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知识点

合集下载

峨眉山月歌全文注释赏析

峨眉山月歌全文注释赏析

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初二语文知识点:李白诗词鉴赏之《峨眉山月歌》

初二语文知识点:李白诗词鉴赏之《峨眉山月歌》

初二语文知识点:李白诗词鉴赏之《峨眉山月歌》本文是关于初二语文知识点:李白诗词鉴赏之《峨眉山月歌》,感谢您的阅读!初二语文知识点:李白诗词鉴赏之《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李杜诗五首之峨眉山月歌知识点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李杜诗五首之峨眉山月歌知识点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李杜诗五首之峨眉山月歌知识点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以下是整理的第五单元李杜诗五首之峨眉山月歌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原文
 峨眉山月歌⑴
 峨眉山月半轮秋⑵,影入平羌江水流⑶。

 夜发清溪向三峡⑷,思君不见下渝州⑸。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1。

课外古诗词背诵详解——峨眉山月歌

课外古诗词背诵详解——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七言绝句,唐代李白诗作,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描述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

作品原文微刻《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下行,南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峨眉山上的月亮!赏析这首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唐诗笺注》:“‘君’指月。

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

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峨眉山月歌》【诗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字词解释半轮:半边,半个。

影:月光。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发:出发。

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今重庆一带。

二、文学常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三、问题探究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试结合“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这一评价,赏析本诗。

短短四句诗,将“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深秋时节,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5.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四、诗歌主旨《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江南逢李龟年》【诗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字词解释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正是:现在正值。

好风景:明媚美好的春日。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知识点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知识点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三、理解诗义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四、作品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1]峨眉山半轮秋[2],影入平羌江水流[3]。

夜发清溪向三峡[4],思君不见下渝州[5]。

[ 注释][ 1 ]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以前,是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

[ 2 ]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 3 ] 平羌:即平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自宝兴经芦山、雅安、洪雅、夹江,到乐山与大渡河汇流入岷江。

本诗所指当在乐西北、峨眉县东一段。

[ 4 ] 清溪:应在平羌江边。

过去说是犍为的青溪驿,或说在纳溪县西。

君:指峨眉山月。

[ 5 ] 渝州:今重庆市为唐代渝州治所。

[ 古今点评]1.“君”指月。

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

诗自神韵清绝。

(《唐诗笺注》)2.刘须溪云:含情凄婉,有《竹枝》缥缈之音。

(高棅《唐诗品汇》)3.如此等神韵,岂他人所能效颦(首二句下)? (《唐诗广选》)4.此就月写出蜀中山峡之险峻也。

(《诗法易简录》)[赏析]1沁人心脾的幽美境界——读李白《峨眉山月歌》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秀丽峻伟,李白二十几岁就游览过,写过一首《登峨眉山》。

这次远游途中,再次一过。

这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诗人从东北的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

平羌江,因为水色碧绿几乎可以染衣,故又名青衣江。

江水清澈见底,明月银晖洒江。

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

再加上远处峨眉山月在月光映射下,显出灰蒙蒙清秀的身影,这种幽美静谧的夜晚,使人陶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

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五、课文主题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四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峨眉山月歌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峨眉山月歌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峨眉山月歌知识点四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峨眉山月歌知识点峨眉山月歌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词句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⑵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

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大渡河,入岷江。

⑷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乐山县志》谓当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

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白话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扬州。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练习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2.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3.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答案1.李白2.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峨眉山月歌知识点就先到这儿了,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内容,大家可点击四年级语文知识点来看哦~同时会持续为大家跟新最新的内容,大家可进入首页选择自己需要的来查看呦~~~。

峨眉山月歌分句赏析

峨眉山月歌分句赏析

峨眉山月歌分句赏析
摘要:
一、峨眉山月歌概述
二、分句赏析
三、结语
正文:
峨眉山月歌是一首描绘峨眉山美景的诗篇。

诗中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展示了峨眉山月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我们将对诗中的分句进行详细赏析。

一、峨眉山月歌概述
峨眉山月歌以峨眉山为背景,描绘了山间明月的美丽景象。

诗中通过叙述月亮从峨眉山升起到江边的过程,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整首诗意境优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分句赏析
1."峨眉山月半轮秋":这句诗描绘了峨眉山月的秋天景色。

半轮明月高悬在峨眉山之上,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觉。

2."影入平羌江水流":这句诗描绘了月光倒映在平羌江水中的美景。

诗人以江水为背景,将月光与流水相映成趣,展现出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句诗叙述了诗人夜晚从清溪出发,思念远方的情感。

通过描述行程,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三、结语
峨眉山月歌通过对峨眉山月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诗人对家乡的
眷恋。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通过对诗中分句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诗人对自然和家乡的热爱。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峨眉山月歌》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峨眉山月歌》知识点整理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享年61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

【全文翻译】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考试范围】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本文由索罗学院整理。

七年级峨眉山月歌知识点

七年级峨眉山月歌知识点

七年级峨眉山月歌知识点峨眉山月歌,是一首古老而脍炙人口的民歌。

据传唱起始于唐代,曲调具有神秘而动听的魅力,歌词描绘了壮美的峨眉山景色和令人心醉的月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阐述七年级峨眉山月歌的知识点。

一、文学意境峨眉山月歌的歌词优美动人,用意深远。

歌词开篇便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在水中”的婉约清新描绘出了峨眉山秋天的月色;“况复乘舟,泛清都,见素抱衣,江上桃花十里”的描述则将人带回到唐代古都长安,其中的“素抱衣”更是出自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令人感受到峨眉山月歌对传统文学的传承和延续。

二、地理知识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境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秀山”,也是四川省的一个重要景区。

歌词中有“上山人半在水中央,渡口只在峨眉岸”等句,描绘了峨眉山周边的地理环境和舟行在水上的情景,对初学者了解四川地形有帮助。

三、历史典故峨眉山月歌的词曲来源于唐朝著名的文学家白居易的《长恨歌》。

白居易写《长恨歌》是为了纪念唐玄宗李隆基的妃子杨玉环,而峨眉山则是杨玉环的故乡,因此峨眉山月歌也被称为《长恨歌》山歌。

歌词中有“唐玄宗”、“杨贵妃”等历史人物的名字,也有“舞榭歌台,风景这边独好”、“繁华事,都付千秋月”等描写唐代社会和文化的诗句。

四、语言表达峨眉山月歌的语言十分清新、婉转,用意深刻,表达了前人对于月亮、景色、心情的独到见解与美好祝愿,使人听后更加喜爱这座秀美的山峰,迷恋这深邃清新的月亮。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峨眉山月歌加强语感和鉴赏能力,同时这对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语言能力也具有良好的帮助作用。

总之,峨眉山月歌是一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笔无形财富。

更重要的是,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副美丽的画面,展现了中国文化、地理和历史、语言艺术等各个方面的精髓,让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可以更深层次的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自信。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
月作为意象,含有“团圆”之意,“半轮”月寓意未 能团圆,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孤寂之情。
贰 诗句赏析
2.影入平羌江水流
问:此句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按照生活经验,
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都是不动的,诗人为什么会要月在“流”?
这句的“入”和“流”都有什么妙处?
①“入”是“映入”,“流”是流动,诗人通过 “入”和“流”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动静结合, 描绘出一幅月光映入江中,又随江水流走的美景; ②通过月光的“流”,点明了诗人夜间行船之事。

峨 眉

月 歌
李 白
壹 字词释义
峨眉山①月半轮秋②,影③入平羌④江水流。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③影:月光的影子。
④译平文羌::青峨衣眉江,山在前峨悬眉山挂东着北半。 轮秋月,月光 的影子倒映在青衣江上,随着江水流动。
壹 字词释义
夜①发②清溪③向三峡④,思君⑤不见下⑥渝州⑦。
①今夜。②发:出发。 ③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④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重庆、湖北两省交界
处译。文一说:指今四夜川乐从山清的溪犁头驿、出背发峨、,平乘羌船三峡向,三清峡溪在奔黎去头,峡的上
游。Βιβλιοθήκη ⑤想君你:指却峨难眉见山月面。,一只说指能作依者依的友不人舍。顺流去往渝州。
⑥下:顺流而下。⑦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贰 诗句赏析
1.峨眉山月半轮秋
1.首句点明此诗的时令是什么? 秋季 2.为什么不是“峨眉山秋半轮月”?“秋”字有什么妙处?
把“秋’字放在后面是为了归韵。秋高气爽,月亮显得特别明 亮、皎洁,用“秋”来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峨眉山月歌的文学常识

峨眉山月歌的文学常识

峨眉山月歌的文学常识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一首七绝诗。

以下是与这首诗相关的一些文学常识: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峨眉山月歌》时,正值唐玄宗时期,他在川陕地区巡游,受到了峨眉山风景的启发。

题材:
该诗以峨眉山的夜景为题材,描绘了山间的月光景色,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自己的遭遇。

意境描写: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夜晚峨眉山的宁静、秀美,以及月光如水的美景。

同时,通过对家国风云的思考,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兴衰的忧虑。

艺术手法: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对仗等,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思想内涵:
诗人通过描绘山水之美,表达了对家国的深情厚意,以及对时局不景气的忧虑。

杜甫在这首诗中既展示了豪放豁达的个性,又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

影响:
《峨眉山月歌》被认为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代表之一,展示了
他在个人情感和国家忧患上的成熟和深沉。

这首诗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体而言,《峨眉山月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是一首展现杜甫抒发情感和表达人生感慨的经典之作。

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四首诗知识点

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四首诗知识点

《峨眉山月歌》1.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月半轮秋2.明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影入平羌江水流3.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4.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5.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答:同意。

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

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知识点:写景(一、二句)——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

抒情(三、四句)——抒写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主旨:《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解释发:出发下:向下游走,往,到…去《江南逢李龟年》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铺垫的两句:/ 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之情: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2.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句子/流露出诗人无限沧桑之感的句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

“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4.主旨:运用了对比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和伤感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喻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2.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 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 流动。
6.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禹 渝州”做赏析。
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作亲密的 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理解默写
1.本诗中点名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
的诗句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本诗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
是:


1.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 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 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 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 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诗人借月 抒发了对亲友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3.分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一句的表达作用。
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 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 示了行船之事。
4.说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 水流去的动感画面,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 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5.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 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峨眉山月歌
李白
背景资料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当时李白 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 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属地 的代称。
品读诗歌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 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多么思念峨眉山的月亮,到了渝州却不能看到你了。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中月影的描绘,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依依惜别和对家 乡的思念之情。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请 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 旅图,表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 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