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简答及解析
峨眉山月歌分句赏析
峨眉山月歌分句赏析
摘要:
一、峨眉山月歌概述
二、分句赏析
三、结语
正文:
峨眉山月歌是一首描绘峨眉山美景的诗篇。
诗中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展示了峨眉山月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我们将对诗中的分句进行详细赏析。
一、峨眉山月歌概述
峨眉山月歌以峨眉山为背景,描绘了山间明月的美丽景象。
诗中通过叙述月亮从峨眉山升起到江边的过程,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整首诗意境优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分句赏析
1."峨眉山月半轮秋":这句诗描绘了峨眉山月的秋天景色。
半轮明月高悬在峨眉山之上,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觉。
2."影入平羌江水流":这句诗描绘了月光倒映在平羌江水中的美景。
诗人以江水为背景,将月光与流水相映成趣,展现出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句诗叙述了诗人夜晚从清溪出发,思念远方的情感。
通过描述行程,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三、结语
峨眉山月歌通过对峨眉山月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诗人对家乡的
眷恋。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通过对诗中分句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诗人对自然和家乡的热爱。
《峨眉山月歌》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峨眉山月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二、赏析简答题: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通过来体现出来的?下
面一起来看下!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词句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白话译文: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
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李白诗词《峨眉山月歌》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峨眉山月歌》的诗意赏析《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峨眉山月歌》【年代】:唐【作者】:李白【内容】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作品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李白《峨眉山月歌》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通过诗句来体现出来的?下面一起来看下!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词句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白话译文: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峨眉山月歌的解析
峨眉山月歌的解析
峨眉山月歌解析
峨眉山月歌是由体育健美作家叶继龙先生在峨眉山老莱禅寺修行时而创造的传
奇诗词,为中国现代体育殿堂之作。
这首诗记录了叶继龙的实践心得:不论道路漫长、艰难,都能面对困境、坚持他的修行。
峨眉山月歌的诗句里,光辉的月亮像石像寺寺院中的一颗璀璨宝石,羌笛声像江南夜晚淙淙流水,傍晚时分此时此刻正是人类面对自然而把握精神的双峰。
诗歌最后,叶继龙思绪万千,在峨眉山的月光下,发出一股坚强的意志,激发了一股勇气,传递出勇往直前的信念,精神滋养世人,励志中国人。
今天,峨眉山月歌仍用其凝练的语言启迪着人们的灵魂,被广泛的传唱,传达
着叶继龙特有的哲学思想:追随自己的梦想不要轻易放弃,也不要被失败所迷惑。
叶继龙先生写下了这首简短苍劲、宏大壮美的长诗,记录了叶先生宁静、强有力的修行心得,成为现代体育运动的经典之作,对中国运动界的确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峨眉山月歌李白〔唐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光。
4)平羌(g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5)夜:今夜。
6)发:出发。
7)清溪:地名,指清溪驿,在四川峨眉山附近8)三峡:指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9)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10)下:顺流而下。
11)湔洲:今重庆一带。
【古诗今译】半轮秋月挂在高高的峨眉山头,皎洁的月影映在平羌奔流不息的江水中。
在天光月影的"陪伴下我离开了清溪,一路向三峡顺流而下,皎洁的明月啊,思念你却看不见你了,原来我已经到了湔州。
【赏析】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因依恋家乡山水而写下的一首小诗。
诗人乘着小船儿在夜里离开清溪,向着三峡沿江顺流而下。
高县于峨眉山头的半圆秋月映入平羌江中,随着奔流的江水一路跟随着诗人跳跃前行。
当小船儿转入湔州以后,家乡的月亮就再也看不见了。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用了五个地名,同时还通过“半轮秋”月一线贯穿,巧妙地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峨眉山月半轮秋。
"“峨眉山月”写出了时间,从清溪出发的时间是在夜晚;"半轮秋”交代了季节,此次出行是在秋天,并且是个与象征团圆的“月满”相反的“月缺”的时候--“半轮秋"足见诗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不舍和眷恋。
作品把“"半轮”与“秋”连在一起,有一种深远的意境,仿佛带着几分凉意,另外秋也含有残缺之感,不难看出这里多少渗透了些惆怅,然而又只轻轻带过,不显沉重。
"影入平羌江水流。
”这一句诗人将目光从天上、山间回到船边,从写高挂于峨眉山头的“山月”转而写映入“平羌”的"水月”。
《峨眉山月歌》诗词转译和赏析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转译:半圆的秋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上,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光的影子。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赏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半轮”月,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峨眉山月歌》古诗解读
《峨眉山月歌》古诗解读
《峨眉山月歌》古诗解读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峨眉山月歌》古诗解读,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说也奇怪,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会因我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
骆宾王写诗文,因为喜欢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当时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
但是,李白在这首仅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中,竟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大家却交口称钻,不但没有人敢于取笑他在开“路程单”,有人竟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
乾隆皇帝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
”意思是说,读起来只觉得妙不可言,但真的好在哪里,却是无从捉摸。
现在看来,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五个地名依次出现,实际上就是渐次为读者展开的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所以,在艺术上硬要定出一些非遵守不可的清规戒律是不行的。
“思君不见下渝州”时,已觉纸短情长情无限了,究其奥妙,就是因上有“峨眉山月”、下有“影入平羌”这一无处不在上下相伴的明月形象,融入了诗人因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对友情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可及的无法割舍的情怀之中了。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峨眉山月歌》古诗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峨眉山月歌》选择、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峨眉山月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习题】一、赏析选择题: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峨眉山月歌翻译及赏析
峨眉山月歌翻译及赏析峨眉山月歌翻译及赏析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峨眉山月歌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峨眉山月歌翻译及赏析原文[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qiānɡ):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地名,指清溪驿,在四川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洲:今重庆一带。
【古诗今译】半轮秋月挂在高高的峨眉山头,皎洁的月影映在平羌奔流不息的江水中。
在天光月影的陪伴下,我离开了清溪,一路向三峡顺流而下,皎洁的明月啊,思念你却看不见你了,原来我已经到了渝州。
【赏析】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因依恋家乡山水而写下的一首小诗。
诗人乘着小船儿在夜里离开清溪,向着三峡沿江顺流而下。
高悬于峨眉山头的半圆秋月映入平羌江中,随着奔流的江水一路跟随着诗人跳跃前行。
当小船儿转入渝州以后,家乡的月亮就再也看不见了。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用了五个地名,同时还通过“半轮秋”月一线贯穿,巧妙地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峨眉山月半轮秋。
”“峨眉山月”写出了时间,从清溪出发的时间是在夜晚;“半轮秋”交代了季节,此次出行是在秋天,并且是个与象征团圆的“月满”相反的“月缺”的时候——“半轮秋”,足见诗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不舍和眷恋。
作品把“半轮”与“秋”连在一起,有一种深远的意境,仿佛带着几分凉意,另外秋也含有残缺之感,不难看出这里多少渗透了些惆怅,然而又只轻轻带过,不显沉重。
《峨眉山月歌》原文注释及简析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词释义】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古诗今译】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不知不觉就到了渝州,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名句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想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1]峨眉山半轮秋[2],影入平羌江水流[3]。
夜发清溪向三峡[4],思君不见下渝州[5]。
[ 注释][ 1 ]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以前,是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
[ 2 ]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 3 ] 平羌:即平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自宝兴经芦山、雅安、洪雅、夹江,到乐山与大渡河汇流入岷江。
本诗所指当在乐西北、峨眉县东一段。
[ 4 ] 清溪:应在平羌江边。
过去说是犍为的青溪驿,或说在纳溪县西。
君:指峨眉山月。
[ 5 ] 渝州:今重庆市为唐代渝州治所。
[ 古今点评]1.“君”指月。
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
诗自神韵清绝。
(《唐诗笺注》)2.刘须溪云:含情凄婉,有《竹枝》缥缈之音。
(高棅《唐诗品汇》)3.如此等神韵,岂他人所能效颦(首二句下)? (《唐诗广选》)4.此就月写出蜀中山峡之险峻也。
(《诗法易简录》)[赏析]1沁人心脾的幽美境界——读李白《峨眉山月歌》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秀丽峻伟,李白二十几岁就游览过,写过一首《登峨眉山》。
这次远游途中,再次一过。
这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诗人从东北的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
平羌江,因为水色碧绿几乎可以染衣,故又名青衣江。
江水清澈见底,明月银晖洒江。
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
再加上远处峨眉山月在月光映射下,显出灰蒙蒙清秀的身影,这种幽美静谧的夜晚,使人陶醉。
李白诗词《峨眉山月歌》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此诗是作者李⽩于开元⼗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诗意境明朗,语⾔浅近,⾳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然天成,为李⽩脍炙⼈⼝的名篇之⼀。
下⾯是⽆忧考分享的李⽩诗词《峨眉⼭⽉歌》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峨眉⼭⽉歌》 唐代:李⽩ 峨眉⼭⽉半轮秋,影⼊平羌江⽔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 半轮明⽉⾼⾼悬挂在峨眉⼭前,平羌江澄澈的⽔⾯倒映着⽉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注释】 峨眉⼭: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即上弦⽉或下弦⽉。
影:⽉光的影⼦。
平羌:即青⾐江,在峨眉⼭东北。
源出四川芦⼭,流经乐⼭汇⼊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说指四川乐⼭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
⼀说指作者的友⼈。
下:顺流⽽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带。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于开元⼗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诗意境明朗,语⾔浅近,⾳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然天成,为李⽩脍炙⼈⼝的名篇之⼀。
“峨眉⼭⽉半轮秋,影⼊平羌江⽔流。
”前两句是说,⾼峻的峨眉⼭前,悬挂着半轮秋⽉。
诗从“峨眉⼭⽉”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爽,⽉⾊特别明亮。
以“秋”字⼜形容⽉⾊之美,信⼿拈来,⾃然⼊妙。
⽉只“半轮”,使⼈联想到青⼭吐⽉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江,源出于四川芦⼭县,流⾄乐⼭县⼊岷江。
次句“影”指⽉影,“⼊”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影映⼊江⽔,⼜随江⽔流去。
⽣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中⽉影,任凭江⽔怎样流,⽉影却是不动的。
“⽉亮⾛,我也⾛”,只有观者顺流⽽下,才会看到“影⼊江⽔流”的妙境。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船之事。
《峨眉山月歌》赏析和常考题
《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是年青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晴明,说话浅易,音韵流利.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天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好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涯经验告知我们,定位不雅水中月影,任凭江水如何流,月影倒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不雅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但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动身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祖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此外无穷情思,可谓语短情长.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如许渐次为读者睁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述;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分散的艺术形象贯穿全部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激发的意蕴相当丰硕: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叹愈加深邃深挚.明月可亲而不成近,可望而不成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沉醉.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示时空变更上颇受限制,是以一般写法是不合时超出时空,而此诗所表示的时光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地步.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入渗出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辽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光同一路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更.“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适用,而在句中地位亦有不合.读起来也就觉不着陈迹,妙入化工.《峨眉山月歌》常考题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 诗仙”的李白,字太白 .2.《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想精致,不着陈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3.作者在诗歌中描述了如何的风景?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情感?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晴明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同伙一样,陪同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怀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朋故乡的怀念之情.4.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前两句点清楚明了写作的时光和地点,作者应用了动静联合的写法,不但描述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5.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诗人连夜从清溪动身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应用拟人手段,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密切的同伙对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6.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举世无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联合诗歌内容说说如许写的感化.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睁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入渗出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同伙)的怀念之情.7.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入”和“流”两个动词描述出如许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但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8.三四句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惟情感?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怀念之情.9.划出峨眉山月歌的朗读节拍: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也可以细划分为二二三节拍: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0.前两句展示的画面:绵延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吊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跟着江水徐徐流淌.11.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动身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何等怀念你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山月歌》李白简答题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原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赏析简答题:
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