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故都的秋》解读

作者:马冰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9年第07期

郁达夫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故都的秋》作为我国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名篇,多少年来入选过几种不同版本的中学教材,在各种公开课、竞赛课中也成为参赛教师的热衷选项,相关备课的课件涉及的课文练习以及中学语文教研杂志上的解读赏析文章自然是数量繁多,但从实际的课堂活动和刊行的文章来看还是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很多的时候对这篇精品散文的解读还是显得简单化、粗浅化和形式化。具体说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读者的文本鉴赏遮蔽了作者的情景作文

从阐释学的角度来说,文本脱离作者之后,似乎就与作者无关了,于是按照阐释者个体阅读经验来理解就可能极大地丰富作品的内涵,同时也能建构出多种新异奇妙的见解,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智慧之光。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也比较灵巧,对文本的挖掘甚至也有深刻独到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完全脱离作者写作的背景和情感状态,只是在课前导语中以文学常识为知识模块做一般的陈述性知识介绍,还是远远不够的。而有些结合时代背景和郁达夫当时的家庭生活和创作情况进行分析,有时又得出相对比较模糊和缺乏说服力的一些说法,例如:国内紧张的政治形势,迫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1933年由上海迁居到杭州。日益突出的民

族矛盾,1933年日军进犯并攻陷了热河省会承德,古都北平受到威胁,国事危急。家庭生活

中隐藏的痛苦,1926年,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给他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痛苦记忆。个

人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当时的生活闲散而安逸,许多时间在外游山玩水,排遣思想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等。在以上种种的解读中,我们不应该忽略的一种情况是,郁达夫写作这篇散文时的更为具体的情况,时代政治、社会生活、家庭事业等的影响是一个大的模糊的背景,但还不能完全说明作家写作时的具体的思想情感状态,而这种具体的情感状态被遮蔽被忽略,自然会影响对文体的准确把握和文意的真实领略。在已有的资料中,我们是不能忽略郁达夫写作这篇文章时的真实具体的情境。据郁达夫之子郁文的回忆,郁达夫在其《故都日记》里记载,郁达夫是接了当时上海《人间世》杂志社编辑王佘杞的快信约稿,在1936年8月17日的日记写道:“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可见,这篇散文是应编者的索稿而一气呵成的急救文章,具有非常真实的回忆、非常新鲜的体验、非常具体的情景、非常应景的浓郁的感情。这种带有极为真实新鲜的“在场”,在感受作者一再强调的秋味,体会那种陶醉其中的深沉情怀时非常重要。比如:庭院品茗、破壁花草、秋槐落蕊、驯鸽飞翔、秋蝉残鸣、市民神态腔调韵味等等非以情景化的场面还原身临其境的体会不能得其意境和韵味。

二、写景散文的“情——景”概括遮蔽了散文的意境体味和人事风物的文化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