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科研人员在野外现场确认到地表地震破裂带
玛多—甘德断裂甘德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引 言
巴颜 喀拉 块体 是青 藏 高原 中东 部 的长 条状 活 动地 块 ,它 的南 、北 边界 分别 被 甘 孜一 玉 树 树 鲜水河 断 裂带 和东 昆仑 断裂 带所 围控 ,东部 边 界 由龙 门山断 裂 带 中 南 段 和 岷 江断 裂 甘孜一 鲜 水河 断裂 、 门山 断裂 和岷 江断裂 等块 体边 界 断裂 的 活动 性 以及 青 藏 高原 东 龙 除 了块 体边 界 的活 动断 裂外 ,在 巴颜喀 拉块 体 内部 也 存 在着 一 些 活动 断 裂 , 而 它 们 然 的研究 程度 相对 较低 。例如 块体 东部 新 发现 的龙 日坝 断 裂 、块 体 中部 的昆仑 山 口西 达 日 断 裂 以及本 文研 究 的玛 多一 甘德 断裂 。根据 现有 资 料显 示 ,这些 块 体 内部 断 裂 所在 的区 域
作 者 简 介 :熊 仁伟 ( 9 5) 1 8一 ,男 ,陕 西平 利 人 ,在 读 硕 士 ,主要 从 事 活 动 构 造 及 地 震 活 动 等 研 究 。
地
震
次对玛 多 甘 德断 裂带进 行 了野 外考 察 ,在甘德 南部 地 区发现 了一条 保 留较 好 的地震 地 表 破 裂带 , 并对 该地 震破 裂带进行 了分 析研 究 。
来可 能有 过 强 烈 的 活 动 并 至今 活跃 。
关 键 词 : 多 一 甘 德 断 裂 ; 震 地 表 破 裂 ;巴颜 喀 拉 块 体 ; 第 四纪 玛 地 晚
中图分类号 :357 P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0 3 7 ( 0 0 0 —0 50 1 0 — 2 4 2 1 ) 40 6 — 9
充分 。 玛 多 甘 德 断 裂 在 遥 感 图 像 上 呈 现 明 显 的 线 性 特 征 ,沿 断 裂 分 布 有 断 续 的 断 裂 谷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李海兵王宗秀付小方侯立玮司家亮邱祝礼李宁吴富峣提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Ms8.0级地震,震后野外考查表明5.12汶川地震发生在NE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逆冲速率小于1mm/a,GPS观察结果表明其缩短速率小于3mm/a。
这次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多条同震逆冲地表破裂带,总体长约275km,宽约15 km,发震断裂机制主要为逆冲作用(由NW向SE逆冲)伴随右旋走滑。
地表主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一北川断裂发育,长约275km,笔者称为映秀一北川破裂带。
破裂带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
地表次级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前缘断裂安县一灌县断裂南段发育,长80km,笔者称为汉旺断裂带,破裂带基本为纯逆冲性质。
在这两条破裂带之间发育两条次一级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一条长约20km呈NE走向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深溪沟破裂带,由于这条破裂带靠近主破裂带南段,并且与主破裂带变形特征一致,因此,笔者将深溪沟破裂带划归映秀一北川破裂带;另一条长约6km呈NW走向,由SW向NE逆冲并兼有左旋滑动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小鱼洞破裂带,它连接映秀一北川破裂带和汉旺破裂带,成为侧向断坡。
另外,在灌县一安县断裂东侧的四川盆地内,由都江堰的聚源到江油发育一条NE向的沙土液化带,它可能是四川盆地西部深部盲断裂活动的结果,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断裂具有强烈的逆冲作用并伴随较大的右旋走滑,断裂向四川盆地扩展。
在龙门山断裂上类似2008年5月12日 Ms 8.0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a。
关键词:地震地表破裂;地震断层;发震构造;龙门山1、前言2008年5月12 日14时28分,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Ms8.0)(图1),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并诱发了强烈的山崩、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致使8万多人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广。
LU-011-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及其与汶川8.0级地震的关系
表 1 2013 年 4 月 20 日 芦 山 7.0 级 地 震 基 本 参 数 犜犪犫犾犲1 犅犪狊犻犮狆犪狉犪犿犲狋犲狉狊狅犳狋犺犲犕7.0犔狌狊犺犪狀犲犪狉狋犺狇狌犪犽犲
发震时刻 时∶分∶秒
震中位置
震级 深度 震中
纬度
经度 犕(犕S)犺/km 地名
四川省 08∶02∶46.0 30.3°N 103.0°E 7.0 13.0 雅安市
芦山县
结果 来源
CENC
08∶02∶46.6 30°18′N102°59′E 6.9 17.0 四川芦山 四川台网
从震级上看,世界各地 机 构 测 定 和 公 布 的“4·20” 芦 山 地 震 的 面 波 震 级 在6.5级 到7.0级 之 间 (见表 2).例 如:美 国 国 家 地 震 信 息 中 心 (NEIC, NationalEarthquakeInformation Center,http:∥ neic.usgs.gov/)给出 犕W6.6级(体 波 犕W6.5,中 心 矩 犕W6.6,Wphase犕W6.6);法国欧洲地中海地震中 心 (CSEM,Centre Sismologique EuroMediterraneen, http:∥ www.emsccsem.org/)公 布 为 犕W6.6级; 俄 罗 斯 科 学 院 地 球 物 理 勘 测 局 (GSR,GSRAS GeophysicalSurvey,Russia AcademyofScience,
5 期
杜 方 等 :四 川 芦 山 7.0 级 地 震 及 其 与 汶 川 8.0 级 地 震 的 关 系
1773
shortaxisoftheaftershocksdistributionellipsoidareabout40kmand20kmrespectively.This indicatesthattherupturescaleofthisearthquakeislimited.Fromfollowingaspectssuchasthe focalmechanisms,theruptureprocess,aftershocksspatialdistributionandthesurfacerupture, wecomparetheLushanearthquakewiththe犕8.0 Wenchuanearthquakeandfindthatthesetwo earthquakesaresignificantly different.Thedistancebetweenthe Lushanearthquakeandthe Wenchuanearthquakeisabout90 km.Thedistancebetweentwolocationsoftheaftershock intensiveareasis50km.The Wenchuanearthquake madethe middlenorthernsegmentofthe Longmenshanfaulttorupturefully.Theoriginallocation ofthe Lushanearthquakeisinthe southernsegmentoftheLongmenshanfault.Therupturescaleofthe 犕7.0eventislimited. Althoughthey are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on sameseismogenicstructure,they aretwo relativelyindependentseismicevents.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 The 犕7.0 Lushanearthquake,TheLongmenshanfaultzone,The 犕8.0 Wenchuan
北京平原区夏垫断裂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
北京平原区夏垫断裂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北京平原区夏垫断裂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地震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地质灾害,其爆发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中,地表破裂带可以提供重要的地质信息,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和研究地震的发生机理和规律。
本文将重点研究位于北京平原区的夏垫断裂,它在1679年的三河—平谷8级地震中地表破裂带的特征。
夏垫断裂位于华北地台东缘的平原地区,总长约60公里,宽度在数十米至数百米之间,西北-东南走向。
它是一条长期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地震。
其中,1679年的三河—平谷8级地震对夏垫断裂造成了显著的破裂。
夏垫断裂地表破裂带的主要特征是沿断裂线两侧出现的地面裂缝。
这些地面裂缝呈线状,沿断裂线走向延伸,并有明显的右旋位错。
地表破裂带的长度约为15公里,宽度在数米至数十米之间,最宽处达到了50米。
地面裂缝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较大的高差,最大高差可达到1米,分别位于断裂线两侧。
地面裂缝的表面形态也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信息。
通常,裂缝两侧土壤受到断裂带应力的拉伸和剪切,会导致土壤沉降和滑动。
因此,地面裂缝的两侧往往会出现不对称性,其中一侧会低于另一侧,形成沉降槽。
此外,沉降槽会伴随着土壤的断裂破碎,形成断块滑动的迹象。
地面裂缝表面还可以观察到多种断裂标志,如剪切带、断块滑移和溢流痕迹。
这些标志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分析地震时断层面的运动方式。
夏垫断裂地表破裂带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些其他特征,例如断裂带沿线的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由于断裂带存在强烈的地动作用,会造成土壤颗粒重新排列和压实,使得土壤的密实度增加。
同时,断裂带通常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形成所谓的断裂带痕迹,这些地质地貌特征也可提供地震活动的重要信息。
总的来说,夏垫断裂在1679年的三河—平谷8级地震中产生了明显的地表破裂带。
这些破裂带的特征包括地面裂缝、沉降槽、断裂标志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S7.1地震地质灾害和地表破裂张博!
第46卷 第1期2024年2月地 震 地 质SEISMOLOGYANDGEOLOGYVol.46,No.1Feb.,2024vbdoi: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13张博 ,钱黎,李涛,等.2024.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S7.1地震地质灾害和地表破裂[J].地震地质,46(1):220—234.ZHANGBo xuan,QIANLi,LITao,etal.2024.GeologicaldisastersandsurfacerupturesofJanuary23,2024MS7 1Wushiearthquake,Xinjiang,China[J].SeismologyandGeology,46(1):220—234.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S7.1地震地质灾害和地表破裂张博 1,2,3) 钱 黎1,2,3) 李 涛1,2,3) 陈 杰1,2,3) 许建红4)姚 远1,2,3,5) 房立华6) 谢 超4)陈建波5)刘冠伸1)胡宗凯1) 杨文心1,2,3) 张军龙7) 庞 炜4)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2)新疆帕米尔陆内俯冲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 1000293)中国地震局乌鲁木齐中亚地震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114)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 710054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乌鲁木齐 8300116)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7)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6摘 要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S7 1地震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MS7 3地震以来发生在天山地震带内的最大地震。
主余震初步精定位和第一时间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乌什MS7 1地震的余震带总体走向NE,长约62km,主要分布在盆山交接部位。
地震产生了边坡失稳、岩崩、滚石、地裂隙等次生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沿构造走向微观震中两侧30km范围内。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地表破裂初步调查
3期
李智敏等:2021年 5月 22日青海玛多 MS7.4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地表破裂初步调查
723
0 引言
北京时间 2021年 5月 22日 02时 04分,青 海 省 果 洛 藏 族 自 治 州 玛 多 县 发 生 强 烈 地 震 (图 1),造成数人受伤,大量房屋倒塌、部分道路、桥 梁等 基 础设施 被破 坏 或 受 损。中 国 地 震 台网(CENC)测定该地震 的 震 级 为 MS74,震 中 位 于 (3459°N,9834°E),震 源 深 度 为 17km ①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给 出 的 地 震 初 始 破 裂 点 位 于 (34.613°N,98.246°E),地 震 矩 M0= 1306×1020N·m,震级为 MW73,震源深度为(10±17)km;震源 机 制 解 的 走 向 为 92°、倾 角 为 67°、滑动角为 -40°,是一次具有显著拉张分量的左旋走滑错动事件 ② 。GCMT给出的震中位于 (3465°N,9846°E),震级为 MW74,震源深度为 12km;震源机制 解 的 走 向 为 282°、倾 向 为 83°、滑动角为 -9°③ ,是一次近纯走滑的地震错动事件,与 美 国 地 质 调 查 局 的 结 果 存 在 较 大 差 异。对欧洲航空局哨兵卫星的震前、震后 SAR数 据 进 行 对 比,华 俊 等 (2021)限 定 此 次 地 震 以 左旋走滑运动为主,断层走向 NWW,断层面近直立;主体破裂深 度在 15km以浅并到 达地表, 形成长度 >160km的地表破裂带,最大滑动量约 6m,震 级 为 MW745。该 结 果 与 GCMT给 出 的 震源参数结果更为相符。2021年玛多 MS74地震发生 在 青 藏 高 原 中 北 部 的 巴 颜 喀 拉 次 级 地 块
玉树MS7.1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同震位移分布
玉树MS7.1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同震位移分布张军龙;陈长云;胡朝忠;杨攀新;熊仁伟;李智敏;任金卫【期刊名称】《地震》【年(卷),期】2010(030)003【摘要】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MS7.1地震, 野外地质考察及室内遥感解译表明地震形成反"L"形地表破裂, 长约50公里, 宏观震中位于郭央烟宋多(33°3′N, 96°51′E). 总体上可分为三段, 北段与中段间有16 km未发现明显地表破裂形迹, 中段和南段呈左阶排列, 阶区内发育有右阶羽列式破裂. 玉树地震最大位移量不小于1.3 m, 以左行走滑活动为主, 兼有挤压逆冲活动. 玉树断裂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 断裂南侧羌塘块体和北侧巴颜喀拉块体差异运动导致了玉树地震的发生. 地震复发间隔108~185 a. 破裂南端与1896年强震破裂之间尚有20余公里未发现破裂, 其地震危险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总页数】12页(P1-12)【作者】张军龙;陈长云;胡朝忠;杨攀新;熊仁伟;李智敏;任金卫【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青海省地震局,青海,西宁,810001;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相关文献】1.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遥感影像解译 [J], 石峰;何宏林;张英2.2010年玉树Ms7.1地震同震破裂、余震分布特征及其与构造的关系 [J], 邵志刚;马宏生;张浪平;黄建平;闻学泽3.2010年Ms7.1级玉树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以及对2011年Ms5.2级囊谦地震的影响 [J], 单斌;李佳航;韩立波;房立华;杨嵩;金笔凯;郑勇;熊熊4.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特征分析 [J], 张桂芳;屈春燕;单新建;刘云华;宋小刚5.实际地形对2010年玉树MS7.1地震动力学破裂过程及地震动特征的影响 [J], 王铭锋;李一琼;俞言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精度测量方法在汶川M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考察中的应用
高精度测量方法在汶川M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考察中的应用李峰;徐锡伟;陈桂华;董绍鹏;魏占玉【期刊名称】《地震地质》【年(卷),期】2008(30)4【摘要】在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科学考察中,利用全站仪、差分GPS和三维激光扫描仪等高精度测量技术对同震变形造成的微地貌进行测量,及时记录了地表同震变形现象的丰富信息,为相关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有效保障.文中探讨了选择不同测量技术在微地貌测量中的应用特点和组合优势,结合测量实例分析了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完整记录和有效分析地震地表破裂带信息方面的优势及其限制条件,并进一步讨论了上述测量方法的应用前景.【总页数】11页(P1065-1075)【作者】李峰;徐锡伟;陈桂华;董绍鹏;魏占玉【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北京,100029;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相关文献】1.汶川Ms 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近断层水平缩短量研究 [J], 王虎;冉勇康;陈立春;陈文山;杨志成;徐锡伟2.汶川Ms 8.0地震绵竹县汉旺镇周边地表破裂带展布方式及其震害意义 [J], 孙昌斌;谢新生;江娃利3.汶川M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端位置的修订 [J], 李传友;魏占玉4.汶川M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 [J], 何宏林;孙昭民;王世元;王纪强;董绍鹏5.龙门山后山断裂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 [J], 江娃利;谢新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玛多MS7.4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和典型现象
第43卷 第5期2021年10月地 震 地 质SEISMOLOGYANDGEOLOGYVol.43,No.5Oct.,2021doi:10.3969/j.issn.0253-4967.2021.05.002姚生海,盖海龙,殷翔,等.2021.青海玛多MS7.4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和典型现象[J].地震地质,43(5):1060—1072.YAOSheng hai,GAIHai long,YINXiang,etal.2021.ThebasiccharacteristicsandtypicalphenomenaofthesurfacerupturezoneoftheMaduoMS7 4earthquakeinQinghai[J].SeismologyandGeology,43(5):1060—1072.青海玛多MS7.4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和典型现象姚生海1,2) 盖海龙1,2) 殷 翔1,2) 李 鑫1,2)1)青海省地震局,西宁 8100012)青海格尔木青藏高原内部地球动力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格尔木 816000摘 要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S7 4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km处(34 59°N,98 34°E),震源深度17km。
此次玛多MS7 4地震是2008年汶川MS8 0地震之后中国大陆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
震后的野外地质考察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距县城玛查里镇南约30km的野马滩地区。
地震地表破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初步可分为3、4段,自东向西破裂呈左阶展布,逐步向野马滩盆地中部靠近,断裂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
此次地震在国道214线以西—鄂陵湖以南形成规模较大、连续性好的地表破裂,长约45km,走向N95°~105°E,地表破裂带由一系列挤压鼓包与右阶雁列式裂缝组成,形成规模较大的地震鼓包(梁)、地震裂缝、左旋位移等地貌特征,且发育大量喷砂冒水、软土震陷等地震地质灾害。
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现象
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现象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通常由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
在地震发生过程中,地层和岩石可能受到剧烈的应力,导致地表发生破裂现象。
本文将对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现象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现象的特点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现象通常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长度:地表破裂带通常具有一定的长度,可以从几米到数百公里不等。
2. 宽度:地表破裂带的宽度也可变化很大,从几厘米到数十米都有可能。
3. 方向:地表破裂带的方向取决于地震活动的断层位置和发生的应力分布。
4. 形态:地表破裂带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以是直线状、曲线状、扭曲状等。
二、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机制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现象是地震发生过程中岩石体内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岩石体的承载能力,导致地表发生裂缝或破裂。
具体地,地震引发地表破裂的机制包括:1. 断层滑动:断层是地球上岩层或岩石之间的断面,地震就是由断层发生滑动造成的。
断层滑动是地震引发地表破裂的主要机制之一。
2. 岩层剪切:地震发生时,地壳上的岩层由于受到挤压或扭曲的力量,发生了剪切变形,从而导致地表出现破裂现象。
3. 岩石断裂:地震发生时,岩石由于应力的作用可能发生断裂,导致地表出现裂缝或破裂。
同时,也可能出现岩石破碎、坍塌等现象。
三、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现象对人类的影响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现象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1. 建筑破坏: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现象可能导致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受损或倒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2. 交通中断: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可能导致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的损毁,进而造成交通中断,给人们的出行造成不便。
3. 地质灾害: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可能导致岩石滑坡、地面坍塌等地质灾害,给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农田等带来严重影响。
4. 社会影响: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现象可能导致恐慌、伤亡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M7.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初步调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59卷 第6期 2023年11月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Vol. 59, No. 6 (Nov. 2023)doi: 10.13209/j.0479-8023.2023.0812023 年 2 月 6 日土耳其 M7.8 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初步调查冯军†闫纪元赵晓霞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北京摘要2023年2月6日, 土耳其发生两次M7.8级地震, 在Hatay省形成地表破裂带。
通过对Hatay省Karatas 和Hassa地区地表破裂带的初步野外调查, 发现断破裂带走向为N5°E至N20°E, 延伸长度大于40km, 性质为左旋逆冲, 最大同震位错的逆冲量为50~60 cm, 走滑量为2m左右。
此次地震始于Narlı断裂, 并向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南北双向传播, 从而使得研究区断裂走滑位错自北向南有减小的趋势, 并逐渐尖灭消失。
关键词土耳其7.8级地震; 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 地表破裂带; 同震位错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Surface Ruptures of the TurkeyM7.8 Earthquake on February 6, 2023FENG Jun†, YAN Jiyuan, ZHAO XiaoxiaAbstract Two M7.8 earthquakes struck southern and central Turkey on February 6, 2023, forming typical surface ruptures in Hatay Province. Earthquake surface raptures geometry and displacement characteristics were investigated in Karatas and Hassa regions.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rupture with strike of N5°E–N20°E extends over 40 km.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ing developed with an averag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50–60 cm and maximum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2 m. The earthquake development started on Narlı Fault, transferred to the main fault and propagated to south and north across the main fault of East Anatolian Fault Zone, which lead to the decreasing of the horizontal coseismic displacement in research area.Key words M7.8 earthquake in Turkey; East Anatolia Fault Zone; surface rupture; coseismic displacement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 土耳其接连发生两次7.8级地震, 震源深度为20km。
如何进行地震地表破裂的测绘和分析
如何进行地震地表破裂的测绘和分析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发生时会引起地表的破裂和位移。
地震的测绘和分析是地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地震地表破裂的测绘和分析,可以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和破坏程度,从而为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减轻提供科学依据。
一、测绘地震地表破裂的方法和工具地震地表破裂的测绘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地面测量和遥感技术。
地面测量包括全站仪、GNSS测量等。
全站仪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可以测量地表断层的形态和位移量。
GNSS测量利用卫星导航系统的数据,可以实时监测地震破裂带的位移情况。
遥感技术则利用卫星或飞机上的传感器,对地表破裂带进行高分辨率的影像获取,以得到地震破裂带的形态和状况。
二、地震地表破裂的测绘工作流程地震地表破裂的测绘工作通常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确定测量区域、获取数据、数据处理和分析。
首先,根据地震发生的区域和规模,确定需要进行测绘的区域。
然后,通过地面测量或遥感技术,获取相关的数据。
数据获取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校正、配准和重构等。
最后,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地震破裂带的形态、位移量和破坏程度等结果。
三、地震地表破裂分析的方法和意义地震地表破裂分析是对地震破裂带的形态、破坏程度和活动性等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常用的方法包括断层面滑动量的测量、破裂带的变形分析、震源机制的反演等。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规模和危害程度,从而为地震的预测和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地震破裂带的测绘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及时获得地震破裂带的信息,有助于地震的预测和预警。
其次,对地震破裂带的测绘和分析可以提供地震的发生机制和破坏程度的信息,为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减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地震地表破裂的测绘和分析还可以为地震构造与地壳运动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对于了解地球深部结构和地壳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地震地表破裂的测绘和分析是地震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地震破裂带的形态、位移和破坏程度等进行测绘和分析,可以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和破坏程度,为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减轻提供科学依据。
地震断裂带的防护距离
地震断裂带的防护距离1.引言1.1 概述地震断裂带是地球表面由于地壳运动而引起的地震断裂带,它通常是由断层或者多个断层组成的地质构造带。
地震断裂带在地球的各个板块交界处和构造活动带上广泛存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地质背景。
地震断裂带具有很高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因为它们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之一。
当板块运动产生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断层就会失稳破裂,释放大量的地震能量,导致地震的发生。
因此,研究地震断裂带的特点和了解其中的地震危险性对于地震灾害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防护距离作为一种重要的地震防御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地震灾害的预防和防控工作。
防护距离指的是人类活动区域或建筑物到最近的地震断裂带之间的距离。
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防护距离,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社会的抗震能力。
本篇文章将重点探讨地震断裂带的防护距离的意义和应用方法。
通过分析防护距离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确定方法,将为地震灾害的预防与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地震断裂带的防护距离的相关内容:第一部分,引言。
首先,我们将概述地震断裂带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地震断裂带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威胁,以及为什么需要研究和探讨地震断裂带的防护距离。
其次,我们将说明文章的目的,即通过研究地震断裂带的防护距离,为地震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第二部分,正文。
首先,我们将详细介绍地震断裂带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地震断裂带的形成原因、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断裂带的不同类型。
接着,我们将阐述防护距离的定义和重要性,解释为什么要确定地震断裂带的防护距离,并介绍防护距离对于减少地震灾害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结论。
在本部分,我们将再次强调防护距离的重要性,并探讨确定防护距离的方法和应用。
我们将介绍国内外学者对地震断裂带防护距离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如何利用地震学、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来确定防护距离。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S6.9地震序列、地表破裂特征及其工程效应
殷翔,绽蓓蕾,姚生海,等.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 S 6.9地震序列、地表破裂特征及其工程效应[J]. 地震科学进展, 2024,54(1): 57-64. doi:10.19987/j.dzkxjz.2023-126Yin X, Zhan B L, Yao S H, et al.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surface rup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engineering effects of the M S 6.9Qinghai Menyuan earthquake on January 8, 2022[J]. Progress in Earthquake Sciences, 2024, 54(1): 57-64. doi:10.19987/j.dzkx jz.2023-126学术论文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 S 6.9地震序列、地表破裂特征及其工程效应殷 翔※ 绽蓓蕾 姚生海 余 娜 徐玮阳(青海省地震局,青海西宁 810001)摘要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 S 6.9地震。
为深入了解此次地震的活动特征,以地震灾害损失调查为基础,结合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以及余震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对硫磺沟内的地表破裂带及交通系统的震害进行了初步调查分析,此次同震地表破裂以左旋走滑变形为主,伴有一定的逆冲分量,最大左旋位移量为3.1 m 。
地震还造成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大梁隧道遭受严重破坏,主要表现为主梁侧翻滑移,轨道扭曲变形,隧道内部结构出现错位变形等现象。
最后,对该地区今后桥梁的抗震设防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 门源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左旋走滑;地震灾害中图分类号:P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7780(2024)01-0057-08doi :10.19987/j.dzkxjz.2023-126The earthquake sequence, surface rup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engineering effects of the M S 6.9 Qinghai Menyuan earthquake on January 8, 2022Yin Xiang, Zhan Beilei, Yao Shenghai, Yu Na, Xu Weiyang (Qinghai Earthquake Agency ,Qinghai Xining 810001,China)Abstract At 01:45 on January 8, 2022, an M S 6.9 earthquake occurred in Menyuan County, Haibei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Qinghai Province. In order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earthquake, the author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and traffic system damage in the Liuhuanggou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 losses, combined with various methods such as drone low altitude photogrammetry and aftershock data analysis. The fault activity wa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left-lateral strike-slip motion, accompanied by a certain thrust component, with a maximum left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3.1 m.At the same time, the earthquake caused serious damage to the Liuhuanggou bridge and the Daliang tunnel of the Lanxin收稿日期:2023-09-10;采用日期:2023-12-18。
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震区断裂构造特征
第46卷第3期2023年7月地震研究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 Vol.46,No.3 Jul.,2023地震研究46卷裂构造图,结合遥感影像、地震精定位等资料讨论漾濞M S6.4地震发震构造,为漾濞县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1区域构造背景新生代以来,研究区内多阶段的构造演化造就了漾濞M S6.4地震震区内断裂构造复杂的特征。
一般来说,区域内构造演化历史可划分为3个阶段(Royden et al,2008)。
①新生代早期(60~34Ma),印度板块开始向欧亚板块汇聚,约50Ma时古特提斯洋闭合,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Tap⁃ponnier et al,1986;Najman et al,2010;Wang et al,2011;Wu et al,2014),产生了显著的地壳缩短变形,兰坪大理思茅一带的中生代地层广泛发育褶皱与逆冲构造,其走向主要为NW至NNW。
漾濞M S6.4地震震区内包括草坪背斜在内的诸多NNW向褶皱均属于此构造阶段的产物,即在持续的褶皱作用下进而产生了断背斜构造草坪断裂,其与草坪背斜形成时代较为接近。
②新生代中期(34~15Ma),在碰撞作用下青藏高原地壳缩短变形作用减弱,高原北部及东南部迅速抬升,最终碰撞作用使得中南半岛被挤出(许志琴等,2011,2016;王洋等,2022)。
此时期内,哀牢山河剪切带开始发生左旋走滑运动(Roy⁃den et al,2008;刘俊来等,2011;宫伟,姜效典, 2017)。
③新生代晚期(15Ma至今),随着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楔入,高原物质开始向东南缘移动,哀牢山河剪切带经历了运动学性质由左旋走滑向右旋走滑的转变,当今构造格局逐渐形成(Tapponnier et al,2001;Leloup et al,2001)。
漾濞M S6.4地震发生在哀牢山构造带上,雏形为印支地块与扬子地块在印支期发生大规模碰撞形成的古缝合带(Dewey et al,1988;从柏林,吴根耀,1993;Yin,Harrison,2000)。
如何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地震破裂带分析
如何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地震破裂带分析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破裂带是地震发生时地壳发生断裂的地带,对于地震破裂带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制定有效的地震防灾减灾措施。
测绘技术在地震破裂带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地理信息和空间数据,帮助科研人员深入研究地震破裂带的特征和演化过程。
测绘技术在地震破裂带分析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
传统的测绘方法主要是利用地面观测和地质勘测手段,通过采集地表形变、地震烈度等数据来描绘地震破裂带的分布和特征。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许多局限性,比如数据采集效率低、成本高、不适用于复杂地形等问题。
随着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测绘技术在地震破裂带分析中的应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航空器等平台获取高分辨率的地表影像和地形数据,进而提供研究地震破裂带所需的基础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则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提供详尽的地理信息和空间分布图。
通过测绘技术的应用,科研人员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地震破裂带的形态、高程和空间分布。
在地震破裂带分析中,测绘技术可以用于多个方面。
首先,它可以帮助确定地震破裂带的几何形态。
通过获取高分辨率的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科研人员可以描绘出地震破裂带所处地区的地形特征,进而确定破裂带的走向、宽度和长度等参数。
其次,测绘技术还可以用于观测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破裂带灾害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遥感影像和地震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对地震烈度进行定量化的评估。
此外,测绘技术还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了解地震破裂带的运动规律。
通过连续监测地震破裂带的形变和地表位移等数据,可以揭示出地震破裂带的演化过程和变形规律,为地震的预测和监测提供依据。
虽然测绘技术在地震破裂带分析中具有许多优势和应用前景,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地震破裂带通常位于人迹罕至或地势险要的地区,数据采集难度较大。
地震断裂带近场效应取值
地震断裂带近场效应取值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地震断裂带是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它是地震震源和地表破裂带之间的区域。
在地震断裂带附近,地震的近场效应是指地震波传播到离震源较近的地区时所产生的影响。
地震断裂带近场效应的取值对于地震研究和人类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断裂带近场效应取值与地震波传播的距离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地震波传播到离震源较近的地区时,其强度会明显增加。
这是由于地震断裂带附近的地壳岩石受到了更强烈的应力作用,导致了能量的积累和释放。
因此,地震断裂带近场效应的取值在震中附近通常会更大。
地震断裂带近场效应取值与地震波的频率特性有关。
地震波是一种由地震源传播而来的机械波,它具有不同的频率成分。
在地震断裂带附近,由于地表破裂带的存在,地震波的频率特性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地震断裂带附近的地震波频率较高,而离断裂带较远的地区则频率较低。
因此,地震断裂带近场效应的取值在高频段通常会更大。
地震断裂带近场效应取值还与地震波的传播路径有关。
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路径是非线性的,并受到地壳中各种地质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在地震断裂带附近,地壳的构造复杂性和地形的变化会导致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地震断裂带近场效应的取值。
因此,地震断裂带近场效应的取值在地形复杂或构造变化剧烈的地区通常会更大。
地震断裂带近场效应取值还与地震波的振动方向有关。
地震波是一种具有多个振动方向的波动,它可以在地表上产生不同的振动效应。
在地震断裂带附近,地震波的振动方向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地震断裂带近场效应的取值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地震断裂带附近的地区,地震断裂带近场效应的取值可能会受到地震波振动方向的影响。
总的来说,地震断裂带近场效应取值与地震波传播的距离、频率特性、传播路径和振动方向等因素密切相关。
了解和研究地震断裂带近场效应的取值对于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减轻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地震断裂带近场效应的取值,我们才能更好地预测地震活动的强度和影响范围,为人类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长岭山北麓断裂上新发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长岭山北麓断裂上新发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柳煜;杨斌;李明永;王爱国;刘洪春【期刊名称】《地震工程学报》【年(卷),期】2006(028)004【摘要】通过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在甘肃省古浪县、景泰县交界处的长岭山地区新发现了丰富的线状分布的地震地表破裂现象,表现为基岩崩塌、黄土滑坡、地震裂缝、地震土林、地震沟槽、陷落坑以及断层陡坎等,局部可见残留的破裂滑动自由面.其分布严格受长岭山北麓活动断裂控制.通过地震地表破裂带本身的特征分析、年代学分析、地表破裂带长度与震级的拟合关系以及结合区域活动断裂资料研究,认为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可能为1927年古浪8.0级地震的产物.【总页数】8页(P319-326)【作者】柳煜;杨斌;李明永;王爱国;刘洪春【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相关文献】1.长岭山北麓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及构造稳定性研究 [J], 柳煜;王爱国;李明永;刘洪春;张有龙2.玉树7.1级地震断裂特征与地震地表破裂带 [J], 陈正位;杨攀新;李智敏;李家辑3.甘肃古浪长岭山北麓断裂新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性 [J], 刘强;王爱国;邵延秀;赵泽贤4.云南中甸-大具断裂上新发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J], 程理;苏刚;李光涛;尹功明;吴昊;余建强5.鲜水河断裂磨西段新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初步研究 [J], 马超;刘玉法;张威;周亚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述断层的野外判别标志
简述断层的野外判别标志断层是地壳中两块岩石块之间的断裂面。
它们是地质学中重要的地球表面形态,也是地震活动的主要来源。
在野外地质调查中,判断断层的存在和类型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断层野外判别标志。
1. 偏移断层造成的最直观的标志是岩石层的偏移。
当断层发生运动时,会导致岩层的错位和位移。
在地质调查中,可以通过观察岩层之间的位移来判断断层的存在和活动性。
岩层的偏移可以是垂直的、平行的或斜的,具体取决于断层的类型和运动方式。
2. 断层岩石的破碎和变形断层带中的岩石通常会受到断裂面的剪切和挤压作用,导致岩石的破碎和变形。
在野外观察中,可以看到断层带中的岩石出现断裂、碎裂、挤压等变形现象。
这些变形可以是岩层中的裂隙、褶皱、破碎带等。
3. 断层带的断裂面断层的断裂面是指两块岩石块发生断裂的界面。
在野外观察中,可以通过观察岩石断裂面的形态和特征来判断断层的存在和类型。
断裂面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弯曲的或波浪状的。
断裂面上可能还会存在断层走向和倾角的变化。
4. 断层带的破裂和磨损断层带通常会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导致破裂和磨损。
在野外观察中,可以通过观察断层带中的破裂和磨损情况来判断断层的存在和活动性。
破裂和磨损可以是断层带中的裂隙、破碎带、磨损带等。
5. 断层带的地貌特征断层带在地表上通常会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特征。
例如,断层可能会形成陷落盆地、断层岭、断层溪谷等。
在野外观察中,可以通过观察地表地貌的变化来判断断层的存在和活动性。
地貌特征可以是地表的起伏、陡峭的岩壁、河流的改道等。
6. 地震活动断层是地震活动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野外观察中,可以通过观察地震活动的分布和频率来判断断层的存在和活动性。
地震活动可以通过地震仪、地震记录和地震烈度等进行监测和测量。
断层的野外判别标志是地质调查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过观察岩层偏移、断层岩石的破碎和变形、断裂面形态和特征、破裂和磨损情况、地貌特征以及地震活动等,可以判断断层的存在和活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科研人员赴汶川地震灾区进行现场科学考察
2008年5月23日,我所伍法权研究员、付碧宏研究员和李晓副研究员等组成的三人科研小组赴汶川大地震灾区进行现场科学考察。
5月24-25日,他们分别前往彭州市和都江堰市进行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震后地质资料,为汶川大地震的震源机制和次生地质灾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现场材料。
他们在彭州市小鱼洞镇附近发现两组地表地震破裂带,为汶川大地震逆冲兼走滑型破裂机制提供了佐证;对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考察发现,除了大面积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公路破坏和桥梁垮塌等次生地质灾害外,某些山体整体结构松动和破坏,给灾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出了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