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网上银行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网上银行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分析
网上银行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TPB)为基础,选择了独立变量(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金融环境、政策支持)和中间变量(态度、主观规范、信任以及感知行为控制)八个因素,构建了网上银行接受模型,对影响客户接受使用网上银行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实证研究,为银行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关键词]网上银行;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影响因素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全年增长分别达到了45.8%和48.2%,远远超过其他类网络应用,更多的经济活动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
网上银行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影响网上银行使用意向的因素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
本文将在TPB 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网上银行采用行为的态度的潜在影响因素,以求为商业银行如何加强网上银行管理和营销提供依据和支持。
1文献综述Davis(1989)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其中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重要的变量。
许多学者研究网上银行影响因素的研究绝大部分采用技术接受模型。
更有学者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增加新的变量用于更深入了解影响客户网上银行行为意向和接受的因素。
Guriting(2006)用技术接受模型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网上银行采用意向的重要决定因素。
Sundarraj(2011)的研究表明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对网上银行态度和使用意向都有影响。
感知易用性反过来影响感知有用性。
另外,中国学者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辽宁大学耿微(2013),选取了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在内的九个变量,研究表明使用者在使用网上银行时,最看重的因素是感知行为控制,其次是态度因素。
南开大学焦勇兵(2008)增加了感知风险、感知娱乐性和自我效能等因素,构建了网上银行接受模型。
自我效能对消费者对网上银行的使用态度产生积极影响的显著性最为突出,而感知娱乐性对客户使用网上银行态度有积极影响被拒绝。
2理论基础2.1计划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由Ajzen(1991)于1985年提出。
大学生网络信贷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网络信贷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对于网络信贷的需求日益增加。
网络信贷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借贷业务,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吸引了不少大学生的关注和需求。
大学生对网络信贷的借贷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特征、家庭因素、教育背景、金融知识等因素。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大学生网络信贷意愿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大学生网络信贷借贷行为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络信贷这一新兴的借贷形式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
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网络信贷的门槛低、审批快、还款灵活等特点,使得大学生对其趋之若鹜。
网络信贷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高利率、催收骚扰等问题,因此大学生的网络信贷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梁静等(2019)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发现大学生对网络信贷的借贷意愿受到性别、年级、家庭收入、网络信贷知识等因素的影响。
梁慧(2018)则发现大学生的信贷风险偏好、借款目的和金融知识水平对网络信贷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李明等(2020)则认为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消费观念、社会支持等因素对网络信贷意愿具有一定影响。
三、研究设计本研究选取某985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有关大学生网络信贷意愿的相关数据,包括个人特征、家庭因素、金融知识、信贷偏好等。
在收集数据后,采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探讨大学生网络信贷意愿的影响因素。
四、研究结果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网络信贷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人特征:性别、年龄、专业、月生活费用等个人特征对大学生网络信贷意愿具有一定影响。
女生相对于男生更倾向于网络信贷,年龄较大的学生网络信贷意愿也更高,月生活费用较低的学生网络信贷意愿更强烈等。
2. 家庭因素:家庭收入、家庭背景、父母的金融知识水平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网络信贷意愿亦有显著影响。
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更倾向于网络信贷,来自金融背景的家庭网络信贷意愿也更高等。
个人网上银行客户潜在价值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个人网上银行客户潜在价值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上银行这一新兴经营模式的出现不仅仅为银行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还改变了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理念。
伴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业的竞争环境日趋激烈。
客户是银行最重要的资源,如何保留住高价值客户并实现利润最大化已成为每个银行关注的焦点。
客户价值管理是一个有效识别客户价值的重要手段,因此,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重视对客户价值的挖掘,并根据其价值的高低实行不同的营销策略,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
本研究在总结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个人网上银行客户潜在价值的影响因素,并鉴于网上银行交易的特殊性,引入了网络安全满意这一变量,同时提出对客户感知价值与客户满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本文以网上银行的管理人员和个人客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式,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验证所提出的假设。
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本文得出主要结论如下:客户感知价值、客户满意、客户信任、转移成本与潜在价值显著正相关,客户感知价值与客户满意显著正相关;其中产品和服务满意、货币成本、有效性、响应性、网络安全满意与潜在价值存在回归,可靠性、响应性与产品和服务满意存在回归;可靠性、持续改善性与网络安全满意存在回归。
最后,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客户的潜在价值存在差异性的可能原因,为网上银行的客户价值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另外,基于网上银行客户的潜在价值和当前价值的不同进行客户细分,根据不同的客户类型提出相应的管理和营销意见。
个人用户使用网上银行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个人用户使用网上银行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上银行逐渐成为人们访问银行、进行交易的重要渠道之一。
相比于传统的实体银行,网上银行有着诸多优势,如方便快捷、操作简单、时间自由、服务全面等。
然而,尽管网上银行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但也存在很多人使用起来较为困难或不便的问题。
如何提高网上银行的使用便利性和用户体验,增强个人用户的使用意愿和信任度,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个人用户使用网上银行的因素,深入了解用户使用阻碍、需求和期望,从而提出开发和完善网上银行的对策和建议。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网上银行在技术、安全、服务、规范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2、调查分析个人用户使用网上银行的现状、意愿、需求及使用体验等方面。
3、探讨影响个人用户使用网上银行的因素,包括技术、安全、服务、便利性、使用成本等方面的因素。
4、提出针对性建议和措施,以提高个人用户使用网上银行的体验和信任度。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方式,对目标人群进行抽样调查和数据统计,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合,得出关键结论和提出对策建议。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深入探讨个人用户在使用网上银行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为银行机构优化服务提供依据;2、分析影响个人用户使用网上银行的因素,为银行机构在开发和完善网上银行平台上提供参考;3、提出针对性建议和措施,帮助银行机构提升网上银行的使用便利性、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以上就是本研究的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得到审核人员的认可,并愿意在后续的研究中为本课题做出更深入的探究。
手机银行个人用户使用意向多因素模型及影响分析
随着手机银行业务 的推广 , 针对 手机银 行的相关研究也 日益受到 国内外学术界 的重视 。国外 学者 关于手机银行的研 究大多数集中在 手机银 行的业务模 式创新 方面 ,对手机银行 使用意 向的研究相对较少 , 主要集中在感知有用性 、 感知易用 性、 感知 风险 、 感知经济 成本 、 外部环境 等方面 。如著名学者
用户行为受到用户 的感 知有 用性 、系统质 量认 知和社会影响 的显著影响目 。L u a m和 L i n ( 2 0 0 5 ) 运用技术接受模型对台湾地 区的手机银行用户进行实证 分析, 结果表 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
的到来 。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 , 手机银行成为各银行在 易用性与用户对手机银行的使 用意 向有显著相关关系, 不仅如 差异化服务上展开竞争 的强有力的工具 ,世界各 国银行业给 此, 该研究还发 现用户对 手机银行的使用意向还受到信任度 、
附 表 国 内代 表 性 的 手机 银 行 使 用 意 向研 究
第 一 作 者 年 份 吴佩 红 2 0 1 3 罗 选 荣 2 0 1 3
刘 娜 2 0 1 3
研 究层 次 个人 个 人
个 人
理论 基 础 技 术 接 受 模 型 技术 接受 模 型
成。 由此可见 , 我国消费者对于 手机银行的认知度和使用率
并不高。因此 , 通过分析了解 影响我 国个人用户使用手机银行
意向的主要 因素具有理论和 实践 的双 重意义 ,既可 以为银行
开展手机银行营销 活动 提供有针对性 的建议 ,又可 以丰富相
关方面的研 究理论 。
二、 手机 银 行 使 用 意 向研 究 现 状
理 论 与 方 法
MARKE r f 【 NG RES EARCH
网上银行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在校大学生为例
人口统计特征服务质量使用意向感知易用性感知可用性感知风险满意度H1H5H2H3H4图1研究模型一、文献综述从已有的文献看,前人已对大学生群体做了一定的研究。
邵兵家等(2008)把网上银行个人客户分为四个群体,结合网上银行的特点,引进感知风险和对电子渠道的信任两个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感知风险对网上银行的使用意向没有直接影响,但对电子渠道的信任对潜在使用群体、在职群体和学生群体的使用意向产生消极影响,并就风险因素给出了对策建议。
焦勇兵(2008)则认为感知风险在减少客户对网络银行的采用意图和信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廖俊峰等(2010)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 )分析了品牌对网上银行使用意向的影响,从网上银行营销与银行整体市场营销的关系入手,提出应注重广告以外顾客直接获取品牌信息渠道的完善,使得网上银行营销传播信息有效传播。
这样不仅有利于网上银行的推广,对于借助网上银行为工具的其他金融服务也有一定的辅助推广作用。
米利群(2009)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顾客满意度对网上银行的影响展开研究,发现网上银行顾客满意度越高,再利用的可能性就越高,顾客的经验对他人利用的劝诱的可能性就越高。
吴晓云等(2010)在顾客采用网络银行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提出在网络银行环境中,信任和感知风险因素对网络银行的采用意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银行部门在设计网络银行系统时,不仅要考虑有用性和易用性,更要考虑可信任性和风险性。
丁林(2008)发现消费者使用网上银行办理业务的任务特征正向影响其使用网上银行的任务—技术匹配程度,即任务的结构化程度越高、越不复杂,则任务—技术匹配度越高。
消费者对网上银行功能特性的感知正向影响其使用网上银行的任务—技术匹配程度,即消费者对网上银行的功能及相关技术了解越多,则任务—技术匹配程度越高。
此外,张爱莉(2010)利用关键事件识别技术对网上银行的使用状况展开研究,发现方便性、友好提示、提供承诺服务、个性化服务能够显著影响网上银行的使用。
网上银行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在校大学生为例
网上银行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在校大学生为例马宏建;刘伟
【期刊名称】《现代管理科学》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文章通过对大学生网上银行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了网上银行服务质量、感知可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和银行品牌5个因素对网上银行的使用意图的影响程度及大学生使用网上银行的动因及不使用的原因,为银行改进网上银行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总页数】3页(P87-89)
【作者】马宏建;刘伟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财务处;南京理工大学科技贸易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个人网上银行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研究 [J], 杨霖华
2.在校大学生对“村官”计划的参与意愿、参与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 [J], 许芸;汤琼
3.消费者网上银行业务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大学生消费者为例 [J], 陈鹏;吴冠洲
4.南京市在校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J], 唐文焱;胡玉先;熊素兰
5.个人网上银行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研究 [J], 杨霖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群体网上银行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
的影 响 ; i… 研 究 了初 始 信 任 对 美 国 客 户 网 上 银 行 使 用 意 Km
向的 影 响 ; k e e l 研 究 了 信 任 对 印 度 银 行 客 户 的 网上 银 Mu h r e8 j 行 关 系 承 诺 ( l i si c m i et 的 影 响 ; tl 9 等 人 将 rao h o mt n) e tn p m Ma i l ta 芬 兰 网上 银 行 市 场 进 行 细 分 , 重研 究 老 年 群 体 ( 龄 大 于 着 年
不 同群体 网上银 行 使 用 意 向影 响 因素 的 比较研 究
邵 兵 家 ,杨 霖 华
( . 庆 大 学 经 济 与 工 商 管 理 学 院 ,重庆 403 ; . 庆 教 育学 院 工 商管 理 系 ,重 庆 40 6 ) 1重 000 2 重 007
摘 要 : 科技 接 受模 型 为 主要 理 论 基 础 ,结 合 网上 银 行 的 特 点 ,将 感 知 风 险 和 对 电 子 渠 道 的 信 任 因 素 同时 引 以 入模 型 ,把 网上 银 行 个 人 客 户 分 为在 职 、 学 生 、使 用者 和 潜 在 使 用者 四 个 群 体 ,采 用 结 构 方 程 模 型 方 法 对 影 响 我 国不 同群 体 网上 银 行 使 用 意 向 的 因素进 行 了实证 比较 研 究 。研 究表 明 , 不 同群 体 网上 银 行使 用意 向 的 影 响 因素 存 在 差 异 ,但 各 个 群 体 中对 电 子 渠 道 的 信任 因子 对使 用 意 向 的 总效 应 均 明显 高与 其 它 因子 。 关键 词 :网 上银 行 ;使 用意 向 ;科技 接 受模 型 ; 感知 风 险 ;信 任 ; 实证 研 究 中 图分 类 号 : 7 4 6 F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4 6 6 (0 8 0 —0 60 10 .0 2 20 ) 1 8 — 0 7
个人网上银行服务质量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建设银行
出,选取的六大变量都和消费者的满 意程度存在着相关关 系 ,且都是正 相关性 。在这六大变量中 ,安全可靠性变量 和便利性变量这 两个主成分 因子 ,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的联系最 紧密 ,移情型变量 同满 意程度 的联 系 最不密切 ,也就说消费者在使 用网银 的过程 中,最看重 的网银 的安全 可 靠性和便利性 ,而对网银提供 的个性 化服务并不是 十分关注 。 四 、个 人 网 上 银 行 服 务 质 量评 价 研 究及 对 银 行 服 务 的建 议 本文 以建设银行网上银行的个人 网上银行作为研究 对象 ,在构建 的 个人网 上银行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 系以及选取 的个人 网上 银行服务质 量 的S E R V Q U A L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对 建设银 行个 人 网上 银行 服务质 量 进行实证分析 ,下面对以上的实证 分析进行 小结 。 第一 ,在调查问卷的设 计方面 ,本文进行 了信度 和效度分析 ,且 信 度和效度都通过 了检验 ,说明调查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 良好 ,可 以适用 于 个 人 网银 行 服 务 质 量 的 评 价 。 第二 ,通过对每个考核指标的变量进 行主要成分分析 ,本文 总结 出 了会对消费者满意程度产生影响的六大主要因素 ,包括 :有形性 、安全 稳定性 、响应性 、保证性 、移情性和便利性六大变量。随后又对 因子之 间 的相 关 性 进 行 皮 尔 逊 检 验 ,证 明 了 本 文 提 出 的 几 个假 设 。 第三 ,对影响个人 网上银行服务质量的因素进行综合评分 ,数据表 明建设银行个人 网上银行的总体服务属于满意的等级 ,但是其服 务质量 仍 有较 大 的上 升 空 间 。 通过 以上 的分析 ,本文认为银行可以从 以下几方面进行具体改进 1 、针对不 同客户 的安全需 求 ,借助 网银安全 相应技术 的提高 和发 展 ,配备了与安全需求相符合 的不 同等级 的数字证书 ,并且银行 要加强 对顾客的教育 , 告知其在使用过程 中可能会 出现 的潜在危 险以及 如何应 对 ,如何辨别 真假 网站 和诈骗信息 。 2 、银行 可以将 自己打造成 一个展示 客户 如何 应对 网络安全威 胁 的 舞台 ,从客户的角度设 身处地 的设计实施能够切实可行 的方案 ,以此强 化客户对相关 的网上银行威胁 的防范意识 。 3 、银行 可以在 网上银行 系统上架 构实 时沟通模块 ,在响应顾 客 的 疑问的同时 ,通过后 台的流水监控保证做到有问有答 ,增强 客户对 网上 银行安全性的信任感 。 4 、我们需要 达到的最 终 目标是 尽可能 高效的处理 顾客 的疑问 。因 此要求网上银行客户代 表做 到服务热情 ,增强其服务意识 和服务水平是 非常必要的。 5、银行在对客户开放 网上银行前 ,首先需要 保障 网银体系 安全建 立 、升级和保护 ,同时采用 口头和 书面等多种方式告知客 户正确的 网银 使用方式 ,明确应当在体验过程 中需要注意 和重视 的问题 和在使用过程 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 ,以及 面对 突发事件应该如何正确及 时的得到银 行 的帮助 ,或最大程度的降低 自 身 的损失保 障 自 身 的权 益,关 键就是要 取得客户对本银行网上银行 的信任感 。 ( 作者单位 :中国建设 银行股份 有 限公司广州天河支行)
消费者网上银行业务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实证以大学生消费者为例
Value Engineering 反映数据关系、数据冗余少、存取效率高、能满足多种查询要求的数据模型。
对于数据库应用系统来讲,数据库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该系统的开发,根据车辆使用需求,设计本系统数据流程图如图2所示。
根据图2描述,动态车辆调度管理系统中所涉及到的数据库表共设计了7张。
列举如下:TD_User:系统用户表,用来记录对本系统有访问权限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名、口令、权限等。
TD_Vehicle:车辆信息表,用来记录车辆基本信息,包括车牌号、车辆状态、座位数、生产厂商等信息。
TD_YCSQD:用车申请表,用来记录用车申请者申请单的信息,包括用车数量、始发地、目的地等,是生成派车单的依据。
TD_SGXXB:事故信息表,用来记录车辆事故信息,包括事故驾驶员姓名、事故受害人的信息、事故原因等。
TD_NJXXB:年检信息表,用来记录车辆年检信息,包括年检有效时间、年检是否通过等。
TD_Driver:驾驶员信息表,用来记录驾驶员基本信息,包括驾驶员编号、驾照类型、驾驶员姓名等基本信息。
TD_ZD:帐单信息表,用来记录一次任务的各项费用,包括油费、过路费、行车里程数等信息,是生成帐单的依据。
5结束语目前本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后勤管理,开发基于面向对象的动态车辆调度管理系统的有效提高了学校车辆使用效率,通过它能够有效地管理车辆运营信息,并能快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录入、查询、备份、打印等工作;该系统的运用同时也减轻学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1]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12-144.[2]伊文敏,刘峰.Delphi+SQL 数据库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4:46-65.[3]池雅庆,贾小敏.Delphi 数据库应用项目开发实践[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9:24-62.[4]邓明通.基于CDMA1X 和GPS1的车辆调度管理系统[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5.4:46-49.[5]袁建清.基于GPS/GIS/GPRS 技术的动态车辆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6:77-79.0引言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我国个人网银交易规模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个人网银交易还较大的发展空间。
网上银行用户体验影响因素探析
中国信息界
2 1 年第0 月 总第2 6 02 6 1 期
网上银行用户体验影响因素探析
穆 婷 王明明
( 中国人 民大 学信 息学院 北京 107 ) 82 0
摘 要 :本研 究运 用关键 事件 法 ,通过收集 网上银行 用户的使用经历 ,探析 网上银行 用户体 验 的影响 因素 。
在论坛 中发帖提出 问题 ,由专业客服人 员解 答 。本研 究即 主动发 帖 ,通常是基于 满意或不满意 的使用体验 。因此 , 用户在论 坛上发表 的体验 、建议和意 见等可 以作 为本 研究 的预选关键事件 。
31 访谈 .. 2
的影 响因素进行探 索性研究 ,为提升 网上银 行用 户体 验提 在上述三 家银 行的 网上 论坛收集相关数 据。用户在论 坛上 供新 的视 角 。
4中 国工 商 银 行 论 坛 hts /evc.b .o . /b/ d x s t : sriec c r c b si e.p p/ i cn n n j 5招 商银 行 论 坛 ht:/ rm. c iacm/mu fmmgo p.p ? rmgo pd 1 t /f u c hn . p o mb o c / o ru s sxf u ru i= 0 a o
33 类过程 .分
的菜单 项 ,我要 的菜单项还 一时半会 找不 到 。菜单 项的字
体那 么小 ,看起 来都费劲 。”菜单项字 体小反映 了界面设 计欠佳 ;用户难 以找到需要 的菜单项 则反映 了导航 设计存 在 问题 。导航就 如同网上银行 中的 “ 路标 ” ,设计 目的是 让用户在 不 同位 置中移动变得 容 易。有些银 行为 了追 求独 特的 、新 颖的视 觉效 果 ,推 出了个性版 网上银 行 ,与传 统 的网上银 行差距很 大。但有 的用户在使 用后 ,认为不 符合
网银使用调研报告
网银使用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上银行(以下简称“网银”)作为一种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渠道,已经越来越普及。
为了深入了解网银的使用情况,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旨在揭示用户的使用习惯、满意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共发放问卷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20 份。
同时,对 50 名网银用户进行了深入访谈,以获取更详细、更全面的信息。
三、调研结果(一)用户基本情况在参与调研的用户中,年龄在20-40 岁之间的占比最高,达到70%。
职业方面,上班族和学生群体是网银的主要使用者。
(二)使用频率约 60%的用户每周使用网银 1-3 次,25%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而15%的用户使用频率较低,每月仅使用 1-2 次。
(三)使用目的转账汇款和查询账户余额是用户使用网银最主要的目的,分别占比75%和 65%。
其次是缴纳水电费、电话费等生活费用,以及购买理财产品,分别占比 40%和 30%。
(四)满意度1、操作便捷性约 70%的用户认为网银的操作比较便捷,但仍有 30%的用户表示操作过程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如界面不够友好、流程繁琐等。
2、安全性80%的用户对网银的安全性表示满意,认为银行采取了多种安全措施来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
然而,仍有20%的用户担心网络安全问题,如黑客攻击、密码泄露等。
3、服务质量65%的用户对银行的客服服务表示满意,认为能够及时解决问题。
但仍有 35%的用户认为客服响应速度慢,服务态度不够热情。
(五)存在的问题1、安全隐患部分用户反映在使用网银过程中曾遭遇过钓鱼网站、诈骗短信等安全威胁,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和资金损失。
2、功能不完善一些用户认为网银的某些功能不够完善,如转账限额过低、理财产品种类较少等。
3、兼容性问题部分用户在使用网银时遇到了与操作系统或浏览器不兼容的问题,影响了正常使用。
四、原因分析(一)用户安全意识淡薄部分用户在使用网银时缺乏安全意识,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泄露个人信息,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个人网上银行使用意愿影响因素探析
随着金 融业快 速的发 展,网上银行业作为高科技产业 和传统金融业 相互结合 的根本产 物,这项产业 目前 已经渐渐地成为 了网络经济时代金 融业发展的选择和必然的趋势。和传 统的银行业服务 相互 比较 ,必 然是 网上银行 占据一定的优势 ,因为网上银行不会受到空 间和时间的互相 的 限制 ,可以提供更好 、更快后 勤的服务。 研 究 设 计 本 文 将 仔 细 的 阐 述 这 篇 文 章 的研 究 以及 设 计 ,根 据 已 有 的研 究 结果 以及研究文献 ,提 出了本 文研究 的假设 :使 用意愿 和绩 效期望 ( P E) 、 努力期望 、社会影响之间都是正相关关系 ;使用 意向和促成 因素 ( F c ) 也有着正相关的关系 ;而使用意 向 ( B I )和感 知风 险 ( P R)也有 着负 相关 的关系 。依据这几点假设 ,本文设立了研究影响个人 网上银 行使用 意 向的新型模型 。而后又通过研究调查问卷的数据对问卷 的设计 内容进 行设计 。该调查 问卷 主要 由三部分组成 ,问卷对象不再是仅 仅局限在学 生 ,而是 扩 大 到 了广 义 上 的公 民 。 1 、本节主要是讲述了研究模型重要的构建过程 ,重点解释了以什么为 依据作为选择 u T A u T模型作为基础模型,以及如何选取新增的变量。 1 .1 U T A U T 模 型的重点讨 论。本文通过 对以上文献 的全部 的 回顾 , 我们可以从多份个人网上银行使 用意向调查 问卷 中分 析发现 ,包括许多 学者都会在作此调查时都会采用许多种方式 和方法如社会 学理论 、信息 系统以及心理学等等诸多种的理论 ,但 是 ,随后有学者继续 研究这一 问 题时发现这一模型在 其构建 和挑选 上还 是有许 多 困难 的,对于这 些 困 难 ,多数学者选择了其 中一种 较为常 用的模式来 继续进行研 究。当然 , 除 了这种模式 ,还可 以从其 他的模 式挑选 较为 先进 的理念 重新 进行 排 列 ,组合 出新 的模型 。但是 理性来看 ,这 两种方法 未必是 十全十美 的。 方面 ,单一 的模型构建容易让人忽视其他模型的优点 ,做不到取长 补 短 ;另一方面 ,如果在较短时间 内将重新组合的模 型投人使用 ,很难使 众人信服 ,缺乏说服力 。比如 说 T A M 的模型 ,这是一种 实用性 很强 的 模 型,但是在 T A M模型的局限性却不是很 明显 。Y e n k a t e s h等一批优 秀 的学者人在是对先人 理论的整合 的一种 模 型, 具有很高 的预测力 。但是 ,根据 C F C A最公布的 5 2 0 0 ,有关 于中国 网上银行 的一份调查报告 中显示出 ,截止到 目前为止 ,仍然大约有将 近 三分之二 的消费者人群不愿意去使用 网上的银行。随着网上银行业快 速 的发展 , 所遇到 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因此弄清楚具体是什么样 的因素影 响了大量 消费者对个人 网上银行 的采用 ,目前 己经成为 了金融业 内银行 业 的主要关注 的焦点之一 。本文在总结过去 网上银行选用过 的银行业 为 研究 的基础之 上 ,将 计划 行 为理 论 ( T h e T h e o 仃 o f P l a n n e d B e h a v i o r ) 和 创新扩散理论 ( D i 肠s i o n o f x n n o v a t i o n )相互结合 ,一方面将消 费者的感 知作 为出发点 ,发掘出了我 国网上银行服务 目前现有的劣势和优 势以及 其对 消费者使用 网上银 行意向的重要 的影响 ,结果是一样 的,并 详细的 讨论 了消费者 的创 新性 。主观规 范 以及 自我效 能对 使用 意愿 的重要 影 响 。本文重点 的研究方法是 向北京等 四个重点城市发放 了调研 问卷大约 5 0 0余份 ,有效的 回收了 3 0 3份 ,并且使用 了利 S P S S 1 3 .0软件包对 这 些大数据进行 了具体 的分析 ,本文研究的结论主要有一下几点 : ( 1 )本文的有关研 究是从 新 的视 角 出发 ,一般将 非用 户分 为不可 能用户和潜在用户两大种类别 ,对于这两种用户本文详细 的探讨 了影响 其使用 网上银行意愿的主要的 因素 ,并且直接的提出了许多具有 建设 性 以及针对性的营销建议 。 ( 2 )研究证 实了使 用态度在 有关 使用 个人 网上银 行 的使用 意愿 上 影响 因素模型 中的一个特殊 的作用——中介作用。态度也是一种 潜在的 财务风险 ,使用意愿 、主观规范和特定创新性之间的部分 中介 ,是具有 定的相对优势 ,使用意愿之间和相容性的完全中介。 ( 3 )研究表明,隐私风险、相对优势 、 使用态度、相容性 以及财务风
我国消费者网络银行使用意愿实证研究
主观规范
D 我决 定是否使用 I l B会受朋友影响
D 我决定是否使用 I 2 <0 o ) 即 H2 立 。 p: .6 p .3, 成 感知 风 险 对消 费 者 I 用 B使 态度有消极影响( D= 0 3 , <00 ) 即H3 .5 p .5 , 成立 。 主观规范对顾客I B使 用态度的直接影响不显著,I 不成立。B EH4 I I 使用态度对使用意愿产生积极 影响 ( D=O 2 p .5 ,即 H5 立 。 .4, <0 0 ) 成
表 1影 响 因子 衡 量指 标
影响因了 变量 指标描述
4调查 结 果 分 析
1)问卷 信 度 分 析
感知有用陛 A 1 A 2 A 3 A 4
m 会提高客户处理银行业务的效率 I B能根据客户交易行为和喜蚵 , 为其提供个陛化服务 I B降低地 点限制, 客户可在上 网的任何地方 扶得银行服 务 I B降低时间约束 , 客户可在任何时间享受银行服务
2 )因素 : 知 风 险 、 主 观 规 范 感
依据五点假设设计的问卷由三部分组成 : ①收集被访者使用互联网以及 I B的情 况 ; ②在获 取被 访者 上 网 的个人 感 受及 相 关信 息的 同时 , 使 用李 主要 克 特五 分 量 表寻 找 他 们对 I 务 的看 法 , “ B服 从 完全 不 同意 ” “ 全 同意 ” 到 完 分 为五 个 层 次 , 问卷 的主 要 指标 感 知有 用 性 、 知 易用 性 、 知 风 险 的衡量 感 感 沿用Su c e n h n2 0 ) i— h u g C a (0 4的研究 , 并结合我国I 的具体情况加以改进, B 见表 1③收集 被 访者 的背 景 信息 。 用实 地拦 截 和 网络 收集 方法 获取 数据 , , 使 其 中网络收集主要途径是 电子邮件、 N、Q MS Q等。 共发放问卷 10 , 5 份 回 收问卷 16 再经一致性检验, 3 份, 剔除5 份无效问卷, 留有效 问卷1 1 , 保 3份 回收 问卷 有 效率 8 .%。 73
互联网银行品牌信任及客户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研究
互联网银行品牌信任及客户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张㊀赟1,朱传进2,刘欣慧3(西南财经大学㊀1.经济信息工程学院;2.统计学院;3.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成都㊀611130)内容提要: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民营资本竞逐银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速了依托于互联网科技企业而筹建的互联网银行这类新兴金融形态的产生与发展㊂基于信任转移理论及UTA⁃UT模型,探讨信任转移及其影响因素对互联网银行品牌信任和客户使用意向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客户对互联网企业的品牌信任度,能正向影响对其旗下互联网银行初始信任的建立,进而正向影响客户使用意向;除了付出绩效㊁感知风险对使用意向,及企业名誉对初始信任的影响不显著外,其余假设均成立;社群影响对使用意向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企业名誉与初始信任;与以往对电子银行的研究结果不同的是,互动需求在互联网银行的情境下,能负向显著影响客户使用意向㊂关键词:互联网企业;互联网银行;使用意向;UTAUT模型;信任转移中图分类号:F830 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1-148X(2019)03-0001-10㊀收稿日期:2018-10-30作者简介:张赟(1991-),女,四川宜宾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朱传进(1992-),男,湖北孝昌人,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㊁大数据管理及绩效评价;刘欣慧(1992-),女,四川宜宾人,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㊂㊀㊀一㊁引言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传统银行受到了来自余额宝㊁财付通等新兴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冲击㊂虽然与传统银行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及经营网点相比,而互联网金融的力量还比较薄弱,但发展趋势也不可小觑㊂2014年初,中央提出 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的理念,提倡以小微㊁民营经济撬动改革大局,密集出台金融政策为民营银行开局破冰㊂同年3月国务院批准5个民营银行试点方案,其中,备受关注的是由腾讯㊁阿里分别作为大股东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与另外3家民营银行不同的是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将是不设立营业网点的 互联网银行(Internet-onlyBanking) ,主要服务于小微金融,为个人和小微客户提供金融服务㊂互联网银行能够超预期诞生并获得如此高度的关注,主要是缘于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㊁融资贵问题的期待㊂近期,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2014年中国个人金融服务调研结果“显示,70%的中国客户会考虑开设纯互联网银行账户,并且70%的人还会考虑将纯互联网银行作为其主要银行㊂可见,人们对于互联网银行的接受度比预期的要高㊂然而,互联网银行在国内没有先例,国外成功的案例也不多,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许多难题㊂本研究主要从客户角度出发,结合信任转移理论及UTAUT模型,以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为例,探讨影响客户使用互联网银行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为带来金融变革的互联网银行提出发展建议㊂㊀㊀二㊁互联网银行的特征众多的学者都认为,在信任转移过程中,施信方对受信方的信任,还受到受信方特点的影响,并通过实证研究解释了在同样的外在条件下,不同实体间获得信任程度的差异[1]㊂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客户对互联网银行的看法,本文对10名微众银行使用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并结合相关新闻报道等资料,总结了互联网银行的如下特点㊂首先,互联网银行为民营银行,其后台背景为拥有丰富平台资源的互联网企业,这些互联网企业具有强大的大数据㊁云计算㊁移动互联等信息技㊃1㊃术研发能力,可以有效地将科技与金融结合㊂在对10名微众银行使用者进行深度访谈时,大多被访谈者使用微众银行的初衷都在于好奇,由于微众银行是腾讯牵头设立的,想看其与传统的银行有何区别㊂可见,客户对互联网银行的初次印象,主要基于其背后的运营者㊂其次,互联网银行主要定位于小微金融,并宣称将做传统银行的 补充者 ,以同业合作为依托;同时依靠丰富的平台资源,采取大数据征信的方式评判客户的信用水平[2]㊂再次,互联网银行将不设立任何的物理网点,这也是其与传统网上银行最大的不同,而节约的运营成本,可用于更好地服务于客户,提升客户的相关利益㊂另外,相比于传统银行繁琐的开户流程,互联网银行将采用人脸识别的远程开户模式,更加的方便与快捷,但由于目前弱实名制还受到相关的政策限制,因此该功能还未完全放开㊂最后,互联网银行还在起步阶段,许多功能都还未完善,如目前用户使用微众银行主要用于存闲钱,购买相关理财产品以及贷款㊂通过对深度访谈结果的总结发现,在功能上微众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为,收益相对较高㊁提现时间快及贷款容易且便捷㊂不过,目前微众银行的贷款产品 微粒贷 ,主要依托于腾讯平台上的社交数据征信,其可靠性有有待进一步考察与验证㊂㊀㊀三㊁理论基础(一)电子银行使用意向的理论模型关于个体对电子银行①使用意向的理论模型,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理性行为理论(TRA),技术接受模型(TAM),计划行为模型(TPB),创新扩散理论(IDT)),社会认知理论(SCT)及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型(UTAUT)等㊂其中,技术接受模型使用得最为广泛㊂如谢赫和卡扎罗托(ShaikhandKarjaluoto)在对客户手机银行使用意向的文献总结中发现,55篇文献中有42%的研究,都采用TAM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其次为IDT模型(16%)与UTAUT模型(13%)[3]㊂其中,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型(UnifiedTheoryofAc⁃ceptanceandUseofTechnology,UTAUT),是文卡塔斯(Venkatesh)等基于之前的八大理论模型(TRA,TAM,TPB,MM,MPCU,IDT,SCT和C-TAM-TPB)整合而来[4];相对于之前的理论模型来说,整合后的模型对方差变异的解释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达到了70%),并认为是在预测客户对信息技术使用意向的研究中,最完整的模型[5]㊂因此本文将以该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其变量主要包括:绩效期望(PerformanceExpectancy),付出期望(EffortExpectancy),社群影响(SocialInfluence)及配合情况(FacilitatingConditions)㊂其中,绩效期望与感知有用性及相对优势的内涵相近;而付出期望则与感知易用性及复杂性基本一致;社群影响与TRA模型中的主观规范(SocialNorm)相似[4]㊂(二)电子银行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由于各个理论模型都有其优缺点,不少学者在对客户关于电子银行的使用意向进行研究时,都对上述基本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相应的扩展,如引入初始信任㊁感知风险㊁企业声誉㊁互动需求㊁个人创新性㊁自我效能㊁人口学特征等因素[5-7]㊂另外,相关学者还对影响客户电子银行使用意向的因素,出现的频率㊁重要性等进行了整理与分析㊂如赫勒(Hoehle)等对247篇关于电子银行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发现感知易用性该因素,在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8]㊂该结果与谢赫和卡扎罗托(ShaikhandKarjaluoto)的研究结果一致,两位学者对55篇文献中,影响手机银行使用意向的84个因素,出现的频率进行了排序,其中排在前五名的因素为:感知易用性㊁感知有用性㊁信任㊁社群影响及感知风险[3]㊂另外,还对排在前10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元分析,发现兼容性,感知有用性及态度,是影响客户手机银行使用意向最重要的因素㊂巴普蒂斯塔和奥利韦里亚(BaptistaandOliveria)对手机银行使用意向相关的57篇文献进行了元分析,并结合权重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排序,其中在元分析及权重分析中,均显著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态度㊁初始信任㊁感知风险及绩效期望[9]㊂奥利韦里亚等人(Oliveiraetal)也提出,关于手机银行使用意向研究中,最常见的影响因素为:感知易用性㊁感知有用性㊁绩效期望,相对优势及信任,且之前的研究结果能解释31-84%的方差[7]㊂由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以往对电子银行使用意向的研究中,感知易用性(付出期望)㊁感知有用性(绩效期望)㊁信任㊁感知风险及社群影响,出现的频率最高,且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㊂因此,本文将基于UTAUT模型,除去 配合情况 ,因为该变量影响的是实际使用行为,而本文研究的是使用意向,并同时引入初始信任㊁感知风险㊁互动需求和企业声誉几大影响因素㊂(三)信任转移机制信任转移机制,是基于品牌延伸理论而来㊂所㊃2㊃谓品牌延伸,是指借助原有已建立的品牌地位,将原有品牌转移使用于其他产品或服务(包括同类和异类),从而期望减少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以更少的营销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10],而客户对原品牌的态度,是决定其如何看待延伸产品的重要因素[11]㊂根据麦克奈特等(McKnightetal)的研究,一共有三种建立信任的机制:基于制度的信任,基于知识的信任以及信任转移过程[12]㊂同样,金玉芳等也提出了客户对品牌信任建立的三种机制,包括经验机制,计算机制及转移机制[13]㊂而对于某个不熟悉实体的初始信任建立,一般来源于信任转移[14],即人们对某陌生实体的信任,源于对该陌生实体有某种关系的另一熟悉实体的信任[15]㊂东尼和坎农(DoneyandCannon)的研究也表明,信任会在独立但相关的实体间转移[16]㊂根据斯图尔特(Stewart)的研究,信任转移过程包含三大元素:施信方㊁受信方及信任源[15]㊂根据受信方与信任源之间的不同关系,可以将信任转移分类两种类型㊂一是两者存在相似性关系,比如具有相同的本质特征,从而让客户对他们的看法类似㊂第二种是存在商业关联,比如他们在外表看上去不同,却存在某种特定的外部联系,比如两者属于同一个公司,因而客户会对两者产生比较相同的看法[15]㊂另外,李和麦克奈特(LeeandMcKnight)将信任转移分为两类:渠道内和渠道间[17]㊂渠道内信任转移是指客户信任一个实体,转移到信任同一渠道内的另一个相关实体,比如客户对某个网站的信任,会影响其对该网站上链接的其他陌生网站的信任[15]㊂渠道间信任转移则指信任一个实体,转移到对另一个渠道内的陌生实体的信任,如客户对实体店铺的信任,会影响其对网上店铺的信任程度[18],对传统银行的信任转移到对网上银行的信任[17]㊂目前,信任转移理论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市场营销㊁电子商务及信息系统等领域,如实体店铺与网上店铺间的信任转移,实体银行与网上银行,网上支付与移动支付,网上购物到移动购物,网上银行到移动银行等㊂但是,还未有相关研究探讨对互联网企业的信任问题,本文将弥补这一研究空白,对该较前沿的研究对象进行探讨㊂㊀㊀四、研究模型与假设(一)绩效期望绩效期望(PerformaExpectancy,PE)与感知有用性㊁相对优势的内涵相似,指个体是否相信使用新系统能带来工作绩效的提升[4]㊂以往的不少研究,都证明了绩效期望能够显著的影响,客户对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的使用意向[7,18],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绩效期望对互联网银行的使用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㊂(二)付出期望付出期望(EffortExpectancy,EE)与感知易用性㊁复杂性的概念一致,指个体对使用新系统所感知到的容易程度[4]㊂关于该变量对使用意向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果,部分学者证明了付出期望对使用意向的正向影响[5],然而也有研究证明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7,18]㊂该结果与感知易用性与使用意向间的矛盾关系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感知易用性主要通过影响感知有用性,间接的影响使用意向㊂同样,不少研究也证明了付出期望对绩效期望的正向影响[18]㊂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影响客户互联网银行使用意向的因素,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2:付出期望对互联网银行的使用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㊂H3:付出期望对互联网银行的绩效期望有显著正向影响㊂(三)社群影响社群影响(SocialInfluence,SI),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的主观规范概念近似,指个体在考虑使用新系统时,是否会受到外界群体的影响,特别是朋友和家庭认为他们是否应该使用[4]㊂不少研究都将其引入到了电子银行使用意向的模型中,并证明了其影响作用[3,18]㊂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4:社群影响对互联网银行的使用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㊂(四)初始信任初始信任(InitialTrust,IT)是指个体在没有相关先前经验及有效信息的情况下,尝试冒险的意愿[12]㊂客户对网络银行缺乏信任,是阻碍其使用网上银行的主要障碍,信任可以减少金融业务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客户对电子银行的使用,是影响客户是否使用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19]的重要因素㊂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5:初始信任对互联网银行的使用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㊂除了研究信任与使用意向间的关系,不少学者还对其与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间的关系进㊃3㊃行了探讨,但是研究结果却不统一㊂如苏和韩(SuhandHan)结果证明了感知有用性对信任的影响作用[20],而巴甫洛夫(Pavlou)提出信任影响感知有用性及感知易用性[21]㊂目前,普遍被接受的是信任影响感知有用性,而感知易用性影响信任[22]㊂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的假设:H6:初始信任对互联网银行的绩效期望有显著正向作用㊂H7:付出期望对互联网银行的初始信任有显著正向作用㊂另外,社群影响也常作为影响信任的重要因素[23],其实这是信任转移的一种情况,如果客户比较看重的人对该新系统或服务信任,则会相应的增加该客户的信任程度[24],因为社群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降低不确定性[25]㊂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8:社群影响对互联网银行的初始信任有显著正向作用㊂(五)感知风险感知风险(PerceivedRisk,PR)最早是由鲍尔(Bauer)根据心理学延伸出来的概念,他认为客户的行为结果是不可预测的,因此任何的购买行为都无法预知其是否正确,然而某些结果会令客户感到不愉快,这种结果的不确定性,也就是风险的最初概念[26]㊂在信息领域具体表现为,客户在使用电子服务时,存在的潜在损失[21]㊂由于网络银行的环境与信息系统领域不同,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已成为客户使用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的重大阻碍[5,9]㊂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9:感知风险对互联网银行的使用意向有显著负向影响㊂另外,关于感知风险与信任间的因果关系,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果㊂MalaquiasandHwang的研究结果表明,感知风险会负向影响信任[24],而巴甫洛夫(Pavlou)证明了感知风险对信任的影响不显著,认为感知风险可能不是信任的前因[21]㊂同时,不少学者证明了信任可以降低客户的感知风险[27]㊂而一般来说,信任是在风险存在的情况下才产生的,如果没有任何风险,那么就有十足的把握,也就不需要信任的存在[28],因此信任与风险是并存的㊂风险越高,越需要高度的信任来促进交易的完成[21]㊂本文遵循主流的观点,认为信任通过减少不确定性[29],从而降低客户的感知风险,因此,提出如下的假设:H10:初始信任对互联网银行的感知风险有显著负向影响㊂(六)企业声誉企业声誉(Firm sReputation,FR)指客户感知到的企业在服务效率㊁公司诚信及业务约定可靠性等方面的能力,当客户对某企业,没有先前经验的时候,他们会根据企业的声誉来判断其是否可信[30]㊂良好的声誉可以为公司的能力㊁诚实及善意作保证,提高客户对新服务的认可度,增强其对未来交易的信心[6]㊂因此,企业声誉对于客户初始信任的形成以及对新技术或服务的使用意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6-7]㊂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1:互联网企业声誉对互联网银行的初始信任有显著正向影响㊂H12:互联网企业声誉对互联网银行的使用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㊂(七)互动需求互动需求(NeedforInteraction,NFI)指客户在办理业务时,有与人接触和沟通的需求㊂基于社会互依理论(SocialInterdependenceTheory),当客户认为与人的接触对其使用金融服务很重要,他们将不愿意选择使用相关自助服务内容[31]㊂网上银行服务面临很高的不确定性,因为交易的发生不是在一个固定的场所,客户不能直接观察到客服的行为,不能够根据通过物理接触,比如握手及客服的行为信号来做出相关的决定[20]㊂对网上银行持拒绝态度的客户,常常抱怨网上银行缺少社会维度(SocialDimension),即脱离了在营业点与人面对面办理业务的状态[5]㊂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3:互动需求对互联网银行的使用意向有显著负向影响㊂(八)互联网品牌信任与互联网银行信任品牌信任的定义为,由于期望这个品牌会带来积极的结果,在面临风险的情况下,客户信赖该品牌的意愿[32]㊂本文所指的互联网品牌信任,具体表现为客户在众多的互联网品牌中,对某一品牌有信心的态度,包括对品牌能力表现的信任㊁诚实和善良的信任和由此形成的总体信任[13]㊂客户对某互联网企业的信任主要指对该品牌的印象和认知,且具体表现为该品牌在客户脑海中的记忆[13]㊂相关研究证明了,若对某网上银行品牌有深刻的记忆,那么该记忆会影响其同一品牌移动端银行服务的使用意向行为[33]㊂同时,斯图尔特(Stew⁃art)也认为对某个不熟悉实体建立起初始信任,一般通过信任转移的途径[14]㊂因此,本文提出如㊃4㊃下假设:H14:客户对某互联网品牌的信任正向影响对其旗下互联网银行的初始信任㊂综上所述,可建立如图1所示的研究模型㊂图1㊀研究模型及假设㊀㊀五㊁研究方法(一)问卷设计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相关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㊂所有的测度项均参考现有的文献而来,并用7分制的Likert量表让被调查者进行打分,1分表示 非常不同意 ,7分表示 非常同意 ㊂对绩效期望㊁付出期望㊁社群影响及使用意向的测度项均来源于文卡塔斯等(Venkateshetal)[4],初始信任和企业声誉的测度项基于金姆等(Kimetal)[6],互联网企业品牌信任的测度项参考了麦克奈特等(McKnightetal)[12],感知风险则引用了陈和陆(ChanandLu)[34],互动需求的测度项来自于汉拉菲扎德等(Hanafizadehetal)具体测度项内容见表1㊂另外,为了保证量表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本文对54名被调查者进行了前测㊂根据小样本分析的结果,对部分测度项进行了修改与完善,最终确定了正式的问卷内容㊂(二)数据收集本研究的数据收集采用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问卷主要在问卷星平台与社交平台上发布㊂被调查者在填写问卷之前,需要先阅读关于微众银行的特点㊁功能等相关介绍,然后再对量表内容进行打分㊂对问卷进行相关的筛选和甄别,删除作答时间过短及所有题项都填写相同的样本后,共收集有效问卷389份㊂其中有55 27%的被调查者听说过互联网银行,有67(17 22%)人使用过微众银行,175(44 99%)人仅听说过,而有147(37 79%)人则没有听说过微众银行㊂另外,有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使用经验的受试者,占总样本的93 83%㊂具体样本特征如表2所示,其中,职业主要为公司职员(61 95%),符合微众银行目标客户特征,即主要服务于城市年轻客户群,研究他们对互联网银行的使用意向,对我国互联网银行今后的发展和完善,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㊂表1变量测度项明因素名称测度项绩效期望(PE)互联网银行对于完成我的金融业务很有用我相信使用互联网银行会让我更快地完成相关金融业务我相信使用互联网银行能够提高我的效率我相信使用互联网银行能够提高我的绩效付出期望(EE)互联网银行的操作简单而易懂我会很容易掌握互联网银行的使用技能我会发现互联网银行很容易使用学习如何使用互联网银行对我而言很简单社群影响(SI)对我重要的人认为我应该使用互联网银行朋友或亲人认为我应该使用互联网银行使用互联网银行让我显得比较潮(高大上)使用互联网银行将成为一种趋势初始信任(TR)互联网银行总是会提供准确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银行总是会提供可靠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银行会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互联网银行看起来值得信赖互联网企业品互联网企业是值得信赖的牌信任(BT)互联网企业能遵守承诺互联网企业会保障客户的最大利益互联网企业会尽全力解决我的问题感知风险(PR)我担心互联网银行的安全问题在使用互联网银行时,我会担心别人会盗取我的账户在纯网络上面透露个人信息,让我感到不安全使用互联网银行,我会面临隐私泄露㊁金钱损失等风险企业声誉(FR)腾讯具有良好的名声腾讯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腾讯提供了优秀的服务腾讯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互动需求(NFI)我喜欢与人面对面的办理金融服务工作人员为我办理金融服务是机器所不能代替的办理金融业务时能与人面对面沟通对我很重要我喜欢在办理金融业务时与人面对面交流使用意向(BI)我会(继续)使用纯网络我会用互联网银行来满足相关需求我会用互联网银行来完成金融服务我会将互联网银行推荐给别人㊀㊀六㊁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基于秦(Chin)的研究,关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基于协方差,如常用的LISREL和AMOS;二是基于方差,如偏最小二乘法[35]㊂由于偏最小二乘法对数据没有正态分布㊃5㊃的要求,在小样本条件下也能有效运行[35],并适用于复杂的模型结构及较多的研究变量[36],符合本研究结构的特点㊂因此,本文将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利用SmartPLS2 0M3软件,对研究模型进行验证[37]㊂根据安德森和格尔宾(AndersonandGerbing)的两步分析法[38],本文先判断测量模型的信度与效度,以确保测量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然后再对结构模型进行验证㊂表2样本特征统计变量选项频数比例变量选项频数比例性别男16642.67%硕士及以上6917.74%女22357.33%职业学生6616.97%年龄20岁以下153.86%公司职员24161.95%21-25岁12933.16%公务员及事业单位5514.1426-30岁11429.31%其他276.94%31-40岁9724.93%月收入2000元及以下6516.71%41岁以上348.74%2001-5000元13334.19%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下143.6%5001-8000元14136.25%大专6015.42%8001元及以上5012.85%学士24663.24%表3信度及收敛效度分析因子测项标准负载CRCronbach sAlphaAVE因子测项标准负载CRCronbach sAlphaAVEPEPE10.8760.9410.9160.799BT30.920PE20.906BT40.900PE30.908PRPR10.9440.9680.9570.885PE40.884PR20.946EEEE10.8960.9470.9260.818PR30.946EE20.900PR40.927EE30.916FRFR10.9300.9570.9400.848EE40.907FR20.903SISI10.8870.9220.8870.747FR30.933SI20.881FR40.917SI30.851NFINFI10.8590.9470.9290.817SI40.837NFI20.906TRTR10.8910.9480.9270.820NFI30.908TR20.915NFI40.884TR30.906BIINT10.9450.9610.9460.860TR40.910INT20.920BTBT10.9230.9550.9370.840INT30.938BT20.924INT40.906表4相关系数矩阵与AVE值平方根因子BTEEFRBINFIPEPRSITRBT0.917EE0.6240.905FR0.8090.5470.921BI0.7420.6270.6820.927NFI0.1660.0330.2230.0340.904PE0.6560.6910.5810.7170.0580.894PR-0.180-0.090-1.04-0.2520.429-0.1170.941SI0.7040.6570.5670.8030.1080.726-0.2060.864TR0.7530.7280.6190.7930.0650.744-0.2620.8140.906㊀㊀(一)信度与效度检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当组合信度(CompositeReliability,CR)及Cronbach sAlpha值高于0 7时,说明量表具有可靠的信度㊂从表3可得,CR值及Cronbach sAlpha值均高于0 8,说明本研究的测度项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量表的信度较高㊂进一步,对量表的聚合效度及区分效度进行验证,各因子的标准负载都大于0 7,各因子的平均抽取方差(AverageVarianceExtracted,AVE)大于0 5时,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39];而当AVE值的平方根大于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时,㊃6㊃。
大学生手机银行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
《经济师》2019年第7期表1各变量的定义与赋值变量类型变量名称变量定义与赋值被解释变量是否使用手机银行是=0;否=1性别男=0;女=1年级大一=1;大二=2;大三=3;大四=4大学生基本特征专业户籍所在地可支配收入经济管理类=0;非经济管理类=1农村=0;城市=11000元以下=1;1000-2000元=2;2000元以上=3大学生对手机银行的感知行为感知便捷性是=0;否=1感知安全性是=0;否=1感知重要性登陆快=1;APP外观设计新颖=2;功能多=3;保密性强=4了解程度非常了解=1;一般了解=2;不太了解=3感知收益情况3%以下=1;3%-5%=2;5%=3感知手续费用低于银行柜台=1;和银行柜台持平=2;高于银行柜台=3摘要:基于实地调研,运用二元Logit模型,从大学生基本特征、大学生对手机银行的感知行为两方面对大学生手机银行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专业、感知便捷性、感知安全性、感知重要性等因素对大学生手机银行使用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大学生感知手续费用对其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性别、年级、户籍、可支配收入对其影响不显著。
最后,文章提出大学校园加强推广与宣传、手机银行进行技术创新与开发特色业务、相关部门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银行使用行为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830;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9)07-204-02手机银行又称移动银行,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办理相关银行业务的简称。
作为一种移动金融服务,手机银行不仅为客户带来随时随地处理金融业务的便利,也为银行节省了经营成本和为移动运营商增加了数据流量。
随着手机网络的快速发展,手机银行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受欢迎,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多大学生使用手机银行1〇。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手机银行使用行为,运用二元Logit模型,从大学生基本特征、感知便捷性、感知安全性、感知重要性、了解程度、感知收益情况、感知手续费用等方面,研究大学生手机银行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手机银行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
《2024年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范文
《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银行已成为现代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电子银行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
因此,对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对于保障金融安全、维护客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其影响程度,以期为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概述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电子银行系统、业务、操作等方面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以保障电子银行业务稳健发展的过程。
其核心目标是确保电子银行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
三、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1. 技术因素:电子银行系统的技术架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是影响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
技术架构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则直接关系到客户信息的保护和交易安全。
2. 内部管理因素:电子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机制、人员素质等也是影响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
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应对各类风险;而人员素质的提高则有助于提升风险管理的执行力和效果。
3. 外部环境因素:法律法规、市场环境、竞争对手等外部环境因素也会对电子银行风险管理产生影响。
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电子银行的合规性和风险控制能力;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则可能带来新的风险挑战。
四、实证研究为了深入探讨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多家电子银行进行调查研究。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多家电子银行的员工和客户进行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同时,结合电子银行的业务数据、风险事件报告等资料,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实证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技术因素、内部管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对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均有显著影响。
《2024年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范文
《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银行逐渐成为现代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电子银行服务规模的扩大和业务复杂性的增加,风险管理问题逐渐凸显。
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涉及诸多因素,如何准确识别和评估这些因素,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电子银行风险管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表明,电子银行风险主要包括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等。
这些风险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因素、管理因素、市场环境等。
在技术方面,系统稳定性、数据安全性和技术应用是影响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在管理方面,风险管理策略、内部控制和人员素质对风险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在市场环境方面,法律法规、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等也对电子银行风险管理产生影响。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揭示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电子银行的历史交易数据、客户信息、内部管理数据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等。
在数据处理方面,采用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一)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影响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系统稳定性对电子银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一个稳定的系统可以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减少因系统故障导致的风险。
其次,数据安全性也是影响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
数据泄露、非法访问等安全问题会严重影响电子银行的声誉和客户信任。
此外,技术的应用也是影响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电子银行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管理因素管理因素也是影响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
《2024年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范文
《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电子银行逐渐成为银行业务的主要运营模式。
电子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挑战。
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对其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对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并就其进行实证研究。
二、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概述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电子银行业务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监控和控制的过程。
其目的是确保电子银行业务的稳健运行,保护客户资金安全,维护银行声誉。
三、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一)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
包括网络安全技术、数据加密技术、身份验证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先进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到电子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系统的易用性和可维护性也是技术因素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二)法律与监管因素法律与监管环境对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成为保障电子银行稳健运营的关键。
同时,监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也对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操作与人员因素操作风险和人员因素也是电子银行风险管理不可忽视的方面。
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系统操作过程中的失误、违规操作等。
人员因素则包括员工素质、职业道德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产生影响。
(四)市场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也是电子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利率、汇率、股价等波动带来的影响。
信用风险则主要来自于客户的信用状况、欺诈行为等。
这些风险因素都需要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控制。
四、实证研究为了更深入地探讨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某电子银行的业务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技术因素是影响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网上银行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邵兵家 杨霖华(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与营销系,重庆 400030)摘 要 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型为主要理论基础,结合网上银行的特点,在原模型基础上增加了感知风险、对电子渠道的信任、结构保证及计算机自我效能四个因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影响我国个人网上银行使用意向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对电子渠道的信任、结构保证、计算机自我效能及感知易用性等因子对网上银行的使用意向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电子渠道的信任因子对使用意向的影响最显著。
关键词 网上银行,科技接受模型,使用意向,感知风险,信任0 引言虽然传统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在银行业务处理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网上银行的应用正逐步改变这种状况。
由于互联网技术具有信息丰富和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对于具有信息密集型特点的银行而言,网上银行可以达到降低运营成本、及时获取经营信息、促进内部沟通、实现与客户的有效互动以及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的目的[1]。
对于银行客户而言,网上银行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获得银行服务。
艾瑞市场咨询公司最新调研报告[2]显示,虽然我国网上银行用户在网民中所占比例逐年递增,由2001年的6.4%增长到2004年的16.9%,但目前仍有61.6%的网民对网上银行感兴趣却没有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实际的网上银行使用行为。
因此,有必要对影响个人网上银行使用意向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为银行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银行营销活动提供指导。
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学者分别以技术扩散理论[3]、理性行为理论[4]、科技接受模型和信任理论[5]、科技接受模型II[6]为基础对各自国家和地区的网上银行使用进行了实证研究。
通过文献查阅,我们没有发现关于大陆地区的相关研究。
尽管国外和港台已经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中国大陆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公众受教育程度、文化、法律等方面同前者存在显著差异,其研究结论对于中国大陆的适用性有待于实证检验。
本文以中国大陆银行个人客户为对象,针对网上银行的特点对科技接受模型进行了修正,增加了感知风险、对电子渠道的信任两个因子及其前因,构建了新的网上银行接受模型,对影响我国个人网上银行使用意向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的第二部分将从科技接受模型、感知风险、信任、计算机自我效能四个方面介绍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根据相关理论,提出研究假设;第四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设计过程,包括研究中所用测量指标的来源、调查过程等内容;第五部分则说明研究结果,包括问卷信度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讨论四部分;最后部分是结论部分,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作者简介:邵兵家(1968-),男,汉族,山东高唐人,管理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副教授,副主任,电话:86-23-66899805,65106478,E-mail: shaobingjia@;杨霖华(1978-),女,汉族,辽宁鞍山人,经济学学士,硕士生,电话:86-23-67754994 E-mail:ylh1978@。
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5037551)和重庆大学骨干教师资助基金(20030A02)阶段性成果。
1 文献回顾在客户对信息技术接受的影响因素研究中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是最为广泛应用的模型之一,网上银行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服务渠道,对其研究同样可以应用该模型,很多研究已经表明TAM在信息系统和网上银行研究中的有效性[5][6][7][8][9]。
过去对TAM的研究主要是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作为个人对信息系统接受的决定因素。
影响人们对科学技术接受的因素应随着技术、目标客户、环境的变化而变化[10]。
网上银行服务和传统的信息技术不同,它处理的是客户最敏感的信息——财务信息,客户非常关注其资产安全问题,关注网上银行的安全与隐私问题,客户对网上银行的风险认知与信任会影响其对网上银行的使用。
因而,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采用TAM作为基础模型,结合网上银行特征引入两个新的因子——感知风险和对电子渠道的信任,同时考虑其前因计算机自我效能、结构保证。
1.1 科技接受模型科技接受模型是Davis[11]将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应用于计算机技术接受领域而首次提出的。
理性行为理论认为个体采取某种行为的意愿是由个体对采取该行动的态度和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共同决定的[12]。
TAM模型认为个体对于某一技术的接受是由他对这个技术的使用意向决定的,而他的使用意向又是由他对系统的态度决定的。
该模型提出了两个变量: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用这两个变量解释使用者对技术的态度和使用意向。
感知有用性是指潜在使用者主观认为在某一特定组织环境中使用某一特定系统能够提高其工作绩效的可能性。
感知易用性是指潜在使用者认为使用某一特性系统的容易程度。
1.2 感知风险Bauer[13]首先正式提出了消费者行为可被视为一种风险承担行为,并将其引入到市场营销领域中。
感知风险作为消费者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可能是影响浏览者向实际购买者转化的重要因素。
所谓感知风险是指在特定的购买环境下,消费者所感知的全部不确定性[14]。
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感知风险的含义又有所不同,Jinsoo Park[15]将其定义为在利用电子手段进行商务交易时,消费者可能面临的交易风险,同时区分了四种风险:隐私、安全、不可否认性和综合感知风险。
就网上银行这一特定的电子商务领域而言,可以简单的将感知风险理解为在互联网上进行金融交易时,消费者所面临的各种资产安全与隐私暴露的不确定性。
从安全的角度看,网上银行的风险是固有的。
由于交易各方不在同一地点,客户不能直观观测到银行柜员的行为,而且交易完成后客户没有得到及时的纸质凭证,从而网上银行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另外,网上银行交易中,数据传输是通过互联网这样一个开放的网络进行的,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客户的私人信息、财务信息有可能被窃取甚至篡改,从而引起可能的财产损失。
而消费者对网上银行的消费行为与其对互联网安全的关注程度负相关[16]。
1.3 信任在信息技术研究中,信任问题日益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
从实践角度看,各种关系都离不开信任,而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电子商务中信任更为重要[17]。
本研究采用电子商务领域中广为接受的一个信任定义,信任是“基于对另一方将完成一项对己方重要的特定行动的期望,己方愿意接受对方行动可能导致的伤害,而不考虑己方是否有能力监督控制另一方”,这个定义的关键是信任者使自己处于易受伤害的地位,信任关系的结果是某种重要的东西有失去的潜在危险[18]。
由于网上银行业务同传统银行业务的主要区别是交易渠道的改变,网上银行的数据是通过开放的互联网进行传输的,因而本研究中所考虑的信任主要是客户对银行电子渠道的信任。
所谓电子渠道是指当交易发生时信息从源头到目的地的电子路径[19]。
如在银行客户使用网上银行时,消费者是信息源,而目的地则是银行网站上的网上银行应用程序[20]。
信任可以分为能力信任(competence trust)和意愿信任(intentional trust)。
能力信任关注的是某一特定关系中,对方根据己方意向或期望而完成任务的能力。
意愿信任关注的是对方的意愿,关注对方是否有倾向会做出危害己方利益的行为[21]。
在考虑对电子渠道的信任时,由于电子渠道本身没有意识,因而不考虑意愿信任,而重点考虑能力信任。
在网上银行环境下,无论是否有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者恶意攻击等,可信任的电子渠道都应该能够按人们预期运行。
关于信任的研究可以有不同的取向,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也可以从社会学角度研究。
在研究信任的前因中,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考虑基于制度的信任(institution-based trust)。
研究者认为基于制度的信任反映了个体在某一情境中感知到的保障,这种感知的保障源于保证、安全网络、法律等其他的结构[22]。
1.4 计算机自我效能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社会心理学中源于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的一个重要概念。
社会认知理论是一个广为接受的,并经过实证检验的个人行为模型。
该模型的研究基础是如下假设:环境影响(如社会压力或特殊的情境特征)、认知和个人因素(如个性和人口统计特征)、行为三个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决定。
也就是说,个人选择他生活的环境而同时又被这些环境影响;进而给定情境下的行为是受环境或情境特征影响的,而反过来个人的行为又可以影响情景或环境;最后,行为受认知和个人因素影响,而同样也影响着认知和个人因素[23]。
社会认知理论有几个维度,就其中的认知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而言可以有两种预期,一种是对结果的预期,如科技接受模型中感知有用性因子就反映了对结果的预期,一种是对自我效能的预期。
Bandura将自我效能定义为个人对其组织完成某种活动并达到预期目标的能力的预期。
自我效能不仅包含个人所具有的能力,也包含了个人对利用自己拥有的技能能够做什么的一种主观判断[23]。
计算机自我效能是个人对于其利用计算机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的预期[24]。
高计算机自我效能的个体有能力使用不同的软件包和计算机系统,而低计算机效能的个体则认为他们的能力限制了对软件包和计算机系统的应用。
2 研究假设2.1 信任对网上银行使用意向的影响理性行为模型认为客户的态度会影响其使用意向,而TAM也支持这一观点。
在营销领域,各项研究均发现信任能够影响客户的态度,Grazioli [25]发现在网络购物环境下,客户的态度由其信任决定。
Dahlberg[26]等研究消费者接受移动支付平台的影响因素时将信任引入TAM,结果发现信任对客户的使用意向有积极影响。
Kim[20]研究得出客户对电子渠道的信任与使用意向正相关。
因此提出假设一:假设一:对电子渠道的信任与网上银行使用意向正相关。
2.2 感知风险对网上银行使用意向的影响影响人们接受电子商务的一个主要障碍是互联网上缺乏安全与隐私[27],网上银行作为电子商务的一个特殊领域面临同样问题。
由于客户提供给银行的个人信息都是真实信息,而且很多又是属于敏感信息,因而在网上银行环境中客户承担了更大的风险。
只有客户认为网上银行是低风险的,才会愿意接受网上银行并放心使用。
在实证研究方面,Polatoglu和Ekin[3]基于土耳其的研究表明感知风险是影响客户采用网上银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Shu-Jang Jih[28]]等基于台湾的研究表明感知风险可以显著影响客户对网上银行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