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李白习题及答案
《峨眉山月歌》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峨眉山月歌》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原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理解性默写: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峨眉山月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二、赏析简答题: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
《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C)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峨眉山月歌答案
峨眉山月歌答案【篇一:李白《峨眉山月歌》阅读附答案】ass=txt>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⑵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答案】22.(4分)⑴(2分)“久飞的鸟”由于飞行日久,往往会觉得困倦,甚至会失去继续飞行的动力(1分);而“学飞的鸟”由于处于学飞的过程中,对飞会充满热情,为了获得这项技能而敢于尝试,有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冲劲和无所畏惧的精神(1分)。
⑵(2分)①对比(1分);②凸显主旨(1分)。
23.(4分)23.⑴(2分)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⑵(2分)月影映入江水(0.5分),又随江水流去(0.5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
【篇二:古诗文阅读理解:峨眉山月歌(含答案解析)】ss=txt>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襄邑道中(宋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此时诗人陈与义年仅二十七,初入仕途。
(1)两首诗均为诗人在行舟上所作,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如何表现“舟行江上”的?(4分)(2)分别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4分)参考答案巧用地名表现“舟行江上”。
后两句中诗人乘舟从清溪出发,途径渝州前往三峡。
陈诗以景物衬托舟行。
前两句是静景生动(化静为动),以两岸的花与树来表现舟行之快。
后两句诗动景生静(化动为静),以江上行舟上的“我”去观流动的云,物与我俱静,写出平原行舟平稳的特点。
(2)李诗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情谊。
陈诗表现了风华正茂的诗人对自己才华和前程充满信心,抒发了豪迈而又沉稳自信的襟怀。
【篇三:峨眉山月哥】=txt>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参考答案】1.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七年级语文《峨眉山月歌》测试题(含答案)
《峨眉山月歌》测试题一、单选题(共4道,每道2分)1.下列诗句中,“发”的含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夜发清溪向三峡B.早发白帝城C.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答案:D解题思路:A.B.C.中“发”的意思是“出发”;D.中“发”的意思是“头发”。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字义理解2.《峨眉山月歌》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
由诗中内容知,诗人此行的目的地是()A.三峡B.清溪C.平羌江D.渝州答案:A解题思路:根据诗中内容,结合地理知识,了解诗人行进的路线。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从清溪出发,去往三峡,途经渝州。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诗文理解3.“峨眉山月半轮秋”中“半轮秋”的指的是_________,全诗多次提到这一景物,流露了诗人___________的情感。
依次填入正确的一项是()A.半轮秋月;孤独落寞B.过半的秋夜;依恋家乡C.半轮秋月;依恋家乡D.过半的秋夜;孤独落寞答案:C解题思路: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月亮寄托对家乡的依恋之情。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诗文理解4.下列对《峨眉山月歌》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峨眉山月半轮秋”点明远游的时令。
B.“影入平羌江水流”写月映清江的美景。
C.“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点明了远游的路线。
D.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回到家乡,看到峨眉山的月亮有感而发。
答案:D解题思路: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春,二十四岁的李白决定出蜀远游。
此行,他再次游历了成都,并在峨眉山盘桓了月余,在那里他同高僧怀一法师相识,怀一赠给他《陈拾遗遗集》(陈子昂的诗作)十卷。
这一年秋,他乘舟沿平羌江东下经过嘉州到达渝州(今重庆市),途中留诗《峨眉山月歌》。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诗文理解二、填空题(共1道,每道2分)5.诗中写出了月影映照江水,又随江水流动的动态景象,又暗点了秋夜行船之事的两个动词是____和____。
峨眉山月歌阅读附答案
峨眉山月歌阅读附答案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5.本诗作者是被称为“”的,字。
(3分) 26.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分) 27.“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25.诗仙李白太白 26.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27.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呼啸。
【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答案: 5.诗中“幽篁”“长啸”是什幺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答: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6.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9.“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幺? 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10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幺?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幺? 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11.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幺?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幺? 答:①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的象征。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38.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线句所写之景。
39.两诗都是李白出蜀时的作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共同点?【答案】38.江面平静,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天空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39.既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抒发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分析】38.本题考查画面描绘。
根据诗意,抓住意象,发挥想象,描绘出画面即可。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示例:烟波浩渺的江面上,一轮明月渐渐升起,明月映照在江水之中,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
傍晚时分,空中层层的彩云飘飞形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39.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峨眉山月歌》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峨眉山月歌》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
《峨眉山月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C)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解析】C 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
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C)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初一峨眉山月歌试题及答案
初一峨眉山月歌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峨眉山月歌》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维答案:A2. 峨眉山位于我国的哪个省份?A. 四川B. 云南C. 陕西D. 贵州答案:A3. 以下哪句诗出自《峨眉山月歌》?A. 床前明月光B. 峨眉山月半轮秋C. 独在异乡为异客D. 黄河远上白云间答案:B二、填空题4. 《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的下一句是“_______”。
答案:影入平羌江水流5. 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与________、________、九华山并称。
答案:五台山、普陀山三、简答题6. 请简述《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答案:《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中描绘了峨眉山的壮丽景色和月夜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佛教圣地的敬仰之情。
7. 请解释“峨眉山月半轮秋”中的“半轮秋”是什么意思?答案:“半轮秋”指的是月亮在秋天的夜空中呈现出半圆形状,形象地描绘了峨眉山月夜的美景。
四、阅读理解题8. 阅读以下《峨眉山月歌》的诗句,回答问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请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答案:诗中描绘了峨眉山在秋天夜晚的月色,月光映照在平羌江上,随着江水流动。
诗人在夜晚启程,沿着清溪前往三峡,心中思念着远方的人,却因距离遥远而无法相见。
(2)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奈。
结束语通过本次试题的练习,我们不仅复习了《峨眉山月歌》的相关知识,也加深了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峨眉山月歌》理解性默写、简答
《峨眉山月歌》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
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阅读练习题 附加答案
《峨眉山月歌》阅读练习【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解释词语半轮秋:影:发: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7——9题。
(5分)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7.这首诗的作者是(1分)8.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分)答:9.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2分)答:答案:三、《峨眉山月歌》1、解释词语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影:月光和人的影子发:出发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7.(1分)李白8.(2分)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9.(2分)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1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认为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
《峨眉山月歌》练习题及答案
《峨眉山月歌》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C)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解析】C 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
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C)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
《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古诗提升练习(3)(附答案)-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提升练习(3)(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和“流”有什么表达效果?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两首诗都是李白的佳作。
《峨眉山月歌》开篇用一个“(1)”字直接点明季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中的“(2)”暗示季节为暮春;《峨眉山月歌》连用了五个地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用了两个地名,诗人使用这些地名作用是(3)。
2.李白在这两首诗里都提到了月亮。
请你参照示例,说说诗人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是怎样借助月亮表达情感的。
示例:《峨眉山月歌》中诗人用“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月影映入江水、与人万里相随的景象,此时照在家乡的明月尚可望见,而还在家乡的友人却离自己越来越远,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家乡的无限情思。
(三)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3.有人说,诗歌第四句中“落花时节”含义丰富,一语“三”关,你认为有哪“三”层意思?(四)再过露筋祠①王士祯翠羽②明珰③尚俨然④,湖云祠树碧如烟。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注】①露筋祠:供奉一个品行高洁的女子。
《峨眉山月歌》李白习题及答案
《峨眉山月歌》李白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二、赏析选择题: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峨眉山月歌》习题
《峨眉山月歌》习题一、默写填空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李白《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4.《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二、选择题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C)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解析: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
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C)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一平羌江--一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峨眉山月歌》李白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6分)峨眉山①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②江水流。
夜发清溪③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④。
注释: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②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③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④渝州:今重庆一带。
1.“峨眉山月”这一特定的意象在诗歌中具体指什么?(2分)2.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家乡地名连用,空间急剧转换,这一妙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答案:(一)(5分)1.诗人故乡(答“家乡、亲人、友人”亦可)。
(1分)2.(1)诗人对故乡的恋恋不舍(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诗人外出闯荡的急切、喜悦与憧憬之情。
(2分。
能答出其中一条,意思对即可得2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为“今天我与你分别,内心忧伤,无论是在京城的我,还是即将远赴蜀州的你,都是远离故土、在异乡为官的人”。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为“我们是心心相连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比邻而居”。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为“在分别的路口,我虽想挽留你,却无能为力,只能默默无语,泪下沾巾”。
D.“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意为“船行平羌江上,半轮秋月高悬在峨眉山头,明月倒映在江水中,伴诗人远行”。
4.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描写友人即将离京赴任蜀州,诗人遥望蜀地,视线却为风烟所遮,心头萌生淡淡的伤感。
B.《峨眉山月歌》描写了诗人乘船顺江而下所见之景,“峨眉山月”与诗人千里相随,触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峨眉山月歌》后两句叙写诗人江上行船的旅程,表现了诗人离友人越远就越加思念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山月歌》李白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
班级:姓名: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
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C)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解析】C 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
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C)
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
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解析】C 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
错误。
三、赏析简答题:
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