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形成和发展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的发展历程

现代汉语的发展历程

现代汉语的发展历程一、起源和演变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地区的古代汉族人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逐渐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和口音。

二、文言文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文言文是主要的书面语言。

它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一种规范语言,用于文学、政治和官方文件。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复杂,使用古代汉字,并且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虽然文言文在书面语言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日常口语中,人们仍然使用方言和口音进行交流。

三、白话文的兴起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出现了一股倡导使用白话文的潮流。

白话文是指使用口语化的语言,更接近人们日常口语交流的方式。

这种语言更易于理解和表达,逐渐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成为现代汉语书面语言的主要形式。

四、语言统一与标准化为了促进全国范围内的交流和理解,中国政府在20世纪中叶开始推行语言统一和标准化的政策。

这项政策旨在规范汉语的用法和发音,以确保人们能够互相理解。

在语言标准化的过程中,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成为了中国的官方语言,并且被广泛教授和使用。

五、现代汉语的特点现代汉语具有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它不断吸纳外来词汇,逐渐发展为一种全球性语言。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但仍保留了一些古代汉语的特点。

此外,现代汉语也具有丰富的语音、声调和语气变化,这使得汉语在表达细微差别和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六、汉字的保留和发展汉字作为现代汉语的文字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改革过程。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仍然被广泛使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拼音输入法和简化字的引入,汉字的使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汉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与古代汉字相比有所不同,但仍保留了其独特的美感和文化价值。

七、汉语的国际传播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汉语的国际传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今,许多国家都设立了汉语学习机构,推广汉语教育和文化交流。

汉字的发展过程

汉字的发展过程

汉字的发展过程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文字之一。

它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过程,包括象形文字、指事文字、会意文字、形声文字和简化字等阶段。

以下将详细介绍汉字的发展历程。

1. 象形文字阶段象形文字是汉字发展的最早阶段,大约起源于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时期。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模仿自然界事物的形状来表示意义。

例如,用“人”的形状表示人,用“日”的形状表示太阳等。

这种象形文字的特点是形象直观,与事物的形状相似,但缺乏抽象性。

2. 指事文字阶段指事文字是汉字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400年的商朝晚期。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抽象的概念和动作。

例如,用“上”的形状表示向上的方向,用“下”的形状表示向下的方向等。

指事文字的特点是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联不再是形状上的相似,而是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来。

3. 会意文字阶段会意文字是汉字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100年的周朝时期。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将两个或多个象形符号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例如,用“木”和“林”组合在一起表示“森林”,用“火”和“山”组合在一起表示“灾难”等。

会意文字的特点是通过组合象形符号来表达更加复杂的意义。

4. 形声文字阶段形声文字是汉字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大约出现在公元前8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一个字的形状来表示意义的“意符”,同时加上另一个字的发音来表示意义的“声符”。

例如,用“木”作为意符,加上“本”的发音作为声符,表示“树”的意义。

形声文字的特点是形状和发音的结合,既保留了象形文字的形象性,又增加了表达能力。

5. 简化字阶段简化字是汉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大约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

在这个阶段,为了提高汉字的识别和书写效率,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字形简化改革。

例如,将“髟”简化为“发”,将“飠”简化为“饣”等。

简化字的特点是字形简洁,书写简便,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和批评。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体系,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瑰宝。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华夏族先民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记录生活和交流信息。

最早的汉字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这些文字形状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或概念有直接的关联。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为表意文字,并发展出了许多字形和字义。

二、汉字的演变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式,主要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甲骨文的字形复杂,结构繁复,但仍保留了一定的象形特点。

2. 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甲骨文的发展阶段,出现在青铜器上。

金文字形逐渐简化,结构更加规范,开始出现了一些象形转化为指事字的现象。

3. 篆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篆书是秦朝时期的字体,用于刻制印章和铭文。

篆书字形规整,结构简洁,标志着汉字从象形文字向表意文字的转变。

4. 隶书时期(公元2世纪-公元3世纪):隶书是秦汉时期的字体,用于书写官方文书和文件。

隶书字形规范统一,笔画结构清晰,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5.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6世纪):楷书是汉字的标准字体,用于书写文稿和书籍。

楷书字形规范美观,笔画结构平衡,成为后来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汉字的发展1. 汉字的传播:汉字最早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文字。

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扩大,汉字还传入了东南亚和中亚地区。

2. 汉字的演变:汉字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各地语言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字形和读音。

例如,日本的汉字发展为“假名”和“片假名”,韩国的汉字发展为“谚文”。

3. 汉字的现代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逐渐数字化和电子化,出现了汉字输入法和汉字字库等工具,方便了人们的日常使用。

四、汉字的重要性1. 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汉字的学习和传承,人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汉字的发展过程

汉字的发展过程

汉字的发展过程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符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最早的象形文字到今天的简化字,汉字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了许多变化。

以下是汉字发展过程的详细介绍。

1. 象形文字阶段(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00年)在这个阶段,汉字的形状与所代表的事物或者概念有直接的联系。

例如,“人”字就像一个站立的人,表示人类;“山”字就像一个小山丘,表示山的形状。

这些象形文字的形态与实际物体的形状相似,易于理解和记忆。

2. 指事文字阶段(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500年)在这个阶段,汉字的形态开始与所代表的事物或者概念的含义有一定的联系,但形状与实际物体的形状再也不直接相关。

例如,“上”字表示向上的方向;“下”字表示向下的方向。

这些字形的演变使得汉字的表达更加抽象,但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3. 形声文字阶段(公元前500年-公元前200年)在这个阶段,汉字的形态开始结合了象形和指事两种形式,形成为了形声文字。

形声文字由“形”和“声”两个部份组成,其中“形”部份表示字的意义,而“声”部份表示字的音。

例如,“木”字的“木”部份表示木材的意义,而“目”部份表示字的音。

这种形声文字的发展使得汉字的表达更加丰富和灵便。

4. 转注文字阶段(公元前200年-公元前200年)在这个阶段,汉字的形态开始趋向于简化和规范化。

为了方便书写和阅读,一些复杂的字形被简化为更简单的形式。

例如,“食”字的原始形态是“飠”,但后来被简化为“食”。

这种转注文字的发展使得汉字的书写更加高效和统一。

5. 简化字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这个阶段,为了提高汉字的识别和书写效率,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字简化改革。

许多复杂的字形被简化为更简单的形式,例如,“觀”字被简化为“观”。

这些简化字的引入使得汉字的学习和使用更加便捷,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和讨论。

总结起来,汉字的发展过程经历了象形文字、指事文字、形声文字、转注文字和简化字五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对汉字的形态和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汉字成为了一个独特而丰富的文字体系。

200字概述汉语的形成和发展

200字概述汉语的形成和发展

概述:1. 古代汉语的形成-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古代汉语的语音和语法特点2. 汉语的早期发展- 汉字文字的普及- 文言文的形成与发展3. 现代汉语的演变- 白话文的兴起- 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4. 汉语的地区和方言差异- 普通话的推广与影响- 各地方言的传承和发展正文: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古代汉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语言体系的形成经历了多次演变和整合。

汉语的发展早期受到古代文字的影响,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对古代汉语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汉语的语音和语法特点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奠定了汉语语言体系的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语逐渐走向繁荣。

汉字文字的普及使得汉语成为我国最主要的书面语言,文言文的形成与发展也对汉语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汉语的演变过程中,白话文的兴起对汉语语言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使得汉语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统一和规范,促进了汉语的发展和传播。

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地区和方言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普通话的推广与影响使得汉语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但各地方言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不同地区的方言在词汇、发音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也是汉语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结: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古代汉语的形成到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和地方方言的发展,汉语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展现着其博大精深的魅力。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汉语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世界语言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汉语作为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形成和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上千年的时间里,汉语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体系。

在这个进程中,汉语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多种影响,包括文字起源和演变、古代汉语的语音和语法特点、汉字文字的普及、文言文的形成与发展、白话文的兴起、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等方面。

汉字的产生、特点及演变过程

汉字的产生、特点及演变过程

让知识带有温度。

汉字的产生、特点及演变过程一、汉字的产生及特点(一)汉字的产生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书写符号系统。

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久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制造出来的。

远古人民不满足于口头交际,于是开头画画、结绳记事,后来在画画、结绳记事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文字。

(二)汉字的特点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例如英文、俄文;另一类是表意文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汉字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由不同笔画构成)来记录汉语的。

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的特点。

二、汉字形体的演化过程(一)汉字形体的演化汉字在历史上浮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被称为“汉字七体”。

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金文主要是指通行于西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篆书有大篆、小篆的区分。

小篆又名“秦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化而成的,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隶书有秦隶、汉隶两种。

秦隶是产生于秦代的隶书。

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化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楷书是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的一种字体。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

今草产生于东汉末。

狂草产生于唐代。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向来运用至今。

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汉字七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草书行书(商)(周)(秦)(汉)(汉末)七种字体对比及演化过程暗示图:(二)现行汉字的形体现行汉字常常运用的是楷书、行书,在文物古迹、印章、对联、匾额及文章的标题等特别场合,有时也运用草书、隶书、篆书或金文、甲骨文,至于书法艺术作品,各种形体都可能运用。

从形成的手段来看,现行汉字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分。

1.印刷体,其常用的有下列几种变体: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

2.手写体,指用手执笔直接写成的汉字。

按照运用的工具的不同,手写体可以分成软笔字和硬笔字两类。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简化字体。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们在兽皮、骨头等上面刻画出象形图案,用来记录生活中的事物和经验。

这些图案逐渐演变成了最早的象形文字,比如“日”字就是太阳的形状,而“人”字则代表人的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将象形文字进行简化,以便更方便地书写。

这就是象形文字向指事字的转变。

指事字是用最简单的线条表示事物的特征,例如“上”字用一条竖线表示高度,表示在上方。

这种简化的方式大大提高了书写的效率。

二、汉字的演变与发展1. 象形文字的演变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人们开始使用会意字,即通过组合象形文字来表示新的含义。

例如,“木”和“子”组合在一起就表示“林”,表示多棵树木的集合。

这种方式使得汉字的表达能力更加丰富。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摒弃了象形文字的形状,而是将其简化成更加易于书写的形式。

这就是汉字的形态演变过程。

例如,“马”字的早期形态是一个马的全身图案,而现代的“马”字则只保留了马的头部特征。

2. 汉字的结构特点汉字的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字形、字义和字音三个方面。

字形是指汉字的外形特征,字义是指汉字所代表的含义,字音是指汉字所对应的发音。

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汉字的完整表达。

汉字的字形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结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和假借字。

每一种结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3. 汉字的简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了提高汉字的书写效率,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了汉字的简化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汉字的繁体字被简化为简体字,大大减少了书写的繁琐程度。

然而,汉字的简化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简化字破坏了汉字的美感和文化传承,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简化字提高了汉字的实用性和普及程度。

中文基础知识

中文基础知识

中文基础知识中文作为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学习和使用中文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文基础知识,包括中文的起源和发展、拼音系统、汉字的基本构造以及汉字的学习方法。

一、中文的起源和发展中文,也称汉语,是一种属于汉藏语系的语言。

中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在演变的过程中,中文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善的语言体系,包括声调、词序和词汇等方面。

二、拼音系统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中文,中国推出了拼音系统。

拼音是用拉丁字母表达汉字的读音,是学习中文的第一步。

拼音系统采用了四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用来标示汉字的发音。

拼音系统也有一些特殊的规则和标记,如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声调符号和音节拆分等。

掌握拼音系统对于准确念读和书写中文是至关重要的。

三、汉字的基本构造汉字是中文的独特符号,也是中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基本构造包括部首和字形,掌握这些构造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汉字。

部首是汉字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功能。

部首可以用来归纳和分类汉字,也可以帮助理解和解释汉字的意义。

常见的部首有人、木、水、火等。

字形指的是汉字的外形和结构。

字形可以分为笔画和偏旁部首。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线条,按照一定的书写顺序和方向进行书写。

偏旁部首是汉字结构的一部分,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汉字。

四、汉字的学习方法学习汉字是学习中文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汉字学习方法:1. 创造联想和记忆法:将汉字和相关的事物进行关联,通过联想和记忆的方式帮助记忆。

例如,“人”字形状像一个人,可以联想到人类。

2. 刻意练习和频繁使用:通过不断的练习和使用汉字,加深对汉字的记忆和理解。

可以通过写汉字、读课文和阅读中文文章等方式进行练习。

3. 学习常见字和词组:先从常见的字和词组入手,逐步扩大词汇量。

常见字和词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经常出现,掌握了这些可以增加对中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古汉语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音上,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语音 系统形成;平、上、去、入四声形成;轻唇音
产生;舌上音产生;庄组声母和章组声母合并; 大量古入声字(长入)变为阴声(去声)。 (2)词汇上,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复音词大 量增加;有了一定数量的外语借词。
(3)语法上,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动 词时体系统开始出现;系词“是”和新的 判断句广泛应用;否定句、疑问句的代词 宾语普遍移到动词后面;用“被”表示的 被动句出现;用“将”和“把”表示的处 置式产生;“动词+否定副词+动词”式的 反复问句产生。 (4)出现文言和白话两种书面语言。模仿上 古汉语的文言占有统治地位,同时,反映 口语的白话开始形成,并在变文、语录中 广泛应用。
(2)词汇上,由于白话文学普遍传播,口语词汇(包括方言词 汇)大量进入文学语言;中期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吸收了 大量外来词,并根据外来的概念创造了大量新词。
(3)语法上,时体助词“着”、“了”的用法进一步固定; 开始貌、继续貌、短时貌先后产生;结构助词“地”、“的” 普遍使用;新的语气词系统形成。
牙音:
见[k] 溪[k‘]
群[g] 疑[ŋ]
喉音:
影[o] 晓[x] 匣[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日[ ]
古无轻唇
• 钱大昕作《古无轻唇音》中提出“凡轻 唇之音,古皆为重唇。”这就是“古无 轻唇”说,指两汉以前没有唇齿擦音。 中古三十六字母唇音有帮滂並明、非敷 奉微8个声母,前4个称重唇音,后4个称 轻唇音(即唇齿塞擦或擦音)。钱氏认为 上古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读非 敷奉微4母的那些字,在上古分别读作重 唇音帮滂並明4母。
娘日归泥
• 章太炎作《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考明 古音没有“娘、日”二纽,后世读“娘、 日”二纽的那些字,上古都读“泥”纽。 这就是“娘日归泥”说,指两汉以前没有 舌尖后鼻音和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舌头 音有泥母,舌上音有娘母,半齿音有日母 ,章氏认为上古没有娘母(舌尖后鼻音)和 日母(舌尖后擦音),中古读娘日两母的字 ,在上古一律读作泥母。
壹 汉语的历史分期 贰 古声母的研究 叁 古韵母的研究 肆 古声调研究 伍 汉字的发展
上古声母的研究
上古声母系统,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学者 们对上古声母的研究比上古韵部的研究晚得多, 成就也小得多。主要原因是可供声母研究的文 献资料太少。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
1.谐声偏旁。谐声偏旁是考求上古韵部的依据之 一,例如,“扮”从“分”声;“悲”从“非” 声,由此可以推知“扮”跟“分”、“悲”跟 “非”的声母相同。 2.异文。异文是同一种语言材料而文字写法不同 的情况。例如:“匍匐”,《谷风》篇写作“匍 匐”,《礼记·檀弓》写作“扶服”,《左 传·昭公十三年》又写作“蒲伏”。由此可以推 知“匍”、“扶”、“蒲”的声母相同。 3.反切。同一个被切字而其反切上字不同。例如 《诗经·大雅·云汉》“蕴隆虫虫”中的“虫”, 《经典释文》记载有两个反切:直忠反和徒冬反, 可见,“虫”、“直”和“徒”的声母应该相同。
• 他举的例证很多,如:“古读‘瑗(yuan4)’(属喻 三母)如奂,《春秋》左氏经襄二十七年‘陈孔奂 ’,公羊作‘陈孔瑷’。按:奂,胡玩切(玩字中 古读去声),匣母。古读瑗如环,《春秋》襄十七 年‘齐侯环卒’,公羊作‘齐侯瑗’。环,匣母。 ”“古读余(属喻四母)如荼,《易·升》‘来徐徐 ’,《释文》‘子夏作荼荼,翟同,音图,王肃作 余余。’按:荼,宅加切,澄母,又同都切,定母 。澄定二母古音非类隔也。”
• 中古三十六字母正齿音“照穿床审”四母,经陈 澧等学者研究,认为这四个声母在中古当分为照 二(舌叶塞擦音)和照三(舌面前塞擦音)两组,照三 组用“章昌船书”(也用“照穿床审”)表示,照 二组用“庄初崇生”表示,黄氏认为中古照二组 在上古与精组“精清从心”(舌尖前塞擦音)同类 ,中古照三组在上古与舌上音“知彻澄”同类。 黄氏赞同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舌上,那么“照三归 知”实际上就是照三归舌头音端透定(舌尖中塞音 )。
1.上古期 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3世纪,即 商、周、秦、汉时期。其中商是上古前期,周 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这一时期的 汉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语音上,没有轻唇音;没有舌上音;前期 和中期没有庄组声母;阴、阳、入三类韵母配
合整齐;声调分平、入两大类,又各按音高和 音长分为两类,没有去声。
• 钱大昕、章太炎、曾运乾考证古声纽的材料 ,主要是根据古籍中的异文、形声字的谐声 偏旁以及声训、假借、读若、直音、重文、 反切等现象。
• 黄侃又利用了“连字”、“对字”等材料。
关于复辅音问题
有一些学者认为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复辅音声 母,英国人伊特金斯(Edkins)、瑞典著名汉学家高 本汉、中国学者林语堂、董同龢、吴其昌、陆志 韦、严学宭等。但还没有得到学界的普遍承认。 不过现在许多学者认为在上古汉语里有几个复辅 音声母是完全可能的。
• 章氏也举出了大量例证,如章氏说:“ 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 ,‘涅而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 日泥音同也。”又说“古音‘任’同‘ 男”’,“古音‘而’同‘耐’、‘能 ’,在泥纽也。”又说“仲尼”《夏堪 碑》作“仲泥”,足证今音尼声之字古 音皆如泥,“有泥纽无娘纽也”。又说 :“‘女’之音展转为‘乃’,有泥纽
钱氏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匍匐”又 可以写作“扶服”,地名“文水”即“门 水”,《论语》“子贡方人”的“方人” 即是“谤人”,古书中的“毋”即是“莫 ”,“封”即是“邦”,“妃”读如“配 ”,等等,“扶、文、方、毋、封、妃” 等字,在中古读轻唇,钱氏认为这些字在 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重唇音。
古无舌上
4.读若。读若是反切产生以前的注音方法, 因而能够反映出古人的读音。例如:“扮,
从手,分声。读若粉。”从而可以推知“扮” 与“粉”的声母相同。
5.声训。声训的特点是“同声为训”,即用 来解释的字与被解释的字读音相同或者相近。
例如:“邦,封也。”(《释名·释州国》)
从声母的角度考察,“邦”与“封”的声母 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 6.现代方言。方言口语中往往保存着古音, 可以用来考证上古的声母。
4.现代期 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以北京 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 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 同语(普通话)最后形成。
汉语在上述各个发展阶段中,语音、词汇、 语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语言的变化不是 通过突变,而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 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而实现的;同时一种语 言现象从开始出现到普遍应用,往往要经历 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因此汉语史的分期不 是绝对的,很难确定出一个分期明确的日期。 每一阶段形成前都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 有的过渡期其至可以长达二三百年。某一阶 段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可能在上一阶段已 经出现。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 曾运乾作《喻母古读考》,又考明“喻”母三等 字(称“于”母)上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四等字 (仍称“喻”母)上古隶舌声“定”母。这就是“喻 三归匣”“喻四归定”说,指中古喻母在两汉以 前分别属于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后擦音。中古三十 六字母喉音喻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实际 上是两个声母,一为喻三,一为喻四。曾氏认为 中古喻三在上古与匣母(舌尖后擦音)同类,中古喻 四在上古与定母(舌尖中塞音)同类。
壹 汉语的历史分期 贰 古声母的研究 叁 古韵母的研究 肆 古声调研究 伍 汉字的发展
汉语的历史分期
如何给汉语发展史分期,主要有两种看法, 依据两种标准。
吕叔湘先生根据“文言”和“白话”两种 书面语言的出现和使用情况,以晚唐五代为界, 将汉语发展史分为古代和近代两大阶段。
王力先生原则上不同意以文体的转变作为汉语 史分期的标准。因为“文体的转变不等于全民 语言的转变。”“必须从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 去定出语言历史分期。”就语音、词汇、语法 三个方面看,“应该以语法作为主要的根 据。”“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是语言特点的本质。而语法结构比基本词汇变 化得更慢。如果语法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就可以证明语言的质变了。语音和语法有密切 关系,语音的演变也可以作为分期的标准。” 我们主要参照王先生的观点,将汉语史分为四 个时期。
3.近代期 从公元13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即元、明、清时 期。元代是近代前期,明清是近代中期,鸦片战争至“五四” 运动是近代后期。这一时期汉语的特点是:
(1)语音上,浊音声母清化;舌上音和正齿音合并,并变为 卷舌声母;后期尖团音逐渐相混;韵部系统简化,[-m]尾消 失,并入[-n]尾;入声消失,并入平、上、去三声;平声分 阴、阳两类。
上古声母拟音表
唇音:
帮[p] 滂[p‘] 並[b] 明[m]
舌头音:
端[t] 透[t‘] 定[d] 喻[ ] 泥[n] 来[l]
舌上音:
章[ ] 昌[ ] 船[ ] 书[ɕ] 禅[ʑ]
齿头音:
精[ts] 清[ts‘]
从[dz] 心[s] 邪[z]
正齿音:
庄[ ] 初[ ‘]
崇[ʤ] 生[ʃ] 俟[ ]
• 钱大昕在《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中提出:“古 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 ,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 定’无异。”这就是“古无舌上”说,指两汉以 前没有舌面前塞音。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音有端透 定泥、知彻澄娘8个声母,前4母称舌头音,后4 母称舌上音(即舌面前塞音)。钱氏认为上古没有 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在上 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
王力先生早先把上古声母分为28个,在他的《汉 语史稿》中又列为32个声母,在《汉语语音史》里 又把上古声母分为33个。32个声母与28个声母的区 别就是对中古照二组庄初崇生4母如何处理。32个 声母,是把庄初崇生独立出来,单立一类;28个声 母,是把“庄初崇生”归并到“精清从心”里边去 了。33个声母,是在齿音增加了 1个俟母。下面是 王力《汉语史稿》(1980年修订本)中的上古6类 32 个声母及其拟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