应 的 对 策 。 对 关 键 词 : 乡居 民; 城 收入 差 距 ; 实证 分 析 ; 论 探 讨 理 中 图分 类 号 :O4 F 1. '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360 20 )304-7 17— 8X(070—040
从 表 1中城 乡居 民实 际增 长速 度 可 以看 出 , 19 自 90年 以来 城 乡 居 民的实 际收 入均 在 提 高 , 中城 其
镇 居 民实际 收入 增 长较快 , 农村 居 民实 际收入 增 长较 慢 。
19 — 0 6年 城镇 居 民人 均 可支 配 收入 实 际 年 均增 长 80 ,农 村 居 民人 均纯 收 入 实 际年 均 增 长 90 20 . %
— .
4 — 4 .
维普资讯
1 9 9 O年 以来 我 国城 乡居 民 收入 差 距 的实 证 分 析 与 理 论 探 讨
表 1 1 9 — 0 6年城 乡居 民收入 、 乡居 民收 入 比和收 入 实 际增 长 速度 9 02 0 城
年份 城 镇居 民人 均 农 村 居 民人 城乡 居 民收入 比① 城 镇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农 村 居 民 人 均 纯 收 可支 配收 入 均 纯收 入 ( 农村 为 1 收入实 际增 长速度 ( 入实 际增 长速 度 ( 设 ) %) %)
根据 2 0 ( 国统 计 年 鉴 》 19 ~ 06年 全 国年 度 统计 公报 , 06 中 和 90 20 本文 整 理 出 自 19 9 0年 以来 城 乡居

第八章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趋势成因及对策

第八章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趋势成因及对策
• 制定收入分配政策的难点,首先要涉及到有关公 平和效率问题的认识。
• 公平可以从下述角度来理解:结果的公平;起点 的公平;过程的公平。
–结果的公平,国际上认可的综合的衡量尺度是基尼系 数。一般而言,在0.2之下,人们认为这种收入分配就 是高度的平等,而0.2-0.4是低度的不平等, 0.4以上 就是高度的不平等了。
• 结论:广泛地支持了倒U假说
– 纵向时序论证
• 发达国家:基本支持倒U假说 •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的经济增长率,并非以社会收入分
配不平等程度的扩大和恶化作为条件,像台湾、伊朗和韩 国,低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改善 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如印度、秘鲁和菲律宾/斯里兰卡、 萨尔瓦多等国。
–劳动力供求状况: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稀缺,普通 劳动力,出现“无限供给”的局面,普通劳动者的市场价格 出现向下竞争态势,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上的收入的两极分化。
–劳动力流动: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别是向城镇的流动,会有 助于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同时,这种流动增加了城镇劳 动力市场中非技术劳动力的供给,压低了工资率,从而扩大 了与技术工人间的收入差距。
–非国有领域:员工的薪资差异呈现随职位上升而拉大 的趋势
1.4 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变化
1984—2001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工资差别倍数及工资差别比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第二节 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 2.1 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 • 2.2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 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除了个别年份有所下降,表现 为持续平缓上升。
– 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上升的趋势。城镇农村人 均名义收入比率1988和1995年的全国基尼系数分别为 0.382和0.45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综述收入分配始终是一个极端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并且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收入差距的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对收入分配现状的评价、造成现状的原因以及对现状进行调整的对策建议等一系列理论观点。

现将这些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作一基本综述。

一、对中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现状的认识1.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特点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总体状况有四个显著特点;其一,居民收入普遍增加,各个阶层群体都获得了改革带来的实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二,城乡、地区、行业之间及其内部几乎毫无例外地存在着收入差距;其三,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内又普遍地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其四,收入分配秩序混乱,非常态收入特别突出。

进一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常常运用相对收入不平等分析方法,如“罗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陈宗胜、向书坚计算出的1995年全国总体基尼系数分别为0.365和0.3515,国务院研究室和世界银行及其他学者的周期估计值分别为0.39、0.445、0.415。

而陈、向两人计算出的1985年全国总体基尼系数仅分别为0.2875、 0.2656。

一般认为该系数值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0.2~0.3之间表示较为合理,0.3~0.5之间表示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说明收入差距相当悬殊。

我国城镇住户调查资料表明,自1985年以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个人收入差距逐年增大并加快。

有人运用绝对收入和贫困的分析方法进行衡量,如1994上半年人均月收入103元以下的城镇居民有2000万人。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占全国人口不到 3%的高收入户的存款总额高达2932亿元,占全国城乡居民存款总额的28%。

第五组--中国(1990-2010年)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第五组--中国(1990-2010年)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宏观经济运行模拟分析综合实训报告中国(1990—2010年)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组长:陈林组员:闫婷婷、陈丽、陶恬、张静吴婕、钟毓荟、王莉、刘丹指导老师:孙建2012年7月6日宏观经济运行模拟分析综合实训组织策划一、组织分工实验数据收集:全体组员数据分析:全体组员报告撰写:闫婷婷PPT汇总整理:陈林二、技术路线设定题目:中国(1990—2010年)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收集相关数据:1990-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根据分析数据提出合理化建议↓展望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情况三、时间安排2012.7.2---2012.7.3 数据收集、分析2012.7.4 集中讨论、整理、汇总2012.7.5 报告撰写2012.7.6 报告汇报目录摘要: (3)一、引言 (4)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迁历史 (4)三、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相关数据分析 (5)(一)非收入性城乡差距分析 (5)(二)城乡收入差距的区域差别分析 (9)(三)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11)1、产业特性 (11)2、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 (12)(四)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分析 (14)四、中国未来城乡收入差距发展趋势的展望 (16)参考文献 (17)中国(1990-2010年)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作者:陈林、闫婷婷、陈丽、陶恬、张静、吴婕、钟毓荟、王莉、刘丹指导老师:孙建摘要:我国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获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然而在总体水平提高的同时,一些结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年来持续扩大的趋势,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在了解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实际轨迹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经济内涵,对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继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差距的现象分析

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差距的现象分析

首先,我们国家的基本分配制度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按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并存。

这就必然出现因工作差别和性质不同产生的分配差距。

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公有制部门的按劳分配水平是由部门的经济效益决定的。

而且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原因是没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工作量核算标准作为保证。

其次,我们在高速的发展中,一直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但实际上是忽视了公平这一重要分配原则,而过多的强调了效率。

这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在17大后我们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新理念。

最后,,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但非按劳分配方式即可以存在于公有制也可以存在于非公经济中。

这就必然造成拥有技术,职权,资本,土地的劳动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尤其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这些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形成原因、带来的影响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在理论和对策上作了许多有见地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试对此类问题作一较全面的梳理。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一)从总体上看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学术理论界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描述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五等分法;二是基尼系数法。

五等分法是将所要分析的居民按收入的高低依次排序分成五等份组,用20%的最高收入家庭与20%的最低收入家庭之比的倍数来说明总体收入差距程度。

五等分法又称收入不良指数。

这种测量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方式,目前在欧美国家中比较流行,我国也常采用。

最高档收入占全部国民财富比重越大,说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均等,反之,收入分配差距越小,收入分配越均等。

根据曾国安的统计来观察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最高收入组、次高收入组、中间收入组、较低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居民的收入分别占居民总收入的47%、22%、15%、10%和6%。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统计分析与对策建议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统计分析与对策建议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统计分析与对策建议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快速拉大,并从多方面表现出来。

其中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变化快速、剧烈,成为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应对其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相应对策。

标签: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策一、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总体状况统计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

利用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状况的各种指标测算都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状况不断恶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16上升到2003年的0.33,上升了17个百分点。

如下表所示:表1 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历史变化表资料来源:《中国居民收入报告》(2004),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从此数据看,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处于国际警戒线以下,即没有超过0.4。

但国家统计局测算基尼系数的收入仅为居民制度性合理的货币收入,没有包括福利性的非货币收入,也没有包括不正常的灰色收入等,如果将非货币收入差距考虑进去,我国城镇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则远远大于上面数据。

按照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调查,如果将非法和非正常收入包括在内,1994—1997年中国基尼系数就已超过了0.5。

由此看出,尽管由于从不同角度,基尼系数的说法不一,但由此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居民收入状况日益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城镇各阶层居民收入差距状况统计分析我國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总体状况不尽人意,同时城镇各阶层居民收入状况也十分严峻。

1.低收入阶层居民生存状态指标变化分析通常将40%低收入人口的收入份额,称为阿鲁瓦利亚指数。

这一指数是研究一国低收入阶层居民的生存状态的常用指标,阿鲁瓦利亚指数最高值为0.4,该指数越低,说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状况越差,生存状态越恶化。

《中国统计年鉴》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七等份统计记录中,以户为单位,40%低收入户的可支配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如下表所示:表2 城镇居民阿鲁瓦利亚指数表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年~2005年由此看出,我国城镇居民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从1990到2004年连年持续降低,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中,广大低收入群体获得的收入量占总收入的份额不断减少,收入分配格局对低收入群体愈加不利。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及其原因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及其原因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及其原因作者:朱东明丁海燕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7年第06期摘要:文章基于城镇入户调查数据(UHS)考察1999年-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及其原因,通过不平等分解发现:教育、地区、年龄等人口特征能解释的组间不平等占总收入不平等的1/3左右,其余部分的不平等由组内不平等所导致。

通过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分析国企改革、城镇化和全球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发现:城镇化对降低不平等起到了一定作用,国企改革对不平等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全球化对不平等的影响并不明朗。

因此,應加快城镇化步伐,降低城镇内部不平等,从而改善整体收入分配状况。

关键词:组内不平等;固定效应模型;UHS数据一、引言在过去的三十年,我国经历了快速经济增长,城镇居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我国已经从一个国民收入相对平均的经济体变成财富分配很不均匀的经济体。

不平等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只有充分地了解收入差距变化的事实和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更好地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平衡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使得经济和谐持续的发展下去。

国内外已经有一些文献研究中国城镇的不平等问题。

Kahn等和Meng等都利用中国社科院的CHIPS数据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不平等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Cai等利用城镇入户调查数据(UHS)对1992年~2003年的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不平等进行了分析。

他们发现1992年~2003年国企改革、城镇化和全球化都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上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国企改革成为这一阶段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上升的最主要的因素。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表明中国的基尼系数从2005年开始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万广华[3]发现城镇化在1995年以后对减缓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2003年后它通过缩小城乡差距使整体收入不平等有所下降,虽然还不足以抵消扩大收入差距的其他因素的影响。

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原因探析_分位数分解方法的视角

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原因探析_分位数分解方法的视角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不平等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的极大关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基尼系数就已超过国际警戒线。

收入不平等程度过大,会阻碍经济增长,并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因此,关于中国收入不平等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陈宗胜,1994、2002;赵人伟、李实,1997;李实,2000;万广华等,2005;姚先国、李晓华,2007;Benjamin等,2005;Jonathan等,2002)。

已有研究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库兹涅茨倒U曲线理论。

它指的是,一个国家从不发达状态发展到发达状态,该国收入不平等的程度会经历一个先增加后下降的过程。

笔者认为单纯研究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现实意义不大。

首先,库兹涅茨倒U曲线只是揭示了收入不平等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即使倒U曲线存在,也不意味着在不采取任何政策时,收入不平等程度会达到一定高点后自然下落。

其次,倒U曲线揭示的是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情况,短期内对政策的指导意义不大。

再次,从国别和省别的实证研究来看,倒U曲线的关系并不存在,例如,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最近几年经历的同样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原因探析*———分位数分解方法的视角葛玉好赵媛媛*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09CTY030)对本研究的资助。

是收入不平等的快速增加,没有减弱的趋势。

(2)按不同的组(地区或者收入来源)对收入不平等进行分解。

如使用Shorrocks分解方法①把总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分解为组间差别和组内差别。

相对于库兹涅茨倒U曲线理论,该种研究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决定收入的经济因素,只是一种“数学”意义上的分解。

(3)从收入决定方程的角度研究收入不平等。

该方法的思路是,对基期和研究期分别做一个收入决定方程,把基期和研究期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写成各种相关因素的函数,在此基础上对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变化进行分解,研究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在估计收入决定方程时,大多数研究使用的是OLS回归。

收入不平等:被平均的真相

收入不平等:被平均的真相

收入不平等:被平均的真相作者:陈玉宇来源:《新财经》2012年第05期陈玉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莫里斯经济研究所所长。

伟大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说,对陌生人,如果你被要求只能知道他一个信息,那么最有用的就是收入。

通过收入信息,你约略可以知道他的政治观点、品位、生活内容、接受教育情况等。

各种时尚杂志和媒体,勾画着这个时代理想的生活。

生活内容包括:好车、宽敞的房子、舒适体面而受人尊敬的工作,还要有国际旅游、孩子就读名校,生活里还要点缀着奢侈的服装和背包。

可现实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享有这种生活。

收入在人群里是不平等的。

当统计部门公布各种人均收入指标的时候,大多数人愤愤然,自嘲自己又被平均了。

自1979年到2011年,剔除价格影响的真实人均GDP大约上升了12倍,总量GDP差不多接近20倍。

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30年发生这么巨大的变化,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

在欢庆人均指标快速变化的时候,收入分布的不平等状况,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很可惜,虽然经济学家们对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状况作了大量研究,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依然所知不多。

对收入不平等问题的了解,还处于盲人摸象阶段。

第一,研究者需要一个全国有代表性的样本才能比较准确地给出推断。

最近有了几个全国代表性样本的调查,但其样本不够大。

第二,统计局花费巨资从上世纪80年代建立了城市和农村两套家庭收支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和规模,都属优秀,但能利用这套数据的人很少。

第三,统计局的家庭收支调查样本,分为城乡两个部门,一直没有合起来,所以关于城乡合并在一起的收入不平等情况很少研究。

第四,2亿多农民工,使得各调查样本的代表性都受到挑战。

虽然如此,我基于学者的研究和统计局的数据,努力给出个大概的图景。

人们习惯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不平等状况。

基尼系数是一个从0到1的指标,越大代表越不平等。

完全平均分配,基尼系数是0;收入都归于一人,基尼系数是1。

中国的基尼系数,研究者们分歧颇大,估计在0.35~0.5之间。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趋势及原因研究述评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趋势及原因研究述评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趋势及原因研究述评(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在中国不同居民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中,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是最大的。

学术界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长期扩大的趋势的基本结论。

经济结构的二元性、政府推行的城市偏向的制度和政策、城市偏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治权力的不平衡,以及经济体制改革造成的机会不平等等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学术界已经进行的这些研究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和原因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但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还不够。

应该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系统化的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变化和原因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趋势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7)06-0026-0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当前中国各种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

学者们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展开了多视角的探讨和研究。

本文旨在对国内学者有关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趋势和原因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以梳理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思路,明确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一)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率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1.以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名义比率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

李实等认为,在改革初期,由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是相当大的,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比率高达2.37;1978~1983年,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率先展开,这一比率有所下降,到1983年达到最低点1.70,这说明在这一时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不断缩小的;1984~1994年,这一比率开始了逐步上升的过程,到了1994年达到最高点2.60,这说明在这一时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逐步扩大的;1995年,这一比率有所回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仍然略高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

中国地区增长不平衡与所有制改革

中国地区增长不平衡与所有制改革

中国地区增长不平衡与所有制改革陈玉宇/黄国华原载《经济科学》2006 年第 1 期【作者简介】陈玉宇/黄国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100871【内容提要】本文利用了1952— 2002 年数据研究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问题。

我们发现:(1)计划经济时期,地区间的不平衡持续上升,到七十年代后期达到顶峰。

八十年代地区不平衡有所下降,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又有上升趋势。

(2)初始时期的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比重)相当大程度上解释了1978— 2002 期间各省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差异。

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比重高的地区经济发展快,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比重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慢。

我们还对所有制改革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做了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不平衡增长/所有制改革一、引言1952 年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虽然中途被各种政治运动打断,①但总体看,在过去五十多年中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按可比价计算, 2002 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是 1952 年的 40.4 倍,年均增长7.7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1952 年的 18.1 倍,年均增长 6.0 %。

70 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推进器:1978—2002 年,我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是9.4 %,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8.1 %。

②与整体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同样引人关注的另一事实是地区间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差异。

1952 年到 1978 年、 1978 年到 2002 年增长最快的三个省市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是 5.7 %和 10.9 %,增长最慢的三个省市平均增长速度则为 1.8 %和 6.4 %。

2002 年,上海的人均GDP是贵州的 16 倍,而 1952 年只是 6.3 倍。

长期经济增长速度的巨大差异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一些研究表明我国当前的收入不均等程度已处于高端水平,③ 其中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是总体收入差距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贡献率为50%左右。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中国收入不平等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中国收入不平等

中国收入不平等:U型变化与不确定的未来内容提要:中国收入不平等已达到较高程度,这一点已经成为广泛共识。

问题在于这种不平等的内部结构如何,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已有的研究尽管对中国收入不平等的特征给出了一些分析,但对这些问题的系统回答和解释并不充分。

本文利用跨越20年的8个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收入不平等内部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和趋势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中国收入不平等的内部结构呈现出两极化不断加剧的趋势,并且,从现有数据的分析结果来看,这种趋势在一个时期内仍然不会改变。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结构两极分化;库兹涅茨假说;中位收入;相对分布陈光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100732一、研究问题与假设现阶段中国收入不平等已经较大,不管人们对此有怎样不同的理解,但终究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

我们关注的问题是,这种较大程度的不平等是怎么演变过来的?这种不平等内部具有怎样的结构特征?未来不平等程度及结构又将如何演变?这些问题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焦点,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

库兹涅茨曾经发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50年中,西方发达国家的收入不平等程度经历了一个倒U 型变化过程(Kuznets ,1955)。

而近年来,尼尔森等人的研究则发现,在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到20世纪末的30年中,西方主要国家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呈现出大U 型转变趋势(Nielsen andAlderson,1997)。

而关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不平等变动态势,国内外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研究,一些学者不断地援引库兹涅茨假说,试图证明中国的收入不平等将遵循该假说提出的规律性趋势,(陈宗胜,2000;郭熙保,2002;管晓明,2006)。

但是,毕竟市场化条件下的中国收入不平等变动的时间还比较短,因此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现在就认为中国的收入不平等变动态势已经验证了该假说似乎为时尚早(李实,2000;丁任重、陈志舟、顾文军,2003;王小鲁、樊纲,2005);有的学者甚至试图证明该假说根本就不适用于中国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
龙江智;杨新宇;郑宪强
【期刊名称】《农村经济》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贫富差距的拉大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我们认为,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有悖于公平观念,也不利于效率的提高,经济的发展.
【总页数】3页(P7-9)
【作者】龙江智;杨新宇;郑宪强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市,116025;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
市,116025;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市,116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8
【相关文献】
1.我国财务预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财务预警研究评析[J], 龚小君;王光华
2.我国农村居民储蓄率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基于我国1985—2010年度数据的实证分析 [J], 彭梦霞;董炳南
3.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研究 [J], 李大伟;程绍铂;胡琳;李淑杰
4.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
实证研究 [J], 吴雪峰; 苏伟洲
5.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方法研究进展 [J], 袁寅尊;陈广勇;付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变化定量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变化定量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变化定量分析
向书坚
【期刊名称】《当代经济科学》
【年(卷),期】1998(20)2
【摘要】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变化定量分析向书坚一、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变化趋势自1985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各收入阶层的人均生活费收入(以下简称人均收入)呈不断增长趋势,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城镇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86~...
【总页数】5页(P1-5)
【作者】向书坚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策划与管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6.2
【相关文献】
1.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测度分析 [J], 赵桂芝;马树才
2.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的实证分析 [J], 廖雅珍
3.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J], 马宇
4.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研究 [J], 王越
5.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研究 [J], 王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看我国的宏观经济

从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看我国的宏观经济

从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看我国的宏观经济(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摘要]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收入分配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宏观经济领域中的重大问题。

本文将建立一个以收入分配为起点的循环体系,并以此为基础阐述包括收入分配、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在内的宏观经济运行。

[关键词]收入分配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近年来,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收入分配的状况决定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不同的需求结构会使得不同产业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又将直接影响收入分配的格局。

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收入分配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本文以此为基础阐述包括收入分配、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在内的宏观经济运行。

一、城镇居民收入及财产的分布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来源有所变化。

按照《中国统计年鉴》的标准,我们把城镇居民的全部收入大体划分为四部分: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来源自90年代以来呈现出如下特点:首先,工资性收入仍旧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不同行业的职工工资收入相差较大。

1985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的年工资收入(包括全民所有制职工工资和集体所有制职工工资)是569.4元,平均每人全年全部收入是748.92元,工资收入占总收入的76%。

1990~2004年,工资收入占城镇居民总收入的比重最高时达到72%,最低时达到67%。

平均来看,城镇居民总收入中有七成左右来自于工资收入。

毫无疑问,对我国城镇居民来讲,无论是改革的初期还是市场经济深入人心的今天,工资收入一直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改革开放以前,各行业之间职工的收入有所差别,但相差不多。

改革开放后,随着分配制度的改革,劳动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

在职工的工资收入总体上涨的同时,不同行业工资收入的差距也日益拉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科学 2004年第6期中国城镇居民20世纪90年代收入不平等及其变化 地区因素、人力资本在其中的作用陈玉宇 王志刚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1)魏 众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教研室 北京 100836)摘 要:本文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变化中人力资本和地区因素的影响。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人力资本因素在每一年的收入差异中解释能力仅次于地区因素而且其重要性正在上升。

动态分析告诉我们人力资本占到工资基尼系数指标增加的44.36%。

最后,我们重点对教育对工资收入不平等的相对要素贡献度的变化进一步分解,发现主要是教育和收入的相关性以及教育回报率的增加导致了教育的可解释程度的增加,从而造成工资收入不平等的增加,而教育本身的不平等有所下降并起到减缓工资收入不平等的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本 收入分配 基尼系数一、介绍和回顾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虽然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工资制度、就业保障和就业的部门构成等都没有明显改变(Meng,2000),经济改革的重点是产品市场,工资结构统一,劳动力不能流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城镇加快了国有企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失业等)和劳动力市场改革。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伴随着转轨过程,一个日见突出的问题是收入分配的差异在持续扩大(李实等,1999;李爽,杨宜勇,2002;世界银行,2004)。

我们自然要问,经济改革的加速是否改变了城镇内部收入差距特征?究竟是个人的原因还是制度变革的原因造成了城镇收入差距的扩大?中国的市场化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着重从转轨时期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差异,探讨其中的工资结构(wage structure)变化和收入分配变化,试图对中国城镇居民在90年代以来的收入分配变化背后的原因找出合理解释。

试图解决的问题:(1)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不感谢陈良教授、龚六堂教授、胡健颖教授、周黎安教授所提的宝贵建议。

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首先,一些行业垄断性部门尤其是国有部门的职工得到了过高的工资;其次,劳动力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社会关系网络在就业中起着重要作用;再次,存在一定的性别、部门和职业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最后,户籍对就业的限制。

平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决定城镇职工工资以及导致城镇居民工资结构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市场化的还是非市场化的因素?如果说那些反映个人生产力特征的因素例如人力资本得到了与其贡献一致的回报,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在提高,由此导致的收入差异是人们能够接受的;如果那些非人力资本因素(或说不能直接反映出生产力特征的因素,例如性别等),它们所导致的收入差异的扩大,据此我们不能认同中国市场化程度在提高;(3)教育在城镇职工工资不平等变化中的作用是什么?以往对收入不平等分解分析往往采用统计上的分组分解技术,未能和经济理论有效地结合;最近出现的也是本文所使用的是一种基于回归分析的不平等指标分解方法(Fields,1997; 2002),将收入按照各种不同的来源进行分解,从而可以结合经济理论以给出很好地解释。

采用这种方法的有Morduch(2002),李实和赵人伟(1999)得到的结论基本上都支持了人力资本和地区差异因素的重要性;孟欣(2004)对1988、1995和1999三个样本的研究给出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的重要影响因素,强调了经济改革的效应。

赵耀辉等(2003)运用对1988-1999年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布的变动进行分解,发现工资或所得方程的结构性参数对收入分布的影响很大,其中省份和教育虚拟变量的影响最为突出。

以往的研究大都是采用家庭收入方程,这存在着一些问题,无法反映出个体人力资本回报率的真实变化,而这对于我们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很重要。

本文利用1995年和1999年两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中国城镇家庭微观个体数据,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和中国劳动市场的结构特征,对衡量不平等的指标进行建立在新的思路上的分解,挖掘出更深层也是更细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收入来源,以及收入分配变化的结构性力量。

我们不仅进行静态的分析,还进一步进行了动态分析和更为细致的分解工作;并给出一些稳健的结论:(1)静态分析发现在两年的收入不平等中贡献度最大是的工资收入的不平等;(2)包含了教育,工作培训,工作经验和职业的人力资本,在1995年在整个可观测自变量对工资收入差异的总解释程度中的比重(p权重)为26.53%,而在1999年上升到了43.74%(3)人力资本对工资差异增大的解释程度占到工资收入基尼系数变化的44.36%;(4)接下来对教育的相对要素贡献度变化进一步分解,发现影响显著的是教育和工资收入的相关性,其次是教育回报率的变化而非受教育年限的不平等,而教育自身的不平等有所减缓并对整个工资收入不平等变化起到了减缓作用。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简单介绍与本文有关的各种不平等分解方法;第二部分对数据做了简要说明;第三部分介绍按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的结果,采用Shorrocks的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按照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第四部分也就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考察了工资收入回归方程的不平等分解以及各种影响收入来源的因素不平等贡献度;采用Fields的系统分析方法,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解,发现人力资本在解释收入分配不平等增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就其中的教育对不平等的相对要素贡献度的变化进行细致的分解;第五部分是简短结论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不平等分解方法不平等指标的分解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的分组分解;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静态的和动态的(Julie A.Litchfield,1999);静态的是指在某一时点对不平等指标进行分解;动态是指在某个时期对不平等指标的变化进行分解(Shorrocks,1982;C owell,Jekins,1995; Ferreira和Litchfield,1996;Bourguignon,F,1999),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与本文有关的基于回归的分解方法。

有别于Morduch(2002),Fields采用的是对数收入形式,不平等指标定义在对数收入上面,在满足Shorrocks(1982)条件前提下,无论对何种不平等测度,例如基尼系数,Atkinson指标,一般的熵(entropy)指标,以及不同的百分位指标,会得到稳健的结论。

2.1收入方程1n Y it= it Z it, it=[ t 1t Jt 1],Z it=[1 x i1t x iJt it] Y it表示第i个人在第t年的收入, it表示各种决定收入的要素对应的回报率,Z it表示第i 个人在第t年影响收入的各种收入来源,例如年龄,经验,受教育程度等等。

根据Fields(2002)的分解知道:s j(1nY)=cov( j Z j,1nY)2(1nY)= j (Z j)corr(Z j,1nY)(1nY)J+1j=1S j(1nY)=R2(1nY)其中s j( )就是s权重,表示该收入来源对整个收入不平等指标的绝对贡献度, 包含了各种不同收入来源和未解释部分(残差项),又称为相关收入来源对不平等的贡献度(Relative factor inequality weights);R2( )表示可决系数,它度量了所有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变异的总解释程度。

如果不考虑未解释部分,在可解释部分中各种收入来源对收入不平等的可解释程度称为p权重:p j(1nY)=s j(1nY) R2(1nY)p权重表示被解释变量的差异在多大程度上被解释变量(即各种收入来源)的差异性所解释,即不包括观测不到部分的解释力,该种收入来源占整个可观测自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差异的总体解释程度的比重。

2.2某一时期收入不平等变化的动态分解影响收入的因素X j,可以通过一定时期或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指数来衡量它对总收入差距变化的作用程度,可以写为:j(I( ))= s j2*I( )2-s j1*I( )1 [I( )2-I( )1]=(s j2-s j1)+s j1(I( )2-I( )1)100%=jj(I( ))下标1、2表示不同时期或是不同人群;动态的各个收入来源贡献度(又称为 权重)依赖于所选取的具体的不平等指标,它表示该种收入来源在收入不平等增加或减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3相关收入来源对不平等贡献度(s权重)的再分解如果s权重大于零,表示该种收入来源对总收入不平等有增大的作用,反之则有减少总收入不平等的作用(例如说一个收入高的人他的第k种收入来源反而低,而一个收入低的人的第k种收入来源反而高,这样第k种收入来源就使不同人的收入有种趋同的倾向,从而减缓了不平等;但是对于那些负的收入来源,例如税收,如果税收和总收入的相关性为正,那么税收会起到减缓不平等的作用)。

如果对两个时期进行同样的收入方程回归,我们会发现不同收入来源对收入不平等贡献度在发生变化,那么我们会问s权重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两个时点上的回归系数变化(价格效应)所致,还是相应的收入来源自身的不平等程度的改变所致(数量效应),还是因为收入来源(解释变量)和收入的相关性(涵盖了自变量之间相关性)变化所致(相关性效应),这就需要进一步分解。

通过对某些变量的s权重的再分解,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考察出上面的三种因素对整个收入不平等变化的作用。

Fields的方法简单有效,可以不受分析中因素数量的限制,并可以说明某一时期,各种不同因素对收入差距水平及其变化的影响程度。

所有因素可以同时控制,而且结论不依赖因素在分析中的排序;对于具有交叉影响的变量的分析可以分开来考虑。

三、数据简介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社科院收入分配课题组在1995和1999年对中国城镇居民有关劳动力市场和家庭各项收支信息的调查问卷。

1995年包含了6868户家庭的21,533个个体,其中有北京,江苏,广东,辽宁,湖北,河南,山西,安徽,四川,云南,甘肃11个省的69个城市(其中东中西部地区个数分别为4,4,3个);1999年包括4500户家庭的1,2722个个体数据,6个省13个城市,其中有北京,辽宁(沈阳和锦州),江苏(南京和徐州),河南(郑州,开封和平顶山),四川(成都,自贡和南充),甘肃(兰州和平凉);本文的所有分析都是建立在对个体数据的基础之上,以往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家庭层面之上,存在的问题是:(1)采用的人力资本因素都是家庭平均值,无法反映出个体人力资本回报率的真实变化,而这对于我们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很重要;(2)家庭变量都是一种平均值,掩盖了个体的差异性;此外还有一些别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