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最新八年级历史下册(人教)教案: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展示了我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

本课是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的社会变迁现象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提高历史素养。

同时,学生对于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存在认知上的模糊地带,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历程,了解我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历程,我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变迁背后的原因,以及人民群众在变迁过程中的奋斗与贡献。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图片,引发学生对我国社会变迁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分别从、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详细讲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课主要内容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我国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2.难点: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2.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照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系列图片和视频,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八下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课内容涉及到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的发展进步。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于一些具体的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深化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主要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观察、文字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生活的主要变迁。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具体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图片观察法: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

2.文字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社会生活的具体变迁。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4.讲解法:教师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2.图片:准备新中国成立以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图片,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主要变迁。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明确农业生产与人口增长、城市兴起的关系;3.理解手工业与商业在古代经济中的作用;4.探究佛教、道教等思想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农业生产与人口增长、城市兴起之间的关系;2.掌握手工业与商业在古代经济中的作用;3.探究佛教、道教等思想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对于历史的教学,相信学生们会有不同的态度和疑问,这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出发,理解历史的价值所在。

比如说,从购物和交通方式等方面,引入古代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变迁,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新内容(30分钟)首先,通过PPT等方式,介绍古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重点讲述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与人口增长、城市兴起的关系;2.手工业与商业在古代经济中的作用;3.佛教、道教等思想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其次,教师结合教材,辅助学生理解每个方面的内容和意义。

在讲述每个方面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带领学生思考和探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 深入探究(30分钟)在学习新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一些具体问题和案例进行探究。

例如,探究手工业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如何推动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等问题。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内容。

4. 课堂练习(20分钟)针对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出题进行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选择题、阅读理解等题型。

5. 课堂总结(10分钟)最后,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和思路,并可以提出一些延伸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和引领学生思考探究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思维发展。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采用课堂练习等方式进行评估,例如选择题、阅读理解等题型,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社会生活变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社会生活变迁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社会生活变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2.分析力:学生能够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3.综合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全面认识。
4.创新力: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变迁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5.人文情怀: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陈独秀、鲁迅: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思想
6.社会生活变迁的启示:
-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发展
-注重民生改善:关注人民生活需求,努力提高生活水平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7.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和方法:
-资料搜集:收集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
1.软硬件资源:教室、投影仪、电脑、白板、历史教材、教案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历史学习交流群组。
3.信息化资源:历史纪录片、图片素材、音频资料、在线历史知识库。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引导、案例分析、互动问答、课堂小测。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社会生活变迁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社会生活变迁问题。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的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能够认识到社会变迁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习惯的改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展示了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可能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我还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字、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变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2.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

通过引导探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年代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发他们对社会变迁的兴趣。

2.讲授新课: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通过丰富的例子,使学生感受到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9课,主要讲述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针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相关历史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2.难点:分析社会变迁背后的原因,理解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4.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视频、图片、史料等。

3.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典歌曲、视频等,引导学生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系列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图片、史料等,让学生直观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到今天,我国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及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图片,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事物、新观念。

【导入新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就让我们通过第19课来共同回顾这么多年来的岁月变迁。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教师投影以下4组图片:A组:衣着变化20世纪70年代服饰改革开放以来服饰B组:饮食变化改革开放前人民饮食改革开放后人民饮食组:居住变化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改革开放后居住条件D组:出行变化改革开放前出行工具改革开放后出行工具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第93页和第94页,联系投影图片,列表归纳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等待学生完成后,教师投影: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变化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衣数量有限,凭布票购买,色彩和样式单调,只有中山装和解放装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显示风度、展示个性食食物匮乏、单调,凭粮票供应,营养不足,许多人温饱不能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住居住条件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行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开摩托车、乘出租车、开私家车出行,乘飞机旅游用旧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是高档消费品新四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在家庭中日益普及(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及自主归纳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为社会生活的变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可能了解不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拓宽视野,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相关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2.难点:分析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丰富的课件。

2.素材:准备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3.学具:为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主要变迁,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同时,展示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的影响。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了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变革。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社会生活变迁的感知主要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拓展到对整个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观察、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主要变迁。

2.教学难点: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图片观察法: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

2.实例分析法:以典型的生活实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和实例资料。

2.设计好讨论问题和课堂提问。

3.准备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不同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师简要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以典型的生活实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发生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了解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交通、通信的发展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安排学生采访或做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的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用的变化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交通、通信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这两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点?生:都是红色的。

师:红色代表喜庆。

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的年代充当过新人的礼物。

这两样东西的变化说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日常生活的变化1.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2.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3.读教材,分组讨论: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比较一下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

提示:(1)衣:从买衣凭布票,色彩、样式单调到衣着丰富多彩。

(2)食:从食物比较单一到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

(3)住:改革开放前,人们住房比较拥挤,改革开放后,人均住房面积扩大,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4)行:改革开放前是自行车,改革开放后,接亲使用轿车。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讲述了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迁。

本课内容涉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社会生活的变迁可能缺乏深入的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培养自己的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不同时期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原因;2.难点: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分析其差异及原因;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社会生活的变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教学PPT;4.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对比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分析其差异及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强调我国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性和意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是什么?未来社会生活会有哪些变化?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强调学生要关注社会生活变化,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春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教学设计: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春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教学设计: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春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教学设计: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一. 教材分析本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是春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风貌的转变,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历程,认识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生活习惯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社会风貌的转变等。

二. 学情分析春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学习,全面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变化,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学习,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掌握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社会风貌的转变。

2.教学难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

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4.教案、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如购物、出行、通讯等方面的变化。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变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习惯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社会风貌的转变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了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内容涵盖了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历程,认识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通过努力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迁,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意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变迁。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

本课内容涵盖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科技的发展等方面,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展示了社会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社会生活的变迁,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社会发展的认同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例和数据中,认识和理解社会变迁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4.讨论教学法: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图片、视频、数据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教学材料:准备教材、教案、学案等教学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社会生活的变迁。

部编本最新八年级历史下册(人教)教案: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部编本最新八年级历史下册(人教)教案: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常生活发生变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3.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

“四大件”的变迁:改革开放前:“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改革开放后:“四大件”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目前“四大件”指的是电脑、手机、住房、汽车。

从“四大件”的演变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教师: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1.衣史料1改革开放前。

史料2改革开放后。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着方面有哪些变化?学生: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只有中山装和解放装。

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教师: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衣服色彩和样式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街上人群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各种品牌服装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食史料1野菜窝窝头。

史料2如图。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吃”的变化也很大。

人们在“吃”的方面有哪些变化?学生:过去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生活变迁为线索,通过展示我国人民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以时间为顺序,分为三个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变迁中的重大事件、社会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历程、原因及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社会生活变迁的感知多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相关历史事实和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对比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生活变迁对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原因、影响。

2.教学难点:社会生活变迁背后的历史规律,以及变迁对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对比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生活变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影响及背后的历史规律。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制度的变革、科技教育的进步、文化娱乐的丰富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社会生活的变迁,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和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3.准备好PPT,进行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图片,如《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等,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制度的变革、科技教育的进步、文化娱乐的丰富等。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表格式)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表格式)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设计说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来看,人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提高,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交通、通信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本课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日常生活的变化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完善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既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能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历史材料和制作表格的方式,从衣、食、住、行、消费等各方面了解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2.结合教材和历史材料,了解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交通、通信的发展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3.了解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强国之路的信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式、比较法、图表法。

学法:研读史料、思考归纳、合作探究。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反映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生活方式变化的资料和视频。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播放视频《历年年夜饭长啥样》。

年夜饭,作为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顿饭,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天发生了什么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年夜饭从满足温饱到丰盛美味,再到追求营养健康,折射出人民生活的显著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常生活发生变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3.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

“四大件”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改革开放后:“四大件”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目前“四大件”指的是电脑、手机、住房、汽车。

从“四大件”的演变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教师: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1.衣
史料1改革开放前。

史料2改革开放后。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着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只有中山装和解放装。

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教师: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衣服色彩和样式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街上人群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各种品牌服装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食
史料1野菜窝窝头。

史料2如图。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吃”的变化也很大。

人们在“吃”的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过去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现在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教师: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过去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吃野菜,作为粮食不足的补充;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健康。

3.住
史料1改革开放前的住房。

史料2如图。

教师:改革开放前,人们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在“住”的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过去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现在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教师: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总量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人们在衣、食、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更进一步提高了。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交通
史料1如图。

史料2如图。

教师: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条件很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举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
学生:①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②全国铁路营运效率大大提高,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③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④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教师: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表现有哪些?
学生:除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

长途旅行,火车、汽车、飞机、轮船任人选择。

2.通信
史料1 如图。

史料2 如图。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的电信行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早已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

教师:中国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通信事业的发展有何意义?
学生: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水平大大提高,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和通信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逐渐赶上了世界的潮流。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核心力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生活的变迁⎩⎪⎨⎪
⎧改革开放后→衣、食、住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
⎪⎨
⎪⎧交通设施改善通信事业发展
第20课 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