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

合集下载

弗洛伊德三个理论

弗洛伊德三个理论

弗洛伊德的三大理论:
一、精神分域理论:
①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构成: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②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检查功能,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
③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情感;
二、人格结构理论:
①本我与无意识:最有力、能量中心利比多;生本能、性本能与死本能;自我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派生与本我,最理智和符合现实的部分;帮助本我根据现实可能性来满足;
③超我: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按照道德原则行事;
本我要满足专横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超我的规范;
三、性心理发展时期理论:
1、口腔期出生到一岁左右:前期0-8月——吸吮吞咽;
后期8月-1岁——吞咽咀嚼吞食
产生对养育者的亲密感,把自己与现实环境相分离—自我
2、肛门期两岁至三岁左右:前期——排泄—解除内部压力—快感体验;后期——保
持—痛与性刺激—引起关注
3、性蕾期四岁至五岁之间:恋母恋父性别认同本我与自我冲突激烈
4、潜伏期六岁到12岁左右:学习、活动、性本能受到抑制、种族系统天赋
5、生殖期青春期:青春期开始,异性恋;性快感由口腔、肛门逐渐转移到性器官上;
6、成熟期青春期以后:心理结构平衡不需要多少心理能量来压抑自己的本我冲动;恋亲情结已经完全或几乎完全消除;。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在20世纪20年代对早期的无意识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三重人格结构。

本我:是原始本能的储存处,主要由性本能等原始冲动所组成,它是各种本能的动力之源,能量和活力最大,完全是无意识非理性的。

本我实行快乐原则,逃避痛苦追求快乐,快乐原则是生命的第一原则,也是生命唯一的价值准则。

自我:是协调本能要求与现实社会要求之间不平衡的机能,相当于意识,它实行的是现实原则,即调节、压制本能活动,使之不违背眼前现实社会的要求,以免产生痛苦和不愉快。

自我只是暂缓执行快乐原则,并不废弃快乐原则,最终仍是指向快乐。

超我:是内部道德机构,是通过父母的奖惩权威自幼树立的良心、道德律令和自我理想,这些都是经过父母阐释强加给自我作为仿效榜样的道德原则。

超我阻止本我实行快乐原则也阻止自我实行现实原则,将本能的能量全部转移到对至善至美事物的追求上。

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是非理性的,本我是完全非理性的,自我与超我是本我的变形,自我包含非理性因素但大部份也是非理性的,超我比自我更象本我也是非理性的。

但弗洛伊德的理想是理性主义的,希望通过理性主义来统治世界,把无意识控制于意识和理性之下。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id)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欲望。

是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永存的部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存在于无意识的深处,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其中性本能(libido)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

本我遵循“唯乐原则”。

追求直接的、绝对的和立即的满足,如果受阻抑,就会出现焦虑。

显然这是一种儿童的思想、行为模式,新生儿的人格结构主要是本我。

2.自我(ego)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是人格意识结构的部分。

它是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通过后天的学习,由本我发展来的。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

一方面,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即为了满足各种本能的冲动和欲望而行动;另一方面,它又在超我的要求下,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principle)。

在人格结构中,“自我”在本我和超我间起着中介作用。

它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采取社会所容许的方式方法,以满足本我的需要而维持个体的生存,管制不被超我所容许的冲动,使两者保持平衡。

一旦“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程度,就会以病理的形式,如焦虑、恐惧等表现出来。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是成人的思考模式。

3.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层次,是人格中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结构部分。

它是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具有通常意义上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

它大部分属于意识的,小部分是无意识的。

它用良心和罪恶感去指导自我行为,限制本我冲动,从而对个体的动机、欲望和行为进行管制。

超我遵循“至善原则”(principleofideal)。

诱导自我使之符合社会规范,使个体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人格。

凡不符合超我要求的活动都将引起良心的不安、内疚甚至罪恶感。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的形成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比如: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部分的自己想做某件事,另一部分的自己想做另外一件事。

弗洛伊德因此创立了人格的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一、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结构的生物成分。

比如:婴儿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去拿,无论这个东西属于谁。

2.然而现实生活中,想要的东西并不会全部得到,因此本我会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自身需要。

比如:婴儿肚子饿了,周围没有食物,本我就会开始想象食物,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要。

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大部分的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有关。

事实上,人们常常无法察觉到本我。

二、自我在生命的初期,随着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

1.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通过考虑情境现实性,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调节本能与环境的关系,负责本我、超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属于人格结构的心理成分。

2.现实中,由于本我的冲动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因此会对自我构成威胁。

自我的任务是将本我的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

3.自我不仅仅控制本我的冲动,还会以考虑后果的方式,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以减轻本我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紧张感。

比如:小的时候,婴儿通过到父母的碗里抓取食物来减轻紧张状态。

逐渐长大后,他们懂得了社会的规定和约束,虽然饿的时候本我的冲动会驱使他去获取食物,然而自我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4.自我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中自由活动。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曾说过:自我好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驾驭着这匹桀骜不驯的马(本我),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

三、超我儿童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1.超我代表社会的理想、价值观,尤其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个体行为的好坏与善恶有着道德规范的限制,通过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方式来取代现实的目标,属于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第一,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它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等三部分交互影响而构成的。

A本我,本能的我,由生或死的本能构成,受享乐原则支配;B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受现实原则支配,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并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功能C超我,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居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其由自我理想与良心两部分构成,并受道德与完美原则支配。

自我与超我居上层的意识境界、本我居下层的意识境界。

第二,人格动力理论个体人格结构中,因三种成分的功能与目的不同,彼此交互作用,会产生内在的动力,并由内部动力推动外部行为。

这种本我与超我冲突,所形成的行为,并非一般正常行为,弗洛伊德称此为防卫方式的行为,防卫方式有转移、升华、压抑、退化、投射、反向、合理化等。

例如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就属于合理化的防卫方式。

第三,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或时期,总离不开性的观念,于是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A口腔期(0—1)主要靠口腔的吸允、咀嚼、吞咽动作来满足原始需要,成人中有贪吃、咬指甲等口腔人格是婴儿期发展不顺所致。

B肛门期(1-3)大小便排泄产生快感满足原是需要,此时卫生习惯训练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是重要的。

否则,管制过严、习惯不良,成年期会出现冷酷、顽固、刚愎等肛门人格特质。

C性器期(3—6)性器官部位获得原始欲力的满足,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有的以父母之异性者为“性爱"对象,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

D潜伏期(7-青春期)兴趣扩大,原始欲力呈潜伏状态,男女也出现分离趋势.E两性期(青春期之后),良性差异显著,性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弗洛伊德人格三我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三我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三我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把成人心理分成3个部分,并命名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由原始的本能组成,如饥饿、性和攻击。

它在无意识和非理性的层面上运作,其唯一的功能是寻求即时的满足。

它趋乐避苦的精神动力为自我和超我提供了能量源泉。

自我在无意识和意识水平上都发生作用,受现实原则支配。

自我基于现实为什么婴儿把东西放入嘴里?一些人认为这是用来评估来满足本我。

例如,若婴儿饿了,弥补从母亲的乳头那里获得的口唇快感。

本我就会发出警告,自我则驱使这个孩子把东西放入嘴里,直到有食物提供为止。

超我在儿童大约5岁的时候发展起来。

它内化了家庭与文化的价值观。

也就是说,它给我们善恶的观念,是指引我们从善避恶的心理要素。

超我从本我中汲取能量,却通过阻止本我极端而不为社会接受的欲望来控制本我。

弗洛伊德的理论基于内在力量压抑冲突的观点。

比如,本我说:“现在就干!”超我说:“别干!”于是,自我出来协调矛盾。

因而,自我必须平衡3方的具有争议的要求:本我、超我与现实。

自我也是本我与现实的唯一联系途径。

它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变相满足本我,以及缓和本我由于挫败本能冲动而导致的焦虑。

而防御机制具有避免因这种冲突引起痛苦的作用,其方式是通过扭曲现实,使其变得更合意或
减少痛苦。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和行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分析其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份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类最原始的部份,包含了个体的冲动和欲望;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则代表了个体内化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

2.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人类在童年时期经历的五个心理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繁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

每一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冲突和心理需求相关。

- 口腔期:从出生到约1岁,婴儿的重点关注点是口腔区域,满足口腔冲动和需求。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满足和安全感的不良经历,可能会导致口腔冲动过度或者不足的心理问题。

- 肛门期:1岁到3岁,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物。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过度严格或者宽松的管教,可能会导致个体控制欲望和秩序的问题。

- 繁殖器期:3岁到6岁,儿童开始对繁殖器区域产生兴趣。

在这个阶段,儿童会经历所谓的“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并通过解决这些情感冲突来建立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

- 潜伏期:6岁到青春期前,儿童的性冲动相对较弱,注意力转向学习和社交活动。

- 青春期:青春期是性成熟和性身份建立的关键时期,个体需要解决性冲突和自我认同的问题。

3. 弗洛伊德的谨防机制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面对冲突和焦虑时会使用各种谨防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谨防机制:- 投射:将自己的欲望、冲动或者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减轻自己的焦虑感。

- 否认:拒绝接受现实或者不愿面对某些真象,以保持自我安全感。

- 退行:回到更原始的心理状态,以逃避现实的压力和冲突。

- 反抗:将冲突和焦虑转化为对立和反抗的行为,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权益。

4. 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方法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动力学治疗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梦境分析和转移分析等。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其中包括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如何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人格。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组成部份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 本我:是人格的最原始部份,包含了个体的冲动和欲望。

它是无意识的,追求快乐和满足,没有道德和伦理约束。

- 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受到现实世界的限制,通过理性和适应来满足本我的需求。

-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份,内化了社会和文化的规范和价值观。

超我对自我施加道德约束,使个体能够区分对错。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人格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与不同的生理需求和心理冲突相关。

- 口唇期(出生至1岁):个体通过口唇活动来满足生理需求,如吃奶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者过度满足,可能导致口唇迷恋或者口唇依赖。

- 肛门期(1岁至3岁):个体开始控制排泄,学习如何控制和释放。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控制或者宽松的管教,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强迫症或者放纵症。

- 阴茎期(3岁至6岁):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形成性别认同。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约束或者过度放纵,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浮现性别身份问题或者性心理障碍。

- 潜伏期(6岁至青春期):个体的性冲动相对平静,主要关注学习和社交。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发展超我,内化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 繁殖期(青春期至成年):个体的性冲动再次活跃,开始寻求恋爱和性关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约束或者过度放纵,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浮现性心理问题或者人际关系问题。

3. 弗洛伊德的谨防机制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面对冲突和焦虑时会运用各种谨防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 投射:将自己的不满和冲突归咎于他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自 我 、本 我 、超 我 ,实 质 上 可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我 们 可 以 将 其 总 结 为“ 主 体 的 我 ”,是 能 意 识 到 的 、都 有 认 知 的 。 自 我 是 有 主 体 意 识 、动 机 , 而本我和超我的大部分是潜意 识的。而其他心理学家更多关 注 的 是 客 体 的 我 ,如 自 尊 、罗 杰 斯的自我、元认知中的自我调 控等。主体的我是做其它事情 时 附 带 产 生 的 ,是 很 微 弱 的 ,因 此从这个角度说弗洛伊德能将
过,给人类的思想以重创并影
响人类思想进化的有三位伟
人 — —— 哥 白 尼 、达 尔 文 、弗 洛 伊
德。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人
们 一 直 不 变 的 地 心 说 ,给“ 人
类 是 宇 宙 的 主 宰 ”的 说 法 以 一
击重创;达尔文的进化论给一
直 以 来 “ 人 类 是 万 物 主 宰 ”的
说法又一重创;弗洛伊德的精
简言之,人格的稳定是指 心理能量为发挥自己在心理工 作中的作用找到了一种多少带 有长久性和一致性的方法。心 理 工 作 的 性 质 取 决 于 本 我 、自 我 、超 我 的 结 构 和 生 态 特 点 ,取 决 于 它 们 之 间 的 相 互 作 用 ,还 取决于它们各自的发展过程。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 启示:
Sigm und Freud ,1856 — 1939)
生活在科学史上最富有创造成
果 的 时 期 。 达 尔 文 的《 物 种 起
源 》、 费 希 纳 创 立 的 作 为 一 门
大 众
科学的心理学、赫尔姆霍茨的

理 学
46
2011-2
能量守恒原理都对弗洛伊德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达尔文认为 人是动物,费希纳证明人的精 神 并 不 超 然 于 科 学 之 外 ,相 反 , 人的精神可以被带进实验室进 行精确的测验,后来弗洛伊德 的老师布吕克指出生命机体是 一个动力系统,都深深触动了 弗洛伊德,促使他研究人格中 能量的转换和改变。这是他最 伟大的功绩,是现代心理学最 伟大的成就之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通过丰富的数据和案例加以支持。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基本结构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代表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追求快乐和满足;自我是个体的现实部分,负责平衡本我和外界的要求;超我则是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化,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

2.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心理发展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身体部位和心理冲突相关,如果在某个阶段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个体在后续阶段出现心理障碍。

3. 口唇期(0-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主要满足源是口唇,例如吮吸乳头。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口唇相关的问题,如嘴巴过度进食或咬指甲等。

4. 肛门期(1-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控制排泄,学习使用厕所。

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过分强调控制和纪律,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强迫症等问题。

5. 阴茎期(3-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形成父母亲模仿的行为。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约束或过度宠爱,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性格偏执或性别认同问题。

6. 潜伏期(6-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社交技能和学习,但性冲动被抑制。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严厉的约束,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焦虑或抑郁等问题。

7. 生殖期(12岁之后)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建立恋爱关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压抑或过度放纵,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或性心理问题。

8. 弗洛伊德的案例分析方法弗洛伊德提出了案例分析方法,通过病例研究来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理论16: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一、理论提出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创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并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代表作品《梦的解析》。

二、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是人格结构的基础。

本我包括许多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欲望(如,饥、渴、性、攻击等),其中以性和攻击冲动为主。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寻求原始动机的满足为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现实的一面,是在本我的冲动与现实条件的冲突中发展而来的。

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一方面它要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它还要符合良心、道德等超我的评价,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要。

自我的基本任务是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与现实之间关系,有时候会控制和压抑本我的需要。

超我是后天习得的社会道德态度,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

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是个体将特定文化下的道德伦理、社会规范及价值标准等内化而成的人格部分,代表道德、良心和理性,管制不容于社会的原始冲动,让个体因错误的本我冲动产生自卑感和罪恶感。

超我和本我处在直接的冲突中,超我总是阻止或延迟本我得到满足。

自我则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调停者。

它既要千方百计使本我获得满足,又要受超我的监督,遵循自我的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以上三部分如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如不平衡就是一个变态人格。

2.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

婴儿的快乐也多来自口腔活动。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1. 本我:这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它代表人的本能和欲望。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寻求即时的满足和快感。

它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容纳着一团杂乱无章、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

2. 自我: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

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

3. 超我: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超我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

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
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

因此,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弗洛伊德相关书籍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第三个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第三个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第三个
1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是1923年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依德开发的一种人格九分法理论,它包括三个基本的概念:超我,我,和自我。

弗洛伊德提出,人类的心理状态受到这三项力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影响,其中超我作用于我和自我,而我和自我在一定程度上也相互作用,形成人格状态的内在动态结构。

2超我
超我,也叫做审判者、父母形象或良心,是心理化解决外界行为表现的因素,即外在行为表现的依据。

它有两种形式: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

自然法则就是指人们的内在机制,是基于遗传继承的我们生活习惯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然改变;而道德法则则是外在的行为标准,它来源于父母,老师,社会环境等等,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我
我也叫做意志力、内我或实践者,它是指个体内在心理力量,构成了其行为活动的基础,是个体决定行为表现的原因。

它是由超我和自我结合而成的,构成个体行为表现的指令者。

4自我
自我,也叫做真我或自我意识,是一种内在本性,是个体在外界环境中发展出来的自我形象,包括野心、抱负、幻想、外貌等等。

它有利于维持个体的奖赏体系,也是个体行为表现的实际影响者。

5内在动态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状态是受超我、我和自我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结果。

当超我对我和自我太过强硬,迫使我和自我发展不自然时,就容易造成失调,令人变得神经过敏,甚至发生病态的心理现象;当超我对我和自我的制约过于轻松,让我和自我脱离了实际,也会导致人格失调,令人变得浮躁、骄傲、盲从等等。

最终,我和自我之间的对立关系才是关键,只有把这两个人格构成统一整体,使得其保持一定的安定状态,才能够使人变得理智,心智成熟。

大学生心理健康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第6页/共15页
林黛玉的性格特质分析:
核心特质:多愁善感 首要特质:清高、聪慧、孤僻、抑郁、敏感 次要特质:冷酷
课堂练习:你的性格特质分析是怎么样的?
第7页/共15页
人格理论评价
该人格理论总的来看,未能对人格的动态作出具体的说明,只对人格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第8页/共15页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等红灯、闯红灯
第1页/共15页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一主三仆)
3.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人的人格结构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一个人经常发生的、从外部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行为表现;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
第9页/共15页
体质和环境在根源特质中可以在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决定。动力、能力和气质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它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则并不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晶体智力主要指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其中之一就是人格发展理论。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阐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性格发展阶段以及心理防御机制。

正文内容:1. 人格结构:1.1 本我: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初部分,代表了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是无意识的。

它追求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不受现实和道德约束。

1.2 自我:自我是人格结构的中间部分,代表了个体的现实自我。

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调解和平衡的作用,它受到现实和道德规范的影响,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环境。

1.3 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后部分,代表了个体内化的道德和道德规范。

超我受到社会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评判。

2. 本我:2.1 本我的原则: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不考虑现实和道德约束。

2.2 本我的欲望:本我包含了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如食欲、性欲等,它们是个体生存和繁衍的基础。

3. 自我:3.1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存在和特征的认知,它使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与他人和环境有所区别。

3.2 自我功能:自我具有调解和平衡的功能,它帮助个体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适应现实和道德规范。

4. 超我:4.1 道德意识:超我代表了个体内化的道德和道德规范,它使个体具有道德意识,能够评判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4.2 内疚感: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评判,如果个体的行为违背了道德规范,超我会产生内疚感,促使个体纠正错误。

5. 性格发展阶段:5.1 口腔期: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婴儿的满足和欲望主要集中在口腔区域,如吮吸乳房和拇指。

对于满足的方式和经验的质量,会对个体的性格发展产生影响。

5.2 肛门期:在2-3岁时,儿童开始控制排便和排尿,对于控制的方式和经验的质量,会对个体的性格发展产生影响。

5.3 阴蒂期:在3-6岁时,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别产生兴趣,并对生殖器区域感到愉悦。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受到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他的理论中,人格主要由三个结构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定义1.1 本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的最原始部分,它是人类的本能和欲望的来源。

本我主要受到生理需求的驱使,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1.2 自我:自我是人格的中心,它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主要受到现实和道德规范的影响,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环境。

1.3 超我: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它内化了个体所接受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超我主要负责约束和规范个体的行为。

二、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2.1 口腔期:这个阶段发生在出生后的头几年,主要关注口腔区域的满足。

如果婴儿在这个阶段得不到足够的满足,可能会导致口腔区域的焦虑。

2.2 肛期:这个阶段发生在2-3岁之间,主要关注排泄功能的控制。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受到严格的管教,可能会导致强迫症等问题。

2.3 阴茎期:这个阶段发生在3-6岁之间,主要关注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形成。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受到压抑或批评,可能会导致性格问题。

三、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3.1 本我:本我是人格的最原始部分,主要受到生理需求的驱使,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3.2 自我:自我是人格的中心,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环境。

3.3 超我: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内化了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负责约束和规范个体的行为。

四、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4.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的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

4.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对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学校、同龄人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4.3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人格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个体的遗传基因会影响其个性和行为特征。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如何发展出不同的人格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三个基本的人格结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份,包含了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追求快乐和满足。

自我是人格的现实部份,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并根据现实情况做出适当的决策。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份,包含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2. 弗洛伊德的性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性格发展与儿童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

他提出了五个性格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繁殖器期。

每一个阶段都与特定的身体部位和心理冲突相关。

如果个体在某个阶段经历了难点或者冲突,可能会导致性格特征的发展问题。

3. 弗洛伊德的谨防机制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面对冲突和焦虑时会使用各种谨防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心理平衡。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谨防机制,包括压抑、投射、退行、反抗、理性化等。

这些机制可以匡助个体解决冲突和焦虑,但也可能导致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问题。

4. 弗洛伊德的性格类型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性格类型是由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他提出了两种基本的性格类型:冲动型和压抑型。

冲动型个体更倾向于满足本我冲动的欲望,追求快乐和满足。

压抑型个体更倾向于受到超我的控制,追求社会认可和道德准则。

5. 弗洛伊德的人格评估方法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方法来应用和研究。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心理动力学评估,包括自由联想、梦境分析和心理分析等。

这些评估方法可以匡助心理学家了解个体的潜意识和冲突,从而提供个体的心理治疗和辅导。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理论。

其中,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是他最为著名和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其核心概念、发展阶段和相关实例。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的来源,它追求满足和快感,没有道德和伦理约束。

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使个体能够适应现实世界。

超我是内化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它代表了个体内部化的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

2. 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

这些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2.1 口腔期口腔期发生在出生后的头两年内。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口腔与外界进行感知和满足需求。

满足婴儿的主要需求是喂养和吮吸,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婴儿可能会发展出口腔焦虑或口腔依赖的人格特征。

2.2 肛门期肛门期发生在2岁至3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学会控制排泄物,养成了如厕习惯。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如厕行为过于严厉或宽松,儿童可能会发展出强迫症或反叛的人格特征。

2.3 阴茎期阴茎期发生在3岁至6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别和性别角色产生兴趣。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分严厉或宽松的性别角色教育,他们可能会发展出性别认同障碍或性别焦虑的人格特征。

2.4 潜伏期潜伏期发生在6岁至11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性欲望被压抑,他们开始与同性朋友建立紧密的关系。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无法建立良好的同性关系,他们可能会发展出孤独或社交障碍的人格特征。

2.5 生殖器期生殖器期发生在青春期之后。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发展出成人的性特征和性行为。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无法解决性欲望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他们可能会发展出性心理障碍或恋爱关系问题的人格特征。

名词解释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名词解释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名词解释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可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超级重要的理论呢!这个学说把人的人格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咱先来说说本我。

本我可以说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它完全是无意识的。

本我就像一个任性的小婴儿,只遵循快乐原则。

啥是快乐原则呢?就是怎么舒服怎么来,怎么开心怎么干。

它只关心自己的欲望能不能得到满足,根本不管道德啊、法律啊这些东西。

比如说,你饿了的时候,本我就会让你想尽办法去找吃的,哪怕是去偷去抢也在所不惜。

当然啦,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不能真的这么干,这就引出了人格的另外两个部分。

接着讲讲自我。

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发展出来的,它是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桥梁。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会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和实际情况,然后想办法来满足本我的欲望。

还是拿饿了这件事来说,自我不会让你去偷去抢,而是会让你去买吃的,或者自己做饭。

自我会权衡各种利弊,找到一个既能满足本我欲望,又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方法。

自我就像是一个理性的成年人,它会控制本我的冲动,让我们能够在现实世界中生存下去。

最后说说超我。

超我是人格中最道德、最理想的部分,它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通过接受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而形成的。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会监督和评判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符合社会的期望。

如果我们做了错事,超我就会让我们感到内疚和羞愧。

比如说,如果你偷了别人的东西,超我就会让你觉得自己很坏,很不道德。

超我就像是一个严厉的老师,它会时刻提醒我们要做一个好人。

弗洛伊德认为,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本我、自我和超我经常会发生冲突。

比如说,本我想要吃巧克力,但是超我觉得吃巧克力会发胖,不健康,不应该吃。

这时候自我就会出来调解,想办法找到一个平衡点。

也许自我会让你吃一小块巧克力,满足一下本我的欲望,同时又不会让超我太生气。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对我们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有很大的帮助。

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行为不仅仅是由我们的意识决定的,还有很多无意识的因素在起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如人格中仅有本我和自我这两个结构部分,那么人就将成为快乐主义和兽欲主义的有机体,当他处于一种需要状态时,他就会从合适的环境对象中寻求对需要的直接满足。然而人格中还存在着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的第三个结构部分,即“超我”。超我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
超我,简言之,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这些带来奖赏和惩罚的经验逐渐被儿童内化,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就可以说超我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晚期,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1923年)中对他的理论做了修正,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伊底(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们对它几乎什么都不知道。不过,只要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例如,一个人出于冲动将石块扔进窗户,或惹事生非,或强奸妇女,这时,他就处于本我的奴役之中。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工作,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85页)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的能量朝着他想去游历的路途前进。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于是能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这样,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因此,自我并不妨碍伊底,而是帮助伊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抵 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转 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弗洛伊德宣称:“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8页)
压 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退 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 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由于超我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所以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经常批评本我谴责自我。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弗洛伊德这样论述自我难扮的角色:“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86页)弗洛伊德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升 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弗洛伊德的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其中操纵人格三部结构运转和作用的能叫心理能。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可以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人格中某一系统获得能量后,就意味着其它系统已丧失能量。一个人有坚强的自我,其本我和超我就势必虚弱。人格的动力状态是由能量在整个人格中的不同分布决定的,而一个人的行为则取决于其所具有的动力状态。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控制,他的行为就很有道德;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自我所支配,他的行为就显得很实际;如果能量还停留在本我,他的行为就具有冲动性。一个人想干什么和要干什么,一个人的本质和行为,毫无例外地取决于能量在其人格结构系统中的分布情况。弗洛伊德认为,一切作用于人格的能都来自本能。本能作为一定量的心理能,是整个人格结构系统的动力基础。那么,人到底有多少种本能呢?人体有多少种需要,就有多少种本能,因为一种本能就是一种人体需要在心理上的表现。弗洛伊德认为,各种本能归根结底可分为两类: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否 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投 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二、人格发展的动力基础
从动力学的观点来研究人格的结构系统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19世纪中叶,德国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提出了能量守恒定理。这个定理说明,“能”实际上是一个量,它可以转换形式,但不可以被消灭;当能在一个系统的某部分里消失时,它就一定会在该系统的其它地方出现。能量守恒定理的提出,使科学家们对人的看法有了改变,出现了所谓动力生理学。这种学说认为,生命机体也是一个动力系统,同样服从化学和物理的规律。弗洛伊德接受了这种新的观念,并把它引入心理学,认为动力学规律不仅适用于人的躯体,同样也适用于人格,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心理能在人格系统中的作用所致。他开创的“动力心理学”便是研究人格中能量的转换与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