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简介--苏洵(部分作品)
唐宋八大家简介
唐宋八大家简介文八大家,是中国唐唐(公元618年—907年)宋(960年—1279年)八大家,又称唐宋古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韩愈和柳宗元是对好朋友,曾巩曾携欧阳修、王安石访三苏即苏轼、苏洵、苏辙。
公元907-960年为中国的五代十国。
五代指的是如下五个朝代:后梁公元907-923年、后唐公元923-936年、后晋公元936-946年、后汉公元947-950年、后周公元950-960年。
十国指的是以下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
唐宋八大家个人作品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
贞元八年(七九二年)进士,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诗文作品《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原毁》《师说》《进学解》等其他作品杂文有《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艺术风格韩愈被列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笔”之美称。
他的散文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篇和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著名的思想家,祖籍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其主要代表作品介绍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其主要代表作品介绍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其作品介绍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唐朝韩愈--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有《杂说》《获麟解》以及着名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着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
其中包括《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宋朝欧阳修--《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jiàn)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苏洵--《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轼--《水调歌头》,《浣溪沙》,《江城子》《蝶恋花》等;散文有《前赤壁
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苏辙--《栾(luán)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
曾巩--《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
唐宋散文八大家简介
唐宋散文八大家简介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唐宋散文八大家,又称为“唐宋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韩愈: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柳宗元: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祖籍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
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生于长安,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享年不到50岁。
著有《柳河东集》等。
欧阳修:欧阳修(公元1007年-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欧阳修的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曾巩:曾巩(1019年-1083年,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西)。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上池村),汉族。
唐宋八大家的资料
唐宋八大家的资料唐宋八大家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群体,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这些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对文学发展的重大影响而闻名。
1.韩愈(768-824):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主张文以载道,反对僵化的骈文。
他的散文清新豪放,内容广泛,包括议论、记叙、书信等多种体裁。
2.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与韩愈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作品风格清新淡雅,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柳宗元在散文和诗歌创作上均有建树,特别是其山水记游文,为后世山水文学奠定了基础。
3.欧阳修(1007-1072):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在散文、诗歌、词和史学方面均有卓越成就,尤其以散文和词最为著名。
他的文学作品以文辞典雅、清新流畅著称。
4.苏轼(1037-1101):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苏轼是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词、散文、书法和绘画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苏轼的文学作品以豪放不羁、情感丰富著称。
5.苏洵(1009-1066):苏轼的父亲,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散文以其简洁明快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著称。
6.苏辙(1039-1112):苏轼的弟弟,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文学作品以其深沉内敛、思想深刻著称。
7.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他是宋代变法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王安石的文学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儒家经典的讲解,也有诗歌和散文。
8.曾巩(1019-1083):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散文以简约淡泊、理性克制著称,被视为宋代散文的典范。
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文学理念和作品风格各异,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篇章。
唐宋八大家苏洵名篇六国论
六国论 分析(三)
指燕国不要对秦国采用个人谋杀手段;“良将犹在”,是指赵国不要相信秦国的流言蜚语而 杀掉自己的将领。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文章在这 里笔锋一转,反跌得精神饱满,把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更加具有说 服力量。
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第四段的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 怎样对付秦国。第三段末尾的设想,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所以只 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没有加以肯定。则进一步指出必须发愤图强,敢于斗争,并且团 结一致,联合抗秦。秦国即使想要吞并六国,那恐怕也是咽不下喉咙里去的,可惜六国没有 这样做。六国在敌人强大的威势面前屈服了,不敢斗争或者不能坚持斗争,最后全部破灭。 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是后代当国者应该吸取的历史经验。苏洵最后说:“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强大敌人的威力面前被吓倒。
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
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
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
六国论
●
译文(三):
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 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 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
六国论
●
原文(二):
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 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 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唐宋八大家苏洵的简介
唐宋八大家苏洵的简介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苏洵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苏洵生平简介苏洵,字明允,字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与二子苏轼、苏辙三人均以文学著称于世,并称“三苏”,三人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洵于公元1009年,出生于眉州眉山,少时不喜读书,常外出游荡,直到二十五岁才开始读书,仗着聪明,认为读书没有什么难的,但第一次应考乡试举人时却落败了,自此才开始发愤读书,彼时苏洵已经二十七岁。
后曾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被录取,期间一直发愤读书。
公元1042年,苏洵经过五六年的刻苦钻研,学问已有所成,开始教授儿子读书。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进京应试,得到了欧阳修的赞赏,一时苏洵的文名大胜。
次年,苏轼、苏辙同时应试及第,一时轰动京师。
公元1059年,苏洵带着全家游京,次年苏洵任秘书省校书郎一职,一年后又被任命秘书省试校书郎。
公元1066年,苏洵著《易传》一书,但尚未完成便病重,遂令苏轼将《易传》写完,四月在京师病逝,其二子尊照父亲遗愿将其与妻子合葬。
苏轼苏洵苏辙合称苏洵、苏轼、苏辙被称之为“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不仅是“三苏”,这三位还都是“唐宋八大家”,在八个人里就占了三位,可见苏洵、苏轼、苏辙的有多么的厉害。
都是姓“苏”那么这三位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还是仅仅只是一种巧合呢?他们是有血缘关系的,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三苏”就是一家子。
“三苏”这个称呼是在宋朝开始的,有个名叫王辟之的人,写了一部《渑水燕谈录》。
在这本书中的卷四里有个“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这就开始有了“三苏”。
“三苏”中的苏洵的文章写的很有气势,他的代表作《六国论》。
苏轼是一个在多方面都很出色的人,他比较出名的作品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一些。
苏轼还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创始人,他的散文也是很厉害的,可以说是代表了北宋文学一个巅峰的成就。
唐宋八大家的人物简介
唐宋八大家的人物简介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他们的介绍,欢迎阅读!起源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
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
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人物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
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
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
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祖籍江南西路吉州永丰县(今属江西)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诗词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
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介绍及作品赏析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介绍及作品赏析苏洵书法提起苏洵,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有名的散文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苏洵也是很厉害的书法家,现在网上有许多苏洵散文的手写图片,通过字体我们可以看出,苏洵是个豪情万丈,对朋友仗义,对家人体贴的才子。
苏洵书法图苏洵书法图现在流传下来的苏洵书法所剩无几,有很多收藏家想要收藏苏洵的书法,但是,流传到现在的书法也就那么几张,所以,很多收藏家感到遗憾。
苏洵的书法,苍劲有力,而且,笔锋之间还带有一种洒脱,不受拘束,向往自由的感觉,这可能和他的经历有关。
从小苏洵就比较贪玩,对于读书写字也不能说是一窍不通,反正就是不喜欢学习,以为靠着自己的小聪明,就足够用了。
但是,跟他一起长大的朋友们,个个都是创作高手,只有苏洵,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
尽管这样,苏洵并没有感觉自己比同龄人差,直到有一天,他看过先人的功德之后,便开始了努力学习。
在此之前,苏洵从不为家里的事情烦恼,家里有父亲照料,孩子有妻子照顾,所以,苏洵一出门有时候就是半年。
他不喜欢拘束感,否则,他怎么可能会拒绝仁宗邀请他参加的考试呢?苏洵书法也是在二十七八岁之后,才开始有长进的。
作为孩子的榜样,他当然要事事做到最好,否则,怎么去叫自己的孩子努力。
在他改变自己,为孩子做了一个好示范之后,他的儿子也变得努力读书,最后,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人是苏家人。
苏洵作品苏洵,便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苏轼父亲,他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被人称为是“三苏”。
对于苏洵作品,我们可以张口就来,比如说《六国论》,这都是我们在学校的精读文章,苏洵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可见,苏洵对我国文化的重大影响。
苏洵作品图苏洵作品图在苏洵保留下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的性格。
比如学生课本当中的《六国论》,我们很明显的能感觉出苏洵的豪放,大气,不拘小节。
能写出如此著作的人,定是有过很多经历的人,确实,苏洵在年少的时候,游玩在各个有趣的地方,见识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所以,才具有如此宽广的胸襟。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呢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简介如下。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韩愈的代表作品有: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着名的《祭十二郎文》。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着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公元819年客死于柳州。
柳宗元的代表作: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着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等。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简介: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
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祖籍:江西永丰,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欧阳修代表作:《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jiàn)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
唐宋八大家简介--苏洵(史籍记载)
唐宋八大家简介--苏洵(史籍记载)《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苏洵传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远虑》二篇。
《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
用人不尽其所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当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嶮。
邓艾缒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迁,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敛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
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北宋文学家苏洵的生平简介
北宋文学家苏洵的生平简介苏洵,字明允,字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与二子苏轼、苏辙三人均以文学著称于世,并称“三苏”,三人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宋文学家苏洵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苏洵生平简介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父亲,苏洵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苏洵简介。
苏洵的文章很有批判色彩,让人读起来感觉有一种一针见血的味道。
苏洵小时候并没有认真读书,直到二十七岁的时候才认真读书。
苏洵的父亲是四川的一名官员,苏家算是一个诗书礼仪之家,苏洵虽然生在诗书礼仪之家,但是并不喜好读书,一直是留恋于玩乐之中,后来苏洵的妻子和母亲先后去世,苏洵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短暂,认为要抓紧时间学习。
苏洵在平常的散漫学习中也写过一些文章,在二十七岁的时候,他打算开始认真读书。
他拿出自己以前写过的旧稿,读过以后,觉得自己写的太差劲了,就将这些稿件全都烧了。
烧了稿件以后,他投入到了学习中。
虽然在二十七岁以前他学习不认真,但是他一学习起来是非常认真的,有关于他的一个故事说明了他的认真程度。
他的妻子见到他因为读书而没有吃早餐,就将一些粽子和白糖端到了书桌上,放下后就走了。
而苏洵却将砚台里的墨汁当成了白糖,用粽子在墨汁里蘸起来,直到他的妻子再回来的时候,才发现苏洵的嘴上满是墨汁。
从这个故事重可以发现,苏洵读书已经到了入迷的程度。
苏洵后来果然靠着自己的勤奋成为了当时的文学家,并且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苏洵是大器晚成的代表,苏洵简介告诉人们,只要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就会有一番作为,不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
苏洵作品苏洵,便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苏轼父亲,他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被人称为是“三苏”。
对于苏洵作品,我们可以张口就来,比如说《六国论》,这都是我们在学校的精读文章,苏洵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可见,苏洵对我国文化的重大影响。
在苏洵保留下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的性格。
唐宋八大家简介--苏洵(部分作品赏析)
唐宋八大家简介--苏洵(部分作品赏析)苏洵,字明允,号老泉。
北宋散文家。
汉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字明允,号老泉。
眉州眉山人。
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有《嘉祐集》。
亦有一女,名唤小妹,人称苏小妹。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后与陈州项城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有骥在野有骥在野,百过不呻。
子不我良,岂无他人。
絷我于厩,乃不我驾。
遇我不终,不如在野。
秃毛于霜,寄肉于狼。
宁彼我伤,人不我顾?无子我忘。
有触者犊有触者犊,再箠不却。
为子已触,安所置角?天实畀我,子欲已我。
恶我所为,盍夺我有?子欲不触,盍索之笠?朝日载升朝日载升,薨薨伊氓。
于室有绩,于野有耕。
于途有商,于边有征。
天生斯民,相养以宁。
嗟我何为?踽踽无营。
初孰与我,今孰主我?我将往问,安所处我?颜书四十韵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
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
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
忆在天宝末,变起渔阳师。
猛士不敢当,儒生横义旗。
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
新造势尚弱,胡马力未衰。
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
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
鲁公不死敌,天下皆熙熙。
奈何不爱死,再使踏鲸鳍?公固不畏死,吾实悲当时。
缅邈念高谊,惜哉我生迟。
近日见异说,不知作者谁。
云公本不死,此事亦已奇。
〈或云公尸解。
虽见杀,而实不死。
〉大抵天下心,人人属公思。
加以不死状,慰此苦叹悲。
我欲哭公墓,莽莽不可知。
爱其平生迹,往往或孑遗。
此字出公手,一见减叹咨。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呢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简介如下。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韩愈的代表作品有: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着名的《祭十二郎文》。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着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公元819年客死于柳州。
柳宗元的代表作: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着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等。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简介: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
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祖籍:江西永丰,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欧阳修代表作:《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jiàn)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
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简介: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散文家苏洵介绍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 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 “施 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 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 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 “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 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 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 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 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 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姓名:苏洵
号:老泉 字:明允
性别:男 生卒年:1009—1066
所属朝代:宋代 所属文学时期:宋代文学 所属流派:三苏、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品:《权书》、《衡论》
洵少年不学, 生25岁始读 书,从士君 子游
苏洵二十五岁那年,被史彦辅和陈公美两人 拉着,把峨嵋山玩个里外透彻。游山途中, 他们听说西北数百里外的岷山也很壮美,于 是再去岷山游历,一转悠又是半年。饱览岷 山秀色之后,苏洵回来歇了几日,这才发现 妻子面带忧虑,只是不愿形诸言表。原来程 夫人并不指望夫君能够光宗耀祖,却将满腹 期望全部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终日教他们 读书认字,却又自叹精力不足。苏洵从她对 孩子认真管教上,看出了自己的顽 三苏祠 苏洵像 劣和不足,他渐渐意识到自己如若继续散漫 下去,将来可能会落到让儿子们耻笑的境地, 这才认真琢磨起自己和家庭的未来
有触者犊,再箠不却。为子已触,安所置角?天实 畀我,子欲已我。恶我所为,盍夺我有?子欲不触, 盍索之笠?
朝日载升
朝日载升,薨薨伊氓。于室有绩,于野有耕。于途 有商,于边有征。天生斯民,相养以宁。嗟我何为? 踽踽无营。初孰与我,今孰主我?我将往问,安所 处我? 。
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 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 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 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 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 盛。 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 轰动京师。 嘉祐三年(1058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 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任秘书省 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命与陈 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 常因革礼》一百卷。
唐宋八大家都是谁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
故可用“韩柳欧王曾三苏”概括。
除了八大家之说以外,另有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四人,称为宋四家或宋朝古文四家。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合称为三苏,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欧阳修是苏轼的老师,王安石、曾巩也都曾拜欧阳修为师。
所以唐宋八大家又分为唐二家(韩愈、柳宗元)和宋六家(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代表作品:韩愈:诗文作品《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原毁》、《师说》、《进学解》等;其他作品杂文有《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诗文作品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作品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
其中包括《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袁家渴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等。
苏轼:诗文作品《水调歌头》、《浣溪沙》、《江城子》、《蝶恋花》等;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苏洵:诗文作品《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辙:其他作品《栾城集》(栾luán)84卷、《栾城应诏集》13卷。
曾巩:诗文作品《寄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欧阳修:诗文作品《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王安石:诗文作品《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
唐宋八大家的人生经历与故事
唐宋八大家的人生经历与故事唐宋八大家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们的作品留存至今,成为中国文学宝库的一部分。
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故事也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唐宋八大家的人生经历和故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伟大的文学家。
一、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西京,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对于北宋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使得北宋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他的代表作品有《字字珠玑》、《明妃曲》等。
二、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篱,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和文化名流。
他诗歌、散文、书画等方面均有卓越的成就。
苏轼是北宋文化最为繁荣的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他的代表作品则有《江城子》、《赤壁怀古》等。
三、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同时也是儒学家、文化名流。
欧阳修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新五代史》等。
四、苏洵苏洵(1009-1066),字叔达,号文经,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名流。
苏洵和其子苏轼、孙子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苏洵的代表作品有《祭侄文稿》、《东坡乡梦》等。
五、苏辙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铁冠道人,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
他是苏东坡的孙子,也是与其父苏轼一起在文化领域有重大贡献的人物。
苏辙的代表作品有《潇湘夜泊》、《汉官嫁》等。
六、张载张载(1020-1077),字子厚,号东篱,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主张“致良知”、“格物致知”的思想影响了许多的读者,其中包括明代思想家王阳明。
张载的代表作品有《大学》、《中庸》等。
七、黄庭坚黄庭坚(1045-1105),字耳仲,号拙斋,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及书法都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黄山谷主人”,后来他的书法也被列入了“四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著名的作品
唐宋八大家著名的作品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宋代的曾巩、王安石、文天祥、陆游。
他们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八位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是唐代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广泛涉及诗词、散文、骈文等多个领域。
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师说》,这篇文章批评了朝廷官员的贪污和浪费,并提出要解决官员不称职的问题。
他还在文章中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柳宗元是唐代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主要包括五言诗、散文和骈文。
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江雪》,这首诗描述了江南地区的冬季景象,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欧阳修是唐代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以骈文和散文为主。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醉翁亭记》,这篇文章描绘了一幅江南风景画,并以酒为主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苏洵是唐代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作品主要有散文、诗歌和历史著作。
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是《赤壁赋》,这是一篇以描绘三国时期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为主题的散文。
这篇文章以其悲壮的气氛和表现手法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曾巩是宋代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主要有散文和诗歌。
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孺子牛》,这是一篇以牛为主题的散文,通过描述孺子牛的力量和勇气,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理解。
王安石是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和骈文等多个文体。
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江雪》,这是一首具有浓厚 lyrical 情调的五言律诗,描绘了江南地区冬日雪景给人们带来的思考和心境。
文天祥是宋代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主要有诗歌和散文。
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过零丁洋》,这是他在囚牢中写的一首长诗,通过表达自己的忧愤之情和对国家未来的思考来激励民众。
陆游是宋代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主要有诗歌和散文。
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是一首富有洞察力和哲理的诗歌,通过描述一个秋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浮世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推荐下载
说起来很奥妙,其实也很简单。第一,苏洵读什么书?他两个哥哥读什么书?在宋代 要考科举,那就得读“声律记问之书”。什么意思?第一,你得考诗赋,得学会写诗,写有 韵之文,得写骈体文。这个东西苏洵一辈子都不擅长,就是这块敲门砖,他拎不起来,他 不擅长写这种韵文和诗赋。第二,“记问之学”得死记硬背,这他也不擅长。所以他是有原 因的,他不是真的不读书,而是这一类的书他读不了,他不爱读。他父亲苏序知道他这儿 子绝顶聪明,真要读书,必是大才。但是现在的考试体制把他给限制了,所以他现在游荡 不回,他现在天天游山玩水的。但是他知道他这儿子心里有数,将来一旦要开始读书的话, 那必有不同凡响的表现,所以他纵而不问。
唐宋八大家,一人一首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一人一首代表作
不用逐一介绍,想必各位也都知道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 洵、苏家的文章编成《八先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 虽说八位大家因为散文作品十分优秀而得到这一称号,事实上,他们的诗词作品也毫 不逊色。 唐宋八大家,一人一首诗词代表作,跟着一起来领略大家风采吧~
本文作者:诗词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骥在野
有骥在野,百过不呻。
子不我良,岂无他人。
絷我于厩,乃不我驾。
遇我不终,不如在野。
秃毛于霜,寄肉于狼。
宁彼我伤,人不我顾?无子我忘。
有触者犊
有触者犊,再箠不却。
为子已触,安所置角?天实畀我,子欲已我。
恶我所为,盍夺我有?子欲不触,盍索之笠?
朝日载升
朝日载升,薨薨伊氓。
于室有绩,于野有耕。
于途有商,于边有征。
天生斯民,相养以宁。
嗟我何为?踽踽无营。
初孰与我,今孰主我?我将往问,安所处我?
我客至止
我客至止,我迎于门。
来升我堂,来饮我尊。
羞鳖不时,詈我不勤。
求我何多,请辞不能。
客谓主人:唯子我然。
求子之多,责子之深,期子于贤。
颜书四十韵
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
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
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
忆在天宝末,变起渔阳师。
猛士不敢当,儒生横义旗。
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
新造势尚弱,胡马力未衰。
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
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
鲁公不死敌,天下皆熙熙。
奈何不爱死,再使踏鲸鳍?公固不畏死,吾实悲当时。
缅邈念高谊,惜哉我生迟。
近日见异说,不知作者谁。
云公本不死,此事亦已奇。
〈或云公尸解。
虽见杀,而实不死。
〉大抵天下心,人人属公思。
加以不死状,慰此苦叹悲。
我欲哭公墓,莽莽不可知。
爱其平生迹,往往或孑遗。
此字出公手,一见减叹咨。
使公不善书,笔墨纷讹痴。
思其平生事,岂忍弃路岐?况此字颇怪,堂堂伟形仪。
骏极有深稳,骨老成支离。
点画乃应和,关连不相违。
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
彼此异状貌,各自相结维。
离离天上星,分如不相持。
左右自缀会,或作斗与箕。
骨严体端重,安置无欹危。
篆鼎兀大腹,高屋无弱楣。
古器合尺度,法物应矩规。
想其始下笔,庄重不自卑。
虞柳岂不好,结束烦馽羁。
笔法未离俗,庸手尚敢窥。
自我见此字,得纸无所施。
一车会百木,斤斧所易为。
团团彼明月,欲画形终非。
谁知忠义心,余力尚及斯。
因此数幅纸,使我重叹嘻。
欧阳永叔白兔
飞鹰搏平原,禽兽乱衰草。
苍茫就擒执,颠倒莫能保。
白兔不忍杀,叹息爱其老。
独生遂长拘,野性始惊矫。
贵人识筠笼,驯扰渐可抱。
谁知山林宽,穴处颇自好。
高飚动槁叶,群窜迹如扫。
异质不自藏,照野明暠暠。
猎夫指之笑,自匿苦不早。
何当骑蟾蜍,灵杵手自捣。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