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烃类
有机化学中的烃类化合物分类
有机化学中的烃类化合物分类烃类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的一个重要类别,它们由碳和氢元素构成,结构简单、稳定性高,是有机化学的基础和核心。
根据分子结构和特性,烃类化合物可以被分为脂肪烃、环烷烃和芳香烃三个主要类别。
一、脂肪烃脂肪烃是由直链或支链烷烃组成,其分子中的碳原子形成连续的链状结构。
脂肪烃分为以下几个亚类:1. 烷烃:烷烃的分子结构中只存在单键,没有任何官能团。
烷烃通常是不活泼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
典型的烷烃有甲烷、乙烷、丙烷、正丁烷等。
烷烃作为碳氢化合物的基础,广泛存在于石油和天然气中。
2. 烯烃:烯烃分子中至少有一个碳碳双键,分子结构比烷烃更加活泼,容易发生加成反应。
烯烃可以根据双键的位置和数量进一步细分为顺式烯烃和异式烯烃。
乙烯、丙烯和戊烯是常见的烯烃。
3. 炔烃:炔烃分子中至少有一个碳碳三键,比烷烃和烯烃更加活泼。
炔烃具有易燃和高热值等特性,许多炔烃化合物被应用于工业和能源领域。
乙炔是最简单的炔烃。
二、环烷烃环烷烃是由碳原子构成环状结构的烃类化合物。
环烷烃的分子结构中没有双键和三键,因此相对稳定。
环烷烃有以下几个典型的亚类:1. 环丙烷:也被称为环丙烷,分子中有三个碳原子构成环状结构。
环丙烷是一个稳定的环烷烃,常见于天然气中,并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
2. 环戊烷:分子中有五个碳原子构成环状结构,也被称为环戊烷。
环戊烷有两种同分异构体,分别为氮杂环戊烷和环己烷。
3. 环烷烃衍生物:环烷烃可以通过在环中引入其他官能团或取代基,形成多种环烷烃衍生物。
这些衍生物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活性,广泛应用于制药和农药等领域。
三、芳香烃芳香烃是由苯环结构(一环六个碳原子)或多环取代苯环结构组成的烃类化合物。
它们具有典型的芳香性,表现出稳定的分子结构、低反应性和具有特殊香气等特性。
芳香烃可以分为以下两个类别:1. 单环芳香烃:苯是最简单的单环芳香烃,由六个碳和六个氢原子组成。
苯具有稳定的分子结构和特殊的芳香气味,在化学工业和有机合成中广泛应用。
有机烃与烃类化合物
有机烃与烃类化合物烃是由碳和氢原子组成的化合物,是有机化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根据碳原子间的化学键类型,烃主要分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两大类。
本文将讨论有机烃及其相关烃类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一、有机烃有机烃是指由碳原子和氢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根据碳原子间的单、双、三键的不同,有机烃又可分为烷烃、烯烃和炔烃三类。
1. 烷烃烷烃是由碳原子间仅存在单键的有机化合物。
它们的通式为CnH2n+2。
烷烃的命名主要依据碳原子数目。
常见的烷烃有甲烷、乙烷、丙烷等。
烷烃是最简单的有机烃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2. 烯烃烯烃是由含有一个或多个碳—碳双键的有机化合物。
根据双键数目,烯烃可分为乙烯、丙烯、戊烯等。
烯烃的通式为CnH2n。
烯烃比烷烃更加活泼,容易发生加成反应。
3. 炔烃炔烃是由含有一个或多个碳—碳三键的有机化合物。
典型的炔烃有乙炔、丙炔、丁炔等。
炔烃的通式为CnH2n-2。
炔烃的化学性质活泼,容易参与燃烧反应。
二、烃类化合物烃类化合物除了烷烃、烯烃和炔烃外,还包括苯及其衍生物等。
1. 苯及其衍生物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由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组成。
它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和芳香性。
除了苯本身,苯还可以与其他化合物发生取代反应,形成苯的衍生物。
苯的衍生物应用广泛,如甲苯、苯酚、二甲苯等。
2. 杂环化合物烃类化合物中还包括由碳原子和其他原子(如氮、氧、硫等)组成的杂环化合物。
常见的杂环化合物有呋喃、吡咯、噻吩等。
杂环化合物通常具有较高的活性和生物活性,常用于药物研发和工业生产中。
三、烃类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烃类化合物具有多种性质和广泛的应用。
1. 物理性质烃类化合物大多为无色、无臭和可燃性的液体或气体。
它们的密度较小,沸点和燃点较低。
2. 化学性质烃类化合物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各种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加成和取代反应等。
这些反应使烃类化合物能够用于石油加工、药物合成、材料制备等领域。
3. 应用烃类化合物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烃类化学13
伯碳正离子 不稳定,难生成 反应速率慢 96 次要中间体
4.3 烯烃的化学性质 4.3.3 烯烃加卤化氢
反马氏规则 -NO2、-CF3、-COOR 等吸电子基团
97
4.3 烯烃的化学性质 4.3.3 烯烃加卤化氢
马氏规则 双键上含有O、N、X等具 有孤对电子的原子或基团
主要产物
次要产物 98
4.3 烯烃的化学性质 4.3.3 烯烃加卤化氢
过氧化物效应、自由基加成反应
自由基的相对稳定性如下:
99
4.3 烯烃的化学性质 4.3.3 烯烃加卤化氢
链引发:
链增长:
100
4.3 烯烃的化学性质 4.3.4 烯烃加次卤酸
101
4.3 烯烃的化学性质 4.3.4 烯烃加次卤酸
102
4.3 烯烃的化学性质 4.3.5 烯烃加硫酸
浓硫酸, 烷基硫酸氢酯, 水解, 醇,马尔科夫尼 科夫规律,提纯烷烃
3.3 对映异构 3.3.3 对映异构体的判断
对称面(镜面) (用σ表示 )
64
3.3 对映异构 3.3.3 对映异构体的判断
对称面(镜面) (用σ表示 )
65
3.3 对映异构 3.3.3 对映异构体的判断
对称中心,用i表示
66
3.3 对映异构 3.3.4 费歇尔(Fischer)投影式
67
50 %
50 %
55
3.1 构象异构 3.1.3 环己烷的构象异构
> 99 %
~0%
56
3.2 顺反异构 3.2.1 顺反异构形成的条件
(1)分子中存在着限制原子自由旋转的因素,如双键、 脂环等结构。 (2)在不能自由旋转的两端原子上,必须各自连接着两 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
学年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高中化学奥赛辅导讲义:第13讲 烃类化学
【竞赛要求】有机化合物基本类型及系统命名。
烷、烯、炔、环烃、芳香烃的基本性质及相互转化。
异构现象。
C=C 加成。
马可尼科夫规则。
取代反应。
芳香烃取代反应及定位规则。
芳香烃侧链的取代反应和氧化反应。
【知识梳理】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按基本骨架分类(1)脂肪族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相互结合成碳链或碳环。
(2)芳香族化合物:碳原子连接成特殊的芳香环。
(3)杂环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具有环状结构,但是组成环的原子除碳外,还有氧、硫、氮等其他元素的原子。
2、按官能团分类官能团是决定某类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的原子、原子团或特殊结构。
显然,含有相同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表13-1 常见的官能团及相应化合物的类别碳碳双键 烯烃碳碳叁键 炔烃卤素原子 —X 卤代烃羟基 —OH 醇、酚醚基 醚醛基 醛羰基 酮等C C C C C O C C H OC OC OH O羧基羧酸酰基酰基化合物氨基—NH2胺硝基—NO2硝基化合物磺酸基—SO3H 磺酸巯基—SH 硫醇、硫酚氰基—CN 腈(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1、烷烃的命名烷烃通常用系统命名法,其要点如下:(1)直链烷烃根据碳原子数称“某烷”,碳原子数由1到10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如CH3CH2CH2CH3叫丁烷,自十一起用汉数字表示,如C11H24,叫十一烷。
(2)带有支链烷烃的命名原则:A.选取主链。
从烷烃构造式中,选取含碳原子数最多的碳链为主链,写出相当于这一碳链的直链烷烃的名称。
B.从最靠近取代基的一端开始,用1、2、3、4……对主链进行编号,使取代基编号“依次最小”。
C.如果有几种取代基时,应依“次序规则”排列。
D.当具有相同长度的碳链可选做主链时,应选定具有支链数目最多的碳链为主。
例如:2、脂环烃的命名脂环烃分为饱和的脂环烃和不饱和的脂环烃。
饱和的脂环烃称为环烷烃,不饱和的脂环烃称环烯烃或环炔烃。
它们的命名是在同数目碳原子的开链烃的名称之前加冠词“环”。
烃源岩的定性评价
烃源岩地化特征评价烃源岩地化特征评价摘要:烃源岩对应的英文为Source rock,从本意上讲,它应该既包括能生油的油源岩,也包括能生气的气源岩,但过去多将它译为生油岩。
其中的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国内早期的油气勘探主要瞄准着对油的勘探。
因此,油气地球化学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油而不是气。
这可能是早期的有关专著和教材也多冠以“石油”而不是“油气”的原因所在。
相应地,生油岩这一术语在地化文献中得到了相当广泛的沿用。
随着我国对天然气重视程度的逐步、大幅提高,有关天然气的勘探和地球化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需要区分油、气源岩。
因此,本文中以烃源岩替代早期的生油岩来涵盖油源岩和气源岩。
关键词: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的类型;有机质的成熟度。
前言烃源岩是控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确定有效烃源岩是含油气系统的基础。
烃源岩评价涉及许多方面,虽然在不同勘探阶段以及不同的沉积盆地,评价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主要包括两大方面:(l)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评价,如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的类型、有机质的成熟度;(2)烃源岩的生烃能力评价,如生烃强度、生烃量、排烃强度等。
本人主要介绍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评价方面:1.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丰度是指单位质量岩石中有机质的数量。
在其它条件相近的前提下,岩石中有机质的含量(丰度)越高,其生烃能力越高。
目前,衡量岩石中有机质的丰度所用的指标主要有总有机碳(TOC)、氯仿沥青“A”、总烃和生烃势(或生烃潜量Pg,Pg=S1+S2)。
1.1有机质丰度指标1.1.1总有机碳(TOC,%)有机碳是指岩石中存在于有机质中的碳。
它不包括碳酸盐岩、石墨中的无机碳。
通常用占岩石重量的%来表示。
从原理上讲,岩石中有机质的量还应该包括H、O、N、S等所有存在于有机质中的元素的总量。
但要实测各种有机元素的含量之后求和,并不是一件轻松、经济的工作。
考虑到C元素一般占有机质的绝大部分,且含量相对稳定,故常用有机碳的含量来反映有机质的丰度。
很多人搞不清楚润滑油是如何分类的
从1983年执行中性油指标,制定了石蜡基SN、中间基ZN、环烷基DN三种中性油标准。
该标准对润滑油基础油质量升级起到很大作用。
为了更好地满足油品调和需要,现修改为五档三类:1、传统溶剂精练矿物油2、加氢裂解矿物油3、加氢异构矿物油(以上三种又统称矿物基础油)4、合成油(PAO,分子为聚α-烯烃)5、其他合成油很多人搞不清楚润滑油是如何分类的,那我们就从我国润滑油的规范说起.与多数基础工业一样,我国润滑油最先也是延用了前苏联的规范(гост系列规格),我国随后的企业标准、石油(SY)、石化(SH)标准及国家标准(GB)均由苏联规范改编而来。
润滑油的分类润滑油分为工业润滑油和车用润滑油两大类。
其中车用润滑油油包括发动机油,水箱及冷却系统用油,自动波箱油,齿轮油(手动波箱用),刹车及离合系统用油,润滑脂等。
有关润滑油的构成以及合成油与矿物油概念润滑油是由基础油和添加剂组成的。
对于发动机油,基础油通常约占90%,剩下是添加剂。
基础油质量对于润滑油性能至关重要,它提供了润滑油最基础的润滑,冷却,抗氧化,抗腐蚀等性能。
但为了提高润滑油的性能,在润滑油中还包含了提高其综合性能的添加剂。
发动机油的添加剂主要有:抗氧化添加剂,防锈添加剂,防腐蚀添加剂,抗泡添加剂,粘度指数改进剂,降凝剂,清洁添加剂,分散剂,抗磨损添加剂等。
上述添加剂并不是多加就好,多项性能需要综合平衡。
因此,润滑油才需要进行台架试验以通过其在发动机内的综合表现确定或评定配方的性能优劣。
因为含量占绝大部分,因此,基础油的性能对成品润滑油的性能至关重要。
依据习惯,把通过物理蒸馏方法从石油中提炼出的基础油称为矿物油(部分非深度加氢基础油也应称为矿物油),合成油,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化学合成获得的基础油(其成份多数并不直接存在于石油中)。
合成油与矿物油没有准确的定义,这是俗称的说法。
API(美国石油协会)对基础油共分五类,通常对第三类和第四类基础油称为合成油。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分级和分组
T1 T2 T5 T6 T1
30 31 32
萘 异丙苯(异丙基苯) 甲基·异丙基苯 烃混和气
C10H8 C6H5CH(CH3)2 (CH3)CHC6H4CH3
T1 T2 T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甲烷(工业用) 松节油 石脑油 煤焦油石脑油 石油(包括车用汽油) 洗涤汽油 燃料油 煤油 柴油 动力油 二.含氧化合物 氧化物(包括醚)
(3)按引燃温度分组
组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引燃温度 t(℃) 450<t 300<t≤450 200<t≤300 135<t≤200 100<t≤135 85<t≤100
T1 T2 T3 T4 T5 T6
2.防爆型电器类型—隔爆型
—
d
3.爆炸危险场所的分区
(1)0区:连续地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或预计会长期出现或短期频繁地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区域。 (2)1区:在正常操作时,预计会周期地(或偶然地)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区域。 (3)2区:在正常操作时,预计不会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即使发生也仅可能是不频繁并短时出现的区域。
T1 - T1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二甲醚 乙基甲基醚 二乙醚 二丁醚 环氧乙烷 1.2-环氧丙烷 1.3-二恶戊烷 1.4-二恶烷 1.3.5-三恶烷 羧基醋酸丁酯 四氢糠醇 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乙酯 呋喃 丁烯醛(巴豆醛) 丙烯醛 四氢呋喃 四.混合气
T2 T2 T1 T2 T3 T2 T3 T2 - T2 T2
79
醋酸 三.含卤化合物
CH3COOH
T1
常用有机溶剂按毒性大小分类表
常用有机溶剂按毒性大小分类表一、第一类有机溶剂:1、三氯甲烷2、1,1,2,2,-四氯乙烷3、四氯化碳4、1,2二氯乙烯5、1,2二氯乙烷6、二硫化碳7、三氯乙烯8、苯9、由以上溶剂组成的混合物二、第二类有机溶剂:1、丙酮2、异戊醇3、异丁醇4、异丙醇5、乙醚6、乙二醇乙醚7、乙二醇乙醚乙酸酯8、乙二醇丁醚9、乙二醇甲醚10、邻—二氯苯11、二甲苯12、甲酚13、氯苯14、乙酸戊酯15、乙酸异戊酯16、乙酸异丁酯17、乙酸异丙酯18、乙酸乙酯19、乙酸丙酯20、乙酸丁酯21、乙酸甲酯22、苯乙烯23、1,4—二氧杂环己烷24、四氯乙烯25、环己醇26、环己酮27、1—丁醇28、2—丁醇29、甲苯30、二氯甲烷31、甲醇32、甲基异丁基甲酮33、甲基环己醇34、甲基环己酮35、甲丁酮36、1,1,1—三氯乙烷37、1,1,2—三氯乙烷38、丁酮39、二甲基甲酰胺40、四氢呋喃41、正己烷42、由以上溶剂组成的混合物三、第三类有机溶剂1、汽油2、煤焦油精3、石油醚4、石油精5、轻油精6、松节油7、矿油精8、由以上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四、有机溶剂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0大类:1、芳香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等;2、脂肪烃类:戊烷、己烷、辛烷等;3、脂环烃类:环己烷、环己酮、甲苯环己酮等;4、卤化烃类:氯苯、二氯苯、二氯甲烷等;5、醇类:甲醇、乙醇、异丙醇等;6、醚类:乙醚、环氧丙烷等;7、酯类: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丙酯等;8、酮类:丙酮、甲基丁酮、甲基异丁酮等;9、二醇衍生物: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丁醚等;10、其他:乙腈、吡啶、苯酚等。
经常使用有机溶剂,如,乙醇、苯乙烯、全氯乙烯、三氯乙烯、乙烯乙二醇醚和三乙醇胺。
五、常用有机溶剂对人体的危害1、液氨:剧毒性、腐蚀性2、液态二氧化硫:剧毒3、甲胺:中等毒性,易燃4、二甲胺:强烈刺激性5、石油醚:低毒性6、乙醚:麻醉性7:、戊烷:低毒性8、二氯甲烷:低毒,麻醉性强9、二硫化碳:麻醉性,强刺激性10、溶剂石油脑:低毒性11、丙酮:低毒,类乙醇,但较大12、1,1-二氯乙烷:低毒、局部刺激性13、氯仿:中等毒性,强麻醉性14、甲醇:中等毒性,麻醉性,吸入蒸气使人失明15、四氢呋喃:吸入微毒,经口低毒16、己烷:低毒,麻醉性,刺激性17、三氟代乙酸:低毒18、1,1,1-三氯乙烷:低毒19、四氯化碳:毒性强20、乙酸乙酯:低毒,麻醉性21、乙醇:微毒类,麻醉性22、丁酮:低毒,毒性强于丙酮23、苯:强烈毒性,吸入后在体内残留,不能代谢,会致癌24、环己烷:低毒,中枢抑制作用25、乙睛中等毒性,大量吸入蒸气,引起急性中毒26、异丙醇:微毒,类似乙醇27、1,2-二氯乙烷:高毒性、致癌28、乙二醇二甲醚:吸入和经口低毒29、三氯乙烯:有机有毒品30、三乙胺:易爆,皮肤黏膜刺激性强31、丙睛:高毒性,与氢氰酸相似32、庚烷:低毒,刺激性、麻醉性33、硝基甲烷:麻醉性,刺激性34、1,4-二氧六环:微毒,强于乙醚2~3倍35、甲苯:低毒类,麻醉作用36、硝基乙烷:局部刺激性较强37、吡啶:剧毒,皮肤黏膜刺激性38、4-甲基-2-戊酮:毒性和局部刺激性较强39、乙二胺刺激皮肤、眼睛40、丁醇低毒,大于乙醇3倍41、乙酸:低毒,浓溶液毒性强42、乙二醇一甲醚:低毒类43、辛烷:低毒性,麻醉性44、乙酸丁酯:一般条件毒性不大45、吗啉:腐蚀皮肤,刺激眼和结膜,蒸汽引起肝肾病变46、氯苯毒性低于苯,损害中枢系统,47、乙二醇一乙醚:低毒类,二级易燃液体48、对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49、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低毒类50、间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51、醋酸酐:微毒52、邻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53、N,N-二甲基甲酰胺:低毒54、环己酮:低毒类,有麻醉性,中毒几率比较小55、环己醇:低毒,无血液毒性,刺激性56、N,N-二甲基乙酰胺:微毒类57、糠醛:有毒品,刺激眼睛,催泪58、N-甲基甲酰胺:一级易燃液体59、苯酚(石炭酸):高毒类,对皮肤、黏膜有强烈腐蚀性,可经皮吸收中毒60、1,2-丙二醇低毒,吸湿,不宜静注61、二甲亚砜:微毒,对眼有刺激性62、邻甲酚:毒性参照甲酚63、N,N-二甲基苯胺:抑制中枢和循环系统,经皮肤吸收中毒64、乙二醇:低毒类,可经皮肤吸收中毒65、对甲酚:毒性参照甲酚66、N-甲基吡咯烷酮:毒性低,不可内服67、间甲酚:毒性参照甲酚68、苄醇:低毒,黏膜刺激性69、甲酚:低毒类,腐蚀性,与苯酚相似70、甲酰胺:皮肤、黏膜刺激性、经皮肤吸收71、硝基苯:剧毒,可经皮肤吸收72、乙酰胺:毒性较低73、六甲基磷酸三酰胺:较大毒性74、喹啉:中等毒性,刺激皮肤和眼75、乙二醇碳酸酯:毒性低76、二甘醇微毒,经皮吸收,刺激性小77、丁二睛:中等毒性78、环丁砜:微毒79、甘油:食用对人体无毒常用的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毒性较小,但是尽量使用时带好口罩,通风橱打开保持通风较好。
危险废弃物 主要化学成分
6
废弃包装物、容器、清洗
HW49其他废物(非特定 行业)
成分 含量
0.5%-20%
氰化物等 0-2%
HW02医药废物
HW04农药废物
有机磷(氯、氮、硫)、酰胺类、酸类、酚类、处置残渣、氰化物、金、胺类、甾
HW06有机溶剂废物 成分 类、联苯、联苯醚类废酸碱、偶氮化合物、丙烯酸、邻苯二甲酸酯类、多元醇类、
4
含铬废物处理(湿法工 艺)
HW21含铬废物
成分 含量
六价铬、三价铬 1%-20%
HW16感光材料废物
HW17表面处理废物
5
含有色(贵)金属废弃物 (湿法处理)综合利用
HW22含铜废物 HW23非特定行业
HW26电池制造
成分
Cu、Ni、Cr、Fe、Au、Ag、Zn、Sn
HW29贵金属矿采选 含量
HW48有色金属冶炼废 物
酸衍生物
HW12染料、涂料废物
HW13有机树脂废物 含量
2%-90%
HW49其他废物
HW06有机溶剂废物
乙醇、苯、甲苯、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酚类、甲苯、丙酮、二甲苯、甲醛
HW11精馏残渣 HW12染料、涂料废物
成分
、季铵盐类、联苯、联苯醚类、烃类、多环芳香烃、偶氮化合物、丙烯酸、环氧树 脂、邻苯二甲酸酯类、多元醇类、环氧化合物类、苯甲醚、石油醚、丙烯醚、乙二
7 废活性炭再生回收利用 HW12染料、涂料废物
环氧化合物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HW13有机树脂废物
HW29含汞废物 HW49其他废物
含量
0.1%-10%
HW02医药废物
HW03废药物、药品
HW06有机溶剂废物
优先控制污染物
萘、荧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茚并[l,2,3-cd]芘、苯并[ghi]芘
9.酞酸酯类
酞酸二甲酯▲、酞酸二丁酯▲、酞酸二辛酯▲
10.农药
六六六▲、滴滴涕▲、敌敌畏▲、乐果▲、对硫磷▲、甲基对硫磷▲、除草醚▲、敌百虫▲
11.丙烯腈
丙烯腈
12.亚硝胺类
N-亚硝基二丙胺、N-亚硝基二正丙胺
表1-1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
化学类别
名称
1.卤代(烷烯)烃类
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l,2-二氯乙烷▲、l,1,1-三氯乙烷、l,l,2-三氯乙烷、1,l,2,2-四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溴甲烷▲
2.苯系物
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3.氯代苯类
1及其化合物
砷及其化合物▲、铍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铬及其化合物▲、铜及其化合物▲、铅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镍及其化合物▲、铊及其化合物▲
氯苯▲、邻-二氯苯▲、对-二氯苯▲、六氯苯
4.多氯联苯类
多氯联苯▲
5.酚类
苯酚▲、间-甲酚▲、2,4-二氯酚▲、2,4,6-三氯酚▲、五氯酚▲、对-硝基酚▲
6.硝基苯类
硝基苯▲、对-硝基甲苯▲、2,4-二硝基甲苯、三硝基甲苯、对-硝基氯苯▲、2,4-二硝基氯苯▲
7.苯胺类
苯胺▲、二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2,6-二氯硝基苯胺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第13章 烃 第八节 石油和煤化工习题详解(含解析)(实验班)
第八节石油和煤化工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干馏B.蒸馏C.分馏D.裂化解答:本题考查化学变化的知识。
解:干馏是隔绝空气加强热,如煤的干馏可得煤焦油、焦炉气、焦炭。
是化学变化,所以选项A正确。
蒸馏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分离混合物的操作,是物理变化,所以选项B错误。
分馏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分离混合物的操作,是物理变化,所以选项C错误。
裂化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把相对分子质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所以选项D正确。
本题答案为选项A、D。
2.下列物质中,没有固定沸点的是()。
A.石油B.氯仿C.甲苯D.异丁烷解答:本题考查物质的沸点。
解:一般情况下,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沸点,这四个物质中石油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沸点。
本题答案为选项A。
3.工业上制取大量乙烯和丙烯常采用()。
A.石油减压分馏B.重油热裂化C.把重油裂解D.天然气加工解答:本题考查石油的分离方式。
解: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常把含直链烷烃的石油分馏产品为原料经深度的裂化,使具有长链分子的烃断裂成各种短链的气态烃和少量液态烃,作为有机化工原料。
工业上把这种方法叫做石油的裂解。
生成的裂解气是一种复杂的混合气体,主要包括乙烯、丙烯、丁二烯等不饱和烃外,还含有甲烷、乙烷、氢气、硫化氢等。
本题答案为选项C。
4.关于石油组成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石油只含C、H两种元素,是多种烃的混合物B.石油主要含C、H两种元素,还含有少量的S、O、N、P等元素C.石油是液态物质,只含液态烃D.石油大部分是液态烃,其中溶有气态烃和固态烃解答:本题考查石油的组成。
解:石油主要含C、H两种元素,还含有少量的S、O、N、P等元素,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石油大部分是液态烃,其中溶有气态烃和固态烃,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
本题答案为选项B、D。
5.关于石油的炼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石油的炼制过程都是化学变化的过程B.石油分馏的目的是将含碳原子数较多的烃先气化,经冷凝而分离出来C.石油经过分馏、裂化等工序后即能得到纯净物D.石油经分馏得到的各馏分仍然是多种烃的混合物解答:本题考查石油的炼制。
烃类知识点
《烃》总结一、烃的分类及结构和性质要求掌握本章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三、专题总结(一)烃类反应6种类型1、取代反应——一上一下,取而代之对象:饱和烃、苯和苯的同系物;卤素要求是纯净的卤素单质如:甲烷和氯气的取代反应(方程式、实验现象、产物的物性、取代的有关计算)苯和苯的同系物:卤化、硝化、磺化(方程式、实验设计、产物的物性、除杂) 2、加成反应——断一拉二,只上不下对象: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和苯及苯的同系物)烯与H2、X2、HX、H2O的加成.炔与H2、X2、HX 的加成;苯与H2、Cl2的加成.马氏加成。
掌握单烯烃的单一加聚和混合加聚,掌握由加聚产物反推单体。
4、氧化反应点燃:所有烃都可以燃烧。
充分燃烧意即O2适量或过量。
产物为CO2和H2O.掌握所涉及的计算:差量法、极限法、平均值法、十字交叉法、守恒法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烯、炔、苯的同系物5、还原反应——不饱和烃加氢6、分解反应甲烷分解成C和H2;烷烃的裂化(二)常见经验规律1、气态烃燃烧前后总物质的量的变化C x H y+(x+y/4)O2—-XCO2 + y/2 H2O(气)当y=4时,反应前后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当y>4时,n前<n后当y<4时,n前>n后(只有C2H2)如:125℃,1L某气态烃在9L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的混合气体体积为10L,则该烃可能是:CH4、C2H4、C3H42、·质量相同的不同烃,燃烧耗氧量由y/x决定或H%决定,比值越大,耗氧量越大。
生成CO2、H2O的量分别由C%、H%决定。
因此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各元素百分比相同),不管以任何比例混合,只要混合物总的质量一定,各元素的质量就相同,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2和H2O及消耗O2的总量就一定。
·物质的量相同的不同烃,燃烧耗氧量由x+y/4决定,生成CO2、H2O的量分别由x、y决定。
如:C3H8、C3H6、C4H6、C7H8四种物质分析.3、烃中含碳量的高低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烷烃中碳数越多,碳的质量分数越大(<6/7);烯烃中碳的质量分数为一定值(6/7);炔烃、苯的同系物中碳数越多,碳的质量分数越小(>6/7)。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脂类
1.脂类:脂肪酸(4C以上)和醇(甘油醇、神经醇、高级一元醇等)所组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2.脂:室温时为固态的脂肪;3.油:室温时为液态的脂肪;4.蜡:高级脂酸与高级一元醇所成的酯;5.磷脂:含磷酸的单脂衍生物,分甘油醇磷酯、鞘氨醇磷脂;6.糖脂:含糖分子的单脂衍生物,分鞘氨醇糖脂和甘油醇糖脂。
7.脂肪酸(fatty acid):一端含有一个羧基的长的脂肪族碳氢链,它是许多更复杂的脂的成分。
8.必需脂肪酸:维持生长所需的、体内又不能合成的脂肪酸,如亚油酸、 DHA等。
9.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三酰甘油酯。
10.酸败:油脂自动氧化生成挥发性醛、酮、酸的过程称为酸败。
11.糖脂(glycolipids):糖通过半缩醛羟基与脂质以糖苷键连接的化合物,是构成双层脂膜的结构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外侧的单分子层中。
12.甘油糖脂:甘油二酯与己糖(半乳糖、甘露糖和脱氧葡萄糖)以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植物的叶绿体和微生物的质膜富含甘油糖脂。
13.萜类:又称为萜烯类化合物,分子中含10C以上,且组成为5的倍数的烃类化合物。
14.固醇类:含有环戊烷多氢菲母核的一类醇、酸及其衍生物,包括固醇和固醇衍生物。
15.胆汁酸:与脂肪酸或其他脂类结合成盐,乳化肠内油脂,增加脂肪酶作用位点,便于油脂消化吸收。
16.脂蛋白(lipoprotein,LP):脂质与蛋白质(载脂蛋白)结合所组成的一类大分子复合物,能溶于水。
17.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脂蛋白中的蛋白部分。
18.生物膜(bioligical membrane):镶嵌有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的膜系统。
原核生物只有质膜,而真核生物除了质膜外,还有细胞器的膜,如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等。
19.外周蛋白:分布于双层脂膜的外表层,与膜的结合比较疏松,容易从膜上分离出来;外周蛋白比较亲水,能溶解于水。
20.内在蛋白:蛋白部分或全部嵌在双层脂膜的疏水层中,不容易从膜中分离出来;主要以 -螺旋形式存在。
不同碳原子数烃类对火驱燃烧效果的影响
不同碳原子数烃类对火驱燃烧效果
的影响
烃类(即碳氢化合物)是指以碳原子和氢原子为基本组成部分的化合物。
由于碳原子数量不同,烃类对火驱动燃烧效果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碳原子数越多,烃类的燃烧效果就越好。
因为碳原子越多,烃类所含的热量就越多,这样在燃烧时,能量释放出来的也就越多,火焰就会更旺盛,火势也就更强。
另外,碳原子数越多,烃类所含的氢原子也就越多,氢原子参与燃烧时会放出更多的热量,使烃类燃烧效果更好。
另外,碳原子数越多,烃类的燃料容量也就越大,比如一个四元烃,其燃料容量会比一个三元烃要大得多。
这样的话,一次燃烧量也就更多,火势也就更强烈。
烃类化合物有
1° H 2°
3°
Primary(1º), secondary( 2º ), tertiary( 3º ), quaternary C( 4º ), but only primary, secondary, tertiary H
烷基:烷烃分子中去掉一个氢原子剩下的基团。
CnH2n+1-, R-
H H H
排斥力最小 内能低
构象的稳定性与内能有关。内能低,稳 定;内能高,不稳定。
内能最低的构象称优势构象。
乙烷构象能量图
4.丁烷的构象
2
3பைடு நூலகம்
CH3CH2 ——CH2CH3
表明二个甲基典型构象
丁烷可看成是1,2-二甲基乙烷 ,沿C2 C3旋转,产生各种构象,典 型构象有四种:
H
CH 3 H
H
H
C77 H3C66 H2CC55HH33CC44HHCC3HH32CC2HH3C1 H3 C2 H2C1H3
2,5-二甲基-4-仲丁基庚烷 或 2,5-二甲基-4-(1-甲基丙基)庚烷
4-(sec-butyl)-2,5-dimethylheptane or 2,5-dimethyl-4-(1-methlpropyl)heptane
(分子式相同,构造式相同,空间位置不同)
戊烷 C5H12
C—C—C—C—C
2° C |
1° 正戊烷
C—C—C—C
异戊烷
C 3° | C—C—C | 4°
新戊烷
C
b.p. 36.1℃
27.9℃
9.5℃
碳链异构:仅由分子中碳原子的连接方式 不同而产生的异构。
3.碳原子类型
伯(一级)1°:与另外一个C相连 仲(二级)2°:与另外二个C相连 叔(三级)3°:与另外三个C相连 季(四级)4°:与另外四个C相连
碳13-16异构烷烃
碳13-16异构烷烃
13-16碳异构烷烃是指包含13至16个碳原子的直链和支链烷烃的混合物。
这些烷烃属于饱和烃类,其分子中只有单键连接碳原子。
异构烷烃的特点在于它们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不同的结构,这种现象称为同分异构。
在13-16碳异构烷烃中,可能包含的异构体有:
- 直链烷烃(n-烷烃):如十三烷(C13H28)、十四烷(C14H30)、十五烷(C15H32)和十六烷(C16H34)。
- 支链烷烃(i-烷烃):如2-甲基十二烷(C13H27)、3-甲基十二烷(C13H27)、2,2-二甲基十一烷(C13H26)等。
异构烷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会因其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支链越多,烷烃的沸点越低,因为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减弱。
此外,支链烷烃的溶解性通常比直链烷烃差,因为它们的形状更接近球形,分子间的接触面积减小。
在工业上,13-16碳异构烷烃可用作溶剂、燃料添加剂、润滑油的基础油以及化学合成的原料。
它们可以通过石油炼制过程中的裂解和重整得到,或者通过催化加氢处理轻质烃来制备。
由于它们的碳链长度较长,这些烷烃在环境中的降解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考虑到它们的环境影
响。
在处理和储存这些化学品时,还需遵守相应的安全规范,以防止火灾和健康风险。
碳13检测原理
碳13检测原理碳13(C13)是一种稳定的碳同位素,相对于普通碳12(C12)来说,它在原子核中多了一个中子。
在自然界中,C13的相对丰度只有0.011%,因此,它在化合物中的存在量相对很小。
但C13具有良好的示踪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的起源、代谢和运动动态等方面的研究。
碳13的检测原理主要基于质谱分析技术。
在质谱仪中,碳13会产生一个比碳12高15个质量单位的峰,这个峰叫做C13峰。
通常,C13峰的强度相对C12峰的强度非常微弱,因此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检测结果,需要使用高精度的质谱仪。
在碳13检测中,可以利用C13标记化合物来标记样品中的特定碳源。
C13标记化合物和未标记化合物之间的质量差异可以用来跟踪特定化合物的代谢途径和流动方向。
使用C13标记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不受样品质量的限制,且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在碳13检测中,需要将样品进行分离和提取,通常采用气相色谱(GC)或液相色谱(LC)等技术进行样品预处理。
然后将预处理后的样品送入质谱仪中进行碳13检测。
在样品含有不同种类的碳同位素时,需要进行碳同位素分馏,以减少分析结果的干扰。
碳13检测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石油、天然气领域中,可以通过对C13和C12的比对,确定烃类物质的来源和成因;在药物代谢学领域中,可以使用C13标记技术,跟踪药物代谢途径和体内代谢产品的产生;在食品科学领域中,可以通过C13标记技术,研究食品中不同成分的来源和新陈代谢动态。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C13具有稳定性,但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同质异能素效应,导致C13的相对丰度发生变化。
因此,在进行碳13检测时,需要采取严格的实验条件,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烷烃的化学性质
烷烃从结构上看,没有官能团存在,因而在一般条件下它是 很稳定的。只有在特殊条件下,例如光照和强热情况下,烷烃才 能发生变化。 1、取代反应 卤素反应的活性次序为:F2 >Cl2 > Br2 > I2,对于同一烷烃 ,不同级别的氢原子被取代的难易程度也不是相同的。大量的实验 证明叔氢原子最容易被取代,伯氢原子最难被取代。 卤代反应机理:实验证明,甲烷的卤代反应机理为游离基链 反应,这种反应的特点是反应过程中形成一个活泼的原子或游离 基。其反应过程如下: (1)链引发:在光照或加热至250 ~ 400℃时,氯分子吸收光 能而发生共价键的均裂,产生两个氯原子游离基,使反应引发。 Cl2 → 2Cl•
三、烯烃
(一)烯烃的组成和结构
由于烯烃的双键可处于碳链的不同位置上,导致了位置异构 的出现;由于π键不能自由旋转,又导致烯烃存在顺反异构。
(二)烯烃的性质
烯烃的物理性质基本上类似于烷烃,即不溶于水而易溶于非 极性溶剂,比重小于水。一般说,四个碳以下的烯为气体,十九 个碳以上者为固体。 烯烃于烷烃相比,分子中出现了双键官能团。由于双键中的 π键重叠程度小,容易断裂,故烯烃性质活泼。 烯烃的化学反应 1、加成反应 (1)催化加氢 在催化剂作用下,烯烃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烷烃。 (2)加卤素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溴的颜色很快褪去,常用 这个反应来检验烯烃。
高中化学竞赛
【第十三讲 烃类】
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乔纯杰
【竞赛基本要求】
1、有机化合物基本类型及系统命名; 2、烷、烯、炔、环烃、芳香烃的基本性质及相互转化;
3、异构现象;
4、马尔可夫尼科夫规则; 5、取代反应; 6、芳香烃取代反应及定位规则; 7、芳香烃侧链的取代反应和氧化反应。
【知识点击】
脂环烃分子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碳环共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碳 原子的称为桥环烃。桥环烃中多个环共用的两个碳原子称为 “桥头碳”,命名使先确定“桥”,并由桥头碳原子之一开始 编号,其顺序是先经“大桥”再经“小桥”。环数大写于前, 方括号内标出各桥的碳原子数,最后写某烷。
3、含多官能团的化合物命名 含多官能团的化合物按下列步骤命名: (1)选择主链:开链烃应选择含尽可能多官能团的最长碳链 为主链;碳环,芳环,杂环以环核为母体。按表13-2次序优先选 择一个主要官能团作词尾,即在前面的官能团,优先选作词尾。 (2)开链烃编号从靠近主要官能团的一端编起;碳环化合物 ,芳香环使主要官能团的编号最低。 (3)不选作主要官能团的其他官能团以及取代基一律作词头 。其次序排列按“次序规则” 。
醛基(– CHO)在羟基(–OH)前,所以优先选择 – CHO 为 主要官能团作词尾称“己醛”,– CH2CH3、– OH、– CH3、– Br 作词头,根据“次序规则”,其次序是甲基、乙基、羟基、溴。 编号从主要官能团开始,并使取代基位次最小。所以命名为: – 甲基 – 2 – 乙基 – 3 – 羟基 – 5 – 溴己醛。
(二)烷烃的物理性质
烷烃随着碳原子数增加,其熔点、沸点均呈上升趋势,常温 下甲烷至丁烷为气体,戊烷至十六烷为液体,十七以上者为固体 ,但同碳数的烷烃,其溶沸点也有区别。如含五个碳原子开链烷 烃三个异构体戊烷,2–甲基丁烷和新戊烷,沸点分别为:36.1℃ 、25℃、9℃,熔点分别为: – 130℃、– 160℃、– 17℃。
(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烷烃的命名 (1)直链烷烃根据碳原子数称“某烷”,碳原子数由1到 10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自十一起 用汉数字表示,如C11H24,叫十一烷。 (2)带有支链烷烃的命名原则: A.选取主链。选取含碳原子数最多的碳链为主链,写出相当 于这一碳链的直链烷烃的名称。 B.从最靠近取代基的一端开始,用1、2、3、4……对主链进 行编号,使取代基编号“依次最小”。 C.如果有几种取代基时,应依“次序规则”排列。 D.当具有相同长度的碳链可选做主链时,应选定具有支链数 目最多的碳链为主。
2、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 马氏规则可用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机理来解释。由于卤化氢 是极性分子,带正电荷的氢离子先加到碳碳双键中的一个碳原子 上,使碳碳双键中的另一个碳原子形成碳正离子,然后碳正离子 再与卤素负离子结合形成卤代烷。其中第一步是决定整个反应速 度的一步,在这一步中,生成的碳正离子愈稳定,反应愈容易进 行。一个带电体系的稳定性,取决于所带电荷的分布情况,电荷 愈分散,体系愈稳定。碳正离子的稳定性也是如此,电荷愈分散 ,体系愈稳定。以下几种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顺序为: CH3+ < CH3CH2+ < (CH3)2CH+ < (CH3)3C+ 甲基与氢原子相比,前者是排斥电子的基团。当甲基与带正 电荷的中心碳原子相连接时,共用电子对向中心碳原子方向移动 ,中和了中心碳原子上的部分正电荷,即使中心碳原子的正电荷 分散,而使碳正离子稳定性增加。与中心碳原子相连的甲基愈多 ,碳正离子的电荷愈分散,其稳定性愈高。因此,上述4个碳正离 子的稳定性,从左至右,逐步增加。
主要官能团是 – COOCH3 ,所以叫苯甲酸甲酯。– OH、– NO2作词头,其次序是硝基、羟基。编号从主要官能团开始, 并使取代基位次最小。所以命名为:3 – 硝基 – 2 – 羟基苯甲 酸。
二、烷烃
(一)烷烃的组成和结构
烷烃的通式为CnH2n+2,分子中各原子间均以σ– 键相结合,其 中的碳原子均为sp3杂化形式。由于单键可以旋转,所以烷烃的异 构有碳架异构和构象异构(立体化学)。
2、脂环烃的命名 脂环烃分为饱和的脂环烃和不饱和的脂环烃。饱和的脂环烃 称为环烷烃,不饱和的脂环烃称环烯烃或环炔烃。它们的命名是 在同数目碳原子的开链烃的名称之前加冠词“环”。 连有取代基的环烷烃,命名时使取代基的编号最小。取代的 不饱和环烃,要从重键开始编号,并使取代基有较小的位次。
螺环烃分子中两个碳环共有一个碳原子。螺环烃的命名是 根据成环碳原子的总数称为螺某烷,在螺字后面的方括号内, 用阿拉伯数字标出两个碳环除了共有碳原子以外的碳原子数目, 将小的数字排在前面,编号从较小环中与螺原子(共有碳原子) 相邻的一个碳原子开始,经过共有碳原子而到较大的环进行编 号,在此编号规则基础上使取代基及官能团编号较小。
(3)加卤化氢 同一烯烃与不同的卤化氢加成时,加碘化氢最容易,加 溴化氢次之,加氯化氢最难。 (4)加硫酸(加水) 烯烃能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氢烷酯。硫酸氢烷酯易溶 于硫酸,用水稀释后水解生成醇。工业上用这种方法合成醇,称为 烯烃间接水合法 CH3CH=CH2+H2SO4→CH3CH(OSO3H)CH3→CH3CH(OH)CH3+H2SO4 (5)加次卤酸 烯烃与次卤酸加成,生成β– 卤代醇。由于次卤酸不稳 定,常用烯烃与卤素的水溶液反应。如: CH2=CH2+HOCl→CH2(OH)CH2Cl 2、氧化反应 (1)被高锰酸钾氧化 用碱性冷高锰酸钾稀溶液作氧化剂,反应结果使双键碳原 子上各引入一个羟基,生成邻二醇。 CH2=CH2+KMnO4+H2O→CH2(OH)CH2(OH)+MnO2+KOH
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烯烃,则反应迅速发生,此时不 仅π键打开,σ键也可断裂。双键断裂时,由于双键碳原子连接 的烃基不同,氧化产物也不同。 CH2=CH2 + KMnO4 + H2SO4 → 2CO2 + MnO2 CH3CH=CH2 + KMnO4 + H2SO4 → CH3COOH + CO2 CH3CH=CHCH3 + KMnO4 + H2SO4 → 2CH3COOH CH3C(CH3)=CHCH3 + KMnO4 + H2SO4 → CH3COOH +CH3COCH3 2、臭氧化 在低温时,将含有臭氧的氧气流通入液体烯烃或烯烃的四氯 化碳溶液中,臭氧迅速与烯烃作用,生成粘稠状的臭氧化物,此 反应称为臭氧化反应。如: 臭氧化物在还原剂存在的条件下水解(为了避免生成的醛被 过氧化氢继续氧化为羧酸),可以得到醛或酮。例如: 烯烃经臭氧化再水解,分子中的CH2= 部分变为甲醛,RCH= 部分变成醛,R2C= 部分变成酮。这样,可通过测定反应后的生成 物而推测原来烯烃的结构。
(二)炔烃的性质
炔烃的物理性质与烯烃相似,乙炔、丙炔和丁炔为气体,戊炔 以上的低级炔烃为液体,高级炔烃为固体。简单炔烃的沸点、熔 点和相对密度比相应的烯烃要高。炔烃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 剂。炔烃中的官能团是碳碳三键。因此三键的结构及其对分子中 其他部位的影响,将决定炔烃的化学行为。
1、加成反应 (1)催化加氢 (2)加卤素 虽然炔烃比烯烃更不饱和,但炔烃进行亲电加成却比烯烃难。 这是由于sp杂化碳原子的电负性比sp2杂化碳原子的电负性强,因 而电子与sp杂化碳原子结合和更为紧密,不容易提供电子与亲电试 剂结合,所以叁键的亲电加成反应比双键慢。例如烯烃可使溴的四 氯化碳溶液很快褪色,而炔烃却需要一两分钟才能使之褪色。故当 在汞盐的催化作用下,乙炔与氯化氢在气相发生加成反应,生 分子中同时存在双键和三键时,与溴的加成首先发生在双键上。 成氯乙烯。在光或过氧化物的作用下,炔烃与溴化氢的加成反应, (3)加卤化氢 得到反马氏规则的加成产物。如: 炔烃与卤化氢的加成,加碘化氢容易进行,加氯化氢则难进行 (4)加水 ,一般要在催化剂存在下才能进行。不对称炔烃加卤化氢时,服从 在稀酸(10℅H2SO4)中,炔烃比烯烃容易发生加成反应。例如 马氏规则。例如: ,在10℅H SO 和5℅硫酸汞溶液中,乙炔与水加成生成乙醛,此反 应称为乙炔的水化反应或库切洛夫反应。汞盐是催化剂。其他的炔 烃水化得到酮。 (5)加醇 在碱性条件下,乙炔与乙醇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烯基乙醚。
3、聚合反应 4、α– H的活性反应
(三)烯烃加成反应的反应机理 1、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将乙烯通入含溴的氯化钠水溶液,反应产物除BrCH2CH2Br外, 还有少量BrCH2CH2Cl生成,但没有ClCH2CH2Cl. 这一实验表明,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不是简单地将乙烯的 双键打开,溴分子分成两个溴原子,同时加到两个碳原子上这样 一步完成的。因Cl- 是不能使BrCH2CH2Br转变为BrCH2CH2Cl的。 由此可知,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不是一步完成的,而是分步进行 的。 当溴分子接近双键时,由于π电子的排斥,使非极性的溴– 溴键发生极化,离π键近的溴原子带部分正电荷,另一溴原子带 部分负电荷。带部分正电荷的溴原子对双键的亲电进攻,生成一 个缺电子的碳正离子。 而碳正离子中,带正电荷的碳原子的空p轨道,可与其邻位 碳原子上的溴原子带有末共用电子对的p轨道相互重叠,形成一 个环状的溴正离子。可用下式表示: 接着溴负离子进攻溴正离子中一个碳原子,得到加成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