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唐德刚先生口述史中的“社会转型”思考
透过唐德刚先生再探口述史
透过唐德刚先生再探口述史作者:李欣蔚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8期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被社会重视,“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在记录人类文明等方面发挥着不能比拟的作用。
从纸质媒体到网络媒介,涌现出大量以口述历史为名的书籍和节目,“口述史”在我国已蔚然成风。
回顾口述历史在国内的发展历程,绕不开中华口述史的开创者——华裔学者唐德刚先生(1920-2009),身为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中国部最早的研究员之一,所著的著作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也为我国口述史学及其方法论提供了有力参考。
一、唐德刚对口述史的认识口述历史以笔录、录音、录像的方式,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
这种方式古已有之。
在我国传统史学中,唐德刚认为,我国有文字记录的“口述档案”可追溯到孔子的《春秋》,而后的《论语》、《史记》都是口述史著作,《史记》中荆轲刺秦这一典故更是最早的“口述历史”实例。
西方传统史学中,他认为从古希腊、罗马《荷马史诗》到《马可·波罗游记》都是口述史书。
口述历史并不是“我讲你写”这么简单,搜集者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经历者、见证者进行访谈后,由于访谈这种形式不可避免的存在主观因素的认识偏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对史料进行甄别,从而使历史重新归档,还原历史本真的面目显得尤为重要。
二、唐德刚口述史的价值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设立“口述历史中国部”的初衷,就是对旅美的原国民党军政要员进行系统采访,厘清历史脉络,弥补文献资料的缺失。
唐德刚作为最早参与的学者之一,系统研究了西方现代口述史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胡适、张学良、李宗仁、顾维钧等人的采访,不断探索、甄别,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民国史研究的口述史理论和方法,并在他多部作品中加以运用,其中《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成为口述领域的典范之作。
在《胡适口述自传》的注释部分篇幅超过了正文,极具学术价值,看得出唐德刚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即对胡适口述内容的印证、说明、补充、核实,又把大量不能写入正文的原口述材料,本人对胡适的评价,对胡适相关观点的反驳,以及唐德刚本人的身世经历都通过注释呈现出来,大大深化了胡适口述历史的内容和相关观点,开创了以正文完整呈现口述者的口述史而以注释呈现自己观点的先河。
唐德刚先生口述史之认识与方法再探
唐德刚先生口述史之认识与方法再探作者:陈西桥朱春龙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第05期作者简介:陈西桥(1973—),男,安徽无为人,安徽省无为县姚沟中心学校政史教研组组长。
[摘要]唐德刚先生,作为海外华人中从事口述史的开拓者,其口述史著作众多,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口述史观和方法论。
特别是其从事口述访谈到口述资料的整理、撰写等一套的方法,对当下从事口述史实践尤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唐德刚先生;口述史;认识;方法;[中图分类号] I2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111-02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56[本刊网址] http://近年来,国内各种媒体、网络、和图书出版等都出现大量关于口述史方面的节目和书籍等,涌现了一股“口述史热”。
在深入追溯这一股热潮背后的领军者时,让人不得不提起作为海外华人中从事口述史研究的开拓者——唐德刚先生(1920——2009年)。
作为海外著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的史学著作很多,如《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等,但使他蜚声海内外和富有开创性的是他口述史的研究及其著述,其口述史著作有《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顾维钧回忆录》和《张学良口述史》等。
大陆史学界很早就直接或间接地把唐德刚先生的这些口述史翻译介绍进来了。
笔者学识浅薄,谨以此文,欲在唐德刚先生口述史学及其方法论上有个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和总结,以就教大方之家。
一、唐德刚先生对口述史之认识唐德刚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长期从事着口述历史的实践工作。
从他所做口述史对象来划分,其口述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系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历史进程中起重大作用的人物和事件的口述史。
有《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亦云回忆》和《张学良口述史历史》;一类是能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人群。
有《战争与爱情》和《桃园县的“下中农”》。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四章综合过关检测.
2013-2014年上学期高历史同步验收历史过关检测第四章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项选择1. “此后,旧势力要继续实行官僚军阀专制,要保护封建的经济基础,也只能在‘民主共和’的幌子下进行。
这就为全国人民高举民主主义旗帜,进一步向封建主义发起进攻打开了一个缺口,其历史意义不容低估。
”“其”指的是()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大革命2.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包括附件在内共有40条,核心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也规定了臣民的权利,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其历史地位在于( )A.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B.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一次实践C.顺应了资产阶级革命潮流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尝试3. 恩格斯在评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指出:“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对俄国有利”的主要原因是( )A.割占中国土地B.强迫中国赔款C.开放通商口岸D.破坏关税自主4.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太平天国群众的政治经济诸多要求。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其重大价值在于( )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B.变土地私人所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C.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5.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其主要背景是(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高潮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打击D.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的提出6. 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A.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B.触及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D.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7. 下列各项最能反映出“大皇帝君临万国,恩被四海,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这段话含义的是()A.清朝统治者愚昧无知 C.清朝对外实行开放政策B.清朝中国势力遍及世界各地 D.统治者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8.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③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④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倡导发展实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9. 1837年,两广水师副将韩肇庆结交外商,以巡船援助鸦片走私,并将受赠鸦片作为走私没收品报告朝廷。
高三历史复习难题汇总
1、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代替封国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在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秦半两钱作为中国最早的统一货币,其形制外圆内方,以后被历代仿效,成为中国古代铜钱的统一形制。
关于这种设计下列说法最全面的是:A.反映了统治者希望统治区域广阔无边的愿望B.体现了中央政权有序治理四方的中心地位C.突显了“皇权至上”和“国家统一”的理念D.蕴涵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4、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之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5、“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中、外朝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元朝行省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1)三省六部制(2)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3)明朝的内阁(4)清朝的军机处A.(1)(2)B.(1)(3)C.(2)(4)D.(2)(3)7、《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
唐德刚先生访谈记
唐德刚先生访谈记唐德剛王玉華唐德刚先生是一位世界文化名人,祖籍安徽肥西,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及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新加坡政府高级顾问,现定居于美国。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八日至二十日,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组织召开了“第三次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先生以七十岁的高龄,不辞辛劳,应邀前来参加。
我作为先生的同乡后学,向对先生的道德、学问、文章非常景仰,是以于十九日晚八点前往先生下榻的南大南苑宾馆拜访先生。
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谨将此次访谈主要内容记述如下。
一、从“中大”到“哥大”笔者:后学是安徽无为人,现在跟随茅家琦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一九八四年,我在安徽师范大学读书时听过先生的学术报告,至今印象犹新,今天来拜访先生,希望能得到先生的悉心指教,特别是想了解先生的人生经历、先生对治学的看法,以及先生对当今中国社会变革的看法。
唐德刚先生:我从幼时一开始接受的是家塾教育,但因家父比较开明,所以,当时学习的内容除了传统的四书五经外,还学洋文。
后来入小学,读了半年,拿了一张毕业证就升入中学了。
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央大学,说起来我跟你除了同乡还是同学呢!中大毕业时,原打算继续读研究生,但因抗战,为了谋生,便放弃了这个机会,去立煌(现在的金寨)当了一名中学教员。
后来去安徽大学,当时我二十四岁。
去安大后,学校安排我教西洋史,因我刚刚大学毕业,猛一接到这个任务,很是惊慌。
说起教西洋史,中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当时在重庆出版了一本厚厚的洋文书,是关于西洋史的,我手里有一本,平时我把这本书看了好几遍,不认得的单词,都查字典写在边上,里面写得密密麻麻的。
当时在安徽大学教历史课的有不少是前清的举人、进士,他们对中国史很熟悉,但对西洋史却很陌生,有人看到我有一本厚厚的洋文书,就向学校推荐了我,我这才去了安徽大学。
后来我参加了托福考试,打算去美国留学,当时去考的人很多,我考了第六名,但只有一个公费名额,所以,我只能自费去美国留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第三单元考点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侵略(人教版)
考点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1.(密码原创)陈旭麓先生曾说过,“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中世纪”喻指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B.中国“被轰出中世纪”的事件是鸦片战争C.中国走不出中世纪的重要因素是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D.“被轰出中世纪”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解析:“被轰出中世纪”后,中国逐步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故D项是错误的。
答案:D2.(2012·福建泉州)“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若不从此严起,彼正欲卖烟者为之源源接济,安肯破获以断来路?是以开馆应拟绞罪,律例早有明条,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1838年9月林则徐奏折)。
由此可见,林则徐认为禁烟的关键是()A.整顿吏治B.禁止吸食C.严惩贩卖D.断绝外贸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根据题干信息“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后面叙述了官员腐败的种种表现,因此体现了林则徐整顿吏治的观点。
答案:A3.(2012·广东汕头)关于《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的理解,不正确的是()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A.白银大量流入是造成中国地价与米价上涨的重要原因B.康乾时期人口的大量增加是粮价上升的直接因素C.鸦片战争后的地价与粮价呈同态上升趋势D.太平天国运动是粮价升高地价下降的重要因素解析:从图中可以分析出鸦片战争即1840年后,米价上升而地价下降,C项“地价与粮价呈同态上升趋势”说法不正确。
答案:C4.(2012·广东湛江)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德恩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在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
”话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从时间1854年判断,此时鸦片战争已经结束,《南京条约》已经签订。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意义:“三民主义”纲领在宣传和鼓动革命、动 员和组织群众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文化运动
“德先生”与“赛先生”
背景:1.民国初年的帝制复辟以及随后出现的军 阀统治、军阀混战和种种社会危机,又将人们的 希望击得粉碎。2.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从辛亥革 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就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 引进民主和科学。
构建历史的通感(纵向横向)
结构化背书(准确把握历史概念;概念与概 念之间的联系)
世界体系的形成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走出中世纪)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工业文明的孕育) 工业社会的来临 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世界体系的裂变: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体系的重建:二战后
“社会转型”的基本动因:社会转型的 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是 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 春秋战国: 晚清民初: 20世纪70年代末:
总结:
1、社会转型期会促进思想的巨变,同时 ,也应看到,思想的变革,也是影响社会 转型的关键。(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 思想史。)
2、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 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 的保守倾向。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 者的论述中,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 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 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 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 、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 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 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4、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失败——辛亥革命
从唐德刚看科学口述史著述
第 1期( 0 1年 ) 3 7 21 :7 —7
T eC ieeJun lo eHs r c nead Tcn l y V 13 o 1 2 1 ) h hns o raf rh ioyo i c n e oo o. 2N . ( 0 1 t t fS e h g
收 稿 日期 :2 1 — 2 3 ;修 回 日期 :2 1 一 1 2 0 0 1— 1 00 O —0
作者简介 :胡宗 刚 ,9 2年生 , 16 江西了 汀人 , L 中国科学 院植物研 究所 文献信息 中心副 研究馆 员 , 主要 研究 中国
近 现 代 生 物 学 史 ,uoga g s acn。 h zngn@ i . o n
其 治 学动 机 , “ 云 笔者 不 敏 , 无专 长 , 以流落 异 域数 十年 , 工 啖 饭 , 沛 流 离 , 言难 学 加 打 颠 一
尽 。然正 因 身历艰 难 而 幸免 于浩 劫 , 对祖 国这一 谜 团 , 未 忘情 , 思对 所见 必亡 , 所领 终 总 有 悟 。愚者 千 虑 , 有 一 得 , 对 数 十 年 之 所 学 , 殚 精 竭 虑 之 思 考 , 不 敢 过 分 妄 自菲 必 因 与 亦 薄 。 [ ]3 ”( 1 ,0页 ) 抑之 中有其 自信 , 流 露 出忧 国之 心 , 谦 并 十分 感人 。 在 唐德 刚的学 术 研究 之 中 , 口述 历史 为 重要 部分 , 开创 汉 语 口述历 史 之先河 。所著 并
行, 即以其卓 越 之史 识 , 默地 颠覆 着 大 陆 旧有 意识形 态所 主 导 的史学 。姑举 一则 : 默
纵 观 近 百余年 来之 名 家史 学 , 派 之社 会 发 展 阶 段 论之 科 学性 , 未 可厚 非 也 。 马 原 只是 日耳 曼学人 太 武断 , 每好 以偏 概 全 ; 而我 国五 四 以后 之 启 蒙文人 , 崇洋过 当, 学 在 术转 型期 中食 洋不化 。致 将错 就 错 。盖 人 类 社会 之 发 展 虽有 其 通 性 , 各 大 民 族之 然 社会 发 展 亦各 有其 特 性 , 者 交 互影 响 乃形 成 各 民族 史之 不 同 型 态 与 不 同阶段 也 。 二
转型中国里的青年责任
转型中国里的青年责任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到,中国社会需要200年左右才能完成第二次转型,走出历史的三峡。
这一转型的起始点要从1840年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计算,大体的完成点则在本世纪中叶。
今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从某种程度上说,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便是这次转型冲刺的开始。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
改革开放前夕的1976年和奥运之年2008年具有多么雷同的经历,同样是个多事之秋,同样发生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地震,但更重要的是旧秩序的破坏和新秩序的建立随之而来。
多难兴邦,当30前接踵而来的悲剧一一上演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喜剧,从此中国便乘着改革开放的快车驶向富裕,仿佛巨龙之醒。
如果历史有相同的兆见,那么在经历了上半年的重重悲剧,办好稍后的北京奥运会之后,我们就该迎来巨龙之飞。
这不是宣扬历史神秘,当一个民族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之后,新的物质力量和新的精神力量就会在灾难中崛起,犹如凤凰涅磐。
如果说我们刚刚经受的四川大地震是一次黑暗中的考验,那么8月的奥运会就将是一次阳光下的挑战,我们在地震中表现出的团结与刚毅已经足以奠定我们应对未来各种挑战的决心和信心。
2008年必定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拐点!可见,我们是处于时代巨变中的青年一代,肩负着民族复兴关键时刻的大任,拥有着5000年来最广阔的人生舞台,是可以干大事业的一代人。
干些什么呢?如果说我们在过去30年的转型冲刺中主要着眼的是器物、技术等硬实力的创造,那么在未来的30年我们便要同时着眼于文化、制度等软实力的构建。
虽然我们的父辈目前还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在器物建设等方面经验丰富、战果累累,并且这股创造物质的力量还会不停延续。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文化创造力、制度革新力上他们显得力不从心,他们有太多的思想羁绊,体力脑力的局限,还有既得利益的阻挠。
我们不愿意看到一个精神力量、文化力量和制度力量不能与其物质力量相匹配的短腿中国,中国的硬实力如何延伸到软实力,这就是时代给予青年的新舞台。
唐德刚的历史观
唐德刚的历史观
唐德刚(19151976),是现代中国历史学家、政治理论家、实践者。
他的历史观主要集中在改革中国历史学、建设中国政治体系和社会发展的思想研究上。
他的历史观也被称为“唐德刚学说”,其主要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以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唐德刚的历史观认为,近代和现代中国社会几乎是从中国历史的底层重新构建起来的,中国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实践可以被视为一场改变路线的改革,而不是一次改变网络的改革。
唐德刚认为,社会的根本发展过程是一种历史演变过程,其中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化。
唐德刚认为,党和政府应该致力于激发中国社会中心的积极能量,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以改变中国社会中心的停滞和僵化状态。
唐德刚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认为,由于从政治和经济影响上来看,中国社会正在走向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改变,历史也在发展。
他认为,中国人民要重新思考中国历史,把社会发展改革的理念融入进去,并以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历史,聚焦实现目标。
而不是被历史束缚而不能发展自我。
唐德刚还认为,历史的观点应该以人民为中心,他认为中国应重视民主法治,不能仅仅凭借政治及军事力量来实施改革。
他还提出了“经济革命”的观点,主张采取积极的改革措施,以实现经济的发展。
他认为,改革的最终目的是用经济的发展来消除贫困,使中国人民真正实现共同的利益目标。
总之,唐德刚的历史观认为,只有人民作为核心力量,才能实现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跨越式进步,使中国进入一个更加富强的时代,赢得中国人民的尊重、幸福和尊严。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是由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唐德刚撰写的一本历史著作。
本书以鸦片战争为中心,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起始点,探索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触底状况,揭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层次原因及对中国历史演进的影响。
书中,唐德刚认为中国社会发生的崩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没有单一的原因能够解释。
他强调,鸦片战争标志着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和一个新历史时期的开始,它既是中国社会灾难性的破裂,也是一次深刻的觉醒。
首先,唐德刚指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问题。
他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问题在于土地所有权的分配不合理。
土地被大量的地主所垄断,农民负担沉重,生活困顿。
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化。
其次,唐德刚深入分析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对崩溃的影响。
他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
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贪污腐败以及对市民权利的剥夺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同时,中国传统的礼教观念也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导致人民无法及时觉醒和反抗。
鸦片战争作为中国崩溃的转折点,唐德刚认为它揭示了中国格局深层次的原因。
他指出,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西方世界接触交往的结果,而这种接触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推动了中国向现代化的转型。
与此同时,唐德刚也强调了中国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
他认为,中国内部的不平等和不稳定状况,以及强大的西方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共同作用于中国。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剥削,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崩溃,失去了封建社会的历史根基。
书中,唐德刚提出了中国社会崩溃的教训和启示。
他认为,中国必须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深刻反思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体制机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唐德刚呼吁中国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保护自己的独立和尊严。
总的来说,唐德刚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揭示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冲击和影响。
专题史_中国历史上两次社会转型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 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三章》
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二十五章》
儒家思想与社会转型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 也。——《左传》公十一年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 八佾》
——《论语· 颜渊》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 学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颜渊》
(1)你如何理解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转型是由于“我们的 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 这句话? (2)第二次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出现哪些社会思潮?你如 何看待这些社会思潮的历史影响? (3)中国史上两次社会转型存在怎样的不同点?
专题复习
从专制到民主
——近现代中外政治民主化进程
图一
君主专制
总统
图二
君主立宪
国会
图三
最高法院
民主共和
一、近现代西方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1、西方主要国家民主政体确立 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英国: 法国:大革命后,初步确立民主共和制国家 美国: 颁布《1787年宪法》,是联邦制民主共和国家 德国:德国统一后,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2、西方民主政治的特点 政党制 分权制衡
中国历史上两次社会转型
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 商鞅……第一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 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 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此次转型 是从封建到帝制…… 我国史上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实在 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此次 转型为从帝制到民治时代……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政治结构 儒家 思想变化
历史历史与历史的重现试题
历史历史与历史的重现试题1.葛懋春、谢本书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里认为“广义地说,(历史)是指一切事物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它可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
……但是,通常我们并不广义地使用历史这一概念,我们所讲的历史,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即与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人类社会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据此作者认为历史是()A.人类过去发生的事件或过程B.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综合C.各地区的文明进行交往的过程D.人类与自然界交融的过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广义地说,(历史)是指一切事物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它可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即可知答案。
【考点】史学理论和常识·历史的概念2.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
下图属于史学研究的历代状元籍贯分布统计表(共357名)A.问题形成 B.史料收集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答案】C【解析】问题形成是在历史研究中产生了相关的问题需要研究;史料搜集是以形成的问题为导向,广泛地搜集相关的资料,为进一步的整理做准备,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历史解释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阶段。
【考点】历史素养·历史研究·史料整理3.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过两种主要做法:一是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二是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影响上述两种不同“历史认识”的主要因素是A.资料来源B.研究方法C.史学观念D.作者立场【答案】C【解析】该题属于史学研究方法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题中的意思是对待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虽说只是时间不同,但第一种属于阶级斗争的革命史观,第二种属于文明联系的全球史观,所以正确的因素是C项的史学观念。
4.《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历史三峡与社会转型1
历史三峡与社会转型引发社会不稳定的一个基本原因是历史和社会转型。
有学者指出:社会转型指的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主要是指一些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比较发达的国家为样本,借鉴其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导致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
如此而论,则自1840年以来,我国一直在转,学坚船利炮,学制度法律,学文化经济,学英法,学日本,学俄苏,学美国,被迫的,自觉的,一直在变迁,而且还将长期持续下去。
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把清末至今的变迁称为中华民族继春秋战国后的第二次大转型,他说:“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的,极其痛苦的。
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笔者试名之曰‘历史三峡’。
我们要通过三峡,享受点风平浪静的清福,就算很幸运的了。
如果历史出了偏差,政治军事走火入魔,则这条‘历史三峡’还会无限期地延长下去,那我民族的苦日子就过不尽了。
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的一日,这是个历史的必然。
到那时‘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我们在喝彩声中,就可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了。
”是的,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变。
从封建到民主,从帝制到共和,从臣民社会到公民社会,从封闭到开放,从停滞到激进,从小农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锄头到生产线再到互联网……沉舟侧畔,过尽千帆。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指出:“我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出于对政治稳定的关注。
于那些正在经历着迅猛的社会、经济变革而灾象丛生的国家来说,我力图找出一些条件,俾使这些国家能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和实现政治稳定的目标。
”通过对几十个发展中国家进行研究,他得出一个重要论断,即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如果贫穷国家出现动乱,那并非他们贫穷,而是因为他们想致富。
对当前我国社会稳定影响最大的转型是近30多年来改革开放,我们经历了从阶级斗争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2020年山东省德州市田庄乡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年山东省德州市田庄乡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内阁制代替三省制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参考答案:D君主专制。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的“从秦国开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可知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秦始皇统一后在全国确立推广,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而巩固郡县制。
因此D项符合题意。
A项发生在奴隶社会初创时期,B项发生在明朝,C项发生在元朝,都不符合题意。
2. 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剧变 B.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C.内战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D.抗战期间民族企业被日本整体吞并参考答案:B3.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咨文中说:“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以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
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
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这里,美国对“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A.罗斯福新政B.新经济政策C.“冷战”政策D.“孤立主义”参考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对“冷战”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杜鲁门”和“1947年”,首先要联想到杜鲁门主义,根据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可判断材料中“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指的是苏联,美国对苏联采取的措施是“冷战”政策。
故答案为C。
4. 孙中山在1924年的演讲中指出“现在研究社会问题的人,也没有一个不是崇拜马克思做社会主义中的圣人。
金榜高考一年权威预测28 史观史论·全能训练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史观史论·全能训练史观史学运用特色训练一、选择题1.(2011·江南十校模拟)以下是对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评价:①民主革命的先行者②中国近代化先驱③移风易俗的倡导者④有世界影响的伟人。
其中②④评价的角度是( )A.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B.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C.社会史观、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2.(2012·沈阳模拟)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值和扩展。
”该观点体现了( )A.革命史观B.现代化史观C.唯物史观D.整体史观3.(2012·青岛模拟)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它包括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等。
下列关于史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同一个史料,人们可能会做出多种解释B.史料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依据C.在三种史料类型中文字史料的价值最高D.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4.(2012·合肥模拟)“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以及革命、起义、暴动等事件与过程,常常被列为重点。
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事件中的大部分,多半是属于为争取文明进步而付出的代价。
这一切当然是必须讲的。
但是如果只讲代价部分,不讲或少讲文明进步本身,不论述文明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这能算是完整的历史吗?”上述观点所体现的史观是( )A.阶级斗争史观B.文明史观C.近代化史观D.全球史观5.(2011·新余模拟)卢奇安在《论撰史》中提出:“历史学家务使自己的头脑有如一面明镜,清光如洗,纤毫不染,照见人脸,丝毫不爽。
这样,他才能如实反映出生活的现实,既不会歪曲真相,又不会使之失色。
”他的这一史学理论缺失的主要是( )A.史家的创作激情B.作者的主体意识C.流畅的叙述笔法D.对史料的批判精神6.(2012·深圳模拟)近年来,出版了大量与蒋介石有关的书籍:《蒋介石传》《蒋介石与汪精卫》《蒋介石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蒋介石日记揭秘》等,蒋介石的形象也从单一走向多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年 8月 01
濮 阳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a f u a g V c t n l n e h ia olg o r lo y n o ai a d T c nc lC l e n P o a e
Vo . No 4 1 24 .
Au .2 g 011
探析唐德 刚先生 口述史 中的“ 社会转型 ” 思考
朱春 龙
( 安徽 大 学 历史 系 , 安徽 合肥 20 3 ) 30 9
摘 要: 唐德 刚先生, 作为海外华人 中从事 口述史的开拓者 , 口述 史学 中深藏着他“ 其 社会 转型” 的思考 , 他也正是在这一“ 社会
收稿 日期 :0 1 0 3 2 1 — 5— 0
亚大学 口述计划项 目的委派与李宗仁访谈合作 ,撰
写《 李宗 仁 回忆 录》前 后耗 时六 年 。据他 自己坦 言 , ,
这部长达 5 万言的口述史著作是其一生著述中“ 5 用
功最深 、 费力最 大 、 遇苦 难最 多 的一部有 原始 性 的 遭
些 党政 军学 界名 人 , 由于种 种失 意或 被挤 压 , 或 纷纷
史 学家 , 唐德 刚先 生 的史学 著作很 多 , 《 如 晚清 七十 年 》 《 氏当 国》等 , 使他 蜚声海 内外 和 富有 开创 、袁 但
避 逃美 国 , 做起 了 “ 寓公 ” 。唐德 刚先 生学 以致用 , 利 用 自身 条件 , 交朋 友 , 广 做起 中国近现 代 口述历 史 的 实 践与 研究 。 总之 , 在历 史 的这种 偶然 与必 然 的转换
山佛 利 蒙家 中过世 , 享年 8 9岁 。作为 海外 著名华 人
该 校 的史 学博 士 , 以后 留校任 教 , 览群 书 , 为他 博 这 接触 哥大 口述历 史研 究 提供 了便利 。 不仅 如此 , 唐德 刚先生 还有 一个 做 好 中国近 现代 口述 史研 究 的难得 有 利 因 素 ,那 就是 他 是 国 民党 C C派元 老吴 开 先 的 快 婿 。 国共 战争 后 , 国民党 败退 台湾 , 国民党 内 的一
任驻 英 大使 这一 段 时期 的 口述史 ,而 这一 段 时期 是 顾 氏一生 中最 精 彩 、 重 要 的时期 。 最 大约 在 16 9 2年 , 唐德 刚先生 因调 离 哥大 口述 历史 研究 室 而停 止 了顾
成就
唐德 刚先 生 ,作 为海外 华人 学者 中从 事 口述史 研究 的开 拓 者 ,他 的 口述史 学著 作是 一 种 以他 对 中 国近 现代 转 型论为 本体 来 书写这 一转 型社 会历 史 的
一
历史 的实践工作。 他最早的一部 口述史著作《 胡适 口 述 自传》 其英文版本成书 、 , 出版在 17 年 , 92 其读者
一
中, 造就了一代大家 , 造就了口述史研究中的一棵奇
葩。
上 文所分 析 的天 时 口述史 学之 路及 其 口述史 学
面 的条 件促 使 了唐德 刚先 生从 事 口述史 的实践 。他
在 哥伦 比亚 大学 口述 历史 研究 室 ,长期 从事 着 口述
转型” 的指 引下从事近现代 口述史学的, 这体现 了体 与用的结合 。 关键词 : 唐德刚先生 ;2 史学; 1述 : 社会转型论
中 图 分 类 号 :0 K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 1 12 1 )4— 0 5—0 17 9 6 (0 10 0 4 3
性的是他 口述史的研究及其著述 ,其 口述史著作有 《 胡适 口述 自传》 《 、 胡适杂忆》 《 、 顾维钧回忆录》和 《 张学 良口述史》 。 等 笔者学识有限, 在此欲以他的这
些 口述史 学 著作 为文本 , 探求 其 口述史 学 中的 “ 来 社
会转 型 ” 思考 , 还请 专家 指正 。
对象 为不 懂汉 语 的洋学 生 ,17 9 9年 ,他 又把 其 翻译
种方 式 。 纵观唐 德 刚先生 一生 的经 历可 以看 出 , 他
成中文 , 并在国内发行 , 迄今为止 , 成为国内寥寥可
数 的畅销 口述史 ; 15 春夏 开始 , 从 98年 他受 哥伦 比
是 在历 史 的偶 然与 必然 的转 换 中走 上 研究 口述 历史 的 。幼时 在合肥 老 家上过 私塾 , 十岁 就圈点 过 《 治 资 通 鉴》 ,始 终对 中国传统 文化 有着 一种 认 同与眷 恋 ; 由于生 在 民 国 , 会 转型 , 社 复杂 多变 , 青年 时 当过小 兵 , 过 中学教 师 , 做 这些 都为 他 以后 从 事 中国近 现代
作者 简介 : 朱春龙(9 6一) 男, 18 , 安徽宿松人 , 安徽 大学历 史系 2 0 0 9级 史学理论与 史学史专业硕 士研 究生。主要研 究方向 : 史学
理论 与 史 学 史 。
一
4— 5
史 书” ” …(。在 他忙 着访 问李 宗 仁时 , 又应 哥大 校 他 方 的要求 ,从 夏 连 荫小姐 手 中接 过顾 维 钧 口述史 的 任务 , 写 了《 撰 顾维 钧 回忆 录》 中从 11 9 2年到 顾 氏 出
近年来 , 国内各种媒体 、 网络和图书出版等都出
现 了大量关 于 口述 史方 面 的节 目和书 籍等 ,涌 现 了
一
转 型 时 期 的 口述 历 史 提 供 了难 得 的 素材 和 体 验 。 14 98年 ,唐 德 刚先生 获得 去美 国留学 的机会 ,15 92
年 ,他获 得哥 伦 比亚大 学硕 士 ,1 5 进一 步获 得 9 9年
股“ 口述史 热 ” 。在 深人追 溯这 一股 热潮 背后 的领
军 者 时 ,不 得不 提起 作 为海外 华人 中从 事 口述 史研 究 的开 拓者 ——唐 德 刚先生 。唐 德 刚先生 ,12 90年 生, 安徽 合 肥人 , 名美籍 华 人学者 、 史学 家 、 记 著 历 传 文 学家 、 红学 家 , 20 于 09年 l 0月 2 6日在美 国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