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生理学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
2. 继发性主动转运
方向: 低→高 介导蛋白质:转运蛋白 分类: 同向转运 逆向转运 转运物质举例:
Na
+
葡萄糖(小肠上皮、肾小 管上皮)、氨基酸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
单纯扩散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举例 顺浓度梯度 不需要 不耗能 O2、CO2、H2O、 甘油、乙醇、苯 等 易化扩散 顺浓度梯度 需要 不耗能 葡萄糖进入红细 胞 主动转运 逆浓度梯度 需要 耗能 Na+、K+、Ca+等 离子; 小肠吸收葡萄糖、 氨基酸等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最大
3)膜外正电变为流动阻力
4)当动力(浓度差)=阻力(电位 差)时,跨膜流动停止
5)达到 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即 K+平衡电位。
结论:静息电位相当于K+平衡电位
3. 静息电位小结
1) K+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静息电位接近于K+的 电-化学平衡电位。 2)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Na+也有一定的通透性,通常静息电位 略低于K+平衡电位。 3)静息电位=极化状态,是一个现象的两种表达方式。 4)静息电位的大小主要受细胞内外K+浓度的影响,细胞代谢障 碍也可影响静息电位。
一、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跨膜转运
二、大分子物质和颗粒物质的跨膜转运
一、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跨膜转运
(一)被动转运
(二)主动转运
(一)被动转运
概念: 是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的跨膜 转运形式,转运过程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其动力为细 胞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分类: 1.单纯扩散(不需膜蛋白辅助) 2.易化扩散(需膜蛋白辅助)
临床医学生理第二章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名词解释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4.阈值(阈强度);5.阈电位;6.钠-钾泵;7.静息电位;8.动作电位;9.刺激;10.兴奋;11.兴奋性;12.兴奋—收缩耦联;13.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14.前负荷;15.后负荷;16.终板电位;17.强直收缩二、填空题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_______模型2.参与易化扩散的蛋白质包括_______和_______。
3.可兴奋细胞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
4.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方式是________。
5.静息电位负值增加的细胞膜状态称为_______。
6.构成动作电位除极过程的主要电流是_______。
7.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标志是_______。
8.主动转运的特点是_______浓度梯度转运。
9.动作电位去极化过程中Na+内流的转运方式属于______扩散。
10.脂溶性小分子(O2和CO2)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是_______。
11.阈电位是膜对_______的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的膜电位数值。
12.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膜对_____离子通透性增大所造成的,故接近___的平衡电位。
13.降低神经细胞外液K+浓度,静息电位幅值_______,动作电位幅度______。
14.降低神经细胞外液Na+浓度,静息电位幅值________,动作电位幅度______。
15.Na+泵是______酶,它分解1分子A TP可以从胞外泵入_______,从胞内泵出_______。
16.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7.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和而改变的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18.当肌纤维处于最适初长度时,肌小节内的粗、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此时肌肉若作等长收缩,它产生的最大,若作无负荷收缩,它的最大。
三、是非题1.细胞膜的超极化意味着兴奋。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物理学上的扩散原理,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做跨膜运动,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称为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或带电离子借助载体或通道,由细胞膜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跨膜转运过程不消耗能量。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功能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静息电位:细胞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细胞在进行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阈刺激:当刺激持续的时间和刺激的变化率一定时,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能使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全部打开,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局部电流:静息部位膜内负外正,兴奋部位膜极性反转,兴奋区与非兴奋区之间存在的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及其表现,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客观指标。
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阈刺激和阈程强度是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
极化:细胞安静状态下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的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表示膜的极化状态减弱,这种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
绝对不应期:在兴奋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这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后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激强度必须大于原来的阈值,这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1/2I+A+1/2I),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
在体骨骼肌安静时肌节长度约为2.0~2.2微米。
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安静情况下,未受刺激的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膜内K†浓度高,K†向外扩散;由于细胞内的阴离子不能通过细胞膜,因此出现“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差;随着K†向外扩散的进行,这种电位差加大;而这种电位差是K†向外扩散的阻力,当这种阻力(电位差)和K†向外扩散的动力(浓度差)相等时,K†向外净扩散为0,膜电位不再发生变化而稳定于某一数值,即K†平衡电位。
生理学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的基本功能,包括①细胞的物质跨膜转运功能②信号转导功能③生物电现象④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一、细胞膜的结构概述质膜的组成磷脂>70% 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脂质胆固醇<30%糖脂<10%细胞膜=质膜蛋白质:功能活跃的细胞,其膜蛋白含量较高糖类膜结构:液态镶嵌模型膜的基架是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其间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一) 脂质双分子层1、磷脂、胆固醇和糖脂都是双嗜性分子。
●磷脂分子中的磷酸和碱基、胆固醇分子中的羟基以及糖脂分子中的糖链等亲水性基团分别形成各自分子中的亲水端,分子的另一端则是疏水的脂肪酸烃链。
这些分子以脂质双层的形式存在于质膜中,亲水端朝向细胞外液或胞质,疏水的脂肪酸烃链则彼此相对,形成膜内部的氨基酸的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主要分布在膜的近胞质的内层,而磷脂酰胆碱的大部分和全部糖脂都分布在膜的外层。
2、膜脂质的熔点较低,在体温条件下呈液态,因而膜具有流动性;但脂质双层的流动性只允许脂质分子作侧向运动→使嵌入脂质双分子层中的膜蛋白也发生移动、聚集和相互作用→膜上功能蛋白的相互作用、入胞、出胞、细胞的运动、分裂、细胞间连接的形成。
●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包括:①胆固醇的含量。
胆固醇分子中的类固醇核与膜磷脂分子的脂肪酸烃链平行排列,在膜中起“流度阻尼器”的功能,可降低膜的流动性。
②脂肪酸烃链的长度和饱和度。
如果脂肪酸烃链较短,饱和度较低,则膜的流动性较大;反之,如果烃链较长,饱和度较高,则膜的流动性就较小。
③膜蛋白的含量。
镶嵌的蛋白质越多,膜的流动性越低。
(二)性残基为主,肽键之间易形成氢键,因而以仅螺旋结构存在;暴露于膜外表面或内表面的肽段是亲水性的,形成连接这些α跨膜螺旋的细胞外环或细胞内环。
由于脂质双层中疏水区的厚度约3nm,因而穿越质膜疏水区的跨膜片段约需18~21个氨基酸残基,以形成足够跨越疏水区厚度的α螺旋。
生理学 第2章细胞
传播,但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其电位变化幅度减
小最后消失故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的传播; (3)可以总和 ①空间性总和 ②时间性总和
01:04
小结:局部反应与动作电位之比较
项 目 局 部 反 阈下刺激 较少 小(在阈电位以下波动) 有(时间或空间总和) 无 呈电紧张性扩布,随时间 和距离的延长迅速衰减, 不能连续向远处传播 应 动 作 电 多 大(达阈电位以上) 无 有 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 连续而不衰减地向远 处传播 位
01:04
(三)产生机制
产生条件主要有两个: •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外Na+内K+状态), 即存在浓度差; • ②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安静状态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K+顺浓度差外流, 随着K+外流,膜内外K+浓度差(化学驱动力)↓ , K+外 流引起的由细胞外向细胞内的电场力(阻力)↑,当动 力和阻力相等时,K+净移动为0,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 也稳定于某一数值,称为K+平衡电位。
01:04
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一些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 性结合并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蛋白质。可分为膜受体和胞 内受体,通常指膜受体。 受体基本功能: 1.能识别和结合体液中的特殊物质,具有高度特异性,
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可靠。
2.能转导各种化学信号,激发细胞内产生相应的生理 效应。
01:04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门控离子通道分为三类: 1) 电压门控通道:在膜去极化到一定电位时开放,如神经 元上的Na+ 通道;K+ 通道等。
专升本生理学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名词解释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3.经载体的易化扩散4.经通道的易化扩散5.被动转运6.主动转运7.受体8.静息电位9.极化10.去极化11.超级化12.复极化13.动作电位14.阈电位15.局部兴奋16.绝对不应期17.终板电位18.兴奋--收缩耦联19.前负荷20.后负荷21.等长收缩22.等张收缩23.单收缩24.强直收缩答案: 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
2.易化扩散是指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3.经载体的易化扩散是指一些亲水性小分子物质经载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
4.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是指各种带电离子经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5.被动转运是指物质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不需消耗能量。
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6.主动转运是指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而实现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7.受体是指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并结合特异性化学信息,进而引起细胞产生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蛋白质。
8.静息电位是指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9.极化是指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所处的“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
10.去极化是指静息电位的减小即细胞内负值的减小。
11.超极化是指静息电位的增大即细胞内负值的增大。
12.复极化是指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的恢复。
13.动作电位是指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给细胞一个有效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它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
14.阈电位是指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15.局部兴奋是指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产生的较小的、只限于膜局部的去极化。
16.绝对不应期是指组织细胞在兴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无论给予多大的刺激也不能使它再次兴奋。
17.终板电位是指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终板膜产生的去极化电位。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
主动转运 需由细胞提供能量
逆电-化学势差 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大
被动转运
不需外部能量 顺电-化学势差 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小
(三)出胞和入胞
出胞作用
入胞作用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导功能
细胞外信号分子通称为配体。 受体是指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特异性识别生 物活性分子(配体)并与之结合进而诱发生物效 应的特殊蛋白质,即细胞接受信息的装置。 细胞外环境变化的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 内,引发靶细胞相应的功能改变,包括细胞出现 电反应或其他功能改变。这一过程称为跨膜信号 转导,是细胞的基本功能之一。
3.DG-PKC途径
DG留在膜的内表面,和膜磷脂中的磷脂 酰丝氨酸共同激活蛋白激酶C(PKC)。 PKC有多种亚型,它们广泛分布于不同类 型的组织细胞,激活后可使底物蛋白磷 酸化,产生多种生物效应。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 物质转运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一)脂质双分子层
构成:由双嗜性脂质分子两两相对 排列成双分子层
(二)嵌在细胞膜上蛋白质
以两种 形式存在: 外周蛋白 整合蛋白
(三) 糖类
形式: 糖蛋白或糖脂
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小分子: 被动转运、主动转运 大分子、物质团块:胞纳、胞吐
“钠-钾泵”,简称钠泵:分解ATP,逆浓度差 主动地把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 胞外的K+移入膜内。
钠泵的意义:
①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的必要条件 ②维持正常细胞体积(防止细胞水肿)
③建立势能贮备(生电性)
继发性主动转运: 钠泵形成的势能贮备是某些非离子物质 进行跨膜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因而把这种 类型的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或称为协同 转运。 小肠上皮、肾小管上皮等对葡萄糖、氨 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就是继发性主动转运 过程。
生理学第二章细胞
微电极(单一神经纤维)
电压钳技术(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
膜片钳技术(单一离子通道)
膜片钳技术:可记录细胞膜结构中单一离子通道的电流 和电导。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分析进入分子水平的新阶段。
39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及其产生原理
(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细胞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RP实验现象:
40
41
证明RP的实验:
(甲)当A、B电极都位
性质:
于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内负外正(极化)
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 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 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 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
于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内无电位差。
42
➢ 膜电位变化中的几种状态
a⑧f①t正eR⑥r后e-Ksp电+to从it位ne细gn(pt胞oiptao内elsn)i转ttii移avle到细胞 a化ft③e外r膜-液p去o使t极e细n化t胞i达a复l阈)极:电超化位级水平,
电⑤④压N去门a②+极通控阈化道N刺a:关+激通N闭a道+,迅开K速放+通进。道入 Na开细+进放胞入细胞。
复极化(repolarization) : depolarization→ polarization
43
(二)静息电位(RP)的产生机制
1. 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及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1) 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匀 [Na+] o >[Na+] i ≈ 10∶1, [K+]i>[K+]o≈30∶1 [Cl-] o >[Cl-] i ≈ 14∶1, [A-]i>[A-]o≈ 4∶1
《生理学基础》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促使外流的动力:膜两侧[]的浓度差, 阻止外流的阻力:膜两侧的电位差 当动力(浓度差)= 阻力(电位差) 的跨膜净通量 = 零,此时的电位差 值称为的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 的平衡电位
45
.动作电位与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刺激后,在静息
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可扩布的快速而可逆的 电位变化,
条件: ①安静时膜内高 ②安静时膜对的通透性高
只对有通透性 对其他离子通透性极低
—— 外流
外流的动力:膜内的高势能 外流的条件:安静时膜对有通透性
32
二、动作电位 ()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
v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 可传导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阈刺激和阈电位的概念不同,但对于导致细 胞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结果相同,故都能反映细 胞的兴奋性 。 阈电位一般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 如:神经和肌肉细胞,阈电位为~。
58
(三) 阈下刺激、局部反应及其总和 概念: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 化(即 局部电位),称局部兴奋。
59
局部反应的特点:
19
三、主动转运
.定义 v 膜上“泵”的作用,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
.特点 v逆浓度差、逆电位差(低→高) v需要泵蛋白帮助 v消耗能量
.意义 v膜内外不均衡离子分布
20
v正常情况下,、在细胞内外的分布有很大 的不同,以神经细胞为例:
细胞内 倍
细胞外
倍
v这种不均衡的离子分布在所有细胞膜两侧普 v遍存在,是通过消耗能量来形成和维持的。
.物质转运功能:营养物质与代谢产物的 进入和排出都经过细胞膜转运。
.受体功能:细胞膜受体具有识别和接受 刺激信号的能力,并引起细胞内信号转 导过程。
中职护理专业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线粒体在能量代谢中作用
能量供应
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 力工厂”,通过氧化磷 酸化过程为细胞提供所 需的ATP能量。
热量产生
在线粒体内进行的氧化 磷酸化过程中,部分能 量以热能形式释放,维 持体温和提供细胞代谢 所需的热量。
调控细胞代谢
线粒体通过调节 ATP/ADP比值和细胞内 氧化还原状态,参与细 胞代谢的调控过程。
溶酶体功能
溶酶体主要参与细胞内的消化过程, 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以及吞噬 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自噬作用机制和生理意义
自噬作用定义与分类
自噬作用是细胞通过形成双层膜结构的自噬小体,包裹部分细胞质和细胞内需 降解的细胞器,然后与溶酶体融合并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以实现细胞本身 的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
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元细胞增殖异常或凋亡增加导致的疾病,如 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抗肿瘤药物对增殖调控影响
化疗药物
通过干扰DNA合成、破坏细胞周期调控等机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如烷化剂、抗代谢药物等。
靶向治疗药物
针对特定分子靶点设计的药物,如针对EGFR、HER2等受体的单克隆抗体或小分子抑制剂。
线粒体相关疾病及药物治疗
01
线粒体疾病分类
线粒体疾病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其中遗传性线粒体疾病主要
是由于线粒体DNA或核DNA突变所致。
02
线粒体疾病症状
线粒体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如神经系统、肌肉系
统、心血管系统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03
药物治疗
针对线粒体疾病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抗氧化剂、辅酶Q10、维生素C等,
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以及信号 转导途径的交叉对话和整合。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一)信号分子
1. G蛋白
2. G蛋白耦联受体
3. G蛋白效应器
4. 第二信使
5. 蛋白激酶
1. G蛋白
即鸟苷酸结合蛋白,是 耦联细胞膜受体和蛋白效 应器的膜蛋白。
结构特征: ① 由α、β和γ三个亚单位组成,α亚单位 起催化作用; ② 有鸟苷酸结合位点;与受体及效应蛋白的 作用位点; ③ 有GTP酶活性; ④ 两种存在形式:与GDP结合的非活性形 式;与 GTP结合活性形式。
2. G蛋白耦联受体
受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识别生物活性分子(配体) 并与之结合,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的特殊蛋白质 。 其中一类受体需在G蛋白介导作用下才能完成其信号 转导功能,称为G蛋白耦联受体。 结构:一条多肽链,7个跨膜α-螺旋,膜外N末端,膜内C末端 作用:与配体结合后能结合并激活G蛋白
5. 蛋白激酶
能催化蛋白质磷酸化的一类酶。按作用底物分为:
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主要)②酪氨酸蛋白激酶。
蛋白质磷酸化的作用:
① 使酶活性改变→代谢改变; ② 通道开放→膜电位改变→兴奋性改变;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兴奋性(excitability):指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当机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刺激时,功能活动由弱变强或由相对静止转变为比较活跃的反应过程或反应形式,称为兴奋。
)神经细胞、肌细胞和部分腺细胞受到适宜刺激后可产生动作电位称为可兴奋细胞(excitable cell),对它们而言,兴奋性又可定义为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又可称为兴奋。
细胞兴奋性高低可以用刺激的阈值大小来衡量。
阈值越小,兴奋性就越高;阈值越大,兴奋性则愈低。
2.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外正内负电位差。
差值越大,则静息电位越大。
3.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峰电位(spike potential)是AP的标志。
特点:“全或无”现象;不衰减传播;脉冲式发放4.电紧张电位(electrotonic potential):由膜的被动电学特性(膜电容、膜电阻、轴向电阻)决定其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膜电位。
特征:等级性电位;衰减性传导;电位可融合。
电紧张电位没有不应期,反应可以总和5.局部电位:由少量离子通道开放形成的细胞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
特征:等级性电位(幅度与刺激强度相关,不具有“全或无”特点);衰减性传导(电位幅度随传播距离增加);没有不应期(反应可以叠加总和,时间和空间)。
发生在可兴奋细胞,也可见于其他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如感受器细胞。
6.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TP):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就出现膜上的钠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的这个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7.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和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物质由高浓度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侧移动的过程。
生理学课件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原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扩展
扩展
四、入胞和出胞
概念: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通过细胞膜变形活动进出细胞的过程,需细 胞消耗能量 入胞 吞噬 吞饮 出胞
二、易化扩散
概念:水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 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 特点:①顺浓度差:不需细胞消耗能量 ②需要特殊膜蛋白的帮助 载体转运 分类: 通道转运
1.载体转运
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等
特点:① 高度的特异性:一种载体一般只能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脂质双分子层液态镶嵌结构
一、单纯扩散
概念:是指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 运的过程。 特点:顺浓度差;不需细胞消耗能量 物质:CO2、O2、NH3、乙醇等 注:某种物质能否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过膜,除了取决于膜两侧浓度差, 还取决于细胞膜的通透性。
③ 竞争性抑制:一种载体同时转运两种或两种以上结构相似的物质 时,一种物质的增加,将减弱对另一物质的转运。
CONTENTS
2.通道转运
物质:无机离子、水 特点:通道的开或关 受化学因素的调控——化学门控通道 受电压因素的调控——电压门控通道
三、主动转运
概念:借助细胞膜泵蛋白的作用,将物质由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
一、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滑行学说——肌肉的缩短是通过肌小节中细肌丝与粗肌丝相互滑行的结 果(其间肌丝本身的长度不变)。
生理学第二章
特点 : ①扩散速率高,无饱和性; ②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不需另外消 耗能量; ③扩散量与物质浓度梯度和膜通透性呈正相关.
转运的物质: 有O2、CO2、NH3 、N2 、尿素、乙醚、乙醇、
类固醇类激素等少数几种物质。 注:膜对H2O具高度通透性,H2O除单纯扩散
外,还可通过水通道跨膜转运。
组织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对应关系
分 期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兴奋性 与AP对应关系 机 制
降至零 锋电位
钠通道失活
渐恢复 负后电位前期 钠通道部分恢复
>正常 负后电位后期 钠通道大部恢复
<正常 正后电位 膜内电位呈超极化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本节主要以骨骼肌为例讨论以下内容: ① 运动神经的兴奋如何传递给骨骼肌细胞而使它
膜外N端:识别、结合第一信使 膜内C端: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
细胞内生物效应
特点:①信号转导与G蛋白 无关;②无第二信使的产 生;③无细胞质中蛋白激 酶的激活。
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图示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bioc-lectricity) :是指一切活细 胞无论处于静息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存在 的电现象。
两种表现形式:安静时具有的静息电位和 受刺激时产生的动作电位。
(一)静 息 电 位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是指 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 在的电位差。
意义: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
静
息
电
位
测
定
B:电极A置于
示
细胞外,电 极B插入细
意
胞内,记录
图
到细胞
示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CAMP-PKA途径 cAMP主要通过激活蛋白激酶A(PKA)来实现信号转导功能。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PKA的底物蛋白不同,因此cAMP在不同的靶细胞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2.IP 3 -Ca 2+ 途径 IP 3 结合内质网或肌浆网膜上的IP 3 受体,导致其中Ca 2+ 的释放和胞浆Ca 2+ 浓度升高。Ca 2+ 作为第二信使,在信号转导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G蛋白耦联受体 7次穿膜的肽链构成,也称之为7次跨膜受体。胞浆侧有结合G蛋白的部位,通过与配体结合后的构象变化来结合和激活G蛋白。
2.G蛋白 GTP结合蛋白是耦联膜受体和效应器蛋白(酶或离子通道)的膜蛋白。
3.G蛋白效应器 有两种,即催化生成第二信使的酶和离子通道。酶主要是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AC),磷脂酶C(PLC),磷酸二酯酶(PDE),以及磷脂酶A 2 。
3.DG-PKC途径 DG生成后留在膜的内表面,激活蛋白激酶PKC,从而使底物蛋白磷酸化,产生多种生物效应。
4.G蛋白-离子通道途径 少数G蛋白可以直接调节离子通道的活动。也可通过第二信使来影响离子通道活动。
二、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一)具有酪氨酸激酶的受体
受体一般只有一个跨膜。当细胞外的信号分子与它的受体位点结合时,就引起胞浆侧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激活,导致受体自身及(或)细胞内靶蛋白的磷酸化。与G蛋白无关。
4.第二信使 有cA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环一磷酸鸟苷(cGMP)和Ca 2+ 等。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调节的靶蛋白主要是各种蛋白激酶和离子通道。
5.蛋白激酶 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生理学(第7版) 第2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3)继发性~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1)特点: ① 间接耗能(钠泵—势能储备) ② 与膜中特殊蛋白质有关 2)转运体(transporter): ① 同向转运体 ② 逆向转运体
* 主动转运特点:
1)逆浓度差; 2)耗能
G
G
ATP K+
泵
ADP Na+ Na+ G
③机械刺激
图2-1 不同门控机制的离子通道 A. 电压门控通道 B. 化学门控通道 C. 机械门控通道
2. 载体(carrier)介导的的跨膜转运
由膜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完成
特点:
① 高度特异性 ② 饱合现象 (saturation) ③ 竞争性抑制 (competitive inhibition)
1.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有哪几 种方式?比较各种方式之间的异同。 2.试述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特征。 3.试比较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几种信号通路之间 的异同。 4.概述受体酪氨酸介酶介导的信号通路的组成、 特点及其主要功能。
1.*概念:
扩散的原理:布郎运动 (图示) 脂溶性物质由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
转运过程(如:O2,CO2…)。 扩散:指溶质分子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的运动
2.决定因素:
扩散通量:mol/cm2/s
1)膜两侧该物质浓度差 决定因素: 2)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与该物质的浓度差成正 比,与其他溶质无关
生 理 学 (第7版)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The basic functions of cell
本章重点讨论:
1.细胞膜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2.细胞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电活动 4. 肌细胞的收缩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三、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概念: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供能
而进行的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
分类: (根据膜蛋白是否直接消耗能量)
①原发性(简称:泵转运,如Na+-K+泵) ②继发性(简称:联合转运)
细胞膜脂质双层是一个天然屏障,各种离子和水 溶性分子都很难穿越细胞膜脂质双层的疏水区,从而 使胞质中溶质的成分和浓度与细胞外液显著不同。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细胞不断地通过细胞膜与 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交换的物质种类繁多,理 化性质各异,这决定了进出细胞的形式也是多种多 样的。常见的物质跨膜转运形式包括四种类型。
了解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是包被在细胞表面的薄膜,是具有特殊结
细
构和功能的半透膜;
胞
❖将细胞内容物与细胞外液隔开,使细胞独
立地存在;
膜 ❖直接与内环境接触,是物质进出细胞及信
息传递的必经之路。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1.屏障作用:使细胞内各种物质成分保持 相对稳定,及物质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差。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BASIC FUNCTIONS OF THE CELL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自学)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掌握※※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3.阈电位的概念
熟悉※ 1.受体的概念及功能 2.动作电位的传导
分类:
化学门控通道: 膜两则(外测)出现 化学信号时开放。 电压门控通道: 膜两则电位差改变决定 其开放或关门。 机械门控通道:
生理学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引言概述: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元。
细胞的基本功能决定了生物体的生理特性和生命活动的进行。
在生理学第二章中,我们将重点讨论细胞的基本功能,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生物体的生理过程。
本文将介绍细胞的五个主要功能,包括细胞的兴奋传导、物质运输、合成代谢、能量转化和自我修复等方面,以全面揭示细胞的工作机制和重要性。
正文内容:一、细胞的兴奋传导1. 神经细胞中的兴奋传导机制a.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b. 突触传递的过程与原理c. 兴奋传导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2. 心肌细胞中的兴奋传导机制a. 心肌细胞的起搏和传导系统b. 心肌的收缩和松弛过程c. 兴奋传导与心脏功能的关系3. 肌肉细胞中的兴奋传导机制a. 肌肉收缩的兴奋-收缩耦联机制b. 肌肉纤维与运动控制的联系c. 兴奋传导与肌肉功能的关联二、细胞的物质运输1.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a. 脂质双层构成的细胞膜b. 细胞膜的通透性和选择性c. 细胞膜对物质运输的调节作用2. 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机制a. 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区别b. 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与机制c. 运输蛋白的作用和调控3. 分子在细胞内的定位和分布a. 信号序列的识别和目标分选b. 转运蛋白和细胞器的结合和转运c. 物质分布对细胞功能的影响三、细胞的合成代谢1. 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与机制a. DNA转录为mRNA的过程b. tRNA与mRNA的配对和翻译c. 蛋白质合成的调控和后续修饰2. 糖代谢的途径与调控a. 糖异生与糖原代谢的关系b. 糖酵解与细胞能量的产生c. 糖代谢与代谢疾病的关联3. 脂质代谢的调节和过程a. 脂质降解和合成的平衡b. 脂质代谢与激素的调控c. 脂质运输与细胞膜组成的调节四、细胞的能量转化1. 细胞能量的产生与储存a.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途径b. ATP的合成与储存c. ATP在细胞能量转化中的作用2. 能量代谢的调节与平衡a. 能量代谢与酶的调节b. 细胞的能量平衡和稳态维持c. 细胞能量转化与整体生理调节3. 细胞能量的分配和利用a. 细胞内能量分配的优先级b. 细胞能量与生物体生理活动的关系c. 能量转化与疾病发生的关联五、细胞的自我修复1. 细胞自我修复的概念和机制a. 细胞损伤的修复过程b. DNA修复和蛋白质合成的关系c. 细胞自我修复与细胞寿命的关联2. 细胞自我修复与疾病治疗a. 干细胞的应用和发展前景b. 细胞疗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c. 细胞自我修复与疾病康复的关系总结:细胞的基本功能是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和适应外部环境的重要保证。
(2)细胞的基本功能
三. 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滑行学说 )
(一) 骨骼肌肌丝的分子结构
1.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杆+头(横桥) 与细肌丝可逆结合,拖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
具ATP酶活性,分解ATP供能 2.细肌丝:由三种蛋白组成 1)肌动蛋白:可与横桥可逆结合,被拖动滑行 2)原肌球蛋白:隔离横桥与肌动蛋白
3)肌钙蛋白:与Ca2+结合,改变构象
(二)骨骼肌细胞在光镜下结构
1.肌原纤维 暗带(粗肌丝):中间较明的为H区 明带(细肌丝):Z线连接
肌小节:暗带+ 2个1/2的明带
2.肌管系统
横管:肌膜延续,内为细胞外液传递电信号 纵管(肌质网):末端称终池(钙池) 贮存、释放Ca
三联体:横管+两侧2个终池,兴奋-收缩耦连的关键部位 3.兴奋-收缩耦连过程 肌膜Ap 至横管膜三联体(关键部位)终池 Ca通道开放Ca内流 肌浆中Ca(关键耦连物) 肌丝滑行收缩
3.产生机制
1)去极化:细胞受刺激时 Na通道开放,Na快速内流
膜内外Na浓度比约110 (动力) Na内流 受刺激时Na通道开放 ( 通透性)
浓度差(动力) Na 平衡电位
电位差(阻力)
即ap去极化至+30mv时
=
2)复极化:细胞去极化至一定程度 Na通道关闭,K通道 开放,在细胞内外K 的作用下 K外流,形成复极化
前提
本质表现
外在表现
2 刺激
1)刺激三要素:刺激强度、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刺 激 信 号 波 形
2)分类 按性质分:机械性、化学性、生物性、精神性等
按强度分:阈刺激、阈下刺激、阈上刺激
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此时刺激强度即阈强度(阈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静息电位产生机制的机制: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且细 胞膜对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K+>Cl->Na+>A-
[K+]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 [A-]i不能向膜外扩散 [K+]i↓、[A-]i↑→膜内电位↓ [K+]o↑→膜内电位↑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产生静息电位 综上所述,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 扩散的结果。所以,静息电位也称为K+平衡电位。
钠泵主动转运示意图
钠-钾泵:
又称钠-钾泵,是Na+-K+依赖式ATP酶。 可逆浓度差转运Na+和K+。 当[Na+]i↑/[K+]o↑激活 分解ATP产生能量
2K+泵至细胞内;3Na+泵至细胞外
维持[Na+]o高、[K+]i高 的状态
钠-钾泵活动生理意义: 1.保持K+、Na+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差,使酶 活性正常、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2.势能储备。 3.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前提。 4.生电效应。 5.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开放 膜外的Ca2+向膜内流动
接头前膜内的囊泡移动、融合、破裂,
囊泡中的ACh释放(量子式释放)
ACh与接头后膜上的AChR结合, 受体蛋白分子的构象发生改变
接头后膜对Na+、K+ ,尤其是对Na+的通透性↑
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
(四)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 1、传递过程为电-化学-电过程: 神经元轴突末梢动作电位→ACh+受体 →EPP→肌膜上的动作电位。 2、单向传递: 兴奋只能由接头前膜传到接头后膜。 3、时间延搁: 过程复杂:电-化学-电。
(二)神经-肌接头的微细结构•
接头前膜 :囊泡内
含 ACh, 并 以 囊 泡 为 单位释放 ACh (称量 子释放)。 接头后膜 :又称终 板膜。存在 ACh 受体 ( NAchR ) , 能 与 ACh 发生特异性结合。 接头间隙 :接头前 膜与接头后膜之间 的腔隙。
接头间隙
(三)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
终板膜电位 骨骼肌收缩
三、酶偶联受体介导 的信号转导 受体本身具有酶 的活性,又称受体酪 氨酸激酶。
生长因子
与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
细胞内生物效应
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示意图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概 述
一切生物体的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 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 “ 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临 床上广泛应用的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 等就是这些不同器官和组织在活动时产生 的生物电变化的表现。
Na+ Glu Na+
膜外
Ca2+
膜内
(三)出胞和入胞 • 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出细胞 ,是通 过细胞本身的吞吐活动进行的。 出胞:指细胞把成块的内容物由细胞内排 出的过程。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过程:如 激素、神经递质、消化液的分泌。
入胞:指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 细胞的过程。可分为: 吞噬:转运的物质为固体。 吞饮:转运的物质为液体。
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膜内外电位差↓→局部电位
当膜内电位变化到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
Na+顺电化学差和膜内负电位的吸引→再生式内流
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AP升支)
Na+通道关→Na+内流停+同时K+通道激活而开放 K+顺浓度差和膜内正电位的吸引→K+迅速外流 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RP水平(AP降支) [Na+]i↑、[K+]O↑→激活Na+-K+泵 Na+泵出、K+泵回,离子恢复到兴奋前水平→后电位
局 部 电 流 学 说
静息部位膜内为负电,膜外为正电 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膜外为负电 在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 膜外的正电荷由静息部位向兴奋部位移动 膜内的负电荷由兴奋部位向静息部位移动 局部电流形成
膜内: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上升 膜外: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下降 除极达到阈电位,触发邻近静息部位膜爆发新的动作电位
局部反应:
定义:
又称为局部兴奋或局部电位,指细 胞受到一次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上受刺 激的局部发生少量的 Na+ 内流,从而产生 较小的去极。但局部反应不能引起动作 电位的产生。(见下图)
局部兴奋
局部反应的特点: ①幅度大小呈“等级”性: 不呈“全或无”的特点。
②传导呈衰减式:
电位幅度小,并随传播距离的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而
以cAMP信号通路为例说明: 神经递质、激素等 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 激活G蛋白 兴奋性G蛋白(GS)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 ATP cAMP(第二信使) 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 细胞内生物效应
二、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
化学性胞外信号(如ACh) ACh + 受体=复合物
终板膜构象改变
离子通道开放 Na+内流
(二)继发性主动转运
概念: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 即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的转运时,能量 非直接来自 ATP 的分解,是来自膜两侧 [Na+] 差,而 [Na+]差是Na+-K+泵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
分类:
①同向转运
②逆向转运
(二)继发性主动转运:
又称为联合转运,可分为: 同向转运: 逆向转运:也称为交换。
(一)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Na+]o >[Na+]i
[K+]i >[K+]o
转运的物质:各种带电离子
(二)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转运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亲水物质。
特点: 需依靠膜蛋白的参与; 不需另外消耗能量; 选择性; 饱和性; 竟争性; 浓度和电压依从性。
迅速减小,最后消失。
③局部反应可以总和: 时间总和: 空间总和: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 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相对不应期: 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期间。 超常期: 小于原先的刺激强度便能再次兴奋的期 间。 低常期: 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的期 间。
4、神经末梢的一次动作电位只能引起一次 肌细胞兴奋和收缩。 5、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
细胞外液中的离子成分、 pH 、药物等
容易影响神经 -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例如:
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有机磷农药。
阻断ACh受体:(筒)箭毒和α银环蛇毒
可用作肌松剂。
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骨骼肌的兴奋不能直接引起骨骼肌的 收缩。 将骨骼肌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 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实现兴奋-收缩耦联的组织结构:肌 管系统。 在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物 质:Ca2+ 。
1、兴奋传递: 指动作电位从一个细胞传给另一个细
胞的过程。
2、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实质:
化学门控性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
3、兴奋传递的基本过程:
见下图。
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
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
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 囊泡中的ACh释放(量子性释放)
ACh与接头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 受体结构改变,离子通道开放 接头后膜对Na+、K+ (尤其是Na+)通透性↑ 接头后膜除极→接头后膜电位(EPP) EPP扩布至邻近肌膜 除极达到阈电位 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
锋电位是 动作电位产生 的标志。
位 -55
(mV)-70
(四)动作电位的特征: 1、传导不衰减。 2、产生是“全或无”式 的 :即同一细 胞上的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 离而改变的现象。 3、连续刺激不融合。 (五)动作电位的意义: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细胞受到刺激 (六)动作电位产生 的机制: 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激活而开放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
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 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迅速、可逆、可向远处传播的 点位波动。 • 静息电位实验现象:
一、静息电位 (一)定义: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 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
(七)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
刺激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三个条件:
足够的刺激强度; 足够的作用时间;
时间-强度变化率。
动作电位产生的前提:
组织细胞具有正常的兴奋性。
动作电位产生的必要条件:
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
阈电位: 使细胞膜对 Na+ 的通透性突然增大的 临界膜电位值。 细胞兴奋性的高低与细胞的静息电位 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呈反变关系。
(二)实验现象:
(三)与静息电位相关的概念:
极化:是指安静时,细胞膜两侧电位保持着内负 外正的电荷分布状态。
去极:细胞接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
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细胞去极时表现 为兴奋。 超极:是指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 细胞超极时表现为抑制。
复极:细胞膜发生去极后,电位又恢复到极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多细胞生物必须具备完善的信号转导系统 以协调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细胞间的信息传 递物质达几百种,如神经递质、激素、细胞 因子等。 跨膜信号转导主要涉及到胞外信号的识 别与结合、跨膜信号转导、胞内效应的产生 等三个环节。
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分为三类:
一、G蛋白偶联受体(GPCR)介导的信号转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