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教材金牌教案八下语文1 社戏8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 社戏 教学设计教案》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观摩课赛教课教案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1.《社戏》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理清文章结构。
2.感悟社戏中的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向往之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感悟社戏中的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童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
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我们曾陪童年鲁迅从“百草园”走到了“三味书屋”,今天我们继续追寻另一段有他童年影子的难忘经历——《社戏》二、整体感知1.播放【影音资源】《鲁迅》,了解作家作品。
2.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归省.(xǐnɡ)行.辈(hánɡ)潺.潺(chán)不惮.(dàn)怠.慢(dài)撺掇..(cuān duo)凫.水(fú)踱.(duó)吁.气(xū)宛.转(wǎn)絮.叨(xù)磕.(kē)舀.水(yǎo)蕴藻..(yùn zǎo)(2)解释词语归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惮:怕,畏惧。
怠慢:冷淡。
怠:轻慢。
慢:态度冷淡。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行辈:排行和辈分。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3.速读全文,重点语段播放【影视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1)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吗?(2)本文的人物有谁?文章的线索是什么?(3)围绕“社戏”这条线索,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4)本文题目是“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却不多,能否把题目改为“童年”或别的什么标题?为什么?(5)课文以“社戏”为线索,贯串全文,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顺序的?明确(1)主要叙写“我”儿时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驾船去赵庄看戏的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课社戏
最后,今天的课堂氛围总体良好,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文化背景:学生可能对社戏这一民俗活动缺乏了解,难以理解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语言表达:学生可能在准确使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时遇到困难。
举例:
-理解“我”在看社戏时的心情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反映了童年的纯真和成年后的复杂情感。
-掌握课文中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来表现情感的写作方法,如“夜色渐深,戏台上的灯光愈发显得明亮”。
-语言表达: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提高表达效果。
-写作技巧:分析课文的叙述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渲染来塑造形象。
-文化认知:把握社戏这一传统民俗活动,理解其在文中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举例:
-文中“促使”、“间隔”等词汇的准确运用,以及“络绎不绝”的比喻手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课社戏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课《社戏》
1.知识与技能:
-学习生字词:促使、间隔、熬煎、络绎不绝等。
-了解文章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社戏》一文。
该文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主要讲述作者童年时期在社戏中感受到民间艺术魅力。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文中描绘人物形象、民间艺术特色以及作者表达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基本情节,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2. 领悟作者对民间艺术热爱和对传统文化传承。
3.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体会民间艺术魅力,传承传统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分析资料、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社戏表演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民间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语言美。
3. 课文分析:(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讨论作者对民间艺术热爱。
(3)讲解课文中重要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课文分析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社戏》2. 内容:(1)基本情节:童年回忆、社戏表演、民间艺术(2)人物形象:长、豆腐西施、赵庄姑娘(3)表达技巧:对比、反问、排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文中描绘社戏表演,体会民间艺术魅力。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传统文化认识。
2. 答案:(1)社戏表演展示民间艺术独特魅力,如服饰、音乐、舞蹈等。
(2)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瑰宝,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民间艺术魅力,达到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关于民间艺术资料,解更多民间艺术形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社戏》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社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作品。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
同时,文章也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材安排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接触和认识。
但他们对鲁迅的作品及本文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理解有困难,需要教师耐心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理解作者对农民阶级的同情,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难点: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会作者对农民阶级的同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写作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相关资料:教师准备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写作纸张:为学生提供写作练习的纸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些内容。
八年级初二语文下册(人教部编版)全册精品教案-1社戏.doc
1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的精心为您带来了3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最大的乐趣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4、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1、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2、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方法】1、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2、听录音法、朗读法。
3、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3课时【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惮dàn 歌吹chuì 漂渺piāo miǎo 归省xǐng 潺chán 皎洁jiǎo 撺摄cuān duo 絮叨xù dāo 凫水fú 行家háng 纠葛jiū gē 怠慢dài 家眷juàn 蕴藻yùn zǎo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⑴倘:连词。
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⑴大抵:副词。
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⑴相仿:大致相同。
仿:类似。
⑴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⑴怠慢:冷淡。
怠:轻慢。
慢态度冷淡。
⑴诚然:副词。
有确实的意思。
⑴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
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⑴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1)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社戏》。
课文详细描述了社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包括社戏的历史、表演形式、演出场景以及社戏所反映的民间风情。
详细内容涉及第一至三自然段,重点分析社戏的艺术特色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社戏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的能力,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社戏所蕴含的民间风情,培养学生的民间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社戏的艺术特色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教学重点:了解社戏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社戏表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社戏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
3. 讲解与讨论:(1)教师对课文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社戏的认识和感悟。
4.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当地社戏表演艺术家进行课堂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社戏的魅力。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民间艺术形式。
六、板书设计1. 社戏的历史背景2. 社戏的表演形式3. 社戏的艺术特色4. 社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熟悉的民间艺术形式,谈谈其艺术特色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行个性化创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提高自己的民间文化素养。
第1课《社戏》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社戏》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社戏教学目标: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教学工具:教案,ppt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知道哪些民俗活动?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
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时也舞龙。
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民俗文化。
逛庙会,是中国特有的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庙会上祭拜祖宗和神灵,既有敬畏自然、敬畏祖宗、敬畏神灵的成分,更有感恩自然、感恩祖宗、感恩神灵的情感表达。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汉族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
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
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
作者介绍学生介绍鲁迅,教师补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此后又发表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文章。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而已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文体回顾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四、题目解析“社”,“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农村社戏的独特魅力以及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对乡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农村社戏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农村社戏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农村社戏的特点。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农村社戏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准备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朗读。
3.准备相关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农村社戏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社戏,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10分钟)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农村社戏的了解。
《社戏》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社戏》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1【教学目标】1.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纯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教学重点】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
引导学生领会江南水乡的自然美、人性美,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情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前预习】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搜集与社戏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
童年是一道七色的彩虹,时常引导我们走向梦的故乡;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伴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童年是一瓶醇香的美酒,将我们纯真的往事珍藏;童年是一条弯弯的小船,载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们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童年又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远在我们记忆深处回响……是啊,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社戏》,一起去感受童年的纯真和美好吧。
二、检查预习1.介绍鲁迅的相关知识,教师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等。
2.字词检查。
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 踱duó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撺掇cuānDuō凫fú水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结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社戏》是现代⽂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民淳朴、善良、友爱、⽆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课《社戏》课⽂原⽂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倘⾃⼰还未当家,夏间便⼤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建,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
那地⽅叫平桥村,是⼀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村庄;住户不满三⼗家,都种⽥,打鱼,只有⼀家很⼩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因为我在这⾥不但得到优待,⼜可以免念“秩秩斯⼲幽幽南⼭”了。
和我⼀同玩的是许多⼩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母那⾥得了减少⼯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在⼩村⾥,⼀家的客,⼏乎也就是公共的。
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辈来,却⾄少是叔⼦,有⼏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然⽽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吵闹起来,打了太公,⼀村的⽼⽼少少,也决没有⼀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他们也百分之九⼗九不识字。
我们每天的事情⼤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虾是⽔世界⾥的呆⼦,决不惮⽤了⾃⼰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碗。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其次便是⼀同去放⽜,但或者因为⾼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都欺⽣,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近⾝,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这时候,⼩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于我在那⾥所第⼀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赵庄是离平桥村五⾥的较⼤的村庄;平桥村太⼩,⾃⼰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
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
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教案(2023新教材)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教案(2023新教材)这是一个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的教案示例,根据2023新教材的要求编写。
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社戏》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会运用正确的词语解释策略,提高词语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社戏》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运用正确的阅读和词语解释策略,提高阅读理解和词语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板书: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准备一段有关中国传统戏曲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戏曲的了解和感受。
步骤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介绍课文《社戏》的背景和作者王一丁的简介,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分发课文,让学生阅读并回答一些指导性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 分组合作,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交流,分享理解和解答的思路。
步骤三:词语解释(15分钟)1.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词和并组织学生进行词语解释练习。
2. 老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对部分生词进行解释和例句演练。
步骤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词语解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疑惑。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解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步骤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总结学生在阅读理解和词语解释上的收获和困惑,澄清学生的问题和疑惑。
2.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和解释成果,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社戏》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阅读理解和词语解释的相关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2. 鼓励学生多阅读有关戏曲的资料和作品。
教学反思:该教案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通过阅读理解和词语解释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社戏的基本概念。社戏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它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社戏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社戏在实际中的表演场景,以及它如何传递情感、表达主题。
其次,在分析课文结构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对比、衬托等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概念的解释不够到位,或者示例不够丰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用更多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这些手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其作用。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虽然学生们都很投入,但在分配角色时,部分学生显得拘谨。我意识到,在组织类似活动时,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放松心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社戏的基本概念、表演特点和文化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社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民间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围绕“社戏在实际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和批注,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2.探究人物描写艺术,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理解文中的儿童叙述视角。
4.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5.理解旧时江南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教学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鲁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了解作者,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批注,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同学们,请回忆我们以前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这些文章分别出自哪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朝花夕拾》。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文章——《社戏》。
教师板书课题:1 社戏(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鲁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2)课本知识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涉及的重要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三篇
精品文档
什么样的待承 ?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
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 几乎也就 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 “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 客人 ( 板书:村中居民热情好客 ) 。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 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 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 板书:风尚淳朴 ) 。
3
精品文档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到了赵庄演戏的这一天, “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 “央人到邻 村去问,也没有” ; 外祖母为此“很气恼”,“絮叨起来”,母亲只 得一边“宽慰”外祖母, 一边嘱咐“急得要哭”的“我”, “说万不 能装模作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 母要担心”。 没有大船不能去看戏这一意外的波折, 使得外祖母很气 恼,“我”更非常焦急 ( 板书:无船前往看戏 老少气恼焦急 ) 。 (2) 到下午,小朋友们都去看戏了,“我”的情形怎样 ?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虽然不能和小朋友们一同去看戏,心却和他们一同去了。 不但想到“戏已经开场了”, “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 而且想到小 朋友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 一心只在戏上,一心只在看戏的小朋 友们身上,以致“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郁郁不乐。这使 得母亲很为难, 外祖母又气恼起来。 外祖母家里的不快气氛更为浓重 了。 (3) 在这严重的去看戏的波折之中, 怎样出现了转机 ?解决了波折 ?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饭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我”没有看到戏,听到别人讲戏,心情பைடு நூலகம்加沉重,这引起了小朋友 们“叹息而且表同情”, 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八叔的航船不是 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 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两个“大悟”, 表现出小朋友们想出和“我”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及教学反思1.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4.了解农家少年高尚纯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叙事有详有略,围绕中心选材。
2.刻画人物形象。
3.景物描写与中心的联系。
教学难点: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及在全文的作用。
教学过程:本文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在充分备好课,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尽量把课上得生动。
课前提示:阅读课文,查阅《新华字典》,给生字词注音。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一、侧重点:1.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2.记叙的详略。
二、过程:1.简介作品时代。
(因对鲁迅的有关常识已有所了解,讲此课时可让同学们回忆,重温,以求加强巩固)2.朗读课文。
(本文为文学的精品。
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看戏前后的一些事情,鲁迅把这些事情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因此第一次接触课文,一定要强调朗读效果,或教师范读课文,或找朗读程度好的同学来读。
可播放录音。
)3.从情节入手,理清本文结构。
作者用笔讲究浓淡疏密,即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老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巧妙设题,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看戏全过程(包括看戏前的风波),按着事情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几层?5.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你喜欢哪一处,为什么喜欢。
(引导学生掌握景物描写与表现中心的关系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一、侧重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结尾一段的理解。
二、过程:1.本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几个人物?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同样是吃豆,为什么文章最后二段写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又为什么说“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3.《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4.归纳中心思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社戏》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社戏》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节结构与节奏2、写景与抒情及人物塑造(重点)3、人物品析——人物群体形象(重点)4、平桥遗梦——童年记忆中的桃花源(难点)教学设想1、以结构情节分析为切入点。
2、核心问题——“乐”与“不乐”。
3、激活学生的童年体验,激发学生的通感共鸣。
4、目标1、3以学生探究为主,目标2、4学生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5、加强朗诵示范与指导,体会抒情小说、散文体小说的特点。
6、注重阅读规律与技巧的探究、渗透、提炼、整合、运用。
7、注意结合作者时代、当代现实。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结构分析2、作家作品3、字词一、导入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呐喊自序》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朝花夕拾小引》鲁迅的小说,有一些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它们带有更其强烈的抒情色彩,我们可以称之为抒情小说、散文体小说。
,《《社戏》》就是其中之一。
二、轮读:每生一段,标段划词,师生评点,解决字词三、为什么是乐土?(引出结构分析)学生读课文搜寻、概括解答。
看《社戏》也是且是最重要的原因,写看《社戏》包括哪些段?(细部分析)四、根据以上,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五、作业1、如时间不够,上面第四部分可以作为作业2、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部分3、读一读,写一写(带音抄五遍)第二课时要点1、情节结构与节奏(乐与不乐)2、人物形象分析3、品析“不乐”之处一、复习分段,解决作业二、作者还写了“不乐”之处,找出来,有何作用?(结合作文)1、曲折与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心情)2、人性、风情——群像、双喜3、戏好看么?三、小结四、作业1、预习分析写“乐”之处2、同步训练二,阅读部分第三课时要点1、品析看戏之乐2、写景——抒情与人物塑造3、平桥遗梦一、月夜行船1、动词与心情2、多角度感觉3、虚实、动静二、午夜归航与“月夜行船”内容角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三、偷豆吃豆为什么“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四、总结结尾的理解平桥乐土——平桥遗梦五、作业1、同步训练全部2、读后感。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编)1 社戏
1社戏课题社戏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
2.了解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3.感知内容,感悟中心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妥善安排详略的写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乃至全文中心的作用。
3.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学习作者热爱童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2年10月。
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
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
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地战斗着。
《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读准字音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ɡ)行.辈(hánɡ)凫.水(fú)橹.(lǔ)旺相.(xiànɡ)撮.(cuō)桕.树(jiù)怠.慢(dài)篙.(ɡāo)磕.(kē)潺潺..(chán)弥.散(mí)蕴.藻(yùn)家眷.(juàn)蹿.(cuān)撺掇..(cuān duo)辨清字形理解词语乐土:安乐的地方。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戏
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ɡ)行.辈(hánɡ)凫.水(fú)橹.(lǔ)旺相.(xiànɡ)撮.(cuō)
桕.树(ji怠.慢(dài)篙.(ɡāo)磕.(kē)潺潺
..(chán)弥.散(m蕴.藻(yùn)家眷.(juàn)蹿.(cuān)
撺掇
..(cuān duo)
自失
课堂互动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1)看戏前(1~3):平桥乐土,
(2)看戏中(4~30):月下行船,
(3)看戏后(31~40):月夜归航,
2.围绕看社戏这一中心情节,全文先后写了哪些具体情
随母亲归省平桥村——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夜航去看戏——赵庄看社戏——归航偷豆——
3.课文详细写了哪些情节?围绕这些情节,作者描述了许多丰富的内容。
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文章详写的情节有:戏前波折、夜航去看戏、赵庄看社戏、归航
(2)①戏前波折,扣人心弦,让人看了心潮起伏;②乡间的夜景真美;
③有一群好伙伴;④夏夜孩子们自己驾船去看戏,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
4.
记叙
【再读课文,文本探究
1.
(1)平桥村:“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村民以“种田”“打鱼”为业,整个村庄只有一个杂货店。
(偏僻、落后的小村
(2)作者说“在我是乐土”,主要原因有: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生活。
作者说“在我是乐土”,既表明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深厚的情感。
2.看社戏出发前遇到了哪些波折?又是怎样解决的?为什么要详写这些波
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
3.
4.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2.
(1
(2(3
课堂学以致用
1.
2.
3.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一段夜景。
(100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社戏》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内容丰富,亮点繁多。
要想讲好,实在不易。
本教学方案,从实际出发,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并注意保护学生最纯正的自主感受,在课堂上一开始就安排学生畅谈阅读课文后的第一印象。
不管好坏,教师一律给予鼓励,这就一下子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信心。
接下来,就进入教师“导航”阶段。
先设置几道小题,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结构、内容与中心。
然后,安排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赏析景物描写,品析语言的深层含义。
这些看似是相对独立的,其实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从局部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理解内容与中心的关系,理解语言表达与中心的关系。
坦率地说,本教学方案最大的特色就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教学环节安排自然合理。
这就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用极少的时间学到极多的东西。
另外,本教学方案也十分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认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