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9
真武汤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9)--【真武汤】笔记真武汤可视为苓桂朮甘汤、五苓散的加强版从感冒的框架下来看,苓桂朮甘汤与五苓散用起来都有极限,要用更强的方,就是真武汤。
故真武汤可视为苓桂朮甘汤、五苓散的加强版。
太阳感冒也会遇到真武汤证感冒发汗后,往往会变成真武汤证,真武汤主治少阴,但以症状而论,太阳感冒也会遇到。
为什么不放甘草?五、六味药以上的方子,如五苓散、真武汤、乌梅丸等都没有甘草。
为什么?(《辅行诀》里的大真武汤也放甘草,故真武汤也不是一定不可以放甘草。
)五苓散没有甘草,因为五苓散症是身体里面的水兜来兜去,故不需要以中焦为治疗的中心轴,各味药像接力赛一样各作各的事,药性衔接起来成为整个方剂的药性结构。
乌梅丸主治阴阳离绝,没有中心点可为用药的基础,所以不放甘草。
黄耆五物汤治疗血痹,手指脚趾发麻,这是容易中风的体质。
将桂枝汤里面的甘草拿掉,生姜加倍再加黄耆。
黄耆五物汤的走法跟桂枝汤很不一样。
桂枝汤有甘草,桂枝行不到的地方,生姜将之从营分推到卫分,桂枝汤的姜枣可调营卫。
但黄耆五物汤里面不放甘草,桂枝跟生姜连属的药性就不见了。
加一味黄耆,黄耆就处在营卫之间,把桂枝、生姜的药性隔开,让桂枝留在血管里通血路,生姜留在血管外负责把多余的水分打掉。
所以在经方的世界,放不放甘草是很严谨的。
桂枝黄耆汤:治疗黄汗。
方中有甘草,乍看下此方的药性走法跟黄耆五物汤类似,但其实很不一样。
真武汤不放甘草,方剂组合的药理作用看起来乱乱的,看不出其中的端倪。
对上太阳病7-55条的症状,更是不知所云:【7.55】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发汗后又发起烧来,看起来是要转阳明病,要用调胃承气汤或白虎汤。
所以要能认得出是真武汤证,真的不容易。
如果是实热的调胃承气汤证或白虎汤证而用了真武汤,会把人烧坏。
调胃承气汤证或白虎汤证的脉较平常有力。
发汗后仍发热的真武汤证,脉特别微弱、特别细,但也可能跟平常没差别,有时是尺脉浮。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1)酸枣仁药性的探寻 (4)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本文为JT叔叔投稿于香港《MM》杂志之旧文〕麻黄,所谓「标热本寒」之药也,其形中空如管,能从骨、从血脉中把阳气发出来驱散寒邪,能祛邪,但人会虚。
张仲景书中的药的走法,有「与皮表平行」的药,有「与皮表垂直」的药,代表性药味,例如麻黄是垂直皮表发汗的,柴胡是平行的(走少阳区),二药王不见王。
在柴胡剂中,枳实可用(平行),厚朴不同用(垂直);相反地,枳实不同麻黄剂一起用,厚朴与麻黄一起很好用。
用反了,枳、朴皆不得发挥其药效。
但,反面来说,张仲景也依此原理「制」麻黄。
麻黄和两类药物同用时,会受制而药性变得温和。
其一:阳明区块药,药性顺肌理而行,属平行药。
例如葛根、石膏、苍朮、白朮。
较没力的是葛根,例如葛根汤中有麻黄汉制三两,量和麻黄汤一样重,但葛根汤的发汗力仅得麻黄汤之半,于焉得知:葛根四两约可制麻黄三两其半,即一点五两。
葛根八麻黄三之比例时,可无发汗现象。
石膏、麻黄同用时,仲景麻杏甘石汤已示其例。
麻杏甘石汤服后不发汗,但仍可去邪,即石膏八两可制麻黄四两。
依此比例原则,越婢、大青龙,虽麻黄六两,但因石膏有鸡子大(约汉代六至八两),则麻黄之发汗力仅余三两,即同于麻黄汤。
朮类则今人研究:二倍于麻黄时,发汗力减半,四倍时全无汗力,而祛湿之效皆甚佳。
风湿患者临床,麻黄加朮汤,以此原则量其虚实作加减。
此其与阳明区药之相互作用其大概。
第二类:附子、细辛、地黄等直入少阴心肾之药,则不直接影响麻黄之发汗力,但会深化其发汗力。
另外,治寒饮而咳的小青龙汤,因有半夏,移肺中水入膀胱,故不成汗解而成尿解。
直用生半夏如《伤寒论》剂量(半升约如汉制四至六两),必尿解,解后人不虚。
因肺中寒饮之邪,尿解有路可去,汗解则属无理。
今用制半夏则需加倍。
今一般医师半夏则用量不足,故常使小青龙汤服后作汗解,乃至病人服后大虚,乃言此药续后不佳。
JT叔叔《伤寒论偷偷教》 脉法杂谈篇
脉法杂谈那我的中医班呢,其实我的庄子班呢,其实都是,好像比较没有再加什么限制。
可是我的中医班,我是想希望同学能够有几点,就是我比较想要先叮咛同学,我们这个班呢,如果要说门规的话。
门规有两条,不要抄啊,(笑)这是听一下就算了,无所谓的,你不守门规,我也没有办法把你怎么样的,就是门规有两条。
第一条最重要的,如果你听了觉得困了,一定要趴下去睡。
因为中医课有时候,一下子讲了一大堆,有的没的,刚好那一些症状,讲一堆跟你没有什么关系的,听了实在是很乏味;这个时候你想打瞌睡,我想这是祈求各位的一点同理心,你知道我在台上,很怕学生这样(学打瞌睡样),这样子我的心是会一直悬在那个同学头上面。
所以呢所以请你大喇喇的趴下去睡,睡饱了再起来又是一条好汉,以前都是有要求几个助教,带头睡觉的嘛,对不对?现在助教也是照样要睡得话,好好地带领同学趴下去睡,我非常认同上中医课要睡觉的。
第二个算是门规,也算是对同学的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学了中医,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回到家之后,面对你的亲戚朋友,不要希望人家去相信你。
因为若关起门来讲中医的话,实在是有一些病,中医治的很好,对不对?对不对,也不对哦,大家都是初学者的话,就不知道啊。
就比如说你按照伤寒论的方法治感冒,对不对?大概一场感冒的话,打的快的话,大约20分钟就打完了,就医好了。
这样的一个治疗速度,一般人的常识是没有办法想象的。
那这样子的一种疗效,或者是我今天的下半堂课,因为我这个班的存在,是来自于同学的点菜单,就是同学说他什么头痛,月经痛啊,什么哪里不舒服啊,我就想说,做一点小专题教教,等到这些点菜单都处理完了,我们就可以散班了。
所以我们班一个月收一次学费,就是随时准备散班的状态,大概是这样子。
还有就是等一下我下半堂课,因为我上一个礼拜,有同学跟我讲说,想要学怎么医头昏晕眩,那我就想说来玩一玩头昏晕眩的医法。
那你会发现说,我们这个头昏晕眩的医法,如果你用我们比较古方派的操作技巧才处理的话,真的医的是非常好的。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二)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二)2.1.1 生机饮食与桂枝汤禁忌(一)服用经方的饮食禁忌这个,我觉得,因为我们这个班有不少同学并不是这个中医基础班上来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会觉得,比如说像昨天吧,就有一个同学啊,他就跟我讲说他一面在吃一些药,然后一面每天还是不间断的吃水果,那我这个心里就觉得有点,有点悲凉的感觉,觉得说水果也浪费了,药物也浪费了啊,就是大概会有这样的感觉。
那,同学,就是,就是我不是说一般人过家常生活一定不可以吃水果,可是如果你要吃那个张仲景书里比较补阳的药,就是比较有附子啦、干姜啦、肉桂之类的药,那这样子你吃了这个药之后,同时呢,如果你吃了药之后就吃水果,那这个药还没有补进去就被水果清掉了,这个药没有效。
如果你吃这个药之前吃水果的话,那往往吃过水果身体很寒的人你一吃补药就会一直上火,就是他那个寒气会把补性挡出来。
也可以这么说,也可以有另外的说法,就是民国初年的恽铁樵先生讲的,他说凡是你吃了生冷的东西,身体都会非常积极的产热来抗衡那个东西的寒性,那在你身体积极产热的时候,如果你一下子吃了冷的东西又一下吃了热的补药话,那个补药会和你身体产热的能量混到一起,就会上火,恽铁樵先生是这样子说的。
如果你在吃各种比较补阳的药啊,甚至是那种比较温和的像肾气丸之类的,其实像保元汤也是,保元汤、肾气丸都算很温和,那这种方子都不适合吃水果,往往没有补掉就被冲刷掉了,那这是一点。
那,另外长期吃水果的人呢,其实身体会多多少少偏湿、比较偏寒,那这样的体质啊,对,对于这个,一个慢性病的,很多种慢性病,都是非常不利的。
如果,像一般的那个,我们说更年期的症状,有些人会口渴得不得了对不对,发热,可是如果你看过张仲景的书就会知道连更年期的这种发热症状都是因为下焦太寒,所以上焦才会有那种代偿性的发热,就是有这样的事情。
所以为了自己将来老了以后日子好过,那当然是寒性的东西不要吃太多,不然的话这种体质是很容易将来长癌症或者是肿瘤的体质。
JT叔叔《伤寒论偷偷教》19 伤寒方剂-麻黄汤系列-04-杂病问答
我们现在来讲那个肿瘤的通方,就是不抓主症的哦,就是次一级的医术了,可是虽然说是次一级的医术,也是很漂亮的医术。
因为中国人治肿瘤的方子,可以说是到了清朝的王洪绪才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就是神农本草经里头,其实本来就有讲麻黄这个药是可以破积块的。
可是呢,从汉朝一直到清朝这段时间,我们中医遇到肿瘤病,其实一直以来没有很会用麻黄,就是,麻黄,虽然太古时代的本草书就说它是可以破积块,积聚的这个块,可是用来用去都好像有一点不好,就用了麻黄就是发汗嘛,对不对,好像药性进不到肿瘤里面,那一直到王洪绪的《外科全生集》,才提出了一个有效的方案,就是当熟地黄,地黄的药剂量是麻黄的20倍这个比例的时候,麻黄的药性会被地黄闷在里面,去发这个骨头缝里面或肉块里面的邪气,也就是地黄麻黄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当然在临床上,我如果开这个阳和汤的话,其实麻黄常常开到3钱,不是开5分。
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麻黄其实多半都有制过,就是用热水煮过一道,煮过一道药性就比较弱了,而且我个人认为,觉得麻黄如果用到地黄的20分之一的时候,那个药力是让地黄非常补的进去,但要发出来就要比20分之一再多一滴滴,会比较好发。
所以,我在想古时候如果麻黄没有制过的话用5分OK,我们现在的话就1钱起跳,如果没什么feel(感觉)的话可以开到3钱。
麻黄太多了的话,你喝了这个药会觉得在喝发汗剂,这样就不对。
这个阳和汤虽然说喝了汤之后,要喝几杯酒,就是稍微偏烈一点的酒。
如果是高梁酒就2个小酒杯,如果是绍兴酒就喝个半碗、一碗这样子。
喝了酒之后当然还是会发汗,但是不是要他发麻黄汗,就是那个吃麻黄汤那种一下子身上发热、出大汗,那种反应不要让他有啊。
阳和汤不是一个发汗方。
那这个阳和汤当初中医记载阳和汤的书通常都讲,这个方子不可乱加减,因为的确是这样,因为那个时代的一般的中医,看到麻黄就怕了,看到什么又怕了,常常乱抽掉一个中药里的药,那这样就没有用了。
所以阳和汤里头啊绝对不可以乱动的是熟地和麻黄这一组,这个一定是不可以乱动的。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 JT叔叔 查查362精编版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JT叔叔查查362马象仕2015-11-26 10:20:14当吃火锅灼伤食道、吃红豆麻薯灼伤食道(日本大冢敬节)、或喝60度酒精的烧酒引起食道出血…等等,凡食道灼伤而有胸中窒感觉时就用「栀子甘草豉汤」。
〈#7.51〉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是说已经病了一段时间,人有点累了。
用过下法之后,人就会心、肾脱离,于是「身热不去」,身体在发烧。
其实倒底怎样叫「发烧」,JT自承他也说不准(※JT云,今中暑,额头烫烫的,可也不能随意说这就是发烧!)鉴别栀子汤系的各种证:「栀子豉汤」证可以是〔#7.49〕的「心中懊憹」,也可以是〔#7.50〕的「胸中窒」,也可以是〔#7.51〕的「心中结痛」;至于〔#7.53〕栀子干姜汤证则是「微烦」à〔#7.53〕的主证是「淡淡的睡不着觉」。
〔#7.51〕「心中结痛」的感觉:是「虚证」,不要和其他病的「结痛」混淆。
△如心中结痛、心下肢满、脇下…仲景很多这类条文à※〔#8.26〕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胸脇满、微结」;胸痹、陷胸汤结胸证的结痛;十枣汤证痰饮积塞也会有结痛。
△那幺多的结痛,怎幺分辨呢?方法:转一转身体,栀子豉汤证的痛是在无形的灵魂身体上的,所以身体转动时不会扯到痛处。
其他病证的痛是在有形肉体上的,于是在转动身体时会扯痛。
△虚证在灵魂身体上的结痛是心肾不交造成的,用栀子、豆豉这两味药可让心肾之气对穿而过。
△心肾不交会有懊擃、结痛或胸中窒。
△〔#7.53〕「微烦」:不需要交心肾。
除了栀子豉汤之外,其他药物可不可以用呢?日本的「利膈汤」,治膈噎(即吃东西时觉得塞塞的,吃不下去),由「栀子附子汤加半夏」组成;栀子、附子交心肾,附子让肾气上来,栀子让心火下去;半夏能通阴阳。
如果没有寒热的问题,或病情不须那幺严谨时,可用利膈汤。
〔#7.53〕栀子干姜汤又名「二气散」(出自《杨氏家藏方》卷六、《朱氏集验方》卷八),用来治噎嗝(例如脾胃太虚、热气往上冲、吃不下时适用)△胸口梗塞的病、和食道有关的病,有人用过栀子、附子、干姜的结构。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 中医牙科导览──从细辛的药性岔题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中医牙科导览──从细辛的药性岔题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中医牙科导览──从细辛的药性岔题在中国古方里,细辛常出现在治疗牙病的方子。
现在我们都知道细辛有驱风驱寒的药性,那,为什么牙痛明明是牙根发炎,却要用驱寒驱风的药来治疗呢?这个问题可以当作是关于中国医学的小专题来讨论。
首先,我们看看中医对于牙痛的认识:中国人在对待牙痛的时候,常会说,上牙的牙痛是属于胃,下牙的牙痛是属于大肠,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这个说法是来自于《黄帝内经》的《灵枢经》。
《灵枢经.经脉第十》: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胃足阳明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
它说,手阳明大肠经有一条分支跑到人的下牙底下,足阳明胃经有从鼻子外侧跑到上牙床里面。
所以在《黄帝内经》的思考框架里面,中医就会说:如果是上牙有问题的话,大概是胃经经过,下牙有问题是大肠经经过。
这是在《黄帝内经》的框架里面,但张仲景的医学并不完全是在《黄帝内经》的框架里面,所以,用细辛,比较是经方的思考,不是《内经》的思考。
《灵枢经.杂病第二十六》:齿痛,不恶清飮,取足阳明。
恶清飮,取手阳明。
在《内经》的另一个篇章里,它又说,如果牙痛是不恶清饮,就是牙痛但蛮喜欢喝冷饮、不怕冰水,那就代表这个人的牙痛是足阳明胃经的病,可能是胃经有热,需要用白虎汤之类的方子清胃热。
如果是不喜欢喝到冷饮料的牙痛,那表示牙痛的原因是来自于大肠经,那当然有些历代注家就解释说,如果是大肠经的病,那就比较不会口渴、想喝冷的,但如果是足阳明胃经的病,像是白虎汤证,人会有身体燥热、出大汗、要喝很多冷水的感觉。
甚至也有人会把前面这两段加在一起,说上牙痛会比较爱喝冷水,下牙痛就会比较不爱喝冷水,这样的论点也存在。
当然牙齿到底是属于骨头、属于肾,这同样是基本中的基本。
所以牙齿的病,要算成是肾也对,只是在《黄帝内经》的范围内,讲到蛀牙会讲到手、足阳明经,讲到肾的话,会比较是牙齿枯槁那种,直接关系到牙齿的荣衰会比较讲到肾,蛀牙比较不常讲到肾。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桂11-26/宋无】少阴病,脉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荣卫不和故也,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当归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木通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二十五枚,劈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接下来呢,我们来看当归四逆汤。
一冲过来路都是很重要的方子,今天是在飚车啊。
条文我们先顺一下,因为〈少阴篇〉的当归四逆汤,这个条文是桂林本独有的,在宋本《伤寒论》里面,当归四逆汤第一次出现是在〈厥阴篇〉,不是在这里。
不过我觉得,〈少阴篇〉有这一条也好。
它说「少阴病,脉微而弱」,首先同学记得一件事,当归四逆汤证的「标准脉」就是:那个脉啊,弱到你几乎把不出来,也就是这个脉「隐隐约约」的快没有了,这种时候,上中下三部都是这样子的,你就要先想到当归四逆汤。
然后,它说「身痛如掣」,这个「身痛如掣」,就让当归四逆汤的「身体痛」,跟附子汤、真武汤都分开了。
「身痛如掣」的这种身痛,临床上在得少阴病的时候会不会遇到?会。
这个人在床上,不动的时候不痛,动的时候会觉得扯到一下而痛。
虽然不一定是你们常见的,我倒是有这样的经验过。
在阴证感冒的时候,「动一下,会扯痛」这是有的。
那你说,这样的一个病机来讲,到底要算是少阴还是厥阴?严格来讲是「厥阴」,可是以症状来讲,往往那个人是先得少阴病,然后,发现自己有这个状态。
所以在少阴病来讲──我们先不要用到那么厥阴的讲法──少阴病这人体质就是偏虚偏寒,那他如果寒到血分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状况。
如果他寒在气分的话,气分是「无形的身体」,除了十枣汤证的痰水那一类的东西扯到之外,纯粹的虚寒,不太会被扯到的。
但是寒到血分、血管特别寒的人,那是有形的身体,一扯到,就会有痛的感觉。
它说这是「荣卫不和」,我想「荣卫不和」也是个象征的讲法。
就是血管外面跟血管里面,有了一种差异,这个差异,当然严格来讲,也是「厥阴病」比较会有的「阴阳分裂」。
能量都在气分那一边,血分这边已经冷到整个没有能量了、快冷死了。
JT叔叔医道课-19汤剂煮法及注意事项(桂枝汤为例)、头痛、救逆
JT叔叔医道课-19汤剂煮法及注意事项(桂枝汤为例)、头痛、救逆好,我上一个礼拜上课的时候我觉得我在讲生姜的药性的时候是不是写错一个字啊,就是我说我们中国人说姜是御湿之菜哦,这个“禦”底下是有一个“示”的,那天我是不是忘记写了这个“示”了,没写对不对,所以是写错字了。
我觉得最近这些年好像简体字的书读多了哦,在大陆的书里面这两个字长的一样哦,就开始有一点糊掉的感觉,对不起哦,上礼拜写了一个错字。
然后上礼拜讲到那个就是什么石原结实推荐什么生姜红糖红茶这种东西啊,我当然不会认为说这个断食疗法一定要用什么方法,我甚至不会说每一个人都一定要断食疗法,我觉得不是这样子的。
可是呢,我自己讲一点我在家里面的厨房事,就是如果你要做这个生姜的这个红糖红茶的话,我的话常常是一次就做掉一个礼拜的份,比如说我可以就是一斤的红糖丢下去,然后一把红茶叶,当然红茶叶有很多种,有些红茶也是不涩的,有些是真的很苦很涩的,所以你就酌量嘛。
然后放一个锅子的水,然后姜的话如果你要用干姜的话大概半两到一两的干姜就可以,如果你要是生姜的话因为干姜比较有浓缩,所以生姜的话就要稍微再切多一点这样子。
那我上次也讲到寒热的向度,如果你本来就是中焦比较寒的人,那你用干姜不错,如果你是觉得自己是容易水肿的人,那你就用生姜嘛,就是差不多这个比例下去,然后滚的时候小火再多煮一段时间。
那曾经有人教过我一个煮普洱茶的方法,就是听说有那种很会处理普洱茶的人有说过一句话,就是你如果买到很烂很烂的普洱茶,可是呢,你小火给它滚很久很久它也会变好,是不是有过这样一个江湖传闻?那所以我的话如果是很苦的红茶大概随便煮煮就好了,然后呢,渣渣还可以再加糖再煮第二煎,然后倒到一起,然后要喝的时候就掺点热开水这样子,就做一个浓缩的。
那如果是像普洱茶我不晓得同学是不是对茶很挑的人,像我喝茶没有那么挑剔茶叶的好坏,我普洱茶也常常是买那种最便宜的,那请问最便宜的普洱茶要怎么买呢,就是我在想不知道是不是全台北比较大间的天人茶行(音)都有,还是只有少数两家?因为我的话是在那个林森北路哦,那个鑫鑫(音)百货再向北边走几个门的那家天人茶行买的。
JT先生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
JT先生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系统总结了张仲景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于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研究这一经典,我们特开设了“JT先生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
该课程将采用慢慢教的方式,通过逐字逐句的解析和讲解,帮助学员深入理解伤寒杂病论的精髓。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1. 全面理解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和要点。
2. 熟悉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
3. 掌握伤寒杂病论的应用技巧和临床运用。
课程大纲第一章:伤寒论- 理论基础与历史背景- 伤寒病的概念与分类- 病因、发病机制与证候分析- 方药运用与治疗原则第二章:温病条辨- 温病概述及分类- 病因、发病机制与证候分析- 方药运用与治疗原则第三章:太阳病篇- 太阳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证候分类与辨证要点- 方药运用与治疗原则第四章:附录- 阐释性注释与案例分析授课方式本课程采用慢慢教的方式,每次课程将深入解读该文献的一个章节,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课程内容将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旨在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伤寒杂病论的内容。
参加对象与要求本课程适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医生、研究中医经典的学者以及对中医感兴趣的人士。
要求学员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并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时间安排,以便更好地参与课程研究和互动交流。
研究成果完成本课程研究后,学员将达到以下目标:1. 对伤寒杂病论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2. 对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有深入的认识。
3. 能够灵活运用伤寒杂病论的理论知识于临床实践中。
研究时间和地点本课程将于xx年x月开始,为期10周,每周研究时间约为x小时。
学员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进行研究,具体研究时间和地点可根据个人安排自由选择。
报名方式有意参加本课程的学员,请通过我们的官方网站进行在线报名,报名截止日期为xx年x月。
联系方式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详情,请随时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 xxx-xxxxxxx我们期待您的参与!让我们一起走进伤寒杂病论的世界,共同探索中医之美!。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01)--楔子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01)--楔子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01)--楔子「药势」──古典本草药理学及其于经方之应用举隅(上篇)案:本文为未成之草稿,或有不合实际之处,拜大家务必不要留手,重骂下来即可,这样我也才有一个反省订正的机会。
谢谢大家。
楔子在中医的学习之路上,不只一次听见老前辈对学习者的提醒:「要明白一味药的药性、药理、效用,若走上西方化学的『成分分析』这条路,就完蛋了。
那么,一味药的药性,自然就该照中国传统的看法:性味如何,归于某经……等等论述了?这,就一般学中医的同好而言,是对的。
但,如果是对于学「经方」也就是学《伤寒杂病论》的学习者而言,光以《本草备要.药性总义篇》的理论作基础,而详熟该书中的诸般药性,恕我撂下一句恶毒一点的风凉话:你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解,就会是「时方医」的领域,想不通的,就认为那是错字、错简,而与「经方派」的出手工夫有所出入。
时方派的本草学,和经方派的本草学,有着根本上不同的「认识观」,而讲难听一点,经方派之所以会堕落成今日的时方派,「本草理论」的改变,亦是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之一。
即使去中国医药学院,也会听到那里的学生在说:「我们系的某某大教授说啊,光学《本草备要》是不够的啦,学药理还是要研习《神农本草经》才行!」讲得是得意洋洋,但是《神农本草经》的功夫,终究还是练不成。
因为,他们所学的本草学认识观,绝大多是西方研究的「有效成分」,那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垃圾;而少数几个有志之士,专心研究中国本草学,晓得「桂枝解肌、麻黄散寒」,晓得「以皮行皮,以枝行肢」、「清气出上窍,浊味出下窍」了……但那仍是「时方药理学」,对经方中使用的「古典药理学」只沾上一点边儿。
所以不够。
这篇文章,便是讲一些不正经的杂谈,就当做与诸同道闲聊,来说说什么是经方中历然可见、而时方派蒙然未知的药理、药性。
让初学的同好可以稍稍分辨其中的不同,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理路可循。
但是,虽然说是「和初学的同道」聊聊,如果有读者是还未读过《伤寒杂病论》的,JT还是觉得可以不用看,怕会徒增混乱。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8)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8)时间:2011-5-3 9:44:48 点击:365《伤寒杂病论》卷六第十五条:「太阳病,项背强儿儿,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强儿儿」这三个字,照郝万山教授讲的,念「酱紧紧」,把强当是「僵」,后脑勺僵硬。
基本上,「汗出恶风」前面说「太阳病」,这已经是在太阳病桂枝汤证的框架之中,太阳病有的脉浮、恶风寒等,都有。
「及汗出、恶风」桂林本是这样写,宋本是写「反汗出……」,我还是照桂林本,用「及」就好。
因为临床上,汗出恶风、后脑勺僵,并不是一个冲突的状况,用「反」反而会制造无端的惊悚。
不管「及」或是「反」,这一条就是在说太阳病一个很像桂枝汤主证的结构下,又多了一个「后脑勺很僵」的症状,张仲景在这里教我们的是「多了一个症状,药是可以加味的」,桂枝汤加一味,就是桂枝加葛根汤;加了葛根后,桂枝和芍药就各减了一两,这一两可减可不减。
实际上我们用科学中药,在桂枝汤里面加一点单味的葛根下去,就是桂枝加葛根汤了,不一定非要减桂枝和芍药。
但《伤寒论》是一本教学的书,我会觉得这样写很好。
因为他告诉我们:一旦有了葛根,就比较不需要那么多的桂枝跟芍药力量。
这写的是一个事实,因为用了葛根后,葛根本身也有清太阳经的效果,所以不一定要用那么多桂枝和芍药。
桂枝加葛根汤其实和桂枝汤主结构差不多,所以我们只要看葛根这一味药。
《神农本草经》:●葛根中品:一名鸡齐根.味甘平.生川谷.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治下利十岁已上。
葛根又名「鸡齐根」,这个别名好像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只是音韵上的类似。
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神农本草经》里,讲到「治消渴」,跟葛根很相似药性的,还有两味药,一是「栝蒌」,另一是「土瓜」。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0(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0(下)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0(下)桂林本7-22至7-31条【含:桂枝汤推扩用法、干姜附子汤、桂枝新加汤】10. 【7.27】、【7.28】:不要医疗过当。
【7.28】大汗之后。
复下之。
小便不利者。
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
久久小便必自利。
「大汗之后。
复下之」,大汗之后,又用了下法,但这里不是医坏,因为有的时候表邪用发汗法,有些表邪转到里面,变成阳明腑证,所以要用下法,这是一连串,不是误治,但是即使不是误治,病人又出了一身大汗,又狂拉,津液一定是受损很多,身体的水份一定不够,经过了这么多的疗愈的过程,如果病人跟你讲:「我好久都没有尿了?」,你应该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他已经受了很多的损伤了,所以要等到身体自我疗愈的机能回来,肠胃重新地吸收水份,再慢慢地产生津液,再转输到津液该去的地方,然后再有尿,这是理所当然的。
张仲景就说:「如果这样的疗愈过程之后,患者尿不太出,这是津液跑掉太多了,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
久久小便必自利。
」,就是不要理它,不要做什么干涉,等等看,小便就会回来了。
宋本「久久小便必自利。
」是写「后小便利者」,就是以致于后来小便回来了,病就好了。
【7.27】、【7.28】是身为医者很容易鸡婆的地方,比如说医一个病人,医到感冒快差不多了,折腾了两天总算差不多了,患者说:「我尿不出来。
」,你就心想「又有可以开药的机会了」,就给患者吃利尿的药,这会害死人,因为患者已经损伤两次了,再利尿一次,就是第三次了,病就很难好了,很惨。
所以张仲景在提醒医生不可以多事到破坏到人体自然的疗愈的机能,比如之前看到这患者又发汗又拉肚子,患者已经很虚了,如果再让处于自我疗愈的阶段的病人,你觉得他血虚、阴虚,所以补血滋阴:地黄、石槲、麦门冬、生地黄、玉竹、西洋参都下去,这样子病人不会得到滋养。
因为身体恢复运作,微微的阳气要走通全身,达到疗愈的效果,这时候很怕阴药把这微微的阳气浇息掉,这时候如果滋阴,就把身体可以走通的这些能量都纠缠到没有辨法疗愈,这时候如果因为之前损耗了津液,而随意的投以滋阴的药,会把病人害死。
JT叔叔伤寒杂病治疗慢慢教课程
JT叔叔伤寒杂病治疗慢慢教课程课程概述
- 课程名称:JT叔叔伤寒杂病治疗慢慢教课程
- 授课方式:线上视频教学
- 课程时长:预计为3个月
- 课程目标:提供系统的治疗伤寒杂病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员更好地应对该类疾病
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丰富,并从基础知识开始逐渐深入。
以下是课程中的一些重要内容:
1. 伤寒杂病概述
- 对伤寒杂病定义和分类的介绍
- 病因和流行病学研究
- 典型病症和临床表现的概述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 伤寒杂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的识别和分析
- 运用现代医学技术进行鉴别诊断的方法和技巧
3. 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
- 传统中医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和原则
- 常用草药和药方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合理用药和药物配伍的指导原则
4. 病例分析和实践操作
- 分析真实病例并讨论治疗方案
- 模拟实践操作,提高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
研究收益
通过参加JT叔叔伤寒杂病治疗慢慢教课程,您将获得以下收益:
1. 深入了解伤寒杂病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特点
2. 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
3. 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技巧
4. 增强解决实际病例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JT叔叔伤寒杂病治疗慢慢教课程将为学员提供全面而系统的学习体验,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对伤寒杂病的治疗能力。
加入我们的课程,与JT叔叔一起深入探索伤寒杂病治疗的奥秘!。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
《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在上〈少阴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三卷的〈伤寒例〉中一些比较整体提纲的条文。
在这之前,要跟同学们讲一下〈少阴篇〉的调性。
研究经方的人中有一些流派,是很不赞成“把张仲景说的六经传变跟人体经络的十二经放在一起讲”的。
当然,有人是非常赞成“要把张仲景说的六经传变跟人体经络的十二经放在一起讲”。
像刘渡舟先生,就大声疾呼“经络理论要跟六经病结合在一起”。
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人后脑勺僵要用葛根剂,脖子侧边僵要用柴胡剂,这就是经络!不同的方剂会走不同的经络。
所以哪里不舒服,哪根脚趾、哪根手指头,都用不同的药方,这也证明了《伤寒论》里面方子跟经络是相关的。
但是,相对刘渡舟这样的论点,胡希恕教授就不喜欢把《伤寒论》跟经络理论放到一起,他比较喜欢“这个证用这个方,不要想太多乱七八糟的”。
胡希恕抨击“伤寒论跟经络结合起来的思考”的时候,就会拿少阴病当做一个论证。
因为张仲景的〈少阴篇〉,其实是一个很杂的篇章。
〈少阴篇〉里有一些〈太阴篇〉恶化过来的病……基本上,张仲景的三阴病的世界,少阴是个暧昧地带,因为跟其它两阴都是糊掉的。
就好像张仲景的〈太阳篇〉,有没有用到少阴药?有啊,真武汤。
有没有用到阳明药?有啊,白虎汤、调胃承气都用了。
有没有用到柴胡汤?也有,对吧?〈太阳篇〉几乎每一经都挂过去了。
同样的,三阴经的世界里,〈少阴〉就是一个“很糊”的篇章,太阴病恶化了要死了也放在这里。
就像“理中、四逆辈”,理中汤证再严重一点,人更虚更寒一点,变成四逆汤证,就放到少阴来了,但其实你要放〈太阴〉也没什么不可以啊。
那至于少阴病里头有一些血分寒的病、阴阳格拒,或是手足厥逆的病,其实那些病,你要放〈厥阴〉行不行?也行。
──所以胡希恕教授会觉得:分出清清楚楚的六条经,对实质的治病没意义。
所以,先跟同学讲一下,少阴病的状况就是这样子,它本身在分类上,有些部分没有分得那么清清楚楚。
这是一点;危险误区:少阴与温病的暧昧接轨地带;另外一点,少阴有一一个人肾阳虚之后,水气就转不上来,水气一转不上来,心阴就会虚,心阴虚,这个人就会发烦躁、失眠,甚至是会产生很多的“发炎”症状。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一)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一)1.1.1 开讲寄语就是想跟各位同学把话先说在前面的。
就是医术这个东西呢,它既然是一门技术,也就是我们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那当然是一个慢慢练出来的东西。
那我不希望有人,哦,不是,其实我希望不希望的范围也不是在你们身上啊,是在我自己身上。
就在我自己的人生体验里面呢,我会真的觉得,医术这个东西你一点点进步是一个蛮好的过程。
那就像有的时候,我会遇到一些病人,一些状况,我觉得我不会医,那就在这当下,我就承认我不会医。
那可能我继续照我的计划读书。
然后读了一年、两年之后,我再看到同样的病,我忽然发现,我已经可以处理得蛮顺手了。
那就是你总体的这个治疗的能力的提升,那这就是我所相信的医术。
那,有一些这个学医的人哦,心里头肯定有一些寂寞吧。
对于一些病,会想要一些专病专方——就是反正癌症就吃这些药就对了,或者反正感冒就吃这些药就对了。
那我觉得专病专方,那只是一种对于成药的选择,并不能算是我们自己的医术的一部分,所以,我呢,就比较希望同学,就是我们这样子慢慢读,慢慢进步就可以了,那有些东西就不要太急。
因为就像我曾经有一次在我自己的部落格上面吧,我有跟一个人,讲了一些重话。
就是当有一个同学,一个网友,他在说,他觉得他这个治感冒啊学医学得可能有一些时间了,感冒还医得都很不顺手,那觉得,好像自己不用功啊,或者是不够聪明啊。
那,我回忆起来,我当初刚开始学医的时候,我曾经在那个时候,我发下一个我觉得很大的志向:“我要在两年以内呢,学会怎么医感冒。
”结果,我实际上呢,我大概摸了四年吧,才把医感冒这件事情处理得比较熟悉。
但是,除了用功不用功之外,其实还包括人生体验。
就是很多病,你要病过了,你才知道是书上写的那种感觉啊,不然的话呢,总是觉得不很贴切,印象很不深,对不对。
那读书不要时间,生病也要时间啊。
那这个治感冒这件事情呢,我觉得用四年的时间来慢慢熟悉它,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过程。
而你想要更短,老实说,我也不知道怎么样可以更短,就像是我对这种心情呢,就有点像是我从前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好像是中文系的系主任来演讲吧,那我问了那位老师一个问题,说,我的现代诗哦都觉得写得不好,怎么办?然后,系主任就瞪我一眼,然后就说了,那是因为你很骄傲啊。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桂枝汤推广用法、干姜附子汤、桂枝新加汤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桂枝汤推广用法、干姜附子汤、桂枝新加汤【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1. 桂枝湯的走法重新講回桂枝湯調榮衛(或營衛)的過程。
桂枝湯是最早講的湯劑,桂枝湯的基本結構,桂枝湯方子的走法,很像從人體的太陰區塊開到太陽區塊去,就是足太陰脾經跟足太陽膀胱經,桂枝湯的藥性,當被人體吸收時,是最先從脾胃被吸收,脾吸收後的東西,先被送到心臟,桂枝湯裏的桂枝,可以從心臟裏沿著動脈的血管走出來,(桂枝本身是一種袪風的植物,中國的本草證明,如果把肉桂的樹枝做成釘子,釘到別的樹木,別的樹木就會死掉,木之氣就是勾芒之氣,也是風之氣,所以桂枝能夠把風氣解掉),如果桂枝不用藥去引導它,它就會在血管裏面,這樣的話,桂枝湯證是衛分受風,血管裏走的是營氣,血管、脈管裏是營氣,血管、脈管外才是衛氣,要把桂枝袪風的效果帶到衛分來,就必須加上生薑,(因為生薑是一個在地底下長,每一個分叉都很接近直角,是會分叉能量的植物,所以中國古時就說,孕婦如果吃太多生薑,生出來的小孩手指頭會多一個,因為能量會分叉掉),這樣的方法,讓桂枝的藥性被生薑分叉,才能走到衛分去袪風。
桂枝把血液往外打,芍藥就把血液往裏面收,芍藥能放鬆平滑肌,平滑肌一放鬆,這地方的靜脈就會放鬆,平滑肌是構成內臟的肌肉,就會把靜脈血拉回來,芍藥把血收在身體中間的部份來養血。
生薑這種讓桂枝能量能夠更分叉走到更外面的藥物,跟生薑相反的藥就是大棗,也就是在桂枝湯的調節,可以看出來生薑、大棗的藥性。
人體接受藥物跟食物,好像味道愈濃厚,會比較走進裏面,走進下面,味道比較辛辣、粗糙,會比較走到外面,所以有些藥物是往外往陽的方面走,有的藥物往裏面往陰的方向走,生薑吃起來真的要比桂枝辣,能夠把桂枝的藥性更往外推一點,這是一點,可是桂枝湯有一個跟生薑相反的藥物,就是大棗,生薑是一種袪趕水氣的藥,可是大棗是保住水氣的藥,中國本草學家就會說:「大棗是榨不出汁的。
」,大棗的特徵是它的木頭需要很多鋒銳之氣,大棗在結果之前,喜歡人家拿鐵斧頭去砍,它就會長得很好,棗樹也是有刺的,代表它的鋒銳之氣,可是它得到了鋒銳之氣,它的木頭長得非常紋理細緻,就好像鋒銳之氣在棗樹都會化為陰柔的感覺,像這樣的果子,如果吃進肚子裏,就會把身體內比較粗糙的氣,變為比較陰柔,就會愈往營分,往陰的方向走,不往陽的方向走,所以大棗可以導引、補入身體的營分裏,神農本草經說:「大棗主十二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T叔叔傷寒雜病論慢慢教課程19吳萸湯辨證小複習吳茱萸湯,在之前的課已經很用力講過了;既然我們今天又看到它這一條,我們再做一個小小的整理好了。
吳茱萸湯在「少陰病」這一條,其實給了我們一個「辨證點上的提示」,怎麼說呢?歷代的醫家整理這個吳茱萸湯的時候,會發現:有的時候,這個人的吳茱萸湯「證」不很明顯──當然吳茱萸湯在很多情況都可以用,我們可能把脈把到他肝陰實了,或者說他的個性是憂鬱症、脈偏弦,我們從病機的角度開吳茱萸湯是有啦──可是若不論「病機」這個東西,只「抓證」的話,吳茱萸湯的使用,有沒有所謂「方便法門」?醫家們的確有整理出一個非常單純明快的使用基準,就是:無論你是傷寒也好,雜病也好,平常坐在家裡人不爽快也好,只要你是「手腳冷」加「煩躁」,就可以開吳茱萸湯。
就這麼簡單。
「煩躁」,就是你心煩到坐立不安,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反正就是很煩很煩……如果你是手腳冰冷而「不煩」的話,是什麼?四逆湯之類的,對不對?如果是手腳冰冷、不煩,而且拉肚子拉到脈都沒有了,那是通脈四逆湯,是不是?那些少陰病中更嚴重的,我們姑且不論,但是吳茱萸湯的「手腳、冷煩躁」,很好用耶!比如說,妳月經痛,手腳冷又煩躁,那可以用;你下體、陰道什麼發炎又發癢,你坐立不安、手腳冷,那這可以用。
很簡單嘛,是不是?那手腳冷加「煩躁」──因為吳茱萸湯的煩躁是可以煩躁到那個人在家裡面摔東西、撞牆的那種等級──那麼,神經病可不可以用?可以啊,神經病吳茱萸湯常常有用的;那憂鬱症可不可以?可以。
失眠有沒有用到的機會?有!有肝陰實,所以手腳冷加煩躁,你就什麼病都這樣套一下,用得上吳茱萸湯就算你賺到。
我常常覺得,如果你不會嫌你人生無聊,只是要賺錢,你就隨便開一間什麼健康食品店,順便賣一點科學中藥裝的「本草養生」小膠囊……你就包醫頭痛,光開吳茱萸湯一輩子,你也吃喝不盡。
因為這些東西,西醫都不會醫。
你就開個健康食品店,小本經營,什麼健康食品都放假的,就放溫經湯,「包醫更年期」!就這樣鬼混一輩子,賺的錢可能比我還多哦,我一個月才四五萬而已。
若不嫌人生無聊,這種專病專方,太好賣了喔,滿街都有金主……不,「患者」給你挑。
現在這個「三陰病的時代」,哇,看到這幾個方,都等於是看到鈔票啊!彷彿看到鈔票從天上掉下來……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既不要醫術也不要醫德,太好了。
而且現在消費者都很壞,你一罐溫經湯,照原價賣也沒人理你,賣貴二十倍就有人買了,是不是?通常是這樣。
像吳茱萸湯,我們之前有把主證整個整理過一遍。
那你說,這個「破肝陰實」的藥,能不能破到膏肓啊?有可能。
比如說,如果一個人的心臟病,好比說是冠心病好了,這個人得心臟病的主證是什麼?動不動就「吐涎沫」,那太好了,吳茱萸湯就治他心臟病,就這樣開。
那慢性肝炎,這個人動不動「偏頭痛」,就開。
還有一件事情,因為今天要帶到厥陰,所以我先跟同學講一下哦,其實早就講過了,我現在是在「鄭聲」。
厥陰經走這裡(下腹兩側)對不對?它是跟盲腸連屬的。
那盲腸(闌尾)的功能,最近西醫好像是說,是管「下腹腔的免疫」是不是?這個也講過了。
那麼,當厥陰經有問題的時候啊,下腹腔的免疫機能,就會混亂。
為什麼我要提這件事情呢?那是因為我們下一堂課會教到少陰病的桃花湯。
那桃花湯它也是腸子裡面潰爛,有黏膜脫落,所以它說「下利便膿血」。
可是呢,桃花湯的使用範圍其實很窄的,桃花湯只是治療你這個人下焦虛冷的出血跟潰爛;可是,如果這個人的調性有一點點掛到「厥陰病」的話,他就不適用桃花湯;桃花湯是純虛寒的病,並沒有牽涉到所謂「感染」。
而厥陰病的腸子發炎也好、潰爛也好,是因為你下腹腔的免疫機能低落造成的細菌、原蟲、滴蟲感染而發炎,厥陰經所撐著的「下腹腔免疫機能」低落的話,一個人會動不動就直腸發炎、動不動鬧痔瘡、動不動子宮頸潰瀾,這些說不定是「厥陰病」,還不一定要照五臟陰陽氣血來辨證的。
那當然下腹腔的各種癌病,都跟厥陰病常常是有關係哦。
所以你說吳茱萸湯有沒有可能治到慢性直腸炎?有,你要看這個人有沒有這個證,有沒有什麼煩躁啦、手腳厥冷啦。
當然厥陰病的腸子發炎,《傷寒論》給了一個說法叫做「下利後重」,就拉完大便,還覺得屁股塞塞的,因為直腸在腫,那是厥陰病的症狀。
當然厥陰肝經走過的地方,你說疝氣、男人睪丸的病,都常常用的。
甚至牽連到後面一點,雖然肝經就這樣上來,但是如果是這個地方(側腰),比較偏腎臟位置的絞痛,吳茱萸湯也可能醫到,如果要說少陰病的話,急性腎衰竭時,很容易出現「煩躁欲死」的吳茱萸湯證的。
如果是側腹痛,要稍微抓一下主證。
不絕對是吳茱萸湯,因為治療厥陰經這條經本身的痛,我是當歸四逆湯用得多,不是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的話,是「有吳茱萸湯證」的時候好用。
但有時候,證會偏到當歸四逆湯那邊(手足厥寒、脈細欲絕)。
當然月經的病啦、婦女病啦、帶下病啦,都是說下半身;那這個吳茱萸湯,你說往上面一點屬於「肝陰實」造成的病,乳房有沒有算到?有,乳房的病你也要問她,吳茱萸湯證你要問一輪,不要忘記。
如果她有掛到吳茱萸湯證,就是你賺到。
這個人說「我乳癌」,而她就手腳冰冷、很煩躁,那就太好了,這樣子醫就很好醫了。
那再上來一點,像青光眼啦、視網膜長腫瘤啦;再下來一點,鼻竇炎流鼻涕,有沒有可能是那種吳茱萸湯證的痰啊?整個人塞滿到從鼻子流出來啊?還是有可能。
鼻竇炎很多方子有可能用到吳茱萸湯。
那頭暈、暈眩我也講過,很多「假少陽、真厥陰」的。
還有就是厥陰病的範圍,也有包括人體的寄生蟲的問題。
張仲景好像在暗示說:人的身體裡面可以長那麼多寄生蟲,也是因為環境的問題,那「環境」就是厥陰在管的。
吃了吳茱萸湯啊,常常寄生蟲就順便被打下來了。
因為它可以製造一個寄生蟲不喜歡生活的環境,就像你拿吹風機開熱風去吹螞蟻,螞蟻就逃走了嘛;吃吳茱萸湯,蛔蟲啊、什麼蟲啊,也覺得難活,於是攜家帶眷要搬家了。
所以,相當好用的吳茱萸湯,我們就在這邊小小複習一下,同學看日本人寫的醫案,好像是大塚敬節?他就說有一個婦人,她在床上頭痛、反胃、打滾,好像難過得要發瘋一樣,他說一時之間沒有想起來要開吳茱萸湯,才害人家痛苦了那麼久,後來一吃,就戲劇性地大好起來,於是他覺得很對不起病家,因為《傷寒論》沒有背熟──大概是這樣子的反省,我想這樣的反省,也不只是他的反省,而是我們人人的反省。
這條文還是記清楚一點比較好。
陰證很危險的「喘」與「汗」【桂11-17/宋296】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另外,我們再看十一之十七條。
它說呀,「少陰病,下利止」,本來啊拉肚子拉著拉著,它能夠停,一般而論是件好事。
可是,它拉肚子停了之後呢,是「頭眩、時時自冒」,那這是什麼感覺?就好像氣都塞在頭一樣,整個頭又重、眼冒金星、眼發黑,好像頭上戴了一個很重的帽子一樣,那種「頭發重、整個頭塞住、站都站不穩」的頭昏的感覺。
會有這種感覺,代表這個人的氣都衝到頭上去了;代表他底下全部空掉了,才會抓不住氣。
這樣子倒推的話:原來「下利止」並不是他的腸胃機能恢復,而是拉到已經沒有東西可以拉了、全身能抽的水都抽乾了,也就是這個人身上的津液沒有了。
津液沒有了,就代表這個人已經沒有「陰」了,乾掉了。
相對來講,元氣、「陽」就自然上脫了。
所以這是一個陰陽相離的狀態,跟上個禮拜講的「下厥上竭」,是很類似的狀況。
下焦完全冷掉了,上面就隨便流鼻血、吐血、牙齦出血。
只是它不是以血的方式呈現,而是陽氣浮脫,就這樣塞到頭發昏。
──當然聽起來是「理論上來講」是很糟糕的狀態;不過呢,一般來講,這個「頭眩、自冒」的這種頭不舒服,有的時候,並不是少陰死證哦,而是普通太陰病就會有的。
因為太陰病脾氣下陷,清陽不升,所以那個人一樣會頭覺得悶啦、重啦。
之前講到的「清震湯」法、講到雷頭風哦,也是類似的身體感。
如果是一個太陰病的病人,他往往就是會有頭重啊、悶啊的感覺,這個時候如果他拉肚子停了,那是理中湯吃了有效了,那個不是要死哦。
接下來就再調一調清濁升降,能夠好了就沒事了。
所以並不是你看到一個人「拉肚子停止了,然後頭悶、頭昏了」就一定是要完蛋了。
這必須是在「少陰病」的框架下,的確是由於心跟腎都弱到救不回來的時候,才能夠套用這一條。
【桂11-18/宋297】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心煩而躁者,死。
它說「少陰病四逆」,又是手腳整個都冷掉了,「惡寒而身蜷」,整個人怕冷、縮在那邊,「脈不至」,把脈也沒有脈可以把了,這個人都沒有元氣了。
到這裡是通脈四逆湯證,還沒有一定要死;會死要加上後面的症狀:我們的桂林本寫「心煩而躁者死」,這個人很煩,又有很多不自主的小動作,他就會死──這是桂林本的寫法啦。
而宋本是寫什麼?宋本是寫「『不』煩而躁者死」,我想宋本的寫法是比較有學習意義的。
它等於在強調一件事情:「煩」這件事情不一定會死人,但是「躁」這個事情很可怕;人在衰竭的時候,躁的症狀會出來的。
因此,我們也尊重一下宋本的「不煩而躁者死」這一句。
那這條也沒有什麼問題。
【桂11-19/宋298】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它說「少陰病六七日」,就是拖了一段時間了,然後「息高者死」,「息高」就是「氣下不去」,這個人好像呼吸很淺,吸不到氣一樣。
息高的人是什麼表情?如果你看過有人釣魚啊,剛釣上岸的魚放在那兒,死前的五分鐘,就是息高的樣子。
……有同學學得很像啊,就是那副德行!嘴巴一開一開的,好像吸不到氣一樣。
如果會有那樣子的呼吸,代表他的氣已經上衝、上脫了,不能納氣了。
像是少陰病的人,如果他有咳嗽的話,往往是肺在積水了;如果單是肺積水的那個咳嗽,那還可以用真武湯什麼的加減味,還有希望治一治。
我想,要開補腎陽的藥退肺積水,基本上那個人的氣一定要降得下來,才能夠救。
如果這個人的氣,已經脫成這個樣子,呼吸都喘成這個樣子的時候,那大概已經沒有辦法了。
氣不能下降的人,非常難救的。
陰陽格拒的患者,最怕「喘」、最怕「大汗」,出現這樣的證狀就很難救了。
【桂11-20/宋299】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
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它說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講到這邊沒有什麼奇怪,普通少陰病就這樣,就是脈很弱,這個人一直都在躺著。
但它說這個人是「汗出不煩」,又提到一次「不煩」這件事情。
一般來講陰證是不會有汗的,如果這個人是竟然有汗?如果是陽證的有汗,可能是這個身體裡面有抗病的機能在發熱,那是好的、抵抗力造出來的汗,白虎湯啊、承氣湯啊的汗,都是抵抗力逼出來的。
可是如果這個人是得陰證,你看到身上的汗是這樣滴滴答答流下來,那根本就是在脫陽了嘛,那個已經沒什麼好的了。
脫陽的人你問他「煩不煩?」,如果他身體裡面還有陰陽相爭的現象,比如說太陽病的乾薑附子湯那一條,這個人還可以煩一煩;現在他連煩都不煩了,那是無陽了。
它說「自欲吐」,自欲吐在這裡是因為他的陽氣已經沒有了,他的陰邪慢慢瀰漫到這個消化軸那麼高了,這樣子的話,他的身體就會覺得「好像沒有辦法消化東西」,吃什麼都會想吐了──到現在還沒有很嚴重,還沒有要死哦──等到再過個五六天以後啊,它說他會開始拉了,等到開始泄瀉的時候,代表亡陽又變得更嚴重了,變成「煩躁不得臥寐」,躺在那邊滾來滾去,怎樣都睡不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