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汝芳思想的独特性
罗汝芳的“赤子之心”哲学思想简析
罗汝芳的“赤子之心”哲学思想简析作者:杨斌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03期摘要在罗汝芳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心”学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以“赤子之心”学说为宗旨,来论述人的本性,并以此使人明白人人皆是赤子之心长成,只要保持原有的赤子之心,那么人人皆可以为圣人。
关键词罗汝芳哲学思想赤子之心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1“赤子之心”说罗汝芳认为人一出生就是个赤子,并且具有“赤子之心”,该“赤子之心”没经受世俗的影响,纯然天理。
“大道只在此身,此身混是个赤子”,人生来就知道的叫做良知,生来就能够做的叫做良能。
良知良能都是先天具有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原初赤子之心,而尧舜初生之时与吾一样皆具有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可以不思而得,不虑而知。
“赤子之心”与生俱来,人人皆具有赤子之心,上至圣人,下至平民每个人都是由最初的赤子长成,在孩子时代能够很好的持有可以不学而知,不虑而能,但是随着长大成人,人的欲望也在不断的增加并过分的追求物质欲望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心思逐渐杂乱,便无法保持原有的赤子之心,由此便想着一心去学习做个圣人,却不知道圣人即是自己,因为“大道”即在吾身,人皆是由赤子之心长成,具有赤子之心,所人人皆可以为圣人,而圣人皆是人人。
但是大多数人在长成之后皆泯然众人主要区别在于人是否能够认识到自身原是由“赤子之心”长成,意识到后能否在日常的行为活动中加以时刻保持。
而人与道之间的差别则真正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皆然不知,而如果知道并且还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仍然能够坚持并正常运用的便是“道”。
心在于人之中,而道则在于人的心中,人与道是浑然一体的,而区别于百姓知与不知,而这些皆归于“百姓日用之道”。
“人字、道字,虽少分别,而心则止是一个“心”字也。
”“日用不知,则道心而矣;日用而知,则人心而道矣。
…心虽在人中,而道实在心中,但人自不觉知耳……皆浑然见得是心,心皆浑然见得是道,愈觉悟则愈浑化,愈浑化则愈微妙,故心以道名,而复赞其微也。
罗近溪生平及其思想
罗近溪生平及其思想罗近溪生平及其思想作者:王玄一、罗近溪的一生罗汝芳,也称近溪先生,阳明心学的重要传人之一,江西人,生于一个相敬相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的罗近溪就很好学善问,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譬如,在他三岁时,因为想念母亲而哭泣,父亲抱着安慰他,才停止了哭泣,于是小罗近溪疑惑人心的变化为何如此之快呢?在他五岁时,有一天因为家人的行为影响了他的读书,而很愤怒,过了会儿后,他问母亲说:为何愤怒如此难以平复呢?在他十五岁时,因为受到老师张洵水先生的启发,他确定了自己这一辈子的志向,这个志向就是做圣贤,意即做个好人,那么,怎样才能够算是一个好人呢?是做个依循社会道德规范的好好先生吗?还是其他?罗近溪的答案是:活出内在本自真诚、活泼的良知,才算是个好人。
那么,如何活出良知呢?因此,他踏上了求道的路。
首先是在十七岁时,依循宋儒的克制私欲的办法来领悟良知,实践了一段时间后,没有收获,然后,又在寺庙里,通过闭关静坐来体证良知,结果因方法不当,而导致身体患了严重的病。
罗近溪的父亲知道儿子的病根在于用心把持过重,因此,让他读《传习录》来化解心病。
于是,罗汝芳的身体才渐渐得以恢复,可是,心病依然没有彻底化解。
二十六岁时,在同仁祠听严钧先生讲授心学,严钧告诉他:克制私欲不是体证到良知的办法,良知需要通过觉悟才能够体证到。
罗近溪如此听严钧讲授了二十天,被严钧的学问深深的打动,于是,就拜了严钧为师。
罗近溪对老师严钧的情感特别深,严钧先生后来因为被陷害而坐牢时,罗近溪就变卖了家里的田产,以及到处借钱,才将严钧从监狱里面救出来,此时,罗近溪已经五十四岁了。
后来,罗汝芳又把严钧接回了自己家奉养,此时罗汝芳的年纪也已经比较大了,但是,他仍然不离老师左右,一茶一饭一定要亲自奉给。
三十岁时,罗近溪中了进士,但是,因为感觉自己的学问还没有彻底参破,于是放弃了踏入仕途的机会,直到三十九岁,自觉学问已经没有了疑问,才参加庭试而踏入仕途。
在这十年的时间中,他到处游学,访问道教和佛教,以及山林、世间的一些学问有成就的人,譬如,他跟随道士胡清虚学习《易经》,谈论烧炼、飞升(丹道,道教的一种修行方法),还向玄觉和尚学过因果之学。
论罗汝芳的生命之学
罗 汝 芳 , 惟 德 , 近 溪 , 界 称 其 “ 德 夫 字 号 学 明
第, 仕宦而作相 , 临终是有气叹否? 族兄 日: 诚恐 ’ ‘ 不免 。某日: 如此, ’ ‘ 我等须寻不叹气事 为之。 'J ”【 I
南昌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 学版 )
J OUR NAL 0F N ANC HANG UNI VER I Y ST
Vo. . 141 No 3 M a . 01 v 2 0
论 罗 汝 芳 的 生 命 之 学
郑 晓江 , 罗伽 禄2
(。江西师范大学 哲 学系, 1 江西 南昌 3 0 2 ; 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30 7 抚 江西 抚 州 34 0 ) 4 00
摘
要: 罗汝芳之 学以求“ 为核心 , 道” 以安顿生命为 目的, 以他把 学问的生命修 成 了生命 的 学问。 所 形成 了独
特 的生命智 慧, 他通过“ 仁者寿” 的观念而拥有 了人生之方向与人 间生活之准则。 罗汝芳也 因此成为 了晚 明儒 家学 者中的特异者 , 阳明后 学泰 州学派的 巨擘 。 关键词 : 罗汝芳 ; 求道 ; 生生; 仁者寿 ; 生命之 学
终 以求 学 讲 学 授 徒 为 己 任 , 认 为 : 朋 友 讲 学 之 他 “ 事 , 是人 生 救 性 命 大 事 , 寻 常 等伦 也 。 _ (2 真 非 ”l 1 5 页) 他是用 救天 下人性 命 的态度 去交 友讲 学 , 而其 学
完 美之人 生 。但 是 ,死 ” “ 是人 生 最可 恐惧 与 痛苦
罗汝芳的教育思想
Luo Rufang's Ideology in Education 作者: 罗伽禄
作者机构: 抚州市社科联,江西抚州344000
出版物刊名: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11页
主题词: 罗汝芳 教育 对象 目的 内容 方法 教师
摘要:罗汝芳一生大量的时间都在从事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思想。
他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入其门称弟子者、讲会上的论辩者、听众等。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人修身,然后“明明德于天下”。
他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求仁”、“赤子之心”、“孝弟慈”、敷演“圣谕六言”等。
在教育方法上,他主要的方法有宣讲式和互动讨论式。
互动讨论式主要是由学生向老师问问题。
或老师向学生提问题,再大家针对问题辩论,堂上为了活跃气氛还可插入歌吟等活动,形式不拘一格。
在学习方法上,他强调多思、发愤、时习、作疑、悟,他重视老师问题,他认为老师应是“善之至”、“立人之极”。
他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值得研究。
阳明后学思想家罗汝芳研究综述
t h e o n t o l o g i c a l l e v e l t e n de d t o t he r e t ur n i n g t o t h e o ig r i n,whi l e o n t h e l e v e l o f h i s t h i n k i n g h i s t o y ,h r e s h o u l d b e r e a s s e s s e d. Ba s e d o n t he t wo p o i n t s,i t i s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o r e e x a mi ne h i s a c a de mi c v i e ws . Ke y wo r d s: Ya ng mi ng S t u d y;Lu o Ru f a n g;d o c ume n t a y r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r e e x a mi n a t i o n o f t h e t h i n k e r ’ S 0 b —
p r e s e n t wr it e r h a s f o u n d t h a t i n hi s o l d a g e, L u o Ru f a n g a c c e p t e d t he v i e ws f r o m b o t h Ya n g mi n g S t u d y a n d
破除光景——罗汝芳对良知学的承续发展
破除光景——罗汝芳对良知学的承续发展作者:李松来源:《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8年第2期阳明后学对良知的理解异见纷呈,流弊益甚,“猖狂者参之以情识”“超洁者荡之以玄虚”,两者都是对良知的误解,视光景为良知。
罗汝芳(字惟德,别号近溪,1515-1588)以“赤子之心”为宗旨,指出当在日用流行中逆觉生生之仁,使之自然呈现,为心学的发展指示出新的方向。
一、光景的提出阳明一反朱子析心与理为二之弊,提出心即理,将本体之天理收摄于吾心良知之中,以良知为头脑,指示人从闻见测识、私欲障蔽中警醒,当下见得心之本体。
然阳明之良知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既有立志成圣,出入佛老,返回六经的苦心求索,也有宦海沉浮,身处绝境中的意志锤炼,是真切磨练后的大彻大悟,非经验传授,言语文字所能得。
他急于明道,于“良知”之说一口说尽,“但恐学者得之容易,只把作一种光景玩弄,辜负此知耳”。
阳明之后,良知异见纷呈,“玄虚而荡”“情识而肆”,对良知的体证流入了光景。
光景为何,又如何产生?牟宗三先生见解深刻:光景之产生,乃在于良知心体圆而神,譬如一露水珠,真难把握。
一经悟解,良知即凸起而被投置于彼,成了一个对象或意念,而不复是天明,这便是良知本身所起的光景。
光景者,影子之谓也。
心学中的光景,从本体上讲是执着于良知的有,忘了致良知本是个无中生有的学问,本体越是虚,发用越是灵动周遍。
从工夫上说,一旦执守一己之得,不论是立个良知头脑,还是归寂守静,若不顺适良知的灵动而变化,不能与心之本体同感同应,致知工夫本身亦将成为光景。
本体与工夫上有的执守,都是对心体之无的障蔽,阻碍性体发用流行。
这一点,牟氏所见极是:良知自须在日用间流行,但若无真切工夫以支持之,则此流行只是一种光景。
而若不能使良知真实地具体地流行于日用之间,而只悬空地去描画它如何如何,则良知本身亦成了光景。
阳明后学无不以良知为话头,超洁者一路将良知引入虚玄,义理分解到极致。
高亢者于日用人伦中随机指点,任取当下,漠视外在规则,认心之所欲皆是良知呈现流行,导致情识与良知边际不明。
浅析《牡丹亭》的创造过程
浅析《牡丹亭》的创造过程作者:郜丽敏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12期【摘要】《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创作于1598年,传达了作者对“情”的重视和对个性解放的呼唤,同时也表达作者对封建礼教制度批判。
《牡丹亭》的问世对当时乃至现在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拟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浅析《牡丹亭》的创造过程。
【关键词】牡丹亭;发生;构思;物化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创造过程,大致可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其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
明吕天成称其:“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显然,构思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其材料储备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我们应该从汤显祖生平上说起。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海若士,一称若士,晚年号茧翁,别署清远道人。
所居名玉茗堂、清远楼。
江西临川人。
海若指海神。
在《淮南子》卷十二《道应训》里面说“若士举臂而竦身,遂入云中。
”玉茗,一种白色的山茶花,象征纯洁。
从作者的字号,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为人志向和品质。
汤显祖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八月十四日出生。
在临川,汤家是颇有名望的书香世家。
藏书数万册,并有汤家私塾。
汤显祖的祖父懋昭,字日新,号西塘,有文名,笃信老庄之学。
父亲尚贤,字彦父,号承塘,崇尚儒学,为文高古,举行端方。
祖父和父亲在思想上的不同意趣,对汤显祖影响很大,他说:“家君(父亲)恒督我以儒检,大父(祖父)辄要我以仙游。
”汤显祖五岁能作对。
十二岁作诗。
十三岁从徐良博学古文辞,熟读《文选》,后来又师从泰州学派大师罗汝芳。
十四岁补县诸生,熟读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
二十一岁中举,此时,他于古文词外,“能精乐府歌行五七言诗,诸史百家而外,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籍、墨、兵、神经、怪牒诸书”。
其声名也播于海内,人们以得见其风采为幸。
有了上述准备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来说,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创作动机,即作者为什么创作。
罗汝芳“安常”之论探析
罗汝芳“安常”之论探析摘要:从心性论角度考虑,罗汝芳“安常”理论的提出意义重大。
近溪思想体系中,“安常”具体有三层内涵:安顺于自然“天性”之常;安适于社会伦理“人情”平常;安处无常人间,视“无常”为“常”。
炼就“安常”心性需要可行途径:“悟”以达道;“忘”以“自适”;复归“人情”以入“圣王之田”。
某种程度上,对于罗汝芳而言,持有“安常”之心乃是悦处“无隔”之境的必要条件。
所谓“无隔”实是思想家理想世界的关键特征。
罗汝芳“安常”理论的丰富内涵与其《易》学思想紧密契合,同时与阳明学“求乐”心性观一脉相承。
然而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时代文化的发展,使得近溪“安常”之论呈现出更高程度的融合特色。
关键词:“安常”;“无隔”;《周易》;庄学;禅宗晚明社会急剧变化,无论出于对自身生存权利的捍卫抑或出于寻找新的救赎之路,世人思想领域都出现了新的需求。
作为当时重要的知识分子群体,阳明后学在社会上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其中有受挫于现实最终退隐山林者,比如罗洪先、聂豹一众;有提倡“三教合一”,选择“退藏于密”者,如王龙溪一宗;亦有进者,如泰州一脉。
对于泰州学派,现代新儒家梁漱溟先生对罗汝芳评价甚高,曾有道:“陆王派里有两个造诣很深的人。
在宋朝,名字叫杨简、杨慈湖;在明朝,叫罗汝芳,号罗近溪。
”牟宗三先生也说罗汝芳得阳明学精纯,且具备超越性。
然而对于近溪之学的评价与定位涉及多方面内容,从心性论角度,我们或许可以从思想家“安常”之论说起。
罗汝芳“安常”心性观通过材料分析,具备三层内涵:安顺于自然“天性”之常;安适于社会伦理“人情”平常;安处无常人间,视“无常”为“常”。
于此,罗汝芳“安常”概念的丰富内涵不仅满足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双重需要,而且具备了人性拯救与解脱的双重价值。
除此以外,近溪思想体系中提供了炼就“安常”心性的三条途径:“悟”以达道;“忘”以“自适”;复归“人情”以入“圣王之田”。
某种程度上,对于罗汝芳而言,持有“安常”之心乃是悦处“无隔”之境的必要条件,而所谓“无隔”则是近溪理想世界的关键特征。
从至情到性灵——汤显祖的心学思辨
作为泰州学派大师王艮的三传弟子罗汝芳,他所极力提倡“赤子之心”说和“制欲非体仁论”,体现了这一时代的要求。
他的心学思想,在明代思想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启迪和造就了汤显祖这位戏剧大师。
罗汝芳从理学思辨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而汤显祖则通过文学创作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思想,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汤显祖作品中所体现对人的关心,对情的展示无疑受到罗汝芳的深刻影响。
如果我们认真探寻汤显祖“言情说”的思想渊源,可以发现罗汝芳的理学思想是一个主要源头。
汤显祖所生活的明代中晚期,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导致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正宗教条受到严峻挑战。
具体地说,罗汝芳强调赤子之心的体仁学说,影响了汤显祖“生生之仁”的入世倾向,又影响了他关注生命的自我情结,并最终形成了贯穿其人生观、政治观与文学观的“言情说”。
汤显祖在徐闻任上撰写的《贵生书院说》阐述了自己的“贵生”思想,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原因是“天生人至灵也”。
人之所以“至灵”,是因为人秉赋了天地山川之精华、阴阳五行之灵秀。
为此他大声疾呼人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
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
”在高扬个体生命的同时,汤显祖肯定了每个人都有生存发展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破坏和剥夺别人的生存发展权利。
他说:“故大人之学,起于知生。
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重也。
”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只知道“自贵”,只珍惜自己的生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贵生”,真正意义上的“贵生”应当是推己及人,“天下之生皆当贵重”,要尊重别人的生存发展权利。
因此,汤显祖的“贵生”思想具有比较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
这种“贵生”思想和人道主义主张在他于徐闻、遂昌为官生涯中均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他的“贵生”思想有着浓厚的儒家色彩,力图把人的生命纳入儒家仁、义、礼、孝的范畴。
他主张“生之为性”,肯定人的肉体生命,但并不认为“生”等同于食色之性,“知生之为性是也,非食色性也之生”。
罗汝芳人本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
心帝造化人 ,是仁谁 生,是生 明哲 。 二论 教‘ , ” 三 ‘ 仁
雷动 ,令虽 素不 识学之 人 ,俄 顷之 问亦 能心 地 开 明,道在眼前 。圣与人无差别 ,是对 人的褒扬 ,对 人 的重 视,提 高了人 的主体地 位 ,他的美学因之具 有 了初步 的人本美学 的特征 。 本文 即此探 讨他在人 与道 的关 系上表 现 出来的人本存在主义 美学思想 。
Vb . 1 1 1NO.3
S p.201 e 0
罗汝 芳 人本 存在 主义 美 思 想研 究 学
沈 玲
( 华侨 大学 华文 学 院,福建 厦 门 3 12 ) 60 1
[ 摘 要] 罗汝芳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只有先重视人 的存在,才能去追求道与心。在求道 的过程 中,人是 自由的,道 内在 于人 自身,是人规定 了 道的性质 ,人可以让 自己超 出感觉的 限制 ,从而达到精神 的解放 ,最终完成道的规定。求道的过程就是人 自身的生发过程。而道 在 于人 ,人 的本 性 的具备 与 完足 就更 重要 。 它让人 的存 在成 为 一种 带有 美 的愉 悦 的存 在 。 罗 汝芳要求人们将 自身活动 同自然和生命的 自觉发展相联, 日用之 中、 在 在生活之 中完成道 , 让 平静心灵和 自然本性的 自 完善代替求富求仕成为人生最高的追求,这样 的生活是 审美的生 足 活 ,人 的存 在都 是 自由的存 在 ,也是 审 美的存 在 。
从泰 州学派二传弟子颜钧 , 是泰州学 派重要成员之
一
“ 身与天 下 国家 ,一物也 ,唯一物 而有本末之 谓” ,
又说 :“ 吾身犹矩 , 下 国家犹 方 , 下 国家 不方 , 天 天 还是吾 身不方 。 …卷 ’ 在 王 艮看来 , 身与天 下, ” 一语 人 与 国家 ,都是 至理 至道 ,都 可 以作为 自然 界、社. 会 的最 高准 则 、事物 运动 的规 律 ,家 与 国家 关系
罗汝芳生命观发微
罗汝芳生命观发微作者:郭淑新秦瑞波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9年第06期摘要:罗汝芳作为明代泰州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生命哲学在阳明后学中别具一格。
他以阳明心学为本,纳佛道思想为己用,以“赤子之心”替代阳明的良知本体,追求“万物一体之仁”的生命境界。
研究罗汝芳的生命观,不仅仅是对心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对把握心学走向有重要意义,更在于能够借此为解决现代人的生存焦虑提供理论借鉴,为当今社会进行生命教育提供学理启示与实践导引。
关键词:罗汝芳;生命观;生命教育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9)06-0070-07生命是一个动态整体,生命观是对生命本体、生命现象以及生命变化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认知。
牟宗三先生认为,“中国哲学,从它那个通孔所发展出来的主要课题是生命,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学问。
它是以生命为它的对象,主要的用心在于如何来调节我们的生命,来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
”[1]作为阳明后学泰州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罗汝芳以阳明心学为本,纳佛道思想为己用,以“赤子之心”替代阳明的良知本体,追求“万物一体之仁”的生命境界。
研究罗汝芳的生命观,不仅仅是对心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对把握心学走向有重要意义,更在于能够借此为解决现代人的生存焦虑提供理论借鉴,为当今社会进行生命教育提供学理启示与实践导引。
一、罗汝芳生命观之缘起罗汝芳一生虽“学无常师,善无常主”[2],但儒学仍然是其根本面向。
罗家当时属当地的名门望族,读书为官者颇多。
罗汝芳之父罗锦,20岁时师从临川饶行斋(王阳明弟子)学习阳明良知学。
罗锦每中夜披衣起坐,罗汝芳便侍立一旁,聆听其讲述阳明和行斋的思想。
5岁时,母亲就教罗汝芳诵读《孝经》《小学》以识字,“年至十五,方读《论语》……一意以道学自任”[2]220。
罗汝芳研习《近思录》《性理大全》等理学典籍,并“信受奉行,到忘食寝、忘生死地位”[2]989。
泰州学派--一代思想大师罗汝芳
泰州学派--一代思想大师罗汝芳泰州学派罗汝芳罗汝芳,学业者称为近溪先生,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明末清初黄遵宪、顾炎武、王夫之等启蒙思想家的先驱。
罗汝芳(1515年6月13日-1588年10月21日)字惟德,号近溪。
学业者称为近溪先生,江西南城泅石溪(今南城天井源乡罗坊村)人,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
罗汝芳1515年五月二日(6月13日)生,自幼聪明好学,5岁从母读书,稍长则博览群书,后独钟理学。
16岁赴南昌师从泰州学派代表人物颜钧。
尽受其学,得王艮泰州学派真传。
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举,二十三年参加会试后,自认为“吾学未信,不可以仕”,不参加廷对,退居故乡达10年之久。
翌师胡清虚学烧炼,师僧玄觉谈因果。
他探幽索隐,触类旁通,精究细研,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
他四处游访,考察社会,探究学问,并在从姑山创办“从姑山房”,接纳四方学子,从事讲学活动。
他一生深入下层,宣讲哲理,教化士民,以发人“良知”和济人急难闻名于世。
其学虽源于理学,但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正宗教条,提倡用“赤子良心”、“不学不虑”去“体仁”,持见新奇,颇有创见,一扫宋明理学迂谨之腐气,故被誉为明末清初黄遵宪﹝按:当作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启蒙思想家的先驱。
人物生平嘉靖三十二年(1553)罗汝芳赴京参加殿试,进士及第,授太湖(今安徽太湖)知县,开始从政。
在任上立乡约,饰讲规,召集诸生讲学,公事多在讲席上办理。
两年后,朝廷提升他为刑部山东司主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出任宁国(府治今安徽宣城)知府。
他为政重教化,以讲会、乡约为治,又主持修缮径县、南陵、太平等县的城池,政绩斐然。
嘉靖四十四年(1565),因父丧回南城守制。
万历元年(1573),罗汝芳守制期满,复为朝廷起用,补东昌(府治今山东聊城)知府。
他治理东昌有如宁国,末满三月,即令士民大为叹服。
汤显祖戏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汤显祖戏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摘要:拥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在中国戏曲史上可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戏曲特色明显。
其中,他所描绘的女性人物更是将人们对于女性的理解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关键词:汤显祖女性形象古代戏曲《牡丹亭》《邯郸记》等正文:汤显祖作为明代最具代表性的戏曲作家之一、“东方的莎士比亚”,其笔下诞生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戏曲人物。
他所描写的生动而富于内涵的戏曲画面也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极力推崇。
汤显祖笔下的戏曲有绝大部分是爱情故事,其绝美的描写,无论在以前还是在现在都是追求爱情、渴望爱情的人们所向往的。
曾出现过像俞二娘这样极为疯狂的信仰者,用时下的叫法就是粉丝。
在汤显祖作品中的很多经典的语句,如: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也都成为吟唱千古的名篇佳句。
而纵观汤显祖的大部分戏曲作品,会发现,其对于女性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是有十分独到和特别的地方的。
相比于男性人物的描写,女性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是汤显祖戏曲的灵魂所在和真正的艺术魅力体现的地方。
因此,在这里我试着对于汤显祖笔下的女性人物进行我的剖析,并将我的理解附加于人物身上。
通过对于汤显祖戏曲的大致阅读和了解,我粗略地将汤显祖笔下的女性人物对于戏曲的作用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故事本身需要;第二、避免角色性别上的单调;第三、增添情节的趣味性和可观赏性;第四、通过女性人物阐释和暗含自身对于女性的观点。
前三点对于将汤显祖戏曲有大致了解的人应该是不难理解的,因此,文中将着重对于第四点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分析。
首先,对于上文提及的第一点,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一本优秀的戏曲作品不太可能至始至终都只有男性人物的登场,这样对于故事整个情节的推动势必会有不利的影响,也可能因此出现很多突兀的转折和莫名其妙的变动。
举例来说,比如《牡丹亭》,对于主角杜丽娘自然不必说,从头到尾,杜丽娘始终是故事的灵魂所在,甚至很多人认为,对于柳梦梅的描写似乎显得缺乏光彩和其他突出的地方。
“求仁”实践工夫的社会化开显与落实——《罗汝芳学谱》序
‘ 至善’ 。 故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 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⑨。 身既是存在论的,为天地万物之所依;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 焚书》 卷三《 杂述·罗近溪先生吿文》 ,北京:中华书局,2009 年,第 124 页。
③ 李贽《 焚书》 增补二《 复焦弱侯》 ,北京:中华书局,2009 年,第 271 页。
地质制版 \ DZ15 \ D \ 书版 \22 东南大学学报 02 \ 5 校 陆姣 2022 3 28
第2期
张新民 “ 求仁” 实践工夫的社会化开显与落实
123
生深” ,“ 能言先生者实莫如余” ①,视之宛如亲教之师,为难得之同时知音。 今观李氏《 罗近溪先生告
响有关。 而总结其一生学问,似可以“ 始于笃行,终于心悟” 来加以概括⑥。 故“ 居尝以经证悟,以悟
释经,多发儒先所未发” ⑦。 而从具体的身心一元的社会化工夫实践活动看,除了以自己证悟的现量
与经典的圣言量相互印证外,王艮更重视的则是下学上达的本体存在论觉悟工夫,原因是心学作为
一独立的理论系统,历来都重视实存主体的自觉自悟,重视自觉自悟则必关心具体的成德的实践人
贽、焦竑合为一书,以思想编年的方式撰为学谱,贡献于学界;今又以罗汝芳独立一编,以学谱系年的
方式再现其思想变迁历程,甚有益于读者。 至此泰州学派三巨将———李贽、焦竑、罗汝芳———经作者
多年搜集整理资料,反复精心结撰,遂成系列性思想编年有用之书,必将推动泰州学派及整个阳明后
学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 认真拜读之余,不可不先表示祝贺。
听言动,而且是仁义充塞,实即天地活泼生机的“ 开显” 处。 因而他又以身为“ 絜矩” ,认为《 大学》 “ 格
罗汝芳易学思想初探
作者: 梁隽华[1,2]
作者机构: [1]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2]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出版物刊名: 现代哲学
页码: 127-132页
主题词: 罗汝芳;近溪;泰州学派;易学;生生之理;仁
摘要:罗汝芳学《易》,悟得《易》理贯通四书五经,认为《易》“乾”“坤”的“生生”之理就是天命之性,就是仁,也是心;“太极”不在“易”之外,它本身就是乾坤,是有和无的统一,实有道体又圆融无碍,它成为性命的根源,其自身又是超越善恶的”至善”。
他从乾坤本体的生生之理又引中出即本体即工夫、“不动心”及“自然”的工夫论。
罗汝芳“乐”论的本体与工夫
罗汝芳“乐”论的本体与工夫
祁博贤
【期刊名称】《衡水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6)3
【摘要】罗汝芳对“乐”有着丰富而全面的阐述。
他以“快活”定义“乐”,将“乐”解释为人心本体生生不息的本然状态,并从人与天地万物的感通关系描绘“乐体”。
作为人心本体的发显,罗汝芳从“身心会合”的角度理解“乐”之形成,并注意到其“随时而显”的特征。
当本心之乐显发之时,人应努力延续此乐。
这并非要人用力把捉,而是要人以“明体”指点“乐体”,通过对本心的认取与了悟来实现“乐体不改”的境界。
【总页数】6页(P86-91)
【作者】祁博贤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8.3
【相关文献】
1.乐之,则工夫至到而有以自得——小学数学乐学策略初探
2.逆觉体证的审美工夫论——从"四句教"看阳明心学美学本体与工夫的关系
3.本体上着工夫——从朱子到明末工夫论的一项转进
4.“求仁”实践工夫的社会化开显与落实——《罗汝芳学谱》序
5.“即工夫即本体”:《孟子·告子上》“求放心”说的工夫论特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的 儒家传 统教 育 。《 四库全 书存 目丛 书 》 收有 罗 汝 芳《 近溪 罗先 生 一贯 编 》 等著作 , 洋 洋 洒 洒 何 止 万 言 。在文 学创 作方 面 , 罗诗 曾受 到 陶望龄 、 汤显
特 出者” , [ 1 ] 2 鸥 确实 , 从其 就 学经 历 、 哲 学思 想 与
美 学思想 来 看 , 罗 汝 芳 都 有不 同于 时 人 之处 。本
文 即此 对罗 汝芳思 想 的独特 性作 一简 要论 述 。
“ 悟本体 即 工 夫 ” 和“ 由工 夫 以 悟 本 体 ” 发 展 衍 化
的, 前一 系统 包括 了王畿 的先 天正心 之学 , 以王 艮
为 代表 的格 物本 身之 学和 罗汝芳 的性 地 为先及 大
罗汝 芳 的思 想 有着 一 定 的特 殊 性 与 复杂 性 ,
人 之身 之学 , 他又 将 罗汝芳 与二 王独 立开来 , 并 特 别 指 出罗汝芳 有 两种 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性地 说和 大人 之身说 。
派, 王畿 为本 体系统 的虚无 派 , 王 艮、 罗汝 芳 、 何 心 隐为 日用 派 。他 与唐 君 毅 观 点接 近 , 将 王 畿 与 罗 汝 芳 分 派 而 立。 E z ] 。 陈来 先 生 在 《 有 无 之 境—— 王 阳 明哲 学 的精神 》 中认 为 , 王 学分 化成 三 种情 况 , 其 中 向异端 发 展 的主要 是 王 艮 以后 的泰
罗 汝芳 , 字惟 德 , 号近溪 , 江西南 城人 。《 明儒 学案》 载其 为嘉 靖 三 十 二 年 ( 1 5 5 3 ) 进 士 。知 太 湖 县, 擢刑 部 主 事 , 出守 宁 国 府 , 以讲 会 乡 约 为 治 。 丁忧起 复 , 补守 东 昌, 迁 云南 副 使 , 为 政期 间颇 有
2 0 1 6 年 1 1月
扬 州 大学 学 报 ( 人文社会科 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Ya n g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H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年 学 者 成 长 工程 项 目( 1 3 S KGC—QT0 5 )
作者简介 : 沈玲( 1 9 7 5 一) , 女, 江苏扬 州人 , 文 学博士 , 华侨大学华文 学院华文教 育理论研 究中心 副教授 , 主要研 究方 向为 中国古代
文学, 中国哲学和 文学理论 。
・
1 06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1 2—1 0
清 初本体 功 夫论 的融合 与终 结 》 论 文 中又认 为 , 阳
明后 学 可 分 为 本 体 和 功 夫 两 大 系 统 , 下有7 个 流
基金项 目: 福建省社会科 学规 划一般项 目( F J 2 0 1 6 B 2 7 4 ) ; 华侨大学 中央 高校基本 科研 业务 费资助项 目 ・华侨 大学哲 学社会 科 学青
说, 现 成 派 强 调 良知 当下 现 成 , 主 张 吾 心 自然 流
行, 提倡 “ 一 了百 当” 的顿悟 , 而 排斥 渐修 , 是“ 本 体
即工夫 ” 派, 罗汝芳 也 属 于这一 派 。他 是将 罗 汝芳 与 王 艮、 王畿 视 为一 派 。唐 君毅 先生《 中国哲学 原 论 ・ 原 教篇 》 则认 为 , 王 门后 学 大致是 沿着 王 阳 明
氏本人 学说 有博 采众家的特点。他是一位集儒释道 思想于一 身,取 长弃短成其 自家之说 的心 学家,是 “ 儒 身禅 心” 。其次 ,罗汝芳的 美学观点和表述重 点亦有很 大的独特性 。与其 哲学思想相适合 ,其美学思想也兼 收并蓄儒道两家美学观念。他 的 美学有初步的人本主 义特征 ;学术平 民化 的立 场让他的 关学思想具有 鲜明 的平民主义特性和 实践性。心学 家的身份与释 家之说 的影响让他 的关学思 想更为思辨 ;而哲学 家的 身份 和
丰富的文学创作经验 亦促使他对文学 艺术进行适度的 美学思考 。
关键 词 :罗 汝 芳 ;独 特性 ; 哲 学 思 想 ;美 学 思 想 中 图分 类 号 :B 2 4 8 . 3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7 —7 0 3 0 ( 2 0 1 6 ) 0 6 —0 1 0 6一 O 5
政绩 , 转 参政 。后 专 心 于 讲 学 , 所至弟子满座, 未 常以师 座 自居 。万历 十六年 ( 1 5 8 8 ) 卒, 年 7 4 岁。 罗 汝芳 被牟 宗 三 先 生誉 之 为 “ 泰州 学 派 中唯
一
与 明末 儒学 》 一 书 中认 为 , 这六 派大 致可 分成 提倡 良知现 成说 的现 成派 , 二 王 皆是此 派 ; 提 倡 良知归 寂 说 的 归寂 派 , 聂双江、 罗 念庵 为 代 表 ; 提倡 良知 修 证说 的修 正 派 , 邹东廓 、 欧 阳 南 野 为 代 表 。他
NO V . 2 0 1 6
第2 O卷第 6期
Vo 1 . 2 O NO . 6
论 罗 汝 芳 思 想 的 独 特 性
沈 玲
( 华 侨 大 学 华 文学 院 ,福 建 厦 门 3 6 1 0 2 1 )
摘
要 :罗汝芳是泰州学派诸学人 中极特别的一位 。他 的思 想有着一 定的特殊性 与复杂性 。首先 ,罗
屠 承先先 生 在《 阳 明学 派 的本 体 功 夫 论 》 和《 明末
因此让众 多 的研究 者难 以为 其分 类定 位 。 比如 冈
田武 彦尝 据《 龙溪王先生全集》 卷 1 《 抚 州 拟 砚 台
会语 》 中王畿 指认 当时 有 6种关 于 良知 的学 说 : 归 寂、 修证 、 已发 、 无欲、 主宰 、 始终, 在 其著 《 王 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