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实验
混凝实验
炸药废水处理实验方案炸药废水水样外观呈深红棕色,无特殊气味,COD=13200mg/L,pH=11.5.1.混凝实验混凝剂采用PFS(聚合硫酸铁),助凝剂采用PAM(聚丙烯酰胺),对废水进行预处理。
烧杯中加入100ml炸药废水,用(1+1)H2SO4调节水样pH,在200r/min搅拌速度下缓慢加入一定量的PFS,搅拌2~3min,使其充分溶解,加入两滴管PAM(0.1%),先在450r/min搅拌速度下快搅0.5~1min,后在100r/min搅拌速度下慢搅5~10min,停止搅拌,离心(3000r/min,5min),取上清液测定COD。
1.1 PFS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1.1.1预调节水样pH,在偏酸性条件下的处理效果,25000mg/L 的PFS1.1.2控制终点pH为偏碱(7.5~8)时,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2000mg/L,4000mg/L,1.2 初始pH对混凝效果影响按上述混凝实验步骤,分别在初始pH2,pH3.5,pH5,pH6.5条件下混凝。
初始pH对混凝效果的影响见图3。
由实验1.1和1.2可知混凝实验pH在2~5效果较好,且COD去除效果相差不大,考虑到pH较低情况下可以使废水中S2-以H2S形式逸出,达到去除大量S2-的目的。
最终确定炸药废水混凝的最佳条件为,100ml 水样,混凝初始pH2~3,PFS投加比例为6000mg/L,PAM约两滴管,该条件下COD可降至7000mg/L左右,起到预处理的作用。
1.3内电解后的炸药废水混凝经过内电解后的炸药废水COD=3811mg/L,投加2000mg/L的PFS,待PFS溶解后调节pH,终点pH控制在偏碱性(7.5~8),内电解后废水的混凝效果见表1。
表1 内电解后废水混凝效果内电解后水样COD (mg/L)混凝后水样COD(mg/L)混凝现象3811 3468 絮体量较多,矾花大,水样不透明。
混凝沉淀实验
混凝沉淀实验混凝沉淀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水处理方式,可以将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等杂质去除,从而使水质得到改善。
本文就混凝沉淀实验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实验原理混凝沉淀实验的原理是利用混凝剂与悬浮物或有机物形成絮凝体,然后通过沉淀或过滤的方式将其去除。
混凝剂一般是一些带正电荷基团的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丙烯酰胺、聚电解质等,它们能够吸附水中的负离子和颗粒物,并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大量的絮凝体。
随着絮凝体的增大,它们的密度也会逐渐增大,最终形成一个沉淀层,从而使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得到去除。
二、实验步骤1、制备混凝剂溶液:取一定量的聚丙烯酰胺、硫酸铝钾等混凝剂,依次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中,搅拌至均匀即可。
2、制备原水:取适量的自来水或污水,在室温下搅拌均匀。
3、加入混凝剂溶液:将混凝剂溶液缓慢加入原水中,同时用玻璃杆轻轻搅拌,使混凝剂和水充分混合。
4、沉淀:等待一段时间,观察水中的悬浮物是否得到沉淀。
如果饱和度较高,可以加入一些碳酸钠调节pH值,促进沉淀的形成。
5、过滤:对于无法沉淀的悬浮物或有机物,可以通过过滤的方式进行去除。
选取一定的滤纸或过滤膜,在上面放置漏斗,将水过滤出去即可。
三、实验注意事项1、混凝剂的种类和用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节,避免浪费和造成不必要的污染。
2、加入混凝剂时,应缓慢加入,并注意搅拌均匀,以充分发挥其混凝效果。
3、沉淀时,应注意观察沉淀的形成情况,及时调整pH值,促进沉淀的形成。
4、过滤时,选择合适的滤纸或过滤膜,避免粘附和遗漏。
5、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洗实验仪器和工具,以避免留下污染物和影响下次实验。
四、实验结果混凝沉淀实验的结果主要体现在沉淀效果和悬浮物或有机物去除率上,通常采用浊度或残留物质含量等指标进行评价。
沉淀效果越好,悬浮物或有机物去除率也越高,说明混凝沉淀实验的效果越好。
五、实验应用混凝沉淀实验广泛应用于各类水处理工艺中,如自来水厂、废水处理厂、地下水处理等。
它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降低水中的浊度、COD、BOD等污染指标,从而保障水质安全和环境健康。
混凝实验
混凝实验步骤本实验分为混凝药剂的筛选、最佳投药量、最佳pH值部分。
一、混凝药剂的筛选1、配制10L 1‰的藻土原水,开启机械搅拌机,使藻土始终保持悬浮状态;2、按讲义配制1%的硫酸铝铵、硫酸铝和氯化铁混凝剂,10%的HCl和NaOH;3、取4只锥形瓶(0#—3#),分别放入200mL原水,在1#-3#中分别滴加上述三种混凝剂(由3个同学配合同时滴加,其他同学观察现象并记录),每次滴加5滴并摇动直到出现矾花(0#也要同时摇动),静置30s,比较这三种混凝剂所形成的矾花状态(0#作为参照)。
继续滴加,进一步比较矾花的状态、大小、沉降速度和上清液的澄清度,筛选出一种混凝剂,做以下实验。
二、最佳投药量实验步骤1、取6个500mL的烧杯,分别放入200mL原水;2、确定原水特征,即测定原水水样的浊度(FTU)、pH值、温度;3、确定形成矾花所用的最小混凝剂量。
方法是通过慢速搅拌烧杯中200mL 原水,并每次增加0.5mL混凝剂投加量,直到出现矾花为止。
这时的混凝剂量作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加量;4、确定实验时的混凝剂投加量。
根据步骤3得出的形成矾花的最小混凝剂投加量,取其1/3作为1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取其2倍作为6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用依次增加相等混凝剂投加量的方法求出2—5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把混凝剂分别加入到1—6号烧杯中(参考:对于FTU=60°的自配水,可分别加入1%的混凝剂1、2、4、5、6、8mL);5、在1号烧杯中放入搅拌子,启动磁力搅拌器,快速搅拌1.5min,慢速搅拌5min;关闭磁力搅拌器,静置沉淀10min,用移液管吸取上清液至比色皿中(注意:吸取上清液时不要扰动底部沉淀物,吸取位置也要尽量相同),立即用浊度仪测定浊度,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纪录。
6、重复步骤“5”,分别测定2-6号烧杯上清液的浊度。
附:WGZ-200型散射式浊度仪操作步骤1、预热20分钟2、置量程10,先以空气调零,将标准浊度片(18.1°)放入光程中调校准3、先测纯水+比色皿的浊度,以后水样的的浊度测定值要扣除此值4、水样测定(如果读数超出量程,可置量程于100,但必须重新校正仪器)三、最佳pH值实验步骤1、取6个500ml的烧杯,分别放入200mL原水;2、确定原水特征,即测定原水水样的浊度、pH值、温度。
混凝实验
实验十三混凝实验13.1实验目的及要求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条件,了解影响混凝效果的相关因素。
13.2实验原理及内容天然水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是使水产生浑浊的一个重要原因,胶体颗粒靠自然沉淀是不能除去的。
水中的胶体颗粒均带负电,胶粒间的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和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三种因素使胶粒不能相互聚结而长期保持稳定的分散状态,三者中的静电斥力影响最大。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电荷,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电位降低,静电斥力减少。
此时,布朗运动由稳定因素转变为不稳定因素,也有利于胶粒的吸附凝聚。
同时,由于双层状态的存在而产生的水化膜,也会因投加混凝剂降低电位,而使水化作用减弱。
混凝剂水解形成的的高分子物质或直接加入水中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之间起着吸附架桥作用,即使电位没有降低或降低不多,胶粒不能相互接触,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胶粒,也能形成絮凝体。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不稳定因素的过程叫做脱稳。
脱稳后的颗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由于布朗运动造成的颗粒碰撞絮凝,叫“异向絮凝”;由机械运动或液体流动造成的颗粒碰撞絮凝,叫“同向絮凝”。
异向絮凝只对微小颗粒起作用,当粒径大于1~5μm时,布朗运动基本消失。
从胶体颗粒变成较大的矾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研究的方便可划分为混合和反应两个阶段。
混合阶段要求浑水和混凝剂快速均匀混合,一般说来,该阶段只能产生用眼睛难以看见的微絮凝体;反应阶段则要求将微絮凝体形成较密实的大粒径矾花。
直径较大且较密实的矾花容易下沉。
自投混凝剂直至形成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胶体颗粒的混凝沉淀过程见表13-1。
表13-1 混凝过程混凝过程中,不仅受水温、投加剂的量和水中胶体颗粒浓度的影响,还受水的pH的影响。
如pH过低(小于4),则所投混凝剂的水解受到限制,其主要产物中没有足够的羟基(OH)进行桥联作用,也就不容易生成高分子物质,絮凝作用较差。
实验一混凝实验
给水处理工程实验一混凝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2、学会求得一般天然水体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方法;3、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
4、了解混凝的相关因素。
二、实验原理: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其表面水化作用下,长期处于稳定分散状态,不能用自然沉淀方法去除。
向这种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可以使分散颗粒相互结合聚集增大,从水中分离出来。
由于各种原水有很大差别,混凝效果不尽相同。
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因素。
胶体颗粒(胶粒)带有一定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胶粒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ξ来表示,又称为Zeta电位。
Zeta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和影响范围。
Zeta电位的测定,可通过在一定外加电压下带电颗粒的电泳迁移率计算:ξ= KπηuHD (1-1)式中:ξ——Zeta电位(mV);K ——微粒形状系数,对于圆球体K=6;π——系数,为3.1416;η——水的粘度(Pa·S),(此取η=10-1Pa·S);u ——颗粒电泳迁移率(um/s/\V/cm);H ——电场强度梯度(V/cm);=81。
D ——水的介电常数D水Zeta电位值尚不能直接测定,一般是利用外加电压下追踪胶体颗粒经过一个测定距离的轨迹,以确定电泳迁移率值,再经过计算得出Zeta电位。
电泳迁移率用下式进行计算:u=GL(1-2)VT式中:G ——分格长度(um);L ——电泳槽长度(cm);V ——电压(V);T ——时间(s)。
一般天然水中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约在-30毫伏以上,投加混凝剂后,只要该电位降到-15毫伏左右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相反,当Zeta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效果。
投加量不足不可能又很好的混凝效果。
混凝实验
混凝沉淀实验操作流程实验目的:1、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净水作用及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
2、学会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方法。
3、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实验步骤:1、最佳投药量实验步骤①确定原水特征,即测定原水水样浑浊度、pH、温度。
②确定形成矾花所用的最小混凝剂量。
方法是通过慢速搅拌(或50r/min)烧杯中800mL原水,并每次增加0.5mL混凝剂投加量,直至出现矾花为止。
这时的混凝剂量作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加量。
③用6个1000mL的烧杯,分别放入800mL原水,置于混凝试验搅拌仪平台上。
④确定实验时的混凝剂投加量。
根据步骤(2)得出的形成矾花最小混凝剂投加量,取其1/4作为1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取其1/2,3/4,1,3/2,2倍作为2~6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
加药时,把混凝剂分别加到仪器上1~6号加药管中,这样可以保证同时加药。
⑤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30 s,转速约300 r/min;中速搅拌6min,转速约100 r/min;慢速搅拌6min,转速约50 r/min。
如果用污水进行混凝实验,污水胶体颗粒比较脆弱,搅拌速度可适当放慢。
⑥关闭搅拌机,抬起搅拌桨,静置沉淀5 min,用50 mL注射针筒抽取烧杯中的上清液100 mL(共抽三次约100mL)放入200 mL烧杯内,立即用浊度仪测定浊度(每杯水样测定三次),记入表1中。
2、最佳pH实验步骤①用6个1000mL的烧杯,分别放入800mL原水,置于混凝试验搅拌仪平台上。
②调整原水pH,用移液管依次向1号,2号,3号装有水样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5mL,1.0mL,0.5mL 10%浓度的盐酸。
依次向5号,6号装有水样的烧杯中分别加入0.5mL,1.0mL 10%浓度的氢氧化钠。
③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30 s,转速约300 r/min。
用酸度计测定各水样的pH,记入表2中。
④利用仪器的加药管,向各烧杯中加入相同剂量的混凝剂(最佳剂量采用实验步骤一中得出的最佳投药量结果)。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一、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类型:混凝实验实验目的:测试混凝剂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实验仪器:混凝剂(如聚合物、碳酸钙等);烧杯;分析天平;温度计;烧杯;湿度计;样品。
实验步骤:1. 将混凝剂装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2. 将混合物放置于室温下,持续不断地搅拌30分钟;3. 用分析天平称取混合物中混凝剂的量,取出混凝剂/水体系的比例;4. 测量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5. 记录混凝剂使用量及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6. 逐步增加混凝剂使用量,重复2-5步,最后得出混凝剂使用量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
二、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类型:混凝实验实验目的:研究不同混凝剂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实验仪器:混凝剂(如聚合物、碳酸钙等);烧杯;分析天平;温度计;烧杯;湿度计;样品。
实验步骤:1. 分别将混凝剂A、B、C装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2. 将混合物放置于室温下,持续不断地搅拌30分钟;3. 用分析天平称取混合物中混凝剂的量,取出混凝剂/水体系的比例;4. 测量混凝剂A/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B/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C/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5. 记录混凝剂A、B、C使用量及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6. 逐步增加混凝剂A、B、C使用量,重复2-5步,最后得出不同混凝剂使用量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
三、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类型:混凝实验实验目的:评估混凝剂与水体系的相互作用,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实验仪器:混凝剂(如聚合物、碳酸钙等);烧杯;分析天平;温度计;烧杯;湿度计;样品。
实验步骤:1. 将混凝剂A、B、C装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2. 将混合物放置于室温下,持续不断地搅拌30分钟;3. 用分析天平称取混合物中混凝剂的量,取出混凝剂A/水体系的比例,取出混凝剂B/水体系的比例,取出混凝剂C/水体系的比例;4. 测量混凝剂A/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B/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C/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5. 记录混凝剂A、B、C使用量及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6. 逐步增加混凝剂A、B、C使用量,重复2-5步,最后评估混凝剂与水体系的相互作用,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实验三 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三 混凝沉淀实验混凝沉淀实验是给水处理的基础实验之一,被广泛地用于科研.教学和生产中。
通过混凝沉淀实验,不仅可以选择投加药剂种类.数量,还可以确定其他混凝最佳条件。
一 原理:天然水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是使水产生浑浊的一个重要原因,胶体颗粒靠自然沉淀是不能去处的。
清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做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利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直径较大且较密实的矾花容易下沉。
自投加混凝剂[342)(SO Al ]直至形成较大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从胶体颗粒变成较大的矾花是一连续的过程,为了研究的方便可划分为混合反应两个阶段,混合阶段要求浑水和混凝剂快速均匀混合,一般来说,该阶段只能产生用眼睛难以看见的微絮凝体;反应阶段则要求将微絮凝体形成较密实的大粒径矾花。
(配药)1、配1%的342)(SO Al 溶液.2、如果取10mg/l 的342)(SO Al100ml 烧杯中称取10mg 342)(SO Al =用移液管移取1ml 的1%342)(SO Al 溶液.二. 实验目的1.了解混凝的现象和过程,混合及反应的作用。
2.确定水样的混凝剂最佳投量及pH 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三.仪器设备及药品混凝搅拌机一台,浊度仪一台,酸度/离子计一台,电子调速搅拌机一台,秒表(平表也可)一块,温度计,1000ml 烧杯,100ml 烧杯,移液管,吸耳球,1000ml 量筒,混凝剂(硫酸铝或碱式氯化铝),氢氧化钠,盐酸等。
四.实验组织实验分6小组,每组6人。
五.实验步骤1. 熟悉搅拌机操作步骤,选择适宜的混合搅拌转速(300转/分),混合时间30秒,反应搅拌转速100转/分,反应时间10分钟,慢速搅拌转速50转/分,反应时间10分钟。
2. 测定水样的温度,浊度及pH 值,将水样分为3桶,每2组用一桶,除1,2组外,其他四组分别用NaOH 或HCl 对水样的pH 进行调整(pH 约等于10,5.5,8.5)并记录调整后的pH 值。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篇一: 混凝实验报告物化实验一混凝混凝过程是现代城市给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中不可缺少也是最为关键的前置单元操作环节之一。
在原水和废水中都存在着数量不等的胶体粒子,如粘土、矿物质、二氧化硅或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碎屑等,它们悬浮在水中造成水体浑浊,混凝工艺是针对水中的这些物质处理的过程。
混凝可去除的悬浮物颗粒直径范围在:(有时认为在1m)。
1nm~0.1m S过试验摸索混凝过程各参数的最佳值,对于获得良好的混凝效果至关重要。
一、实验目的1. 2. 3. 4.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观察矾花的形成。
了解混凝的净水作用及主要影响因素。
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探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种类、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
二、实验原理天然水体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是水产生浑浊的一个重要原因,胶体颗粒靠自然沉淀是不能去除的。
胶体的布朗运动、胶体表面的水化作用以及胶体间的静电斥力,使得胶体颗粒具有分散稳定性。
其中因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胶体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表示,又称为Zeta 电位。
Zeta 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和影响范围。
一般天然水中的胶体颗粒的Zeta 电位约在(-30mV)以上。
若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能加速胶体的凝结核沉降;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电位降到(-15mV)左右而变成不稳定因素,也有利于胶粒的吸附凝聚,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然而当Zeta 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同时,投加混凝剂后电位降低,有可能使水花作用减弱,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之间起着吸附架桥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混凝效果;即使电位没有降低或者降低不多,胶粒不能相互接触,但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作用,胶粒之间也能形成絮凝体。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利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混凝实验
实验1 混凝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希望达到下述目的:1.学会求得给定水体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混凝通常能有效地去除原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降低出水浊度和BOD5;混凝一般适用于粒度在1nm~100μm的分散体系。
胶粒在水中受几方面的影响:由于胶粒带电,产生的静电斥力;布朗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引力—范德华引力;极性水分子吸引到它周围形成一层水化膜。
受这几方面影响因素的影响,胶体微粒长期处于分散状态,比较稳定,难于被去除。
胶体颗粒被去除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作用:1.压缩双电层作用水中胶粒能维持稳定的分散悬浮状态,主要是由于胶粒的ξ电位。
如能消除或降低胶粒的ξ电位,就有可能使微粒碰撞聚结,失去稳定性。
ξ电位的降低是依靠胶粒表面的双电层变薄而实现的。
2.吸附架桥作用无机小分子的混凝剂溶于水后,经水解和缩聚反应形成高分子聚合物,具有线性结构。
这类高分子顺被胶体微粒所强烈吸附。
因其线性长度较大,当它的一端吸附某一胶粒后,另一端又吸附另一胶粒,在相距较远的两胶粒间进行吸附架桥,使颗粒逐渐结大,形成肉眼可见的粗大絮凝体。
3.网捕作用有些混凝剂水解后能生成沉淀物。
这些沉淀物在自身沉降过程中,能集卷、网捕水中的胶体等微粒,使胶体粘结。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有:(1)水温,水解是吸热反应,所以水温对无机盐类混凝的效果影响极大;(2)pH,硫酸铝:pH为6.5~7.5,除水中的浊度;pH为4.5~5,脱色。
Fe2+:pH>8.5,Fe3+:pH为6.0~8.4,一般高分子混凝剂尤其是有机高分子混凝剂,受pH的影响较小。
(3)水中杂质的成分、性质和浓度,例如:天然水中杂质为粘土类,加的絮凝剂量就少;污水中有机物含量大,消耗絮凝剂的量就大。
(4)水力条件,混凝过程包括混合和反应两个阶段。
混合阶段:快速和剧烈搅拌,几秒钟内可以完成。
反应阶段:随着絮凝体的结大而降低。
实验1 混凝实验
实验1 化学混凝实验混凝实验是水处理的基础实验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科研、生产中。
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其表面水化膜作用下,长期处于稳定分散状态,不能用自然沉淀法去除。
向这种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可以使分散颗粒相互结合聚集增大,从水中分离出来。
由于各种原水有很大差别,混凝效果不尽相同。
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因素。
通过混凝实验,不仅可以选择投加药剂种类、数量,还可确定混凝最佳条件。
一、实验目的1. 学会求得某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pH值、投药量)的基本方法。
2. 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观察矾花的形成及混凝沉淀效果。
3. 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化学混凝法是用来去除水中无机和有机的胶体颗粒。
通常废水中的胶体颗粒的大小变化约在100埃到10微米之间,胶粒之间的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及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使胶粒具有分散稳定性,使胶粒靠自然沉淀不能除去。
混凝过程包括胶体的脱稳和颗粒增大的凝聚作用,随后这些大颗粒可用沉淀、气浮或过滤法去除。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脱稳,脱稳是通过投加强的阳离子电解质如Al3+、Fe3+或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来降低Zeta电位,或者是由于形成了带正电荷的含水氧化物而吸附胶体,或者是通过阴离子和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的自然凝聚,或者是由于胶体被围在含水氧化物的矾花内等方式来完成的。
混凝剂使胶体脱稳的主要作用是压缩双电层和吸附架桥。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该过程称为凝聚。
由于布朗运动造成的颗粒碰撞絮凝,叫“异向絮凝”;由机械运动或液体流动造成的颗粒碰撞絮凝,叫“同向絮凝”。
异向絮凝只对微小颗粒起作用,当粒径大于1~5微米时,布朗运动基本消失。
从胶体颗粒变成较大的矾花是一连续过程,为了研究方便可划分为混合和反应两个阶段。
混合阶段要求混凝剂和废水快速混合均匀,一般在几秒钟或一分钟内完成,该阶段只能产生肉眼难以看见的微絮凝体;反应阶段要求搅拌强度随矾花的增大而逐渐降低以免结大的矾花被打碎而影响混凝的效果,反应时间约15~30min,该阶段微絮凝体形成较密实的大粒径矾花。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混凝搅拌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混凝搅拌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3. 分析不同混凝剂和搅拌条件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 优化混凝搅拌工艺,提高水处理效果。
二、实验原理混凝搅拌实验是水处理过程中关键的一环,通过向水体中加入混凝剂,使悬浮物和胶体颗粒脱稳,相互聚集形成絮凝体,从而实现固液分离。
实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压缩双电层作用:混凝剂中的正电荷离子与悬浮物表面的负电荷离子发生中和反应,使悬浮物表面的电荷降低,从而降低悬浮物的稳定性,促进其聚集。
2. 吸附架桥作用:混凝剂分子中的桥连基团吸附在悬浮物颗粒表面,将不同颗粒连接起来,形成较大的絮凝体。
3. 电中和作用:混凝剂中的正电荷离子与悬浮物表面的负电荷离子发生中和反应,降低悬浮物的表面电荷,从而降低其稳定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原水、聚合氯化铝、硫酸铝、聚丙烯酰胺等混凝剂。
2. 实验仪器:烧杯、搅拌器、秒表、温度计、量筒、滤纸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取一定量的原水置于烧杯中,测量水温。
2. 混凝剂投加:根据实验设计,向烧杯中加入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混凝剂。
3. 搅拌:启动搅拌器,以一定速度搅拌水样,保持搅拌时间。
4. 取样:在搅拌过程中,定时取样,观察絮凝体形成情况。
5. 过滤:将样品过滤,测量过滤后的浊度。
6.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混凝剂和搅拌条件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混凝剂种类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和硫酸铝对混凝效果较好,而聚丙烯酰胺的混凝效果较差。
2. 混凝剂浓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随着混凝剂浓度的增加,混凝效果逐渐提高,但超过一定浓度后,混凝效果变化不大。
3. 搅拌速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搅拌速度对混凝效果有较大影响。
搅拌速度过快,容易破坏絮凝体;搅拌速度过慢,则混凝效果较差。
4. 搅拌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搅拌时间对混凝效果有较大影响。
(完整版)混凝
混凝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要求认识几种混凝剂,掌握其配制方法;2、观察混凝现象,从而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水中粒径小的悬浮物以及胶体物质,由于微粒的布朗运动,胶体颗粒间的静电斥力和胶体表面的水化作用,致使水中这种含浊状态稳定。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后,由于如下原因:①能降低颗粒间的排斥能峰,降低胶粒的δ电位,实现胶粒“脱稳”;②发生高聚物式高分子混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③网捕作用,从而达到颗粒的凝聚。
三、实验设备及药品按每4人一组配置数量如下:1、设备⑴1000mL量筒,2个;⑵1000mL烧杯,6个;⑶100mL烧杯,2个;⑷l0mL移液管,2个;⑸2mL移液管,1个;⑹医用针筒,1个;⑺洗耳球,1个;⑻2100P浊度仪,1台;⑼ZR4-6混凝搅拌器,1台;⑽pH计,1台。
⑾温度计,1根。
2、药品⑴Al2(SO4)3⑵FeCl3四、实验方法1、方法一混凝搅拌器变速混凝实验实验步骤如下:(1)认真了解ZR4--6型混凝搅拌器的使用方法。
(2)用1000ml量筒取6个水样至6个1000mL烧杯中。
注意:所取水样要搅拌均匀,要一次量取,以尽量减少取样浓度上的误差。
(3)按10、20、30、40、50、60、70、80mg/L的量将Al2(SO4)3或FeCl3依次加入各水样中。
(4)将第一组水样置于ZR4--6型混凝搅拌器下。
(搅拌时间和程序已按说明书预先设定好)与此同时,按计算好的投药量,用移液管分别移取不同体积的混凝剂逐个加到加药试管中。
(5)开动机器,在搅拌器第一次自动加药后,用蒸馏水冲洗加药试管2次。
(6)搅拌器以500r/min的速度搅拌30s,150r/min的速度搅拌5min,80r/min的速度搅拌10min。
(7)搅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矾花”形成的过程,“矾花”形成的快慢、外观、大小、密实程度、下沉快慢等。
(8)搅拌过程完成后,搅拌器自动停机,水样静沉15min,继续观察并记录“矾花”沉淀的过程,记入表1—1—2内。
实验九 混凝实验
实验九混凝实验一、实验意义及目的(1)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了解混凝效果的影响因素。
(2)掌握混凝烧杯搅拌实验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3)通过烧杯实验,学会确定一般水体最佳混凝条件的基本方法,包括投药量,pH和速度梯度。
二、实验原理混凝是通过向水中投加药剂使胶体物质脱稳并聚集成较大的颗粒,以使其在后续的沉淀过程中分离或在过滤过程中能被截除。
混凝是给水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工艺过程。
天然水中由于含有各种悬浮物、胶体和溶解物等杂质,呈现出浊度、色度、臭和味等水质特征。
其中胶体物质是形成水中浊度的主要因素。
由于胶体物质本身的布朗运动特性以及所具有的电荷特性(ξ电位)在水中可以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即具有稳定性,很难靠重力自然沉降而去除。
通过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可使胶体的稳定状态破坏,脱稳之后的胶体颗粒则可借助一定的水力条件通过碰撞而彼此聚集絮凝,形成足以靠重力沉淀的较大的絮体,从而易于从水中分离,所以,混凝是去除水中浊度的主要方法。
在给水处理工艺中,向原水投加混凝剂,以破坏水中胶体颗粒的稳定状态,使颗粒易于相互接触而吸附的过程称为凝聚。
其对应的工艺过程及设备在工程上称为混合(设备);在一定水力条件下,通过胶粒间以及和其他微粒间的相互碰撞和聚集,从而形成易于从水中分离的物质,称为絮凝。
其对应的工艺设备及过程在工程上称为絮凝(设备)。
这两个阶段共同构成了水的混凝过程。
(一)混凝机理水的混凝现象及过程比较复杂,混凝的机理随着所采用的混凝剂品种、水质条件、投加量、胶体颗粒的性质以及介质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1.电性中和电性中和又分为压缩双电层和吸附电中和两种。
通过投加电解质压缩扩散层以导致胶粒间相互凝聚的作用机理称为压缩双电层作用机理。
这种机理主要以静电原理(现象)为基础解释游离态离子(简单离子)对胶体产生的脱稳作用。
吸附电中和是指当采用铝盐或铁盐作为混凝剂时,高价金属离子在水中以水解聚合离子状态存在,随溶液pH的不同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水解产物。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一、引言混凝作为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实验,在水处理、建筑材料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因素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以期提高混凝效率和质量。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原理混凝是通过添加混凝剂,使悬浮在水中的细小颗粒迅速沉淀并凝结成块状的过程。
常用的混凝剂包括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等。
2. 实验装置与试剂本次实验所需的装置包括:玻璃棒、磁力搅拌器、容量瓶、滴定管、烧杯等。
试剂包括硫酸铝、水样。
3.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清洗实验仪器、准备试剂。
(2)制备不同浓度的混凝液:将一定量的硫酸铝加入不同的容量瓶中,并用去离子水稀释,得到不同浓度的混凝液。
(3)取样测试:从水样中取一定量的样品,加入混凝液中,并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均匀。
(4)观察与分析:观察混凝液的沉淀情况,计算混凝效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按照不同的浓度制备了三组混凝液,分别为5%、10%和15%的硫酸铝混凝液。
并在同样条件下,将水样加入各组混凝液中进行反应。
经过一段时间的搅拌,观察到混凝液中颗粒逐渐沉淀,并形成混凝块,混凝效果明显。
其中,浓度为15%的混凝液效果最佳,沉淀块形状更为饱满、坚固。
混凝效果的优劣主要受到混凝剂浓度、反应时间和水样质量的影响。
较高的混凝剂浓度可以提高混凝效果,但当浓度过高时,反而会造成过度凝结,使混凝块过于致密而难以分离。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当的混凝剂浓度。
反应时间也是影响混凝效果的重要因素。
反应时间过短,颗粒可能没有完全沉淀;反应时间过长,可能会出现过度凝结的情况。
因此,在实验操作中,我们需要掌握合理的反应时间,以获得最佳的混凝效果。
水样的质量也会对混凝效果产生影响。
水样中悬浮颗粒的种类和浓度不同,对混凝液的混凝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水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混凝剂和浓度。
四、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制备不同浓度的硫酸铝混凝液,加入水样进行混凝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 混凝剂浓度较高可以提高混凝效果,但过高的浓度会导致过度凝结。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篇一:混凝实验报告物化实验一混凝混凝过程是现代城市给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中不可缺少也是最为关键的前置单元操作环节之一。
在原水和废水中都存在着数量不等的胶体粒子,如粘土、矿物质、二氧化硅或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碎屑等,它们悬浮在水中造成水体浑浊,混凝工艺是针对水中的这些物质处理的过程。
混凝可去除的悬浮物颗粒直径范围在:(有时认为在1m)。
1nm~0.1m通过试验摸索混凝过程各参数的最佳值,对于获得良好的混凝效果至关重要。
一、实验目的1. 2. 3. 4.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观察矾花的形成。
了解混凝的净水作用及主要影响因素。
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探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种类、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
二、实验原理天然水体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是水产生浑浊的一个重要原因,胶体颗粒靠自然沉淀是不能去除的。
胶体的布朗运动、胶体表面的水化作用以及胶体间的静电斥力,使得胶体颗粒具有分散稳定性。
其中因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胶体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表示,又称为Zeta电位。
Zeta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和影响范围。
一般天然水中的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约在(-30mV)以上。
若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能加速胶体的凝结核沉降;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电位降到(-15mV)左右而变成不稳定因素,也有利于胶粒的吸附凝聚,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然而当Zeta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同时,投加混凝剂后电位降低,有可能使水花作用减弱,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之间起着吸附架桥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混凝效果;即使电位没有降低或者降低不多,胶粒不能相互接触,但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作用,胶粒之间也能形成絮凝体。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利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混凝实验
混凝沉淀实验混凝沉淀工艺在给水和废水处理中被广泛的应用,是重要的水处理技术之一。
通过混凝沉淀实验,可以了解混凝工艺中主要参数的确定:如混凝剂种类的选择,混凝剂投加量的确定,以及其它影响混凝条件的相关因素。
一、实验目的(1)观察矾花的形成过程及混凝沉淀效果,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二、实验原理混凝阶段所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水中悬浮物和胶体杂质。
天然水中存在着大量悬浮物,悬浮物的形态是不同的,有些大颗粒悬浮物可以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沉降;而另一种是胶体颗粒,是使水产生混浊的一个重要原因,胶体颗粒靠自然沉降是不能除去的,因为,水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粘土颗粒,胶粒间存在着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使胶粒具有分散稳定性,三者中以静电斥力影响最大。
若向水中投加混凝剂提供大量的正离子,压缩胶体的双电层,使ξ电位降低,静电斥力减小,此时布朗运动由稳定因素转为不稳定因素,有利于胶粒的凝聚。
水化膜中的水分子与胶粒有固定联系,具有弹性较高的粘度,把这些水分子排挤出去需要克服特殊的阻力,这种阻力阻碍胶粒直接接触。
有些水化膜的存在决定于双电层状态,投加混凝剂降低ξ电位,有可能使水化作用减弱。
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或直接加入水中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间起吸附架桥作用,此时即使ξ电位没有降低或降低不多,胶粒之间不能相互接触,但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胶粒,也能形成絮凝体。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直径较大而密实的矾花容易下沉。
自投加混凝剂直至形成较大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混凝过程见表1表1-混凝过程由于布朗运动造成的颗粒碰撞絮凝,叫“异向絮凝”;由机械运动或液体流动造成的颗粒碰撞絮凝,叫“同向絮凝”。
异向絮凝只对微小颗粒起作用,当粒径大于1~5µm时,布朗运动基本消失。
混凝实验
实验一混凝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观察混凝现象及过程,了解混凝的净水机理及影响混凝的重要因素。
2. 确定某水样的最佳投药量及相应的pH值二、实验原理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做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直径较大且较密实的矾花容易下沉。
自投加混凝剂直至形成较大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最后通过沉淀曲线确定最佳投药量和pH。
三、主要设备及用具1. 六联搅拌器;2. 光电式浊度仪;3. 酸度计;4. 2 mg/mL硫酸铝溶液(或其它混凝剂);5. 注射器、移液管、量筒、烧杯若干。
四、内容与步骤1. 测原水浊度、pH值及温度。
2. 用500mL量筒量取6个250ml水样置于搅拌烧杯中。
另量取250ml水样放在250ml 烧杯中。
3. 确定在原水中能形成矾花的近似最小混凝剂量。
方法:是将搅拌机开关扳到手动位置,慢速搅拌烧杯中250ml的原水,用移液管每次增加0.25ml的混凝剂直至出现矾花为止。
此即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加量(V)。
4. 确定实验时的混凝剂投加量。
根据步骤(3)得出的形成矾花最小混凝剂投加量V ,取其1/4,2/4,3/4,4/4,6/4,8/4分别作为1-6号烧杯中混凝剂投加量。
用移液管向1至6号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应的混凝剂。
5. 将6个水样置于搅拌机中,保持各烧杯中各叶片的位置相同,启动仪器。
快速搅拌300rpm、2min;慢速搅拌70rpm、10min;静沉30min;6. 搅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矾花形成、沉淀的过程,矾花外观、大小、密实程度等,并记入表格中。
7. 结束后,用注射器吸取上清液约100mL,置于六个150mL烧杯中,测浊度及pH,并记入表中。
五、结果整理(1)把原水特征、混凝剂投加情况、沉淀后的水样浊度及pH值记入表格。
(2)以投药量为横坐标,以剩余浊度为纵坐标,绘制剩余浊度-投药量曲线,从曲线上可求得不大于某一剩余浊度的最佳投药量值。
混凝实验
实验一混凝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矾花生成过程,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确定混凝剂的最佳用量和最佳pH值。
(3)了解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混凝的主要目的是除去水中的胶体和悬浮物,此外,还能除去某些有机污染物、无机物和某些细菌病毒。
混凝处理就是向原水中投入混凝剂(例如铝盐、铁盐),削弱胶体的带电稳定性,并通过混凝剂的吸附、架桥和网捕等多种作用,促进细小的悬浮物和胶体互相粘结生成易于沉淀的大颗粒矾花。
混凝效果的好坏对后续处理,如沉淀、过滤、除盐影响很大,所以,它是水处理工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混凝过程比较复杂,以混凝剂Al2(SO4)3为例,它投入水中后本身会发生“电离、水化、水解、聚合、沉淀”等一系列化学反应,最后生成多种产物,如[A1(OH)3]m、铝羟基络离子。
这此反应产物对胶体和悬浮物有如下脱稳作用:(1)降低胶体ζ电位绝对值;(2)吸附架桥促使胶体和悬浮颗粒互相聚集长大成粗大矾花;(3)网捕作用。
混凝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因而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较多,主要有水的pH值、投药量、原水浊度、水温、速度梯度(G)、混凝时间和接触介质等。
混凝剂的投药量应根据生水水质、运行条件、设备型式及水处理后的水质要求,经混凝实验确定。
不同的混凝剂适用的pH值不同,例如Al2(SO4)3适用的pH值为6.5~7.5。
矾花的生成与长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胶体必须脱稳;(2)水流搅拌强度适当,例如,胶体脱稳阶段,搅拌强度较大,其后在矾花长的阶段,搅拌强度减弱,这样既可以提供给微絮粒足够的碰撞频率,又应尽量避免打碎矾花。
由于实验条件有限,本实验只考虑混凝剂的用量和pH值对混凝的影响。
通过测定混凝剂不同投加量下浊度除去率,可以确定混凝剂最佳用量;同理,通过测定不同pH值时浊度除去率,可以确定最佳pH值。
三、实验设备及仪器(1)六联搅拌机;(2)光电浊度计;(3)pH计;(4)1000、500、100mL烧杯;(5)10mL移液管;(6)温度计;(7)秒表。
混凝实验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主要影响因素:PH值、混凝剂的加入量、混凝剂与水的混合、温度、水中杂质、接触介质、接触时间四、实验设备:500ml烧杯、玻璃棒、混凝剂(PAC)、量筒五、实验试样:校池塘水六、实验药剂:1000ppmPAC、10%HCL、10%NaOH七、实验步骤:混凝实验混凝剂最佳加入量测定(1)1000ppmPAC溶液(2)取8个烧杯洗净并编号备用(3)每个烧杯加入500ml水样,PAC加入量的方案见下表,用清洁的玻璃棒在烧杯中快速搅拌1min、然后慢速搅拌2min(4)剩余水样加入0号烧杯,不做任何处理,仅作对比用(5)搅拌后,在水样静止沉淀20分钟,仔细观察以下项目:一、形成绒粒的快慢,二、绒粒之间水的透明度,三、绒粒大小和沉降快慢,并记录在表(6)数据分析对比,按观察项目排列混凝效果顺序,以确定最佳混凝剂加入量。
组长: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主要影响因素:PH值、混凝剂的加入量、混凝剂与水的混合、温度、水中杂质、接触介质、接触时间四、实验设备:500ml烧杯、玻璃棒、混凝剂(PAC)、量筒五、实验试样:校池塘水六、实验药剂:1000ppmPAC、10%HCL、10%NaOH七、实验步骤:混凝实验混凝剂最佳混合速度测定(1)1000ppmPAC溶液(2)取8个烧杯洗净并编号备用(3)每个烧杯加入500ml水样,PAC加入量的方案见下表,用清洁的玻璃棒在烧杯中快速搅拌1min、然后慢速搅拌2min(4)剩余水样加入0号烧杯,不做任何处理,仅作对比用(5)搅拌后,在水样静止沉淀20分钟,仔细观察以下项目:一、形成绒粒的快慢,二、绒粒之间水的透明度,三、绒粒大小和沉降快慢,并记录在表(6)数据分析对比,按观察项目排列混凝效果顺序,以确定最佳混合速度。
组长: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主要影响因素:PH值、混凝剂的加入量、混凝剂与水的混合、温度、水中杂质、接触介质、接触时间四、实验设备:500ml烧杯、玻璃棒、混凝剂(PAC)、量筒五、实验试样:校池塘水五、实验药剂:1000ppmPAC、10%HCL、10%NaOH七、实验步骤:混凝实验混凝剂最佳PH测定(1)1000ppmPAC溶液(2)取8个烧杯洗净并编号备用(3)每个烧杯加入500ml水样,PAC加入量的方案见下表,用清洁的玻璃棒在烧杯中快速搅拌1min、然后慢速搅拌2min(4)剩余水样加入0号烧杯,不做任何处理,仅作对比用(5)搅拌后,在水样静止沉淀20分钟,仔细观察以下项目:一、形成绒粒的快慢,二、绒粒之间水的透明度,三、绒粒大小和沉降快慢,并记录在表(6)数据分析对比,按观察项目排列混凝效果顺序,以确定最佳ph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混凝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求得某水样最佳投药量的基本方法。
2、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观察矾花的形成及混凝沉淀效果。
3、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化学混凝法是用来去除水中无机和有机的胶体颗粒。
胶粒之间的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及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使胶粒具有分散稳定性,使胶粒靠自然沉淀不能除去。
混凝过程包括胶体的脱稳和颗粒增大的凝聚作用,随后这些大颗粒可用沉淀、气浮或过滤法去除。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脱稳,脱稳是通过投加强的阳离子电解质如Al3+、Fe3+或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来降低Zeta电位,或者是由于形成了带正电荷的含水氧化物而吸附胶体,或者是通过阴离子和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的自然凝聚,或者是由于胶体被围在含水氧化物的矾花内等方式来完成的。
混凝剂使胶体脱稳的主要作用是压缩双电层和吸附架桥。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该过程称为凝聚。
从胶体颗粒变成较大的矾花是一连续过程,为了研究方便可划分为混合和反应两个阶段。
混合阶段要求混凝剂和废水快速混合均匀,一般在几秒钟或一分钟内完成,该阶段只能产生肉眼难以看见的微絮凝体;反应阶段要求搅拌强度随矾花的增大而逐渐降低以免结大的矾花被打碎而影响混凝的效果,反应时间约15~30min,该阶段微絮凝体形成较密实的大粒径矾花。
三、主要实验设备及药品
1、搅拌器;
2、浊度仪;3.、酸度计;4、1000mL和200mL烧杯、移液管、温度计、100mL注射器、1000mL量筒若干个;5、混凝剂,如硫酸铝、三氯化铁、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等。
四、实验步骤
1、确定原水特征,即测定原水水样混浊度、pH值、温度。
2、确定形成矾花所用的最小混凝剂量。
方法是通过慢速搅拌(100r/min或50r/min)烧杯中200mL原水,并每次增加0.5mL或1mL混凝剂投加量,直至出现矾花为止,这时的混凝剂量作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加量。
3、用6个1000mL的烧杯,分别放入1000mL原水,置实验搅拌机平台上。
4、确定实验时的混凝剂投加量。
根据步骤2得出的形成矾花最小混凝剂投加量,取其1/3作为1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取其2/3作为2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依次增加1/3倍混凝剂投加量的方法加入3-6号烧杯中。
5、启动搅拌机,转速约300~500r/min,把混凝剂分别加入1—6号烧杯中,快速搅拌半分钟、中速搅拌5分钟左右,转速约100r/min;慢速搅拌5~10分钟、转速约50~80r/min。
如果用污水进行混凝实验,污水胶体颗粒比较脆弱,搅拌速度可适当放慢。
6、关闭搅拌机、抬起搅拌桨、静止沉淀5~15分钟,用100mL注射针筒抽出烧杯中的上清液(共抽两次次约100mL)放入200mL烧杯内,立即用浊度仪测定浊度,(每杯水样测定三次求平均值)。
五、实验数据整理
原水温度: 15 ℃原水浊度: 56.5 NTU 原水PH: 7.49
混凝剂: Al
(S04)3混凝剂浓度: 10g/L 最小混凝剂量(mL): 12
2
最佳混凝剂投加量
水样编号0 1 2 3 4 5 投药量ml 12 60 70 80 90 100
投药浓度mg/L 120 600 700 800 900 1000 初矾花时间min 15 10 8 5 6 7
剩余浊度(NTU) 56.5 7.5 7.0 4.5 6.0 6.5
最佳投药量ml 80
以投药量为横坐标,以剩余浊度为纵坐标,绘制投药量——剩余浊度曲线,从曲线上可求得不大于某一剩余浊度的最佳投药量值。
投药量与剩余浊度关系
结果分析:最佳投药量为80ml,最佳pH值为7.49,去除率为92%。
六、实验结论
混凝效果取决于混凝剂的投加量和水的pH值和水流速度梯度。
混凝剂投加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效果,或多或者过少都不能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