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2009年高考试题——语文(天津卷)精析版

2009年高考试题——语文(天津卷)精析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解析(天津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11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2.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上无效。

3.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一、(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揩.(kāi)油痉.(jīng)挛笑靥.(yè) 物阜.(fù)民安B.泥.(ní)古诤.(zhèng)友蹊.(qī)跷羽扇纶.(guān)巾C.滂.(pāng)沱摈.(bìng)弃聒.(guō)噪悄.(qiǎo)然无声D.洞穴.(xué) 糟粕.(pò) 酝酿.(niàng) 心广体胖.(pán)【答案】D【考点】考查正确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解析】A项的“痉挛”音“jìng”B项“泥古”音“nì”,C项“摈弃”音“bìn”【思路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多音字、音近字的读音,以及方言误读字的读音。

B项中的“泥”是多音字,在作动词的时候,应该读“nì”,作名词时读“ní”;C项中的“摈”和“摒”音相近,又都可以与“弃”组成合成词,所以很容易误读,“摒”读“bìng”,摈读“bì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雍容经典韬光养晦筚路蓝缕,以起山林B.安详遐思薪尽火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C.跨越振辐秘而不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D.坐阵砥砺学以致用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答案】:B【考点】考查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汉字。

高考语文试卷分析_OK

高考语文试卷分析_OK
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 人文环境。(0)
指城市的经济潜力比较大。(0)
13
另一道题是就“生命和自然”写一 段关于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感言
内容要符合要求(2分),运用排比 手法(3分)。
原题经历了从“题词”—“留言 墙”—“留言簿”的过程。
14
自然是无情的,人是有情的,解放军 是温情的。(4分)
39.80% 48. 00% 22.67% 62.33% 25.33% 74.17%
7
一、语言文字运用
8
语言文字运用由去年的5道题18分调 整为4道题15分,两道选择题,两道简 答题。
第1题语音,完全落实在多音多义 词的辨读上,与去年的多音字和形近字 综合考查相比应该说难度有所降低。
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B项 “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 绳/纤尘不染”。
20
《书沈通明事》,作者汪琬,清初三大
散文家之一,其文章“简洁有气,似柳子
厚”,选文是其代表作之一。第5题判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实一虚,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高
大)均正确,错误设置在D项“率倜傥非常
之人”的“率”为“率领”,实同“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第
7题“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
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 思密切相关,三项或以上的句子或成 分的排比。
说明阅卷者对考生是心怀同情,笔下 留情的。
15
汶川地震惊天雷,地动山摇覆压人,
救援队伍齐协力,求生本能险还生。
( 2) 结构不相同或不相似,
汶川大地震带走了生命、环境、建
筑,却带不走我们的信念、希望、团
结。(并非排比句,1)

2009语文高考试卷分析

2009语文高考试卷分析

江苏省09年高考语文试题,与去年比,是“涛声依旧”。

一、试卷结构及赋分第一卷,总分160分,分为:语文基础知识(语音、辨析病句、语言运用(下定义(根据材料简明概括)和依据语境运用修辞写几句话)共15分,文言文阅读19分,诗词鉴赏10分,默写8分,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23分,论述类或实用类阅读选做15分)共38分,作文70分。

第二卷(附加题)(文史类考生做)40分。

其中,文言文选段阅读(断句、理解、文学常识)共10分,名著阅读15分,现代文阅读分析鉴赏题15分。

二、试题解析及预测第一大题(语言文字运用题,共15分)第1题,考查语音(选择题,3分)。

此题难度有所降低。

考查的还是一字多音的辨析。

每个选项3组。

共涉及到12个字。

分别是“调、降、塞、省、拓、纤、圈、薄、重、否、乐、屏”。

没有什么冷僻的字,都是平时生活中常用的字。

预计,明年语音题还会考,也还会沿续这样的例题思路。

因此复习时,以多音字的辨析为重点。

第2题,辨析病句(选择题,3分)。

语病类型涉及到:1、成分残缺。

A中“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中“事件”后缺“发生”。

D中“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由于”放在“青少年”前面,使句子主语残缺。

2、搭配不当。

A中“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句中“频率”“增加”搭配不当。

3、不合逻辑。

B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存在的问题”是“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而不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

该题难度适中,病体也不怪诞。

只要考生达到训练要求,都能得分。

以后复习辨析病句,不要做偏怪的题,要把重点放在语法水平的提高上,做到从理性上认识病句。

单纯的多练,学生负担重,效果不明显。

第3、4题,是语言运用题。

语言运用,是命题者的“自留地”。

可以在考试大纲的范围(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内,较自由地创新。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详解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详解

200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详解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专家与通人雷海宗⑴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

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一大流弊。

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

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

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

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

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

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

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

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

⑵假定某人为考据专家,对某科的某一部分都能详述原委,作一篇考证文字,注释能超出正文两三倍;但对今日政治经济社会的局面完全隔阂,或只有幼稚的观感,对今日科学界的大概情形一概不知,对于历史文化的整个发展丝毫不感兴趣。

这样一个人,只能称为考据匠,若恭维一句,也不过是“专家”而已。

又如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

这样一个人,可被社会崇拜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他的精神是残缺的。

⑶再进一步。

今日学术的专门化,并不限于科门之间,一科之内往往又分化为许多的细目,各有专家。

例如一个普通所谓历史专家,必须为经济史专家,或汉史专家,甚或某一时代的经济史专家,或汉代某一小段的专家。

太专之后,不只对史学以外的学问不感兴味,即对所专以外的史学部分也渐疏远,甚至不能了解。

此种人或可称为历史专家,但不能算为历史家。

片段的研究无论如何重要,对历史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

安徽省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详析(下)

安徽省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详析(下)

安徽省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详析(下)淮南市中学语文学科中心组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四、(24分)该大题为语言运用部分,也就是大纲卷的第一大题与第六大题的合并,题目数6题,选择题3题,简答题3题。

分别考查了字形、成语、病句、图文转换(要点概括)、对联(修辞)和仿写(含阐释)六个点。

三个选择题没有什么特点,字形重新进入试卷,也只是考点的轮流考查而已。

后三题也没有什么创新的试题,这也是今年安徽卷没有亮点的地方,三个点都是常规题型。

对联只是排列组合的问题,只要具备一些对联的基本知识就可容易作答。

第20题也只是在内容上联系新课程,考查的形式上也很常规。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A.黄山以其巍峨奇特的石峰、苍劲多姿的青松、水质清净的温泉和波滔起伏的云海闻名于世,不愧是誉满全球的旅游胜地。

B.合肥新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它的建成将使我省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有助于安徽在中部地区的新一轮竞争中夺得头酬。

C.电影《梅兰芳》真实再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光鲜亮丽,生活中木讷寡言不黯世事。

D.从南方的冰天雪地到汶川的断壁残垣,2008年.我们艰难跋涉;从奥运圆梦到“神七”翱翔太空,2008年,我们激情飞扬。

【答案】D【解析】本题吸取了浙江卷的考查形式,应该说更具理性化。

因为当今学生用错字主要是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不辨析词义而乱用同音字词造成误用。

A项的“波滔”是“波涛”的误用,B项的“头酬”为“头筹”的误用,“凸显”“突显”只是词义有区别(前为“清楚地显露”,后为“突出地显露”),字形都是正确的。

C项“不黯世事”应为“不谙世事”。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李娟、楚金玲等5人在这次全国选拔中脱颖而出....,以主攻手人选的身份进入中国排协公布的新一届国家女排20人大名单。

B.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09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09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语文科一、《考试说明》四大变化:今年的《考试说明》,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两个“有利” 、两个“体现”和一个“力求”。

即“有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要求”;“力求稳步推进,适度创新”。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今年的高考,一方面要对接高中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另一方面又倡导“稳步”与“创新”的关系。

1.增加选考内容,强化“选修”课程在教学中的位置。

2.不分卷,题型混编,淡化客观题在试卷中的地位。

3.试卷结构重新“洗牌”,突显考试内容难易结合。

4.内容赋分微调,强化主观题的主导地位。

二、新旧考纲的变化1.在考试能力要求方面,新考纲增加了“探究能力”,指的是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

2.新课程试卷由I卷阅读题和II卷表达题构成。

其中I卷包括“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和“现代文本阅读”(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两个板块;II卷表达题包括“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两个板块。

3.在考试内容方面,新考纲对原考纲的“语言文字运用”做了调整,强调学生要有运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如:语音考查由原考纲的“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改为“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字形考查由原考纲的“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改为“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新考纲也实行新的作文评分标准,每个错误字扣1分(重复不计)。

修辞考查新增了“反复”等。

4.原考纲现代文阅读板块,常考科技说明文阅读文段,而新考纲改考论述类文章。

在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新考纲减少了“访谈、调查报告”,增加了“科普文章”。

5.新考纲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占15%~20%,考生可以选择作答。

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实用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安徽卷,解析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安徽卷,解析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安徽卷,解析版)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本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所选的是很热门的一个话题——“通俗历史热”。

近几年来,通过媒体,尤其是电视,来推进史学的普及确实是很热门,中央台的“百家讲坛”就是典型。

所以,考生对此话题并不陌生。

所选部分层次分明,阅读的难度不大。

题目主要是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的角度设置,考生对此方式熟悉,操作起来也不是很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

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

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

2009语文高考考试说明-PPT文档资料-专业PPT文档

2009语文高考考试说明-PPT文档资料-专业PPT文档

(一)命题作文
最近几年考场命题作文在推出命题前,往 往增加了一些语言材料,融合了材料作文 的部分特点。要明确考题的意图所在,不 能看到标题就只管写,而应先分析附设材 料有什么意义。一般地说,这些材料有思 路提示、主题暗示、虚拟情境、示例列举 等作用。
语文参考试卷:请以“秋将至”为题,写 一篇作文。
(3)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此块内容最大的 变化是新增“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 讨”“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论述题。
此论述题及上所言探究题,要充分注意。
2.试卷结构,语言表达运用由31分压缩为 24分,现代文阅读由30分增为32分,古诗 文阅读由29分增加到34分。
考生应全面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尽可能 涵盖材料的各方面;进行逻辑分析,寻 找材料与材料间、材料与观点间的“桥 梁”或“中介”;明确写作方向,由具 体、个别,推出抽象、普遍的结论或道 理。
3.赏析作品形象
诗歌形象指的是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 寓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实物载体或事件 动作(心理、神态等)。我们要通过语言捕捉形 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之中的社会寓意,理解 其中的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诗词作品中的形象 大致可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人 物形象指作品中的诗人形象“我”或寄寓诗人情 感理想的他人形象。景物形象指情中景,也可以 说是自然意象。写景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物象 (山川草木)表现主观情思。有时诗歌撷取几个 意象,彼此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不能割裂开来。 事物(情节)形象指诗人借助某种具有特定内涵 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如咏物诗的“物”和 送别诗中的动作和神态细节等。
指点解题技巧,强化答题规范:
答这类试题时,要注意采用三段论方式: 首先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正反皆可(第7 题,测试卷和样卷有所不同,样卷对里面 列举的网络流行词进行了改动,删除了 “酱紫”“GG”,增加了“雷人”“山寨” 等,明显增大了网络流行词的正面形象色 彩,使得论题更具有中性色彩);论证或 解说自己的论点,包括反面驳斥相反论点; 总结延伸自己的观点。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全国卷乙卷)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全国卷乙卷)

200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解析余闻语文乙卷第Ⅰ卷第一大题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第一大题由辨识错别字、成语使用、辨析语病和衔接连贯4道题组成。

这大题与2008年相比,题量一样,赋分一样,4道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辨识字音、成语使用和辨析语病、衔接连贯基本模式没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菁.华(❑⑨⏹♈)宁.可(⏹❶⏹♈)冠.心病(♈◆①⏹)翘.首回望(❑♓②☐)B.吐蕃.(♐①⏹)庇.护(♌❶)歼.击机( ♓①⏹)呱.呱坠地(♈❻)C.请帖.(♦♓⑦)梵.文(♐②⏹) 发横.财(♒⑧⏹♈)按捺.不住(⏹④)D.链.接(●♓④⏹)创.口(♍♒◆①⏹♈)倒.春寒(♎④☐)拈.花惹草(⏹♓①⏹)【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字字音的正确识记。

能力层级为A级。

本题所给的四组词语中,只有D组中加点字的读音标注全部正确。

其他三组中每一组都有一个字的读音标注错误:A组是“菁(❑⑨⏹♑)”,B组是“蕃(♐①⏹)”,C组是“梵(♐②⏹)”。

这三字的正确读音分别为“ ⑨⏹♑”、“♌❷”、“♐④⏹”,其中“蕃”是多音字,它在用于地名时,不能读“♐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本题所给的四个句子,只有B项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

成语“春秋鼑盛”的意思是指一个人正当盛年,即年富力强;“春秋”在这里不是指季节,也不是指年代,它用于指代年龄。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2009年的高考落下帷幕,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从设题形式、试题难度以及题量等方面来看与去年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今年的考题重视语文与社会的联系,有效地渗透了文化内涵,凸显了人文情怀,彰显了语文学科的价值和魅力,是一份值得称道的试题。

今年全国语文试卷依然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

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30分;第Ⅱ卷包括文言文翻译题、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大阅读、语言表达运用、写作题,共120分,试卷满分为150分。

下面就各部分谈一下拙见1、语言基础知识部分今年的试题完全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这部分分别从字音、成语、语病、句子衔接四个方面设置题目,有效考查了考生日常的阅读积累、强化了使用语言的规范性。

字音的考查“菁华”、“冠心病”、“吐蕃”、“呱呱坠地”“梵文”“发横财”等都是常见的,难度不大;成语考查题难度较大,其中有两个成语是不常见的“春秋鼎盛”(比喻正当壮年。

是形容人的,不能用来形容时代))和“崇论宏议”(指高明宏大的议论或见解),平时考查的是三个常见的,一个不常见的,可是这次考查的是两个不常见的,加大了做题的难度;病句考查的都是平时常见的类型,偷换主语、成分残缺等知识点,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模糊性,有一定的难度。

连贯题只要学生找到句子之间的“连接点”比如“这种天赋”和试题里面的标点提示,即可用排除法做出,难度较小。

2、小阅读部分小阅读仍为3道题,选材为社会科学类文章《甲骨文解谜》,文章运用的知识比较多,文化底蕴深厚。

试题为“对文中信息的准确把握”“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文意推断”。

这三类题都是平时小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只要细心阅读,按照平时的做题方法是能够做好的。

但是因为这段文字是有关古文字学的,涉及的年代久远,过程繁多,虽然与语文有关联,但对中学生而言还是比较深奥,有些信息在限定的时间内把握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3、文言文阅读部分大纲对这部分的规定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009年高考汉语文(少数民族)试卷分析

2009年高考汉语文(少数民族)试卷分析

2009年高考汉语文(少数民族)试卷分析作者:陈晓娜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年第04期2009年高考汉语文试卷落实了《考试说明》中有关考试能力的要求和考试内容的规定,比照以往的高考汉语文试题,2009年试题仍遵循着“稳中求变”的原则,着重考查考生的汉语文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审美能力。

进一步体现出对汉语文能力的考查。

2009年高考汉语文试卷满分为150分。

基础知识48分,阅读42分,作文60分。

一、基础知识部分(1)汉语基础知识及运用。

考查的知识点有:语音,文字,词语,短语,扩缩句,句式变换,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以及语病辨析等。

与2008年相比少了文学常识和修辞,增加了词语的运用。

从总体上看,字音、字形的考查难度有所降低。

考纲要求识记通用教材中所涉及的常用汉字的音、形、义。

今年的高考试题很好地落实了考纲的精神,不偏不怪不难。

高考命题更关注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的思维品质,更注重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不在一些单纯考查识记能力的试题上设置障碍,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做法。

(2)词语的考查,题量增多,难度有所增加,这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原则,词语考查共8个小题,24分, (2008年7个小题,21分),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同义词辨析、词语色彩、词语释义、动词填空、形容词填空、虚词填空、词语的使用,成语使用,涉及面广,并且增加了难度。

如第三题,同义词辨析,四个选项,每一项中只有一个词有错,对学生来说,辨析同义词就是一个难点,选项中又只有一个是错误的,无疑加大了难度,这道题是学生的一个丢分点;又如第五题,前几年考查的是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2009年考查整个成语的释义,学生有点不适应,并且只有一个词语释义有错误,难度很大,这又是一个丢分点。

综合这几年出题的情况看,词语的考查,还要继续变化,题型有变化,难度还要有所增加,这有可能成为学生丢分最多的地方,今后的教学中,词语运用应是训练的重点。

有待强化。

(3)短语、扩缩句、句式变换,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以及病句的考查是试卷中稳定的题型。

2009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09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09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分析王玉强一、稳中有变,覆盖面广。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总体看难度是适中的,题型是基本稳定的,这反映了山东省自行命题在进入第五个年头之后的成熟,也反映了语文命题的题目、题型、难度的相对稳定,这为今后的备考提供了不少借鉴。

当然稳定是主要的,也有一些变化。

例如,第1题的字音与字形合成一个题目;把标点题放在了词语题目的前面;文言文的选文第一次从先秦散文中命题,今年的选文是选自《韩非子》,这就大大拓宽了文言文的选材空间,联系去年的《聊斋志异》选文,可见山东卷文言文选文不再受二十四史选文的常规,这是一个大变化,值得今后备考重视。

这些都是一些新变化。

二、重视基础,亦有探索。

今年拼音、字形题,词语题,病句题,文言文的虚词题,都不是很难,都是常见题目,有些词语就是课本上的。

例如,文言文虚词考了“者、而、以、且”,其来源都是山东省三种教材中相同文言文中的句子,比较简单。

当然,今年的名句考查是有些偏。

有八句名言,五句是教材中的,三句是课外的。

课外名句是:朝闻道,夕死可矣;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五句课内名句默写,两句比较容易:“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有三句比较偏,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从今年名句的考查看出两点:一是加大了课外名句的考查;二是考教材的名句,开始侧重相对“生僻”一些的句子,所以今后的备考还是要把要求背诵的全部会默写为宜。

三、语言运用,形式多样。

每年的试题,在语言运用题的设计上,形式变化多样。

山东卷往往有一个题目,是与现实问题有关的。

例如,今年的第18题看漫画说明内容与寓意,就是如此。

其目的就是关注地球与人类的生存,“水”已经告急了。

第16题与第17题,是概括信息与仿写诗句,都是我们反复训练的,只不过仿句里的关系要认识清楚。

四、现代文阅读凸现文学色彩。

三段现代文阅读,选材都是带有文学色彩的,这体现了山东命题的特点。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试题分析(语言基础与运用部分)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试题分析(语言基础与运用部分)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试题分析(语言基础与运用部分)2009年是广东省语文学科高考自行命题的第六年,也是新课标背景下广东新高考方案实施的第三年。

今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在能力考查、素质考查等方面的设计上,都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命题者通过高考命题的实施来更好地深化高中语文的新课程改革,有效促进教学和考试的良性发展这一指导思想,以及锐意改革、不断探索的精神。

2009年语文试题全卷6大题,24小题,选择题32分,非选择题118分,满分150分。

试卷的板块结构、题型设计、考点安排、能力考查及表述风格等基本与07、08年保持一致,个别题目的分值、取材方向、评分标准作了调整。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分值比例没有改变,选择题仍然约占全卷分值的21%,非选择题约占全卷分值的79%,与《考试说明》题型比例中规定的选择题约占20%,非选择题约占80%大体一致。

各大板块的分值也没有改变,仍然是语言基础知识4小题12分,古诗文阅读7小题35分,现代文阅读必考4小题16分,现代文阅读选考3小题15分,语言表达2小题12分,作文1小题60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小题赋分为4、6、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三道题仍保留为4、5、6分。

今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试题的取材方向与去年不同,文学类文本考查的散文,实用类文本则选择了人物传记。

如果说08年用小说配科普文,追求的是文体特征的迥异,那么,09年以写人散文配人物传记,追求的则是差异中的相近。

但是,求异也好,求同也罢,无论选择什么文体作为阅读考查材料,都向中学传达了扩大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能力的要求。

体现了命题者对语文新课程和《考试大纲》的研究,以及对同类文本阅读的基本规律和整体阅读能力考查的命题导向。

09年的选考阅读考查了“写作意图探究”,及时体现了《考试大纲》的新增考点。

今年的作文题有意识避开《考试说明》中列举的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三种题型,给出了跟这三种题型“似是而非”的命题形式,表现出命题者大胆探索、锐意创新的精神。

2009北京高考语文详解

2009北京高考语文详解

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逐题详解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答案】 C【考点】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和正确书写汉字。

【解析】将字音字形结合起来考查,不但可以减少题量,还符合生活语文的规律,应该大力提倡这种命题思路。

A项:其-奇,据词义可以推测出来;荟,音“huì”。

B项:“莅”音“lì”。

D项“圉”音“yǔ”【思路分析】对于北京考生而言,读音错误的相对较少。

同音字造成的错别字可以通过义辨法区别。

2.【答案】 B【考点】考查词语(实词)的选用【解析】近义实词可以从适用对象或范围、感情色彩、词义轻重、搭配习惯诸方面辨析。

遏制:重点是“制”,控制住/遏止:重点是“止”,使停止。

显然,目前对于环境恶化只能控制还不能使其停止,排除C、D。

善于:范围广/擅长:主要用于专业特长,如擅长绘画。

画山水,应该选用“擅长。

【思路分析】考生不必逐空选择,只需要选出自己最拿手的两空即可。

选择时,组词造句法最为适用,也最为实用。

如:维持秩序/按次序入场3.【答案】 D【考点】考查对成语的理解和选用【解析】D项望文生义。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思路分析】对于成语,要用文言文的知识来识记和理解,其中的典故成语如“世外桃源”、“目无全牛”、“五风十雨”等需要整体把握,切不可肢解、曲解。

4.【答案】 A【考点】考查辨析病句。

【解析】B项有歧义:“利息”的含义不明确,可改为“贷款利息”;“利息之高令人难以想象”与后文重复,可去掉。

C项后一分句暗换主语或谓语中心语残缺。

可在“耗时”前加“需要”,并去掉“不可或缺”。

D项表意不明:“这”指代的内容不明确,如果指“不能发生矛盾”尚可,指“发生矛盾后就各执己见”就不妥了。

【思路分析】病句的辨析和修改是考生的一块鸡肋。

除了平时的专项集训外,考生尚需要运用语感审读法、造句类比法、压缩主干法和从语法、修辞、逻辑和语意上综合分析。

2009年全国高考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真题解析

2009年全国高考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真题解析

2009年全国高考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真题解析(全国2)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作坊(zuō)心广体胖(pán)处方(chǔ)给予帮助(jǐ)B.燕山(yān)戎马倥偬(zǒng)落枕(lào)分外高兴(fēn)C.干系(gān)呼天抢地(qiǎng)饮马(yìn)供不应求(yìng)D.泡桐(pāo)济济一堂(jǐ)空余(kîng)作者附识(shí)答案:A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B、分外高兴(fân)C、呼天抢地(qiāng)D、作者附识(zhì)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研究结果表明。

那些心态平和,性格开朗,胸怀宽广的人比那些愁眉苦脸、孤独紧张,忧心忡忡的人出现精神疾患的概率要少50%B.对手在战战略上的调整使该公司必须作出选择:要么联手业内巨头,强势逼宫,使对手就范:要么急流勇退,套现获利,回归软件市场。

C.自第三分钟朴智星被断球后,曼联队在五分钟内竟然无法控制局面,二阿森纳队排山倒海般地速度狂攻,压得曼联最喘不过气来。

D.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

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答案: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

A、忧心忡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B、急流勇退: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

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时引退。

C、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D、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

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对象误用,不符合语境)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大学附属中学虞晔如一、语言文字运用二、文言文阅读四、名句名篇默写
六、选做题
甲、论述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论述类文本《说“异”》,原刊去年11月上海《文汇报》,长约5000余字,经删改,现约800字。

作者詹克明,物理学家,科普散文作家,曾发表作品《敬畏自然》、《瓦尔登湖――大地的眼睛》和《生物链断想》等。

全文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论证有力,观点新颖:绝不可小视异类。

题目设计基本同2008年。

⒗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6分) 答: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

肯定具有积极意义和带来创新结果的异类,容忍无害的异类现象。

(肯定积极的,容忍无害的,警惕假异类。

三个答到两个即可)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6分) 答:宇宙万物间普遍存在异类现象,所以是正常的;异类的存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是必需的。

16.学生答案失误:人们往往对异类持抵触态度。

(得1分)人们往往对异类不能正视。

(概括有误,“排斥、打压”不可换成“不能小视”,0分) 17.学生答案失误:说明了异类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带来的正面影响。

(说明了必需的原因,即后一个要点,缺少前一个要点,得3分)事物需要发展,体系必然转变,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突破口。

(同上,得3分)
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

(同上)不仅正常而且必需。

(抄写原句,没有表明态度,得0分)乙、实用类文本阅读《画家黄永厚》当是根据广见于网络的祝勇撰写的近5000 字的人物特写《黄永厚:冰炭同炉》改编的,现长近800字。

好多跟原文无关的很多内容都删了。

是命题者为考试题而改写的。

命题者设计的两题,立足点都在概括提炼信息上。

⒗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6分) 参考答案: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

(追求、经历、广泛的阅读、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独特的人生态度,又补充了天赋、机遇和个性。

答对五点即可得满分) 以下答案还算是答得较好的:①人生方面,幼年大病不死,人生多难,晚年才较安定。

②言谈举止方面,敢于对社会人生表态,但又深居简出,为人低调。

③作画方面,不愿把画给不看画的人,但可以随意给朋友。

④人物画方面,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己。

(得4分)大部分的失分在概括不全。

或丢了要点,或写了几点,实质仍是答了同一点。

⒘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参考答案: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这第三点可以说很牵强) 补充:对靠时常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不屑一顾,但认为人各
有志,不必非议。

日子过得有时动荡,有时安定,不肯将画卖给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却将其寄给熟悉或是陌生的朋友。

(得2分)对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不屑一顾,但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

(得2分)坚持自己的创作价值,对以市场为价值标准的画家不作批评。

(得2分)在绘画上不从流俗,只求表达自己的情怀。

在评价别人时,尊重别人,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

(得2分,两句话合起来,完整回答了补充答案)学生的主要错误是对“冰炭同炉”不太了解:学生1:①视图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
②但他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③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
④拒绝重金购画;⑤对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不屑一顾;⑥他孤傲中有一种顽强的自信。

(不明题意,不知何谓“冰”、何谓“炭”,何谓“同炉”,得0分)④兵不安,民不在,铁骑满郊畿,当年是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仅得1分)⑤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抄写原句,缺乏理解,仅得1分)⑥铁骑满街奔跑,写出了战争频繁,“膏锋锷”写士兵饥苦,生活处境困难。

“填沟壑”写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劳累;到处一片寥落萧条的景象。

(得2分)⑦战乱四起,百姓困苦,战争频繁发生。

(一知半解,没有扣住原句回答,得0分)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
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角度情感核心词对昔盛今衰悲慨对外敌人侵愤恨对统治阶层痛心对收复失地决心以上答对3点得3分关于“骑黄鹤”舒畅 1分这个标准对中学生来说太难了!
①由原先的感伤到后来的壮志勃发,反映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敌人的痛恨。

②由原来的遥望中原,想起当年,而又看到现实中的场景,感到惋惜,最后又希望自己再次回到汉阳城,为国效力。

③开始作者带着一种欣然向往的情趣,再后“再续汉阳游”表达了作者痛恨战争、希望自己能够报效祖国,从而流露出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④一开始,作者是怀着高兴的心情来登黄鹤楼的,可是看见中原一片狼籍,不免生出骑鹤远去之感。

考生写了很多,但什么要点也答不到:⑤作者希望下次看到的会是作者所想的那样,没有那些的“风尘恶”。

(不理解,0分)⑥作者喜欢宁静的生活,不喜欢战乱;喜欢游玩国家山水、人民富强,不喜欢千村寥落、到处荒烟;作者喜欢宁静舒适的国家。

(0分)⑦不再那么叹息,不再那么悲天悯人,他想用行动改变可以改变的,作出自己的选择。

(0分)⑧作者写登黄鹤楼看中原的大好河山,表达作者的<a name=baidusnap0></a>想念</B>之情;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表达了作者忠心报国、壮志难酬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看着宋朝的大好河山发出感叹之情,再到想忠心报国、壮志难酬的难过悲伤之情。

(大而化之,0分)失分原因一、读不懂诗歌而失分。

1.不明诗歌的基本内容 2.不明诗歌意象的深层含义 3. 不明诗歌的情
景关系二、不明解题暗示而失分。

1.题目的暗示 2.作者及朝代的暗示三、审题不清而失分。

1.不明诗歌的问题指向 2.不明诗歌的问题数量四、答题不规范而失分。

1.不会分析 2.答案不规范至于表述思路较混乱,术语使用不正确,多问答题无层次,答案没有要点化;一道题有两个小问题,一个问题有两个层次,但是考生不知如何有层次地有条理地回答好,遗漏步骤,或者是写“小散文”式的随便答,那就“多了去了”!课外内容考查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雄关漫道真如铁”和“苍山如海”两句,一反前五年命题常态,考生手足无措理所必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