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结构理论与《到灯塔去》(一)

合集下载

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

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

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自传意识流小说,通过与主人公莉莉的心理独白,描绘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末期的社会和她的成长经历。

其中,人的能动性是小说的一个主题,通过莉莉的经历和想法,展现了不同的人对于自我和命运的认知和反应。

在小说中,莉莉是个富家千金,但她内心的孤独和不安使她对社会的现象和人生的意义产生质疑。

她发现自己的生活一直被他人安排和掌控,而她却无法主动决定自己的命运。

她的父母试图让她嫁给一个拥有地位和财富的男人,但莉莉认为这种婚姻是一种牺牲自我和迎合社会的选择。

然而,莉莉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

她意识到她有权利和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于是她开始思考人的能动性和自我决定的重要性。

她不再被他人的期望和社会的规范所束缚,而是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和自我实现。

她从一个被动的被动人物转变为一个积极的实践者。

莉莉的转变不仅表现在思想上,也表现在行动上。

她决定前往灯塔,这是她儿时的梦想,同时也是她展现自我能动性的举动。

她原本想让别人陪伴她前往灯塔,但很快她意识到,无论是否有人陪伴,她都可以独自前往。

她意识到自己拥有独立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开始踏上了寻求自由和自我认知的旅程。

在她到达灯塔之前,她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磨练,但她从这些经历中不断成长和改变。

她的自我认知也不断得到提升,开始从外部的期望和标准中脱离出来,去塑造自己真正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

她开始进一步明确自己所要的生活和方向,并积极去实现它们。

她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来创造自己的命运,追逐自己的幸福和意义。

总之,人的能动性是《到灯塔去》一个重要的主题,也是小说中人物的成长和变化的源动力。

莉莉展现了人在认清命运和社会压力的基础之上,通过自我决定和积极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掌控自己的命运的可能性。

她的成长和变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关注个体自主和自我决定的力量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

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

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
《到灯塔去》这本自传意识流小说展示了人的能动性的多个方面,从人们对环境的主
动探索和改造,到对内心世界的思考和解放。

小说中的人们积极迎接挑战,努力实现自己
的梦想和追求,展现出强大的能动性。

在小说中人们对环境的主动探索和改造体现了他们的能动性。

小说中的人们生活在一
个与世隔绝的灯塔岛上,他们勇敢地面对着大海,挑战着强烈的风暴和巨浪。

他们修建灯
塔并守护着它,希望为过往的船只提供光明和希望。

他们还创造出适应生活的工具和设备,如石头和木头,用来遮挡风雨和修建船只。

这些努力表明了人们对外部环境的积极改造,
展现了他们的能动性和探索精神。

小说中人们对内心世界的思考和解放也显示出他们的能动性。

小说描绘了人们对生活
的深刻思考和对自我意识的探索。

主人公尼克松在灯塔上的独处时刻,通过回忆和思考,
逐渐解开了自己内心的纷乱和迷茫。

他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并以此为基础重新建立
起对世界的认识。

这种对内心世界的思考和解放,使人们具备了克服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
力量。

他们能够逃离传统的束缚和限制,发现自己内在的潜力和可能性,从而面对生活中
的种种问题和困境。

小说中人们对未知和未来的探索和追求也体现了他们的能动性。

尼克松和其他岛上的
居民们都怀揣着梦想和希望,渴望找到一个更美好的彼岸。

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停地试
图探索和开辟新的道路。

正是这种对未来的追求和探索,使得人们不断进取,实现自我的
突破和超越。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化理论分析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化理论分析

弗 吉 尼 亚 ·伍 尔 夫 《到 灯 塔 去 》中 的双 性 化 理 论 分 析
钱 乐 宁
(南京 师范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 :弗吉尼亚 ·伍 尔夫所著的《到灯塔去》的背景为英 国维 多利亚 时期 ,3"-时整 个社会 充斥着父权至上 的思想 ,百姓们都 推 崇这样一种信念 :男性优 于女性 。然而 ,作为一个女性 ,虽身处特 殊年代 ,伍 尔夫却提 出 了一 个大胆但发人深省的理论 :“双性 同 体论”。男女 两性 间的冲突贯穿全文,伍 尔夫尝试通过 宣扬 两性 间的平衡 和融合解决两性间存在 的问题 。伍 尔夫的《到灯塔 去》通过 对小说 主人公 维多利 亚时代的一对传统夫妇拉姆 齐夫妇的性格描写及对 莉莉 ·布里斯库一个新 时代女性代表 的刻 画 ,阐述 了女 性 的价值及 真正意义上 的独立 .以及“双性 同体理论”是如何帮助 实现 男女两性I"A3的平衡 ,从 而推动社会 的稳定和繁荣的。
出生 和成长在 父 系社会 的伍 尔 夫一生 中都 非常 关注 妇 女 的地位 。那时 的女性未受过 教育 ,也无法外 出工作 ,她们 只 得 困守在家 中,照料家 中一 切 .只是为 了让男性生 活舒适 。因 此 ,她们被称为 “家中天使”。在伍尔夫时代 ,传 统的维多利 亚 时期 的女性被 迫牺牲 自己 ,委 曲求 全 ,她们 总是 呈现 出温柔 和 纯 洁 的 形 象 。 很 明显 ,在 那 种 情 形 下 ,受 过 良好 教 育 的男 性 统领着知识界 。作 为一名女性 。为了立文写 下女性 的权利并 据理 力争 ,伍 尔夫 只得 通过 吸 收 自身 的男 子特 质消 除那些 “家 中天使”的称号 。在《到灯塔去》中 ,拉姆齐夫人 就是“家 中 天使”。她是19世纪妇女意识形态 的完美 肖像 ,而拉姆齐先生 则是理性 、教条男子和严父 的化身 。实 际上 ,拉姆齐夫妇的各 自身份都不尽完美 ,因为他们缺少另一性别 的特质 。因此 ,伍 尔夫创 造 了另一个 主要人物——-一莉 ·布里 斯科 。这 一人物 打破 了传统 ,将男 、女两种性 格特质完 整地融合 ,最终 呈现 出 真实 的 自我及伍 尔夫对于艺术和生活 的期望 。

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到灯塔去》解读

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到灯塔去》解读

- 247 -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到灯塔去》解读哈尔滨师范大学/张国钰【摘要】《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作品。

小说有意识的运用了意识流和女性主义,成功地展现出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精神活动。

笔者运用弗洛伊德创建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作品进行分析,以期更好的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到灯塔去 弗吉尼亚·伍尔夫 精神分析批评 弗洛伊德意识流小说诞生于20世纪,强调淡化故事情节,提倡打破时空界限,用独特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意识活动。

伍尔夫被公认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

而追本溯源,从理论背景上看,威廉有关意识流的阐述,柏格森的绵延学说,以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论,被公认为是文学意识流理论的三个主要来源。

由此可见,想要深刻的解读意识流小说,必须要对精神分析学说有一定的理解。

20世纪初期,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创立了精神分析疗法,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支配着人类行为的是人们心中的无意识,而非意识。

“无意识”这一概念,指的是人们心中潜在的欲望,恐惧等反社会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人们的心理结构是在无意识与意识的斗争中,也就是“现实原则”与“快乐原则”的互相作用下形成的。

“快乐原则”顾名思义,是以当下缓解痛苦为目的,“现实原则”则是对自我的约束,对社会规则的承认。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们的心理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底层是本我,中层是自我,上层是超我。

而这三种心理结构分别体现在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一、詹姆斯兰·姆塞先生——“本我”“本我”是代表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本能,不加任何的思索而体现出来的最低级的本能冲动。

小说第一章以兰姆塞夫妇对于明天能否去灯塔的争论作为开端。

夫人为了安慰小儿子提出明天如果天气好就会去灯塔,而这种抚慰的话语却遭到了兰姆塞先生理性的嘲笑。

而这种嘲笑实则是因为受到了“快乐原则”的驱使,用自己理性的话语驳倒妻子,缔造出自己高高在上的感觉,给自己带来片刻的欢愉。

《到灯塔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理论的实践

《到灯塔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理论的实践

导言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女权主义思想家和女性主义作家。

她的长篇论文《一间自己的屋子》大胆提出的―如果一个女人要想写作,就必须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对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正如肖瓦尔特说:―如果说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妇女运动的女儿,那么它的另一个父母则是古老的父权制的文学批评和理论成果。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以妇女为中心,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要求以一种女性的视角对父权制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探讨女性意识,研究女性写作。

如果说《一间自己的屋子》是伍尔夫对其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阐述,那么,小说《到灯塔去》则是作家对其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大胆实践。

小说揭露了父权制社会女性所遭受的种种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提出了女性获取平等的途径,并且实践了其女性主义写作理论。

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是女性写作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个不具备女性意识的作家写不出女性主义的文艺作品。

父权制社会存在两种对立的性别意识。

一种是贬低、歧视女性的不合理的性别意识。

这是父权制社会的主流意识。

另一种是正确地看待两性的意识,但这还不是主流意识。

一方面,父权制社会炮制了大量的歪曲、丑化及虐待妇女的言行。

绝大多数的男性和女性都被这种意识所操控。

女性被父权制文化自觉与不自觉地同化了。

为了让女性自觉自愿地接受男性的奴役和压迫,东西方父权文化的一些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精心编制了一套套所谓的―理论‖。

这些所谓的―理论‖千百年来仍被无数人封为―经典‖,引用转载。

父权制社会里的一些作家也通过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向女性灌输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让妇女自觉自愿地履行他们给规定的性别角色。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首要任务就是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男性创造的女性神话,作一种对抗性阅读,把根植于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识根除。

伍尔夫在小说《到灯塔去》深刻地揭露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非科学的、非理性的‖规定。

父权制社会把―理性‖给了男人,男人是理性的。

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

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

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自传意识流小说,通过主人公内心的思绪和意识流的运用,揭示了人的能动性。

以下是对于小说中人的能动性的分析。

在《到灯塔去》中,主人公Mrs. Ramsay展现了她的能动性。

她是一个富有智慧和力量的女性,能够引领和照顾周围的人。

她作为灯塔一家人的母亲和妻子,热心地关心并照顾着她的丈夫和孩子们。

在小说中,她不仅为家人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还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关爱。

她善于观察和理解别人的内心,为他们提供恰当的安慰和鼓励。

她的能动性和关怀让她成为家庭的精神支柱,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小说中还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能动性。

通过意识流的运用,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主人公内心的思想和感受,感受到她的情感世界和对于外界的观察。

通过思考和反思,主人公不断地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她思考人生、艺术和爱的存在,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思想来创造和改变现实。

她对外界的观察和感受,以及她对人生的追求和反思,都展示了她内在的能动性。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是Mr. Ramsay。

尽管他经常表现出威严和严厉的一面,但他也有他的能动性。

他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通过思考和创造,探索和提出了许多重大的哲学问题。

他的思考和追求展示了他内在的能动性。

《到灯塔去》通过展示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能动性,呈现了人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流的复杂性。

这些人物通过思考、行动和创造,探索和改变现实,展示了人的能动性。

他们为自己创造了意义和价值,也为读者提供了启示和思考的空间。

通过欣赏和理解这些人物的能动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发掘自己的潜能,并在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

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

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在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小说中的人物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他们的能动性,并探索了意义,目的和自由的概念。

小说最主要的人物之一,拉姆斯先生,展示了他的能动性通过他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动。

他是一个富有思想的人,总是在思考世界的本质和人的存在。

他尝试通过艺术和哲学来理解现实,并通过写作和绘画来表达他的思想。

他的决心和勇气使他能够抵抗社会的压力和期望,坚持自己的信念,并通过寻找灯塔来追求自己的内心平静。

另一个突出的人物是莉莉女士,她用自己的故事展示了她的能动性。

莉莉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女性,她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她非常活跃,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并敢于追求自己的真爱。

她也经历了失败和痛苦,但她始终坚强和乐观地面对挑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决心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詹姆斯先生,他坚信自己的命运是由命运决定的。

他认为一切都注定,人们没有选择和自由的权利。

在整个小说中,他的态度逐渐改变并展示出了他的能动性。

在一次意外的事件中,他意识到他的行动和决定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他开始主动地寻找自己的存在和意义,并选择追求自己的幸福。

通过这些角色的展示,小说探索了人的能动性的含义和重要性。

人们有能力选择自己的行动,思想和决定,并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决心实现目标,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小说也揭示了主动的力量和决心对于克服挑战和战胜困难的重要性。

在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拉姆斯先生,莉莉女士和詹姆斯先生等人物的展示,小说探索了人的能动性的含义和重要性,并展示了主动行动和决心对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生活的幸福是至关重要的。

这个主题提醒我们人类的能动性是无限的,我们可以通过选择自己的行动和决定来塑造自己的命运。

人与物的相映与生辉论《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与灯塔的象征意义

人与物的相映与生辉论《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与灯塔的象征意义

人与物的相映与生辉论《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与灯塔的象征意义一、本文概述《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主题成为了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拉姆齐夫人与灯塔两个元素被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它们不仅仅是故事中的实体存在,更是作者用以揭示人性与命运、理想与现实的隐喻。

本文旨在探讨拉姆齐夫人与灯塔的相映与生辉,分析它们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并以此来解读伍尔夫对人性与世界的深刻洞察。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到灯塔去》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也能对人性、命运和理想等哲学命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二、拉姆齐夫人的象征意义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不仅是故事的核心人物,更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角色。

她象征着母性、家庭、创造力和对完美的追求,她也在与灯塔这一实体的相映中生辉,展现了人类精神与物质世界的互动与融合。

拉姆齐夫人是母性的化身。

她的慈爱、耐心和关怀,不仅体现在对孩子们的呵护上,也体现在她对丈夫、对朋友、对世界的包容和理解上。

她像一个温暖的港湾,给予每个人安慰和支持。

这种母性的光辉,在故事中与灯塔的指引功能相呼应,灯塔照亮了迷失者的方向,而拉姆齐夫人则是指引人们心灵的明灯。

拉姆齐夫人是家庭和创造力的象征。

她用心经营着家庭,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和谐。

同时,她也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家,她的绘画和写作不仅表达了她对世界的理解,也给予了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家庭和创造力的象征,使得拉姆齐夫人在故事中与灯塔的坚固和永恒产生了共鸣,灯塔是海上的恒定存在,而拉姆齐夫人则是家庭和创造力领域的不朽灵魂。

拉姆齐夫人对完美的追求也赋予了她特殊的象征意义。

她不仅在家庭中追求完美,也在自己的艺术追求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这种对完美的执着追求,使得她在与灯塔的相映中更加熠熠生辉。

灯塔作为一个物理实体,代表着稳定和不变,而拉姆齐夫人对完美的追求则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无限可能和进步。

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

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

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到灯塔去》这部自传意识流小说,主要讲述了小说家狄昂人生的一段经历,从孤独、失望、迷茫到找回自我,重新得到生命的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能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小说中人的能动性,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小说家狄昂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的人生经历遭遇了非常大的挫折,家庭、事业、自我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然而,在灯塔岛上,他开始逐渐找回自我,并展现出了强烈的能动性。

首先,狄昂在灯塔岛上面对孤独、失落、迷茫等问题时,没有被这些问题所吞噬,相反,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内在力量。

在孤独的夜晚,他开始靠自己的力量思考,开始发掘自己的潜力。

通过这种方式,他重新找到了重建自我的方法,并逐渐成长为一个更加坚强和自信的人。

而狄昂还表现出了对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

在灯塔岛上,他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非常感兴趣,包括大海、花草、野生动物等等。

他不仅是狩猎的好手,还尝试着去发现和探寻大自然中奥妙的一面。

这些都展示了狄昂自己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追求。

还有,狄昂还表现出了他自我修复的能力。

在回到大陆之后,他经历了情感波折和事业瓶颈,但这并没有打倒他。

相反,他仍然在不停地尝试、实践、寻找与自我协调的方法,最终找到了重新建设自我的道路,也重建了自己的事业。

最后,狄昂的能动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他的勇气。

在小说中,他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但也会被生活中的巨大挑战所吓倒。

在灯塔岛上,他不仅直面自己的孤独和内心的难题,还勇敢地探索、争取自己的欲望和追求。

他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成长和突破,也为自己以及读者树立了一个勇敢向上的榜样。

综上所述,人的能动性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

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狄昂以自身经历为例,通过自我发掘、自我调校以及不断地探索和努力,最终得到了翻身的机会。

通过对人能动性的探讨和描写,这部小说鼓励人们在面对严峻的现实时,不忘勇气和自我探索,并勇于探求和追寻属于自己的道路。

荣格心理学理论视角下的《到灯塔去》内涵解读

荣格心理学理论视角下的《到灯塔去》内涵解读

关键 词 : 自性 ; 玛斯 ; ; 阿尼 结构 意象 ; 女性主义
中图分 类号 :8 9 B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 7 5 2 1 ) 1 0 1 17 4 5 (0 1 O — 0 3—0 3
弗 吉尼亚 ・ 尔夫 是 英 国伟 大 的 现代 派 女 作 家 , 伍
象征 恰 到 好 处 地 表 达 了 小 说 的 主 题 ”( r ,9 8 To 17 : y 56 。可 见 , 3) 结构 及意 象 的象 征 意 义 对 理解 此 小说 的 内涵 有着重 要作 用 。因此 , 合 荣 格分 析 心 理 学理 论 , 结
1 ) 可见 , 2, 心理分析是其作品内涵解读 中不可缺少的。 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小说是 解读小说 的一种可行方
式 , 可 以成 为探 究 吴 尔 夫 作 品 中 涉及 到 的 人类 心理 它
的内涵具有可行性 , 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 尔夫 非 个 人 化 的 思想 使小 说 深 刻 的 内 涵 吴 超 越 了时空 的 限 制被 许 多 人 所 接 受 , 曾说 过 , 女 性 她 “ 将 会看 到 , 人 试 图 解 决 的问 题 中 比个 人 和 政 治 关 系 诗
收 稿 日期 :0 0—1 21 2—1 4
问题 即真 正重 要 的生命—— 内在 生命 问 题 的有 效
途径 。
作者 简介 : 杨景 莎 (9 9一 ) 女 , 1 7 , 云南腾 冲人 , 云南 师范大学外 国语学 院讲 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英语 语言文学 。 n a ia c & Ecn misUnv ri o r lo u n n Fn n e n o o c iest y
家用于文学作品分析。伍尔夫是公认 的女权主义先驱 者和女权运动 的精神领袖 , 但她却拒绝承认 自己的“ 女

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

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

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自传意识流小说,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们对于人生、艺术、性别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在小说中,人的能动性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伍尔夫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人类思想与意识的独立性和内在的能动性。

小说的主人公是拉姆齐一家,他们计划在一个夏日出发到灯塔旅行。

旅行的实施需要对时间、天气和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素进行周全的考虑和协调。

主人公拉姆齐作为家庭的父亲和丈夫,扮演着与外界沟通和决策的角色,他需要判断天气情况是否适合出行,组织家庭成员的行程安排,并克服自身的犹豫和疑虑。

与拉姆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妻子凯鲁尔。

凯鲁尔是一个敏感、富有创造力和才华的人,她是一个有着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立个体。

她以女性的视角审视世界,通过观察和思考,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和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分析。

她不再满足于传统家庭角色的限制,希望能够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凯鲁尔的意识流描写表达了她对于自我的迷茫和探索的心态。

她思考着自己的身份,同时审视着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束缚。

她觉得自己被迫放弃了个人的发展和追求,淹没在家庭生活的琐事之中。

她的内心始终存在着渴望和冲动,这种精神上的不满与被动是违背她天性的,内心的能动性推动着她不断寻求自由与独立。

小说中还有其他类型的人物如麦肯齐先生和多塞特太太等,他们也有着独特的内心世界和能动性。

他们通过思想的自由流动和自我反省,追求真实和自我认同。

他们试图摆脱社会对个体的框架和束缚,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流,伍尔夫呈现了人性中的能动性,以及对自己和世界的思考和探索。

她通过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的呈现,揭示了每一个个体内心的活力和力量。

这种活力可以推动人们不断思考、创造和追求完美的生活。

《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通过对人物思想和意识的描写展现出来,画面感强烈,情感流淌,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内心的力量和个体的独立性。

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

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

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到灯塔去》是英国现代主义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流畅背景中人的内心独白及回忆展开。

小说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描述夏威夷岛的环境和家庭生活,第二部分是男主人公在犹他州工作的情形,第三部分是男主人公在灯塔度过的一天。

在整个小说中,伍尔夫探究了人的能动性问题,也就是人究竟能否脱离自身的经验、记忆、心理障碍等因素,真正实现自我认知和行动。

夏威夷的环境让人感到温和、闲适和轻松,但是却仍然有人难以脱身。

如女主人公Lily Briscoe,因为她处于一个艺术家的角色,深陷于她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难以脱离自身的经验和记忆中的束缚。

她无法接受家庭生活中种种不一致和复杂的情感,也无法跨越她自身对Romney 和William Bankes的复杂情感的禁锢。

另一方面,男主人公James Ramsay是可以脱离自己的经验、记忆,真正实现了行动的人。

虽然他是一个没有成年的男孩,但是他努力逐渐理解父亲的言行和心理,并一步步实现了他让父亲带自己和男孩们到灯塔去的心愿。

在保持纯真和活力的同时,他在成长和自我认知中显现过人的能动性。

男主人公在犹他州工作的情形也反映了人对环境的响应和人的能动性。

男主人公在这个工作中变得勤奋和自我主动,他开始自我学习和研究,实际上他得到了父亲的关注和认可。

而Lily Briscoe则无法适应当时的环境,她没有加入家庭中人们的聚会活动,也没有参加游戏。

因为她沉浸于她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而无法脱离自己的经验和记忆。

第三部分是男主人公在灯塔度过的一天。

男主人公和父母一起到灯塔去,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父亲和儿子没有能够登上灯塔。

在父亲后来的去世以后,男主人公终于有机会返回了灯塔。

这次,他能够实现许下的诺言,并感到自我认知的极度满足,他的内心升华为一种更有意义的自我追求。

《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得以显现,是因为他们都有着内在的自我追求。

虽然人很容易受到生活、家庭、亲情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伍尔夫认为,人依然有能力超脱自身限制,找到真正的自我。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到灯塔去》分析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到灯塔去》分析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到灯塔去》分析作者:高樊来源:《商》2015年第03期作者简介:高樊(1993—),女,云南西双版纳,大学本科学历,英语师范专业。

摘要:《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利亚·伍尔夫的著名代表作品,也是意识流小说中的经典作品。

书中的詹姆斯的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异常强烈;他的恋母情结是《到灯塔去》情节发展的一条重要的线路。

文中通过未到“到灯塔去这一个故事情节表现出詹姆斯病态的恋母情节并由此引发与父亲之间的矛盾,随后来父子两人顺利到“到灯塔去”,完成了詹姆斯恋母情节的自我救赎与父亲之间的和解,这个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到灯塔去》的行文构造。

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詹姆斯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心路历程来分析《到灯塔去》这部作品和文章的结构。

关键词:《到灯塔去》;詹姆斯;恋母情结;分析一、引言《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女作者伍尔夫的经典作品之一,虽然文中的叙事情节和人物刻画均相对简单,但作者的对于男女之间微妙关系的探索及其出类拔萃的艺术创造水准在当时引起了众多的评论家的广泛关注,他们或者是对书中展现出的意识流进行分析,或探索书中隐含的对女性的赞美,从心理学视角对此文本进行解释的不乏其人。

通过仔细阅读原著并加以揣摩后,我们可以很容易分析出,文章以“到灯塔去”这个主题为开始,为生动具象化展现詹姆斯和其父亲拉姆齐先生之间的斗争做铺垫以及衬托,在此过程中是詹姆斯内心俄狄浦斯情结暴露无遗,后文中以“到灯塔去”结尾,是詹姆斯和其父親共同努力,摆脱自身内心的阴暗而相互理解并最终得到和解,展示无人性的光辉。

通过抽丝剥茧地分析詹姆斯的恋母情结,我们可以从一个赞新的视角来重新理解《到灯塔去》的含义及这篇著作的行文结构,可以大大丰富我们对此作品的理解和反思。

二、《到灯塔去》的结构整个《到灯塔去》主要内容是由“窗”、“时间流逝”和“灯塔”这三部分组成的。

书中主要描述的世界大战前期的某一个夏天,拉姆齐先生要带领全家去苏格兰的赫布利兹岛上度假游玩,并描写家人对这次游玩的态度,从侧面烘托出不同家人的性格特点,在游玩的过程中,拉姆齐先生的小儿子产生了到和度假游玩小岛相距不远的一座灯塔上观光的意图,但是由于天气不佳,詹姆斯最终没有达成他的愿望。

从《到灯塔去》象征意义看其艺术价值

从《到灯塔去》象征意义看其艺术价值

从《到灯塔去》象征意义看其艺术价值从《到灯塔去》象征意义看其艺术价值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到灯塔去》,将一个具有时间跨度的故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在小说中作者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寄托的过程。

作者认为时间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已经发生变化,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也在不断地变化中,所以要一如既往的采用过去的创作形式进行艺术创作,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的,所以作者另辟新径,开创新的艺术创作道路,将会现实和理想进行结合,寻找艺术的平衡。

一《到灯塔去》中灯塔的象征意义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将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在灯塔之行中的情节,进行时间上的跨越,在两天一夜中进行展现。

和作者其它的作品相比这部小说中人物更加生动,还有就是意象的运用,这些意象的使用将作品的内涵进行丰富,而这些意象又是全文的关键。

如果没有仔细的阅读,没有体会这些意象的含义,就不能将小说的主题进行掌握,也不能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进行把握。

在众多意象中,灯塔是核心的意象。

灯塔首先是存在的一个客观的对应物,客观对应物就是将事物、形势、事件等会将特定的情感进行表现,当有了和其对应的事实后,这些情感就会被唤醒。

作者根据这一理论将客观事物和人们的主观意识进行联系,寻找一条联系的途径,将这些事物和人们的主观意识形成了一篇顺畅流利的文章。

在小说中灯塔不仅是旅途的终点,也是触发人们情感的物体,它所含有的象征意义,是作者对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主题更深入的看法。

灯塔是所有象征意义的结合,在表面上是故事人物旅途的终点,但是从拉姆齐夫妇对是否去灯塔这一问题的不同意见,就可以看出灯塔的象征意义,在一些评论家看来灯塔是只是拉姆齐夫妇精神的象征,灯塔之行是这对夫妇在生活原则上的胜利,可以忽略了这对夫妇中丈夫在故事中的作用。

其实灯塔是这对夫妇的代表,不仅将这对夫妇在故事中的中心作用进行展现,而且灯和塔是这对夫妇中妻子和丈夫形象和特点的分别象征。

灯塔之光是夫人的形象的代表,拉姆齐夫人不仅拥有闪光的美丽,而且还有一颗善良的心,对周围的人乐善好施,就像灯塔的光一样,给周围的一切带来光芒,给人希望。

人格结构理论与《到灯塔去》

人格结构理论与《到灯塔去》

人格结构理论与《到灯塔去》(一)论文关键词:伍尔夫《到灯塔去》人格结构论文摘要:伍尔夫的作品多集中于内心世界的描写,从文学角度重新阐释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氏人格结构理论诠释了该小说的人物及场景设置,与其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主题不谋而合。

一、伍尔夫与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因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领域的成就而成为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领军人物。

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兴起于20 世纪20 年,身处时局变化多端和信仰危机的年代,作家们开始寻求寻求新的写作形式和技巧,伍尔夫指出“现代小说的重心必须转移,从‘见物不见人'的物质主义转向强调心理活动的‘精神主义 ',从外部世界的反映转向意识结构的表现。

”①现代主义小说是从现代心理学对的人的观念中派生出来并为表现这种人的观念而服务的。

弗氏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及其对意识区域划分的人格结构理论无疑和现代主义小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并为分析阐述现代主义小说多面立体的深层结构构建和隐含主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到灯塔去》与人格结构理论《到灯塔去》(1927)是伍尔夫的代表作,围绕要去游览灯塔的出游计划,讲述了拉姆齐一家和其朋友们在一战前后十余年间的生活变迁和意识升华;主题上探讨了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即“自我是否又可能在一片混沌之中认识和把握真实,在一个混论的时代里建立某种秩序?自我是否又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②伍尔夫探讨的这种理想自我正是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三体合一的完美平衡。

(一)本我与拉姆齐先生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由三个层次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

③ 处于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本我(id )遵循“快乐原则”,是一个人出生时就有的各种本能的总和。

弗氏把本我形象的比喻成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

其本质可引申为人格中与生俱来的负面因素,即脱离外在社会的约束力、固有的自我中心和动物本能。

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摘要:间接内心独白, 自由联想和空间蒙太奇, 象征手法,叙述视角的转换时间倒叙等意识流叙事手法的娴熟运用, 使得《到灯塔去》这部伍尔夫意识流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令人注目的范本。

通过这些叙事手法, 意识流的思维在跳跃中达到了和谐, 在和谐中构建了跳跃, 达到时间、空间、文本、内涵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蒙太奇叙事手法意识流一、关于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 - 1941) 出生于英国伦敦富裕的知识分子家中。

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不仅藏书量丰富得惊人,而且经常邀请当时的一些知名人士来家中举办文艺沙龙。

这些人富有朝气,思想激进,充满着要为自由和艺术献身的精神。

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伍尔夫养成了敢于表达思想、勇于探索和实践、并不断超越自我的性格。

在创作上,她与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齐名。

她被称作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世界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她一生中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篇,其中《到灯塔去》是一部炉火纯青的意识流小说。

在叙事方式上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作家彻底的决裂,把叙事的重点从对客观世界的记录转移到对人物心理的抽象刻画上。

二、关于意识流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

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

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

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但实际上它是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幕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和法国直觉主义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两点理论对意识流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很大。

《到灯塔去》[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 译读后感

《到灯塔去》[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 译读后感

《到灯塔去》[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译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到灯塔去》[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译——读后感《到灯塔去》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吸引了无数读者。

在瞿世镜教授的精心翻译下,这部作品更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以下是我对这部作品的一些看法。

1. 叙事手法独具匠心伍尔夫在这部作品中采用了“意识流”叙事手法,使读者能够直接进入人物内心,感受他们的情感波动。

这种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极强的代入感,让人如临其境。

例如,在描述拉姆齐夫人的心理活动时,作者写道:“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像一块布,上面绣满了各种颜色,如今却被剪裁成了碎片。

”这句话生动地展现了拉姆齐夫人的心理状态,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2. 深刻揭示人性的复杂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如拉姆齐先生,他既有才华横溢的一面,又有自私、冷漠的一面。

这种复杂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让读者对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描述拉姆齐先生时,作者写道:“他是个天才,但他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把自己的孤独强加给别人。

”3. 对女性命运的关切伍尔夫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她在作品中关注女性命运,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在《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成为了家庭的中心,但她却失去了自我。

通过这一形象,伍尔夫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关切。

如她所说:“女性总是为了别人而活,她们自己的生活在哪里?”4. 触类旁通,引发思考《到灯塔去》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哲学作品。

它探讨了人生、艺术、家庭、爱情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让人触类旁通,引发深刻的思考。

例如,作品中关于时间与记忆的探讨,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种种经历,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总的来说,我对这部作品持高度评价。

它不仅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启发人们思考的人生哲学。

我相信,《到灯塔去》会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阅读经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结构理论与《到灯塔去》(一)
论文关键词:伍尔夫《到灯塔去》人格结构
论文摘要:伍尔夫的作品多集中于内心世界的描写,从文学角度重新阐释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氏人格结构理论诠释了该小说的人物及场景设置,与其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主题不谋而合。

一、伍尔夫与英国现代主义小说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因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领域的成就而成为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领军人物。

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兴起于20世纪20年,身处时局变化多端和信仰危机的年代,作家们开始寻求寻求新的写作形式和技巧,伍尔夫指出“现代小说的重心必须转移,从‘见物不见人’的物质主义转向强调心理活动的‘精神主义’,从外部世界的反映转向意识结构的表现。

”①现代主义小说是从现代心理学对的人的观念中派生出来并为表现这种人的观念而服务的。

弗氏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及其对意识区域划分的人格结构理论无疑和现代主义小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并为分析阐述现代主义小说多面立体的深层结构构建和隐含主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到灯塔去》与人格结构理论
《到灯塔去》(1927)是伍尔夫的代表作,围绕要去游览灯塔的出游计划,讲述了拉姆齐一家和其朋友们在一战前后十余年间的生活变迁和意识升华;主题上探讨了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即“自我是否又可能在一片混沌之中认识和把握真实,在一个混论的时代里建立某种秩序?自
我是否又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②伍尔夫探讨的这种理想自我正是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三体合一的完美平衡。

(一)本我与拉姆齐先生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由三个层次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

③处于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本我(id)遵循“快乐原则”,是一个人出生时就有的各种本能的总和。

弗氏把本我形象的比喻成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

其本质可引申为人格中与生俱来的负面因素,即脱离外在社会的约束力、固有的自我中心和动物本能。

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伍尔夫对拉姆齐先生的塑造与弗氏的“本我”概念有着惊人相似。

他抵触庞杂无序的现实世界以及凌乱琐碎的家庭生活,,对他来说理性的原则高于一切,他试图凭借理性和逻辑从混沌中寻求规律从和秩序。

面对子女,他最常说的话是“谁又闯祸了”,对小儿子詹姆斯去游览灯塔的愿望泼冷水“明天晴不了”;他的处世态度固执顽梗甚至到了否定人性的地步,在无序现实中只遵循本我而沉浸学术中,从一种虚无走向了另一种虚无,这种抽形而上学的本我追求过于“出世”并不可取。

伍尔夫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形象地再现了弗氏对本我的界定。

(二)超我与灯塔
与本我相对应,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

超我(superego)代表着道义方面的要求,它要努力达到的是完美,受“道德原则”的支配。


德原则超脱于人性的负面特点而并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是人格结构的理想部分,其基能在于约束个体的行为并要求个体按照社会能接受甚至是所要求的方式去满足本我的欲望。

适量的超我显现有利于减少个体本我和社会需求的冲突,但若走向极致会压制“人的本性危害其身心健康,甚至磨灭个性造成社会群体同一化。

”④
“灯塔”作为该书的主旨所在而贯穿全书始终。

其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精神境界以及在混乱无常中实现永恒的象征,是自我精神探索发的旅行。

灯塔的光线给了拉姆齐夫人在混乱中不懈维持秩序的力量;一战之后人世变迁:拉姆齐夫人溘然离世,中普鲁和安德鲁分别死于难产和战争,保罗和泰敏婚姻破裂,小岛房屋破旧了。

但是灯塔依然矗立在海中岩礁之上在暗夜里发射着朦胧的光线而众人开始快年夫人乐观温暖的精神内核。

结尾处拉姆齐先生与两个最小的子女出航并到达灯塔而岸上的莉丽遥望他们的身影并最终完成她心中完美的画作。

前者走出理性逻辑王国并认识到直觉“是想象而不是概念,是体验而不是分析,是物我契合而非客观剖析,是不可言传的意会而不是转述,是一个单纯的过程。

”⑤,实现了与逝去妻子的精神团聚,消融了与子女的多年隔阂,找到自我的平衡点;后者在岸上也通过精神世界的升华、一挥而就地完成了十年间一直未能成型的画作。

两者都是在显性的灯塔与隐性的拉姆齐夫人精神内核感召下经过思索而达成自我与超我的和谐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