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中大肠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讲义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大纲要求: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共20穴,考9穴)要点: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肩髃、扶突、迎香一、大肠经循行:起于食指端之商阳穴→沿上肢外侧前侧上行(阳明在前)→经肩峰,上行走背后之大椎穴(六阳经汇聚处)→入缺盆,络肺→下行过膈,属大肠。
支脉:经缺盆上行,入下齿。
左脉右行,右脉左行,止于迎香穴二、主治概要主治范围具体病症原理头面五官病头痛,鼻衄,齿痛,咽喉肿痛,口眼喎斜,耳聋走下齿故治齿痛---经络所行,主治所及的体现神志病昏迷,癫狂走头,故治神志病热病发热、热病汗出曲池为泻热必用穴肠腑病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对应的脏腑为大肠,自然治疗肠胃病皮肤病风疹、湿疹、瘾疹、痤疮,荨麻疹肺主皮毛大肠与肺表里,故治皮肤病经脉循行部位之其他病证手臂、肩部酸痛麻木,上肢不遂经络所行,主治所及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1.商阳井穴【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主治】①热病、昏迷②耳聋、青盲、咽喉肿痛、颐颔肿,齿痛等五官病证③手指麻木【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2.合谷原穴,四总穴【定位】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合谷穴主治】①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口喎、鼻衄、耳聋、痄腮等头面五官病证;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③热病;④无汗或多汗;⑤经闭、滞产、月经不调、痛经、胎衣不下、恶露不止、乳少等妇科病证;⑥上肢疼痛、不遂;⑦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皮肤科病证;⑧小儿惊风,痉证;⑨腹痛、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⑩牙拔出术甲状腺手木等面口五官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
【操作】直刺0.5-1.0寸。
孕妇不宜针。
3.阳溪经穴【定位】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简便取穴:拇指上翘,所形成的凹陷)【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②手腕痛、手指拘急。
【操作】直刺0.5~0.8寸4.偏历络穴【定位】在前臂,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处。
大肠经脉腧穴主治要点辅修课件
合谷文献摘要
1.天星十一穴之一: 2.《标幽赋》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3.《席弘赋》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 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三阴交。 4.《杂病十一穴》头风头痛与牙疼,合谷三间两穴寻。 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
总穴歌
徐氏《针灸大全》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原,(四关穴之一),主治:清热解表 明目聪耳、镇痛 镇静:
头面五官诸 症 热病 恶寒发热、 喉痹、目赤 肿痛、齿痛 头痛、牙关 紧闭 皮肤 疔疮 脏腑 便秘 循经所过 痄腮、颈 肿、
痛症
腹痛、滞 痛及活动 产、闭经、 不利,口 眼歪斜
神志 营卫不和 其他
癫狂、眩晕、耳聋、——配太冲合称“四关” 瘾疹 无汗,多汗,针麻镇痛
6. 经脉循行所过外经病症:
灸刺注意
1.合谷配三阴交,孕妇慎用 2.不可深刺:巨骨 3.关节处穴不直接灸 4.扶突:避开颈动脉进针,不可过深;一 般不用电针,防止引发迷走神经反应。
*扶突LI18
主治: 1.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 2. 瘰疬,气瘿。
刺灸法: 直刺0.3~0.5寸,防伤颈A 。可灸。
*迎香 Yingxiao LI20
属性:手足阳明会穴 主治: 1. 鼻病:鼻塞,不闻香臭, 鼻衄,鼻息肉,鼻渊, 2. 面口病: 口眼歪斜,面痒, 面浮肿。 3.胆道蛔虫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斜刺 0.3~0.5寸,可灸。
配伍: 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 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配列缺,为原络配穴法。 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 头痛,眩晕,高血压。 配风池、大椎,有清热凉血,截疟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 疹,疔疮,疟疾。 配三阴交,有调经活血催产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 滞产。 配复溜:《针灸大成》云:“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少汗 先补合谷,次泻复溜。” 《玉龙歌》云:“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
手阳明大肠经
小结
2. 取穴要点
7寸取臂臑。
小结
3.主治要点 头面五官病 : 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头痛,鼻衄。 热病: 身热,热病无汗,多汗。 外经病:瘰疬,肩臂痛,上肢不遂。 4.特殊作用
二、手阳明大肠经
仿明大肠 经彩图
(一)手阳明
大肠经组成
经脉 络脉 经别 经筋 皮部
(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
起于手(食指桡侧) 循行于上肢外侧前缘 止于头(对侧鼻旁) 属大肠络肺
(三)原文要点
“入下齿”
特色 名词解释 髃骨 柱骨之会上
“左之右,右之 左,上夹鼻孔”
肩峰部
指大椎穴
2、外感表证。 3、汗证。 4、闭经、滞产。
偏历 ●
属性:络穴 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腕
横纹上3寸。 解剖: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
神经的浅支,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1、水肿
2、腹部胀满
曲池
属性: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外
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 点。
解剖:桡返动脉,深部为桡桡神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 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
解剖:旋肱后动静脉,锁 骨上神经、腋神经
主治:1、肩关节病症 2、上肢疾患
●
迎香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解剖:上唇方肌中,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的分 支和面神经和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主治:1、鼻疾
2、面疾
3、胆道蛔虫证。
●
小结
1.经脉走向:从食指桡侧端,沿上肢外侧前缘经肩、 颈上颜面,止于对侧鼻翼旁。体内支属大肠,络 肺。联系的器官有齿(入下齿中)、口、鼻(还 出夹口…上夹鼻孔)
2、热证 3、昏迷
经络腧穴各论-2手阳明大肠经及其腧穴
合谷(LI 4) 原穴
定位:在第一、二掌骨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主治: (1)头痛、目赤肿痛、齿痛、 鼻龃、口眼歪斜、耳聋等头 面五官诸疾;(2)发热恶寒 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 汗;(3)经闭、滞产等妇产 科病证。
操作:直刺0.5-0.8寸。 局部解剖:在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为拇内收肌横头,有手 背静脉网,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 神经浅支的手背侧神经,深部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合谷(LI 4 )
阳溪(LI 5) 经穴
定位:腕背横纹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 的凹陷处。
扶突(LI 18)
定位:在结喉旁约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 骨头之间。 主治:(1)咽喉肿痛、暴喑、吞 咽困难、呃逆等咽喉病证;(2) 瘿气,瘰疬;(3)咳嗽、气喘; (4)颈部手术针麻用穴。
操作:直刺0.5~0.8寸,注意避开颈动脉,
不可过深。一般不使用电针,以免引起迷 走神经反应。
局部解剖: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颈阔肌中, 深层为肩胛提肌起始点;深层内侧有颈总动脉;布有耳大 神经、颈横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
上廉(LI 9)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处。
主治: (1)肘臂痛、半身不遂、手 臂麻木等上肢病证; (2)头痛、腹泻; (3)肠鸣腹痛。
操作:直刺0.5~1寸。 局部解剖:在桡侧短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 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分支。
手三里(LI 10)
口禾髎(LI 19)
定位:在上唇部,水沟穴旁0.5寸,当鼻孔外缘直下。 主治: 鼻塞、鼻龃、口歪、口噤等 局部病证。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十二经脉之一。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即该经起自食指桡侧端(商阳),沿食指桡侧上行,出于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短伸肌腱)之中(阳溪),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前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交,然后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膈肌,入属大肠。
其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回过来夹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夹鼻孔两旁(迎香)。
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
目录•1 手阳明大肠经概述•2 经脉循行•3 手阳明大肠经作用•4 手阳明大肠经病候•5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6 参看手阳明大肠经概述十二经脉之一。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 本经联系脏腑为大肠、肺、口、面颊、下齿、鼻。
大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
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
经脉循行手阳明大肠经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锁骨上窝),⑥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经络腧穴学概述 第四章 手阳明大肠经
第四章 手阳明大肠经一、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语译】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第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部(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颈部支脉,从缺盆部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夹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口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二)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 ,头痛,鼻衄。
热病:身热,热病无汗,多汗。
外经病:肩臂痛,上肢不举。
胃肠病:胃脘痛,腹痛,便秘。
本经脉分布有20穴位,起穴为商阳止穴为迎香,重点记忆合谷、偏历、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六穴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
【主治】1.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鼻衄,耳聋 ,痄腮,牙关紧闭,口歪。
2.热病,无汗,多汗。
3.滞产,经闭,腹痛,便秘。
4.上肢疼痛,不遂。
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操作】 (患者呈半握拳状),直刺0.5-1寸,可灸。
(孕妇禁刺)三间【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后桡侧凹陷处。
【主治】1、目痛,齿痛,咽喉肿痛。
2、身热。
3、手背肿痛。
【操作】直刺0.5-0.8寸。
阳溪(经穴)【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1、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
《手阳明大肠经的五输穴及原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五输穴及原穴》
肺与大肠相表里;自然,手太阴肺经之经气,下传的一条经脉就是手阳明大肠经。
经文曰:“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这条说的是,大肠腑虽然位居于下,但它的经气却向上合于手阳明经。
而手阳明大肠经的脉气则开始于商阳穴;商阳穴的部位,在手大拇指内侧以及食指前端的外侧部;商阳穴被称为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此穴位在五行归类中属金。
继续流经,“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
”意思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食指桡侧,本节前方凹陷中的二间穴;此二间穴也被称为手阳明大肠经的“荥穴”。
再流经,“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腧。
”即,手阳明大肠经的脉气由此灌注于食指桡侧本节后方凹陷中的三间穴;而此三间穴也被称为手阳明大肠经的“输穴”。
继续,“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
”手阳明大肠经的脉气,由此而通过于合谷穴;合谷穴的部位,位于手拇指与食指的掌骨之间,也就是第一、二掌骨之间;合谷穴也被称之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
继续流经,“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
”即,手阳明大肠经的脉气由此行于阳溪穴;阳溪穴的部位在腕关节桡侧、两筋之间的凹陷中;这个阳溪穴也被称之为手阳明大肠经为“经穴”。
再流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即就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脉气由此进入于曲池穴;曲池
穴的部位在肘外辅骨内的凹陷中,也就是屈肘时,肘横纹头处;临床取此穴位时,需要屈肘才能取准,它被称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
以上就是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02大肠经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 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 [8] 人中 ——左之右、右之左, 上挟鼻孔。
它的支脉:从缺盆部上行颈旁(天 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中, 出来夹口旁(会地仓),左右两脉在人 中部交叉(会水沟)--左边的向右, 右边的向左,上行夹鼻孔两旁(口和髎, 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长伸肌腱-桡侧腕短伸肌。
• [主治] 五官病;肠鸣腹痛; 肩背酸痛 • [操作]直刺0.5~1寸。
☻下廉(LI8)
[定位]前臂背面桡侧,在阳 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 纹下4寸取穴。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
腕短伸肌-旋后肌。
• [主治] 五官病;肘臂痛;胃肠 病 • [操作]直刺0.5~1寸。
☻阳溪(LI5)
• [属性] 经穴 • [定位]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 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 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 中。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拇长伸肌腱
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的 前方。
• [主治] 五官病;手腕痛。 • [操作]直刺0.3~0.5寸
大 肠 前 臂 穴
☻偏历(LI6)
刺灸注意事项
• 合谷针刺透劳宫时,要手指呈半握拳,针 尖向小指侧,要缓慢向深部进针,以防止 刺破动脉,引起内出血; • 巨骨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 扶突、天鼎,位于颈部,进针必须缓慢, 防止刺破颈动脉; • 前臂与肘部取穴,均需屈肘侧掌体位,以 便取穴准确,便于针刺得气。
特定穴
井 穴 商 阳 荥 穴 二 间 输 穴 三 间 原 穴 合 谷 经 穴 阳 溪 合 穴 曲 池 郄 穴 温 溜 络 穴 偏 历
返回 口禾髎 穴
背侧肌-第一蚓状肌与第二掌骨之间 -食指的指浅、深屈肌腱与第一骨间 掌侧肌之间。
手阳明大肠经及其腧穴
手阳明大肠经及其腧穴一、经脉循行《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第1、第2掌骨)之间,上入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肩胛骨肩峰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颈椎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体表循行:食指――合谷――上肢外侧前缘――肩前――颈――下齿――鼻旁体内联系:络肺――属大肠连接下经:鼻旁――足阳明胃经二、主治概要1.头面五官病齿痛,咽喉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
2.神志病、热病昏迷,眩晕,发热,癫狂等。
3.肠胃病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
4.皮肤病瘾疹、痤疮、神经性皮炎等。
5.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臂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等。
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1.商阳井穴【定位】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③手指麻木。
2.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③热病无汗或多汗;④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⑤上肢疼痛、不遂;⑥牙拔除术、甲状腺手术等口面五官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
3.阳溪经穴【定位】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②手腕痛。
4.偏历络穴【定位】在前臂,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处。
【主治】①耳鸣、鼻衄、喉痛、目赤等五官疾患;②手臂酸痛;③腹部胀满;④水肿。
5.手三里【定位】在前臂,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五输穴主治疾病精要
五输穴主治疾病精要1.井穴井穴善治急痛。
下面就井穴治痛简单举例。
少商对咽喉痛有特异作用,在治疗急性咽喉炎及急性扁桃体炎时甚效,用三棱针在少商点刺出血治疗感冒喉痛当场痛止,感冒亦快速痊愈。
商阳治喉痛、喉肿、颔肿有良效,治感冒喉痛配少商点刺出血少许,可立止喉痛。
厉兑治目赤肿痛、麦粒肿及牙痛皆甚效,本穴配内关能治胃脘火热之痛。
少泽治眼病眼痛、咽喉肿痛、头痛、耳聋、耳鸣,点刺对三叉神经痛有镇定止痛之效,还能治尺神经痛。
少冲治急性角膜炎,点刺出血颇有疗效。
关冲治头部疾患,如眼(大眦)痛,咽喉痛(治急性咽喉炎时点刺岀血效果甚佳)。
足窍阴治目疾有效,治肋间痛亦有效。
2.荥穴荥穴治外经及外感性疼痛。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这里的外经与经络有关,与外邪也有关。
荥穴部位较浅,所以用治体表外经病,也就是说荥穴善于治疗各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病变。
外经病多为感受风湿所致筋肉疼痛之病,多取荥穴,如上牙痛取内庭、下牙痛取二间等。
荥穴所治亦与外邪有关,这是因为外感或为风寒,或为风热,而荥穴或属水,或属火,因此善于治疗外感,对于外感引起之疼痛选用荥穴治疗有效。
下面就荥穴治痛简单举例。
鱼际善治外感病及急性扁桃体炎、喉痛,还能治闪腰岔气、胸胁挫伤,此外能治手掌痛、腱鞘炎、上肢及肩痛、咳引尻痛、骶尾骨疼痛等。
二间治齿痛甚效,治肩关节周围炎有效,还能治岔气、腰痛。
内庭治牙痛、经痛甚效。
大都治新旧腰痛亦有特效。
前谷治颈项肩臂痛甚效。
足通谷治头顶痛。
液门常用治咽喉痛(喉痛甚效,本穴善于治外感之体痛)。
侠溪治眼病,治胆经之坐骨神经痛也有效,亦可治胸胁胀满疼痛。
行间治疗肝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目赤肿痛、胁痛有效,能治眩晕头痛,常用治青光眼眼痛,亦治肋间神经痛、胸胁及小腹胀痛。
行间用治膝痛、膝肿甚效,此外还治下颚痛(开口不灵)。
3.输穴《难经·六十八难》说:“输主体重节痛。
”阳输为木主风,阴输为土主湿,输穴善治风湿,故主体重节痛。
针灸穴名解-----高式国著(大肠经)
针灸穴名解-----高式国著(大肠经)大肠手阳明之脉《灵枢◎经脉篇》:“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
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
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大指次指之端,即挨近大指之次指端。
商阳本穴为手阳明之始,承肺金清肃之气,递接而来。
借少商商金之气,由阴侧转入阳侧,故名“商阳”。
张隐菴曰:“阳明司四时之秋令,而太阴主四时之清秋”。
揆之此意,则少商为秋商之初,商阳为秋商之正也。
商,金也。
阳明之气令也。
故名本穴为“商阳”。
体此秋商凉肃之意,则其治症之用,可想而知矣。
又以本穴为手阳明之井,井之所治皆主心下满。
又本经从缺盆上颈,贯烦,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故本穴又能治颈项喉齿诸疾。
二间本穴一名“间谷”。
穴在次指内侧,爪后第二节后。
故名“二间”。
间,隔也。
治症略同合谷。
三间本穴一名“小谷”。
穴在次指内侧,爪后第三节后。
故名“三问”。
二间、三间,均与合谷交会。
故二穴治病,均与合谷略同。
三间别名小谷,二间别名间谷,以其次于合谷也。
合谷合,会聚也,交与也。
《内经》谓:“肉之大会为谷。
本穴在拇指食指歧骨间,大凹隙中,故喻之为“谷”。
更有小谷、间谷来与交会。
故名“合谷”。
合谷稍外,名曰虎口,以其扩张也。
本穴治症颇多,以面口为主。
又合谷、太冲各二穴,名为四关,以其能大开通也。
余治一重感冒,战而未汗。
家人大惊,急延诊。
为刺合谷,针甫下,战栗立止,稍捻转,汗大出,言语正常,少时安睡,次日能食,但体弱耳。
此后余愈信针道之妙,有不可言传者。
此四十年前事也。
阳溪《内经》云.“肉之小会为溪”。
凡经气行至凹隙处,多取名溪、谷、渊、池、泉、海。
此穴当腕骨阳侧内耸凹隙之中,故名“阳溪”。
其所治症,略同合谷。
偏历历,传也,又经过也。
穴在桡骨阳侧,近腕偏棱处。
古代文献中输穴治疗痛症规律探析
摘要: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检索工具,全面检索古代文献中输穴的主治功用,归纳并总结输穴治疗痛症的规律。
输穴主治痛症包括躯体关节痛、头面五官痛及脏病痛。
十二经输穴均可治疗躯体关节痛,阳经输穴又善治头面五官痛为主,阴经输穴可治脏病痛。
关键词:五输;古代文献;痛症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43(2019)04-0352-03古代文献中输穴治疗痛症规律探析李梦婷,王卫(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作者简介:李梦婷(199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针灸治疗常见病痛症方面研究。
通讯作者:王卫,E-mail :wangweitcm@ 。
DOI :10.11656/j.issn.1673-9043.2019.04.10《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首次提出了输穴理论。
输穴是五输穴之一,是经气已经较为充盛,由此输注于深处的部位[1]。
十二经输穴包括:手太阳经后溪、手阳明经三间、手少阳经中渚、足太阳经束骨、足阳明经陷谷、足少阳经足临泣、手太阴经太渊、手厥阴经大陵、手少阴经神门、足太阴经太白、足厥阴太冲、足少阴经太溪。
古代文献对输穴的主治功用记载较为丰富,现代临床中输穴应用也十分广泛,但对输穴治疗痛症应用规律的总结尚不足。
本文以“九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规划项目中医类电子丛书《中华医典》第五版为检索工具,对十二经输穴在痛症治疗中的应用规律做一归纳探析,以期为古代文献研究和现代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1躯体关节之痛十二经之输穴均具有治疗躯体关节痛的作用,主要包括经脉循行部位的躯体关节痛、输穴近部的躯体关节痛及脏病引起的躯体关节痛。
1.1六阳经输穴善治远部痛症手足六阳经输穴善治颈、肩、腰背、四肢部位的痛症,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古代文献中,《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备急千金要方》等15部著作对手足六阳经输穴治疗躯体关节痛记述较为充分,详见下文。
古代文献中大肠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古代文献中大肠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刘立公;顾杰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03(022)002
【摘要】@@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大肠经及其腧穴主治的内容进行检索,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共得文献1 388条,总计3 348症次.再用计算机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显示,大肠经及其腧穴的常用功效共18项,这些功效及其症次分别为:疏理上肢252,祛风201,健口强齿197,安神193,明目176,清热176,消肿162,清头健脑138,通鼻止衄123,疏面理颊115,散寒110,舒肩96,利咽95,健脾和胃94,宣肺91,疏颈理项85,镇痉苏厥84,除痹77.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刘立公;顾杰
【作者单位】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200030;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4
【相关文献】
1.古代文献中肝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J], 刘立公;顾杰;沈雪勇
2.古代文献中胆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J], 刘立公;顾杰;沈雪勇
3.古代文献中膀胱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J], 刘立公;顾杰;沈雪勇;李盛
4.古代文献中任脉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J], 刘立公;顾杰;刘婕;沈雪勇
5.古代文献中督脉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J], 刘立公;顾杰;刘婕;沈雪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文献中小肠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文章编号:100520957(2003)1220038202·文献研究·古代文献中小肠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刘立公1, 顾 杰2, 沈雪勇2(1.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中心,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200030;2.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32)【关键词】 针灸;小肠经;腧穴;综述文献【中图分类号】 R 224 【文献标识码】 A基金项目:上海市和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项目(02D Z 1915022)作者简介:刘立公(1948~),男,研究员,博士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小肠经及其腧穴(本文简称为“小肠经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共得文献768条,涉及症名213个,总计2013症次。
再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显示,小肠经穴的常用功效共17项,其名称及症次分别为:安神195,疏理上肢174,疏颈理项140,明目108,消肿100,清头健脑89,清热83,聪耳78,疏肩理腋76,散寒58,利咽57,宣肺57,祛风56,健脾和胃55,健口强齿50,截疟46,疏胁消疸44。
这17项功效可归纳为三类,其一为治疗小肠经循行部位的疾患,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上行于上肢外侧,经肩部,“循颈上颊”,到达头面部的目、耳、鼻、颧,其内行线路“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故小肠经穴可疏理上肢,疏肩理腋,疏颈理项,清头健脑,明目,聪耳,健口强齿,安神,利咽,宣肺,健脾和胃。
其中宣肺,主要是治疗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病证,这是因为小肠经“循咽,下膈”之故;健脾和胃则以降逆止吐为主,因为小肠经与上中焦关系密切。
另外,消肿亦归入此类,因为小肠经穴所治肿疾,多数是该经所经过部位的肿。
其二为治疗风、寒、热、疟证。
除了治疗该经循行部位的局部风、寒、热以外,小肠经穴还治疗外感热病中全身性的风、寒、热、疟等证。
因为小肠经为手太阳,而太阳主表,故可治疗外感热病。
古代文献中十四经穴常用
心
54
经
3.91
39
124
2.82
8.97
小
53 44
肠
经
2.63 2.19
76
174
3.78
8.64
膀 354 663 194 297 (130) 178
胱 经 4.16 7.80 2.28 3.49 (1.53) 2.09
329 423
古代文献中十四经穴常用功效 的比较研究
刘立公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中心,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顾 杰 沈雪勇(上海中医药大学)
•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十四 经及其腧穴(在本文中“经脉及其腧穴” 简称为“经穴”或“脉穴”)的主治内 容进行检索、统计、归纳和整理,得出 各经穴治疗各类疾病的症次、该症次占 各经穴总症次的百分比(在本文中简称 为“症占经比”)和各经穴的常用功效。
• 治疗心部疾病则以心经、心包经、任脉 穴为主,其次为三焦经穴。
4、腹部疾病:
• 治疗“腹”病多取阴经穴; • 在阳经中,胃经循经腹部,膀胱
经通过背腧穴与腹相连,故该两 经穴亦有调腹作用; • 而在其他阳经穴的常用功效中则 无“调腹”一项。
脾胃病证
• 14经穴的常用功效中均有“健脾和胃”一项, • 因为脾、胃经与脾、胃有属络关系; • 任脉、肾、肝经循经腹部,与脾胃相关; • 而膀胱经、督脉通过背腧穴与脾胃相连; • 手三阳分属大肠、小肠与三焦, • 手三阴则分别络该三腑, • 胆经属胆, • 这些均与消化功能相关。
50 140 57
57
2.48 6.95 2.83
2.83
膀 361
十二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十二经腧穴的主治概要大纲要求2、下列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承泣、地仓、颊车、头维、下关、梁门、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厉兑。
(4)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地机、血海、大包。
(5)手少阴心经:少海、通里、神门、少府、少冲。
(6)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天宗、颧髎、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委中、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复溜。
(9)手厥阴心包经: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外关、支沟、肩髎、翳风、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瞳子髎、率谷、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足临泣、足窍阴。
(12)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章门、期门。
(13)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廉泉。
(14)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哑门、风府、百会、神庭、水沟。
3、下列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四神聪、印堂、太阳、定喘、夹脊、胃脘下俞、腰眼、十宣、八邪、外劳宫、膝眼、胆囊穴、阑尾穴。
经络养生难点重点一、十二经腧穴的主治概要1. 手太阴肺经主要病候:A 脏腑病:咳嗽、气喘、胸部胀满、咽喉肿痛。
B 经脉病: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喉、胸、肺部病证,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病候:A 脏腑病: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
B 经脉病:本经循行部位疼痛、齿痛、热肿或寒冷。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态 反 应性 疾 病 , 机 体 对 外 界 某 些 过 敏 原 敏感 性 增 是
高, 导致 鼻 黏 膜 变 态 反 应 , 亦称 “ 年 变 态 性 鼻 炎 ” 常 。
中 医学 属 “ 鼽 ” 畴 , 病 发 生 是 由于 机 体肺 气 不 鼻 范 本
用 功 效 , 们 在 “ 动 、 生 ” 中 没 有 得 到 体 现 , 少 在 字 面 它 是 所 病 至
上 没 有 得 到 明 确 的 体 现 。 这 9 常 用 功 效 是 : 神 、 痉 苏 项 安 镇
厥 、 头 健脑 、 面理颊 、 目、 脾 和 胃、 肺 、 风 、 痹 。 清 疏 明 健 宣 祛 除
证 还 包 括 中风 , 为 商 阳 、 谷 、 池 、 髑 等 可 治 疗 中 风 昏 因 合 曲 肩
迷 及 其 后 遗 症 ; 证 还 包 括 喉 痹 , 为 大 肠 经 “ 颈 贯 颊 ” 热 痹 因 上 ;
证 还 包 括 阳 明 之 热 ; 证 还 包 括 阳 明 之 热 伴 随 的“ ” 肿 肿 。
这些 当可看作是后人对 “ 动 、 生 ” 的完善和发展 。 是 所 病 大肠 经 各 穴 的具 体 统 计 结 果 如 附 表 。
以 上 统 计 结 果谨 供 腧 穴 主 治 的 研 究 和 教 学 工 作 者 参 考 。
参 考 文献
[] 刘立 公, 1 顾 杰 .古 代 文 献 中 肺 经 及 其 腧 穴 主 治 的 统 计 报 告
关 ; 三为清 热、 寒 、 其 散 祛风 、 除痹 、 消肿 , 因为外来 风 、 、 寒 热
邪 常 侵 入 肌 表 , 形 成 痹 证 肿 证 , “ 主皮 毛 ” 大 肠 与 肺 相 可 而 肺 ,
表 里 , 大肠 经 腧 穴 可 以 治 疗 寒 、 、 、 、 之 证 。 其 中 风 故 热 风 痹 肿
沈 锦 泉
( 江 三狮 集 团职 工 医院针 灸科 , 州 3 3 l ) 浙 湖 1 1 7
【 键 词 】 穴 位 埋 线 ; 敏 性 鼻 炎 关 过
【 图 分 类 号 】 R 4 . 中 2 68 【 献 标 识 码 】 B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贴贴 护 针孔 。
2 病 例 介 绍 .
.
过敏性 鼻 炎是 五 官科 常 见病 、 发病 , I型变 多 属
组织 中被分 解 吸收 时 , 穴 位起 到 缓慢 良性 的“ 效 对 长
采用 冬 病夏 治 法在 三伏 天 治疗 。 ( )取 穴 1 第 1次取 迎 香 、 俞 、 肺 大椎 、 肓 、 膏 至
阳 ; 2次取 膻 中 、 海 、 三 里 、 隆 ( 有 痰 多 ) 第 气 足 丰 伴 ;
足 , 寒郁 热 内伏 , 肾虚弱 所 致 。临床 表 现为 阵发 风 脾
性喷嚏、 鼻塞 、 痒 、 泌大 量清 水样 鼻 涕 , 鼻 分 且经 常 突
然 发作 , 中西 医 尚缺 乏特 效 药 。 者用 穴位 埋线 治疗 笔 此病 疗 效 满 意 , 年 来 已治 愈 了 2 近 O几 例病 人 , 将 现 有关 的临床 心得 介 绍如 下 。
两 经 的循 行 部 位 不 同所 致 。此 外 , 经 能 调 汗 , 是 “ 主 皮 肺 这 肺 毛” 的缘 故 ; 大 肠 经 穴 的祛 风 功 效 比肺 经 穴 突 出 , 是 因 为 而 这
风 为 阳邪 , 入 阳 面 , 可 引 起 运 动 功 能 障 碍 , 机 体 阳 面 肌 多 其 而 肉 较 阴 面 肌 肉 为 发 达 , 运 动 中 阳 面 肌 肉 的 作 用 较 大 , 治 在 故 风 取 阳 明经 穴 较 太 阴 经 穴 为 多 , 风 及 其 后 遗 症 亦 多 取 阳 明 中
8号 注射 针 头 , 0 4mmX 4 加 . 0mm 针 灸 针进 行穴 位
埋 线 , 心应 手 , 多 年试 验 , 操 作 手 法 有 以下 优 得 经 该 点, 即操 作 简 便 ; 人 痛 苦 少 , 接 受 ; 本 低 廉 , 病 易 成 无
针( 尖应 剪 去 ) 穿 过针 头 注射 通道 往 里推 , 一 手将 , 另 8号针 头 向外 抽 , 可把 羊肠 线 留在 穴 内 , 用 创可 即 外
齿 病 证 共 1 6症 次 , 项 部 病 证 8 9 颈 4症 次 , 部 病 证 1 2症 鼻 2 次 , 喉部 病证 共 9 咽 4症 次 , 部 病 证 9 肩 5症 次 , 肢 部 病 证 上 2 1 次 , 证 1 5 次 , 证 1 1 次 , 证 1 9 次 。 见 5症 热 7症 肿 6症 寒 0症 可 上 述 8证 与 后 世 医 家 的 临 床 应 用 及 文 献 记 载 是 相 吻 合 的 。 另 外 ,所 生 病 ” “ 中有 “ 目黄 ” “ 干 ” 证 , 世 用 大 肠 经 、口 两 后 穴 治 疗 目黄 者 共 计 4条 文献 , 疗 口干 者 共 计 2 治 2条 文 献 , 可 见 此 两 者 在 后 世 的应 用 不 如 上 述 8证 为 多 。 如 果 将 “ 但 目黄 ” 看 作 目病 , 口干 ” 作 口病 , 后 世 治 疗 目病 文 献 为 1 5条 , “ 看 而 7 治 疗 口腔 病 证 文 献 为 1 6条 , 两 者 亦 是 吻 合 的 。 9 则 此 外 , 述 历 代 文 献 统 计 结 果 中大 肠 经 腧 穴 还 有 9 常 上 项
第 3次 取肺 俞 、 堂 、 印 志室 、 脾俞 ; 4次 ( 第 秋分 前后 ) 再 挑 以上 3组 主穴 重做 1次 ( n ) a强 。 ( )操 作 方 法 2 将 0 3羊 肠 线 剪 成 1c / m~ 1 5 . c 长 的线段 , 生 理盐 水浸 洗 ( 间不 宜 过长 , m 用 时 否则 肠线 将 软化 , 难埋 人 穴 内) 用 消毒 8号 注射 针 头 , 很 。 将 羊肠 线段 通 过镊 子穿 人 针头 注 射通 道 。穴 位 常规
经穴 。
《 枢 ・经脉 》 灵 中的“ 动、 生” 是 所 病是 经络及其 腧穴主 治
的早期 经典记载 , 中记载大肠 经穴 的主治共 1 其 O证 。该 1 O
证 中 的 8证 与 后 世 文 献 记 载 相 吻 合 , :齿 痛 ” “ 肿 ” “ 即 “ 、颈 、 鼽 衄 ” “ 痹 ”“ 前 腈 痛 ” “ 指 次 指 痛 不 用 ” “ 脉 所 过 者 、喉 ,肩 、大 、当
症 次 分 别 为 : 理 上 肢 2 2 祛 风 2 1 健 口 强 齿 1 7 安 神 疏 5, 0, 9,
附 表 大 肠 经 腧 穴 常 用 功 效 统 计 表
穴 名 文 献 条 数 总 症 次 常 用 功效 及 其 症 次
1 3 明 目 1 6 清 热 1 6 消 肿 12 清 头 健 脑 18 通 鼻 止 衄 9, 7, 7, 6, 3, 1 3 疏 面 理 颊 1 5 散 寒 10 舒 肩 9 , 咽 9 , 脾 和 胃 9 , 2, 1, 1, 6利 5健 4 宣肺 9, 颈理项 8 , 痉 苏厥 8 , 痹 7 。 1疏 5镇 4除 7 这 1 8项 功 效 可 归 纳 为 3类 , 一 为 治 疗 大 肠 经 在 体 表 其 循 行部位 的疾息 ( 括 上肢 、 、 、 、 面 、 包 肩 颈 咽 头 口腔 、 、 之 鼻 眼 病 证 )还 包 括 心 神 病 证 , 为 心 神 与 头 脑 相 关 , 大 肠 经 上 , 因 而 达 头面 , 将 心神病证 归入此 类 , 大肠 经 还有 安神 、 痉 、 故 即 镇 苏 厥 之 功 效 ; 二 为 治 疗 脾 胃与 肺 部 病 证 , 为 大 肠 经 在 体 其 因 内 的 循 行 路 线 “ 肺 , 膈 , 大 肠 ” 故 与 呼 吸 、 化 系 统 相 络 下 属 , 消
[] J .上 海 针 灸 杂 志 ,0 2 2 ( ) 3 . 2 0 ,1 6 :8
收 稿 日期 2 0 — O 2 0 2 1 一O
文 章 编 号 :0 50 5 ( 0 3 0 —0 50 10 —97 20 )20 4—1
・
短篇 报道 ・
穴 位 埋 线 治 疗 过 敏 性 鼻 炎 临 床 心 得
消 毒 后 , 手 持 针 快速 刺人 穴 内 , 用 2 用 并 5mm 针 灸
针 感 ” 应 , 长 了 对 经穴 的有 效 刺 激 时 间 , 能 达 效 延 故 到治 病 的 目的 。 以往 的穴 位埋 线多 采用 1 2号 腰穿 针 , 人有 畏 病 惧感 , 且施 术后 遗 留针 孔 过 大 , 易 感 染 , 容 同时 还 需 用1 %利 多卡 因局 麻 , 比较 麻 烦 。 笔者 近 年来 用普 通
垫 :: 小塞 ’ 窒墨_ 盾世文献记载中大肠经穴的主治涉及 口 。
作 者 简 介 : 立 公 (9 8 )男 , 究 员 , 士 刘 14  ̄ , 研 博
维普资讯
上海 针 灸 杂 志 20 0 3年 2月第 2 2卷 第 2期
・45 ・
维普资讯
・4 ・ 4
S a g iJAc — x,Fe 0 3,V0 2,No 2 h n ha u mo b2 0 l2
文 章编 号 :0 50 5 ( 0 3 0 —0 40 1 0 —9 7 2 0 ) 20 4 — 2
・
文献研究 ・
将 大肠 经 穴 的 上 述 常 用 功 效 与 历 代 文 献 中 肺 经 穴 的 常
用 功 效 L相 比较 , 发 现 肺 经 穴 的 宣 肺 、 咽 、 胸 功 效 比 大 1 ] 可 利 宽
肠 经 穴 为 突 出 , 大 肠 经 穴 的功 效 在 健 口 强 齿 、 目、 鼻 、 而 明 通 疏 面 理 颊 、 肩 、 颈 理 项 等 方 面 比肺 经 穴 为 突 出 , 是 因 为 舒 疏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