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长亭送别原文:(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

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旦唱)[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

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长亭送别翻译

长亭送别翻译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

(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兰的天空飘着白云,地上满是零落的黄菊,萧瑟的秋风劲吹,避寒的大雁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树叶染得像喝醉一样红啊?总是离别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与张生相见得迟,怨情郎离别得太快。

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玉马,恨不能使斜阳一直挂在疏林上。

张生骑马在前,因依恋而慢慢地走;(莺莺)我坐车在后,因难舍而紧紧地跟随。

刚刚告别了相思之苦,夫妻关系刚开始,这么快又开始分离。

听得张生说一声“要走了”,自己愁得立刻手腕消瘦镯子松落;远远望见离别的长亭,肌肤也立刻瘦损了。

这种悲恨的心情有谁能理解呢!(丫环红娘说)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那知我的心里啊!(莺莺唱)【叼叨令】看见送行的车儿、马儿准备好了,禁不住心急火燎般的气;还有什么心情挑选花儿、饰物,打扮得那样娇娇滴地媚人;(不要说打扮,以后连床也懒得起了)准备好被子、枕头,只好昏昏沉沉地睡;从今往后,衫儿、袖儿,将谐拭(抹干)层层泪水。

这怎么不闷死人了,这怎么不闷死人了啊?久别后书信,一定要赶紧给寄来,以慰我惊慌不安的样子。

第二部分:在长亭的筵席上。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

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

我今日将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师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者。

(男主角张珙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在地上捡小草一样轻而易举。

(和尚说)夫人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

(斟酒后,坐下)(女主角莺莺长吁科)【脱布衫】秋风把亭外枯黄的树叶纷纷吹落,衰草在寒烟笼罩下一片迷茫。

《长亭送别》zhengli

《长亭送别》zhengli

莺莺的思想感情在这一折中经历 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一: 二: 赴长亭路上,因离别而痛苦. 长亭饯别时痛恨功名利禄.
三:
四:
临别析第二,三部分“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问题探究: 4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 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 是什么? 6.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 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 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 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 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 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 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 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 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意象的选择) 情 早是离人伤感, 况值暮秋天气, 好烦恼人也呵!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霜林醉

离人泪
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 愁别恨。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 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 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 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 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一个“染”字,沟通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 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 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 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 凉意境。
嘱” 问题探究: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2找出文中体现莺莺性格特征的曲词,概 括其形象特征。 (提示:P52 _幺篇,朝天子 P53—四边静 P54-二煞,五煞) 3莺莺的思想感情在这一折中经历了怎样 的发展变化?

《长亭送别》PPT课件完整版

《长亭送别》PPT课件完整版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意象的选择) 情 早是离人伤感, 况值暮秋天气, 好烦恼人也呵!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霜林醉

离人泪
[端正好]
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统一,诗意浓郁, 哀愁绵长,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 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
长亭送别
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年 青时曾作过县官,声誉很好。后来升任陕西行 台监察御史,由于不适应官场,40多岁就弃官 不做了。他在弃官后不久就完成了不朽的剧作 《西厢记》。 • 编撰杂剧 14 种 ,现仅存《西厢记》、 《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 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 有很大的影响。 •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 《崔莺 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 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 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
人物心理:
忧心忡忡:
惴惴不安:
埋怨不满:
直抒胸臆:
刻画方法:
借景言情: 以情衬景: 妙用修辞:
B、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
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长亭路上[端正好] 斜晖霜林图: 筵席之中[脱布衫]
碧天白云、黄花堆积、 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黄叶衰草图:
飒飒秋风、黄叶纷飞 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分手之时 [一煞] [收尾]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 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 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 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

长亭送别(共43张PPT)

长亭送别(共43张PPT)

王实甫(约1260—— 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 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 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 教为题材,描写男女爱情,刻 画封建阶级叛逆形象。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 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入百家,创造了五彩斑 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 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 风格。
元曲
•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 白朴。 •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 白(对白) •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悲剧
• • • •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
• • • •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王实甫和《西厢记》
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 魁。 ——贾仲明续 编《录鬼簿》
第六才子书——金圣叹
• 第一才子书:战国庄周所著《庄子》 第二才子书:战国屈原所著《离骚》 第三才子书: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 第四才子书:唐朝杜甫的《杜工部集》 第五才子书:明初施耐庵所著《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原书一百回, 金氏删定为七十回 第六才子书:元朝王实甫所编《西厢记》
在这幅图画中,崔莺莺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会 这样? 松了金钏,减了玉 肌 有甚么心情花儿、 靥儿,打扮得娇娇 滴滴的媚。
为 伊 消 得 人 憔 悴
【滚绣球】【叨叨令】【端正好】三者相比,在 抒情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端正好】主要采取因景生情的手法,通过景 物描写,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 恨。 【滚绣球】主要采取融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心 理描写(希望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 快随),抒发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 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之情。 【叨叨令】则更是直白的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 直抒胸臆。

《长亭送别》PPT课件

《长亭送别》PPT课件
莺莺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赏析[二煞]
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
私情。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
的心理活动。 “怕”什么?为什么“怕”?

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巨大压力,在 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 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痛苦。
二十四年浙江学政还在省城设局收毁之,后来类似情况还 不断重演。一些封建帮闲还大造舆论:“《西厢》、《玉 簪》等,诸淫亵之戏,亟宜放绝,禁书坊不 得 鬻 卖也”。 他们说《西厢记》是“淫书之尤者”,“看了《西厢记》, 到老不成器”,千方百计诋毁之。更有甚者,他们还瞎编 什么《西厢记》作者“嚼舌而死”,死后被打入阿鼻地狱不 得超生,连那些推崇者如李卓吾、全圣叹,也因评点《西 厢》而不得善终云云。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 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长亭送别
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作业:
选择[端正好] [滚绣球] [叨叨令][一煞][收尾]中 的两支曲子,将其 改为情景优美的散文诗。
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 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 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 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 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催莺莺和侍女红 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 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 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 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 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 “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回忆唐诗宋词 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青山: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 吴山青》) 古道: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夕阳: 烟霭: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赏析[滚绣球]: 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 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这支曲子运用了哪 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 玉骢
疏林
马儿
斜晖
车儿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借景抒情夸张,身心交瘁
[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为 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 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 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 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 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 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 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 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正面提出了“愿天下பைடு நூலகம்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 戏剧冲突: 老夫人—— 封建势力的代表
崔莺莺、张生、红娘—— 反对封建礼教、追求 婚姻自主的叛逆者 主题: 1、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 传统的联姻方式。 2、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本文所化用的诗句及典故
“碧云天,黄花地。”由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 黄叶地”化用而来。 “阁泪汪汪不敢垂”语出宋人《鹧鸪天》“尊前只恐伤郎 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野草零落
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 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感情—— 恨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拆鸳鸯在两下里”
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对偶、对比
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 么手法?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
别恨而消瘦了。
李清照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停妻再娶” “金榜无名誓不归”
莺莺的担心在男尊女卑的封 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叛逆
倔强
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 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 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 “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
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乐府诗《东飞伯劳歌》 东飞伯劳西飞燕, 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 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 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 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 空留可怜与谁同。
张生——出身低微,先前虽做过礼部尚书,但身后萧 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见到崔莺莺时仅“白衣 一秀士”。但他为人诚挚,追求自由的爱情,赁居西 厢,借故搭斋,月下吟诗,献计解围等情节都表现出 对崔莺莺的一往情深。同时,书生气十足,在赖婚的 崔母面前无计可施,甚至想自寻短见。重情重义,决 不是普通的风浪才子。 老夫人——老辣,世故,满脑子封建思想。始终不忘 自己相国家的高贵门第,因此对女儿的自由爱情难以 接受,并百般刁难,甚至赖婚。她那“三辈不招白衣 女婿”的信条,隐藏着一副势利小人的面目,以及虚 伪自私而又冷酷无情的封建本性,是一个不受欢迎的 角色。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长亭送别原文:(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

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旦唱)[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

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长亭送别》课件

《长亭送别》课件
情感
作品透露出浓郁的人间真情和深深的离愁别绪,以及女性对爱 情的渴望和无奈。
情节
作品中情节紧凑,起伏跌宕,让观众在感伤中感受到爱情的酸 楚和无奈。
我的评论与反思
表现手法
作品采用了古代戏曲的表现手法,通过唱词、念白、表 演等多种形式来表达主题和情感,让观众深入了解古代 戏曲的艺术魅力。
人物塑造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尤其是女主角,勇 敢、坚强、温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玉骢”
青白色的马,暗指所骑的马。
“无端”
没来由,平白无故地。
04
艺术特色
音韵节奏
押韵巧妙
全剧多处运用压韵和平仄对仗,使唱词朗朗上口,富有美感 。
变化多样
唱词中运用多种句式,如长短句、对仗句等,使音韵富有变 化。
修辞手法
比喻生动
剧中运用许多生动的比喻,如“云鬓乱,似垂柳摇曳”等,形象描绘人物的 外貌和情感。
红娘
崔莺莺的丫鬟,心地善良,机智聪 明,为崔张二人的爱情奔波劳累。
03
词句鉴赏
名句赏析
“晓来谁染霜林醉”句
“染”字用得极工,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又给人以血色之感,使读者仿佛看到 霜林中鲜血染红的枫叶。
“总是离人泪”句
以泪洒离亭,将眼中情与心头事合二为一,哀怨之情直述不曲,凄凉之景毕现无 疑。
逐句解读
第一联
第二联
以设问点明送别的时间、景物,简洁而富有 诗意。
前半句实写秋景,后半句则采用比拟手法, 将人的愁绪和哀怨赋予秋风。
第三联
第四联
前半句写别离的伤痛,后半句则将这种伤痛 具体化、形象化。
以设问的方式,将离愁别恨推向高潮。
词语注释
“清秋节”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请以《长亭路》为题, 将[端正好] [滚绣球] [叨叨令]三曲改写成 散文。
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 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 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 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 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 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 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 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 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 容凄惨,双目噙泪。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 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 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 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


空间广阔 衬托 为离别所烦恼的 [端正好] 色彩斑斓 痛苦压抑心情
“染”
深秋郊外黄昏 衬托 凄怆悲苦的 [一煞] 眷恋之情 图:萧瑟凄冷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无声) 映衬 (有声)
天下夺魁。——Biblioteka 仲明《凌波仙》《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 《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 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 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 事。 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 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 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 《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 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莺莺):张生,多情自古伤别离。 君未登程问归期。 恨老母重功名苦相逼。 合欢未久人千里。 你此去鞍马秋风自珍重。 我这里青鸾有信当勤寄。 休管那有官无官早归转。 应念我应念我每日妆楼 常相忆。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王实甫,编撰杂剧 14 种 ,现仅存 《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 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 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 《崔 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 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 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 厢》)。
青山: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快活三】【朝天子】 长亭分别:【四边静】【耍孩儿】【五煞】 【四煞】 【三煞】 【二煞】
【一煞】 【收尾】
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
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长亭路上[端正好] [滚绣球] 筵席之中[脱布衫] 分手之时 [一煞] [收尾] 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
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飒飒秋风、黄叶纷飞 黄叶衰草图: 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青山疏林、轻烟薄暮 古道烟霭图: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元 王 实 甫 ·
兰闺久寂寞, 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 应怜长叹人。
月色溶溶夜, 花荫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 不见月中人?
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 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 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 莫不是梵王宫殿夜鸣钟? 我这里潜身听声在墙东, 却原来是西厢的人儿理丝桐。 他不作铁骑刀枪把壮声冗; 他不效堠山鹤唳空; 他不逞高怀把风月弄 ; 他却似儿女低语在小窗中。 他思已穷,恨未穷, 都只为娇鸾雏凤失雌雄; 他曲未终,我意已通, 分明是伯劳飞燕各西东。 感怀一曲断肠夜, 知音千古此心同,尽在不言 中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 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长亭送别
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天之涯 地之角 一壶浊酒尽余欢
芳草碧连天 夕阳山外山 知交半零落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天之涯 地之角 一壶浊酒尽余欢
芳草碧连天 夕阳山外山 知交半零落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矣。
主题:
重爱情,轻功名。
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不再停留在
“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不再把“夫贵 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 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 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具
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主题,表达了反对
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封建等 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 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赏析[滚绣球]: 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 莺莺的什么感情?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 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借景抒情夸张,身心交瘁
[叨叨令] “儿”化,叠音形容词,排比句巧妙组 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 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 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 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长亭送别》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长亭送别元代: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长亭送别课文精讲

长亭送别课文精讲

长亭送别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片段之一,主要描绘了莺莺为张生送别时的情景。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理解,这段文字可以有不同的段落划分方式。

以下是根据常见理解和分析提供的两种段落划分方式:第一种划分方式:1.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2.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二种划分方式:1. 第一层次:写莺莺和张生去长亭路上的感触。

2. 第二层次:写长亭饯别时莺莺的悲痛心情。

3. 第三层次:写莺莺对张生的叮咛和嘱咐。

这两种划分方式略有不同,但都主要围绕着莺莺为张生送别的情景展开,通过不同的段落划分,更好地展现了这段文字的情节和内涵。

同时,无论是哪种划分方式,都强调了莺莺对张生的深情厚意和珍重爱情的思想感情,以及她对于功名利禄的轻视和对于离别的无奈和痛苦。

二、文章赏析《长亭送别》它描绘了莺莺为张生送别时的情景,展现了两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感状态。

这段文字的赏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一、情感表现《长亭送别》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深刻表现了莺莺为张生送别时的内心情感。

从一开始的“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到最后的“柳丝长,玉骢难系”、“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作者通过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将莺莺的悲痛、怨恨、无奈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比喻等手法,如“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将莺莺的悲痛情感与古代文人的境遇相联系,更加深刻地表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二、人物塑造《长亭送别》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莺莺这一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莺莺不仅美丽聪慧,而且具有坚定的爱情信仰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她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对于张生的离去充满了无奈和痛苦。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曲词之美效果诠释
意美: 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意境。
形美: 1.句式对称的整齐美与不对称的参差美达成建筑 之美 2.声韵格律的音乐美(句式、节奏、平仄、四声、 压韵、衬字、叠词等)
神美: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文采与表现力)
1、意象的精心选用
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萧 长亭路上[端正好] 斜晖霜林图: 瑟 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凄 冷 筵席之中[脱布衫] 黄叶衰草图:
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 感染力; 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丼 华美,又生动活泼。
分别用一个字概括莺莺心理变化:
一、临别途中----- 二、长亭饯别------
痛 恨 忧
三、临别叮嘱----- 四、惜别目送------
夸张、比喻和对比 4.“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5、典故的适当运用
“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语出《庄子》和苏轼的《满 庭芳》,表明了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 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表现崔莺莺对张生 的爱之深切。
[耍孩儿]中的“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 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 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 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端正好]化用范仲淹的词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 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 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滚绣球] 由情及景,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 的怨恨。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 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 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命题:王浩审核:任仲才【学习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分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3、了解古代戏曲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4、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学法建议】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想象和联想,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不详。

生平和创作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

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

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可知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隐。

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断他至少活到60岁。

这首散曲又见于《雍熙乐府》,未署名。

因此,学术界对它的作者是谁有不同看法。

《中原音韵》曾把《西厢记》第1本第3折的曲文作为“定格”的范例标举。

元末明初贾仲明的〔凌波仙〕吊曲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

可见,他的作品在元代和元明之际很为人所推重,《西厢记》其时已被称为杂剧之冠。

王实甫所作杂剧,名目可考者共13种。

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歌舞丽春堂》3种。

《韩采云丝竹芙蓉亭》和《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都有佚曲。

其余仅存名目而见于《录鬼簿》著录者有《东海郡于公高门》、《孝父母明达卖子》、《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赵光普进梅谏》、《诗酒丽春园》、《陆绩怀橘》、《双蕖怨》、《娇红记》9种。

对王实甫曲目,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或认为《娇红记》非出王手,或认为《诗酒丽春园》亦非王作,还有人认为今存《破窑记》是关汉卿的作品,但都非定论。

明清时代还有王实甫作《月明和尚度柳翠》和《襄阳府调狗掉刀》的著录和传闻,均不可靠。

此外,自明代开始,出现《西厢记》是王实甫作关汉卿续或关作王续等说法,也都不可信。

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元代戏曲元代是我国戏曲繁荣兴盛的时期。

元代戏曲主要分为杂剧和南戏两大类,二者各有自己的发展轨迹。

由于南戏在元代前期处于发展的薄弱阶段,还不能与杂剧一争高下,所以代表元代最高文学成就的是元杂剧。

元杂剧之所以能够以深刻的思想与精湛的艺术取得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产生一批传世不衰的艺术品,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一批杰出的文人以他们的文学生命来参与戏曲的创作,他们自身的文学素养,提高了元杂剧的审美档次,使得元杂剧创作精致化和典范化。

元杂剧有完整的艺术形态,剧本主要由唱曲、宾白和表演三部分组成。

在体制上,元杂剧以折为单位,一本通常为四折,个别也有一本五到六折的。

此外每本还加有一场或两场戏,称为“楔子”,位置或在折前或在两折之间,用来介绍人物、情节等。

每本在结尾时有一对或两对对子,称为“题目正名”。

在音乐方面,元杂剧有严格的规定,一折戏只用一套曲子,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而且同一套曲子的排列顺序也比较固定。

元杂剧用北曲演唱,乐器主要使用琵琶等弦乐,风格豪放激越。

在角色设置上,元杂剧角色分为三大类:末类、旦类、净类,一本戏中只由一人主唱,由正末演唱的戏称为“末本戏”,由正旦演唱的戏称为“旦本戏”。

元杂剧中用“科范”来规定动作表情或指示舞台效果,简称“科”。

在元代近百年的时间里,北杂剧创作风靡全国,作家云起,涌现出一批成就卓著的戏剧作家和演员,剧本成千上万,洋洋大观。

著名的剧作家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的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等。

重要的作品分别有《窦娥冤》(关)、《单刀会》(关)、《望江亭》(关)、《倩女离魂》(郑)、《梧桐雨》(白)、《汉宫秋》(马)等。

伟大的戏剧家王实甫创作了被称为是“天下夺魁”的《西厢记》,成为元代戏曲最高成就的代表。

《西相记》的演变《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

它的故事取材于公元9世纪唐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也叫《会真记》)。

宋金时期,说唱崔、张故事的作品,有赵令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

戏曲方面有宋官本杂剧的《莺莺六么》、金院本的《红娘子》、南戏的《张珙西厢记》等。

到了元代,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剧本,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戏剧发展的中心都市汇合,南北戏曲得到交流。

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王实甫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虽故事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了;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

(2)有关送别名句积累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预习思考①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字的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②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性格特征怎样?③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④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互动课堂一、自学评价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迍迍.()金钏.()笑靥.()争揣.()拾芥.()余荫.()蹙.眉()谂.知()玉醅.()泠.泠()谨赓.()厮.守()禾黍.()绣衾.()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挣揣..信状元回来阁.泪汪汪不敢垂我谂.知这几日相思嗞味暖融融的玉醅...似水,..,白泠泠蜗角..微利..虚名,蝇头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一春鱼雁..无消息3、填空(1)王实甫,中国(朝代)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种,只有代表作与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2)元曲中不同的角色有一定的名称。

为女角色,分为、、、等,为男角色,分为、、等。

文中扮演张生和崔莺莺的角色分别是和。

(3)《西厢记》刻画矛盾冲突的主线是和之间的矛盾,这是的矛盾。

本戏曲通过,完整地展现了封建时代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曲折过程和复杂心理,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统治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思想,表达了“”的愿望。

4、阅读第二首(幺篇)和(二煞),判断以下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幺篇)这首曲子是莺莺给张生斟酒时对张生说的话。

充满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殷殷叮嘱之情。

()(2)(幺篇)曲中谈到了“轻别离”和“始乱终弃”,(二煞)中谈到了“停妻再娶妻”,可见莺莺对张生此一去,充满了担心和疑惑,对这段爱情的牢固产生了怀疑。

()(3)在封建社会里,历来是男尊女卑的道德观念,女人成为男人的玩物,所以(幺篇)中说妻荣夫贵应改为夫贵妻荣。

()(4)莺莺在这两首曲子里反复叮嘱张生不要“始乱终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是封建社会常见的事,也是整个社会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

()(5)女主人公在这两支曲子里提到“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等句,反映了女主人公重爱情而鄙薄功名的进步思想。

()(6)这两首曲子分别反映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两次叮嘱,虽然时间不同,但内容却是大致相同,都集中表达了莺莺内心相同的担心和思想倾向。

()(7)(二煞)是莺莺在张生临行前最后的谆谆告诫。

虽只说了七句话,却前后共用了四个“休”字,可见她对张生的嘱咐是何等的殷切。

()(8)四个“休”字归纳为两点:一是不要以功名为重而丢掉爱情;二是不要因贪恋异地花草而停妻再娶。

这说明莺莺对她和张生在凄风苦雨、艰难曲折中建立起来的爱情,比对功名的获取更为珍视。

()二、文本研习1、课文情节:《长亭送别》一折戏因系老夫人以“”为由,硬逼张生之故,恩爱情人的分手才显得特别缠绵感人。

戏由三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2、人物形象作者在本折中一方面描写了莺莺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的思想。

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

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

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

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

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

在莺莺看来,,最重要的是。

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

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

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思想。

“”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3、艺术特色⑴曲文美:①意美。

从戏剧内容看,意美就是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

意美也可以延伸为意态美,意美还可以拓展为意境之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

“”等句表面上写倚楼观景,实际上大有深意。

②形美。

形与意实为表里,相互依存。

从戏剧形式看,曲文中方块字的排列,组合有其独特的魅力,对称的是整齐的美,不对称的是参差的美。

不要把排比、对仗、骈四俪六之类看成纯粹形式主义的劳什子,那是汉字独具的建筑美。

又因为舞台上的曲文有赖于听觉的鉴赏,所以形美更包括声韵格律的音乐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