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笔记第二章心理障碍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重点精品笔记
第一章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概述第一节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1.心理:也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三大部分。
2.心理卫生:以达到人“心理健康”这一状态为目标的过程,包含了达成这一目标涉及的各种措施。
3.心理卫生研究对象:既包括心理健康良好的人,也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不良的人。
4.心理卫生的基本任务: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
5.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自我意识良好、社会功能良好、人际关系良好。
1.心理辅导:是一种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增进所有个体或团体的心理健康、福祉、职业等发展为目的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2.心理辅导的基本任务:帮助被辅导者解决心理上面临的困难,陪伴他们成长,给与他们支持,增加他们心理能量。
3.心理辅导的特征:(1)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助人活动;(2)建立在人际交往上的工作;(3)是一项助人自助的工作;(4)以语言为基本工作方式的助人活动。
4.心理辅导的原则:保密原则,保密例外原则,自愿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5.心理辅导的模式主要有:医学治疗模式,咨询辅导模式,社会影响模式。
6.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健康三者关系:心理卫生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过程;心理辅导心理卫生中最为重要的,带有专业色彩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
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二节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的起源1.现代心理卫生是由菲利普.比尔内开启的,发过著名的精神病学家。
威廉.斯威策提出了心理卫生这个术语。
美国的比尔斯开启了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创立了美国第一个心理卫生诊所。
第三节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的目的与意义2.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的目的:预防与矫治心理问题(最根本目的),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
3.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的意义:个体:(1)帮助患有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人解除心理上的痛苦,重新获得心理上的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卫生与咨询》期末考试指导(带答案)
《心理卫生与咨询》期末考试指导(带答案)二、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心理咨询及其治疗对儿童发展的意义第一节心理咨询及其治疗的概念一、心理咨询的定义广义:往往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时心理检查、心理测验也被列为心理咨询的范围。
狭义:只局限于咨访双方通过面谈、书信和电话等手段向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和咨询帮助。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心理咨询事业的发端在美国。
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以心理不适应为中心的行为障碍、心理障碍和身体障碍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1.二者采用的理论方法常常是一致的。
2.二者进行工作的对象常常是相似的,工作效果又互相补充。
心理治疗可以增强和深化心理咨询的效果,而心理咨询又可成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3.在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的方面,二者是相似的,都希望通过咨询者与来访者的互动,达到使来访者改变和成长的目的。
4.二者都注重建立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的良好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来访者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陈仲庚认为区别在于:1.工作的任务不同,心理咨询的任务主要在于促进成长,强调发展模式重点在预防,而心理治疗多在弥补病人过去已形成的损害,解决和改变发展结构障碍。
2.对象和情境不同,心理咨询遵循教育的模式,来访者多为正常对象,涉及日常生活问题,而心理治疗的对象是心理异常的病人,是在临床和医疗情境中开展工作,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心理保健。
3.工作的方式不同,心理咨询应用更多的方式介入来访者的生活环境之中,与来访者的家庭、亲友取得联系,而心理治疗的形式则更多为成对会谈。
4。
解决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不同。
心理咨询具有现实指向的性质,涉及的是意识问题,而心理治疗涉及内在的人格问题。
伊东博·杉溪一言(1957)将二者关系归纳为五种类型(C为心理咨询,P为心理治疗)1.包含关系 ( 其一:C>P ):心理咨询(C)中包含心理治疗2.包含关系 ( 其二:C<P ):心理疗法包含心理咨询, 是心理疗法的一部分。
(知识要点)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第1章心理卫生概述第1节心理卫生的内涵(心理卫生概述)一.心理、卫生与心理卫生的定义1。
心理,可人为地分成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三大部分。
心理状态是对某一时刻个体全部心理活动综合水平的描述,反映了心理的时间性、方向性和能动性.心理过程是对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的概括,反映个体心理的历程性和动力性.个性心理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反映了个体心理的稳定性、独特性、完整性及动力方向性,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2.卫生:是保卫生命、维护生机的意思.3.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有两重含义:一是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以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和内容的一种工作,又称“心理辅导”。
二.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1。
自我意识良好,核心是自知和自爱;2.社会功能良好;3。
良好的人际关系;4。
积极劳动实践。
第2节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心理卫生概述)一.心理卫生思想的产生(一)心理卫生思想的渊源:1。
在西方,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学说”.他认为,人的体液按其比例混合不当时,人就会感到痛苦,而改变已经紊乱的体液状态,使人的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是维护人的健康的基本途径。
2.柏拉图认为,形成一个健康人格的决定因素,是理性、精神以及维持生命的食欲能力或“性爱”的协调一致。
3。
在我国,管仲把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以此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并提出相应的养心之术。
4。
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心理卫生思想的阐述也极为丰富.充分认识到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任务有所不同.并从修身养性的角度提出诗歌、音乐对陶冶人的性情的作用。
(二)古代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观点1。
古代西方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观点:(1)强调生理、遗传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2)重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在心理卫生中的整合作用;(3)重视家庭、学校教育在心理卫生中的作用;(4)认识到正常的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心理保健意义。
心理咨询与辅导最新笔记整理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咨询:特点:1心理咨询提供的是一种心理帮助(咨询关注的是来访者心理和行为上的难题或困扰、咨询处理的是来访者内在的心理内容)2心理咨询服务的对象是需要帮助的正常人(任何人遭遇心理和行为难题或困扰都是正常的;心理咨询遵循的是“无病假设”,咨询对象中没有病人)3心理咨询是一个咨询关系发展的过程4心理咨询是一个独特的专业领域。
二什么不是心理咨询:1只在表层探讨不是咨询性谈话2只解决来访者提出的问题不是咨询唯一目标3不尊重来访者、忽视来访者的觉悟和能力不是咨询的态度4来访者缺乏自身的领悟难以达成真正的改变。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1基本一致性:助人性质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助人过程和方法上的一致性;助人关系和职业准则上的一致性。
2相对区别:服务对象、助人者、服务机构、历史渊源四类型: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当面咨询和电话咨询,广场咨询和网络咨询第二节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任务一主要任务:治疗性任务、发展性任务二治疗性任务和发展性任务的关系:1关于预防与治疗,积极与消极(心理咨询提供的是非常积极的、心理咨询是心理保健系统中的关键部分)2关于面向大多数和面向少数3关于发展心理咨询和健康心理咨询的区分4治疗性任务和发展性任务是不可分割的。
第三节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伦理意义一咨询关系与伦理:咨询关系的基本特质(咨询关系应是一种尊重、真诚、信任、支持的关系;咨询关系的性质应是一种鼓励及培养来访者成长的关系)2咨询关系的专业限制(咨询关系中,咨询师应是力所能及的;咨询关系在专业上应是经纯洁的)3咨询关系的道德性(不能与来访者发展超越专业关系之外的私人关系;应避免可能造成来访者身心伤害的任何不道德行为;按专业标准收费)4咨询关系的保密性(咨询关系属于一种秘密关系;保密的限度问题)二咨询过程与伦理:1来访者的决定权(有权决定是否接受咨询和选择咨询技术;有权参与咨询目标的确定)2来访者的知晓权(要提供给来访者完整、客观和正确的信息;危险性的告知)3保护来访者的权益和安全(咨询师应从来访者出发采取干预行为;采用有危险的咨询措施要有补救或保护措施;使用专业沟通特权不能损害第三方的利益)三咨询结果与伦理(助人自助)四咨询理论与伦理(咨询理论的五个要素:关于人性的假设、关于人的发展和变化的概念;对咨询目标的界定、关于咨询过程的分析、实证研究包括案例分析的支持)五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伦理问题:未成年学生和监护人的权利自愿与主动干预角色冲突保密与解密专业能力与其他增长率工作者的关系第四节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历史与发展一、西方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形成:心理咨询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心理卫生运动、职业指导运动和定神分析理论的创立及治疗实践。
最新【复习指导】心理咨询师考试二级辅导笔记二
【复习指导】心理咨询师考试二级辅导笔记二名词解释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心理卫生用于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种种措施,心理卫生的对象并非只是针对精神病患者,而是所有的社会群体.心理健康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心理障碍――是指个体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要求,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一种异常状态。
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是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结婚,升学,亲人亡故等。
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直接作用引起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
急性应激反应――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遭受到急剧,严重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之内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
一般在数天或一周内缓解。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受到严重而强烈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
健康的家庭――家庭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正常发挥它的各种功能,家庭成员间心理平衡和快乐,能扮演好自己的各种社会角色。
神经症――是对一组心理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其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它是以焦虑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运动性不安的一种障碍。
恐怖性神经症――是指对某一特定事物或处境产生强烈的害怕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伴有焦虑症状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简称恐怖症。
中小学心理健康笔记整理
第一章心理安康 1.精神分析:〔6个口〕性本论、压抑的动机—无意识—语误、笔误、自由联想、梦升华—精神病2.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一、绪论 3.认知建构4.人本主义二、内容1.心理安康的标准2.与全面开展的关系3.心理安康的影响因素4.心理不安康的预防:积极心理安康教育5.心理安康教育的形式:辅导、咨询、治疗、干预矫治7原那么儿童心理:年龄开展、开展因素,智慧的核心:抽象,概括学习过程:感知、理解、稳固、应用第二章心理安康教育一、心理安康教育的根本原那么:〔方法:实现目的的途径、手段、措施〕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因:心理差异:个体差异〔能力、气质、性别即个别心理倾向性〕群体差异〔年龄、性别、民族〕宣传〔家长〕传授心理安康教育技能〔同事学习适应、情绪问题〔抑郁、〕性习惯身心疲惫日常挫折〔误解〕特殊个性心理安康状况监测心理安康状况研究三、根本途径:学科教学1.积极强化法〔正强化〕给予一个喜欢的刺激:消费性、活动性、操作性、拥有性社会性操作性。
2.派生法,代币管制法3.负强化:取走一个厌恶的刺激物4典范学习法惩罚法:+给孩子一个厌恶刺激物惩罚:体罚、谴责、暂时中断典范学习法:消退法:放任消除不合理的行为第三章心理安康概述一、概念:一种良好,持续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安康的标准(一)理论根底:统计学理论、测量学理论、社会适应、生活适应、经历理论。
(二)制定心理安康标准的准那么:通俗,现实,开展性原那么三、心理安康标准制定的问题(一)二分与连续的问题(二)状态与特质的问题〔心理过程与个性〕(三)正常与不正常的问题:1.年龄特征2.程度3.普遍性(四)安康与境界的问题四、中小学生心理安康标准(一)热爱学习(二)情绪适当;乐观向上(三)擅交往(四)接纳自己(五)性格健全(六)适应社会: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兴风作浪。
正确态度:1乐观开朗相信社会开展人类前途2.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沉免于理想,3对于困难态度积极4遵守社会所认同的共同标准。
自考心理学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笔记串讲2
福建自考心理学“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笔记串讲(2)第二章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就是指个体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要求,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异常状态。
(名词)心理障碍的判别标准(简答)1、个人经验标准。
以个人经验做为标准是判别者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充分收集第一物资料的基础上,凭借个人的认识和经验去评价他人的心理活动,或以一般人对常态的经验作为出发点或参照系,来判别他人的心理是正常还是异常。
2、社会适应标准。
在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与环境是相互协调、相互一致的。
如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则被认为是病态。
3、统计学标准。
统计学标准认为,人们的心理测量结果通常呈正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两端者被视为“异常”。
也就是说,一种心理活动在同等条件下若为大多数人所具有属于正常;若背离了大多数人的一般水平就是异常。
4、症状与病因学标准。
症状与病因学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来看待。
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便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CCMD-2-R把精神疾病分为十大类:编码疾病的名称0脑器质性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4神经症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5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意向障碍(冲动控制障碍)与性变态7精神发育迟滞8儿童少年其精神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及与司法鉴定和心理卫生密切相关的几种情况+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其主要的疾病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重性情感性精神障碍等。
(选择)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主要的疾病有神经症、进食障碍、睡眠与觉醒障碍,性功能障碍、人格障碍等。
(选择)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的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别,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
心理障碍知识点归纳
心理障碍知识点归纳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在情绪、思维、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的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障碍的具体症状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多种心理问题,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
以下是心理障碍的一些常见知识点的归纳。
1.心理障碍的分类:心理障碍在国际疾病分类中被划分为焦虑与恐惧相关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障碍、行为与情绪控制障碍、适应障碍等五个大类。
2.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心情低落、丧失兴趣与快乐感、自我否定和自责、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
抑郁症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缓解。
3.焦虑症:焦虑症是另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过度担心、紧张不安、恐慌和身体不适等症状。
常见的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症、恐慌障碍、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4.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
患者会出现无法控制的恶心、冲动、反复洗手等强迫行为,以及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念头。
5.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一组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其特点是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与社会标准存在重大差异。
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包括边缘性人格障碍、避孤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等。
6.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情感失调等症状。
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7.多重人格障碍:多重人格障碍是一种罕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个体存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人格。
这种情况通常由创伤或虐待等原因引起,治疗通常需要综合的心理治疗方法。
8.心理障碍的原因:心理障碍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荷尔蒙水平、生物化学变化等。
同时,心理创伤和社会压力也是心理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
9.心理障碍的治疗:心理障碍的治疗通常采用综合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心理治疗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家庭治疗等。
心理卫生及心理障碍(心理学资料)
心理卫生及心理障碍一、心理卫生的概念也成心理健康,指以积极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1)体验标准:良好的心境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2)操作标准:心理效率正常,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正常。
(3)发展标准2、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二(1)智力正常:在智力正态分布曲线之内以及能在日常生活做出正常反应的智力超常者。
(2)情绪良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能够并善于从不良情绪状态中调整过来,具有情绪稳定性。
(3)人际和谐: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能客观评价别人。
(4)适应环境:具有积极的处世态度,与社会广泛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其心理行为能顺应社会改革变化的进步趋势,用于改造显示环境,以达到自我实现与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
(5)人格完整:人格的各个结构要求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三、青少年心理卫生青少年心身发展的特点1)体质发育快,生理机能不断成熟;2)心理发展快,心理机能不断完善:a.认知功能全面和均衡发展;b.情绪和体验敏感而不稳定;c.人格逐渐形成;d.性心理不断成熟。
青少年心身发展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问题;2)情绪情感问题;3)恋爱与性问题。
心理保健1)青少年应具备学习能使自己成长,2)父母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3,学校和社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心理障碍的概念由于某种原因致使心理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主要表现为适应社会或/和适应自我不良。
二、心理障碍的衡量标准(1)生物医学标准:以脑结构和生理生化方面的正常与否为依据。
(2)自我体验标准:自我体验是指自我对自己的心理或行为的内心感受,衡量时主要观察自我体验是否基本符合所遭遇到的外界事件的性质和强度。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也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人为地分为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三大部分。
2.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
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
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
3.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4.心理冲突:是相反的或相互排斥的冲动、欲望或趋向同时出现时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5.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以致其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
6.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人应付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心理的手段。
7.应激:又称“紧张状态”,是由应激源(紧张刺激物)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和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8.心理辅导:是有关专业人员,以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为目标和内容的一项工作。
9.狭义的学校心理学:即专指面向学生的心理辅导,是指学校内的心理辅导人员对前来求助的学生从心理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的活动。
10.适应性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以及相应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更好地处理因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增强对环境和自我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很好地完成各个时期的学习任务。
11.发展性辅导:主要是指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认识,特别是自我能力、素质方面的认知,帮助他们认识和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12.个别心理辅导:是辅导人员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所开展的辅导活动。
13.小组辅导:又称团体辅导,是辅导人员面对一组学生所开展的辅导活动。
14.重复:就是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的内容再向其作全部或部分的复述。
15.重读:是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内容中认为重要的字或词以强调性语气进行重复。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复习笔记
精神因素和暗示作用是癔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癔症患者半数具有癔症性格。
癔症初发年龄多在16-30岁,女性多见。临床表现为转换型和分离型。
胎儿在第10周左右已有压觉和触觉的功能。味觉,嗅觉和视觉的功能约在第30周产生。胎儿4、5个月时已具备听到声音的所有条件,其听觉几乎与成人相等。
断奶不单是营养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失去母亲怀里吸吮和偎依的机会,处理不好会对幼小的心灵造成重大的精神刺激。
对孩子进行大小便训练,婴儿1岁半至2岁后才逐渐开始具备控制膀胱和直肠的能力。从18个月后开始训练为宜。
1岁语言的关键时期。
婚姻中的心理调适,包括学会爱的功课,学会相互尊重、包容与沟通。
家庭的功能有: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抚养功能。
青春期性意识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异性疏远期、异性向往期、恋爱期。
青年阶段的性心理活动内容,性意识活动有“常想到性问题”、“性幻想”及“性梦”等。
填空或选择: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而且还指心理健康。
1792年,法国精神科医生比奈尔率先将那些被中世纪宗教迷信观念视为“魔鬼”的精神病人从锁链和酷刑中解放出来。
现代心理卫生始于1908年的美国,而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兴起做出直接贡献的是美国的比尔斯。
马斯洛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性心理障碍患者大多数并非性欲亢进的淫乱之徒,相反,他们中间大多数人性欲低下,甚至没有或不能正常地进行性交往活动。
性心理障碍患者不一定是道德败坏的流氓分子或犯罪分子,大多数患者社会适应良好,具备正常人的伦理道德观念。
性心理障碍患者对自己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有充分的辩认能力。事后大多有悔咎之心,也想改变却又力不从心。
《心理咨询》第二章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5、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的位置协调。 7、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儿 童
成 人
儿 童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父 母
成 人
儿 童
成 人
儿 童
成 人
儿 童
成 人
儿 童
父母的语言线索:
全都給我停下来;我决不能 … ;要永远 记住 … ;我已经告诉过你多少次了?我 要是你的话 … ;傻瓜蛋;可笑;可恶; 荒唐;下次不许!你又怎么啦? 父母的动作线索:皱眉;噘嘴;摇头晃 脑;叹气;拍别人的脑袋;双手叉腰; 双手抱在胸前;怒视…
(二)精神分析心理病理观
1、早期的人格理论:意识、无意识、 潜意识、前意识 2、后期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 超我 3、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4、心理自我防卫机制 5、治疗方法和技术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口腔期(0—1岁) 2。肛门期(1—3岁) 3。恋父恋母情结期(3—6岁)
4。潜伏期(6—12岁)
C:好象在下雨。 R:天气预报没有雨。 C:现在几点了? R:我的表是4点30分。 C:哦,累极了。 R:那我们就早点睡吧。 C:我听说联邦税收明年又要往上涨。 R:这可不是好消息。如果我们还象今年这样 花钱法就得想办法再多挣点。
C:妈妈,我讨厌汤,就是不喝,你做点 干的给我吃吧。 R:我得走了,你自己做你的干的吧。
心理障碍知识点归纳
一、心理障碍的概述(一)、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1.内省的经验标准内省的经验是通过患者自己的主观经验和观察者根据自身的活动经验来判别的。
2.社会适应的标准是指在社会常模的基础上来衡量行为顺应是否完善,人的行为是否与环境协调一致。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是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使其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为一个社会人。
若一个人成人后不能适应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则其有心理障碍。
如人格障碍就形成了某些整体适应能力受损的人格特点。
主要考察患者对人对己的态度、在群体中的表现、与他人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是否恰当、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看法是否适应社会的要求等。
一般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4个方面:①自理生活的能力;②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③工作、学习和操持家务的能力;④遵守道德、行政、法律和习俗等社会规则的能力。
3.医学标准该标准是将心理变态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有些异常的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在正常人的身上不一定存在,若在某人身上发现这些致病因素或疾病的症状则被判断为异常。
这个标准比较客观,但是运用的范围比较窄。
4.统计学标准该标准有两个假设,一是人群中某一心理现象或行为方式的程度是正态分布的;二是评价是正常的,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的,即是有障碍的。
凡是符合这两个标准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方式才可以用统计学方式来衡量。
但是统计学标准也不是普遍适用的。
(二)、心理障碍的分类心理障碍的表现有:神经症性障碍、人格障碍和其他类型心理障碍。
二、神经症性障碍(一)、神经症性障碍的临床特征与常见症状(二)、临床常见神经症性障碍: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三、其他类型的心理障碍(一)、人格障碍及类型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从而使患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或者患者自己感到精神痛苦。
人格障碍一般早年开始,不存在智能障碍,对自己的行为和问题具有自知力,但是人格明显偏离正常,常常发生动机不明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障碍,就是指个体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要求,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异常状态。
(名词)心理障碍的判别标准(简答)1、个人经验标准。
以个人经验做为标准是判别者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充分收集第一物资料的基础上,凭借个人的认识和经验去评价他人的心理活动,或以一般人对常态的经验作为出发点或参照系,来判别他人的心理是正常还是异常。
2、社会适应标准。
在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与环境是相互协调、相互一致的。
如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则被认为是病态。
3、统计学标准。
统计学标准认为,人们的心理测量结果通常呈正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两端者被视为“异常”。
也就是说,一种心理活动在同等条件下若为大多数人所具有属于正常;若背离了大多数人的一般水平就是异常。
4、症状与病因学标准。
症状与病因学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来看待。
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便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CCMD-2-R把精神疾病分为十大类:编码疾病的名称0脑器质性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4神经症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5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意向障碍(冲动控制障碍)与性变态7精神发育迟滞8儿童少年其精神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及与司法鉴定和心理卫生密切相关的几种情况+ 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其主要的疾病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重性情感性精神障碍等。
(选择)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主要的疾病有神经症、进食障碍、睡眠与觉醒障碍,性功能障碍、人格障碍等。
(选择)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的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别,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
(名词)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与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区别在于:1、神经症患者,大多数具有完整的自知力,精神病人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陷;2、精神病的初期,有些病人的自知力尚保存,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
随着病情的发展和加重,病人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否认自己是不正常的,甚至拒绝治疗,此时称为自知力缺损。
心理障碍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有生物、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上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矛盾状态。
(名词)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特殊的人格特征:A型行为特征被认为是冠心病易患性人格;C型行为特征是癌症易患性人格等。
社会因素的影响(简答/论述)1、文化的影响。
A、不同的文化和环境背景下所产生的心理障碍的病种、症状、内容和频率大相径庭。
文化偏低的农村居民或民族中,瓜性精神障碍以及与迷信巫术相联的精神障碍和民间健身术等引起的精神障碍较为常见。
B、文化较高的地域居民或民族,则偏执性精神障碍、妄想性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心理障碍较多见。
2、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
A、对个体早期发展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婴儿,心理发展将受到阻碍,潜能的发展将受到抑制。
B、儿童早期与父母的关系会对个体以后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影响。
C、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3、环境干扰。
A、社会或环境的应激事件的影响,如大气污染、噪音干扰、交通混乱、居住拥挤、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动荡等,都可增加人的心理和躯体应激,使人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不安等状态下。
B、B、
长此以往,会使人易患心身疾病、神经症或其它心理障碍。
4、生活事件。
A、生活事件不仅是测量应激的一种方法,也是一项预测心身健康的重要指标。
B、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太多的生活事件,它们对个体抵抗力的影响就会累加,个体的心身状况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
心因性精神障碍的特点是(简答)
1、心理社会因素是造成精神障碍的直接原因,起主导作用;
2、临床主要表现与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密切相关;
3、病因消除或改变环境后,精神症状相继消失;
4、预后良好,无人格方面的缺陷等。
根据CCMD-2-R,这一类疾病常驻见的有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性障碍、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如气功所致的精神障碍、神经症性反应等。
急性应激反应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遭受到急剧、严重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之内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受到严重而强烈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简答)1、反复回忆创伤性体验。
反复回忆创伤体验主要表现为,患者无法控制地回想遭受创伤的经历和体验,如同电影中“闪回”,在梦中反复重现创伤性事件或做噩梦,忽然感到似乎事件又在重演,因而发生相应的情绪的行为反应。
2、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
患者回避谈及与创伤有关的话题,或回避可能勾起恐怖回忆的事情和环境,似乎已经遗忘了此事。
有时可表现出一种“麻木”感,对生活中的某些重要方面不愿提及和不感兴趣,对周围环境漠无反应,与人相处不亲热,使人产生疏远感。
3、警觉性增高。
患者警觉性过,易产生惊跳反应,易激惹或暴怒发作。
有的可表现出难以入睡,不能维持长时期熟睡或易醒。
注意力难以集中,即使集中也不能持久。
适应性障碍是由于明显的生活环境改变或应激事件后的适应期间,主观上产生烦恼、痛苦和情绪变化,并常伴有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状态。
神经症是对一组心理障碍的总称。
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其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