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人生-孟子31页PPT

合集下载

国学孟子简介课件PPT

国学孟子简介课件PPT


事半功倍
意思是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 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

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成语故事 一曝十寒
孟子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 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 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 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 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 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 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 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 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 时机呢!”
问 《孟子》知多少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曝十寒 与人为善 明察秋毫 绰绰有余 怨天尤人 茅塞顿开 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为富不仁 左右逢源 舍生取义 杯水车薪 不言而喻 引而不发 夜以继日
到比意 目喻思 的方是 。向爬

缘木求鱼
意思是爬到没有鱼的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 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

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成语故事 缘木求鱼
战国时,齐宣王想称霸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用仁政征服天下。 孟子说:“大王动员全国军队攻打别国,这是为什么?”齐宣王回 答说:“为了满足我最大的欲望。”孟子问:“您最大的欲望是什么?” 齐宣王却笑了笑,不答。孟子接着问:“是因为好东西不够吃吗?是因 为好东西不够穿吗?是因为没有好艺术品看吗?还是因为侍候您的人太 少?”齐宣王连忙说:“不,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 我明白了。您是想征服天下,是不是?如果是,我看好比爬树捉鱼,是 不能达到您的目的的。”齐宣王说:“会有这样严重吗?”孟子说: “恐怕比这还严重。爬树捉鱼,最多是捉不到,不至于有什么祸害。如 果以武力满足自己独霸天下的欲望,不但达不到目的,其后果不堪设想 啊!”

《孟子》ppt课件

《孟子》ppt课件
《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此之谓失其本心。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5
“性善性恶说”的意义
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发展为 “性善说”,荀子发展为“性恶说”,其存在都具 有合理性,不必绳以“唯物”和“唯心”的尺度。 看到天性的善良,给人以希望,教人自觉地维护和 扩大善性;看到天性的自私,给人以警示,教人理 智地控制和改造恶性。人非圣贤,都不同程度地存 在着善性和恶性,当你深刻反省的时候,眼前便展 现出真正人性的曙光。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2
哲学思想:性善说
《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3
哲学思想:性善说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1
反对巧取豪夺
《离娄上》: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於其德, 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 皆弃於孔子者也,况於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 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 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 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7
政治思想:王道仁政
民重君轻 昏君暴君可诛 国人之言是听 反对巧取豪夺 与民同忧同乐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8
民贵君轻

《孟子》PPT课件

《孟子》PPT课件
❖⑥呼尔而与之( 助词 )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得到)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
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 )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从前

蹴尔而与之( 用脚踢 )
❖ 一、一词多义
❖ 1、与
❖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 例句:呼尔而与之

❖ 2.而
❖ 例句:蹴尔而与之
顺接连词
❖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却
❖ 3.于
❖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
❖ 4.是 ❖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
❖ 5.得
❖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拥有
❖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
❖ 6.尔

❖ 例句:呼尔而与之
助词
❖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代词,你
《》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 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 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 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 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 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 政”、“王道”。
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 舍),现在为了(能有)妻妾的待奉(而)接受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 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 (的恩德)而接受了:
❖ 7.为

孟子简介(共32张PPT)

孟子简介(共32张PPT)

养民 教民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重点字词
食人食:前“食”,动词,吃 后“食”,名词,食 物 检:约束 莩:pi ǎo ,饿死的人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罪,动词,归罪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
非我也,岁也

误 正确 王无罪岁

度 态度
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
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 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 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 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 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 ,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五十步笑百步
返回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 yè)兵
(2)涂( tú,同“途)” 有饿莩 (
p)iǎo

(3) 鸡豚( tún)狗彘( zhì)之畜( x)ù
(4) 数( )罟( cù
)不入wū( gǔ
派遣征发
打开 花开 发射
一词多义练习
返回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通“敛”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返回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王〗称王
例题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国学经典孟子》课件

《国学经典孟子》课件

深入剖析孟子的思想内涵, 引导读者思考人生价值
通过案例分析,让读者更好 地掌握孟子的理论
互动环节设计
提问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增强课堂互动性 小组讨论环节: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扮演孟子等角色,深入理解经典内容 知识竞赛环节:通过竞赛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建议
孟子思想
孟子著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作品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立身处世之道、伦理 道德思想及教育思想等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 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
课件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国 学经典孟子》的基 本内容和思想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孟子的思想内涵和 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和思维能力,提 高文化素养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 统文化的兴趣和热 爱,增强文化自信
适用人群
大学生
小学高年级学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学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国学爱好者
课件特点
内容丰富:涵盖了《国学经典孟子》的主要内容,包括孟子的思想、政治主张、教育理 念等。
学习目标设定
掌握《国学经典孟子》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精髓 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 了解孟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学习方法建议
精读原文,理解文意 结合注释,深入理解 反复阅读,加深印象 总结归纳,巩固所学
学习时间安排
每天至少学习30分钟 每周安排一次集中学习时间 合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制定学习计划,确保学习进度

国学课件 第四章《孟子》与人生境界

国学课件 第四章《孟子》与人生境界
国学基础
国学基础
曹胜高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列教材
国学基础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第四章《孟子》与人生境界
孟子在40岁左右开始周游列国。他最先想去面见齐威王,但齐威王手下的人 却诽谤了孟子,孟子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重用,就离开了。他听说宋王偃以仁义 治国,而当他到宋王偃统治的地方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做什么事情,母亲就去世 了,他回家奔丧,守孝三年。之后,他又找过鲁平王、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 等人,希望能得到重用,却都没能得到重用。大概在公元前312年,孟子经宋国 回到老家,开始著书立说,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一起撰成了 《孟子》。自东 汉赵岐作 《孟子章句》,对 《孟子》进行解释,《孟子》的流传越来越广。 到了宋朝时,朱熹把 《孟子》的地位提升,将 《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合在一起称 “四书”。
在孟子看来,在现实生活中,则要用 “义”来约束。什么是 “义”呢? 就是 可以执行的标准和能够推广的准则。仁具有理想性,义就具有更多现实性。 感情就是仁的范畴,义是行为的准则。孟子比起孔子的学说,更能解决现实 中彼此责任与义务失范的问题。
再后来,义也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了。如果大家都不讲责任的时候该讲什 么? 讲礼,这个礼就是规矩。我们发自内心尊敬老人,这就是仁;如果我们尽 义务,这就是义;如果我们尊敬老人是出于道德要求,这就是礼。
第一种是告子的生性论,认为性即生性。 第二种看法是庄子的天性论,认为 “性”指的是天性。 第三种看法是荀子的本性论。 第四种看法是孟子的人性论,即强调人的社会属性。
国学基础
二、 由民本到仁政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孟子思想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是他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就是把老百姓当作一个国家最为基本的阶层,而 不是统治者的依附。中国的民本思想形成得很早。

《孟子》PPT教学课件

《孟子》PPT教学课件

06
《孟子》的阅读方法与建议
精读原文,理解文意
仔细阅读原文,注 意细节和语言的特 点。
注意古汉语的语法 和词汇,与现代汉 语有所区别。
结合注释,逐句或 逐段理解文本的深 层含义。
结合注释,深入剖析
1
借助注释和解析,深入剖析文本中的难点和疑 点。
2
对比不同注释版本,了解不同的解释和看法。
3
关注《孟子》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思想背 景。
《《孟子》ppt教学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孟子》简介 • 《孟子》的核心思想 • 《孟子》的主要篇章 • 《孟子》中的故事与典故 • 《孟子》的现实意义 • 《孟子》的阅读方法与建议
01
《孟子》简介
《孟子》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总结词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中国 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被誉为“亚圣”,继孔子之后的重要 儒家代表人物。
详细描述
该篇章中,孟子继续与梁惠王讨论国家治理的问题,重点阐述了君主如何与民同 乐、如何处理好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礼仪来维护社会秩序。
《公孙丑上》
总结词
该篇章主要讨论了人的本性、道德和修养等问题。
详细描述
该篇章中,孟子与公孙丑就人的本性、道德和修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强调了人的善良本性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涉及到了对音乐、诗歌 、礼制等方面的讨论。
守节不仕
总结词
守节不仕是《孟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坚守自己的节操而不为权势所 动摇。
详细描述
在《孟子》中,有很多故事表达了这种思想。例如,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 柳下惠的人,他因为坚守自己的节操而不为权势所动摇,最终获得了千古美誉。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为权势所动摇。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31张PPT)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31张PPT)

5. 在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①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②无论得失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③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不能使他迷乱、动摇、屈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妾妇之道也( 准则,原则 )
道 不得志,独行其道( 道路 )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能够,可以)
得 得志,与民由之( 实现 )
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 贫贱不能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 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
文学常识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 等人共同编著的。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 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 必读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 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 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仁者无敌于天下



孟 子
能 淫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 章的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 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 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 以“孔孟”并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仁政”“王道”,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提倡君王要“与民同乐”,人与人之间 要相亲相爱,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

《孟子》三章课件PPT

《孟子》三章课件PPT

得 道
论点

助 论据

失 道
类推
寡 助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人和
治国需要人和
施行仁政
人和之重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列举事例论证了 在战争中天时、地利和人和三个要素的作用,提出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表现了孟 子“仁政”的治国主张。
语句整齐流畅,气势磅礴,富有说服力。 多处运用排比,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 “哉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吾事 之利”等。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 理的光华。
原文:
翻译课文பைடு நூலகம்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注释: 居:居住。
广居:宽大的住所。儒家用以喻仁。
正位:中正之位。
大道:正道。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
得志:实现其志愿。
译文:
居住在天下最宽大的住所里,站立在天下得最正大 的位置,行走在天下最光明的正道上;能实现志愿,就 与民众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愿,就独自行其道。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 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 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把孔 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 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 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他极力主张“行仁政”, 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 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 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把孔 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 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 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他极力主张“行仁政”, 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2024版《孟子》三章PPT课件[1]

2024版《孟子》三章PPT课件[1]

关注教育公平
现代教育应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采取措施保障每个学生接受优质
教育的权利。
22
2024/1/29
06 总结与展望
23
《孟子》三章核心思想回顾
仁政思想
孟子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推行仁政。
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 修养可以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
现社会和谐。
20
教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用
个体发展
教育可以促进个体认知、情感、 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提高人的综
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社会进步
教育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通过教育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 分配和社会阶层的流动。
2024/1/29
6
02 人性本善与四端说
2024/1/29
7
人性本善观念阐述
1 2
人性本善的含义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具有向善的潜能和 倾向。
与荀子人性本恶观点的对比 与荀子主张的人性本恶不同,孟子强调人的善良 本性,认为恶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孟子人性本善的理论依据
3
孟子从人的心理和情感出发,认为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即同情心、羞耻心等,这些构成了人性本 善的基础。
核心观念
孟子的核心观念是“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天生的道德意识。他 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现社会和谐。此外,孟子还强调“民 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民众利益为重,实行仁政。
5
《孟子》三章内容简介
2024/1/29
《孟子·梁惠王上》
本章主要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探讨如何实行仁政、使国家富强、 人民安居乐业的问题。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疾苦,减轻赋税徭役, 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