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 18 清朝建立与前期的繁盛教案 华东师大版

合集下载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朝的繁盛》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朝的繁盛》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朝的繁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朝的繁盛》》主要讲述了清朝的建立以及前朝的繁盛时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清朝的建立背景、入关定都北京、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的统治成就,以及清朝前期的繁盛景象。

本节课内容丰富,知识点众多,需要学生系统掌握清朝的建立背景、皇帝统治成就以及前朝的繁盛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朝代,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清朝的历史知识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对清朝的历史背景、皇帝统治成就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便于理解教材中的图文信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的建立背景、入关定都北京的过程,掌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的统治成就,认识清朝前期的繁盛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清朝的建立背景、入关定都北京的过程,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的统治成就,清朝前期的繁盛特点。

2.教学难点:对清朝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图文信息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精美的课件。

3.视频资料:关于清朝建立与前朝繁盛的相关视频。

4.图片资料:清朝皇帝画像、历史场景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清朝皇帝画像,引导学生关注清朝的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

了解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理解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通过设疑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相關知识点的能力。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影响2. 教学难点:探讨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联系第三单元所学知识回顾清军是如何入关的?结合清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自1616年建立后金、1635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到清朝统一全国。

长期战乱不已导致清朝建立之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统一中国后发展经济成为首要任务。

二、讲授新课(一)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 背景:教师讲述明朝末年,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2. 表现:学生观察课件表格、图像思考总结(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2)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3)庄稼方面种植(4)经济作物种植问题思考:说一说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学生讨论回答相关史事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

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历史下册 18 清朝建立与前期的繁盛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历史下册 18 清朝建立与前期的繁盛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期的繁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明朝末年的社会危机,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的过程,认识农民起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2.了解清军入关、清朝前期的繁盛等史实。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过程与方法:1.结合相关史料,说说明末政治腐败的表现,学会“论从史出”。

2.通过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康乾盛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以史为鉴,通过对明清帝国兴替的学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知道统治者采取正确政策的必要性,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康乾盛世”是清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奠定了疆域广阔、统一强盛的大国的格局。

教学重难点:重点: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康乾盛世。

难点: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李自成起义失败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前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又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那么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明清帝国是怎样更替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期的繁盛。

二、学习新课:讲述明宪宗、明熹宗疏于朝政的相关史事及语文教材中关于“魏忠贤连升三级,一群混蛋。

”的文章,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表现在哪些方面?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呢?(一)农民起义与明朝灭亡1.背景:学生阅读P94归纳明朝农民起义的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1)明朝后期,政治日益败坏,社会矛盾激化,王朝统治危机四伏。

(2)当时外部威胁也极其严重,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继位,改国号为“清”。

(3)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明军,逐渐建立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

2.爆发:学生对照课本了解:自1627年起,陕西地区因连年饥荒相继爆发多次农民起义。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清前期的兴盛与中期的危机教案中华书局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清前期的兴盛与中期的危机教案中华书局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清前期的兴盛与中期的危机教案中华书局版第18课清前期的兴盛与中期的危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康乾盛世、清中期出现的危机、清初实行海禁和闭关等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3.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康乾盛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清朝前期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等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康乾盛世、清中期出现的危机、清初实行海禁和闭关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清朝的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对中国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明白闭关自守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树立对外开放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康乾盛世、闭关锁国。

难点:清朝前期为什么要实行海禁与闭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前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又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但距清康乾盛世仅一百来年的时间,便陡然发生天翻地覆的逆转。

到了清朝中期,出现了统治危机,再加上对外政策上实行海禁与闭关,使得处于鼎盛时期的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迅速在世界潮流中没落,陷入受侮挨打的危局。

二、学习新课:(一)康乾盛世谈话法学习: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是哪几位皇帝统治时期?(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教师指出:这个是盛世是从康熙到乾隆年间,为什么说这一时期是一个盛世呢?表现在三个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104-106归纳概括。

学生同桌交流后回答明确: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粮食高产,农产品丰富。

手工业:生产工具有一定的改进,生产规模扩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质量高。

制瓷、丝织业、棉纺织业造纸业、制糖业、铜矿开采业均超过前代;对外贸易和商业城镇:北京、江宁、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大都市。

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前期的兴盛》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前期的兴盛》教案、教学设计
3.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指导学生理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的治理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对清朝兴盛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章内容,特提出以下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清朝前期的社会风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引导思考: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清朝前期兴盛的原因和表现。
4.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5.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清朝前期兴盛的原因及表现: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剖析,理解其内在联系。
2.清朝疆域扩张与民族关系:这是本章的难点,要求学生掌握清朝对蒙古、西藏、新疆等地区的统治,以及民族融合与矛盾的处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前期的兴盛》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清朝的建立过程,包括清朝的起源、建立者努尔哈赤、皇太极等历史人物。
2.掌握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兴盛表现,如康乾盛世的形成、农业生产的提高、手工业的发展等。
3.了解清朝前期的疆域扩张与民族关系,包括对蒙古、西藏、新疆等地区的统治。
4.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清朝前期兴盛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绘制一张关于清朝前期兴盛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清朝的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疆域扩张等方面的内容,以直观地展示清朝前期的发展状况。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朝的繁盛》说课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朝的繁盛》说课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朝的繁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朝的繁盛》主要讲述了清朝的建立及其前期的繁荣。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已学知识,通过分析清朝的建立背景、主要成就和原因,使学生对清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材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元朝的兴衰,对我国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清朝建立与前朝繁盛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的建立背景、主要成就及其原因;掌握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清朝的建立背景、主要成就及其原因;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2.教学难点:清朝建立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清朝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清朝时期的宫廷乐曲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清朝的建立背景、主要成就及其原因。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清朝的建立背景、主要成就及其原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案例分析: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从中体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清朝前期繁荣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清朝前期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学习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提到清朝前期的政治稳定、疆域扩大、人口增长等背景。
-介绍清朝前期文化、科技的发展,如科举制度、科学技术等。
2.详细讲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等方面的发展。
-农业方面:介绍主要作物、种植技术、农田制度等,如“摊丁入亩”制度。
3.创设合作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资料搜集、问题探讨等活动,促进生生互动。
-举办小组汇报、辩论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
-关注学困生,提供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3.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观点,以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批判性思维尚未完全形成,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审视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5.学生的兴趣和动机:针对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教师应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强调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提醒学生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个角度,如农业生产、手工业发展、商业贸易等,分析清朝前期该领域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朝的繁盛》教案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朝的繁盛》教案
4、乾隆时,人口有,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A、1.5亿B、2亿C、3亿D、4亿
5、描绘清朝前期苏州商业繁荣景象的是()
A、《清明上河图》B、《耕织图》C、《盛世滋生图》D、《清代纺织图》
五、布置作业:见成长资源(P57页8、10)、简答清朝前期繁盛的表现
六、板书设计:
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期的繁盛原因
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比较复杂,清军入关
教法设计:讲述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设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ppt、历史地图册、成长资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明朝建立的时间及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新课导入: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才会出现郑和七次下西洋。明朝后期,统治怎样?明朝又是怎样灭亡的?灭亡之后清朝统治的如何?我们本节课就来学习。
1、原因:清朝前期的、、和年间,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呈现出一派繁荣富庶的“盛世”景象。
2、表现:(1)农业:南方种植。引入的番薯、等高产作物,已在许多地方推广。
(2)手工业:著名的湖州丝、不仅输往各地,还行销国外。
(3)商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促使各地商业日臻繁荣。沿岸出现了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首都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朝的繁盛》教案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期的繁盛
历史备课组田剑 张丹霞 孙晶 主备人:张丹霞
内容标准:清朝建立,明朝灭亡的原因,清朝前期繁盛的原因和表现
研究修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清朝建立,明朝灭亡,清军入关以及清朝前期繁盛的原因和表现
(2)、通过课本内容和思考探究,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了解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与带来的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索清朝前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包括《耕织图》《盛世滋生图》等内容)【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导入新课紧接前面的复习内容,提示学生清朝前期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都承袭了历代中原王朝的做法,那么在经济上会制定和实行怎样的政策呢?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2.政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这也是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3.结果: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4.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及大运河等;③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髙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5.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在学习此节内容时,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认识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

七年级历史下册18清朝建立与前期的繁盛教案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18清朝建立与前期的繁盛教案华东师大版
(2)参观历史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观看清朝历史文物,增强对清朝历史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3)举行历史讲座:邀请历史专家或学者举行讲座,为学生讲解清朝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成就,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开展历史剧表演:组织学生开展历史剧表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清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推荐影视作品:推荐学生观看与清朝历史相关的影视作品,如《康熙帝国》、《甄嬛传》等,增强学生对清朝历史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3)图片资料:提供故宫、圆明园等历史遗迹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清朝的历史文化。
2. 拓展要求
(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阅读推荐的历史文献和观看影视作品,深入了解清朝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5)撰写历史研究性报告: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与清朝历史相关的话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撰写研究报告。
七、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1)阅读理解:请学生阅读一篇关于清朝历史的人物故事或事件报道,并回答相关问题,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论述写作: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清朝前期繁盛原因的论述文章,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逻辑严密、观点明确的论述,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的。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清朝的建立与前期的繁盛,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2. 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对清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提高学生的史证能力。
3. 历史解释:使学生能够对清朝的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全面、准确的解释,理解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初中历史课程清朝教案

初中历史课程清朝教案

初中历史课程清朝教案授课主题:清朝的兴衰
教学目标:
1. 了解清朝的建立和兴盛;
2. 了解清朝的衰落和灭亡;
3. 掌握清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重点:
1. 清朝的建立和兴盛;
2. 清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学难点:
1. 清朝的衰亡原因;
2. 清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通过问答的形式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引出本次课题。

二、清朝的建立和兴盛(15分钟)
1. 讲解清朝的建立背景和过程;
2. 介绍清朝的兴盛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三、清朝的衰落和灭亡(20分钟)
1. 分析清朝衰落的原因,包括内部问题和外部压力;
2. 探讨清朝的灭亡过程和结果。

四、清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0分钟)
1. 讲解清朝对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的影响;
2. 总结清朝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就清朝的兴衰展开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目,加深对清朝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清朝的兴衰历程,理解其中的原因和影响,从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清朝建立与前期的繁盛》教案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清朝建立与前期的繁盛》教案

《清朝建立与前期的繁盛》探究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

2.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3.了解清朝初年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情况。

掌握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明朝政治腐败的表现及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使学生掌握相关史实。

通过图片资料研究清朝前期普遍推广和种植的高产作物,合作探究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问题,使学生掌握相关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明朝政治腐败的引起农民起义,掌握明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理解只有政治清明、国家统一才能长治久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对手工工场特点、实质的理解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1644年4月,李自成指挥农民起义大军猛攻北京,明朝皇帝崇祯绝望自缢,明王朝灭亡。

强大的明朝是如何衰败的?李自成起义又是怎样失败的呢?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明朝后期的腐朽统治的表现?
探究点二: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探究点三:清朝为什么能够入主中原?
探究点四:清朝前期普遍推广和种植的高产作物有哪些?
探究点五:清朝手工工场的特点、实质及生产过程?
探究点六:人口的增长的原因以及带来的问题?。

【初中历史】清朝建立与前期的繁盛ppt优秀课件1 华东师大版

【初中历史】清朝建立与前期的繁盛ppt优秀课件1 华东师大版
进入北京,崇祯 帝自缢
清军入关
1644年,清军入 关,经过十余年, 建立起对全国的 统治
清朝前 期的繁 盛
在位皇帝:康熙、 雍正、乾隆(康 乾盛世)
原因:社会安定, 百姓安居乐业
表现(农业,手工 业,商业)
影响:人口大幅增 长,人口总数超3亿
1、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聪明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阔达的人相伴。 2、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有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非凡的信念。
了吴三桂的请求,进兵中原。
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 清顺治帝
拓展:清统治者入主中原的原因
(1)明朝政治腐朽至极,(根本原因)在农 民起义和清军的双重打击下,必然灭亡, 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
(2)李自成起义军进入北京后,贪图安逸, 迅速腐化。
(3)满洲贵族政权正属于上升阶段,吴三桂 引清军入关(直接原因)
努尔哈赤
清朝满八旗盔甲复员图
努尔哈赤为增 强女真军队战斗力, 创建了“八旗制 度”。所有女真男 子平时生产,战时 参加战斗,按照军 事需要来组织管理 整个民族。
正黄旗 正蓝旗
正白旗 正红旗
镶黄旗
镶白旗

镶蓝旗
红 旗
想一想:
努尔哈赤同宋元时期的哪几位少 数民族首领有哪些相似之处?
阿保机(契丹),阿骨打 (女真金),元昊(西夏), 铁木真(蒙古国)
7、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压力挑战,这一切消极的东西都是我进取成功的催化剂。 8、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老实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实人;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来是流水。14、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师:今天我们增加一个角度----人口的增长。

三、学习过程1.【梳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史实】师:同学们认真读书,归纳整理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表现,注意抓住关键词来描述史实。

生:分组发言。

【知识提纲】农业发展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水利设施较前代更加完善;③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湖广熟,天下足”);④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手工业发展表现:①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②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发展表现: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②农村地区形成工商业市镇;(盛泽镇、汉口镇)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北京、苏州等)③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师: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突出表现为:农业----耕地面积的扩大,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手工工场,商业----商业网和商帮,人口---迅速增长。

下面。

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档案馆”,借助各种类型历史资料,进一步去阅读去感受去分析去解读清朝经济发展的秘密。

2.【合作探究---走进“历史档案馆”】【农业篇】师:“夫农,天下之本。

”中国古代尤为重视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石。

资料一:清朝前期,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到乾隆末年,全国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年代耕地面积(公顷)1661年(顺治)549万1685年(康熙)617万1724年(雍正)683万1766年(乾隆)741万资料二:师:从资料一,你得到哪些历史信息?生:(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师:资料二是什么文物?为什么会出现?和资料一有联系吗?生:(文物为《清朝垦荒执照》。

它的出现表明参与垦荒的人特别多,政府重视,推行垦荒政策且进行规范管理。

垦荒政策的推行,极大推动了耕地面积的扩大。

)资料三:地图册64页《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谚语:湖广熟,天下足。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江县凯江中学校黄艳【教学目标】1. 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基本情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借助图片和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发展的相关史实;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学会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3.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了解自然、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清朝手工业工场的性质。

4.人口过度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计】首先出示学习目标。

第一部分导入(2分钟)师:首先,给大家呈现一组数字,大家猜一猜它们代表什么意思?(^1,400, 000, 000)生:当今中国人口数量约等于14亿。

(^7,500, 000, 000)生:当今世界人口总量约为75亿。

(4300, 000, 000)生:清朝人口总量约等于3亿。

师:具体是清朝什么时期?生:清朝乾隆年间。

师:清朝乾隆年间中国人口数量约为3亿。

我们把清朝建立到乾隆统治年间这段历史叫做清朝前期。

(板书:清朝前期)师:最后1个数字有些难度,但是基于前面3个数字进行类比,大家也是应该知道的。

(=900, 000, 000)生:乾隆年间世界人口总量约等于9亿。

(出示饼状图)师:当今中国人口总量约占世界比例的五分之一,而在清朝乾隆年间这个比例高达三分之一。

可见当时人口数量怎么样?生:非常多。

(板书:人口多)师:人口数量多和什么的发展密不可分?生:经济发展。

(板书:经济的发展)师:经济又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生:农业、手工业、商业。

师:这三个方面在清朝前期的发展状况如何?随之而来的人口数量的增多,又会带来怎样的社会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补全板书: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部分展开(34分钟)一、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10分钟)师:明朝末年的社会动荡对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破坏(展示图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期的繁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明朝末年的社会危机,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的过程,认识农民起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2.了解清军入关、清朝前期的繁盛等史实。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相关史料,说说明末政治腐败的表现,学会“论从史出”。

2.通过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康乾盛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以史为鉴,通过对明清帝国兴替的学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知道统治者采取正确政策的必要性,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康乾盛世”是清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奠定了疆域广阔、统一强盛的大国的格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康乾盛世。

难点: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李自成起义失败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前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又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那么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明清帝国是怎样更替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8课清朝建立与前期的繁盛。

二、学习新课:
讲述明宪宗、明熹宗疏于朝政的相关史事及语文教材中关于“魏忠贤连升三级,一群混蛋。

”的文章,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表现在哪些方面?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呢?
(一)农民起义与明朝灭亡
1.背景:
学生阅读P94归纳明朝农民起义的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明朝后期,政治日益败坏,社会矛盾激化,王朝统治危机四伏。

(2)当时外部威胁也极其严重,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继位,改国号为“清”。

(3)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明军,逐渐建立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

2.爆发:
学生对照课本了解:自1627年起,陕西地区因连年饥荒相继爆发多次农民起义。

教师指出:十余年间,农民起义虽遭挫折,但是长期坚持,终成燎原之势。

其中,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成为起义的主力。

3.李自成起义:
展示李自成农民起义图片、路线图。

学生讲述李自成起义的经过、结果。

引导学生认识到李自成起义的作用:导致明朝直接灭亡。

(二)清军入关
1.背景:
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起兵与李自成对抗,并向清军求援。

媒体出示吴三桂图片。

2.战局:
李自成东征,结果在吴三桂和清军的夹击下战败,在湖北遇害。

3.结果:
清军入关后占领北京,仍以此城为都,取代明朝。

随后,清朝统治者陆续平定各地抗清活动,建立对全国的统治。

(三)清朝前期的繁盛
多媒体展示《耕织图册》: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明确:反映了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情景,说明清初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教师指出:清朝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呈现出“盛世”景象。

历史上把这一盛世称为“康乾盛世”。

清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学生阅读课文P97—99,小组讨论归纳。

农业的进步:南方推广种植双季稻,单位面积产量大为提高;海外引入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迅速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显著增加,从而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手工业的进步:农村家庭手工业不断推广;湖州的丝、松江的布,不仅输往各地,还行销国外;全国大小城市和不少市镇开设手工业作坊。

商业的发展:商品生产的发展促使各地商业日臻繁荣。

南京、广州、佛山、厦门等地有新的发展;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指出:经济的繁荣和生活的安定,使人口数也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据统计,乾隆后期,全国的总人口数已超过3亿。

四、课堂小结:
明清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两个王朝,两者的兴替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明清时期,尤其是康乾盛世时期中国手工业、商业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都超越前代,我国封建经济出现了又一个高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