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1.2)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往往在不同的语境有着不同的意思,这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文言文虚词

文言文虚词

18个文言文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另补充:然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8个文言虚词,有详细的解释

18个文言虚词,有详细的解释

18个文言虚词(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一)以(1)介词①表示工具、手段,可译为:拿,用,凭借,按照a.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表示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用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于,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④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魏公子列传》)(2)连词①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为:又,而,而且,并且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来,或不译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便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⑤表示修饰,可译为:地,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3)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可不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4)同“已”,已经前以.降及物故。

(《苏武传》)(5)复音虚词“以是”“是以”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见放。

(《屈原列传》)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二)之(1)代词①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我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种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①表示修饰,限制,可译为:的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③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⑤音节助词,可不译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常见18个文言文虚词

常见18个文言文虚词
代副介连助叹 词词词词词词
一.代 词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的词, 一般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定语。 分为三类: ①人称代词。 “吾”、“尔”、“汝 (女)” ②指示代词。 “是”、“此”、“彼”、 “兹” ③疑问代词。 “何”、“奚”、“焉”
二.副 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 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虚词解决方法
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 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 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 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 古”。
返回
虚词词性
引佩刀自刺。(《苏武传》)
• (二)用作副词。
• 1.作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 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③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苏武传》)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 么”“怎么这样”。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介 词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 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 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 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 子的状语 。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祭十二郎文》 )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文言虚词种类

文言虚词种类

文言虚词种类1、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1)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吾、予.余、我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病梅馆记》)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2)第二人称:汝(女)、而、尔、若、乃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3)第三人称:之、其、彼、厥王甚任之。

(《屈原列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4)谦称:或称自己的名字,或用“臣、仆、愚、不才”等,妇女用“妾”,国君用“孤”“寡人” o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赤壁之战》)肃”,鲁肃自称八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并序》)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廉颇蔺相如列传》)5)敬称:大王、将军、公、公子、陛下、殿下、阁下、足下、子、先生、大人. 卿等。

可译为“您” O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子”,对男子的美称。

6)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属、侪、族、徒”等放在人称代词后面表多数。

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人。

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

(《柳敬亭传》)“吾侪”,我们。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之族”,这一类人。

郵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之徒”,这些人。

(2)指示代词用来指示和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

可代人、代物、代事。

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

译成“这个”“这里”“这样”。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此”,此处。

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黃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斯”,这篇;“兹",这。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的用法常用文言虚词(25个)(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文言虚词18个(自己整理)

文言虚词18个(自己整理)

. . . .文言文·文言虚词18个1.【而】(一)连词1、①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2、①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②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3、①景公乃下席而之曰。

(《晏子治东阿》)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4、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7、①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②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季氏将伐颛臾》)8、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论》)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二)代词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复音虚词“而已”、“而后”、“而况”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而后”,“才,方才”2.【何】(一)疑问代词1、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楼记》)2、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①然则何时而乐耶?(《楼记》)(二)疑问副词1、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何许”、“何乃”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3、何许”,表地点的疑问词,相当于“何处”或“什么地方”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五柳先生》)4、“何乃”,相当于“怎么能”。

①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四)通假字。

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

文言虚词(完整版)

文言虚词(完整版)

①却看妻子愁何在。 ② 豫州今欲何至? ③ 何由知吾可也。 ①子恃何而往?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 今日之中国! ③作计何不量!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11)“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2.形式为“如 …… 何”译为 “把…… 怎么样”。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如: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 悦,免成役
1.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相与枕藉乎舟中。 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5.吾尝疑乎是。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③细若蚊足。 ④仿佛若有光。 ⑤貌若甚戚者。 ⑥唐雌对曰:“否,非若是也。” ⑦意色扬扬,若自矜诩。 ⑧形若土狗。 ⑨呆若木鸡。 ⑩若无罪而就死地.
①若所市于人者。 ②若毒之乎? ③更若役,何富贵也。 ④若为佣耕,何富贵。 ⑤若翁廉。 ⑥若何为生我家? ⑦若入前为寿。 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⑨予我千金,吾生若。 ⑩若素名勇。
1.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3.今君乃亡赵走燕。 4.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是乃仁术也。 2.视之,乃庞德也。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5.诸葛亮真乃神人。 6.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 7.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文言文16个虚词

文言文16个虚词

1、之①代词,代人、代事、代物,即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②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③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⑤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陋室铭》)⑥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⑦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⑧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2、其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②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他、它(不加“的”)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③指示代词,其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④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译作“难道”,后一个译作“恐怕”】3、而①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②连词,表承接“就、接着”或不译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④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或不译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⑤连词,表修饰“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4、以①介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介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两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把、拿、用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④连词,表示目的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⑤连词,表示结果以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⑥连词,表示承接,“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⑦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5、于①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在、从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出师表》)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向、对、同、给、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介词,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被受制于人④介词,表示比较比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⑤介词,表原因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乃①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才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②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就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③副词,表示出人意料竟、竟然,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④副词,判断句中表判断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⑤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于是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7、虽①连词,表假设即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②连词,表转折虽然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8、为①动词,表判断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②动词,表动作行为做可以为师也(《〈论语〉十二章》)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④介词,表示被动(常与“所”连用,也有单用)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着、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9、者①结构助词……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作亭者谁(《醉翁亭记》)②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10、且①副词,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③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④连词,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⑤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11、则①连词,表承接。

文言文虚词(一和二)

文言文虚词(一和二)


• 一、作连词
•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劝学》) •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 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 而且"。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 学》) •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屈原列传》) •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 褒禅山记》)
文言文虚词复习
桑植四中2015届高三 王祯梅
文言文18个虚词
• 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 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考查要求
• 1、常见文言虚词 • 2、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关注:1.意义 • 2.用法 • 3.用法与语法有关,主要了解 词性及该字所涉及的语法
文言文虚词<一>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因果)
•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 禅山记》) •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 8.表示目的关系,
•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 赋》) •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 (1)兼词 • (2)代词 • (3)助词
3.【焉】
• • • • • • • • •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 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 事》)

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

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

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文言常用的120个实词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安:1.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2.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3.沛公安在(哪里)4.衣食所安(养生)5.既来之,则安之(使……安)6.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7.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被: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3.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草本的根或茎干)2.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本性,天赋的善心)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兵:1.非兵不利(武器)2.而秦兵又至矣(军队)3.斯用兵之效也(战争)4.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士兵)5.约以联兵大举(兵力)6.非我也,兵也(兵器,刀)7.又兵象也,于行用金(征伐)病:1.其疾病而死(疾病,患上疾病)察:1.察邻国之政(考察)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推举)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俯察品类之盛(细看)朝(cháo):1.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zhā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4.坐南朝北(对、向)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简直竟然)乘(chéng):1.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趁着)2.若夫乘天地之正(顺应)诚:1.诚不自意返吾衣冠(实在,的确)2.必竭诚以待下(诚心,诚意)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确实)4.仆诚以著此书(果真)除:1.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2.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3.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台阶)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3.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4.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6.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离开)7.近自托于无能之辞(文辞)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借口)9.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辞谢)10.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死)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带着)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随)8.乃使其从者衣褐(随从)殆: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2.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3.殆例送死(接近于)4.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5.殆有神护者(大概)当:1.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2.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3.然五人当刑也(当……的时候)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担任)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应当)6.他日汝当用之(一定)7.以当南日(挡住,遮挡)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把守)道: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4.亏无为之大道哉(主张,思想,学说)5.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6.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权,当政)7.死而湮没不足道者(称道)8.不得通其道(理想)9.莫不殷忧而道著(治国之道)10.余嘉其能行古道(从师之道)11.然此可为智者道(讲,说)得:1.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2.吾得兄事之(应该)3.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恩)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5.此言得之(对、合适)6.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7.北向,不能得日(照到)度: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2置之度外(推测,考虑)3挥霍无度(尺度)非: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4众闻则非之(指责)复:1.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又)负: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6.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7.使负栋之柱(承担)8.且负下未易居(处境)9.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负载)盖:1.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2.能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3.盖夫秋之为状也(句首发语词,不译)4.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5.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已。

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对比

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对比

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对比
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虚词是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

虚词是一
种没有实际意义,用于构建句子结构或表达语言关系的词语。

下面
将比较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虚词的一些不同之处。

1. 功能
1.1 文言虚词
- 文言虚词用于表示句子的语法关系,如“之”、“乎”、“者”等。

1.2 现代汉语虚词
- 现代汉语虚词用于表示句子的语法关系、修饰和连接单词或
短语,如“的”、“了”、“得”等。

2. 用法
2.1 文言虚词
- 文言虚词的用法较为固定,且在句子中通常有较高的位置。

2.2 现代汉语虚词
- 现代汉语虚词的用法相对灵活,可以出现在句子的不同位置。

3. 影响
3.1 文言虚词
- 文言虚词的使用使句子更具古风,但有时会增加句子的复杂度。

3.2 现代汉语虚词
- 现代汉语虚词的使用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但有时也可能造成语意的模糊。

4. 举例
4.1 文言虚词
- 夫子之言,信乎其不欺我也。

4.2 现代汉语虚词
- 这本书是我的。

- 他跑得很快。

5. 结论
虚词在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虚词中有一些不同之处。

文言虚词
使用较为固定,且在句子中通常具有较高的位置,使句子更具古风。

现代汉语虚词使用相对灵活,可以出现在句子的不同位置,使句子
更加简洁明了。

在使用虚词时,我们应根据语境和表达需求选择合
适的虚词,以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6个常用文言虚词

16个常用文言虚词

4 【乃】 1.设九宾于廷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设九宾于廷, .《廉颇蔺相如列传 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
"却,竟(然),反而"等. ),反而" 反而 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 副词. 紧接,可译为" 这才, 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连词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翁归 促织》 通 《促织》 9.通"尔",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好像,如同. 10.军惊而坏都舍.《察今》10.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通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11.【而已】闻道有先后,术 【而已】闻道有先后, 11.放在句末,表限止 放在句末, 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的语气助词, .《师说 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的语气助词,相当于 罢了" "罢了". 12.【而后】臣鞠躬尽瘁,死 【而后】臣鞠躬尽瘁, 而后已. 而后已. 12.才,方才. 才 方才. 13.【而况】今以钟磬置水中, 13.即"何况",用反 【而况】今以钟磬置水中, 13.即 何况" 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14.【既而】既而得其尸于井, 层的意思. 【既而】既而得其尸于井, 层的意思. 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 织》 14.不久 一会儿. 不久, 14.不久,一会儿. 你".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十八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 也”、被动句的“为............. 所 .....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十八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 拜为上卿 动词,担任 动词,做,当 动词,成为
wéi
为刎颈之交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动词,立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动词,认为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判断动词,是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判断动词,是

2.作语气词
wéi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 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 《颜氏家训·勉学》 【答案】(2)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 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 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 身耳
05福建卷6题A 项
临上而俯视……肝胆为之悼栗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05江苏卷10题 10.文中“顺宗方为皇太子,‘为开救,得 免。…… ’” 的“为”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线的 “为”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13.【答案】D[解析][①句指“先王之泽”;③ 句“恐死”,显然不是“豁达或洒脱”;④句是 苏轼的心理。] 14.【答案】B[解析][“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 国诗歌的一部分作品,苏轼并无微词;“废卷而 叹”的原因是“自恨其人之浅也”。]
15.(8分) (1)把文盲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 分) 【答案】 (1)①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 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②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解析】[第①句应注意“以”,因为;“终身不用” 为被动句;第②句应注意“意”,猜测;“书”,书 信;“相”,称代副词,偏指一方,代“他”; “闻”,使动用法。]
A例句:为,介词,替。A解析:A项,“替,给”,介词, B项,“成为”,动词, C项,判断动词,“是”,D项,“被”,介词。
11.【答案】C[解析][“畏”,敬畏,敬服。] 12.【答案】B 【解析】[B项中“且”均为连词,尚且。A项第 一句中的“乎”为介词,相当于“于”;第二句 中的“乎”为介词,“比”。C项第一句中“以 ”为介词,“因为”;第二句中“以”为介词, “把”。D项第一句中“焉”为助词,形容词词 尾,相当于“然”;第二句中“焉”为兼词,“ 于此”。]
表反问
何以伐为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自令放为 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3.用作介词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介词,表被动
wèi
为巡船所物色
吾属今为之虏矣
介词,表被动 介词,表被动 介词,为了 介词,替,给
而幸生也何为
为一击缻
君为我呼入 介词,替,给
高考试题对应练习
05山东卷12题A 项
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