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朝代】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朗读节奏划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⑵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

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大渡河,入岷江。

⑷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乐山县志》谓当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

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通过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杜甫【朝代】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朗读节奏划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⑴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⑵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峨眉山月歌》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峨眉山月歌》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峨眉山月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二、赏析简答题: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白《峨眉山月歌》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通过诗句来体现出来的?下面一起来看下!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词句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白话译文: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

《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C)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初一语文诗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语文诗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语文诗试题答案及解析1.赏析《峨眉山月歌》,回答问题。

(3分)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1】“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是指月影还是指人影?(1分)【答案】“影”指月影;【解析】根据“峨眉山月半轮秋”可以判断“影”是指月影。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2】你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字是哪个?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答案】是围绕“思”来写的。

抒发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的情谊。

【解析】绝句一般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最后一句点题,本诗是围绕“思”来写的,思念朋友。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2.在诗歌创作上,我国现代作家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

对下面这首小诗,请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谈它的特点。

(2分)言论的花儿/开的越大,/行为的果子/结的愈小。

【答案】从内容上看,告诉人们要脚踏实地,不要夸夸其谈,富有哲理;从形式上看,篇幅短小,语言形象,精练,对比鲜明。

【解析】这类题往往从内容主题上、语言表达上、技巧手法上对诗歌进行鉴赏。

要求学生能体会诗歌所描写和表达的情、理、景;同时从语言上抓住传神的字词;更要学会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手法角度来对诗词进行赏析。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3.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6分)归园田居一(节选)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②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③。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①所谓“适俗韵”指的是逢迎世俗的那种品性。

②指笼中之鸟。

下句中的“池鱼”指池塘之鱼。

③渊,深潭。

【1】“带月荷锄归”一句历来为人所称赞。

试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将这句诗所写的画面描绘出来。

并简要说说这句诗好在哪里。

(3分)【答案】皎洁的月光下,诗人耘田归来,扛着锄头穿行在长满草木的小路上。

《峨眉山月歌》选择、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峨眉山月歌》选择、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峨眉山月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习题】一、赏析选择题: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峨眉山月歌答案

峨眉山月歌答案

峨眉山月歌答案【篇一:李白《峨眉山月歌》阅读附答案】ass=txt>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⑵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答案】22.(4分)⑴(2分)“久飞的鸟”由于飞行日久,往往会觉得困倦,甚至会失去继续飞行的动力(1分);而“学飞的鸟”由于处于学飞的过程中,对飞会充满热情,为了获得这项技能而敢于尝试,有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冲劲和无所畏惧的精神(1分)。

⑵(2分)①对比(1分);②凸显主旨(1分)。

23.(4分)23.⑴(2分)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⑵(2分)月影映入江水(0.5分),又随江水流去(0.5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

【篇二:古诗文阅读理解:峨眉山月歌(含答案解析)】ss=txt>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襄邑道中(宋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此时诗人陈与义年仅二十七,初入仕途。

(1)两首诗均为诗人在行舟上所作,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如何表现“舟行江上”的?(4分)(2)分别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4分)参考答案巧用地名表现“舟行江上”。

后两句中诗人乘舟从清溪出发,途径渝州前往三峡。

陈诗以景物衬托舟行。

前两句是静景生动(化静为动),以两岸的花与树来表现舟行之快。

后两句诗动景生静(化动为静),以江上行舟上的“我”去观流动的云,物与我俱静,写出平原行舟平稳的特点。

(2)李诗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情谊。

陈诗表现了风华正茂的诗人对自己才华和前程充满信心,抒发了豪迈而又沉稳自信的襟怀。

【篇三:峨眉山月哥】=txt>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参考答案】1.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峨眉山月歌阅读附答案

峨眉山月歌阅读附答案

峨眉山月歌阅读附答案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5.本诗作者是被称为“”的,字。

(3分) 26.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分) 27.“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25.诗仙李白太白 26.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27.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呼啸。

 【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答案: 5.诗中“幽篁”“长啸”是什幺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答: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6.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9.“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幺? 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10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幺?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幺? 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11.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幺?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幺? 答:①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的象征。

课外古诗四首峨眉山鉴赏答案版

课外古诗四首峨眉山鉴赏答案版

课外古诗四首鉴赏题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高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影”指什么,本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影”指月影。

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3、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意,全诗以月为线索,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离乡江行的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5.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6.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答: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阅读练习题 附加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阅读练习题  附加答案

《峨眉山月歌》阅读练习【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解释词语半轮秋:影:发: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7——9题。

(5分)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7.这首诗的作者是(1分)8.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分)答:9.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2分)答:答案:三、《峨眉山月歌》1、解释词语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影:月光和人的影子发:出发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7.(1分)李白8.(2分)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9.(2分)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1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认为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

《峨眉山月歌》练习题及答案

《峨眉山月歌》练习题及答案

《峨眉山月歌》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C)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解析】C 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

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C)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

《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李白《峨眉山月歌》阅读参考答案及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阅读参考答案及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阅读参考答案及赏析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分)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参考答案】1.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阅读练习二(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1分)(2)请描绘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所表现的情景。

(2分)(3)结合诗句,分析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分)参考答案:(1)半轮。

(1分)(2)半轮秋月,倒映在平羌江水之中,(1分)随着江流,伴我到远方。

(1分)(3)从夜发下等词中,可见诗人的意气风发;(1分)从思可见诗人对家乡及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怀。

(2分)阅读练习三: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分)2:影入平羌江水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4分)参考答案1: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

2: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晴朗优美的江中月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阅读练习四(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参考答案(1)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2)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对即可)译文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峨眉山月歌》阅读答案

《峨眉山月歌》阅读答案

《峨眉山月歌》阅读答案导读: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分)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参考答案】1.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阅读练习二(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1分)(2)请描绘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所表现的情景。

(2分)(3)结合诗句,分析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分)参考答案:(1)半轮。

(1分)(2)半轮秋月,倒映在平羌江水之中,(1分)随着江流,伴我到远方。

(1分)(3)从夜发下等词中,可见诗人的意气风发;(1分)从思可见诗人对家乡及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怀。

(2分)阅读练习三: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分)2:影入平羌江水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4分)参考答案1: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

2: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晴朗优美的江中月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阅读练习四(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参考答案(1)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2)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对即可)【《峨眉山月歌》阅读答案】1.李白《峨眉山月歌》阅读练习及答案2.李白的《峨眉山月歌》阅读答案3.《峨眉山月歌》《襄邑道中》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4.《峨眉山月歌》阅读训练附答案5.李白《峨眉山月歌》诗歌鉴赏及答案6.《等》阅读答案7.等阅读及答案8.《等》阅读答案上文是关于《峨眉山月歌》阅读答案,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峨眉山月歌》阅读训练附答案

《峨眉山月歌》阅读训练附答案

《峨眉山月歌》阅读训练附答案《峨眉山月歌》阅读训练附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峨眉山月歌》阅读训练附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峨眉山月歌》阅读训练附答案篇1(甲)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李白《峨眉山月歌》①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②不见下渝州。

【注】①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②君:作者的友人。

9、请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表现的画面。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10、月是李白诗中常见的意象,借以抒情达意。

请结合这两首诗赏析这一特色。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9、示例:秋夜的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随波荡漾。

10、(甲)诗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感情,想象奇妙。

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答到拟人或想象1分,情感1分。

)(乙)诗见月怀人/借月抒情,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情景关系1分,情感1分。

)《峨眉山月歌》阅读训练附答案篇2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古诗文阅读理解:峨眉山月歌-(含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理解:峨眉山月歌-(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清诗,完成题目。

(8分)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襄邑道中南宋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江,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注:此时诗人陈与义年仅二十七,初入仕途。

(1)两首诗均为诗人在行舟上所作,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如何表现“舟行江上”的?(4分)答:(1)李诗巧用地名表现“舟行江上”。

后两句中诗人乘舟从清溪出发,途经三峡前往渝州。

陈诗以景物衬托舟行。

前两句是静景生动(化静为动)以两岸的花与树来表现舟行之快。

后两句是动景生静(化动为静)。

以江上行舟上的“我”去观流动的云,物与我俱静,写出平原行舟平稳的特点。

(2)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4分)答:(2)李诗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情谊.陈诗表现了风华正茂的诗人对自己才华和前程充满信心,抒发了豪迈俊发而又沉稳自信的襟怀.【赏析】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峨眉山月歌》赏析和常考题

《峨眉山月歌》赏析和常考题

《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是年青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晴明,说话浅易,音韵流利.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天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好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涯经验告知我们,定位不雅水中月影,任凭江水如何流,月影倒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不雅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但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动身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祖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此外无穷情思,可谓语短情长.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如许渐次为读者睁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述;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分散的艺术形象贯穿全部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激发的意蕴相当丰硕: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叹愈加深邃深挚.明月可亲而不成近,可望而不成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沉醉.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示时空变更上颇受限制,是以一般写法是不合时超出时空,而此诗所表示的时光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地步.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入渗出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辽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光同一路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更.“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适用,而在句中地位亦有不合.读起来也就觉不着陈迹,妙入化工.《峨眉山月歌》常考题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 诗仙”的李白,字太白 .2.《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想精致,不着陈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3.作者在诗歌中描述了如何的风景?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情感?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晴明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同伙一样,陪同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怀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朋故乡的怀念之情.4.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前两句点清楚明了写作的时光和地点,作者应用了动静联合的写法,不但描述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5.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诗人连夜从清溪动身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应用拟人手段,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密切的同伙对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6.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举世无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联合诗歌内容说说如许写的感化.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睁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入渗出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同伙)的怀念之情.7.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入”和“流”两个动词描述出如许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但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8.三四句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惟情感?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怀念之情.9.划出峨眉山月歌的朗读节拍: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也可以细划分为二二三节拍: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0.前两句展示的画面:绵延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吊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跟着江水徐徐流淌.11.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动身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何等怀念你啊!。

《峨眉山月歌》赏析和常考题

《峨眉山月歌》赏析和常考题

《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峨眉山月歌》赏析和常考题

《峨眉山月歌》赏析和常考题

《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解析】C 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错误。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A、诗中连用四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峨眉山、平羌江、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四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主题思想】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解析】C 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关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颔联: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解析】A诗中连用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三、赏析简答题:
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 ,世称“李杜”。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
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B、“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C、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D、本诗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二、赏析选择题:
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 (C)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