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_马首是瞻
马首是瞻成语释义及出处故事
马首是瞻成语释义及出处故事本文是关于马首是瞻成语释义及出处故事,感谢您的阅读!【成语】:马首是瞻【拼音】:[mǎshǒushìzhān]【解释】:首:头;瞻:往前或向上看。
马首是瞻,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
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
【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举例造句】:在台儿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成语典故】:春秋时期,秦国十分强大,常欺负那些弱小的诸侯国。
引起了众诸侯国的强烈反感。
公元前559年,晋悼公联合了其他诸侯国,组成联军去攻伐秦国。
指挥诸侯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他原先估计,秦国得知诸侯联军来进攻,肯定会惊慌失措,战争很容易取胜。
没想到联军内部各怀异志,并不齐心,士气也很低落,秦国得知这些情况,所以一点也不怕,根本就没有求和的表示。
秦军还在泾河的上游放毒,毒死了不少联军的士兵。
看到这种情况,荀偃就想早点发动总攻,他向联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上鸡一叫,我们就准备出发,各军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布阵。
作战时,大家都看着我的马头来行动,我指向哪里,大家就奔向哪里。
荀偃手下的将领听了他的话,觉得他太专横了,很反感。
有个将领说:晋国从来就没有下过这种命令。
你要向西去打秦国,那你自己去吧,我的马头可要向东,回到我们晋国去。
其它诸候国的将领看到晋国的将领带兵回国,也纷纷撤回自己国家去了。
全军登时不战自乱,荀偃眼看无法挽回,也只好狼狈地撤军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成语故事】马首是瞻
【成语故事】马首是瞻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时期的一段故事。
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领兵北征,一路上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碍。
有一天,路过了一片密林,前方突然出现了一群鲜衣怒马的骑兵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这群骑兵一眼便能看出是关中的精锐骑兵,出自曹魏的统帅张郃之手,底下是他亲自训练的精锐部队。
诸葛亮命手下人去谈判,但是张郃冷峻地回答,只有在马上下战场的人才值得结交。
诸葛亮听后沉思片刻,便问道:“如果我让阁下以马首为标志向南观看,是否能否知道所有的将士都已经武装好?”张郃想了想倒也不拒绝,举起马头向南望去,果然看到了诸葛亮的人马都已经列队整齐。
张郃心生崇敬之后,便热情邀请诸葛亮过府做客,二人饮酒谈天,尤为投契。
诸葛亮在酒席结束之际,礼而言曰:“今日观兵,马首是瞻,常将此语带在心头。
”
马首是瞻,是指高贵的人应当有远大的目光,大度的胸怀,不能只把自己看得高深冷峻,而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世界,愿意为大局着想,以高度的情操和大气的眼界看待一切。
【成语故事】马首是瞻
【成语故事】马首是瞻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名叫廉颇。
廉颇年轻时就英勇善战,深受国君信任,一直担任重要的军事职务。
他整日忧国忧民,立下赫赫战功,是国家的忠实卫士。
有一天,齐国国君突然传诏召见廉颇。
廉颇不知道国君召见自己的用意,便匆匆赶往宫中。
来到宫殿里,廉颇看见国君正站在殿前石阶上,一手扶着石柱,眺望远方。
他大步走上前,向国君行了一个礼,然后问道:“陛下有何吩咐?臣廉颇愿倾心尽力,为国家效劳。
”国君微微一笑,看着眼前这位勇猛的将军,说道:“廉将军,你文武双全,智勇过人,自从你成为将军以来,不仅内忧外患,为国家解了许多危难,更深得我国民的爱戴。
我感到十分欣慰。
”廉颇听完国君的话,心中一动,知道国君定有深意,便恭敬地道:“陛下明鉴,一切都是臣的职责。
”国君忽然又问道:“廉将军啊,你曾经去过秦国吗?”廉颇脸上露出一丝惊讶的表情,他心里也不明白国君为何问起秦国来,但立刻答道:“陛下,臣二十年前曾经去过秦国。
”国君接着问道:“那时候秦国如何?”廉颇想了一下,随即回忆起当年秦国的情景,说道:“当年秦国强盛,兵强马壮,国君十分有权势,军队严整,百姓辛劳。
”国君听了点点头,继续问道:“在你赴秦之前,齐国与秦国之间的关系如何?”廉颇正色答道:“当时齐国与秦国关系友好,两国互相通商,百姓生活安定。
”国君听完,沉默片刻后继续问道:“你耗尽心力,为了齐国付出了如此多的努力和心血,你觉得这一切值得吗?”廉颇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肃然答道:“臣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敢以私情干扰国家大计。
”国君见廉颇如此坚定的态度,微笑点头,说道:“廉将军,我听说秦国军队威震八方,如入无人之境,这是何等恢弘的气象啊!他们几乎无人可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对于秦国这样的强大国家,我们齐国要应对如何才能确保国家百姓的安危呢?”廉颇苦思冥想,他明白国君的用意,也颇感国家目前的利害关系,便郑重地说道:“陛下,秦国国力丰强,强盛不可忽视。
臣以为,我们齐国必须稳重应对,及早做好万全的准备,不能心存侥幸,一定要致力于国防,并加强自身实力。
与马有关的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与马有关的成语故事马在我国古代是代步工具,不仅能够上场杀敌,还长得十分英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与马有关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一)马首是瞻春秋时,晋国联合齐鲁等国一起伐秦。
晋国大将荀偃任三军统帅,指挥联军。
联军人多心杂,到了泾水边谁也不肯先渡河。
后来鲁军带头泅渡,联军才随后跟上。
秦军为了阻止联军渡河,悄悄在河里投下毒药。
联军饮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
于是,人心惶惶,联军乱作一团。
几天后,联军才渡过泾水在榆林扎营。
荀偃下令道:“明天鸡鸣出兵,唯余马首是瞻!”联军说:“干吗都要跟着荀偃的马头跑呢!”荀偃哭笑不得,只好随他们各行其是。
(二)老马识途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三)马踏飞燕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
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
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
马首是瞻的成语典故
马首是瞻的成语典故马首是瞻的意思是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
马首是瞻有什么精彩的典故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马首是瞻的成语典故,供大家阅读!马首是瞻的成语典故《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春秋时,晋国联合齐鲁等国一起伐秦。
晋国大将荀偃任三军统帅,指挥联军。
联军人多心杂,到了泾水边谁也不肯先渡河。
后来鲁军带头泅渡,联军才随后跟上。
秦军为了阻止联军渡河,悄悄在河里投下毒药。
联军饮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
于是,人心惶惶,联军乱作一团。
几天后,联军才渡过泾水在榆林扎营。
荀偃下令道:“明天鸡鸣出兵,唯余马首是瞻!”联军说:“干吗都要跟着荀偃的马头跑呢!”荀偃哭笑不得,只好随他们各行其是。
马首是瞻的成语解析马首是瞻mǎ shǒu shì zhān[释义] 首:头;是:指示代词;起提前受事成分的作用;瞻:往前或向上看。
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
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
[语出] 《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正音] 瞻;不能读作“zhàn”。
[辨形] 瞻;不能写作“詹”。
[近义] 唯命是从亦步亦趋[反义] 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用法] 一般用在“唯”“依”等词的后面;“马首”前常有表示领属的定语。
前半部“马首”与介词组合成介词短语;作状语;后半部“是瞻”作谓语。
[结构] 动宾式。
[辨析] ~与“唯命是从”有别:~含有褒义;而“唯命是从”多为贬义。
马首是瞻的成语造句一、三弟,咱们一切以范教主马首是瞻,不可造次。
二、沈石在剩下的旁系子弟当中修为最高,达到先天后期,剩下的几个子弟自然都以沈石这个大师兄马首是瞻,而沈安、沈放两人则直接成为沈石的心腹爪牙。
三、青元兄好气魄,小弟愿追随骥尾,唯仁兄马首是瞻。
四、我在此指天为誓:从今以后我刘永福将以周先生马首是瞻,大家说你们愿意吗?五、日本在外交上惟美国马首是瞻,甚至还“逢君之恶”。
【成语故事】马首是瞻
【成语故事】马首是瞻马首是瞻,意为形势严峻,事态紧张,时刻保持警惕。
这个成语的典故来自于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叫季友。
季友年轻时是一位敏锐聪慧的学者,深受鲁国君主的赏识,受命担任大夫的职位。
当时,鲁国正面临着强大的敌人楚国的威胁。
国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向季友请教。
季友认真思考后,提出了一个独到的建议。
他说:“陛下,楚国的确是个强大的敌人,犹如一匹奔腾的蒙古马。
如果我们鲁国真的要战胜楚国,就必须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做到马首是瞻。
”国君听后感到非常钦佩,将季友的意见付诸实行。
于是,鲁国开始加强对楚国的军事防备,同时也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斡旋。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鲁国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领土,并且在与楚国的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不能麻痹大意,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应变能力。
只有在各个方面做到马首是瞻,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取得胜利。
这个成语也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团队在工作或学习上非常谨慎和警惕,时刻保持高度的工作动力和责任心。
一个公司的团队为了迎接一个重大项目,大家每个人都非常努力,把每个细节都把握得非常好,就可以说他们在工作上马首是瞻。
同样的道理,一个学生在备考考试时,也应该保持马首是瞻的态度。
不仅要认真备课、做好笔记,还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辅导班和自主复习,提前预测可能会考的重点内容,做好各科目的模拟试题和真题的复习。
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
马首是瞻是一种谨慎和警惕的态度,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中,只有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并且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尽善尽美,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取得成功。
【成语故事】马首是瞻
【成语故事】马首是瞻马首是瞻相传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非常喜欢马,尤其钟爱一匹名叫“飞翔”的黑马。
这匹黑马又高大又威猛,奔跑时犹如疾风般迅速,周围的人无不对它赞叹不已。
国王为了表示对“飞翔”的钟爱,特意在宫殿的大门口安放一尊马首雕塑,寓意着一切来宫殿的人将会尊重和敬佩这匹黑马。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国内外各地,人们纷纷前往宫殿观赏这尊马首雕塑。
宫殿前成为了人们流连忘返、驻足观看的必经之地。
有一天,一位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农民来到宫殿,见到宫殿前的马首雕塑,不禁惊呼:“好美的雕塑啊!这匹黑马一定非常了不起。
”他怀着好奇心走向了这座宫殿。
农民看到宫殿的大门上有几行字:“马首雕塑,象征着富贵与荣耀。
”他在心里默默思考着:这座宫殿是属于国王的,而国王对这匹黑马爱得深沉,国王的财富和荣誉大概也是如此,难怪所有的人都羡慕不已。
农民琢磨再三,想到一个自己都觉得合理的理由:既然马首雕塑寓意着富贵和荣耀,那么靠近雕塑,或者甚至触摸雕塑应该会带来好运,让财富和荣誉降临到自己头上。
于是,这位农民每天都来宫殿,站在马首雕塑旁,手摸着马首,闭上眼睛默默祈祷。
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好运降临。
他的坚持和傻傻的行为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
有人开始模仿他,也去触摸马首雕塑,希望自己能得到好运。
慢慢地,宫殿前挤满了人们,他们都希望能够通过触摸马首雕塑而获得幸运和成功。
随着时间的推移,触摸马首雕塑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人们排起长队,边等待边揣测着自己的好运会在何时降临。
渐渐地,人们纷纷忘记了来这里的初衷。
他们并不知道这座宫殿拥有许多其他的美景和胜地,他们也不关心国王是否出现,只是专注地触摸马首雕塑,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上面。
这一切的情景被国王看在眼里,他对此感到非常不满。
他觉得人们之所以来这里,完全是因为他钟爱的黑马,而不是因为其他美景和胜地。
这对于一个国王来说,是一种对自己权威的一种挑衅。
于是,国王决定亲自出马,通过一个实验来看看人们是否真的只关注马首雕塑,而忽略了其他美景。
【成语故事】马首是瞻
【成语故事】马首是瞻在古代,有一个国家的国君非常威严,他下令铸了一尊铜马,放在朝堂的正中央,寓意着对国家的严肃治理和崇高地位。
这尊铜马的制作非常精美,栩栩如生,整个马的身躯、腹部、背部以及蹄子等细节都被铸得极其逼真,仿佛可以随时奔驰出来一般。
国君每天早上来到朝堂,第一个看到的就是这尊铜马。
每次他都会停下脚步,凝视着这尊宏伟的铜马,让自己感受到威严与力量。
国君心中对这尊铜马充满了敬意,觉得自己就是这匹马的主人。
国君每天都在马前停留很久,对着铜马发呆,思考着国家的大事,审视着自己的政策。
他坚信只要自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心态,国家就能繁荣昌盛。
一天,国君新任命的一位贵族大臣进宫复命,这个大臣以前没有见过国君如此停留在铜马前,好奇之下,他问道:“陛下,请问这尊铜马为何如此重要,您每天都要在这里停留很久?”大臣听后思考片刻,说道:“陛下,我想我明白了您的用意。
这尊铜马在您心中的地位之高,正是因为您将国家的治理看得如此重要。
我愿向您学习,用心瞻仰国事,倾力为国家效力。
”国君听后非常高兴,他知道这位大臣有远见和才干,是一个可信赖的人。
于是,他开始把重要的国家事务交由这位大臣处理,他相信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筹帷幄,这位大臣确实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国家的繁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这位大臣还带领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国君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这位大臣的努力外,也离不开他那种马首是瞻的精神。
于是,国君对这位大臣更加钦佩,称他为“马首是瞻的忠臣”。
这个成语“马首是瞻”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取舍。
在国君看来,这尊铜马代表着他对国家的执着和决心,也是他维护国家利益的象征。
而在大臣看来,对国家事务的高度重视和努力奉献是他们能够得到国君的认可和信任的源泉。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要成功,就需要把每件事情当做自己的责任来对待,用心去瞻仰,努力去实践。
【成语故事】马首是瞻
【成语故事】马首是瞻从前有个国王,他统治的国家非常强大,国民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幸福。
有一天,国王突然生了一场大病,病得非常严重,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束手无策。
国王听说有一位神医能够治愈他的病,于是他派人去找神医。
神医来到国王的宫殿,认真地观察着病情,然后给国王开出了一个药方。
国王按照神医的药方吃药,果然在几天后奇迹般康复了。
国王非常感激神医的救命之恩,问他想要什么报酬,神医却说:“陛下,不能以金钱物质来衡量我对陛下的忠诚,我只有一个要求:请陛下赐予我一匹马。
”国王疑惑地问:“神医,您救了我的命,我应该重重报答您才对,但您只要一匹马,是否太过谦虚了呢?”国王虽然不明白其中的深意,但还是答应了神医的要求。
过了一段时间,国王突然得知邻国派来的使者带来了一封战书。
原来,邻国的国王嫉妒国王的强大和富裕,决定发动战争,抢夺国王的领土和财富。
国王非常着急,他想到了神医,立刻派人去找他。
神医来到国王面前,说:“陛下,您找我有什么事?”国王急切地说:“神医,邻国派来的使者带来了战书,他们要对我们发动战争,我该怎么办才好?”神医微笑着说:“陛下,请您跟随我来。
”神医带着国王来到马棚。
他指着马首上的红绳说:“陛下,你曾经信任我,给我了一匹马和一根红绳。
现在,请您将这根红绳解下来,紧紧系在自己的腰间。
”国王照做了,神医接着说:“陛下,现在请紧紧盯住马首上的红绳,不要分神。
”国王奇怪地问:“神医,这样有什么用呢?”神医解释道:“陛下,马是国王的坐骑,象征着国家的力量。
而我的意思是让您记住一个道理,无论国家再富强,也需要有人来保卫。
如果您一直盯着马首上的红绳,就会对国家建设和国民安居乐业产生恒心和决心。
只有马首是瞻,才能保持国家的强大和稳定。
”国王恍然大悟,他明白了马首是瞻的用意。
他决定集结军队,迎击敌人,并且带领国家走上了更加繁荣发展的道路。
国王把马首上的红绳取下来,交给了神医,并且提升了他的地位,赐给了他富裕的土地和财富,作为对他的感激。
【典故】马首是瞻典故
【关键字】典故马首是瞻典故马首是瞻典故: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苟偃原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
秦军一定会惊慌失措。
不料景公已经得知联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并不想求和。
苟偃没有办法,只得准备打仗,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晨。
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
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
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
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着奔向那里。
” 想不到苟偃的下军将领认为,苟偃这佯指令,大专横了,反感他说:“晋国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要听他的?好,他马头向西,我偏要向东。
” 将领的副手说:“他是我们的头,我听他的。
”于是也率领自己的队伍朝东而去:这样一来,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苟偃失去了下军,仰天叹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执行,就不会有取胜的希望,一交战肯定让秦军得到好处。
”他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拼音】mǎ shǒu shì zhān【释义】首:头;瞻:往前或向上看。
马首是瞻,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
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
【近义词】唯命是从、如影随形、亦步亦趋【反义词】众叛亲离、分崩离析、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用法】一般用在“唯”“依”等词的后面;“马首”前常有表示领属的定语。
前半部“马首”与介词组合成介词短语;作状语;后半部“是瞻”作谓语。
马首是瞻造句:1. 常常觉得化了妆的女人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
请看我的眼睛!浓墨勾勒的眼线在说。
但栅栏似的假睫毛圈住的眼波,却暗淡犹疑。
2. 读一本书必须吸取精华,千万别干买椟还珠的蠢事。
3. 以小致大,谓之抛砖引玉;不知所贵,谓之买椟还珠。
4. 像这类买椟还珠、舍本逐末的事,他没有少做。
5. 买椟还珠包含有深刻的广告意义。
6. 向外国学习,全学些皮毛,这无异于买椟还珠。
7. 学习上我们要有主次之分,千万不能买椟还珠。
8. 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都不应该做出买椟还珠的蠢事。
马首是瞻的故事
马首是瞻的故事
出处: 《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基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释义: “瞻”是看的意思。
这则成语的本意是,作战是士兵看着主将的马头决定行动的方向。
现在用来比喻服从指挥或者乐于追随。
故事: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苟偃原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
秦军一定会惊慌失措。
不料景公已经得知联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并不想求和。
苟偃没有办法,只得准备打仗,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晨。
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
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
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
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着奔向那里。
”
想不到苟偃的下军将领认为,苟偃这佯指令,大专横了,反感他
说:“晋国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要听他的?好,他马头向西,我偏要向东。
”
将领的副手说:“他是我们的头,我听他的。
”于是也率领自己的
队伍朝东而去:这样一来,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苟偃失去了下军,仰天叹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执行,就不会有取胜的希望,一交战肯定让秦军得到好处。
”他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成语故事】马首是瞻
【成语故事】马首是瞻马首是瞻,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句成语,它源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尾生而首死,治亂之兆也。
以马朝秦,马首是瞻。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组织、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国家,如果领导层只顾自己的安危而不顾全大局,那么这个组织、朝代或者国家就会遭受毁灭性的灾难。
马首是瞻的故事,是根据《左传》中记载的齐国和秦国之间的一段历史改编而成的。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79年,那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各国纷争不断。
齐国当时由公子纠统治,他是个特别贪婪、残暴的人,只顾自己的安危而不顾全大局。
当时,齐国和秦国都想要向周王朝进发,争夺霸权。
公子纠怕自己行动被人发现,就用一个无能的人做齐国大使,派他去与秦国商讨进攻周朝的事宜。
这个大使在路上马不停蹄,一切都按照公子纠的指示行事,一点都不敢出差错。
不久之后,大使到达了秦国的都城。
他向秦国的国君展示了齐国准备进攻周朝的军事力量,以及齐国希望得到秦国的支持。
秦国国君见到这些准备充分的齐国军队,对进攻周王朝的计划感到非常满意,决定与齐国订立攻守同盟。
双方商定,秦国将提供军事援助,以换取齐国的土地和财富。
在回程的路上,大使心里充满了得意,觉得自己完成了任务,功劳非凡。
他迫不及待地回到齐国,向公子纠报告了自己的工作成果。
公子纠看到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兴奋得直跳脚,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成为霸主了。
就在这时,一个刺客悄悄地走近了公子纠身边,他揭示了一个令公子纠震惊的消息——秦国国君并不是真心与齐国订立攻守同盟,而是利用这个机会消灭掉齐国。
刺客告诉公子纠,秦国国君已经派出了大军,正在向齐国进发,准备将其灭亡。
公子纠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愤怒地问道:“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这个消息?!”刺客冷笑一声,说道:“因为你只顾自己的安危,根本不顾及齐国的安危。
”公子纠听了这句话,顿时觉得自己背后一阵发凉,仿佛掉进了冰窖里。
他心知肚明,自己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马首是瞻。
果然,不久之后,秦军攻打了齐国。
关于马首是瞻的成语故事
马首是瞻的成语故事关于马首是瞻的成语故事导语:马首是瞻,瞻:往前或向上看。
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
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以下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注音】马首是瞻[mǎ shǒu shì zhān]【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
【近义词】唯命是从、如影随形、亦步亦趋【反义词】众叛亲离、分崩离析、背道而驰、南辕北辙【解释】本意是古代作战时,士兵要看着主将的马头决定行动的方向。
现在用来比喻服从指挥或乐于追随。
瞻:往上或往前看。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秦国十分强大,常欺负那些弱小的诸侯国。
引起了众诸侯国的强烈反感。
公元前559年,晋悼公联合了其他诸侯国,组成联军去攻伐秦国。
指挥诸侯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他原先估计,秦国得知诸侯联军来进攻,肯定会惊慌失措,战争很容易取胜。
没想到联军内部各怀异志,并不齐心,士气也很低落,秦国得知这些情况,所以一点也不怕,根本就没有求和的表示。
秦军还在泾河的上游放毒,毒死了不少联军的士兵。
看到这种情况,荀偃就想早点发动总攻,他向联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上鸡一叫,我们就准备出发,各军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布阵。
作战时,大家都看着我的马头来行动,我指向哪里,大家就奔向哪里。
”荀偃手下的将领听了他的话,觉得他太专横了,很反感。
有个将领说:“晋国从来就没有下过这种命令。
你要向西去打秦国,那你自己去吧,我的马头可要向东,回到我们晋国去。
”其它诸候国的将领看到晋国的将领带兵回国,也纷纷撤回自己国家去了。
全军登时不战自乱,荀偃眼看无法挽回,也只好狼狈地撤军了。
马首是瞻的成语故事出处
马首是瞻的成语故事出处马首是瞻的成语故事出处成语马首是瞻出处:这个成语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
马首是瞻这个成语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
是服从指挥乐于追随的意思。
且看故事:春秋时期,有一次,晋国、鲁国会同齐、宋、卫、郑、曹、莒、膝、祁、薛、杞、小邾等国,一起攻打秦国。
晋国是首脑,晋悼公派出将帅,率领联军,向西进发。
、到了泾水边,各国军队却都停止前进,不肯渡河。
晋大夫叔向为此去同鲁卿叔孙豹商量,叔孙豹念了《匏有苦叶》那首诗的一段。
那是《诗经·邶风》中的首诗。
那首诗的第一段四句是“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此诗大意是:葫芦有苦叶,渡河有深水;水深准备一身湿,水浅撩衣走过去。
叔孙豹念这段诗的意思是表示坚决渡河。
叔向_回来就准备船只,先让鲁国和莒国的军队渡过了泾水。
接着,其余各国k军队也渡了过去。
秦国见各国联军集中在泾水边上,就在泾水上游暗下毒药,毒死了联军的许多人马。
郑国军队很生气,首先向秦军发动进攻,各国军队跟着一齐出击,-直冲到了械林一带,可是秦军并没有降服的'表示,胜败还不能决定。
这时,晋国的中军统帅荀偃下了一道命令,是这样的三句话:“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膽!”意思是说,明天淸晨鸡一叫全军就要驾好兵车,准备进击;填井拆灶,只有向前、不留退路;只准以我的马头为目标,我的马走向哪里,你们都得跟向哪里C下军将领栾黡认为荀偃的命令过于专权独断,心怀不服,气愤地说:“晋国还从来没有下过这样的命令呢,我的马头偏要向东!”于是,他向后转,走了,他所率领的下军便跟着他撤退。
荀偃觉得自己下的命令的确不妥,造成了内部的不团结,眼看不能战胜秦国了,只得再下一道命令,叫全军一齐向东撤回。
这次战争,就如此结朿。
晋国人民讥讽这件事情,称为“迁延之役”,意思是退却的战役。
马首是瞻的意思和故事(一)
马首是瞻的意思和故事(一)马首是瞻的意思和什么是“马首是瞻”?•“马首是瞻”是一个成语,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故事。
•它的意思是比喻忠诚、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传说故事:刘邦与萧何入秦时的征程•刚结束了长期的战争后,刘邦带领着大军准备入秦。
•虽然胜利在望,但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困难。
征战途中的挫折•一路上,刘邦与他的谋士萧何经历了许多艰险困苦。
•遭遇了风沙、寒冷和敌军的阻击。
萧何的忠诚•萧何始终忠诚地辅佐刘邦,坚定地相信他的领导和决策。
•他为刘邦排忧解难,献策谋划。
马首是瞻:一心一意•在逆境中,刘邦受到了很多困扰和诱惑。
•但他却始终紧握着马的鞭子,目光坚定地注视前方。
到达目的地的胜利•经过数月的奋战,刘邦和他的大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他们成功攻克了秦朝的都城咸阳。
引申意义:忠诚与专注•“马首是瞻”不仅是刘邦和萧何的故事,也是一种精神品质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只有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某件事中,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忠诚•忠诚是一种品质,是对事业、朋友或国家的无私奉献和忠实。
•只有忠诚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专注•专注是一种能力,是将全部精力集中在某个目标上的能力。
•只有专注才能突破困难,克服挫折,实现目标。
总结•“马首是瞻”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无论是面对逆境还是追求成功,都需要忠诚和专注的品质。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故事获得启示,不断精进自己,追求更好的未来。
“马首是瞻”在生活中的应用工作中的马首是瞻•在工作中,我们要像刘邦和萧何一样,坚守初心,专注于完成工作任务。
•不论是遇到困难还是诱惑,都需要保持忠诚和专注,持续努力。
学习中的马首是瞻•在学习中,我们要牢记初衷,专注于知识的获取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不论是遇到挫折还是诱惑,都需要忠诚于自己的学业,坚持不懈地追求进步。
人际关系中的马首是瞻•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要忠诚于友谊和亲情,专注于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论是面对争执还是诱惑,都需要以忠诚和专注的态度去处理问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马首是瞻的典故寓言故事
马首是瞻的典故寓言故事
战国时,晋悼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想不到荀偃的下军将领认为,荀偃这佯指令,大专横了,反感他说:“晋国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要听他的?好,他马头向西,我偏要向东。
”
将领的副手说:“他是我们的头,我听他的。
”于是也率领自己的队伍朝东而去:这样一来,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荀偃失去了下军,仰天叹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执行,就不会有取胜的希望,一交战肯定让秦军得到好处。
”他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成语故事】马首是瞻
【成语故事】马首是瞻
“马首是瞻”是一句出自《论语》的成语,意思是比喻前途远大,须凭着远大的目光
来引领自己的方向。
故事起源于孔子的弟子宰我。
宰我年轻时曾拜访过老师,得到了忠诚、诚实、谦虚等
教诲。
后来,宰我成为了一个很有成就的人,但也因此而产生了一些烦恼。
他始终觉得自
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学习反思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让自己走
向更远大的前程。
有一次,宰我去拜访另一个老师,老师告诉他:“你已经有了很高的成就,但是你现
在需要丰富自己的内涵,这样才能让你更加开阔视野,更好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
宰我很感慨,他意识到自己的缺点,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
于是,他回到家中,向他的妻子倾诉心声。
他告诉妻子:“如今虽然有了成就,但未来还需要更加努力,才能
实现更高的目标。
”
妻子深有感悟地说:“你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完善自己,也只有这样,
你才能成就一个更优秀的你。
”
宰我听了妻子的话,深感教益,便写下了一段诗:
马行无力香车落,人倚门楣思故乡。
往事不堪回首,一杯茶甘暖胸襟。
这段诗里充满了宰我的智慧和虚心,但是,尽管他的诗文深刻而优美,他依然觉得自
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持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因此,古人用“马首是瞻”来形容这种用远大的目光来引领自己的方向的精神境界。
在人生道路上,如同行一路已长,未来的道路上充满了未知,我们需要有战略的眼光和远
瞻的头脑,才能够远航大海。
马首是瞻是什么意思
【成语】:
马首是瞻
【拼音】:
[mǎ shǒu shì zhān]
【解释】:
首:头;瞻:往前或向上看。
马首是瞻,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
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
【出处】:
《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
【举例造句】:
本公司唯以顾客的要求为马首是瞻。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秦国十分强大,常欺负那些弱小的诸侯国。
引起了众诸侯国的强烈反感。
公元前559年,晋悼公联合了其他诸侯国,组成联军去攻伐秦国。
指挥诸侯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他原先估计,秦国得知诸侯联军来进攻,肯定会惊慌失措,战争很容易取胜。
没想到联军内部各怀异志,并不齐心,士气也很低落,秦国得知这些情况,所以一点也不怕,根本就没有求和的表示。
秦军还在泾河的上游放毒,毒死了不少联军的士兵。
看到这种情况,荀偃就想早点发动总攻,他向联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上鸡一叫,我们就准备出发,各军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布阵。
作战时,大家都看着我的马头来行动,我指向哪里,大家就奔向哪里。
荀偃手下的将领听了他的话,觉得他太专横了,很反感。
有个将领说:晋国从来就没有下过这种命令。
你要向西去打秦国,那你自己去吧,我的马头可要向东,回到我们晋国去。
其它诸候国的将领看到晋国的将领带兵回国,也纷纷撤回自己国家去了。
全军登时不战自乱,荀偃眼看无法挽回,也只好狼狈地撤军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义】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
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
【释义】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
春秋时期,秦国十分强大,常欺负那些弱小的诸侯国。
引起了众诸侯国的强烈反感。
公元前559年,晋悼公联合了其他诸侯国,组成联军去攻伐秦国。
指挥诸侯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他原先估计,秦国得知诸侯联军来进攻,肯定会惊慌失措,战争很容易取胜。
没想到联军内部各怀异志,并不齐心,士气也很低落,秦国得知这些情况,所以一点也不怕,根本就没有求和的表示。
秦军还在泾河的上游放毒,毒死了不少联军的士兵。
看到这种情况,荀偃就想早点发动总攻,他向联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上鸡一叫,我们就准备出发,各军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布阵。
作战时,大家都看着我的马头来行动,我指向哪里,大家就奔向哪里。
”
荀偃手下的将领听了他的话,觉得他太专横了,很反感。
有个将领说:“晋国从来就没有下过这种命令。
你要向西去打秦国,那你自己去吧,我的马头可要向东,回到我们晋国去。
”
其它诸候国的将领看到晋国的将领带兵回国,也纷纷撤回自己国家去了。
全军登时不战自乱,荀偃眼看无法挽回,也只好狼狈地撤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