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历史解释:意义的追寻
20世纪80年代西安本土电影期刊的价值探索与意义追寻——以《电影之窗》为例
THE REALM OF MOVIE AND TV ARTS影视艺苑在托马斯·埃尔塞瑟的媒介考古学理论视域下,电影期刊研究是“新电影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在研究态势和性质上属于处在“历史的废墟和边界上”的“影史碎片”[1]研究。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影期刊是“在反思和探索中完成了现代性转向与建构,在国内当代期刊发展史上占有极大的比重,每一本电影期刊都保留了它在改革开放初期电影界的大量史料,铭刻着中国电影与电影理论在伟大变革时代发展的特殊印记”[2],是电影史研究宝贵且具有原始意义的资料。
但纵观国内电影学界,关于电影期刊的研究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如对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西安本土电影期刊《电影之窗》《银幕与观众》《电影新时代》等刊物的本体研究,成果一直较难寻觅,而其中《电影之窗》的研究,至今依然存在一定空白。
《电影之窗》于1980年1月试刊,1980年9月正式发行,1985年12月停刊,历时6年,共计刊出72期,先后共开辟了54个栏目,其中有些栏目如“当你想做电影演员的时候”“每月一歌”“在银幕后面”“陕西影人从影记”“希望奖园地”等,体现出时代和地方特色,颇具历史文献价值,是中国新时期电影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元数据”资料。
笔者受电影媒介考古学理论的启发,用发掘和考古的方法,对该刊进行认真的资料搜集、文本细读、田野调查、逻辑梳理、艺术观照和美学分析,从其生成流变、栏目特色、文化意蕴、价值判断和意义追寻等方面,发微探幽,演绎归纳,拟从三个层面对《电影之窗》的价值和意义作以探求和追寻。
一、特定时代影史的真实记录电影期刊是为电影而生的,其重要功能之一,即忠实地记录特定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电影事件、电影人物、电影思潮、电影运动等一系列电影现象,因而被视作电影发展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且往往担当第一手资料的角色重任,其文献学价值和史学意义是不可取代的。
诚如《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一书的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电影出版物是研究电影的主要文献之一,它们“能提供原生态的氛围和当年原汁原味的点点滴滴…当年出版的电影期刊蕴藏了极其丰富的文献资料,不仅可以令参考者从宏观上把握现代电影各个发展阶段的整体面貌,而且为电影公司、电影事件、电影运动、电影人物和影片等各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细节,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启发作用”[3]。
历史的涵义及价值
历史的涵义及价值作者:王芳芳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7期摘要: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王学典主编的《史学引论》,封皮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历史学不是以物质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追求通则或规律的实证科学,而是一门旨在把握或通向人的不确定的心灵世界的诠释学。
”历史学是否科学,首先要清楚历史的涵义,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过去,经前人记录而得以保留,供后人借鉴。
因此在历史研究中存在求真与致用双重价值。
关键词:王学典《史学引论》;历史涵义;历史价值;历史学自古以来,“历史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困惑着每一位历史研究者,始终不能有定论。
有人认为,《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书籍就是历史,而且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大部分是历史爱好者,而非历史研究者。
但是,这些史书只不过是关于一些被选定的历史事件的记录,并不是历史本身。
也有一些人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
从纯粹时间的角度看,这个观点是可以成立的。
但是这样的历史又好像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与自然社会相比,并不能凸显人类特征。
一、历史的三重涵义:实在的历史、描述的历史、诠释的历史《说文解字》中解释“史,记事者也。
”可见,“史”一开始指的是某一官职,又称史官。
中国在近代史上才诞生“历史”一词。
较早解释历史涵义的有李大钊,他在《史学要论》中提出:“‘二十四史’无论怎样重要,也只能说是历史的记录,是研究历史必要的材料,不能说它们就是历史。
那些卷帙、册案、图表、典籍,只是那活的历史一部分的缩影,而不是那活的历史的本体。
从前许多人为历史下定义,都是为历史的记录下定义,不是为历史本身下定义;这种定义,只能告诉我们什么构成了历史的记录、历史的典籍,而不能告诉我们历史究竟是什么。
我们应该在此类记录之外,另找真实的历史。
”因此历史具有实在、描述、诠释三重涵义。
(一)实在的历史即历史本身,也是客观的历史这种历史太广泛,太杂乱,太难把握,以至于让人们摸不着头脑,不知该从何谈起;同时这种历史似乎没有价值内涵,“过去的东西都是历史这一点上都是等价的、均值的,无高下、无贵贱、无好坏”。
胡继华在神话和科学之间追寻历史诗意
在神话和科学之间追寻历史诗意文章来源:中华读书网文章作者:胡继华发布时间:2008-12-25 字体: [大中小]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说过,诗人年迈就靠近了哲学的墓地。
美国加州大学校际教授、史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海顿·怀特(Hayden White, 1928--)戏仿诗人之笔,做出了这么一个断言:当伟大的历史著作过时,必在艺术之中获得新生。
海顿·怀特专治19世纪欧洲历史和历史理论,建树甚丰而名重学界。
但他却不是就历史而言历史的过分职业化学者,而是持之以恒地努力,力求破界和上行——打破历史的界限、向“元历史”话语层面超越。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他一口气写了《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1973)和《话语转义学》(Tropes of Discourse, 1978),展开了他的“历史诗学”这一具有原创性的理论学说。
他的学说不仅受到来自历史学业内人士的关注,而且引起了文化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范式变革。
眼下的这本《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精选了海顿·怀特的13篇核心论文。
通读本书,当对他所开创的后现代历史诗学(叙事学)获得一个基本的认识。
怀特提出他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当然有他的语境地平线。
后现代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像阳光和空气一样不可躲避的以太,任何一个关心思想的事情的人都无法不在它的普遍淹含之中。
按照利奥塔、詹姆逊、哈桑等人的描述,后现代意味着宏大历史话语的合法性受到了普遍的怀疑、经验深度的弥平导致意义的隐蚀、形而上学的追寻下降到充满悖论的反讽。
在以总体性为鹄的的单数历史被质疑之后,建构一套“元历史”是否可能?当在一个只有拼凑模仿、欣喜若狂和自我毁灭的“景观社会”中,历史也必须遭遇淡灭的命运;在事实的数据整理、事件的情节编排之后去追寻历史性——即历史话语的深层结构,岂不是西西弗斯式的痛苦劳作?在形而上学自我降格,“反讽”呈现出话语自我消费与自我毁灭的悖论深渊的处境之中,怎样去诠释那个狡计百出、身位变幻的历史“真实”?就是在这样一种语境地平线上,怀特的理论探索显示了一种伦理关怀和政治抱负:重构被怀疑论的魔眼穿成千疮百孔的“元历史”,在神话和科学之间寻觅作为历史话语深层结构的诗性,在审美(叙事形式)、认识(阐释策略)和伦理(意识形态)的多重观念构造活动之中、在文化语境和文本的互动中获取历史的“真实”。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主题班会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1.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红色足迹?为什么我们要追寻红色足迹?1.3 学生分享对红色足迹的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红色足迹的含义2.1 教师详细解释红色足迹的含义,包括革命历史、伟人足迹等。
2.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红色足迹对于我们的意义和价值。
2.3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强调红色足迹的重要性。
第三章:追寻红色足迹的方法3.1 教师介绍追寻红色足迹的方法,如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访谈老红军等。
3.2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适合自己的追寻红色足迹的方法。
3.3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四章:传承革命精神的方式4.1 教师介绍传承革命精神的方式,如学习先烈精神、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
4.2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适合自己的传承革命精神的方式。
4.3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红色足迹的重要性和传承革命精神的意义。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5.3 教师提出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承革命精神。
第六章:红色足迹的故事6.1 教师讲述一个红色足迹的故事,如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
6.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红色足迹故事,互相交流学习。
6.3 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爱国情怀。
第七章:革命电影欣赏7.1 教师播放一部革命题材的电影,如《英雄儿女》、《建党伟业》等。
7.2 学生观看电影,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
7.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电影中的红色足迹和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八章:红色足迹实地考察8.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红色足迹实地考察,如革命烈士陵园、红色纪念馆等。
8.2 学生参观考察,了解红色足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8.3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地考察中感悟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意义追寻中的价值生成与流变——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国化历程的多重视角探析
、
“ 命 ” 境 中 “ 治 学 ” “ 会 学 ” 重 视 革 语 政 与 社 两
角 的 建 设 与 纠 结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艺 批 评 传 人 中 国 , 与 马 克 思 主 是
义 思想 同步 的。在 “ 四” 革 求 强 的革 命 热 潮 中 , 五 变
*
沫 若 为 代 表 向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艺 团 体 转 变 ; 了 到
主义文艺 批评 话语 系统 。在 这 一 历 史进 程 中 , 持 坚 理 论体 系建构 的开放 性 , 与时俱 进 , 立 富于时代 特 建 色 的批评 体 系 , 为 马克 思 主 义文 艺 批评 强大 生命 成
力的根源 所在 。
一
思 主义武 装文 艺 , 以求 用 文艺 来 确 定其 “ 会 意 识 ” 社
会 学 成 分 ) “ 学 一 史 ” 评 , 及 新 世 纪 以 来 逐 渐 、美 历 批 以 产 生 影 响 的文 化 诗 学 批 评 等 三 种 不 同 视 角 的 马 克 思
思 想革 新 的狂 飙突 进 , 倾 向 于马 克 思 主 义的 革命 使
民 主 主 义 者 和 早 期 共 产 党 人 以极 大 热 情 试 图 用 马 克
的 意 义 自觉 追 寻 阶 段 ; 是 以 政 治 为 核 心 走 向 民 问 三 的意义 生成与 确认 阶段 。 在 第 一 个 阶 段 ,O世 纪 初 的 革 命 躁 动 和 “ 四 ” 2 五
三种不 同视角 的批 评 资 源选 择 和 批评 话 语 建 构 , 产 生 了以《 讲话 》 为代 表 的文 艺 政 治学 批 评 ( 文艺 社 含
寻着 自身独特 的历史 价值 和意 义 。在这一 历史 进程
《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小学科学教案设计
《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小学科学教案设计第一章:人类的起源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起源的大致时间和地点。
2. 理解人类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3. 学习使用简单的工具。
教学内容:1. 介绍人类起源的学说,如露西少女等。
2. 讲解人类和动物的共同祖先。
3. 演示如何使用简单的工具,如石头、树枝等。
第二章:早期人类的生活教学目标:1. 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
2. 学会制作简单的石器和木器。
3. 理解早期人类的生存挑战。
教学内容:1. 介绍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如狩猎、采集等。
2. 演示如何制作简单的石器和木器。
3. 讨论早期人类如何应对生存挑战,如恶劣天气、食物短缺等。
第三章:人类的进化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进化的历程。
2. 学会识别不同阶段的人类化石。
3. 理解进化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人类进化的历程,如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等。
2. 展示不同阶段的人类化石图片,让学生学会识别。
3. 讨论进化对人类的生活和行为的影响。
第四章:史前人类的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史前人类的文化生活。
2. 学会解读史前人类留下的遗迹和工具。
3. 理解史前人类的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史前人类的文化生活,如洞穴绘画、雕刻等。
2. 展示史前人类留下的遗迹和工具,让学生学会解读。
3. 讨论史前人类的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艺术、宗教等。
第五章:人类文明的起源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
2. 学会识别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3. 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人类文明的起源,如农业、城市的出现等。
2. 展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地图,让学生学会识别。
3. 讨论人类文明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等。
第六章: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2. 学会分析遗迹和骨化石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
3. 理解文化传承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探讨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包括狩猎、采集、渔猎等。
追寻生命的意义章节内容概括
追寻生命的意义章节内容概括追寻生命的意义章节内容概述第一章:引言引言部分将阐述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人们为什么需要探索生命的意义。
作者将介绍该主题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问题引起读者的兴趣,为后面的章节打下了基础。
第二章:传统意义的生命意义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将探讨传统意义上的生命意义,包括宗教和哲学传统。
作者将介绍不同宗教对生命意义的解释以及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这一章节旨在让读者了解各种传统意义的生命观,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三章:经验主义的生命意义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将探讨经验主义的生命观。
作者将介绍一些心理学和心灵哲学中的观点,这些观点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个体的体验和情感。
作者将解释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一些实例来支持这一观点。
第四章:现代科学的生命意义这一章节将讨论现代科学对生命意义的看法。
作者将介绍进化论和进化心理学对生命意义的解释,以及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对此的贡献。
作者将解释科学观点与传统观点的区别,并提供一些实证数据来支持这种观点。
第五章:个人目标与生命意义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将讨论个人目标与生命意义之间的关系。
作者将解释如何通过设定个人目标来寻找生命的意义,并提供一些实际的建议和技巧来帮助读者找到自己的目标。
这一章节将强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追求个人目标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第六章:社会联系与生命意义这一章节将探讨社会联系对生命意义的影响。
作者将介绍社会心理学中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表明社交关系对个人幸福感和生命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还将介绍一些实例和案例,展示社会联系如何在个人生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七章:认知和存在主义的生命意义这一章节将讨论认知和存在主义对生命意义的看法。
作者将介绍认知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观点,这些观点强调人类如何通过自我意识和思考来创造生命的意义。
作者将提供一些思考问题和实验,帮助读者理解这种观点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第八章:不同文化中的生命意义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将研究不同文化对生命意义的看法。
红星照耀中国4至6章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4至6章概括摘要:一、前言二、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1.斯诺采访毛泽东2.毛泽东的家庭背景与教育经历3.毛泽东的早期政治活动与思想发展三、第五章:长征1.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2.共产党的战略转移:长征3.长征途中的艰苦斗争4.长征胜利的意义四、第六章:红星在西北1.斯诺在西北的见闻2.西北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3.西北红军的军事策略与战斗能力4.西北根据地的未来展望正文:在《红星照耀中国》的第四章中,作者埃德加·斯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进行了采访。
通过这次访谈,我们了解到毛泽东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以及他早期的政治活动与思想发展。
毛泽东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的父母重视教育,使他在家乡的学校和湖南师范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受到国家命运的感召,毛泽东逐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在第五章中,斯诺讲述了红军长征的历史。
由于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共产党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的长征。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国民党军队的追击与阻挠。
尽管条件艰苦,但红军战士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最终成功完成了长征。
长征的胜利不仅使共产党摆脱了困境,还锻炼了红军的意志与战斗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第六章中,斯诺描绘了他访问西北根据地的见闻。
在这部分,他详细介绍了西北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红色区域。
在政治方面,西北根据地实行民主制度,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在经济方面,根据地实行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在文化方面,根据地积极开展教育事业,提高群众的知识水平。
此外,斯诺还对西北红军的军事策略与战斗能力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追寻生命的意义一共多少章啊
追寻生命的意义一共多少章啊追寻生命的意义一共多少章啊导言:人类一直以来都在探寻生命的意义,这是一项永恒而普遍的探索。
追寻生命的意义涉及哲学、宗教、科学等各个领域,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个问题可能具有不同的答案。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生命的意义并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以期给人们带来思考和启发。
第一章:哲学的视角1.1 古代哲学家的观点1.1.1 柏拉图的理念论1.1.2 亚里士多德的目标论1.2 现代哲学家的观点1.2.1 尼采的超人哲学1.2.2 萨特的存在主义第二章:宗教的视角2.1 基督教的信仰2.1.1 上帝赋予人生意义2.1.2 获得永恒的救赎2.2 佛教的观点2.2.1 超越轮回追求解脱2.2.2 断除贪欲追寻内心的平静第三章:科学的视角3.1 生命的起源3.1.1 大爆炸后的宇宙演化3.1.2 生命在地球上的诞生3.2 自然选择理论3.2.1 生命的进化与适应3.2.2 生命对环境的影响第四章:心理学的视角4.1 主观幸福感4.1.1 实现个人目标和理想4.1.2 建立意义的社会关系4.2 流动体验4.2.1 专注于当前的活动4.2.2 追求个人特长和成就感第五章:社会学的视角5.1 社会团体的意义5.1.1 家庭关系和亲情5.1.2 群体活动和归属感5.2 为他人带来的积极影响5.2.1 善行与奉献的意义5.2.2 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第六章:个人经验的视角6.1 看待生活的态度6.1.1 接纳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6.1.2 审视和改变自己的行为6.2 追求个人激情和兴趣6.2.1 发现自己的热情所在6.2.2 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第七章:生命的循环与延续7.1 人类繁衍的意义7.1.1 教育和传承文化7.1.2 培养下一代的责任7.2 生命的意义在永恒中延续7.2.1 每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7.2.2 生命的记忆和遗产结论:每个人对于生命的意义有时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等方面。
高中历史教案:探寻历史真相,思考时代意义
高中历史教案:探寻历史真相,思考时代意义历史是人类发展进程的综合体现,它关乎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
想要理解人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要理解历史。
历史是无法避免的,它始终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在学校中的历史课程中,还是在我们谈论当前和未来的使用中。
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的理解和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过去,而是为未来提供了借鉴和借鉴。
探究历史真相和思考历史时代意义,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探究历史真相历史真相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它是历史历程中最重要的基础。
因此,探究历史真相是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历史真相的重要性由来已久。
一方面,历史真相直接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识。
另一方面,历史真相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且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探究历史真相并非易事。
历史真相的表现和记录受到相关当事人的主观性和区别。
况且历史真相往往隐藏在不同角度或不同记录中。
为了探究历史真相,需要多维度、多途径地去了解历史记录和历史事件,以充分探究历史的真相。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广泛调查各种历史资料,比如历史文献、图片、文物等,以此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
2.勘察现场,通过实地观察相关地点和物品,了解历史形势和事件发生的环境。
3.向历史当事人、亲属以及知情人员进行采访,了解事件的经过和相关人物的性格、行为等方面的情况。
4.进行多方比较,将各方面的资料进行比较,以便最终得出最真实的历史记录和事件发生的真相。
历史真相的探究对高中历史教学至关重要。
通过探究历史真相,学生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充分理解历史进程的演变。
二、思考历史时代意义历史时代意义是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对当时人类的影响,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时代意义不仅关乎当时人类的成就,同时也关乎未来的发展。
历史时代意义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历史,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更准确地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追寻生命的意义章节简介内容
追寻生命的意义章节简介内容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思考的永恒课题之一。
这个问题牵引着人们的心灵,引发了无数哲学家、学者和普通人的思考和探索。
《追寻生命的意义章节简介内容》将介绍一些与寻找生命意义相关的重要章节,并尝试探索这些章节背后的思想和哲学。
第一章:人类的存在之谜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讨论人类为什么感到对生活意义的探索如此迫切的问题。
我们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哲学观点,如存在主义、宗教信仰和进化论,以及这些观点在解释生命意义方面的优缺点。
这一章将引导读者思考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看法,并思考人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生活的困境与挑战这一章将探讨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对我们寻找生命意义的影响。
我们将讨论一些普遍的困境,如死亡、苦难、失去和孤独,以及这些困境如何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通过探索不同文化和宗教对这些困境的看法,我们将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生命中的挑战,并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第三章:科学的角度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探索科学对生命意义的了解。
我们将介绍一些生物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些研究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这一章,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类作为生物的特殊性,并思考科学对于寻找生命意义的贡献。
第四章:个人经验与内心的探索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探讨个人经验和内心的探索在寻找生命意义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介绍一些个人故事,包括那些在面对挑战、追求梦想或反思人生选择时发现生命意义的人们。
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将被激励去探索自己的内心,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第五章:社会角度与他人的关系最后一章将探讨社会角度和与他人的关系对生命意义的影响。
我们将介绍社会学、人类学和伦理学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联系如何塑造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看法。
这一章将帮助读者认识到我们的生命意义与他人的联系是如此重要,并思考如何在社会中寻找和创造意义。
通过《追寻生命的意义章节简介内容》,读者将探索寻找生命意义的不同视角和方法。
追寻生命的意义内容梗概
追寻生命的意义内容梗概标题:追寻生命的意义:探寻力量和目标的旅程梗概:引言:生命是一个无尽的探索之旅,不同的个体面对着不同的挑战和困惑。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特有的思考方式,因为我们渴望为我们的存在找到真正的目的和价值。
这篇文档将探讨追寻生命的意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找到和实现生命的目标。
第一部分:生命的意义1. 自我的发现:了解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是找到生命意义的第一步。
通过自我反思、思考和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真正独特的贡献和价值所在。
2.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个体层面的,也要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相结合。
探索如何在社会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并给予和接受爱与帮助,以实现更大的目标和梦想。
第二部分:追寻力量和自我实现1. 设置目标:确定自己的价值和使命,并为之设定明确的目标是找到和实现生命意义的关键。
通过设定具体的目标,我们能够将自己的精力和努力聚焦在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方向上。
2. 克服困难:在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过程中,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是难以避免的。
如何坚持并克服这些障碍是探索意义的关键。
了解如何利用内在和外在的资源来克服困难,同时培养自己的坚韧和毅力等都是关键要素。
第三部分:生命的长远价值1. 意义的转变:生活中的意义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可能会随着个人的成长和经历而发生变化。
理解意义的转变是追求生命的目标的重要一环。
2. 创造意义:探索如何自主创造生命的意义是我们寻找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的重要一部分。
通过反思和积极行动,我们可以为我们的生命赋予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结论: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发现和经验。
了解自己的价值、设定明确的目标、克服困难和适应意义的变化都是探索生命意义的关键要素。
通过努力和自我反思,我们能够找到生活的目的和真正的满足,并创造出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主要内容概括
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主要内容概括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人类自古以来热衷的哲学问题。
无论是宗教信仰、哲学思考还是科学研究,都与这个问题息息相关。
本文将对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并探讨各种角度和观点。
首先,宗教信仰是追寻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之一。
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信仰方式和教义,但它们分享一个共同点,即生命有一个超越物质世界的更高层次的存在。
“上帝的意愿”、“救赎”、“灵魂的永恒”等概念都是宗教中关于生命意义的核心。
宗教信仰为人提供了一种超越个人欲望和物质世界的框架,给予了人们对于生命有意义的信念和指引。
与宗教信仰相对应的是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观点。
无神论者认为生命的意义是建立在人类的主观感受和目标中,它们可能源自自我满足、社会奉献、科学探索等方面。
唯物主义者则将生命的意义归结为物质世界的规律和现象,认为一切均可通过科学解释和实证研究而获得知晓。
无论是无神论还是唯物主义,都强调人的自主性和对于现实的认知。
另一方面,哲学思考也对于追寻生命的意义提供了许多观点和洞见。
康德认为人类通过道德行为和行动来实现生命的意义,对他人的善良和道德实践是个体存在的价值所在。
尼采则主张通过超越人类的欲望和意志来发现生命的意义,他将这个过程称为“超人”。
存在主义者关注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并强调通过行动和选择来赋予生命以意义。
除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考,科学研究在追寻生命的意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物学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过程,通过揭示生命的本质和进化机制,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存在和存在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需求和幸福感,为我们认识自己的内心提供了启示。
神经科学研究意识和大脑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认知。
最后,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因为每个人对生命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不同的文化、教育和经历都会塑造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和挑战,对于生命的意义也面临更多的考验。
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坚守信仰和追求个人目标都可以帮助我们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找到意义。
寻路中国历史的追寻
寻路中国历史的追寻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古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无数令人称道的壮丽篇章。
对于历史的追寻,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下,更可以增添生活的趣味和智慧。
本文将以寻路中国历史的追寻为主线,带您领略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
一、远古的起源中国历史的追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据史书记载,中国人类文明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人类的祖先们开始从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转向农业的养殖生活方式。
他们发现并利用了各种自然资源,逐渐形成了人类文明的基础。
二、夏朝:始祖之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实证记录的王朝,它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有系统的纪录时期。
根据传说,夏朝的创始人是尧、舜等五帝之一的大禹。
夏朝时期的王室已经开始认真修建水利工程,确保了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夏朝的历史文献《尚书》、《易经》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
三、商朝:商文化的繁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实证的朝代,它的兴起标志着农业社会和城市文明的发展。
商朝时期,商王和贵族掌握了政权,开始了封建社会的构建。
商代的青铜艺术和甲骨文的出现,为我们了解商朝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四、周朝:分封制度的确立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兴起标志着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
周朝时期,周王通过分封制度,将大量领土封给亲信的贵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封建国家。
《尚书》和《礼记》等文献记载了周朝的许多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封建国家的运行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五、秦朝:统一帝国的诞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例如统一文字、货币和法律等,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汉朝:文化繁荣的时代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封建王朝之一,它标志着中国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汉朝时期,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和学者。
追寻生命的意义内容概要
追寻生命的意义内容概要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思考和探寻的永恒话题,它与人类的存在和生活密切相关。
人们对于生命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答案。
这篇文档将从个体和社会两个角度探讨追寻生命的意义的内容概要。
个体层面上,追寻生命的意义始于人的内心世界。
每个人都希望找到生命的目标和价值,以充实和满足自己的心灵。
从古代到现代,不同的文化和哲学传统提供了各种思考人生意义的途径。
其中,宗教是广泛宣称能够提供生命意义的一种方式,它给人们带来了信仰、指导和慰藉。
无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还是其他宗教信仰,它们都试图回答人类的根本问题:我们来自何处?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命运将如何?通过信仰和宗教实践,人们试图在宏观数量的生命中找到自己的独特地位和意义。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通过宗教来追寻生命的意义。
许多人独立思考和探索生命意义的问题,试图在人类的智慧和知识中找到答案。
哲学是一种独立思考生命意义的方法,各种哲学流派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从柏拉图的理念观念到康德的义务伦理学,从尼采的超人理论到萨特的存在主义,这些哲学家通过反思和思考人类的存在去捕捉生命的意义。
除了哲学,在心理学和人类学领域也有关于生命意义的研究。
弗兰克尔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试图回答人类在生活中寻找意义的需求。
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定位自己的个人目标和价值观。
有些人希望通过事业、成功和财富来获得满足和意义,他们相信人生的意义在于个人成就和物质积累。
另一些人则更关注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他们认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来自于与他人的关系、爱与关怀。
还有一些人则寻求精神和灵性层面的满足,他们通过冥想、禅修、艺术、音乐等方式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宁静。
这些个人目标和价值观在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存在差异,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追寻生命的意义的方式。
除了个体层面,追寻生命的意义也与社会层面密切相关。
社会条件和文化环境对于人们找到生命意义起着重要的影响。
追寻生命的意义主要内容
追寻生命的意义主要内容追寻生命的意义主要内容生命是一段旅程,每个人都在这个旅程中寻找着自己的目标和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思考和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探索着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目的。
本文将围绕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主要内容展开,探讨人类对于生命意义的认知、探索和追求。
首先,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个体的体验和主观感受紧密相关。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经历,因此对于生命的意义也存在差异。
一些人主张追求快乐和幸福,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满足。
另一些人则看重自我实现和成长,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达到自己的潜能和成为最好的自己。
还有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追求共同的幸福和进步。
这种主观感受的追寻可以帮助人们找到生命的方向和目标。
其次,一些哲学和宗教思想也为人们追寻生命的意义提供了指导。
从古代的哲学家到今天的心理学家,不同思想家对于生命的意义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和智慧,康德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道德行为和义务感。
宗教也为人们寻找生命意义提供了一种可能。
基督教强调爱和仁慈,佛教讲究解脱和慈悲。
这些哲学和宗教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指引和反思,帮助他们寻找生命的真谛和目标。
此外,科学的发展也为人类认识和追寻生命的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进化论告诉我们生命的目的是繁衍和延续物种,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人们追求幸福和意义的心理机制。
而生物学研究则关注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多样性。
科学的发展不断向我们揭示着生命的奥妙和复杂性,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最后,追寻生命的意义也与人们对于死亡和有限性的思考紧密相关。
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面对死亡,人们更加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死亡的存在提醒我们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并考虑自己留下来的价值和遗产。
因此,在生命的有限性中追求意义和价值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
在这个追寻生命的意义的旅程中,人们会经历困惑、挫折和迷失。
然而,正是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人们才更能够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追寻历史知识的真正意义
追寻历史知识的真正意义——《2007年高考(广东卷)历史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分析作者:黄牧航原文载自华南师大《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3期《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历史科考试大纲的说明》(以2007年1月中旬,下简称《说明》)正式公布,吃透《说明》的内容和精神成为了本届高三师生的重要任务。
如何解读《说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本文拟从历史知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因为在与广大教师的接触中.我感觉到大多数教师还是被《说明》中的具体内容所困扰,而对《说明》中所体现出来的新的命题精神理解不足。
我认为.如果教师还是沿着旧高考中研究《考试大纲》的思路来学习《说明》,那么结果很可能是事倍功半,因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命题理念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即使是考查历史知识.新高考与旧高考也大不一样,其核心的变化,就是新高考追寻的是历史知识的真正意义。
一、新课程高考中历史知识考查的困境与出路无论是历史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业评价,历史知识都是其核心的内容。
过去我们强调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又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实这些分类都离不开历史知识这个载体。
但究竟什么是历史知识,新旧课程却有不同的理解。
旧课程认为,历史教科书的表述就是历史知识;而新课程认为,教科书的表述仅仅是历史知识的形式,并非历史知识本身。
我们所教所考的,必须是历史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这既是理想的追求,也是现实的无奈。
先谈现实问题。
在旧的课程体系中,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是受着两个系统支配的。
第一个系统由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组成。
它决定着教学的内容;第二个系统由考试大纲和命题人员组成。
它决定着教学的方向。
在国家的层面,这两个系统是相对独立的;而在中学的层面,这两个系统的每一个变化都会非常直接、快捷地改变着教师的行为:例如,我们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来没有提出过什么学科能力要求,更没有具体的内容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够掌握学科能力,但是,高考的一道“杨贵妃”题就清楚地告诉全国师生什么是历史的思维能力。
意义与价值的追寻
意义与价值的追寻一、追寻人生意义的意义与价值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而追寻人生意义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所谓追寻人生意义,就是探索和发现个体存在的目的和价值。
这一课题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个人内心世界中,还涵盖了社会和文化层面。
1.1 个体层面:实现自我认同和成长每个人都期望找到他们自己独特而有意义的生活。
追寻人生意义可以帮助个体建立并实现自我认同,找到符合自己天性和才能的道路。
通过反思和思考,个体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并逐渐明确自己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和价值观。
这样一来,他们就能更加专注于自身能力和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具体行动来实现。
此外,在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中,个体也能够不断成长和发展。
通过对自身梦想、理想以及所追求事物深入探索,他们将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而正是在这些挑战和困难的克服中,他们不断成长,培养出坚韧、专注和创造力等重要品质。
这种个体层面的成长对于个人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1.2 社会层面: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除了对个体本身的影响之外,追寻人生意义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在这个多元化且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贡献。
追寻人生意义可以帮助个体发现自己最擅长或者热爱的领域,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当大家都能够找到并投入到自己热爱并有所擅长的事物中时,整个社会将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此外,追寻人生意义也为社会带来了创新与进步。
每当有人勇敢地追求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突破常规思维时,他们可能会开拓新的领域、发现新的方法或者解决某些既定问题。
这种创新和进步会带动社会的发展,并为整个人类做出更多有意义的贡献。
二、追寻人生意义的路径与方式追寻人生意义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而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路径和方式。
然而,存在一些通用的追求人生意义的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更快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2.1 自省与反思自省与反思是进行追寻人生意义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与自己对话和思考,个体可以逐渐了解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兴趣和价值观。
追寻生命的意义书籍内容简介
追寻生命的意义书籍内容简介《追寻生命的意义》是继《时间简史》之后,又一本由英国物理学家、哲学家史蒂芬·霍金所著的非虚构书籍。
本书是霍金对人类存在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涉及到宗教、哲学、科学、伦理等领域,旨在探讨人类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本质。
作为一名尊崇的科学家,霍金带领读者以一种科学的方式思考存在的原因、生命的目的以及探索生命意义的重要性。
书籍由八个篇章组成,每个篇章都以独特的方式处理了一个重要的主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立体、全面的思维框架。
第一篇章《宇宙的秘密》探讨了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书中介绍了大爆炸、黑洞和宇宙背景辐射等现象,并从物理学角度探讨了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存在的意义。
第二篇章《人类存在的价值》集中于伦理和社会问题。
霍金认为,人类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所创造和贡献的东西,包括艺术、科学和社会进步。
这一章节引导读者思考人类对于社会的价值和作用,以及我们如何赋予生命以意义。
第三篇章《自由意志的决断》挑战了人类对自由意志的理解。
通过探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霍金认为自由意志可能只是一种错觉,一切都是宇宙物理规律的结果。
这一章引发了许多争议和反思,使读者对人类意识和决定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第四篇章《宗教和科学》讨论了宗教对于人类生命意义的影响。
霍金提出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冲突,并探讨了宗教信仰对于个人和社会意义的影响。
他认为科学和宗教应该相互尊重,不同的观点可以共存。
第五篇章《人类未来的命运》展望了人类未来的可能性。
书中提出了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和太空探索等前沿领域的发展,并思考了这些进步对于人类生命意义的影响。
霍金强调了技术发展应当符合伦理原则,以保障人类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
第六篇章《探索心灵的奥秘》研究了意识和思维的本质。
通过解析大脑结构和计算机模拟,霍金尝试回答了“我是谁”和“我如何思考”等大问题。
他提出了意识可能是大脑之外存在的观点,对于意识起源和意识的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第七篇章《知识的边界》反思了人类知识的限制和局限。
追寻历史足迹,感受古代风情
感受古代风情:追寻历史足迹人类历史悠久而精彩,古代的历史和风情总能让我们深深沉醉其中。
追寻历史足迹,感受古代风情成为了现代人们的一种热衷。
当我们跨越时空,踏上历史的旅程,我们能够看到那些曾经辉煌的文明,感受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引领读者一同追寻历史足迹,感受古代的风情。
了解历史意义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追寻历史足迹的意义所在。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各国文化传承的根基。
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体验历史进程中的风云变幻,以及各个时期的繁荣和衰落。
而追寻历史足迹,则是一种直观的方式,能够将历史感受直接切入我们的心灵。
游览古迹追寻历史足迹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游览古迹。
古迹是古代文明的实物遗迹,如古城墙、宫殿、寺庙等等。
在游览古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并且通过古迹上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品等等,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
参观故宫故宫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建筑之一,是明、清两代皇宫的总称。
参观故宫,我们可以感受到明清历史的辉煌。
漫步在宽阔的广场上,仰望宫殿的黄琉璃瓦和金色屋顶,仿佛可以看到当时权力的象征。
进入宫殿内部,可以欣赏到华丽的宫廷装饰、精美的玉器和瓷器等等,这些都是当时贵族生活和文化艺术的真实写照。
参观埃及金字塔埃及金字塔是埃及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在追寻历史足迹中也非常有吸引力。
这些庞大的金字塔代表了古埃及人对于来世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在建筑和数学方面的高超技术。
当我们走进金字塔内部,可以感受到埃及古人的宗教信仰和葬礼仪式,以及他们对于永恒的渴望。
探索文化传承除了游览古迹,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追寻历史足迹,感受古代的文化传承。
学习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古代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思想和文化。
比如《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之一,它展现了清代贵族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就仿佛与那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了一种心灵的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寻找历史的意义 • 把“历史”的层面推到了非确定性的层面, 从理性的层面推到了价值的层面,从科学 的层面推到了人文的层面,即从实证的层 面推到了诠释。 • 历史学家通过解读以往人类行为留下的遗 迹来解读以往人类行为本身,这使得历史 学的对象具有了双重“文本”的性质:不 但历
场精英革命。 三、清代思想史:外缘因素与内在理路 1、反满思维下的解释模式 2、启蒙思维 3、余英时:内在理路说 政治化或社会化的解释是外在解释,而从 学术史本身的解释则称为内在解释。
• 历史学或社会学提供的大部分解释缺乏对 预先假定的普遍规律的明确陈述和清晰阐 明。也就是“规律被覆盖”。 • 即使一个历史学家想要把他的研究限制在 对过去的纯粹描述中,而没有任何提供关 于关联和决定的解释和陈述的企图,他也 必须不断地利用普遍规律。 • 批评:历史不一定是因果性的,也不一定 是演绎性的。历史事件不可能重复出现,
• 人类学、人口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借取 方法、模式和认识能力,用这些学科的学 理去阐释相关的历史现象。
第二节 历史解释的基本模 式
• • • • • 两种解释传统 实证主义:孔德 唯心主义:德罗伊森 一、覆盖律模式(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波普尔:历史科学猜测的是引用某些普遍 的自然规律对事件的因果关系做出假定性 的说明。 • 普遍规律在解释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 历史学家的工作绝不仅仅是单纯陈述事实, 他还必须赋予这种事实以一种意义,他必 须解释与说明事件的前因后果。即需要一 种“理论预设”。 • 所谓的“理论预设”,就是通常所说的历 史观。 • 5、社会科学原理和方法 • 要对历史现象、历史过程本身进行全面细 致地解读,还必须借助于以社会生活各部 门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必须向社会学、
历史解释: 第六章 历史解释:意 义的追寻
• 一个完整的历史研究程序包括三个关键环 节:第一,考证清楚每一个研究对象所涉 及基本史实;第二,将有关史事贯通起来 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叙事;第三,挖 掘出相关史事和过程背后的意义,并尽可 能解释每一史事由以发生的原因。 • 洪业、周一良:六W • WHY何故,即历史解释
•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其独特性,因此覆盖 定律模型并不一定能够解释具有各自特性 的这些历史事件。 • 人类在历史领域中不掌握像牛顿定律这样 的严格规律;历史研究中也无法通过观察 完整把握事件发生的初始条件。 • 二、理性解释模式(人的主观动力) • 历史过程则是由人的行动构成的,行动是 受一定思想、意图、目的和动机支配的。
• 史遗迹成为有待解读的文本,连历史实在 也可看作有待弄清有待解读的“文本”。 • 历史学家要使“历史”具有意义和价值, 必须超越“实在”,走向“解释”。 • 4、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 • 每个事实即是一个解释,而每个解释即是 一个事实。 • 解释可以被视为广义的历史叙述的一个环 节。
• 二、历史解释的依据 • 史家的价值理念、历史观、现实观和未来 观,以及具体的社会科学原理,是进行历 史解释的依据和参照 • 1、现在观 • 历史的意义不是渊源于“过去”本身,而 是渊源于史家生存于其中的“现在”;没 有“现在”这架天平,人们是无法确知 “过去”的轻重的。
• 历史事件只有一次性,没有重复性。 • 历史学家的任务是要深入到历史的内部去 洞察行为背后的思想动机,只有辨析出思 想,行为才可能变得可以理解。这种解释 模式把理性作为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因 而可称之为“理性解释模式” • 1、移情 • 狄尔泰:移情解释理论
• 通过移情作用,能使自己超越主观并体验 他人的经历。也就是说,通过对他人的 “重新体验”,从而了解他怎样感觉、思 想和行为,从而达到了对他人行为的理解。 这就是对他人的理解引人了同情和移情的 概念。 • 历史学家的任务是要去设法理解历史行为 者的思想;把历史行为者的思想理解明白 了,那些行为造成的历史事件、过程的真 相也就能够述说明白了。
• 历史是否需要解释? • 否定者:钱大昕、兰克 • 肯定者:司马迁、司马光、年鉴学派
第一节 被解释的历史
• 所认识的历史,其实已经经过了加工处理, 尤其是研究者或读者的解释。这种解释非 但无损于历史的真相,而且有利于真相的 呈现;解释使历史秩序化、条理化。 • 历史是被解释的历史。 • 一、历史离不开解释
在
• 史家可以“为历史而历史”,凭自己对历 史本身的兴趣来研究历史,但史家的“兴 趣”,仍然包括在“现在”的范畴之内。 • 2、未来观 • 对未来的判断常常左右着,诱导着人们应 回忆哪些历史,凸现哪一部分过去,强调 什么样的遗产,突出何种传统。 • 3、价值观
• 意义诠释由以进行和展开的主要资源首先 就是历史学家的人文价值理想。 • 历史学必定总是建立在一种前提假设之上 的,即一种价值预设之上。 • 4、历史观 • 历史学绝不应局限于或满足于这种纯粹的 和精确的记述,它必须对这一事件放入某 种因果框架中,这就是解释。
• 历史研究就是心灵的重演。 • 柯林伍德:在他自己的心灵中重新思想它 们。 • 陈寅恪:了解之同情。 • 批评:它保证不了由它导致的历史解释的 可靠性。 • 三、历史解释的其他类型 • 1、常理解释
• 2、时空限制 • 3、可行性 • 趋势:规律与理性的综合。
第三节
历史解释应用举例
• 一、明清小农经济:“萌芽论”与“过密 化” • 1、资本主义萌芽论 •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 • 2、过密化(内卷化) • 黄宗智 • 小农经济的过密化产生于人口和可得资源 间的失衡,人口的增长会造成过剩劳动力 数量的增加以及高度生存压力,导致极端 过密化的产生,因而过密化是人口压力下
• 历史文本归根结底是为传达某种意义而存 在的,历史研究者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赋 予历史以“意义”。意义通过解释而呈现, 历史离不开解释。 • 1、重演心灵世界 • 历史学家所面对的过去,是一个心灵世界 的过去,对心灵世界的研究除了用科学的 方法之外,更多的或者说主要的要运用历 史学家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 下维持生计的策略,虽然有总产量的增加, 却不能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率没 有提高基础上的总产量的增加,也能产生 过密化的商品化,但这种商品化却延缓了 小农经济,并不能使小农经济解体。 • 二、法国大革命:社会解释与政治文化解 释。 • 大革命只是一个神话。法国大革命是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