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 认识时间知识点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3) 1米=100厘米.(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4)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5)每个三角尺上都有1个直角,两个锐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其中一个是钝角,两个是锐角.一个长方形中和正方形中都是有4个直角.第五单元观察物体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2、观察物体时,要抓住物体的特征来判断.3、观察长方体的某一面,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正方形的某一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5、观察圆柱体,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圆形.观察球体,看到的都是圆形第六单元认识时间1、认识时间(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1时=60分;(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5)时间的读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或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要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时间上不能重复.(2)问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先要读出现在是几时,再推算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几分.(3)时针和分针能形成直角的时刻是3时和9时.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1、用两个不同的数字(0除外)组合时可以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用三个不同的数字组合成两位数时,可以让每个数字(0除外)作十位数字,其余的两个数字依次和它组合.2、借用连线或者符号解答问题比较简单.3、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二)1、乘法的初步认识(1)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2)乘法的各部分名称: 2 × 5 = 10;乘数乘号乘数积(3)乘法算式的写法:3个5相加,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4)加法算式:3和5相加,3+5=8(5)乘法算式的读法:如2×3=6,读作2乘3等于6(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写作:2×3=6,口诀:二三得六.2、乘法口诀表(1)一一得一一二的二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2)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就相差几.。

《认识时间》(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认识时间》(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认识时间》(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认识时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以《认识时间》这一教案为例,详细介绍这些要素。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时间与钟表》中的基本概念。

具体包括学习钟表的构成、认识时、分、秒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钟表的基本构成,认识时、分、秒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独立操作钟表,认识并表达出具体的时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钟、挂钟、计时器、钟表模型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钟表卡片、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带有时间显示的物品,如电子钟、挂钟等,并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重要性。

2. 知识点讲解:通过电子钟、挂钟等教具,向学生介绍钟表的基本构成,讲解时、分、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例题讲解:以具体的钟表为例,讲解如何读取和表达时间。

如:1时30分、5分、40秒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钟表操作,互相提问并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钟表的基本构成:时针、分针、秒针、数字、刻度等。

2. 时、分、秒的概念及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钟表由____、____、____和____组成。

(2)选择题:1时30分表示____小时____分钟。

(3)判断题:1分等于60秒,对错?2. 答案:(1)钟表由时针、分针、秒针和数字组成。

(2)1时30分表示1小时30分钟。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米和厘米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

()厘米()厘米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7、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跑道长400米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4、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先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一个问题,再把答案作为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二个问题。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练一练】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2、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定顶点)后画边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1米=100厘米。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

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本单元主要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估测或实际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1、认识厘米: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可以用“cm”作单位。

2、量物体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量物体时从尺子的其他刻度开始时,就用大刻度去减小刻度,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线段的特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学会画一条线段,画完线段后要标上线段的长度。

5、解决问题:能用熟悉的长度为标准来判断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单位。

避免产生“一张床长2厘米”的错误。

记住一些生活常识如: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小朋友1拃的长度大约是14厘米;小学生一步长大约40厘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8厘米;从地面到小朋友胸口的位置大约是1米;一张双人桌的长大约是1米;门高大约2米;跳绳大约2--3米;单人桌长60厘米,一层楼高约3米,一张床长约2米。

6、平时多与孩子讨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并会估测物体大概的长度或高度。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主要是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摆竖式计算)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和进位加。

重点是进位加: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用小1作标记),十位加的时候别忘加小1。

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和退位减。

重点是退位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用小圆点作标记),十位减的时候别忘推掉1。

3、解决问题:(1)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

注意:不能看“多”就加,看“少”就减,应先判断出哪个是大数,哪个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2)连续两问。

根据数学问题选取题目中相应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弄清两个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可直接用于第二个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对于小学低年级孩子来说,如何学好数学对今后的能力养成十分重要,。

小编在此整理了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 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 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 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 + 加数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本单元主要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估测或实际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1、认识厘米: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可以用“cm”作单位。

2、量物体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量物体时从尺子的其他刻度开始时,就用大刻度去减小刻度,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线段的特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学会画一条线段,画完线段后要标上线段的长度。

5、解决问题:能用熟悉的长度为标准来判断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单位。

避免产生“一张床长2厘米”的错误。

记住一些生活常识如: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小朋友1拃的长度大约是14厘米;小学生一步长大约40厘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8厘米;从地面到小朋友胸口的位置大约是1米;一张双人桌的长大约是1米;门高大约2米;跳绳大约2--3米;单人桌长60厘米,一层楼高约3米,一张床长约2米。

6、平时多与孩子讨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并会估测物体大概的长度或高度。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主要是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摆竖式计算)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和进位加。

重点是进位加: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用小1作标记),十位加的时候别忘加小1。

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和退位减。

重点是退位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用小圆点作标记),十位减的时候别忘推掉1。

3、解决问题:(1)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

注意:不能看“多”就加,看“少”就减,应先判断出哪个是大数,哪个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2)连续两问。

根据数学问题选取题目中相应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弄清两个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可直接用于第二个问题)。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时间》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时间单位,学会读写时间,以及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

本章内容包括时间的认识、钟表的认识、时间的计算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时间的基本概念,会正确读写时间,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时间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时间观念。

学生对于时间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对于时间的计算和钟表的认识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形成系统的时间观念,提高时间计算和钟表认识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掌握时间的读写方法,认识钟表,学会计算时间。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时间认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时间的敬畏之情,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正确读写时间,认识钟表,学会计算时间。

2.难点:学生能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形成系统的时间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重要性,提高时间认知能力。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时间认知能力。

3.游戏教学法:通过时间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时间的读写和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钟表模型、时间卡片、计时器等。

2.学具:学生钟表模型、时间卡片、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时间的认识,如:“你们知道一天有几分几秒?”,“你们平时是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的?”等。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时间。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时间的基本概念,如:“时、分、秒”的概念,以及时间的计算方法。

认识时间 (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时间  (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认识时间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时间的重要性,认识到时间对于生活、学习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时间的概念,学会看钟表,并能正确表达时间。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认识钟表:时针、分针、秒针及其作用2. 认识时间:整点、半点、一刻钟3. 时间单位:时、分、秒4. 时间表达法:电子表与指针表的表达方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钟表,学会看时间,能正确表达时间。

2. 教学难点: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时间的基本概念、钟表的构造及作用。

2. 演示法:通过实物钟表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时间。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会看钟表,并能正确表达时间。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时间的概念,介绍钟表的构造及作用。

3. 演示与讲解:通过实物钟表或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整点、半点、一刻钟的认识方法。

4. 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操作,学会看钟表,并能正确表达时间。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家里的钟表,学会看时间,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定期测试:进行定期测试,检验学生对时间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看钟表,并能正确表达时间。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 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物体的长度,量得的结果不一样。

所以要统一长度单位。

2. 认识厘米和米。

- 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 米(m):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尺的长度是1米,教室的长和宽通常用米作单位。

- 1米 = 100厘米。

3. 用厘米和米量物体长度。

- 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物体的一端不是对着“0”刻度,用右端刻度减去左端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米尺或卷尺。

4. 线段的认识。

- 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 画线段的方法:先确定一个端点,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这个端点,再根据要求的长度确定另一个端点,最后连接这两个端点就画出了线段。

- 数线段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 加法。

- 不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例如:32+45,个位上2 + 5 = 7,十位上3+4 = 7,结果是77。

- 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例如:38+25,个位上8+5 = 13,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3;十位上3 + 2+1(进位的1)= 6,结果是63。

2. 减法。

- 不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例如:75 - 42,个位上5 - 2 = 3,十位上7 - 4 = 3,结果是33。

- 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再减。

例如:50 - 26,个位上0 - 6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10 - 6 = 4,十位上5退1后是4,4 - 2 = 2,结果是24。

3.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 连加: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笔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笔记

认识时间一、时间的概念时间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时间来安排生活和工作。

时间可以用来衡量事件发生的顺序和持续的长短,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却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时间的单位1. 时间的基本单位时间有很多的单位,最基本的单位是“秒”。

一分钟有60秒,一小时有60分钟,一天有24小时,一周有7天,一个月有30或31天,一年有365天。

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时间单位。

2.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时间单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时间单位有:秒、分钟、小时、天、周、月、季节和年。

这些时间单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用它们来安排和记录生活中的各种事件。

三、认识钟表1. 时钟的概念时钟是一种用来显示时间的仪器,它通常有时针、分针和秒针。

时钟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了解当前的时间,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时钟的读法时钟有两种读法,一种是数字读法,一种是指针读法。

数字读法就是直接读出时钟上所指的数字,指针读法则是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推算时间。

当时针指向12,分针指向6时,就是12点半。

四、认识日历1. 日历的概念日历是一种用来记录日期的工具,它通常包括一年中所有的日期,以及一些重要的节假日和纪念日。

日历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了解日期,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日历的结构日历通常由月份、星期和日期组成。

每个月有不同的天数,而星期则是一周中的某一天。

日期则是用来标记具体的某一天。

五、时间的运用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用时间来安排和记录生活中的各种事件。

我们需要用时间来安排上课时间、睡觉时间和吃饭时间;我们也需要用时间来记录生日、节假日和纪念日。

认识时间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只有认识了时间,我们才能更好地安排和记录生活中的各种事件。

六、总结时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需要用时间来安排和记录生活中的各种事件。

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汇总

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汇总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汇总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注意个位进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加掉了。

1、不进位加法;2、进位加法。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十位借一作十。

注意十位借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减掉了。

1、不退位减法:2、退位减法。

•两步计算:无括号,一个竖式来计算,有括号,分两步,先算括号再算外,注意进位和退位,别把进退给忘掉。

1、无括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有括号:括号在后面两个数上。

•解决问题: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的数。

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第三单元、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认识角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1)、定顶点。

(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二、角的分类: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时间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时间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时间课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时间课时是小学生学习时间概念的重要课程之一。

通过这一课程,学生将开始学习如何认识时间、计算时间以及解决与时间相关的问题。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时间课时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时间知识。

一、时间的概念在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时间课时中,首先会教授学生时间的基本概念。

老师会通过教学板书、实物示范和互动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并引导他们观察周围的时间现象,比如日出日落、钟表指针的运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会逐渐认识到时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概念,我们可以用钟表来表示时间的长短。

二、钟表的认识在掌握了时间概念之后,老师会引导学生认识钟表。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课堂互动,学生将学会认识钟表的基本构造,包括时针、分针和秒针。

他们将学会用钟表读取时间,并进行相关的练习和游戏,加深对钟表的认识和理解。

三、时间的计算学生掌握了时间的概念和钟表的基本知识之后,便可以开始学习时间的计算。

老师会教授学生如何计算时间的长短、时间之间的加减运算,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他们理解时间计算的原理。

通过练习和游戏,学生将逐渐掌握时间计算的技巧,提高计算时间的能力。

四、时间的应用第二篇示例: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过学习时间,孩子们可以掌握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培养时间意识和时间管理能力。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关于认识时间的内容。

一、时间的基本概念在二年级数学课程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小时和分钟。

孩子们首先需要学会用时钟读时间,认识表盘上的小时和分钟指针,并能根据指针的位置判断时间的准确性。

还要学会用数字表示时间,比如“3点15分”,“9点30分”等。

二、时间的顺序和先后在数学课程中,孩子们还需要学会根据给定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序。

老师会给出几个活动的时间,让孩子们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1-8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1-8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暑期预习资料)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预习知识点清单

(暑期预习资料)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预习知识点清单

暑期预习资料: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预习知识点清单暑期预习资料: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预习知识点清单暑期预习资料: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预习知识点清单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预习知识点清单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暑期预习资料: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预习知识点清单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暑期预习资料: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预习知识点清单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认识时间知识点
1、1时=(60)分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5)个相等的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3、钟面上有(2)根针,短粗一点的针叫(时)针,细长一点的针叫(分)针。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从12走到6,走了(30)分;时针从12走到6,走了(6)小时;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了12,走了(12)时。

4、(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15)分也可以说成一刻钟。

如8时30分是8时半,9时15分是9时一刻。

5、(3或9)时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6、会写出钟面上的时间,会画分针。

7、读时间:时针走过数字几,分针从12开始走过多少个小格就是几时多少分;或者时针走过数字几,分针指向数字几就用几乘5,加起来就是几时多少分。

8、注意0,例如:7:05 7时5分。

9、画分针的时候都是正好指向数字,时针的位置整时的时候正好指向数字,半时的时候在2个数字正中间,其余的时候都是在2个数字之间,快几时的时候靠近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