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中医资料2 从《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看中医病案规范化

合集下载

1986年中医资料1 医话四则

1986年中医资料1 医话四则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医话四则安徽省天长县铜城区医院龚士澄讲述;龚晓林整理一、戴星甫治溺时齿痛戴星甫老中医,受业于兴化名医魏小泉,晚年寓天长城内松柏堂,药店女主人请诊,称自成年以来,每溺时牙齿必痛,溺已痛除。

曾在扬州久治不效,近20年遂耻于求医。

戴老诊脉察色后,书六味地黄丸作汤,加补骨脂9克。

服5剂而痛轻,再5剂竞不痛。

余恭请训示,师曰:“肾司二便,主骨,齿为骨之余,溺时齿即痛,肾虚也。

此症在书中无记载,辨证推理得之。

”二、留人治病1942年夏末,龚某年17,偕友于水畔游泳、纳凉,归即发热、汗出、身困、背恶寒,形似伤寒,但脉洪大而数,右大于左。

医以入水受寒湿,与香薷饮加味解表和中。

服后汗大出,齿燥,头晕痛,面赤心烦,不恶寒反恶热,尿赤,口渴引饮。

暑温已成。

医投白虎汤合益元散等。

热仍炽,舌质红绛,脉促,后神昏口噤,手足瘛疭。

暑邪内闭心包,肝风内动,诸医惟事清热熄风开窍法,并强灌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经一昼夜犹不知人,举家惶恐。

后鼎铭先生至,诊毕,谓:“景岳云,…只知所急在病,而全不知所急在命,命必不保。

‟当务之急,急在留人治病。

”迳用生地、熟地各60克,黄芪、党参各21克为君,辅以当归、黄芬、连翘、竹叶。

尽1剂,神识略清。

再剂热退、搐定、汗已少。

惟以舌干而硬、燥屎艰于排出为苦。

先生乃投增液承气汤,续予甘凉滋补,调治数日竟愈。

景岳云:“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

”此方师其意,用归、地所以补精血,参、芪所以益元气,峻补阴精气血以保命留人;复以黄芩、连翘除热,竹叶清心;合为留人治病力挽颓势之妙法。

方药中传略

方药中传略

•方药中传略(2000.11)方药中(1921—1995),中医学家。

从医50余年。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方面,成就突出。

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对中医气化学说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同时,对辨证论治规范化提出新设计。

参加创办并长期主持全国中医研究班、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的工作,培养了一批中医高级人才。

临床长于肝病、肾病以及若干疑难病症的治疗。

方药中,原名方衡,1921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

幼时先入私塾,后入小学。

祖父是位中医,父亲曾随之学医并深知医理,谋生之余,就教授方药中诵读《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以及《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医书。

这些通俗读物便成为他的启蒙老师,使他自幼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40年,方药中高中毕业后,由于父亲早逝,家境日衰,遂考入重庆市邮局作邮务员。

但是,他念念不忘的是志做中医。

这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名医荟萃山城,经常举办学术讲座,使他得以聆听一代名医精湛的学理和高超的医术。

在诸多名医中,他最钦佩的是被誉为“京都四大名医”之一的陈逊斋。

陈是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的后裔。

就在这一年,19岁的方药中正式从师于陈逊斋门下学习。

为了生活,他还不能放弃邮局的工作,只能半工半读。

陈逊斋是一位严师。

在中医理论方面造诣很深,不但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而且要求熟读成诵。

临床方面,他是著名的经方家,而且针药并用。

诊病时,只口述方名,便要求学生开出药物;只提示穴位,便要求能准确取穴扎针。

面对这种严格要求,方药中只好把要背诵的内容写在纸条上,利用饭前饭后、乘车行路的时间反复默诵。

日积月累,终见成效。

在陈逊斋处学习半年之后,他便能按老师要求,遵方开药,按穴用针,有时还能背诵一些《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大成》的原文作为处方、取穴的根据。

陈逊斋对这位勤奋苦学、聪敏善思的学生深为赞赏,随为他改名为“方药中”,勉励他“一生沉潜于方药之中”,预祝他“方药必中”。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的价值中医医案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价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医医案对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历代医案著作均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内容贯穿其中,后世医家又将理论上的新发明、诊疗技术上的新方法,新体验,方药运用上的新见解,融入医案之中。

随着医案记录及医案著作的不断涌现,中医医案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有力验证,而且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

二、中医医案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整体性。

每则规范完整的医案,在其分析病机、辨别证候、诊断疾病、选择处方、加减用药的过程中,均包含了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方剂、中药等全方位知识,以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本知识,是中医的整体观特色的最好体现。

三、中医医案是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和发展的最好教材。

医案如实记录着各个学术流派独到的诊疗思想和临床技能,是流派传承人学习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那些濒临断代或已经失传的学术流派,后世医家仍可以依据医案类文献继续学习并发展流派精粹。

四、中医医案是中医药文化的特征体现。

名医书写医案,风格各有千秋。

行文之法有正叙、倒叙、插叙、夹叙之别;分析病机有的删繁存精,有的丝丝入扣、细致入微,有的猎险而惊人,有的则实录误案引以为戒,可谓风采各异,琳琅满目。

与西医医案著作相比,中医医案著作更能展示医家的文化底蕴,是最好看的医学文献。

总之,历代中医名家丰富的临诊经验多以医案这一重要载体来传承和发扬,后世医家也多从中汲取精华,运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

可以说,医案在中医学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医案作为中医诊疗资料的一种特殊载体,不仅是单纯医疗记录,更是医家诊病技艺、辨证思路、诊疗经验的体现。

通过对古今医案,尤其是名医医案的整理研究,继承名医技医家流派独到的学术思想,是探寻临床诊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培养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

[清代医案概说]时至清代,医案之作已至鼎盛。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太有用了,全是名医验案)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太有用了,全是名医验案)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太有用了,全是名医验案)(一)感冒例一薛XX,男,60岁,初诊日期:1963年3月8日。

冒两周,尚发烧,鼻塞流涕,咳嗽,咽痒且痛,大便于燥,小便正常。

脉浮微数,舌淡苔白黄腻。

属感冒夹湿,治宜疏解。

方药:苏叶4.5克杏仁6克桔梗3克炒枳壳3克前胡3克制香附3克陈皮3克炒莱菔子4.5克薄荷(后下)3克荆芥3克甘草1.5克葱白(后下)3寸3月16日(二诊):体温正常,咳嗽已止,咽已不痛痒,鼻塞减轻,流黄粘鼻涕,大便软,量少。

脉浮滑,秽苔未净。

病势虽减,外邪未尽,治宜疏解,兼理肠胃。

方药如下:苏叶6克杏仁6克桔梗3克炒枳壳4.5克前胡3克制香附4.5克陈皮3克炒莱菔子4.5克僵蚕4.5克炒神曲6克甘草1.5克豆豉9克葱白(后下)3寸4月2日(三诊):药后鼻塞减,不流涕,食纳尚可,腹胀,大便不畅量少。

脉沉滑,秽苔未尽。

外邪已解,湿滞未尽,治宜和脾消滞,清利湿热。

方药如下:炒苍术6克厚朴6克陈皮4.5克炙甘草1.5克法半夏6克蕾香梗6克槟榔4.5克炒枳实3克大黄(另包后下)3克神曲(炒)6克生姜3片继用香砂平胃丸3袋,早晚各服6克,白开水下,调理而愈。

(《蒲辅周医疗经验》)例二曹X,男。

形寒骨楚,风寒束干太阳之表,腠理不得疏泄也。

不更衣七日,仲景有桂枝汤加大黄之例,今师其意。

方药:川桂枝3克(后下)生麻黄3克蔓荆子3克羌活9克生锦纹3克(挫细末分吞)郁李仁12克杏仁泥18克晚蚕砂9克(包)粉甘草3克(《章次公医案》)例三朱XX,体赢弱,素有遗精病,昨日赴席邻村,醉酒饱食,深夜始归,不兔风寒侵袭,次日感觉不适,不恶寒而微热,身胀腰瘦,头隐痛,有微汗,自煎服葱鼓生姜汤,病未除,精神呈不振,口淡不思食,遂舆而来诊。

脉细微乏力,参之前证,则属阳虚感冒。

党参15克桂枝9克酒芍甘草各9克生姜4.5克附子9克大枣5枚嘱服3帖再论,复诊,诸证悉已,食亦略思,精神尚萎顿,脉仍微弱,阳气衰微,仍宜温补,处以附子汤加巴戟、枸杞、鹿胶、芦巴补肾诸品。

1986年中医资料1 临证治验二例

1986年中医资料1 临证治验二例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临证治验二例浙江省中队药研究所吴伯平*主治;浙江省武义县邵宅卫生院叶永生整理一、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罗×,男,23岁,1984年3月13日初诊。

患者3个月前患急性黄疸型肝炎,经治疗效果不显著。

近来饮食不佳,上腹部饱胀,肝区疼痛,睡眠不好,下肢酸软乏力,时有低热。

检查:肝肋下2.5厘米。

谷丙转氨酶77单位,黄疸指数10单位,总蛋白6.9克%,白蛋白3.1克%,球蛋白3.8克%,HBsAg阴性(固相放射免疫法)。

中医辨证:患者面目肌肤微黄,目眶青暗,肢困神疲,右胁不舒,院腹胀满,纳呆少食,偶见寒热,口渴不欲饮水,大便溏滞,小溲黄浊,脉沉涩,舌黯红见齿痕,苔腻紧。

此湿邪未清,深入血络之象,拟透湿转气法治之。

处方:泽兰6克,佩兰6克,玫瑰花2克,大青叶6克,通草2克,僵蚕6克,蝉农2克,马勃(水浸)3克,茜草6克,虎杖10克,垂盆草15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煎,上下午各服一煎,温服。

5月9日再诊:上方调治月余后,血检:谷丙转氨酶降至32单位,黄疸指数4单位,总蛋白7.0克%,白蛋白4.5克%,球蛋白2.5克%,HBsAg阴性,舌正苔净,脉转濡。

湿邪已祛,络道得通,续拟调理肝脾之剂处方:柴胡6克,赤芍9克,茯苓9克,焦白术9克,玫瑰花2克,垂盆草15克,炒麦芽15克,泽兰6克,佩兰6克,炙甘草3克。

15剂后痊愈按:本例系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属中医黄疸之阳黄范畴。

患者病发三月,根据面目肌肤微黄,目眶育暗,右胁不舒,院腹胀满,纳呆食少,便溏溲浊等,属湿邪未尽。

余毒残留口渴不欲饮水,脉沉涩,舌黯红见齿痕,苔腻紧,辨为湿毒蕴结,深入络道,肝络受损,肝胆瘀阻气血运行不畅,三焦气化失常。

病历与医疗文书书写规范

病历与医疗文书书写规范
1.病历是重要的临床诊治资料 病历是保证病人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先决
条件之一,也是复诊、转诊、会诊等的重要资 料。病历书写不准确、不及时,往往是造成误 诊、误治的重要原因。
Gang Xu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4
(三)、病历的意义
Gang Xu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
(四)、沿革
何廉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秦伯未 《清代名医验案精华》,
以及徐衡之、姚若琴《宋元明清名医类案》 等。
Gang Xu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1
(四)、沿革
1953年卫生部将中医的诊籍、医案、 病历等,正式定名为“病案”。
1982年拟定了《中医病历书写格式 和要求》
Gang Xu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2
(四)、沿革
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医病案书 写规范》,此规范分中医病历书写通则、中医 病历的统一名称、中医病历的排列顺序及项目 注释、中医病历书写格式、中医各科情况书写 要点及病历举例等五大部分,详细规范了中医 病历的书写要求。
门(急)诊病历和需复写的资料可以使用蓝色或 黑色油水的圆珠笔。
Gang Xu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7
二、病历的内容和要求
病历书写应当使用中文和医学术语。通用 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 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

顾金寿生平著述考

顾金寿生平著述考
之妙 , 深加佩 慰 。 先生 与 高隐 ( 哉 ) 生 后裔 高 ” 果 先 君为 同年友 人 , 年 先 生 应 京 兆 试 时 曾遇 高 君 , 曩 见
著 作 。故《四库 及 续 修 四库 医 书 总 目》 其 为 “ 称 校 官” 。包 括重 订《 医经秘 旨》、 点 《 评 肯堂 医论》 重订 、
近代名 老 中医徐 荣 斋认 为 此 书实 用 价 值 极 高 , 床 临
医师可 以资为参 考 , 年学 者 可 以作 为 范 本 。该 著 青
先 生 为江 苏 如 皋 人 士 , 晚 年 秉 铎 南 下 , 居 其 侨
于吴 门 ( 苏州 ) 今 。先 生 早 年业 儒 , 专攻 举 业 。重 订 《 医经秘 旨》 要 日其 为 如 皋县 举 人 。先 生 读 书 少 提
医事也 津 津 乐 道 。遇 家 人 有 小 疾 , 不 指 到 春 回 , 无
门治验 录》 学术 价 值较 高 的著 作 民 国 以来 并未 刊 等
行, 近代 学者 相关 研 究 较 少 。本 文 以文 献 学研 究方 法 , 其 生平著 述 考述 如下 , 将 以便 各位 同仁 查 阅 。
录 , 中医人 物辞 典 》2《 国 医籍 通 考 》 等 从 之 , 《 E 中 ] 但 《 庐 医话 》 《中医 病 案 学 》5均 作 “ 澜 ” 或 冷 _ 小 ,
因“ ” “ 同音 而异 书 。《 小 与 晓” 四库及续 修 四库 医 书 总 目》 。云其 “ 。 字晓 渊 ” 疑 因 “ ” “ ” 似 而致 , 渊 与 澜 形
名场 , 铎 南 下 。 而 同 年 潘 奕 隽 在 序 中亦 记 载 : 秉 先 生 年 四十 , 以名经秉 铎 。按 1 9 7 9年 向前 推 4 0年 , 当

陈潮祖教授论著提要

陈潮祖教授论著提要

陈潮祖教授论著提要陈潮祖教授论著提要一、引言陈公潮祖翁,1962年开始撰写方剂学讲义,于1975年出版,即《中医治法与方剂》。

多易其稿,分别于1980年、1995年、2003年、2009年第二至五次再版,印数达百万册。

其间,1983年主编《中医方剂与治法》;1988出版《中医病机治法学》,2010年再版;1989年主编《方剂学》教材。

1991年日本神户中医学研究会将《中医病机学》翻译成日文,1992年该会参考《中医治法与方剂》编写其《方剂学》。

2009年《中医治法与方剂》第四版译成韩文。

陈老从少志存济世活人,他曰:一良医,一生能愈患者数十万;医校良师一生可授医学子几千至几万;而一本好医书,可以感悟惠泽亿人。

因而著书,五十年如一日,夙夜匪懈,于是有《中医治法与方剂》、《中医方剂与治法》、《中医病机治法学》、《方理求真》等著作相继问世。

二、论著1、《中医治法与方剂》(1)陈老自一九六二年从事方剂教学时起,以《医方集解》为蓝本编写讲义,以油印本形式作为当时该校方剂学教材。

按脏腑生理病理探索治法与组方的规律,至一九六四年初稿完成,学生反应良好。

其后教学之余着力研究古典医籍,尤以《伤寒》《金匮》为重,结合临床,经过十年历练论证,7次反复修改由学校送到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定名为《中医治法与方剂》。

这是陈老的学术处女作也是代表作,立论新颖,条理井然,理法较周详,方药适用,深受读者嘉许。

(2)中医的辨证施治,贯穿理法方药四个环节,缺一不可,专门论述中医理论有《内经》、《难经》、《病源》;博采众方有《千金》《外台》;广搜药物、探求效用有《本经》、《纲目》。

惟治法一环,鲜有专著。

故,《中医治法与方剂》从一九七七年开始再次修改,由原来的二十三万字充实为四十万字,增加方剂同时,详细其治法。

此为第二版。

(3)其后,陈老继续着力从五脏病理探求治法、依法释方;随着研究的深入,仍感“病机阐述简略,治法仍然不全”,同时为使学者不致因书分而识乱,道歧而羊亡,遂将《中医治法与方剂》与《中医病机治法学》二书精粹于一体,以其教学、临床、科研之丰富经验,对此书作了全面充实发挥。

中医必修之学:医案

中医必修之学:医案

中医必修之学:医案中医医案起源很早,其萌芽可追溯到周代。

据《周礼》记载,当时的医生已有关于疾病名称及治疗结果的记录,但其作用主要是用于评定医生的疗效,从而确定其等级,以发薪俸。

此外,《左传》及先秦诸子著作中,也有散在的关于医家诊治疾病的记载,均可视为医案之雏形。

现今所见最早有实际内容的医案,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载扁鹊治赵简子、虢太子、齐桓侯三案及淳于意的诊籍。

尤其后者,被视为后世医家之滥觞。

淳于意诊籍共25则,每则载有患者姓氏、住址、职务、病名、脉象、治法及预后等内容,涉及内、外、伤、妇、儿各科病证。

诊法以脉为主,兼有病机分析。

治法有药物、针刺、熏洗等,用药或汤或丸或酒。

更可贵的是,除治愈者外,诊籍还记录了10个死亡病例,这种事实求是的态度,反映了早期医案朴实无华的风格特点。

秦汉以降,医学崇尚方书,直至隋唐五代,医案未能取得突破性发展。

这一时期,医案散见于医籍和文史书中,数量少,内容简。

如《千金要方》所载数案,多为孙思邈自治案,目的主要是用以证明某方、某药的疗效,缺乏对病证的详细描述及分析。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医案,仍有其朴实典雅、医文融会等可取之处,从中亦可得到启迪。

宋金元时期为医案空前发展的阶段。

医案专著开始出现、医籍附案逐渐增多、医家立案蔚然成风、医案风格异彩纷呈,是这一时期医案发展的主要特点。

宋·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专著。

该书将常见的伤寒病证方分为90种,每证一案。

立案严谨,内容全面完整,且以《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为依据,对医案加以剖析,颇有启发。

清代医家余震称赞本书:“所存医案数十条,皆有发明,可为后学楷模。

”医籍附案虽起源很早,但较为零散,比较集中的医籍附案,实始于宋。

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中,载儿科医案23则,涉及病证十几种,或分析病因病机,或阐明方药运用,充分体现了钱氏的儿科学术特点。

此书不仅以论附案为其特点,而且也是最早的专科医案。

中医病历的发展简史

中医病历的发展简史

中医病历的发展简史中医病历,又称医案、诊籍,是中医临床各科医生对具体患者进行辨证论治的文字记录,其中主要记录着患者的生活习性、病情、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情况,从而成为保存、查核、考评乃至研究具体医生开展具体诊疗活动的档案资料。

中医病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我国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有文字记载的病案是由西汉医学家淳于意创立的“诊籍”。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25个病案,其中详细记载病人的姓名、性别、住址、疾病、诊断、治疗、疗效及预后情况,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虽然形式尚不统一,所记项目尚不完善,但已具备了病案的雏形。

自汉代以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医著中,都能见到一些病案记录。

在宋代,一些医案专著问世。

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案专著,该书记载了用伤寒法来施治的90例病案。

另外,钱乙的《药证直诀》一书中专门记叙了其一生中较为突出的医案。

这个时期,病案记录大多比较简略。

在金元之后,详细的病案开始大量出现。

在明清时期,病案的收集和研究工作受到重视,大量的病案专著不断涌现。

明·江瑾父子编集了《名医类案》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全科医案专著。

该书共12卷,分205门,大量搜集了明代以前的历代名医验案,共计收录了2400余则病案。

到了明代,开始重视了对问诊的记录。

明代医家韩懋在其所著的《韩氏医通》上卷中提出病案应包括“六法兼施”的内容,即望形色、闻声音、问情状、切脉理、论病原、治方术六大部分,具体项目有三十余项,制定了较详细的医案格式。

明末清初医家喻昌在《寓意草》中提到“与门人定议病式”,专门讨论记载医案的项目与内容,其提出的医案记录内容已经相当详尽了。

近代,著名医案也在不断出现,例如何廉臣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秦伯未的《清代名医验案精华》等。

中医书籍资料

中医书籍资料
《扁鹊心书》
《长沙方歌括--陈修园》
《陈苏生医集纂要》
《曹氏金匮伤寒发微合刊1956》
《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讲》
《陈修园金匮方歌括》
《程门雪医案(上海科技2002)》
《陈修园金匮要略浅著》
《陈修园医学全书》
《串雅内外编》
《当代医家论经方》
《读过金匮卷十九 陈伯坛1956》
《读过伤寒论 陈伯坛1954》
各家针灸医籍选
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再考证
皇汉医学丛书系列
《伤寒论》脉法研究
全息胚针灸学临证概要
董氏奇穴针灸学
骨伤方歌白话解
张步桃演讲
提博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文魁脉学
针灸经穴图考-黄竹斋
孙秉严40年治癌经验集
孙秉严治疗肿瘤临床经验
孙秉严治癌秘方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常用贵重药材、进口药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
针灸心传
质疑录--《张景岳》
医学实在易--陈修园
“火神派”再述
中国医易学 邹学熹1989
《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
著名蜀医卢铸之生平及学术思想
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上、下--火神派案例赏析之
一、三
见微知著 擅用附子
附子配伍方法之探析
临证秘验录--朱晓鸣
老中医经验汇编.pdf
老中医经验选 (续辑).pdf
老中医经验选.pdf
老中医经验选编4.pdf
老中医经验选编5.pdf
老中医经验选编.pdf
老中医临床经验选.pdf
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编 第一辑(上).pdf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好不好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好不好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好不好中国古代医学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医案经验,这些医案记录了古代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研究中医药学、了解古代医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编撰中国古今医案类书籍,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经验和智慧,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编撰中国古今医案类书籍有助于研究中医药学。

古代医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记载了丰富的中药和针灸治疗经验。

通过系统整理和编写这些医案,可以使这些宝贵的医学经验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为现代中医药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

同时,通过对比古代医案和现代医学文献,可以深入探讨中医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为中医药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参考。

编撰中国古今医案类书籍有助于了解古代医学文化。

古代医案不仅仅是医学文献,更是古代医学文化的重要载体。

这些医案不仅记录了古代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医疗制度、医学教育和医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编撰古今医案类书籍,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医学的全貌,了解古代医生的职业道德和医术修养,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编撰中国古今医案类书籍对于推广中医药文化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编撰古今医案类书籍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和作用,增强对中医药的信心和认同。

同时,通过对古代医案的整理和编写,可以将中医药的智慧和经验传承给后人,促进中医药的传统和创新的发展。

编撰中国古今医案类书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可以为研究中医药学提供丰富的资源,还有助于了解古代医学文化和传承中医药文化。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古代医案的整理和编撰工作,推动中医药的传统和创新的发展,让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

中医病案题试题及答案

中医病案题试题及答案

中医病案题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医理论中,五脏是指以下哪五个器官?A. 心、肝、脾、肺、肾B. 心、肝、胃、肺、肾C. 心、肝、脾、胃、肾D. 心、肝、脾、肺、胆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诊断的四诊方法?A. 望B. 闻C. 问D. 切E. 摸答案:E3. 中医中“八纲辨证”的“八纲”是指以下哪八项?A.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B. 阴、阳、上、下、虚、实、寒、热C. 阴、阳、表、里、外、内、虚、实D. 阴、阳、表、里、虚、实、风、湿答案:A4. 在中医理论中,哪种体质的人容易感到手脚冰凉?A. 湿热体质B. 痰湿体质C. 气虚体质D. 阴虚体质答案:C5. 中医治疗原则中的“治未病”是指什么?A. 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B. 治疗疾病的病因C. 预防疾病发生D. 治疗疾病的并发症答案:C二、简答题1. 简述中医中“五行”理论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答案:中医中的“五行”理论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元素,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生克制化的关系。

在临床治疗中,五行理论用于指导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治疗,如“木克土”可用于解释肝气郁结影响脾胃功能的情况,治疗时则需疏肝解郁,调和脾胃。

2. 描述中医中的“辨证施治”原则,并举例说明。

答案:中医中的“辨证施治”原则是指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进行详细诊断,包括病因、病性、病位等,然后根据诊断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同样是感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治疗方法不同,风寒感冒需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桂枝汤;而风热感冒则需用辛凉解表的药物,如银翘散。

三、案例分析题1. 患者,男性,35岁,主诉近一个月来常感胸闷、咳嗽,痰多色白,伴有气短、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请问该患者可能属于中医中的哪种病症?应如何治疗?答案:该患者的症状符合中医中的“痰湿阻肺”症。

治疗原则应为化痰止咳、健脾燥湿。

可选用二陈汤加味,配合适当的调理脾胃的药物,如党参、白术等,以增强机体运化水湿的能力。

中医医案巅峰之作:《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中医医案巅峰之作:《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中医医案巅峰之作:《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学中医,不可不读医案。

医案是前人成功的经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但历代医案,问题很多,如果读之不得法,不但学不到东西,反而会误入歧途:有的医案,只有关键的一诊或几诊,并没有把整个治病的过程展现出来,让人误认为那么大一个病就是某个方治好的,从而拘守成方成法,不知随证变方,不知善后调养。

有的医案,没有给出发病、治病的时间和地点,使人失去了时空观念,觉得春夏秋冬、东南西北的疾病和用药都是一个样子。

有的医案,处方中没有给出剂量,只列举了光秃秃几个药,还打乱了次序,使人看不懂,看了等于没看一样。

有的医家的医案只保留一些疑难险怪、治法不循常规的病案,什么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什么重用附子半斤、细辛一两之类。

这类医案使人误认为这就是这位医家的用药风格,殊不知,人家在临床上,遇到风热感冒也是用银翘散,遇到食积也是用保和丸……只有在遇见不寻常的病的时候,才如此出其不意。

这类医案,容易让人以奇为正,以变为常,不懂常规,妄求新奇。

诸如此类,历代医案的坑还有无数,若无传承,你早就被误导到十万八千里外了。

中医的门槛不是资格证,而是它自身。

而何廉臣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作为中医医案巅峰之作,所展现出的大家风范则是与众不同:1,它会把发病的原因、疾病变化的过程,治疗不同阶段的不同用方,都告诉你。

让你知道一个病的来龙去脉,对发病和治病的过程了如指掌。

如此学到,才是真传。

2,其中每一个医案,都基本写明了疾病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年龄、身份甚至境遇等,看似可有可无,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让我们有活生生的临床感、跟诊感:特定的时空,特定的人,不同的治法、方药。

3,其中处方,都给出计量以供参考。

虽然剂量不是绝对的,但也能让我们明确用药的比例、轻重浮沉。

都说中医用药不传之秘在于量,而本书则可谓知无不言。

4,其中的方法,有常有变。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以常法为主,从中可见治病的常规方法。

常规的病如果没有按照常规治疗,就可能出现变数,那么,随机应变就非常重要,本书会告诉你随机应变的方法。

医案医话——精选推荐

医案医话——精选推荐

医案医话医案医话(2009-03-31 00:28:05)转载标签:中医分类:资料⽬录医案医话杂谈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醉花窗医案(WORD版已校对)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问斋医案吴鞠通医案张⾀青医案吴佩衡医案王九峰医案王⽒医案译注王旭⾼临证医案王旭⾼医案未刻本叶天⼠医案发微程门雪医案经⽅实验录(WORD版已校对)临证秘验录朱晓鸣齐⽒医案(WORD版已校对)董建华⽼年病案集余⽆⾔医案壶隐医案(WORD版已校对)陆观虎医案(WORD版已校对)湖北名⽼中医经验选(WORD版已校对)湖南省⽼中医医案选(WORD版已校对)湖南中医医案选辑第⼀集(WORD版已校对)湖岳村叟医案(WORD版已校对)湖州⼗家医案(WORD版已校对)孙谨⾂⼉科集验录(WORD版已校对)寿⽯轩医案黄伟林医案黄⽂东医案冉雪峰医案潜村医案黄⼀峯医案医话集回春录新诠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今古医苑奇案⾦⼦久专辑尚友堂医案丁⽢仁医案丁⽢仁医案续编赵⽂魁医案选孟河费⽒医案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谢映庐医案附⼀得集邢锡波医案选祝谌予临床经验辑要祝味菊医案回忆录津门医粹近代江南四家医案医话选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甫专辑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久专辑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叶熙春专辑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第⼆版)名医特⾊经验精华顾松园医镜倚云轩医话医案集孙鲁川医案蒲园医案潜村医案医话医论荟要北京市⽼中医经验选编上海⽼中医经验选编陕西名⽼中医经验选沈阳市⽼中医经验选编中医医案医话集锦中国历代名医医话⼤观(上、下册)北⽅医话南⽅医话燕⼭医话长江医话沈绍九医话(WORD版已校对)菊⼈医话(WORD版已校对)⽌园医话孔伯华医集来春茂医话清代名医医话精华李冠仙医话精华医林误案莲舫秘旨碎⽟篇罗元恺论医集中医历代医论选。

古代名医医案赏析

古代名医医案赏析
学习文档
– 窍门:忌盐。如果让病人忌盐几天,再吃上 几剂解毒生肌的药,伤口很快就长好。
– 《素问•金匮真言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 其类水,其畜豕。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 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 其臭腐。”
学习文档
肾家的臭是腐,所以,凡属腐烂一类性 质的病变都与肾有关。肾病需要忌盐, “多食盐则伤肾”。
又如:南宁廖炳真老中医治骨癌经验。 骨癌在所有的癌症里,疼痛是最剧烈的。 而且这个疼痛往往很难止住,就是用上 麻醉剂,效果也不见得理想。而廖老有 个撒手锏,能使疼痛很快地消除。
在一些中草药里面加上一味特殊的东西, 然后煎汤外洗患处,洗几次后疼痛就能 逐渐消除,不加就完全没有这个效果。
学习文档
此物就是棺木的底板上长出的一种东西。 道理:尸体逐渐腐烂,腐烂之物往下渗, 渗到棺木的底板上,连同木质一同腐坏, 这种东西就是感受这个腐气而生的。
学习文档
» 《中医大辞典》称其为“医生诊治病证的记录。 又叫病案。”
– 《辞海》则云:“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医 案体现了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
– 医案实质上是医者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达 形式,是临床辨证论治过程的记录,是中医 理法方药综合应用的具体反映形式,是历代 医家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
学习文档
– 许多名家医案并非一份简单的诊疗记实,也 不同于一般的病历记录,而是取材于大量病 案中的医案总结,是带有浓厚学术借鉴性的 论文。它能重点反映各位医家的临床经验和 学术特色,启迪人们的思维,从中汲取精华, 其中许多临床见解和实际经验是一般方书、 论著所不易体现的。
古代名医医案赏析
主讲教师 许新晖
学习文档
第一节中医医案的概念、意义和作用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及续集书籍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及续集书籍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及续集书籍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第一次评选出的实力超群的中医药专家、泰斗级人物。

这些人都分别有自己最擅长或自创的经验方,本书即精选此类方剂并配精解。

资料弥足珍贵,经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是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必备参考书。

本书第一版曾经一度销量惊人,洛阳纸贵。

这套丛书每一个方子、用法、主治、方解等都写得很详细,不象其他一些书籍,只有配方,没有方解等,很多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和爱好者看后一知半解,此书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里借出来制作的电子版书籍,共二个文件,30多兆。

以下是本书籍的原版截图。

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第一次评选出的实力超群的中医药专家、泰斗级人物。

这些人都分别有自己最擅长或自创的经验方,本书即精选此类方剂并配精解。

资料弥足珍贵,经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是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必备参考书。

本书第一版曾经一度销量惊人,洛阳纸贵。

滋胃饮(周仲瑛)[组成]乌梅肉6g,炒白芍、北沙参、大麦冬、金钗石斛、丹参、生麦芽各10g,炙鸡内金5g,炙甘草、玫瑰花各3g。

[功能]滋养胃阴,疏肝柔肝。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

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

其病机为:胃痛日久不愈,或气郁化火,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槁。

[用法]日1剂,水煎分服。

[方解]乌梅肉、白芍味酸敛津生津、养肝柔肝,北沙参、麦冬、石斛等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两济其阴,阴亏则失其濡润,胃气失于和降,故少佐理气而不伤阴的玫瑰花、生麦芽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单纯阴柔呆滞之弊。

炙鸡内金健脾消食。

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以养营和血之丹参。

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酸甘化阴、养胃生津之功。

[加减]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g;伴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燥,加黑山栀6g、黄连5g;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g;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山药各10g。

中医病例精选

中医病例精选

中医病例精选中医病例精选病例一风寒表证江×× ,男, 53 岁。

患者咳嗽 3 天,伴有恶寒,无汗。

3 天前自觉咽痒,微恶风寒,夜间少许咳嗽,无汗,继则咳嗽加剧,咽痛,全身酸痛,微有发热,经人介绍服小青龙汤(生姜、桂枝、麻黄、白芍、炙甘草、细辛、法半夏、五味子)1 剂,当晚咳嗽更加厉害,彻夜不眠,伴有心烦,胸闷,口干等,而且上述症状加重而来求诊。

症见舌质红,苔薄白微黄干,脉浮紧而略数。

西医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诊为咳嗽,属风寒束表,入里化热的表寒里热证,治宜外解风寒,内清里热,选容麻黄汤加味:麻黄 10 克,桂枝 10 克,甘草 6 克,杏仁 12 克,石膏 30 克(先煎),生姜 3 片,黄芩 19 克,清水3 碗煎至 8 分,温服,两剂而愈。

(李俊彪 . 谈谈中医的“特效处方” . 家庭医生,1985 ⑺ : 25 )病例二:表虚证朱××,女, 25 岁。

患者 3 年前有“风疹块”发作史,于 1982 年 4 月 21 日来诊。

症见皮肤瘙痒,夜间为甚,每晚均有风疹出现,小如黄豆,大似硬币,痒甚不能入睡,白天消失,但以手抓皮肤即起皮疹,久不消退,已有一个多月,西医诊断为慢性寻麻疹。

平时体倦,恶风易汗,面色(造字1 )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辨证为肺气不足,卫外不固,营卫不和,治宜益气固表,调和营卫,选桂枝9g 、白芍 20g 、生姜 3 片、大枣 5 枚、炙甘草 6g 、黄芪 24g 、防风 12g 、白术 9g 、山楂 15g 、云苓 20 g ,连服 6 剂。

服药后晚间已无皮疹,瘙痒消失,继服上方3 剂,日间抓后均不起皮疹,但觉心慌心跳,舌质淡红,脉细数,改用益气养阴,调和营卫法。

处方:党参 12 g 、麦冬 12 g 、五味子 6 g 、黄芪 20 g 、当归 12 g 、白芍12 g 、云苓 12 g 、大枣 4 枚、生姜 3 片、桂枝 9g 、防风 12 g , 6 剂而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由于部份数据清晰度不高,文字扫描时系统难以识别,或生僻字字库里面没有,特把数据原文图片附在后面。

从《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看中医病案规范化安徽省宣城地区卫生局李佛基《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以下简称《类编》)为浙江名中医何廉臣于1927年编纂。

他别出心裁地先厘定医案程式,“照此程式,登报征求”,全国各地医家无论属何学术流派、撰写医案习惯如何,均须按此格式撷录临床验案,寄何氏遴选。

此举得到热烈赞同,“各省来稿约近千种”,何氏从中选出371则验案,分上下集共12卷印行,50多年来一再重印,颇受中医界欢迎,并受到学习和研究中医的西医工作者的重视,成为推进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文献之一。

何氏一呼而获天下响应,使许多声望卓著的名中医欣然一反数十年撰写医案惯例而恪守何氏所定医案程式,这确实是现代中医史上的一件大事。

探讨何氏取得成功的经验,对于今天中医病案规范化颇有意义。

抨旧医案弊端提倡清晰详明首先,何氏勇于批评前人医案弊端,认为医案应当“初中末俱全”并达到“分际清晰、事实详明”的要求。

何氏在《类编》“绪论”中对前人医案审慎地作了批评。

他借俞东扶语婉转指出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的不足,及赞孙东宿治疟止腰痛案的始末完整“可垂为模范”,来批评首尾不全的医案不可取,在“绪论”最后责难叶案“有始鲜终,有终无始,究之治验与否,无从征验”。

为《类编》作序的夏应堂则直截了当地指出前人医案有四弊:一是“或则洋洒千言,或则寥落数字,但论词华,不言医理”;二是“其力之合否不顾也,其治之效否不顾也”;三是“好大喜功,侈言治验。

或出门人之手,为师讳过,或属自编之案,为己掩瑕”;四是“首尾不全,始末无考”,“病变之转移无寻,治疗之步骤莫考”。

其他还有“有案无方”或“有方无案”等弊端。

何、夏之说代表了当时中医界一些有识之士对前人医案的看法。

正是因为改革中医医案的愿望普遍存在,才构成何氏一呼百应的基础。

其次,何氏看到统一医案的撰写格式是交流学术、推动医学进步的需要。

他说:“往往有力学之士,专家之医,于疗病能洞见症结而施方卓有奇验者,徒以声气鲜通,致湮没而无闻,夫岂医学昌明之世所宜出此乎?况以我国幅员之大,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南北土性燥湿、民气强弱之不同,与医理皆息息相关,故一切病源病状诊断疗法,决不能强使一致,苟非各出验案,以析异同、以资比较,将无以指迷广见面速医学之进步焉”。

而要做到“析异同、资比较”,没有统一的、完整的医案是办不到的。

所以何氏不但规定了医案的格式,还要求详细书写病人姓名、年龄、住址,详述治疗经过和效果,改变了前人医案普遍以“张左”、“王右”、“某”代替患者姓名、甚至根本不注姓氏以及疗效无从稽考的状况,使得医案可以核查而“足征凭信”,从而具有现代医案的价值。

另外,注明医生的住址,起到相当于今天临床报道发表时标示作者工作单位的作用,使得同道间能够互致信息,切磋交流,也使医、患之间的联系渠道得以沟通定新医案程式实践左右逢源何氏所定医案程式共八项:“一病者,二病名,三原因,四症候,五诊断,六疗法,七处方,八效果。

”很明显,何氏借鉴了西医病案的写法,又精心编排了栏目、顺序,使大多数中医能够认可。

无论是当时和现在,这种医案格式和西医病案都相差无儿,又能从容载明中医的“理、法、方、药。

何氏不但明确提出了统一医案的目的、要求和格式,而且大胆付诸实践。

由于他代表了广大中医工作者的共同愿望,所以获得广泛的支持。

《类编》稿约发出后,北起黑龙江,南到广东,西从四川,东至上海,20多省市的著名中医纷纷来稿。

被《类编》选用验案的86名中医中有张锡纯、丁甘仁等一代大师。

由于受各自学术流派和临床经验的影响,他们医案的风格迥然不同,但在入选《类编》时,都能把各具特色的辨证论治和各有心得的遣方用药统一在何氏规定的医案体例中。

试举张、丁人选《类编》的验案,颇有启迪。

张锡纯为河北盐山名中医,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以下简称《参西录》)。

张氏入选《类编》医案25则。

笔者统计出自《参西录》就有21则。

其中引自该书“医案”部分者多达9则,其余分散在“医方”、“药物”、“医论”部分中,形式也随体裁不同而变异。

《参西录》所载“医案”撰写体例已很接近何氏所定格式。

是书付梓在《类编》之前,可能何氏曾引为参考。

张氏医案在记录病人姓名、年龄后即写出病名,然后分“病因”、“证候”、“诊断”、“疗法”、“处方”、“效果”,有时后面加上“说明”、“或问”等项。

因此只需稍加删节、整理即符合《类编》格式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参西录》“医话”部分有4则医案的格式和《类编》完全一样,是张氏稿原有,抑或再版增补,留持考证。

至于收入《类编》原载于《参西录》“医方”、“医论”、“药物”部分的12则医案,与《类编》原文相去较远,要仔细核对细节方可确认。

如《类编》上集。

四时六淫病案·风淫病案第五例“中风案”为张锡纯主治,病者姓氏、年龄、职业、住址、病名、原因、证候、诊断、疗法、处方、效果无不言之确凿,而在《参西录》“医论”中此案则为:“在沧州治一人,64岁,因事心甚懊……一日晨起,忽仆于地……”,如此泛泛陈述,用为“脑充血之原因及治法”一节的佐证。

所举其他案例也多因目的不同而撰写章法迥别。

由此亦可看出为“医”立“案”与为“病”立“案”颇有差异。

丁甘仁为江苏孟河中医宿耆,悬壶沪上,蜚声海内,有《丁甘仁医案》、《喉痧症治概要》传世。

丁氏入选《类编》的医案共9则,全部刊载在《类编》“下集·传染病案”内。

查此9案均出自《喉痧证治概要》的“治案十一则”,只是顾、夏二患者年龄有出入。

丁甘仁医案纯属中医传统医案,不似张锡纯兼用西医理论、西医病名(如“脑充血”)和西药(如阿斯匹林)。

丁案若短,寥寥数语,言简意赅,直追叶天士、程敬通;丁案若详,洋洋千言,阐微述奥,堪敌喻嘉言、谢映庐。

但一旦将其医案按何氏格式改写,竟和张锡纯医案一样明白晓畅、雅俗共鉴。

《类编》中其他验案大都与此相类,这确实是《类编》的成功,对今天统一中医病案书写有很大现实意义。

病案医案相异二者各有主题何氏在《类编》“绪论”中说:“尝览太史公作方技传,记述验案,名曰诊籍,后世通称医案,即近今东西医所谓诊断书也。

”何氏所谓“诊断书”是指西医病案。

其实,“病案”、“医案”似同实异。

西医病案与中医传统医案不仅所依凭的理论相异,更主要的是撰写目的不尽相同,因而必然在内容上有所差别。

中医传统医案以“医”为主题,系医者临症心得、体会、失误的记录,撰写时随其侧重面的不同而有详有略,常常夹叙夹议,自设问答,自加按语,并每每通过回忆撰写。

所以很多医案象医学笔记或病例讨论,不少“医案”、“医话”难以截然划分,亦缘于此。

其撰写目的原为自己积累经验或示人以法等等,写时自然可以有所侧重。

如张锡纯在《参西录》“药物·石膏解”中所罗列的案例竟有26则,反复借实例剖析石膏的多种用途,写时当然不必每案详载。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所附医案,多为证明其所列方剂的可靠而设,如用紫金丹“治多年肺气喘急咳嗽晨夕不得眠”,因方内信砒剧毒,为取信于患者,许氏附医案如下:“有一亲表妇人,患十年,遍求医者皆不效。

忽有一道人货此药,谩赠一服。

是夜减半,数服顿愈,遂多金丐得此方。

予屡用以救人,恃为神异。

”意在说明亲属用此方有效,多次亲用救人亦效,以消释患者疑虑。

金·张子和善用汗、吐、下法,《儒门事亲》所载新寨马叟“因惊风搐”案、一妇“二阳病”案、一妇“月闭寒热”案,均用涌吐法奏效,子和不明载以何药、何法涌吐,惟详记涌前病状和涌后症情如何好转,意在说明涌法之良。

历代医案中,诸如此类者不胜枚举。

病案则不然。

它应是诊治疾病的原始记录,要以“病”为主题。

因此,撰写应当清晰明暸,准确客观,既无疏漏,亦不冗繁,任何主观自赞、自批的内容都应摒弃,从而具有临床价值和法律价值。

为达此目的,使病案的格式统一、书写规范就非常必要。

《类编》没有对“病案”、“医案”作区分,将二者视同一物。

实际上《类编》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已使所载“医案”具有“病案”性质,何、夏对前人“医案”的批评也是站在要求规范撰写“病案”的立场上,只是他们未意识到这点而已。

现在还有不少中医工作者未能认识“医”之“案”与“病”之“案”的异同,不加分析地模仿前人医案的写法,甚至以为舍此不能继承、发扬中医传统和特色,这可能是统一中医病案进展不速的重要原因。

因此,明确“医案”、“病案”的区别,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前人医案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原因,从而灵活地吸取历代医案的精华,而不是从形式上刻意模仿某派、某家医案,这对学生(包括学徒)尤其重要。

应在一开始就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书写病案的习惯。

门前应以卫生部中医司印发的《中医病历书写格式与要求》试行草案的要求进行,并在实践中使此格式逐步完善。

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充分发挥,为了中医的发展和促进中西医结合,学习半个多世纪前何廉臣编纂《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的成功经验,颇能增强我们统一中医病案的信心,使中医病案规范化早日实现。

(本文发表在1986年2期第47页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