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译文、赏析
峨眉山月歌全文注释赏析
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峨眉山月歌的注释及赏析
峨眉山月歌的注释及赏析峨眉山月歌的注释及赏析峨眉山月歌⑴峨眉山月半轮秋⑵,影入平羌江水流⑶。
夜发清溪向三峡⑷,思君不见下渝州⑸。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白话译文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创作背景编辑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李白《峨眉山月歌》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通过诗句来体现出来的?下面一起来看下!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词句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白话译文: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李白诗词《峨眉山月歌》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诗词《峨眉山月歌》原文译文赏析《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峨眉山月歌》李白唐诗原文及鉴赏
《峨眉山月歌》李白唐诗原文及鉴赏《峨眉山月歌》李白唐诗原文及鉴赏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峨眉山月歌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鉴赏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峨眉山月歌》诗词转译和赏析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转译:半圆的秋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上,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光的影子。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赏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半轮”月,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峨眉山月歌》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峨眉山月歌》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峨眉山月歌李白〔唐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重庆、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赏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峨眉山月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峨眉山月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及注释】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光。
4、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5、夜:今夜。
6、发:出发。
7、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8、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9、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10、下:顺流而下。
11、渝州:今重庆一带。
【赏析】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唐诗笺注》:“‘君’指月。
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
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
《峨眉山月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
《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颔联: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峨眉山月歌主旨及原文赏析
峨眉山月歌主旨及原文赏析峨眉山月歌主旨及原文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峨眉山月歌主旨及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峨眉山月歌》的主旨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抒发了李白对祖国秀美的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之情。
原文及翻译《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⑷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⑸夜:今夜。
发:出发。
⑹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⑺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⑻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⑼下:顺流而下。
⑽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赏析/鉴赏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全唐诗】《峨眉山月歌》李白唐诗鉴赏
【全唐诗】《峨眉山月歌》李白唐诗鉴赏【作品介绍】《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原文】峨眉山月歌⑴峨眉山月半轮秋⑵,影入平羌江水流⑶。
夜发清溪向三峡⑷,思君不见下渝州⑸。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白话译文】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赏析】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峨眉山月歌》原文及译文
《峨眉山月歌》原文及译文《峨眉山月歌》原文及译文峨眉山是中国四川省境内的一座著名的佛教名山,这里山高林密,山川秀丽,名闻遐迩。
峨眉山以其独特的山势和美丽的月光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为大家带来《峨眉山月歌》的原文及译文,让我们领略其中的风采与韵味。
《峨眉山月歌》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峨眉何处是,眉间雪岭云作层。
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三千丈顶引人灵。
绝顶一霎眉山玉,千古难忘光芒景。
《峨眉山月歌》译文:从侧面看,山峰就像连绵的山脉,从正面看,山峰就像高高矗立的峰顶。
无论是远处还是近处,山巅的高低各不相同。
尽管我不知道这里就是峨眉山,但我可以看到山峰之间的云层上覆满了白雪,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景色。
峨眉山的景色独具一格,千姿百态,各种奇特的景观各自争奇斗艳。
三千尺高的山峰使人心灵为之一振,仿佛能引发心灵的触动。
峨眉山顶的景色如同一颗玉石般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让人终身难以忘怀。
通过这首《峨眉山月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峨眉山独特的地貌景观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峨眉山山势雄伟,山峰如剑,给人一种壮丽之感。
同时,山峰之间的云雾弥漫,雪山覆盖,给人一种神秘之感。
这首诗歌通过简练而生动的文字描绘出了峨眉山的壮丽景色,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魅力。
峨眉山地处四川盆地内侧,有着复杂而多样的地质结构,造就了其独特的山势。
在这里,山峰之间错落有致,形状各异。
峨眉山不仅有高耸入云的主峰,还有众多的次峰和山脊。
这些山峰交错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峨眉山的山峰被称为眉峰,是因为其形状宛如眉毛而得名。
眉峰嶙峋秀丽,层层叠叠,像一条优美的龙脊,纵横交错于云海之中。
不同角度的观看,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特别是在峨眉山的山顶,可以饱览山川的壮丽与美丽。
青翠的群山、蓝天白云、白雪皑皑的山巅,构成了一幅独特而美丽的画卷。
峨眉山还有丰富的植被和独特的生物群落。
山上的森林茂密,树木繁多。
其中,以松树为主,矗立在山峰上,形成了一片翠绿的海洋。
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古诗赏析、译文及诗词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古诗赏析、译文及诗词解析峨眉山月歌(李白)【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赏析】《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在途中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主题】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
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
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
【写法】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
【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答案】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二、阅读理解1.“半轮秋”“ 影”分别是什么意思?2.诗歌首句点出了诗人远游季节的是“ ”字,第一、二两句分别以仰望和的不同视角,写出动静之景。
诗歌三、四两句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3.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月歌》原文及译文
《峨眉山月歌》原文及译文
《峨眉山月歌》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峨眉山月歌》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李白《峨眉山月歌》翻译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翻译赏析李白《峨眉山月歌》翻译赏析《峨眉山月歌》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描写了一幅峨眉山夜间的优美景象。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3、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5、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译文: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峨眉山月歌的大意
峨眉山月歌的大意【原文】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月影倒映在青衣江澄澈的水面上,仿佛在随着江水流动。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此诗作于李白初出四川之时,通过描写月夜舟中所见之景,表达依恋家乡山水之情。
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
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秋天。
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这首诗以凝练的写景手法,使读者沉浸于峨眉山的月影清光、平羌江的淙淙江声,以及从清溪向三峡的轻舟迅驶之中。
全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根据生活经验,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意思_全诗赏析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出自唐代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赏析】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峨眉山月歌》原文及译文
《峨眉山月歌》原文及译文《峨眉山月歌》原文及译文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译文、赏析
峨眉山月歌
原文: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之一: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之二: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出发。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
11.影:月光
赏析
[赏析]1
沁人心脾的幽美境界——读李白《峨眉山月歌》
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秀丽峻伟,李白二十几岁就游览过,写过一首《登峨眉山》。
这次远游途中,再次一过。
这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诗人从东北的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
平羌江,因为水色碧绿几乎可以染衣,故又名青衣江。
江水清澈见
底,明月银晖洒江。
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
再加上远处峨眉山月在月光映射下,显出灰蒙蒙清秀的身影,这种幽美静谧的夜晚,使人陶醉。
峨眉山月也似乎舍不得绿得可爱的江水,安祥地沉浸在江水中,随波游荡,伴随着诗人远去的旅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写的是又一个旅途之夜。
平羌江流入泯江,二江合流后又投入长江。
诗人一叶轻舟,早早就从泯江岸上的清溪驿出发,朝着三峡飞驰而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想寻找从峨眉山就跟随他一同行走的明月,也被岸边的高山遮住,再也看不到了,惜别的离情使他深深地沉思起来。
诗中有几个问题须弄清楚。
一是“夜发”,有人以为是指“早晨”出发,这可能是认为夜晚不能行船,故如此解。
其实夜晚可以行舟。
李白因李璘事流放夜郎至蜀遇赦,由蜀入楚时,他有首《荆门浮舟望蜀江》其中有:“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
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东。
”李白这次离家是带有游谒性质,而且他很喜欢晚上行船。
他在另一首《渡荆门送别》中有“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的诗句,就是描写月下夜航的壮观。
李白一生好游名山大川,夜游在这类诗中也屡见不鲜,如《东离门泛舟二首》之二:“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月下征虏亭》:“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花似流萤。
”由此可见,“夜发”就是夜晚行舟,并非指“早晨”出发。
七绝篇幅短小,内容集中单纯,较少旁逸斜出,题目、内容既然是写峨眉山月,那么环境就必然集中到夜晚了。
其次是“思君不见”的“君”究竟何指?有好几个选本认为是指蜀地的朋友,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以为是指“峨眉山月”。
诗题既是写月。
我们先看看李白笔下明月的形象,问题就好解决了。
李白情志高远,豪爽飘逸,常把明月作为理想的化身、自由的世界来描绘。
除了《把酒问月》外,还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甚至还可以随便寄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最喜欢把月亮人格化,并注入高洁的品质而当作亲密的朋友看待,邀它一块喝酒,而且“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四首之一)。
他还把密朋挚友也比作明月,如《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总之,他常把明月当作具有明朗、皎洁、真率的性格的形象来描写。
称月为君,是符合李白的性格的,它是作为故乡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当然其中也包含了故乡的亲人、朋友以及一草一木。
如果把“君”实指为某一朋友讲,那么前三句与此有什么密切联系呢?而且这样一来,诗的内容就缩小了,味变淡了,不如前者浑厚,入情入理。
七绝只有二十八字,这首诗五个地名共十二字,句句都有地名,这在唐人七绝中,确是绝无仅有的。
这首小诗把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因此这些地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也值得细心推究。
“峨眉山”、“平羌江”是具有诗情画意的两个地名,一是巍峨俊秀,一是碧绿可爱,再加上明月相映,那样的美景就自然可爱了。
当然它还交待了诗人的游踪。
张继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也是地名,但似乎在半夜让钟声把“寒山寺”的“寒”意带给船上的客人。
这两诗于此具有同一妙处。
李白此诗首句写天空明月静景,次句写江中明月动景,上下相映,动静相衬,构成了一种沁人心脾的幽美明亮的境界。
第三句连用两个地名,既点明了出发地点和将要达到的目的地,语调显得轻快而急促,表现了诗人爽朗奔放的性格。
这一句轻轻喝起,末句没有顺流直下,却回波倒
卷。
“下渝州”点明行舟将到的地点,也意味着船行很远了,“思”的情绪也就产在了。
五个地名,前两个重在写景,中间两个偏重叙事纪行,最后一个则侧重抒情,当然这是就其主要作用而言的。
如中间两个也有抒情成分。
由于这五个地名带有浓厚景物色彩或感情色彩,因而随分自佳,不觉痕迹,既无重复或枯燥无味之感,又将诗人行踪交待得一目了然,而不觉得呆板,反具流畅飘逸的风神。
(魏耕原)
[赏析]2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