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汉语的发展历程

现代汉语的发展历程一、起源和演变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地区的古代汉族人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逐渐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和口音。
二、文言文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文言文是主要的书面语言。
它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一种规范语言,用于文学、政治和官方文件。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复杂,使用古代汉字,并且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虽然文言文在书面语言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日常口语中,人们仍然使用方言和口音进行交流。
三、白话文的兴起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出现了一股倡导使用白话文的潮流。
白话文是指使用口语化的语言,更接近人们日常口语交流的方式。
这种语言更易于理解和表达,逐渐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成为现代汉语书面语言的主要形式。
四、语言统一与标准化为了促进全国范围内的交流和理解,中国政府在20世纪中叶开始推行语言统一和标准化的政策。
这项政策旨在规范汉语的用法和发音,以确保人们能够互相理解。
在语言标准化的过程中,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成为了中国的官方语言,并且被广泛教授和使用。
五、现代汉语的特点现代汉语具有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它不断吸纳外来词汇,逐渐发展为一种全球性语言。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但仍保留了一些古代汉语的特点。
此外,现代汉语也具有丰富的语音、声调和语气变化,这使得汉语在表达细微差别和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六、汉字的保留和发展汉字作为现代汉语的文字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改革过程。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仍然被广泛使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拼音输入法和简化字的引入,汉字的使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汉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与古代汉字相比有所不同,但仍保留了其独特的美感和文化价值。
七、汉语的国际传播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汉语的国际传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今,许多国家都设立了汉语学习机构,推广汉语教育和文化交流。
汉字的发展过程

汉字的发展过程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文字之一。
它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过程,包括象形文字、指事文字、会意文字、形声文字和简化字等阶段。
以下将详细介绍汉字的发展历程。
1. 象形文字阶段象形文字是汉字发展的最早阶段,大约起源于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时期。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模仿自然界事物的形状来表示意义。
例如,用“人”的形状表示人,用“日”的形状表示太阳等。
这种象形文字的特点是形象直观,与事物的形状相似,但缺乏抽象性。
2. 指事文字阶段指事文字是汉字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400年的商朝晚期。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抽象的概念和动作。
例如,用“上”的形状表示向上的方向,用“下”的形状表示向下的方向等。
指事文字的特点是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联不再是形状上的相似,而是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来。
3. 会意文字阶段会意文字是汉字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100年的周朝时期。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将两个或多个象形符号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例如,用“木”和“林”组合在一起表示“森林”,用“火”和“山”组合在一起表示“灾难”等。
会意文字的特点是通过组合象形符号来表达更加复杂的意义。
4. 形声文字阶段形声文字是汉字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大约出现在公元前8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一个字的形状来表示意义的“意符”,同时加上另一个字的发音来表示意义的“声符”。
例如,用“木”作为意符,加上“本”的发音作为声符,表示“树”的意义。
形声文字的特点是形状和发音的结合,既保留了象形文字的形象性,又增加了表达能力。
5. 简化字阶段简化字是汉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大约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
在这个阶段,为了提高汉字的识别和书写效率,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字形简化改革。
例如,将“髟”简化为“发”,将“飠”简化为“饣”等。
简化字的特点是字形简洁,书写简便,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和批评。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体系,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瑰宝。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华夏族先民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记录生活和交流信息。
最早的汉字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这些文字形状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或概念有直接的关联。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为表意文字,并发展出了许多字形和字义。
二、汉字的演变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式,主要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甲骨文的字形复杂,结构繁复,但仍保留了一定的象形特点。
2. 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甲骨文的发展阶段,出现在青铜器上。
金文字形逐渐简化,结构更加规范,开始出现了一些象形转化为指事字的现象。
3. 篆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篆书是秦朝时期的字体,用于刻制印章和铭文。
篆书字形规整,结构简洁,标志着汉字从象形文字向表意文字的转变。
4. 隶书时期(公元2世纪-公元3世纪):隶书是秦汉时期的字体,用于书写官方文书和文件。
隶书字形规范统一,笔画结构清晰,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5.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6世纪):楷书是汉字的标准字体,用于书写文稿和书籍。
楷书字形规范美观,笔画结构平衡,成为后来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汉字的发展1. 汉字的传播:汉字最早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文字。
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扩大,汉字还传入了东南亚和中亚地区。
2. 汉字的演变:汉字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各地语言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字形和读音。
例如,日本的汉字发展为“假名”和“片假名”,韩国的汉字发展为“谚文”。
3. 汉字的现代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逐渐数字化和电子化,出现了汉字输入法和汉字字库等工具,方便了人们的日常使用。
四、汉字的重要性1. 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汉字的学习和传承,人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汉字的发展过程

汉字的发展过程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符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最早的象形文字到今天的简化字,汉字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了许多变化。
以下是汉字发展过程的详细介绍。
1. 象形文字阶段(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00年)在这个阶段,汉字的形状与所代表的事物或者概念有直接的联系。
例如,“人”字就像一个站立的人,表示人类;“山”字就像一个小山丘,表示山的形状。
这些象形文字的形态与实际物体的形状相似,易于理解和记忆。
2. 指事文字阶段(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500年)在这个阶段,汉字的形态开始与所代表的事物或者概念的含义有一定的联系,但形状与实际物体的形状再也不直接相关。
例如,“上”字表示向上的方向;“下”字表示向下的方向。
这些字形的演变使得汉字的表达更加抽象,但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3. 形声文字阶段(公元前500年-公元前200年)在这个阶段,汉字的形态开始结合了象形和指事两种形式,形成为了形声文字。
形声文字由“形”和“声”两个部份组成,其中“形”部份表示字的意义,而“声”部份表示字的音。
例如,“木”字的“木”部份表示木材的意义,而“目”部份表示字的音。
这种形声文字的发展使得汉字的表达更加丰富和灵便。
4. 转注文字阶段(公元前200年-公元前200年)在这个阶段,汉字的形态开始趋向于简化和规范化。
为了方便书写和阅读,一些复杂的字形被简化为更简单的形式。
例如,“食”字的原始形态是“飠”,但后来被简化为“食”。
这种转注文字的发展使得汉字的书写更加高效和统一。
5. 简化字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这个阶段,为了提高汉字的识别和书写效率,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字简化改革。
许多复杂的字形被简化为更简单的形式,例如,“觀”字被简化为“观”。
这些简化字的引入使得汉字的学习和使用更加便捷,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和讨论。
总结起来,汉字的发展过程经历了象形文字、指事文字、形声文字、转注文字和简化字五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对汉字的形态和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汉字成为了一个独特而丰富的文字体系。
200字概述汉语的形成和发展

概述:1. 古代汉语的形成-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古代汉语的语音和语法特点2. 汉语的早期发展- 汉字文字的普及- 文言文的形成与发展3. 现代汉语的演变- 白话文的兴起- 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4. 汉语的地区和方言差异- 普通话的推广与影响- 各地方言的传承和发展正文: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古代汉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语言体系的形成经历了多次演变和整合。
汉语的发展早期受到古代文字的影响,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对古代汉语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汉语的语音和语法特点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奠定了汉语语言体系的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语逐渐走向繁荣。
汉字文字的普及使得汉语成为我国最主要的书面语言,文言文的形成与发展也对汉语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汉语的演变过程中,白话文的兴起对汉语语言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使得汉语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统一和规范,促进了汉语的发展和传播。
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地区和方言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普通话的推广与影响使得汉语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但各地方言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不同地区的方言在词汇、发音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也是汉语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结: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古代汉语的形成到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和地方方言的发展,汉语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展现着其博大精深的魅力。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汉语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世界语言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汉语作为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形成和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上千年的时间里,汉语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体系。
在这个进程中,汉语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多种影响,包括文字起源和演变、古代汉语的语音和语法特点、汉字文字的普及、文言文的形成与发展、白话文的兴起、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等方面。
汉字的产生、特点及演变过程

让知识带有温度。
汉字的产生、特点及演变过程一、汉字的产生及特点(一)汉字的产生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书写符号系统。
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久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制造出来的。
远古人民不满足于口头交际,于是开头画画、结绳记事,后来在画画、结绳记事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文字。
(二)汉字的特点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例如英文、俄文;另一类是表意文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汉字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由不同笔画构成)来记录汉语的。
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的特点。
二、汉字形体的演化过程(一)汉字形体的演化汉字在历史上浮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被称为“汉字七体”。
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金文主要是指通行于西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篆书有大篆、小篆的区分。
小篆又名“秦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化而成的,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隶书有秦隶、汉隶两种。
秦隶是产生于秦代的隶书。
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化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楷书是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的一种字体。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
今草产生于东汉末。
狂草产生于唐代。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向来运用至今。
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汉字七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草书行书(商)(周)(秦)(汉)(汉末)七种字体对比及演化过程暗示图:(二)现行汉字的形体现行汉字常常运用的是楷书、行书,在文物古迹、印章、对联、匾额及文章的标题等特别场合,有时也运用草书、隶书、篆书或金文、甲骨文,至于书法艺术作品,各种形体都可能运用。
从形成的手段来看,现行汉字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分。
1.印刷体,其常用的有下列几种变体: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
2.手写体,指用手执笔直接写成的汉字。
按照运用的工具的不同,手写体可以分成软笔字和硬笔字两类。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简化字体。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们在兽皮、骨头等上面刻画出象形图案,用来记录生活中的事物和经验。
这些图案逐渐演变成了最早的象形文字,比如“日”字就是太阳的形状,而“人”字则代表人的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将象形文字进行简化,以便更方便地书写。
这就是象形文字向指事字的转变。
指事字是用最简单的线条表示事物的特征,例如“上”字用一条竖线表示高度,表示在上方。
这种简化的方式大大提高了书写的效率。
二、汉字的演变与发展1. 象形文字的演变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人们开始使用会意字,即通过组合象形文字来表示新的含义。
例如,“木”和“子”组合在一起就表示“林”,表示多棵树木的集合。
这种方式使得汉字的表达能力更加丰富。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摒弃了象形文字的形状,而是将其简化成更加易于书写的形式。
这就是汉字的形态演变过程。
例如,“马”字的早期形态是一个马的全身图案,而现代的“马”字则只保留了马的头部特征。
2. 汉字的结构特点汉字的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字形、字义和字音三个方面。
字形是指汉字的外形特征,字义是指汉字所代表的含义,字音是指汉字所对应的发音。
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汉字的完整表达。
汉字的字形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结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和假借字。
每一种结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3. 汉字的简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了提高汉字的书写效率,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了汉字的简化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汉字的繁体字被简化为简体字,大大减少了书写的繁琐程度。
然而,汉字的简化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简化字破坏了汉字的美感和文化传承,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简化字提高了汉字的实用性和普及程度。
中文基础知识

中文基础知识中文作为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学习和使用中文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文基础知识,包括中文的起源和发展、拼音系统、汉字的基本构造以及汉字的学习方法。
一、中文的起源和发展中文,也称汉语,是一种属于汉藏语系的语言。
中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在演变的过程中,中文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善的语言体系,包括声调、词序和词汇等方面。
二、拼音系统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中文,中国推出了拼音系统。
拼音是用拉丁字母表达汉字的读音,是学习中文的第一步。
拼音系统采用了四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用来标示汉字的发音。
拼音系统也有一些特殊的规则和标记,如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声调符号和音节拆分等。
掌握拼音系统对于准确念读和书写中文是至关重要的。
三、汉字的基本构造汉字是中文的独特符号,也是中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基本构造包括部首和字形,掌握这些构造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汉字。
部首是汉字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功能。
部首可以用来归纳和分类汉字,也可以帮助理解和解释汉字的意义。
常见的部首有人、木、水、火等。
字形指的是汉字的外形和结构。
字形可以分为笔画和偏旁部首。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线条,按照一定的书写顺序和方向进行书写。
偏旁部首是汉字结构的一部分,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汉字。
四、汉字的学习方法学习汉字是学习中文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汉字学习方法:1. 创造联想和记忆法:将汉字和相关的事物进行关联,通过联想和记忆的方式帮助记忆。
例如,“人”字形状像一个人,可以联想到人类。
2. 刻意练习和频繁使用:通过不断的练习和使用汉字,加深对汉字的记忆和理解。
可以通过写汉字、读课文和阅读中文文章等方式进行练习。
3. 学习常见字和词组:先从常见的字和词组入手,逐步扩大词汇量。
常见字和词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经常出现,掌握了这些可以增加对中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是中国文字的代表,被广泛应用于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和地区。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的过程,它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也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远古时期龙骨或象骨上刻画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
而金文则是青铜器上所刻的文字,其出现标志着汉字的形状和结构的初步形成。
在经过长期演变和发展后,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开始,逐渐转变为具有表意和表音功能的形声文字。
二、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千变万化的过程。
最初的汉字主要通过图像来表达事物的含义,例如人、山、水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汉字逐渐发展出会意、形声和转注等构字法。
会意是通过结合多个象形字来表示抽象概念的方法,形声则是通过一个字的声音部分和形状部分来表示意义的方法,转注是一种注音法,通过在旁边加上表示音的符号来表示发音。
这些构字法的应用丰富了汉字的形态和功能,使其更加适应了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
三、汉字的发展随着汉字的传播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它逐渐成为东亚地区主要的文字系统之一。
汉字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中华文化的辐射和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影响了许多邻近国家和地区的文字系统。
从最早的越南字母到后来的日本汉字和韩国汉字,都受到了汉字的深刻影响。
同时,汉字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到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等领域,为人们的交流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工具。
结语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展示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深度。
它不仅具有凝练的形态美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还承载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智慧和积淀。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自豪并善于传承汉字文化,让这一宝贵的遗产继续璀璨辉煌。
同时,我们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世界各国一起分享和探索汉字的魅力,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中国史前时期。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最早的汉字出现在中国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这些最早的汉字被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的诞生,它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汉字的演变与发展1. 金文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汉字进入了金文时期。
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它的形状更加规整和统一,与甲骨文相比,更具有书法特色。
金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的进一步发展和规范化。
2. 篆书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汉字进入了篆书时期。
篆书是刻在印章上的文字,它的形状更加简洁和规范,每个字的笔画结构更加明确。
篆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写形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3. 隶书时期: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汉字进入了隶书时期。
隶书是官府和文人学士所使用的文字,它的形状更加工整和规范,每个字的笔画结构更加规范和统一。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写形式的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
4. 楷书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公元10世纪,汉字进入了楷书时期。
楷书是书法家所使用的文字,它的形状更加工整、规范和美观,每个字的笔画结构更加规范和统一。
楷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写形式的极致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汉字的特点与优势汉字作为一种文字系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的表意能力:汉字的表意能力非常丰富,一个字可以包含丰富的意义和信息。
这使得汉字成为一种非常适合表达复杂概念和思想的文字系统。
2. 独特的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汉字为基础,通过不同的书写风格和技巧,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汉字书法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的样貌。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
最早的汉字是由古人通过对自然界事物的观察和模仿而创造出来的。
例如,“日”字就是由太阳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的象形意义就是太阳。
古代人们通过将这些象形符号组合起来,表达出更加复杂的意思。
二、汉字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为更加简化和规范的形式。
最早的汉字是由许多笔画组成的,而且形状比较复杂。
后来,人们开始进行汉字的简化,将一些复杂的字形简化为更加容易书写的形式。
例如,“人”字的早期形状是一个人的侧面,后来演变为现在的“亻”字形。
随着汉字的演变,还出现了一些注音符号,用于标注汉字的读音。
这些注音符号在古代的字典和注释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研究古代文献和发展汉字的规范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汉字的发展汉字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的样貌。
在中国历史上,汉字的发展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
例如,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推行小篆,使得汉字的书写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文化传统,如书法艺术和字学研究。
书法艺术是通过用毛笔书写汉字,以表达美感和意境的一种艺术形式。
字学研究则是对汉字的形态、结构和意义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现代汉字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汉字的简化,二是汉字的标准化。
汉字的简化是为了提高汉字的书写速度和便捷性,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掌握和使用汉字。
汉字的标准化则是为了统一汉字的书写和使用规范,提高汉字的传播和交流效果。
总结起来,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汉字的使用方式可能会发生改变,但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将永远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文字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彩的过程,通过对其历史和演变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代的甲骨上,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宗教活动。
1.2 金文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甲骨文逐渐演变为金文,形成了更加规范的字形和结构。
1.3 汉字的形成:汉字是在秦朝统一文字后形成的,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了现代汉字的基础。
二、汉字的发展2.1 汉字的传播:汉字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传播到各地,逐渐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文字之一。
2.2 汉字的改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汉字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简化,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2.3 汉字的保护:汉字是中国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汉字的保护力度,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三、汉字的特点3.1 汉字的象形性:汉字的字形大多来源于实物的形状,具有一定的象形性,便于记忆和理解。
3.2 汉字的独特性: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发音,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符号。
3.3 汉字的多音性:汉字是一种多音字体系,一个字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发音和意义,增加了汉字的表现力和魅力。
四、汉字的影响4.1 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4.2 国际交流: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也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4.3 教育普及:汉字是中国的主要文字系统,对中国人的教育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成为了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汉字的未来5.1 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也在不断地与新技术相结合,推动了汉字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5.2 文化传承: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贡献。
上古语言到现代汉语的演变

上古语言到现代汉语的演变摘要:1.上古语言的起源和发展2.古代汉语的形成和演变3.现代汉语的确立和发展4.上古语言到现代汉语的演变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正文:一、上古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上古语言是指距今约5000 年前的语言,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
上古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为我国丰富多彩的汉语方言奠定了基础。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上古语言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当时已有基本的语言体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
二、古代汉语的形成和演变古代汉语是指从商朝甲骨文开始,到秦朝统一六国后的语言。
在这个时期,汉字逐渐形成,语言和文字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古代汉语的演变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如西周时期的诗经、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等,这些阶段的语言风格各具特色,为古代汉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汉语的确立和发展现代汉语是指从20 世纪初开始,以普通话为代表的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从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开始,西方的语言、文化逐渐传入我国,对我国传统汉语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白话文为代表的现代汉语逐渐取代了文言文,成为主流语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话作为我国的官方语言,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四、上古语言到现代汉语的演变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上古语言到现代汉语的演变,不仅体现了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还对我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文化角度看,汉语的演变推动了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从社会角度看,汉语的演变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国家统一,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
总之,从上古语言到现代汉语的演变,不仅是一个语言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成长的历史。
汉语的四个阶段

汉语的四个阶段一、古汉语的诞生与演变古汉语是汉语发展的最早阶段,大约诞生于公元前14世纪左右。
古汉语的词汇较少,语法结构简单,以单音节词为主,表达方式较为直接。
古代文献中的《诗经》、《尚书》等都是古汉语的典型代表。
古汉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汉朝时期逐渐形成了标准的书面语言。
这个时期的汉语词汇丰富多样,语法结构趋于复杂,出现了一些多音节词。
同时,汉字的发明与使用也为古汉语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中古汉语的繁荣与变革中古汉语是指公元3至10世纪之间的汉语阶段。
这个时期,汉语词汇进一步增多,语法结构逐渐趋于丰富和复杂。
同时,中古汉语的语音也有所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声调和音变规律。
在唐朝时期,中古汉语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的官方语言和文学语言。
唐诗与唐赋等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为中古汉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佛教的传入也带来了大量梵文借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三、现代汉语的规范与推广现代汉语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形成的汉语阶段。
这个阶段,汉语词汇进一步扩大,语法结构变得更加丰富和规范。
同时,现代汉语的语音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普通话的声调规律和音变规律等。
在现代汉语的发展中,普通话作为标准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被广泛推广和使用。
普通话的规范化对于提高汉语的通用性和标准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现代汉语的推广和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
四、当代汉语的多样与变革当代汉语是指从20世纪末到现在的汉语阶段。
这个阶段,汉语词汇进一步增加,语法结构也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汉语也不断吸收外来词汇和表达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当代汉语的发展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和使用汉语,使得汉语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国际语言之一。
同时,网络和新媒体的兴起也为汉语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汉语经历了古汉语、中古汉语、现代汉语和当代汉语四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为汉语的繁荣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普通话的历史与发展

普通话的历史与发展普通话是现代中国的官方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汉语的起源开始,探讨普通话的历史和发展。
1. 古代汉语的起源古代汉语是普通话的前身,它起源于公元前3千多年的甲骨文时期。
当时的汉族先民通过刻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来记录生活和通信。
这些文字逐渐发展成为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金文和篆文,成为古代汉语的起点。
2. 演变为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汉语逐渐发展为具有丰富语法和词汇的语言。
它经历了秦汉时期的一个重要阶段,当时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推行了统一的文字和语言。
随着汉朝的兴衰,古代汉语逐渐形成了多个方言和口音,各地方言的差异慢慢增大。
3. 现代汉语的统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统一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在清朝时期,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交流的便利,清朝实行了官话政策,普通话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
然而,在这个时期,普通话还没有广泛应用于民众之间的交流。
4. 新中国的语言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国家的统一和提高文盲率,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广普通话。
1955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汉字改革的决议》,规定全国普遍使用普通话作为语言,这一决策标志着普通话的正式推广。
5. 普及与标准化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使用普通话。
普通话的标准也逐渐确立,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56年颁布了《普通话声母表》和《普通话韵母表》,标准化了普通话的发音。
6. 当代普通话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了一些变化。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普通话的学习和交流更加便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同时,普通话也受到了外来语词汇的影响,开始出现了一些新词汇和短语。
7. 普通话的全球影响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普通话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汉语列为外语学习的重点,普通话教学逐渐普及到了世界范围。
汉字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衡阳师院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15
B、字数方面的变化
表面看来,保存在不同时代字书中的汉字数量在不断增加,
如:
公元2世纪《说文解字》
9353(10516)
公元6世纪《玉篇》
衡阳师院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4
(二)八卦说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 (中断)、坎(中满)、兑(上缺)、巽(下缺) 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古文天字;,古文地字;,古文火字;,古文水字;,古 文风字; ,古文雷字;,古文山字;,古文泽字。(《易 纬·乾凿度》)
衡阳师院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9
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上几种最古老的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古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 美洲的玛雅文字 古代中国的甲骨文、金文等 图绘性都很强,表明它们与图画之间有一种渊源关系。 结合出土材料和传说故事来看: 《太平御览》卷九七引《世本》:“敤(ke3)首作画。” 《世本·作篇》说:“史皇作图,仓颉作书。” 《左传·昭公十七年》云:“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 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公氏以水纪, 故为水师而水名。太嗥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宋代郑樵说:“书与画同出,六书也者皆象形之变。” 汉字应该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
衡阳师院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11
*判定汉字由图画演变成为汉字的三个条件:
(1)文字画被拆分成表意明确且构图相对稳定的单个图形; (2)这种稳定的图形与语言中某一单位的音义建立起对应 关系; (3)这种表示一定音义关系的符号可以按语言的线性序列 加以组合,而作为符号的音义关系不变。
汉字从开始产生到形成体系,同样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大 体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个别符号的创造。 第二阶段是约定俗成的原始文字。 第三阶段是经过统一整理的成体系的文字。
汉语历史发展

汉语历史发展
汉语历史发展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汉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和发展。
1. 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汉语的文字表现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商朝时期的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殷墟文字,经过演变和简化,最终演变成现代的汉字形态。
2. 汉语的演变
汉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
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汉语的结构、语法和词汇都发生了变化。
在唐宋时期,标准汉语逐渐形成,它成为了文学和书面语的规范。
3. 汉语的方言
汉语是一种多方言的语言,不同的地区和社会群体使用的汉语存在差异。
普通话是官方语言,是一种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标准汉语。
除了普通话,还有其他的方言例如广州话和上海话等。
4. 汉字的文化意义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
许多汉字和汉字组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例如“福”字、
“龙”字等。
汉字不仅被用于书写汉语,也被广泛应用于艺术、文化、设计等领域。
总而言之,汉语的历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它从汉字的起源
到方言的形成,再到文化意义的沉淀,每个阶段都对汉语的发展起到
了积极的影响。
现代汉语的发展依然在不断进行,未来汉语的发展方
向和走向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和探索。
简述汉语的形成

简述汉语的形成
汉语是指汉民族使用和发展起来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大的语言之一。
汉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族人民的使用和演化。
汉语的形成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
古汉语是汉字的起源,最早形成于约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和西周时期,这些文字主要以
象形、指事和会意为主,用于书写甲骨文和金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越来越繁多和复杂,同时同一个字的意思和发音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
到了汉朝时期,形成了古典汉语,这一时期的文字主要以文章、诗歌和经典著作为主,具有较为规范的语法结构和发音特点。
古典汉语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
进入了现代汉语时期,汉语逐渐演化为现代汉语,这一时期的汉语主要以口语为基础,在语法和发音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现代汉语成为了现代中国的官方语言,广泛地用于日常交流、教育、商务和媒体等各个领域。
汉语的形成还受到了外来语的影响,尤其是近代以来外国文化和科技的引进。
在这一过程中,汉字的发音和意义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也引入了很多新的词汇。
总体来说,汉语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演化过程,受到了历史、文化和外来语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汉语的形成反映了
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世界上的其他民族提供了一种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途径。
中国汉语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汉语史知识点总结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今天的汉语体系。
在汉语史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就汉语史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
一、古代汉语的起源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商周时期。
在商周时期,中国的文字系统逐渐形成,汉语也开始慢慢地发展起来。
最早的汉语文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用来记录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金文则是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青铜器上,用来记录当时的礼制、文字、音乐等方面的信息。
在战国时期,古代汉语开始进入成熟期,文字系统也逐渐完善起来。
在战国时期,古代汉语逐渐形成了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
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后,书面语逐渐取代了口头语成为了官方语言,古代汉语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汉字的发展汉字是汉语文字的基本元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汉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这是最早的汉字形式。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规范了汉字的书写规则,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从此以后,汉字逐渐成为了中国的官方文字,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标志。
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了解。
比如,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不同的字体形成了不同的书体,如楷书、行书、草书等,每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另外,汉字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这些文化对汉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汉语的发音问题汉语的发音问题一直是学习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等都是汉语发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汉语时期,汉语的发音规则主要由天然的发展而来,没有明确的体系。
而在宋代,有人提出了“等韵”的说法,认为汉语的韵母有等级之分,这是中国语音学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
中文进化史

中文进化史一、文字起源中文,又称汉字,起源于数千年前,由原始的图画文字演变而来。
最初的汉字是象形文字,如“日”、“月”、“山”等,这些字形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发展成为音节文字,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具有表音、表意双重功能。
二、字体演变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等多种形式。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用于占卜和记录;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用于记录重要事件;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标准字体,具有匀称、规整的特点;隶书是汉代流行的字体,以撇、捺等笔画的变化为特点;草书则以简洁、快速的书写风格著称;楷书是现代通用的标准字体,具有工整、易读的特点。
三、语言结构中文的语言结构非常独特。
首先,中文是一种孤立语,词语的顺序和形态变化对于表达意思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中文具有丰富的词语和成语,这些词语和成语的含义往往需要根据其上下文和语境进行理解。
此外,中文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等变化相对较少。
四、文学流变中文文学的发展源远流长。
古代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不断演变,产生了大量的经典作品。
例如,《诗经》、《楚辞》、《左传》、《史记》等都是古代文学的代表作。
现代的中文文学则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形式,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五、社会文化影响中文作为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中文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和传承工具,通过文字和语言,中国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其次,中文也是中国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文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使用也对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国际化进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交流的增多,中文的国际化进程也逐渐加快。
世界各地开设了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和中文课程,学习中文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中文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会议和文件中,成为全球化的重要语言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古汉语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音上,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语音 系统形成;平、上、去、入四声形成;轻唇音
产生;舌上音产生;庄组声母和章组声母合并; 大量古入声字(长入)变为阴声(去声)。 (2)词汇上,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复音词大 量增加;有了一定数量的外语借词。
(3)语法上,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动 词时体系统开始出现;系词“是”和新的 判断句广泛应用;否定句、疑问句的代词 宾语普遍移到动词后面;用“被”表示的 被动句出现;用“将”和“把”表示的处 置式产生;“动词+否定副词+动词”式的 反复问句产生。 (4)出现文言和白话两种书面语言。模仿上 古汉语的文言占有统治地位,同时,反映 口语的白话开始形成,并在变文、语录中 广泛应用。
(2)词汇上,由于白话文学普遍传播,口语词汇(包括方言词 汇)大量进入文学语言;中期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吸收了 大量外来词,并根据外来的概念创造了大量新词。
(3)语法上,时体助词“着”、“了”的用法进一步固定; 开始貌、继续貌、短时貌先后产生;结构助词“地”、“的” 普遍使用;新的语气词系统形成。
牙音:
见[k] 溪[k‘]
群[g] 疑[ŋ]
喉音:
影[o] 晓[x] 匣[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日[ ]
古无轻唇
• 钱大昕作《古无轻唇音》中提出“凡轻 唇之音,古皆为重唇。”这就是“古无 轻唇”说,指两汉以前没有唇齿擦音。 中古三十六字母唇音有帮滂並明、非敷 奉微8个声母,前4个称重唇音,后4个称 轻唇音(即唇齿塞擦或擦音)。钱氏认为 上古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读非 敷奉微4母的那些字,在上古分别读作重 唇音帮滂並明4母。
娘日归泥
• 章太炎作《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考明 古音没有“娘、日”二纽,后世读“娘、 日”二纽的那些字,上古都读“泥”纽。 这就是“娘日归泥”说,指两汉以前没有 舌尖后鼻音和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舌头 音有泥母,舌上音有娘母,半齿音有日母 ,章氏认为上古没有娘母(舌尖后鼻音)和 日母(舌尖后擦音),中古读娘日两母的字 ,在上古一律读作泥母。
壹 汉语的历史分期 贰 古声母的研究 叁 古韵母的研究 肆 古声调研究 伍 汉字的发展
上古声母的研究
上古声母系统,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学者 们对上古声母的研究比上古韵部的研究晚得多, 成就也小得多。主要原因是可供声母研究的文 献资料太少。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
1.谐声偏旁。谐声偏旁是考求上古韵部的依据之 一,例如,“扮”从“分”声;“悲”从“非” 声,由此可以推知“扮”跟“分”、“悲”跟 “非”的声母相同。 2.异文。异文是同一种语言材料而文字写法不同 的情况。例如:“匍匐”,《谷风》篇写作“匍 匐”,《礼记·檀弓》写作“扶服”,《左 传·昭公十三年》又写作“蒲伏”。由此可以推 知“匍”、“扶”、“蒲”的声母相同。 3.反切。同一个被切字而其反切上字不同。例如 《诗经·大雅·云汉》“蕴隆虫虫”中的“虫”, 《经典释文》记载有两个反切:直忠反和徒冬反, 可见,“虫”、“直”和“徒”的声母应该相同。
• 他举的例证很多,如:“古读‘瑗(yuan4)’(属喻 三母)如奂,《春秋》左氏经襄二十七年‘陈孔奂 ’,公羊作‘陈孔瑷’。按:奂,胡玩切(玩字中 古读去声),匣母。古读瑗如环,《春秋》襄十七 年‘齐侯环卒’,公羊作‘齐侯瑗’。环,匣母。 ”“古读余(属喻四母)如荼,《易·升》‘来徐徐 ’,《释文》‘子夏作荼荼,翟同,音图,王肃作 余余。’按:荼,宅加切,澄母,又同都切,定母 。澄定二母古音非类隔也。”
• 中古三十六字母正齿音“照穿床审”四母,经陈 澧等学者研究,认为这四个声母在中古当分为照 二(舌叶塞擦音)和照三(舌面前塞擦音)两组,照三 组用“章昌船书”(也用“照穿床审”)表示,照 二组用“庄初崇生”表示,黄氏认为中古照二组 在上古与精组“精清从心”(舌尖前塞擦音)同类 ,中古照三组在上古与舌上音“知彻澄”同类。 黄氏赞同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舌上,那么“照三归 知”实际上就是照三归舌头音端透定(舌尖中塞音 )。
1.上古期 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3世纪,即 商、周、秦、汉时期。其中商是上古前期,周 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这一时期的 汉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语音上,没有轻唇音;没有舌上音;前期 和中期没有庄组声母;阴、阳、入三类韵母配
合整齐;声调分平、入两大类,又各按音高和 音长分为两类,没有去声。
• 钱大昕、章太炎、曾运乾考证古声纽的材料 ,主要是根据古籍中的异文、形声字的谐声 偏旁以及声训、假借、读若、直音、重文、 反切等现象。
• 黄侃又利用了“连字”、“对字”等材料。
关于复辅音问题
有一些学者认为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复辅音声 母,英国人伊特金斯(Edkins)、瑞典著名汉学家高 本汉、中国学者林语堂、董同龢、吴其昌、陆志 韦、严学宭等。但还没有得到学界的普遍承认。 不过现在许多学者认为在上古汉语里有几个复辅 音声母是完全可能的。
• 章氏也举出了大量例证,如章氏说:“ 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 ,‘涅而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 日泥音同也。”又说“古音‘任’同‘ 男”’,“古音‘而’同‘耐’、‘能 ’,在泥纽也。”又说“仲尼”《夏堪 碑》作“仲泥”,足证今音尼声之字古 音皆如泥,“有泥纽无娘纽也”。又说 :“‘女’之音展转为‘乃’,有泥纽
钱氏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匍匐”又 可以写作“扶服”,地名“文水”即“门 水”,《论语》“子贡方人”的“方人” 即是“谤人”,古书中的“毋”即是“莫 ”,“封”即是“邦”,“妃”读如“配 ”,等等,“扶、文、方、毋、封、妃” 等字,在中古读轻唇,钱氏认为这些字在 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重唇音。
古无舌上
4.读若。读若是反切产生以前的注音方法, 因而能够反映出古人的读音。例如:“扮,
从手,分声。读若粉。”从而可以推知“扮” 与“粉”的声母相同。
5.声训。声训的特点是“同声为训”,即用 来解释的字与被解释的字读音相同或者相近。
例如:“邦,封也。”(《释名·释州国》)
从声母的角度考察,“邦”与“封”的声母 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 6.现代方言。方言口语中往往保存着古音, 可以用来考证上古的声母。
4.现代期 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以北京 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 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 同语(普通话)最后形成。
汉语在上述各个发展阶段中,语音、词汇、 语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语言的变化不是 通过突变,而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 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而实现的;同时一种语 言现象从开始出现到普遍应用,往往要经历 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因此汉语史的分期不 是绝对的,很难确定出一个分期明确的日期。 每一阶段形成前都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 有的过渡期其至可以长达二三百年。某一阶 段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可能在上一阶段已 经出现。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 曾运乾作《喻母古读考》,又考明“喻”母三等 字(称“于”母)上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四等字 (仍称“喻”母)上古隶舌声“定”母。这就是“喻 三归匣”“喻四归定”说,指中古喻母在两汉以 前分别属于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后擦音。中古三十 六字母喉音喻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实际 上是两个声母,一为喻三,一为喻四。曾氏认为 中古喻三在上古与匣母(舌尖后擦音)同类,中古喻 四在上古与定母(舌尖中塞音)同类。
壹 汉语的历史分期 贰 古声母的研究 叁 古韵母的研究 肆 古声调研究 伍 汉字的发展
汉语的历史分期
如何给汉语发展史分期,主要有两种看法, 依据两种标准。
吕叔湘先生根据“文言”和“白话”两种 书面语言的出现和使用情况,以晚唐五代为界, 将汉语发展史分为古代和近代两大阶段。
王力先生原则上不同意以文体的转变作为汉语 史分期的标准。因为“文体的转变不等于全民 语言的转变。”“必须从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 去定出语言历史分期。”就语音、词汇、语法 三个方面看,“应该以语法作为主要的根 据。”“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是语言特点的本质。而语法结构比基本词汇变 化得更慢。如果语法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就可以证明语言的质变了。语音和语法有密切 关系,语音的演变也可以作为分期的标准。” 我们主要参照王先生的观点,将汉语史分为四 个时期。
3.近代期 从公元13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即元、明、清时 期。元代是近代前期,明清是近代中期,鸦片战争至“五四” 运动是近代后期。这一时期汉语的特点是:
(1)语音上,浊音声母清化;舌上音和正齿音合并,并变为 卷舌声母;后期尖团音逐渐相混;韵部系统简化,[-m]尾消 失,并入[-n]尾;入声消失,并入平、上、去三声;平声分 阴、阳两类。
上古声母拟音表
唇音:
帮[p] 滂[p‘] 並[b] 明[m]
舌头音:
端[t] 透[t‘] 定[d] 喻[ ] 泥[n] 来[l]
舌上音:
章[ ] 昌[ ] 船[ ] 书[ɕ] 禅[ʑ]
齿头音:
精[ts] 清[ts‘]
从[dz] 心[s] 邪[z]
正齿音:
庄[ ] 初[ ‘]
崇[ʤ] 生[ʃ] 俟[ ]
• 钱大昕在《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中提出:“古 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 ,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 定’无异。”这就是“古无舌上”说,指两汉以 前没有舌面前塞音。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音有端透 定泥、知彻澄娘8个声母,前4母称舌头音,后4 母称舌上音(即舌面前塞音)。钱氏认为上古没有 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在上 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
王力先生早先把上古声母分为28个,在他的《汉 语史稿》中又列为32个声母,在《汉语语音史》里 又把上古声母分为33个。32个声母与28个声母的区 别就是对中古照二组庄初崇生4母如何处理。32个 声母,是把庄初崇生独立出来,单立一类;28个声 母,是把“庄初崇生”归并到“精清从心”里边去 了。33个声母,是在齿音增加了 1个俟母。下面是 王力《汉语史稿》(1980年修订本)中的上古6类 32 个声母及其拟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