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三一轮精品复习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讲义(二)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一第2讲论述类文本第2题__同为“论证题”布点更细密讲义含解析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论证内容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立论前提和论证内容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论证结构(思路)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论证结构(思路)
一、必备知识——3大要素掌握牢
(一)论点
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四个位置上:
1.在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如《科学需要探索精神》《痛苦也是精神财富》等文章就是这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议论文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作者提出来讨论的问题,我们称之为论题,如《平凡与伟大》《漫谈人格》等。
对照式
使用正反对比的手法论证
总分式
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
并列式
用几个分论点来论述中心论点
当然,文本的结构并不是单纯地运用一种结构方式,比如“总—分”式结构中的“分”可为“并列式”或“对照式”或“层进式”。
考生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确定“论”的具体内容,把握每个分论点的具体内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等,从篇章结构出发,把握文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2.在文章的开头。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如《谈骨气》中,文章的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开门见山的提出中心论点。
3.在文章的中间。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2020版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 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
推进的。
关闭
A项,“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错误,由第四段可知文章 关闭
-14-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 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关闭 放的问题。 CA项.气,扩候大正范义围中。的“非义政务府问组题织,是承袭指环我境们正对义后运代动负的有精义神务,提,出而了且气要候为正后义代” 设 说法定错义误务,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 D变.化已的有影的响科进学行认伦识理和审对视利,气益候分正配义便的应认运识而都生会”。影B响项我,以们偏对概气全候,“与正气义候 内 变化涵有的关理的解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涉及多个层面,排放问题仅是第二
-13-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 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 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 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 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段的举例。C项,“要为后代设定义务”说法错误,原文是“而非为其设定义 关闭 务D ”。
解析 答答案案
-15-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 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 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 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 关闭 的 C项内,“彰涵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理解错误,从全文内容看,作者的观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21课: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解题技巧
技巧点拨
⑴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⑵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
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⑶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起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
找论点
寻找中心论点或局部的论点,大多是从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或中间位置照,也有些需 要读者概括
定论点
结合全文或局部的论述,看是不是全文或局部的核心观点
判正误
在以上两个步骤的基础上,仔细比对选项对全文或局部的论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技巧点拨
(2)论据的判断
看类型
关注选项对论据类型的分析,据原文及论据的分类看分析是否正确
把符合考题要求的词句、中心意思从文本中挑选出来。 “整合信息”是指获取信息的第二步,它是依据题干的要求,把经筛选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归纳、重组、
加工,形成答案的过程。 “文中重要信息”包括:
①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 ③表达文章中心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⑤文中的过渡句;
②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与阐述; ④文中的概括句; ⑥文章的标题;
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⑷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
的性质。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解说 “信息筛选”指的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摘取相关、合适的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一步,高考阅读就是要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 )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 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概览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二、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证“3要素〞(一)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X。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以下四个位置上:1.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
2.文章的开头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3.文章的中间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文章的结尾例如,孟子在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时,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结论的。
(二)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
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即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
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三)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或论点〞的问题。
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论证是逻辑过程,涉及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因此,需要考生做到以下几点:1.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考生还需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或论题的方法。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三、掌握论述类文本的“3步读文法〞第一步:速读全文找关键1.标注关键词重点句主要包括内容句和结构句: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比较、对比、引述等的句子可迅速把握理论论据。
第二步:读完每段理关系梳理关系有两层含意: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完美课件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理解文中重要语句;②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③整合分析和推断信息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美课 件【PPT 实用课 件】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美课 件【PPT 实用课 件】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美课 件【PPT 实用课 件】
• 经典例题1:[2018天津,5,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 性推向顶峰。
• 该考点有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考查形式。其中选择题的难度适中,而简答题 的难度稍大一些。
• 答题技巧: • ①联系语境。任何句子都要放在该句所处的上下文语境中
去理解,不可断章取义。 • ②通过分析修辞句的特点、警策句的成因及其他含蓄句的
隐含意义来理解句子。对含修辞格的句子,要注意分析其 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同修辞手法的 特点来理解句子;对于那些含意深刻的警策句或隐晦句, 要联系作者的思想实际、感情倾向和说话背景来理解;对 于表达含蓄的句子,则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联想。
• 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人的
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错,文章后半部分主要就是在论 述人和信息关系实质发生变化,如第5段中说“数字化信 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 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 对人的控制”,第6段中说“……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 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 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 终极命运?”,由此可知,人对信息的主宰地位正在被动 摇。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穿透】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为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一般来说,这样的句子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①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②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③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④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
⑤此外,还有一些警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体味和推敲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意,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的句式、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或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或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释使之具体化等。
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主要包括下面几种:(1)直接阐明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2)对新观点或新理论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3)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和结束句、结论句;(4)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要领: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2)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3)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4)文章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解题的主要技巧是:一、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意的前提是对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凡是有助于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句子的理解。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纵览阅读素养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点有如下特点:(1)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2)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
(3)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
论据有两种:(1)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2)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论据的安排要有一定的顺序。
对论据的要求有三点:一是典型;二是新颖;三是能证明论点,与论点有内在联系。
3.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1.圈重点,抓关键。
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文眼句、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及反复强化的词语等)。
2.梳思路,明结构。
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梳理出文章思路。
理清文章围绕论点是如何展开说理的,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了上述内容,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才不至于出现偏差,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才不至于出现遗漏,对文中“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才不至于出现偏移或错位。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讲 论证分析题》
【对点训练】 判断下面选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选项:文章举《孝经》《四书》为例,论证了古代教育中的乐 教、诗教、儒家经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相关文段:蒙学教材一直重视道德人格教育。古代教育中的乐 教、诗教、儒家经学教育都是以构建学习者思想道德体系为最 终目标的。《孝经》及宋代形成的《四书》分别被视为立德之 本、入德之门,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儿童学习,在古代教育实践 中被广泛使用。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蒙学教材体现出对道德 人格教育的追求,并不断创造出更适合初学者的教育手段。 答:
[典例1] 判断下列选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选项:节日在乡土社会中赋予了生活的意义,它让人与人、人 与自然、生者与亡者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
弹性”的三个层面的同时也指出了“建构城市命 可知对应全篇。
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分析正确。 答案:C
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文本见“[典例]”),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创)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先亮出“文明弹性”的话题,再提出见解,提醒 人们要关注文明弹性的问题。 B.作者从空间弹性、制度弹性和意义弹性三个维度,充分论证 了文明弹性的意义。
C.第三段从两个层面论述城市制度对新兴城市和已发展城市的 不同意义,说理透彻。
D.文章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 证合理,结构完整。
D [这篇文章理论性很强,主要是理论论证,辩证说理。]
答案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论证分析题——理清论证思路辨明论证手法
解答论证分析题“3 步骤”
☞解题思路示范
[典例]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后面的题目。
文本呈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及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是否需要彻底改弦更张?史学研究与记载历史事实的书籍有天然的不解之緣,研究历史必然要研读史籍。
中国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讲求精读系统性的史籍与相关典籍。
越往后代,书籍、文献越加积累,汗牛充栋已不足以形容其部帙之多,研究者欲全部阅览已无可能,于是类书、书目、各种索引应运而生,给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然而,各种类书良莠不齐,而且割裂原书籍的内容,再机械地分类编辑,呈碎片化状态,所取史料的形成背景、语境、前因后果基本消失,因而会导致误解。
因此,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类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阅读重要的系统性史籍仍然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功。
正因如此,古人剖析类书,常常提醒学者:“抄撮类书,非根柢之学。
”到了当代,电子学术资源兴起,这些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二是互联网上的知识资料与信息,三是可以检索的学术资料数据库。
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与原书一致,仅载体不同,对学者而言均属读书,无多少区别。
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的大多为普及性知识和学术信息,对治学方式的冲击也不大。
只有第三类极大地改变了史学研究者获取史料的途径,冲击着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
不过,数据库仍存在与类书相似的缺陷,这决定了它还不能取代读书治史的基本理路:第一,所得资料也呈现为碎片化的堆积,失去其形成的背景和特定的语境,存在误读的可能性;第二,检索所得史料,难分真伪,而且因割裂、碎片化更难考辨真伪;第三,受数据庳涵括内容的限制,可能缺少很重要的典籍资料,如《四库全书》的编纂暗地里排斥了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
在史学研究中,史学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必须在读书、思考、研讨和撰著的实践中培育,要有史料鉴别和考订的能力,要有理论思维,仅仅掌握史料的供应手段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有了学术资料数据库并不能轻松治史了。
(通用版)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
专题一|阐述类文本阅读从2021年高考全国卷3套试题分析,阐述类文本阅读在命题的思路和考察要点上与前几年相比有较大变化:题目考察才能常见设问命题特点第1题考察对文章部分信息的理解分析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第1小题与往年相比,根本没有变化,侧重于部分信息的理解第2题考察对文体要素的论证分析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第2小题凸显阐述文的文体特点,直接考察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第3题考察对文本观点的逻辑推断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第3小题重在考察对文本观点的把握,但与传统命题角度不同的是:采用逻辑推断的方式考察综上来看,考点更凸显阐述文的文体特点,这也符合高考阅读题“依文(体)定题〞的命题指导思想和意图。
基于此,我们复习备考时应有所变化,首先在读文上应把阐述文看成一篇议论文,阅读时认真把握文本阐述的论点、论证方法、论据使用等,以此为切入点,快速读懂文本,为解题作好铺垫。
详细而言,应重点贯彻以下2种读文意识。
一勾画挑选意识——勾画关键词句,挑选关键信息具有“勾画挑选意识〞就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根据试题题干中的关键词,边阅读边勾画关键词句,进而挑选文本信息。
1.关键词(1)年代时间(屡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但凡、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根本、根本、重要、最、非常、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如今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假如、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防止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此、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5)表示举例子的词(例如、如)(6)讲解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等说明前后意思一样。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教案(配套)
12.论述类文本一、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语文对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考查要求。
2. 掌握论述类题目特点及解题方法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
”自然科学类考查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医学以及当代最新的高科技知识等领域出现的新理论、新发明、新技术的内容。
社会科学类考查包含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美学、考古学等方面的内容。
该板块共涉及4个小考点。
综合全国18套试卷,社会科学类文章和自然科学类文章可谓平分秋色,内容涉及丰富,思想容量大,专业性较强,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对4大知识点考查总体上算全面系统,涉及词义理解、句意理解、文意理解、信息筛选、据文推断等五大知识点,总体考查频度相差无几。
能力层级主要是“理解B”和“分析综合C”两个层次。
一般采用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表达题。
题量控制在3—4个,9到12分。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点两个,“文中”和“重要词语”。
“文中”强调考查的词义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而不是其本义。
“重要词语”指的一是文中某个关键专业性词语的语境义,即回答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关系作出具体解释;二是指代性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即能否准确理解代词或是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意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是指在内容或者结构关系上具有特殊含义或者特殊作用的句子。
这些句子往往涉及文章整体含义的理解或说明,是理解整个材料的关键信息。
由于受文段特点和考查目的的制约,句子理解类题一般主要考查对句子本身含义的理解,里面往往会涉及文章中多个人物、多个信息主体逻辑关系等关键要素。
具体地讲,也就是对语法结构复杂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辨析彼此关系是核心;二是结合全文对具有隐含意义的句子进行理解,把隐含意义具体化是关键。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 (高三)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 (高三)专题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教案(二)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教学目标1.掌握此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一般规律。
3.科学训练,掌握答题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此类试题的答题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一、考点探究突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新课标考试大纲分析综合这一能力层级的要求。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根据文章内容总结中心。
在论述文章中这一考点也常常为必设试题,分值一般为3分。
所谓“信息”,就科学类文章而言,是指文章传达给读者的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新经验以及有关对它们的解释与阐述,它可以是事实、理论,也可以是观点、设想;或代表某些信息的符号、数据、图形等。
所谓“筛选”,即根据阅读要求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也即根据题目要求,区分信息的主次、轻重,去伪存真,进行比较、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挑选出符合考题要求的语言材料。
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综合、归纳,使之符合考题要求。
选择题的各个选项,已经对有关信息进行了整合,要求判断所作的整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二、答题方法技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可按照下列步骤进行:第一步,要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信息。
这是筛选信息的必要准备。
做题之前,要快速地通读全文,逐段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并明确以下问题:文章讲述了了一种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总的观点倾向怎样?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通过阅读原文,对全文作出整体感知判断,获得整体印象。
第二步,要审清题意,确定重要信息的范围。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阅读Ⅱ讲义(含解析)
论述类阅读整体要求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认识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侧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剖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简释:“整体要求”主要明确了阅读( 考察 ) 的范围:①特别注意“外”字;②四种文体。
阅读的重点:①侧重说理性、逻辑性;②剖析三因素。
分项考点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看法的含义简释:“文中重要看法”指对理解文章的思想、看法、感情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或短语,主要从其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考察。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简释:所谓“重要句子”主要指文眼句,内涵丰富的句子,显示层次的句子,频频出现的句子,构造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句子。
这条是指依据详细语境领悟或解说这些句子的特定含意。
2.剖析综合C(3)挑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简释:它是重要考点。
所谓“挑选”,即依据标准找寻、鉴别、提取有关信息;所谓“整合”,就是对挑选出的信息进行变换、归纳、组合等再加工,使之切合题目要求。
(4)剖析文章构造,归纳内容重点,归纳中情意思简释:从论述类文本角度看,所谓“剖析文章构造”重点考察的是掌握看法与资料之间的关系,掌握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掌握段内层次;且常把“构造”与“思路”联合起来考查。
所谓“内容重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许某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所谓“中情意思”,在论述类文本中指作者的主要看法和见解。
(5)剖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简释:该考点波及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点,在命题实践中,“三因素”常常不是分开考察,而是牢牢联合在一同考察。
(6)剖析归纳作者在文中的看法态度简释:“作者在文中的看法态度”,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要偏向。
作者的看法态度,可能是直接表述出来,也可能是间接表述出来;可能是集中表述,也可能是分别表述。
全国卷对此考察不大显然。
选文三年试题考点年份卷别文题题材题号题干分值《近百年来历史学 (以下对于原文内文卷Ⅰ的殷墟甲骨字学 )1容的表述,不正确 3 分(3)文研究》的一项为哪一项以下理解和剖析,2016《塞壬的歌2 3 分(3)卷Ⅱ文艺学不切合原文意思声》的一项为哪一项《历史中的历史学 (依据原文内容,下文卷Ⅲ文学与文学艺学 )3列说法不正确的 3 分(6)中的历史》一项为哪一项《中国参加国际天气治以下对于原文内理的法律立1 3 分(3)卷Ⅰ场和策略:法学容的理解和剖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以天气正义为视角》2017《明朝青花以下对原文论证卷Ⅱ瓷兴起的轨历史学2的有关剖析,不正 3 分(5)迹》确的一项为哪一项依据原文内容,下《留住乡3 3 分(6)卷Ⅲ社会学列说法不正确的愁》一项为哪一项以下对于原文内1容的理解和剖析, 3 分(3)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历史视域以下对原文论证历史学2 3 分(5)卷Ⅰ中的诸子(哲学)的有关剖析,不正学》确的一项为哪一项依据原文内容,下3列说法正确的一 3 分(6)项是以下对于原文内1容的理解和剖析, 3 分(3)《“被忘记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权”之争:以下对原文论证2018卷Ⅱ大数据时代2 3 分(5)法学的有关剖析,不正的数字化记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忆与隐私边依据原文内容,下界》3 3 分(6)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以下对于原文内1容的理解和剖析, 3 分(3)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城市社以下对原文论证会:文明多2 3 分(5)卷Ⅲ社会学的有关剖析,不正样性与命运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共同体》依据原文内容,下3列说法不正确的 3 分(6)一项为哪一项( 说明:考点序号见前面“分项考点”的序号)1.选文特点:①选材范围,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②文体以论文为主;③话题陌生,话题和看法基本来自比较前沿的学术研究成就。
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2
-21-
一
二
读文示范
高考文本
(2018·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a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 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 法的理由。b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 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 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 费的成本更低。c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
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
-10-
一
二
③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 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
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 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 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 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 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 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 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 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 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 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 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7-
一
二
3.明确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1)论据在文中的位置。论据可以出现在论点之前,由此得出论点。 《过秦论》一文中,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在文章的最后, 论据就出现在论点之前。论据一般在论点之后,以证明论点。《六 国论》就是先提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然 后举例论证的。 (2)论据的使用。论据可单独使用也可并列使用,有时也可对比使 用。并列使用和对比使用有强调的作用。
2020版语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品
2020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专题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目标】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阐释】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要点精析】论述类文本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
社会科学类文章是阐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
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
高考对现代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测试,题型丰富,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主要考查掌握知识的牢固性、逻辑思维的深刻性和运用语言的灵活性。
试题的区分度较大,失分率较高。
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内容范围很广,既可能会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以及当代最新的高科技知识,也可能涉及到政治.社会.历史.地理.文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
但其阅读目的并不是为了弄清楚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
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文章。
高考命题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
本考点内容逐渐引起了命题人的重视,另外,它涉及面广,所论多为人们共同关注的某一问题,因而读者范围较自然科学类广泛,是高中生必读的一类文章,因此,考生应该重视这个考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运用“纵深”思维,解答第1、3题“纵深”思维,是指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而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善于揭露事物产生的内因和外因,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进程和后果的思维方式。
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3题均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自2017年高考以来,全国卷试题在选项命制上不再是“玩文字游戏”式的简单的词语字面意思的比对,而是注重在对文本信息检索整合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和分析。
第1题内容相对较浅,选项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综合概括后进行转换表述;第3题则是更深层次的文意理解,选项往往以推断的方式对文本观点进行分析,注重逻辑关系的判断。
但无论如何,两题均需要运用“纵深”思维,透过词句的表层意思深入理解词句的内涵和语意逻辑。
一、研透高考——解析3大考法,精准定位解题区间[典题示例](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②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③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
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④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
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
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解析:选A B项,强加因果。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和“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文章第一段中说:“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也就是说,“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也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结果,根本原因是“海量的数字化记忆唾手可得”,而且成本低。
C项,以偏概全。
文章没说“‘隐私权’的提出”也是为了对抗大数据。
D项,曲解文意。
此项说法不符合文意,“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应掌握“被遗忘权”,进行“适度的、合理的遗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解析:选D D项,张冠李戴,文章不是“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本文讨论的话题是“被遗忘权”。
文章的论述结构如下:首先,介绍在大数据时代,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遗忘变得困难,引出了“被遗忘权”的定义。
接着,第二、三段具体阐释“被遗忘权”的重要意义。
最后,第四段通过论述“被数据化”的不利影响,从反面进一步说明要“适度的、合理的遗忘”,再次强调“被遗忘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解析:选B B项,曲解文意。
原文第三段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并没说“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由题开讲]语意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和选项进行细致比对分析,并加以判断。
1.追根文本定区间第1题C项依据“被遗忘权”和“隐私权”两个关键词语可定位信息区间为第②段。
第3题D项依据“分类系统”“中立”等关键词语可定位信息区间为第④段。
2.纵深思考做判断第1题C项是对本区间句群文意进行概括后的延伸把握。
原文意思是说,“被遗忘权”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也就是对“大数据”把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的抵抗;而“隐私权”则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文章并没有说“‘隐私权’的提出”也是为了对抗大数据。
并且,“隐私权”在大数据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
所以,选项“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错。
第3题D项是对本区间句群文意进行概括后的转换表述。
原文是“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
选项去掉了“客观”两字,转换成“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这与原文意思仍保持一致;既然不是客观的,那么,使用时自然就应有所辨析。
所以,D项正确。
检索、整合、概括,然后和选项进行细致比对分析,并加以判断。
1.追根文本定区间第1题B项整合了第①段和第④段相关信息。
选项中的“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对应第④段中的“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选项中“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对应第①段中的“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第3题A项对应信息在第①段和第②段。
选项中“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对应第①段中的“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选项中的“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对应第②段中的“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2.纵深思考做判断第1题B项是把文本首尾两段的相关信息整合在一起并进行了转换表述。
原文意思是说,“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大数据技术发展的结果,“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也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结果,原因是“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而且成本低,和选项中的“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选项强加因果。
第3题A项整合概括了第①②两段的段意并加以理解表述。
原文第①段的意思是说,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的发展使网上“海量”的个人信息被我们很容易地获取;第②段紧承第①段阐明“被遗忘权”是信息主体主动地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的权利。
选项与原文意思一致。
做题时需结合对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加以分析判断。
第3题C项: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1.追根文本定区间选项中的“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对应第④段中的“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选项中的“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需结合整体文意来分析判断。
2.纵深思考做判断这篇文章以“被遗忘权”这个概念为重点。
首先,介绍在大数据时代,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遗忘变得困难,引出了“被遗忘权”的定义及意义。
接着,第②③段具体阐释“被遗忘权”对个人隐私安全的保护和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最后,第④段通过论述“被数据化”对个人和社会的不利影响,从反面进一步说明要“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才能抵抗数字化记忆霸权。
第3题C项正是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理解,正确。
二、掌握通法——明晰命题设误类型,题文比对定答案(一)混淆时态[1.[原文]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
[选项](2018·天津高考T6-A)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比对分析]选项混淆时态。
原文“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说明了信息化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并未说已经“实现了”;而选项“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说“已经实现了”,将未然说成了已然。
(二)混淆是非[2.[原文]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