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中心城市的成长条件及其因素分析
郑州市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
郑州市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和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肩负着带动全省、辐射中西部,推动中部崛起的重要使命。
为加快郑州市发展,需对郑州市的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
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诸多,本文主要从交通区位条件、资源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区域发展政策等着手对郑州市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与评价。
标签:郑州市;区域;发展条件郑州市为河南省省会,省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地处中原腹地,西依嵩山,北临黄河,地貌类型多样。
就人口规模而言,郑州为全国特大城市,郑州市还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河南省和中原城市群的首位城市。
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郑州所处地位来看,必然要求郑州加快城市发展,使其成为组织、引导该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
1交通区位条件资料来源:《郑州市总体规划(2010-2020)》区域经济增长与区位条件有很大关联,而区位条件又与周围发达地区的相对位置、交通网络的便捷程度等因素息息相关。
郑州地处中原,位于全国经济地理腹地,素有“九州心腹,十省通衢”之誉,具有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战略作用,是沟通、促进全国各经济区交流、联合的中枢之地。
建国后,随着京广和陇海铁路的全线通车、铁路设施的不断完善,郑州市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
郑州还是全国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国道107线和310线以及境内公路干线,辐射周围各省市,京港澳、连霍高速公路在此交汇。
这些交通线路的修建和交通设施的完善,促进了郑州物流业和商贸业的发展。
2 资源条件2.1 矿产资源郑州市域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耐火黏土、铝土、白云岩、石灰岩、硅石、砂礓、黏土等,其蕴藏量大、分布广,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还有锂、镓、油(玉)石、金、高岭土、花岗石、黄铁矿、大理石,重晶石、钾长石、萤石、嵩山药石、陶瓷土、中岳麦饭石、磷矿、铁矿、瓦板岩等,也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其中煤炭总储量居全省第一位。
凭借这些丰富的资源条件,郑州市已经形成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烟草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支柱行业。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条件
平原中腹 10.0%
滨海平原/丘陵 7.3%
三角洲平原 5.9%
分布特点:
平原地区多于低山丘陵,中山和高山地区极少;
除平原中腹和三角洲平原外,城市选择两种地形过渡或交接部位的
现象非常普遍;
除了平原城市要濒临江河湖海外,在丘陵山地的城市大多趋于河谷,
9
也普遍临水 。
10
• 空间分布特征 • 城镇分布东密西疏 • 城市偏集中纬地带
因子
1
2
3
4
5
得分
等级
样本 1
1
1
1
1
1
3
2
2
2
2
2
2
2.4
3
3
33Leabharlann 331.8
4
4
4
4
4
4
1.2
5
5
5
5
5
5
0.6
。。
。。
10
1
2
3
2
4
2.4
11
3
4
2
1
1
2
35
泰安市地域结构分析图
36
6
17
城市与地理位置
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与它外部事物之间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 • 有有利的结合与不利的结合的差别
城市地理位置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 要素的内涵非常丰富 • 要素的空间组合类型千变万化 • 政治、经济等要素在历史上多有变化 • 自然要素相对稳定,但也在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在历史过程 中是不同的
2
区域地理条件的作用
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城市分布和发展的状况也 有差异,地理条件起了很大作用
[讲解]第三章城市规模与城镇体系
第三章城市规模与城镇体系城市化进程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及其结构分布。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和决定了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的分布有没有规律性?如果有,是怎样的规律?城市体系的形成、类型和特征如何?这是本章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节最优城市规模城市规模表现在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因此有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之分,两者之比可以用城市人口密度或人均占地面积来反映。
尽管在现实中,同样的人口规模不一定导致同样的用地规模,但从统计上看,城市的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成正相关关系,且城市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在人口规模上表现出来。
所以,下面我们用城市人口规模来指代城市规模。
一、最优城市规模的理论探讨▪问题: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究竞以多大为宜?▪对此,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最优”方案:▪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不应超过广场中心的容量,这个规模大约是5040人。
▪英国经济学家E·舒马赫认为:“可以相当有把握地说:‘城市合适规模的上限大约为50万居民,十分明显,超出这个规模对城市的价值毫无增进。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认为,城市规模以不超过200~300万人为宜。
▪可见,人们心目中城市的适合规模差异甚大。
其原因是人们在提出观点时,并没有进行理论论证,只是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
▪柏拉图的城市规模标准是政治性的。
他认为,如果城市人口超过广场容量,就会妨碍公民之间的思想交流,不利于民主制的实行。
把他的观点用经济学语言表述出来,即:最优城市规模应该是使民主制的制度成本最小时的最大规模。
因此,柏拉图判断最优城市规模的标准是成本最小化。
▪以成本最小作为判断标准,不能兼顾与之对应的效益一方。
因此,经济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成本-效益分析。
▪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城市中聚集,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取多方面的利益,另一方面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成本)。
▪从理论上说:▪如果聚集利益大于聚集成本,则聚集过程会继续,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直到两者相等为止。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答:①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
2.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地理位置则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主要有以下三类:①大中小位置(不同空间尺度)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区分出一种中位置。
如上海: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
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
小位置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相汇处。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A、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
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
如:我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域内的中心。
B、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
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C、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于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
如渔港接近渔场;矿业城市邻接矿区;耗能工业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攀枝花市就是在矿业发展中上形成起来的。
D、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分析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通常较为繁荣。
这是因为中心城市集中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产业要素,包括人才、资本、技术和市场等。
这些资源的集聚使得中心城市具有强大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
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通常表现为高增长率、高产出和高就业率。
中国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都是经济发展的热点,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进驻,成为经济的引擎。
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对周边地区和整个国家的发展产生了辐射和示范效应。
中心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辐射到周边地区,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心城市的成功经验也对全国范围内的其他城市产生示范和借鉴效应,推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北京和上海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被其他城市广泛借鉴,并成为了全国各地努力追赶的目标。
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发展差距较大。
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较为集中,形成了明显的“利益集中”现象,同时也导致了资源的过度集中。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会导致地区间的差距扩大,影响到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均衡和协调发展。
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环境压力和社会问题。
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通常伴随着大量的人口流动和城市扩张,给城市的环境和社会资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等问题成为制约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繁荣,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和整个国家的发展。
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解决。
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用 日益显现。 加速中心城市发展也已成为发达省
份的普遍共识 , 成为其推进城市化的战略重点 。
二 、中心 城市发展 面 临 的主要 制约 因
素
7 -安徽5 湖北4 湖南4 山西2 内蒙 ,, I 个, 个, 个, 个, 古2 吉林2 江西1 ; 个, 个, 个)西部九省除了西藏和
中心城市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里
本现状做系统深入的了解。根据有关统计数据
和案例来分析 ,概括起来 ,主要有 以下三 个方
面。
( )地 区级城市在数量上 的扩张 已经基本 一
和辐射功能未能更好地发挥。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
城市质量 , 了中心城市对广大农村腹地 的带 弱化
动作 用
完成, 但质量亟待提高。
19 年全 国地 区级城市的数量为23 , 99 3座 占
分布、 交通条件等影响, 我国中心城市发展水平
的地域差异 比较明显 , 沿海与内地 , 东部 、 中部与
竞争。加快中心城市发展, 已成为推进中国城市
化的现实选择。
西部地带之 间差别较大 , 区内部 中心城市发 各省
展也不平衡 。 .
从区域经济看 , 中心城市是未来区域经济发 展的一个重要的、 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集聚 地。 广东 、 浙江及江苏经济发展经验表明, 中心城 市是培育财源的关键所在 , 是增强发展后劲的最 主要源泉 。总之 , 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作
要对我 国区域性 中心城市发展提 出一个完 整、 可行性的思路及相应 的对策 , 就必须对其基
不足, 功能有限, 质量也急需提高。 这与一直以来
我国限制大中型城市发展的政策有关。 从地级城
市 的综合竞争力来看 , 全国很
城市地理学03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 1981年世界197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80%以上(160个)分 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 以位于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
– 我国设市的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 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1983)。
13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 一、城市地理位置概念 • 巴朗斯基曾给地理位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 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 的东西的总和。
– 也就是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 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 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 反之亦反。
– 黄浦江和吴淞江相汇的特点则是上海形成与发展的小位置因 素。
16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 广州的地理位置
– 大位置:中国南部,珠江出海口,邻接香港、澳门, 中国的南大门(面向东南亚出口)、对外通商口岸
– 中位置:岭南地区、珠江流域的下游,位于珠江三角 洲的中上部,邻近香港、澳门,
– 最典型的是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的城市。 ‘
•.
9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这类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6.平原中腹的城市。 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 地势低平甚至低洼。在古代,这种区域的城市发展条件 相对较差。 7.高平原上的城市。 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的 蒙古高原面上。
•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瓶颈及解决思路
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瓶颈及解决思路发表时间:2010-05-07T09:58:36.467Z 来源:《城市观察》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陈江生郑智星[导读] 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非农人口和工商业等非农产业集中的地方——以东京、伦敦等国际中心城市为例摘要: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本文在简要介绍国家中心城市的界定、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的中心城市职能过度集中、中心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创新功能不足、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缺失等问题,并结合国际上先进城市在相关问题上的处理经验,探讨突破这些瓶颈的办法。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城市建设国际经验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到达了建立若干个国家中心城市的阶段。
那么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突破哪些客观存在着的瓶颈呢?一、国家中心城市的界定、特征和功能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非农人口和工商业等非农产业集中的地方。
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演化和进步,并逐渐确立其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地位。
中心城市是城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共同决定的。
中心城市在一定的范围内,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条件获得优先发展,并在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其集聚的同时,又通过扩散作用带动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根据中心城市的实力和影响力的不同,可将中心城市分为以下几种:国际中心城市(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洲级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地区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并能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城市,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强、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最大的城市代表之一,通常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①心、科教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
国家中心城市一般是在国家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
它聚集了一定区域内各种要素资源和相应的经济活动,是国家生产力布局的中心与枢纽,具有高度的聚集性、开放性和枢纽性特征。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原因分析_吕作奎
812008(6)现代城市研究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原因分析A Revisit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ities: The Case of China吕作奎 王铮LV Zuo-kui WANG Zheng文章编号:1009-6000(2008)06-0081-07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吕作奎(1983-),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模拟与DSS;王铮(195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经济计算、地理计算、区域科学与管理。
引言城市体系是由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关联的、起不同职能作用的、不同等级的城市所组成,因而具有一定的规模结构[1]。
在一个区域或国家,由于各城市的条件各不相同,城市之间会形成不同的职能分工,同时也形成不同大小的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分布是指某区域(国家、地区等) 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目的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揭示区域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2]。
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区域上的分布存在一定规律。
位序-规模法是在城市规模分布研究中应用比较多的一种理论方法,它是从城市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内的城市规模分布。
最早是1913 年奥尔巴克(F.Auerbach)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下面公式所示的关系: (1)式中:是一个国家的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是第i位的城市的位序;K是常数[3]。
随后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订和发展。
Zipf(1949)对发达国家的城市规模分布进行研究,他认为城市的位序和规模之间呈现出理想的直角双曲线关系,后来发展成著名的城市Zipf规则。
Zipf (1949)认为城市的大小不仅符合帕累托分布,而且帕累托指数等于1,相应的A是城市体系中规模最大城市的人口[4]。
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
可见,平原是城市分布的理想环境
原因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耕,农业发达利 于提供各种产品。人口分布集中,有利于组织交通有利于向 四周扩展,节省建筑投资。
中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10种类型: (1)滨海城市。 (2)三角洲平原城市。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6)平原中腹的城市。 (7)高平原上的城市。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 (9)中山谷地城市。 (10)高山谷地城市
小位置――位于河运发达的卫运河入海河处,海河远没有浦江 宽深,天津可跨河在两岸均衡发展而上海则一直偏于浦西一侧。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这是根据城市和它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的。
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
如果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 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 都比较近。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 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 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1.大、中、小位置(宏观区位、中观区位、微观区位)
这是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的地理位置。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远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 的。 小位置是城市对它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 上进行分析的。 有时还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绪论
绪论第一节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一、城市的含义(1)含义: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2)理论学派:①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地理学。
②而统计学把城市看作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聚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住的人数作为确立城市的主要方法。
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以城市人口作为确定城市和划分城市的标准。
③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是占据某一特定地区的人口群体;城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特殊社区。
④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与域外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
⑤城市政治学认为,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确定政治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3)特征:①高度的聚集性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根本之点在于它的高度聚集性。
可以说,集聚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其他各种特征都是由集聚衍生出来的。
②社会性首先,城市中聚集的人们不是由血统或宗族关系所组成的,而是构成一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其次,城市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社会性。
③经济性城市能够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
首先,聚集为城市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社会性也是产生整体高效益的重要因素;最后,城市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
④系统性城市是一个密集的空间地域社会经济系统。
从城市的组合和结构看,城市是个多维、多变量、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的大系统;其结构即包括社会结构和人工结构,又包括资源结构和环境结构,甚至外部结构。
⑤开放性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象征,而且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严密细致,社会联系日益广泛,城市对外界的依赖越来越强。
⑥复杂性城市的复杂性首先源于城市构成上的异质性,这些具有很强异质性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城市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多样性,最终导致了城市的复杂性。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上)2012-07-20提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于我国宏观区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的“顶级”城市,体现出中心性、国际性两大特征。
在新时期,为了进一步参与全球化分工,推进区域相对均衡和安全发展,需要从国际化门户、创新中心、市场中心、网络中心等四个方面来综合统筹国家中心城市的布局。
为此提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武汉、西安、沈阳等为国家中心城市。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全国城镇体系,中心性,国际性1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的缘起2007年建设部上报国务院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首次提出“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
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56%-58%,城镇人口达到8.1-8.4亿人;规划提出了“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全国城镇空间结构,其中“多极”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城镇群和中心城市,由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镇)构成的中心城市体系正是“多极”的直接载体。
从概念的内涵来说,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是我国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对外门户,已经成为或将要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城市。
按该规划定义,国家中心城市体现出其在全国层次的中心性和一定范围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分别在国际经济贸易与交流合作、全国性市场建设,城镇化发展,交通与信息网络中心组织,文化事业发展和全国体制改革等六个方面发挥重要职能作用。
2007年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上报稿)提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四个城市为国家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对应我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城镇密集地区,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空间地域,是国际交往的门户;同时,对所在区域(跨省地区)具有广泛的辐射影响力。
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三大因素分析
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三大因素分析2009-06-04《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东北振兴规划》、《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一份份区域规划相关文件的出台,影射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这样一个过程,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地理上相互临近、原本孤立发展的地区间经济交流逐渐频繁,经济分工合作日趋深入,经济联合发展与区划分割矛盾日益突出。
为解决这一矛盾,进一步实现区域经济联合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地区内行政单位协同行动,逐渐消除市场流通壁垒,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进而协调各成员的社会经济政策,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在我国,要素流通的“壁垒”表现为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下的行政分化所导致的市场分化和市场封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地区差异性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日趋成熟,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正越来越明显地出现在经济生活之中,并呈现出以城市圈为先导,部分行业或领域先行的特点。
1、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及其表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国经济发展中必然经历的过程,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空间作用的必然结果。
李嘉图等经济学家认为比较优势及要素禀赋差异决定区域分工内在机制和必然性。
弗里德曼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将从独立的地方中心发展到功能相互依存的城市体系,形成有组织的综合体所经历的四个阶段(见图1)。
我国正处于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阶段,将由简单的中心—边缘关系转变为多极结构,并逐步形成功能相互依存的城市体系。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图1 区域空间组织阶段次序资料来源:赛迪顾问对《区域经济理论》(陈秀山张可云)资料修改获得(1) 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持续进行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区域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主要是指通畅的区域交通体系和完整的城市信息系统。
交通一体化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一体化则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支撑。
(区域发展)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2025高考地理备考
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课标要求命题方向考题取样核心素养1.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2.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城市辐射功能分析2021辽宁,T6—72020山东,T5—6【综合思维】高考试题往往把城市与乡村、工业与服务业等融合,在区域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与乡村、工业与服务业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情境问题。
【区域认知】高考试题常对接具体区域,在具体区域情境下考查区域城市、产业的区位条件及发展方向等城市协同发展分析2022山东,T1—22019全国Ⅱ,T1—3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2022广东,T18地区产业升级的主要措施2022河北,T172021浙江6月,T6—7命题分析预测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和必修第二册城市、产业内容相通和互补,试题多给出具体区域城市特征或产业现状,结合区域图和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城市或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要求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能够根据文字材料和图中信息创设的情境分析城市、产业结构等相关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变化后给区域带来的影响备考策略区域城市、产业结构等联系经济和社会实际,因而考查区域城市、产业结构等的发展变化就是考查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在复习时,可根据考题要求迁移相关知识,但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从人地协调及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思考问题,总的思想是区域城市、产业的发展变化要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考点1城市的辐射功能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1)城市与区域的关系(2)城市的功能指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1]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生产、[2]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
(3)城市的辐射功能①概念:是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3]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②影响因素(4)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关系举例城市的发展往往受腹地[4]经济特征的影响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市发展轻工业;腹地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有助于城市发展重工业城市的辐射功能因腹地条腹地中具有工业发展优势的城镇,有可能承接中心城市产业件而异链的某部分而发展为工业中心;离中心城市较近,且[5]交通较便利的城镇,也有机会发展为中心城市的“卧城”(5)城市体系①形成:从空间组织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6]规模等级的城市,构成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城市体系。
城市化水平差异及城市增长衰退的原因分析
用全球的、区域的和本地 的市场的优势茁壮成长 ,而那些不
属于这个市场的一部分城 市则趋向于呈现规模的缩减 。在城
市中心区和 其他 的一些繁华地区 ,经济活动较为频繁 ,人 口
较为集 中,产生效率收益较大 ,也更容易从 国际 ,国家和地
方 因素 中获 益 。 但 享 受 优 势 的 同时 ,也 拉 大 了其 他 地 区和 城
一
个城市设立和结束的重要原因之一。
1 地 理 和 政治 经 济 的协 调 . 3
地理和国家经济政策本身并不能确定哪个城市会快速增
长或衰退。但在这样一个 日益全球化的世界 ,城市往往会利
但 目前在世界各地 ,其他 生态系统下 的城市面积增长速 度 要明显快于沿海城 市。但是在这些生态系统下的城市的增 长 ,可能对大陆 已经十分脆弱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对气候
程 度 最 高 的区域 ,更是 各 个 国家 经济 最 发达 的地 区。
这些空间上的影响造成 了城市 人 口和农村人 口的人 口流动。 然而 ,农村 向城 市的迁移 已经在越来越少的城市盛行。在拉
丁 美洲 ,由一个城市 转移 到另外一个城 市 ,甚至 由一个国家
流 动到另外一个国家 ,成 为了最主要的人 口流动方式 ,也是
现 在 的 世 界 有 一 半 是 城 市 。 在 2 0 年 的某 08
非洲
重洲
欧洲 北羹洲
大洋洲 ’ 羹洲 I
全世界
图1不 同 生 态 空 间 下 的 城 市 化 水 平
1 国家经济及产业政策差异 . 2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 ,一些内陆城市 已经采取 了开放经济
的策略 ,消除贸易限制 ,降低关税和运输成本 ,以促进经济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特征、功能及其评价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特征、功能及其评价周阳【摘要】综合考虑中心城市、国家城市等级体系和世界/全球城市网络等方面,论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一般定义、本质特征和核心功能。
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和重点城镇群互为依托,全球城市网络的重要功能节点,等级和格局随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共性和特色并存等特征,以及控制管理、协调辐射、城市服务和信息枢纽等功能。
据此采用层次分析法对12个城市进行评价,以广州为参照得出了它们的国家中心城市指数得分。
%Taking the evolution of Central City, National Urban Grading System and World/ Global Urban Network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general definitio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re functions of National Central City (NCC). NCC and the key Urban Agglomerations rely on each other. They are the important function nodes of Global Urban Network, with their grade and structure changing along with the focus shift of national economic centers and boasting both commonness and specialties. Control management, harmonious radiation, city service and information hinge are core functions of NCC. 12 big cities in China are evaluated throug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method. The result shows the scores of NCC index using Guangzhou as the frame of reference.【期刊名称】《城市观察》【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11页(P132-142)【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世界/全球城市;全球城市网络;评价指标体系【作者】周阳【作者单位】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1“国家中心城市”概念被首次提出,是2005年原国家建设部编制新的国家城镇体系规划。
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中心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其经济发展状况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体现在城市的经济规模和能力上。
经济规模是指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通常以城市的GDP衡量。
经济能力则是指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竞争力。
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和能力主要受国家政策、产业结构和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中,国家中心城市往往具有先发优势,具备较高的经济规模和独特的产业优势,这使得国家中心城市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也与城市的人才和创新环境有关。
人才和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国家中心城市通常具备较为完善的吸纳人才和培育创新的平台和机制。
国家中心城市往往集聚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优秀创新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和创新环境,有利于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国家中心城市通常也具备较为完善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创新基地,为城市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支撑。
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还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有关。
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提高城市的运输、通信和能源供应等方面的效益,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发达的交通网络也能够提高城市的市场辐射能力,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流入。
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往往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密切相关。
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还与城市的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关。
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投资环境和生活质量。
政府应加强城市管理,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加强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测度研究——九大国家中心城市的实证分析
中国城市:最新综合经济中心定位
中国城市:综合经济中心定位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使市场、技术、人才、资源的国家界限被打破,世界经济领域中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开始更多的表现为不同国家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在世界产业分工和产业价值链中所处位置的竞争。
企业和国家不再是仅有的竞争主体。
城市尤其是经济中心城市将对其所在区域乃至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一发展经济中心城市的现实意义⒈经济中心城市的产生经济中心城市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它以经济区和城市群为依托,是经济区生产布局和城市群功能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
根据经济中心城市经济活动辐射半径的大小,可以分为世界级经济中心,如纽约、伦敦、东京;洲级经济中心城市,如巴黎、芝加哥、洛杉矶、香港、新加坡;国家级经济中心城市,如中国的上海、泰国的曼谷、澳大利亚的悉尼;以及地区级经济中心,如天津、青岛、武汉、重庆等。
⒉经济中心城市是带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同一般城市相比较,经济中心城市除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外、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外,更重要的它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x)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为导向,从抽象的经济空间出发提出了发展极理论。
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有限资源应集中配置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产业部门。
由该产业的支配效应及技术制度创新对周边地区经济单元产生集聚和扩散效应,从而可以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成长。
到了60 年代法国另一位地理经济学家布德维尔(J.Boudeville)进一步将“极”的概念拓展到地理空间,提出了“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
布德维尔界定增长极概念为:“增长极是在城市区内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这样增长极便同极化空间、中心城市联系起来具有了空间意义。
经济中心城市通过聚集和扩散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与其周边城市以及经济腹地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 ,为 此应 该 把 国家 中心城 市还 原 在其 所 国重 要 影 响的城 市 ,是 一 个 国家综 合实 力
依托 的城市群背景下,考虑其在国家城镇 与辐 射 带 动力 最 强 的城 市 ,并 能 代 表 国家
等级体系中发挥 的支撑 、服务 、辐射 、带 参 与国际合作 、竞争与创新的主要城市或
散化 、网络 化 以及 扁平 化 的多 中心城 市 网 研 究 报 告 指 出: “国家 中心 城 市 是 指 在 经
络体系分工转变 ,以此来支撑整个国土的 济 、政治 、文 化 、社会等领域具有全 国重
均 衡 发展 。虽然 国外 没有 国家 中心城 市 提 要影响并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福 ,英 国 的伦敦 ,法 国的 巴黎 ,俄 罗 斯 的 角度 ,即这里的 “国家”更多地指 “国家功
莫 斯科 、圣 彼得 堡 ,印度 的新 德 里 、孟 买 能 ”,而 不是 “国家级 ”嘲。中央党 校 国际 战
等等 ,并称之为国家级或区际级第一增长 略研 究 所 陈江 生教 授认 为 国家 中心城 市是
|;¨
区 l; 域
与 洲
城国 家级 中心城市的成长条件及其因素分析
镇 化
◎ 姚 士谋 孙 阳 陈振 光 陈 肖飞
摘 要 :现 代 意 义上 的 中心城 市在 经 济全球 化 与信 息 化 的深入 发展 背景 下具有 极 为重要 的 节点 功能 ,这 些城 市 一方 面在 全球 的城 市 网络体 系 中拥 有 关键 的地位 ,另一 方面在 自身国家城镇体 系中又有 着核心的功能,而国家级 中心城 市所处的 中心、节 点与枢 纽 等重要 位 置 决定 了其 综合 的功 能属 性 ,体现 了 国家政 治 、经济 和文化 活动 的 中心 性 。本 文 归 纳与 总 结 了 国家级 中心城 市 成 长过 程 的4个基 本条 件 以及 国 家级 中心 城 市成 长 的5个基 本 因素 , 旨在 通过 把 国家级 中心城 市还 原在 其 所依 托 的城 市群 背景 下 ,考虑其 在 国家城 镇 等级 体 系中发 挥 的 支撑 、服 务 、辐射 、带动作 用 ,加 大吸 引、 集聚 资 源以加 速城 市 转型 ,改 善并 最终提 升 城 市 国际功 能与 凸显 国家级 中心城 市的 个 性 特征 。
业 经 济 不 断 完 善 与 提 升 及 其 城 市 网络 不 其功能作用及在国际上的地位 、优势等多 断形 成而且 不 断产 生世 界级 、国家级 和地 种 因素 ,更 多的是 通过 考察 其融 人 全球城
区级 的 中心 城 市 ,与之 相对 应 的是那 些 因 市 网络 的深浅 程度 并 由此 反 映其 对资 本 、 在传 统 中心地 体系 中获得 资源 要 素集 聚 、 信息 、技术 、人力 等生 产要 素 的控 制和 配
98
《城市观察 》2018年第2期
Urban Insight,No 2,2018
置能 力 ,在 全球 化 背景 下则 是决 定 中心 城 融 、管 理 、文 化 和交 通 等 方 面都 发 挥 着 重
市在全球城 市网络或者是 在 国家城镇 体 要 的中心 和枢 纽 作 用 ,在 推动 国际 经 济 发
城 市 ,也 是 城 市 群 内的 核 心城 市 。人 们 一 个国家的经济增 长中心 ,是其所在地域
对 这些 城 市 的称 谓虽 然不 同 ,比如 “国际 城市群的发展龙头 ,也是 国家的经济控制
大 都 市 ” “全 球 城 市 ” “世 界城 市 ”等 , 中心 (包括资金 、贸易、技术 以及产业 )和
பைடு நூலகம்
但事实上 这些城 市都是代表 国家实力 的 国家文 明的辐射 源嘲。根 据地 理学 界与 经济
中心 城 市 ,也 就是 我们 上 述 的国家 中心 城 学界专家们的观点 ,国家级的中心城市是
市 。新 型城 镇 化 的推 进 主体 形 态 是 城 市 指在经济、政治 、文化 、社会等领域具有全
系 中的角 色地 位 与竞 争力 。就 是说 ,全 球 展 和文 化 交流 方 面也 发挥 着 重要 的门户作
城 市 网络通过 促使 中心城 市功能 由传 统 用 ,国家 中心城 市 已经 或 将 要成 为 亚 洲甚
的 功 能 过 度 集 中 于 单 个 或几 个 城 市 向分 至世界 的金融 、管理 、文化 中心 。国内也 有
关键词 :国家级 中心城 市 因素分析 成长条 件 城 市发展 南京 【中图分类 号】 K909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8.02.008
区域功 能集 中以及管理 控 制上 占优势 的城
一 、 引言
市 ,其 功 能也 在全 球城 市 网络 的转变 下悄 然发 生改 变 ,城 市也 随之 由产 品制造 中心
心与 枢纽 作用 ,而且 具有 部 分 国际城 市 的 外 市场 的重要 作 用 。” 彭丽 敏认 为要 深入
功 能 。如美 国的纽 约 、洛杉 矶 、芝 加 哥 , 理 解 国家 中心 城市 ,对 其 的认 识 不 能 过 多
日本 的东京 、大 阪 ,德 国的柏 林 、法 兰克 地 集 中在 行 政 的角 度 ,而应 集 中在 功 能 的
进 入 全 球 化 时 代 以来 ,世 界 发 达 国 向服 务 中心 、信 息 中心 、商 业商 务 中心转
家的城市化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 ,发展中 变 ,成 为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 “大 脑 ” 。。在
国家 的城市 化进 入 了一个 新 阶段 ,全 球产 全球 城市 网络 中,中心 城市 考虑 的不 仅是
法 ,但 它们 的一 些特 大 中心城 市 事实 上发 的主要城市 ,是一个 国家综合实力 、辐射
挥 着 国家 中心 城 市 的功 能 。 国家 级 中心 带 动 能力 最 强 的城 市 ,它 起 着组 织 经 济 活
城市 不仅 在一 个 国家 中发挥 着 最 明显 的 中 动和配置资源 、主导经济发展和联结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