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城市化演变_趋势及其新特点_徐和平
从城市化到城郊化——美国纽约百年变迁史
从城市化到城郊化——美国纽约百年变迁回顾南方网讯到纽约来的国内朋友常会问起纽约市有多大面积和多少人口。
实际上,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一是行政区域上的小纽约,如果按照纽约市政府的官方统计,纽约市面积为930平方公里,2000年的纽约人口为800.8万人。
二是人们概念中的大纽约,大纽约地区除纽约市所属的曼哈顿、布朗克斯、布鲁克林、昆士和斯坦腾岛5个区外,还包括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的26个县市,面积为32400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680万。
纽约作为世界特大都市之一,是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和文化中心。
由于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所以纽约又自封为世界的首都。
同其他美国城市一样,纽约也是通过走城市化道路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到如今这样的规模的,其变迁过程中的特点之一就是先实行城市化,然后再由城市化向城郊化过渡。
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进程纽约市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纽约市是1898年由曼哈顿等五个区合并而成的。
其实,合并建市的设想早在1898年之前就已经萌发,但真正落实却等了很长时间,先是曼哈顿和布朗克斯合并,形成了人口最多的纽约市,随后又把美国当时第四大城市布鲁克林及昆士和斯坦腾岛一起并入了纽约市。
合并后的纽约市占地面积930平方公里,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城市,人口约336万,仅次于英国伦敦。
纽约各区合并建立世界级大都市可以说是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基本上是伴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历程。
19世纪末,美国农业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食品,而且还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纽约周边农村地区的农业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纽约市迁移,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纽约城市化的进程。
统计资料显示,1860年到1910年期间,美国城市人口增加了七倍,而农村人口仅增加了一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程度。
纽约同美国其他城市一样经历了快速变迁,乡村人口以及工厂纷纷向纽约聚集,纽约的城市规模迅速膨胀。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窦金波来源:经济研究导刊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
二战以后,由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普遍得到恢复和发展,以及经济动力主要从工业化转向信息化,所以城市的进度进一步加快并带有后现代的特征。
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增长尤其迅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当代城市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数量都在急剧增加,而且出现了城市集聚区和大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一、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尤其引人注目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29.2%,1980年上升到39.6%,增加了10.4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347个百分点。
在此期间,发达国家1950年城市水平已达53.8%,1980年上升到70.2%,上升了16.4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547个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1950年城市化水平为17.0%,1980年为29.2%,上升了12.2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407个百分点。
从50年代至8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增长最快。
这里面有一个疑点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城市化上升了16.4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上升了12.2个百分点都超过世界城市化上升的10.4个百分点?其实在1975年左右,发展中国家城市总人口已超过发达国家,开始进入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城市增长率。
1950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为734百万,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仅为287百万;1970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为698百万,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已攀升到673百万,基本上与发达国家持平。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如此迅速,为什么城市化率水平上升低于发达国家,且城市化年平均增长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其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虽然城市人口上升快于发达国家,而城市化率上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从1980~2002年,发达国家城市化率由70.2%上升到74.4%,仅上升了4.2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21个百分点,城市人口仅攀升了152百万;而发展中国家则由1980年的29.2%上升到2000年的39.3%,上升了10.1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505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则由966百万上升到1904百万,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之比为2:1,2020年时将为3.5:1。
美国的城市化及其发展与演变
美国的城市化及其发展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在经历着城市化的浪潮,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的风景和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城市化进程。
美国的城市化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影响,下面将会详细介绍美国的城市化及其发展与演变。
一、美国的城市化历史美国的城市化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的新英格兰地区。
当时,欧洲移民和当地原住民开始在新英格兰地区进行交易和农业生产,并在附近建起了村庄和城镇,这是美国城市化的开端。
18世纪,印第安人被迫被驱逐到更远的地方,美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
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纽约市等城市开始形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庞大和繁荣。
19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开始转向工业化,这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芝加哥等城市成为了重要的工业中心。
同时,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也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吸引了更多的移民来到美国,这又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二、美国城市化的发展与演变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美国的城市不断地发展与演变。
下面是美国城市化的发展与演变的几个方面。
1、城市规模的增大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美国城市的规模不断增大。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100万,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到了20世纪后期,美国的城市已经成为了全球有影响力的巨型城市,其中纽约市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2、城市人口的多样化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它的早期历史时期开始,这个国家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移民。
这对于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美国的城市里,不同的族裔聚集在不同的社区中,如意大利裔、华人等等,丰富了城市文化并形成了各自的聚居区,经济的和文化的联结也得以加强和扩大。
3、城市的经济结构变化美国城市的经济结构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19世纪时期,美国城市的经济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主,而到了20世纪,美国城市经济不断地向服务业转移,成为了一个以金融、体育、艺术等为主的城市经济。
美国大都市发展趋势
二、大都市区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形式,大都市区的出现不仅使城市地域空间形态与规模发生重组,而目使人口、资本、产业等要素流动以及社会政治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1.人口移动: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二战以后,由于大城市人口激增,市区地价不断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日益恶化,加上生活水平改善,人们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以及小汽车的广泛应用,高速公路的大量兴建等原因,使得城市人口纷纷向郊区迁移。
郊区人口迅速增加,而中心城区的人口出现下降,即人口的郊区化(suburbanization)现象。
美国是一个人口高流动性的国家,据统计,在20世纪60年代,几乎1/ 5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
1950年,在美国所有大都市区中,城区人口占57%,郊区人口占43%。
到1960年,城区人口占49%,郊区人口占51%,大都市区人口重心己转移到郊区。
到1970年,城区人口比重下降到43%,郊区人口比重上升到57%。
1970年以后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开始向更远的乡村地区和小城镇迁移,整个大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国外将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counter urbanization)。
根据美国30个最大的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的人口统计,1970- 1980年有9个SMSA的人口出现下降,大多为东北部的老城市,如纽约市人口年均减少0. 9% ,费城和底特律年均减少0.2%,波士顿年均减少0.1%,表明它们己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面对城市人口减少,中心区衰落,美国东北部一些大都市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CBD周围适当增加一些高质量住宅,以吸引人口。
特别是年轻人员回城居住和工作,使城市人口再度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如1980- 1990年间纽约市人口增加了3. 1%,纽约的中心区曼哈顿由于各类公司总部和生产服务业的不断聚集,成为全市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更新时间:2010-1-14 14:31:33摘要:美国的城市化始于1690年,随后经历了酝酿期、初步完成期、郊区化时期三个发展阶段,每个时期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内生的自我发展性、跳越性、流动性;总结了美国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城市化,历史进程,启示美国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它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
工业化的启动以及国内市场的扩大使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由最初的紧凑和密集结构向多中心分散结构发展。
如今,美国的城市化又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新趋势,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特点对我国的城市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化的历史并不等同于城市发展的历史。
城市出现于早期社会,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
美国城市发展始于1609年的欧洲移民,由于地缘因素以及自然优势,早期城市主要是港口城市,集中于美国东海岸,如纽约(1625)、波士顿(1630)、查尔斯顿(1680)、费城(1682)。
城市化则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促使城市手工作坊转变为工厂,城市由原来的商品集散地转变为工业生产集中地,非农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并最终超过农业人口,这是初步的城市化。
若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以上看作城市化的开始,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50%以上看作初步城市化的完成,那么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1.城市化酝酿时期(1690年—1830年)这一时期美国的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状况对后期的城市化进程有重要影响,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数量少,城市人口增长不稳定。
1690年,人口超过2500人的城市只有4座,其中波士顿拥有人口7000人,是当时最大的城市。
在1690年至1820年这一百多年间里,城市数量从4座增加到61座,但城市人口的比例由1690年的8.3%降到5.1%,后又升至1820年的7.2%(见表1)。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特点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特点按照技术条件、发展速度及其不同特点,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可分为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以1920年为界,此前为近代郊区化时期,此后为现代郊区化时期。
美国近代郊区化以有轨交通为主要技术条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以近郊的发展为主。
而现代郊区化的主要技术条件是汽车和公路的发展,发展进程突飞猛进,以远郊的发展为主。
美国现代郊区化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20年到战后初期,是郊区化的加速发展和波动阶段;第二个阶段为战后初期与50-60年代,是郊区的爆炸式发展阶段,郊区人口在美国人口中逐步居于主导地位;第三个阶段为70年代至今,是后郊区化阶段,郊区的异质性逐步增强。
一、美国人口的郊区化进程1.美国现代郊区化的开端和波动阶段郊区化并非美国现代城市所特有的现象,而是早在近代时期就已出现并且势头日趋强劲。
但由于种种原因,美国近代郊区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而1920年以后,由于私人小汽车的广泛应用、高速公路网的逐渐形成、经济结构向后工业经济的转变、联邦及地方政府政策的引导以及郊区对中心城兼并的抵制等原因,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迈进。
在20年代以前,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要高于郊区。
比如在1900-1910年和1910-1920年,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35.5%和26.7%,分别高于郊区的27.6%和22.4%,这说明美国人口仍以向中心城的集中为主。
然而在20年代,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为23.3%,而郊区为34.2%,后者超过前者近11个百分点。
此后,郊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中心城,而且差距越来越大,美国人口的分布开始由以集中为主转变为以分散为主。
所以20年代是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的开端。
30年代大萧条期间,美国郊区化的速度放慢,但人口增长率仍然高出中心城8.7个百分点。
(注:DonaldN.RothblattandDanielGarr,Suburbia:AnInternationalAssessment(London:GroomHelm,1986),p.4.)到40年代,郊区化的速度回升并超过20年代。
城市化转型时期的美国市政体制改革及深远影响
城市化转型时期的美国市政体制改革及深远影响作者:徐和平来源:《中国名城》2015年第08期摘要:市政改革是美国城市化转型时期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19世纪末美国用一代人时间完成了由乡村的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转变,引起社会经济的巨大变迁,城乡社会出现诸多不适与剧烈冲突。
与此同时,美国进行了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企业效率提高,并迅速扩张,有力地推动举国一致的市政改革,对美国经济持续发展及走向世界强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于文化及价值的差异,美国各地新的市政管理组织差异巨大,对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各区域经济力量此消彼长,大城市外围的郊区城镇、西部等成为美国新的经济增长中心,而东部大城市则衰落不振。
关键词:城市化;市政改革;影响Abstract:The urban government system Refor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ffairses during American Urbanization Transformation.In the short run of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merica completed urban industrial social change from rural agricultural society,which caused huge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and caused many problems and violent conflict. In the meantime, America carried on the reform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which raised enterprise efficiency,and it caused to quickly extend,and trongly pushed whole contry'urban government system reform,and produc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ntinued advance of American economy and on becoming a strong country in the world.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culture and value, new urba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of each region in America was very different,which influence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very place is different. Great change took place in the economic streng of the each district. The suburban towns around big cities, the west etc became new economic growth center in America,The big cities in eastern declined.Key words:urbanization;urban government system reform;influence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4144(2015)-08-10(5)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农村人口与外国移民向城市蜂拥而来,社会、经济变迁过速,各种问题集中爆发,矛盾异常突出,城乡社会剧烈动荡,美国经历了全国性的市政改革,并对全美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美国城市化和郊区化回顾及展望
美国城市化和郊区化回顾及展望摘要:本文回顾了美国自殖民地时期以来的城市化和郊区化历史过程。
美国的城市化和重大社会经济变革主要发生在19世纪,而美国的郊区化则始于20世纪,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到加速发展。
尽管中美两国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但是中国迟早也将经历先城市化,后郊区化的过程。
在未来中国的大都市地区,在城市化和郊区化两种力量的相互影响下,一个由便利交通和通讯基础结构设施支撑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必将最终形成。
关键词:城市化郊区化工业化移民都市区1引言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又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
在1776年宣布独立以后,美国经历了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的后工业革命。
美国城市化水平由1790年的5%提高到现在的75%以上。
美国的城市发展从小到大,由集中到分散,最终形成了以都市区为核心的巨型城市带。
美国的城市化过程同美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其他因素息息相关。
尽管如此,美国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其他国家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本文首先回顾美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过程,接着集中讨论影响美国城市化和郊区化的主要因素。
最后,文章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前景进行初步的展望。
2美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过程2.1美国城市化概况美国是世界上面积第4大的国家,总面积为938万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和中国。
美国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国家,从1776年宣布独立至今仅有226年的历史。
但是,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首位。
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1996年不变价格计算)为$32,653美元。
1910年以后,美国人口普查局用2,500人口作为界定是否为城市地区(UrbanPlace)的标志,200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更要求城市地区符合以下2项要求:第一,核心普查区内的每平方英里人口密度大于1,000人;非核心普查区内的每平方英里人口密度大于500人。
根据这一标准,美国的城市化速度很快。
1790年时美国是一个农业国家,13个独立州的总人口仅为390万人,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5%。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下的美国乡村发展与振兴
摘 要:工业化后,美国人口及资源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城市成为经济的中心而日益繁荣,广袤无垠的农村地区富有活力的人口及资源大量流失,经济呆滞与衰退,大量农场被抛弃,无数的村庄荒无人烟,众多小镇消失,乡村衰败触目惊心,城乡冲突异常激烈。
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将公共资源优先配置在大城市之外的地区,引导社会资源流向郊区及乡村。
在郊区及乡村基础设施等引导下城市资源、生产要素等向外分散,进而推动郊区、非都市区发展,实现了乡村的振兴,对美国经济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美国;郊区化和逆城市化;乡村振兴Abstract: After the industrialization, American people and resources moved from the countryside to the cities,so cities become economic centers and are increasingly prosperous. The vast rural areas lost their vital population and resources, and its economy was sluggish and decline, and a lot of farmland was abandoned,and a large number of villages were deserted,numerous small towns were disappear. The decline of the countryside was alarming,and conflict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ere very fierce.After World War II, the federal government of US initiatively allocated the public resources to the region out of the big cities, which led social resource move into suburban area and country.Under the guidance of suburban and rural infrastructure, urban resources and production elements are dispersed outward,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uburban and non-metropolitan areas, thus achie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aving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y.Key words:America;suburbanization and deurbaniz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9)-10-13(7)作者简介徐和平,贵州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现代化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经济学博士。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一、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二、美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征三、美国城市化的启示四、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五、City-on-Hill理念的影响一、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自20世纪初,美国逐渐进入城市化的进程中。
20世纪初期,美国城市化的规模相对较小,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足30%。
但20世纪中叶以后,美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化人口比重迅速提高,196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了60%。
1980年代,美国城市化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城市人口占比达到了75%。
此后,尽管城市人口比重没有继续增长,但美国城市化进程并没有停止,仍然在不断发展。
二、美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征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具有多个特点,其中一些典型特征如下: 1. 城市规模大:美国大城市数量众多,紧随日本、印度排在世界第二位。
其中,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其他大城市人口也在数百万至一千万之间。
2. 城市密度低:美国城市人口密度较低,居民房屋宽敞,散布于广阔的城市地区。
3. 城市交通便捷:美国有发达的高速公路,公交车运营规模也很大,可连接城市和郊区,方便通达。
4. 人口的多样性:美国城市涵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具有很强的多元文化特征。
5. 经济高度发达:美国大城市经济发达,如纽约是全球第一大金融中心之一,硅谷则是全球最具活力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地之一。
三、美国城市化的启示美国城市化具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借鉴意义,具体如下:1. 城市规划要有长远目光:美国城市化进程持续数十年,与美国的长远规划有关,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都有所考虑,城市规划需要考虑长远发展。
2. 鼓励多种生活方式:美国城市中有不同的居住方式和工作方式,如在城市中心居住和远程办公等。
鼓励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城市拥堵,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3. 投资基础设施:美国的城市化是基于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城市会花费大量资金投入到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例如公共交通和公共空间等。
当代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与趋势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7卷第4期Journal of Shanxi Teacher′s University Vol.17 No.4 2003年12月Natural Science Edition Dec. 2003文章编号:100924490(2003)0420075207当代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与趋势谢守红(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上海200062)摘 要: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后工业社会,城市化速度也由快转慢,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在城市化的模式上,先后经历了向心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发展阶段.从微观上看,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分散化趋势,但从宏观上看,这种分散化又导致更大地域范围内的城市集中,形成现实意义上的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关键词: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大都市区;大都市带中图分类号:F299.17 文献标识码:A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从战后初期一直到196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化进展迅速.而到了1970年代以后,城市化速度明显放慢,进入缓慢发展的成熟阶段.在城市化的模式上,也由传统的人口向城市中心迁移的集中型城市化转向人口向外扩散的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再到人口重新流向中心城市的再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而在这种人口集中与分散的双向运动过程中,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扩张,导致了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的形成.根据发达国家大都市区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即由向心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4个连续的发展阶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1 城市化速度由快转慢,逐渐进入成熟阶段二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在战争的废墟上开始了大规格的城市重建工作,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到1950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平均达到53.8%.此后,一直到1970年,城市化仍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在1950年代的十年间,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提高了6.7个百分点,1960年代又提高了6.1个百分点,达到66.6%.到了1970年代,城市化速度明显减缓,仅上升了3.7个百分点,1980年代上升2.3个百分点,进入缓慢提高的成熟阶段(表1).从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动来看,在1950年代,西方国家城收稿日期:20022102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171030)作者简介:谢守红(1966—),男,湖南邵阳人,衡阳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系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博士生,主要从事城市和区域经济的研究.镇人口从4.47亿增加到5.71亿,增加了1.24亿,1960年代增加1.27亿,1970年代增加1.00亿,1980年代增加0.79亿,说明其城镇人口的增长已逐渐减慢,其中除了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的原因以外,主要是由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规模大大减小.战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了由快向慢的转变,符合诺瑟姆的城市化“S”型曲线理论,即由缓慢增长的初期阶段,到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再到缓慢提高的后期阶段.但在西方国家内部,城市化进程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西欧、北美、北欧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从1960年代起即进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市化速度减缓,如北美洲1960年代城市化水平已达69.9%,1960—1970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3.9个百分点,1970年—1980年仅提高0.1个百分点,1980—1990年提高1.3个百分点.而南欧和日本则在1960年—1970年代还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直到1980年代才进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特别是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1960年—1980年间,城市化水平提高13.7,成为发达国家中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表1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趋势(1950—1990)Tab.1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iz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1950-1990)城市化水平(%)19501960197019801990发达国家欧 洲北美洲大洋洲53.856.563.961.360.561.169.966.366.666.773.870.770.370.473.971.272.673.475.270.6城镇人口(百万)447571698798877 资料来源:UN(1991).Table A.12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战后,尤其是196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中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而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即郊区化(suburbaniza2 tion)和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郊区化是指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过程.郊区化的实质是城市“辐射力”超过了“向心力”,推动城市人口和职能由市区向郊区扩散、转移.郊区化的动力和机制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1)大城市的发展使得土地短缺矛盾日益尖锐,地价迅速上涨,建筑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质量日益恶化,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一些中产阶级和收入较高的蓝领阶层纷纷外迁到新兴的郊区;(2)小汽车的广泛使用、较低的能源价格以及铁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使城郊之间的通勤交通十分便利;(3)政府实行各种鼓励政策.郊区化是以住宅的郊区化为先导,随之而来的是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商业服务部门的外迁.与此同时,工业部门由于占地面积多,土地成本大幅度上升,加上环境保护的压力,也不得不大量地向郊区迁移,形成了郊区工业带.最后,一些办公事务机构也开始脱离闹市区,进入郊区.郊区化极大地改变了人口的分布格局,使得郊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郊区的功能也由原来单纯的居住功能向专门的零售走廊、工业园区、高密度办公区和商业节点67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 转化.郊区化最早在美国和英国发生,1960年代以后波及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美国是世界上郊区化最明显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郊区化已经开始,二战后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表2).到1960年,美国大都市区郊区人口已超过市区人口,成为继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以来的又一次历史性转折,此后郊区人口比重不断上升,1990年居住在郊区的人口比重已达63%,远远超过居住在市区的人口.与此同时,郊区的就业岗位也在迅速增加.1950年,郊区就业岗位数仅占大都市区的30%,到1990年这一比重已上升至55%,超过了市区的就业岗位数.英国从1950年代起也进入郊区化的高峰期,1952年—1963年英国大城市的内城就业人口年均增长0.97%,而外城就业人口年均增长1.88%,外城就业人口增长速度是内城的2倍(表3).1963年—1973年,内城就业人口从761.9万下降到632.4万,减少了129.5万,而外城就业人口从189.7万增长到213.1万,增加了23.4万.1961年—1971年,英国居住在城市中心区的人口从2625.3万下降到2552.4万,减少72.9万,而居住在郊区的人口从1463.5万增长到1714.7万,增加251.2万.表2 美国城市郊区化:人口和就业岗位的变化(1950—1990)Tab.2Suburbanization in America :changes of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1950—1990)人口普查年代19501960197019801990城区人口(%)5749434037就业岗位(%)7063555045郊区人口(%)4351576063就业岗位(%)3037455055 资料来源:Bourne ,1996,Table 3.表中数据按大都市统计区(MSA )统计.表3 英国大城市就业人口变化(1952—1976)Tab.3The changes of employment population in English big ciyies (1952—1976)就业人口(万人)年份19521963196819731976内城688.7761.9726.7632.4572.8外城157.2189.7196.8213.1212.9年平均增长率(%)年份1952-19631963-19681968-19731973-1976内城+0.97-0.92-2.60-3.15外城+1.88+0.76+1.66-0.44 资料来源:Christopher M.L.,the uncertain future of the urban core ,1988欧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相继出现同样的人口再分别现象,如1968年—1975年在法国的多数大城市中,位于中心行政区以外的城市地区的人口急剧增长.1971年—1981年间,意大利5个最大城市的郊区人口大量增长,而中心区人口下降或增长缓慢.日本的郊区化始于1960年代,此时日本的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住宅需求压力使得居住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在大城市圈的近郊村镇,由于城市生活方式的固定和对77 第4期 谢守红:当代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与趋势87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 土地需求的增大,农业用地逐步转变为城市用地.1960年—1965年东京50公里圈人口平均增长19.7%,其中市中心10公里圈人口减少1.4%,增长最快的是20公里—30公里圈.之后市中心人口仍不断减少,而增长最快的地带1965—1975年为30km—40km圈, 1975年—1985年为40km—50km圈.大阪和名古屋等大城市圈也出现类似现象.19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一些大城市人口迁移又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进一步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小城镇和农村,导致整个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国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为逆城市化.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1961年—1971年,大伦敦人口减少了0.8%,1971年—1981年又减少了10.1%.除伦敦以外,1971年—1981年英国许多大城市也普遍出现人口下降现象,如曼彻斯特市人口减少17%,利物浦减少16%,纽卡斯尔减少13%,柯尔比减少15%等.美国出现逆城市化的时间稍晚.根据美国30个最大的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的人口统计,1970年—1980年有9个SMSA 的人口出现下降,大多为东北部的老城市,如纽约市人口年均减少0.9%,费城年均减少0.2%,波士顿年均减少0.1%,底特律年均减少0.2%,匹兹堡减少0.6%等,表明它们已进入逆城市化阶段.导致逆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1)1970年代初期开始的能源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严重衰退,阻止了制造业的发展,大城市的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而持续衰减,就业人数不断减少;(2)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以及后福特制生产方式的推行,使工业企业选址更具灵活性,纷纷到大城市以外的邻近地区建厂,导致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分散;(3)日益增加的退休人员厌倦了都市生活,迁到住房价格更便宜、环境更宁静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居住.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导致了城市发展在区域上的再分配,但并不意味着国家城市化水平的降低,相反,它还推动了城市化和城市生活方式在更广泛的地域范围内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并没有象北美和欧洲那样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自1945年以来,日本的人口不断地向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屋这3个大城市圈集中,尤其是向东京集中.这3大城市圈所拥有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在1950年为38%,到1990年上升到50%.从1960年代初起,这3大城市圈人口增长迅速.到1975年以后,它们的人口增长率才下降,但仍为正值.很明显,日本的城市化受到了东京这个特殊的国际大都市的强烈影响.在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中,首都东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口和经济实力迅速膨胀,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一跃成为能够与纽约、伦敦相抗衡的全球3大经济中心之一.3 中心区改造与再城市化由于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发展,使得西方国家大城市中心区日益衰落,出现商业萎缩、失业严重、贫困加剧、治安混乱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对整个城市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引起了政府当局的高度关注.为了振兴城市中心区,从1970年代末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CBD周围适当增加一些高质量住宅,以吸引人口回城居住和工作,使城市人口重新出现增长,称之为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1978年3月,美国总统卡特发布了全面城市化政策,其目标是阻止城市中心区的继续衰退,使其能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这项政策共有5个具体目标:(1)振兴与发展城市经济;(2)扩大中心区的就业机会;(3)稳定和加强城市税收政策;(4)消除城市内部种族歧视;(5)保护城市环境等.在英国,复兴大城市中心区始终是政府关注的一件大事.为此,政府在城市发展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把注意力和资金分配从城市外围转向市中心区,对内城从控制和指导发展转为鼓励发展,并重视发挥社区精神,动员社会积极性,努力改变衰退造成的恶果.1987年英国政府颂布了“内城法”,其核心思想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开发和恢复旧城的活力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企业建厂要求,以增加就业机会.此外,英国政府还采取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以及在市中心重点安排一些事务所大楼等措施.在政府的扶持下,发达国家大城市经济重现活力,中心区恢复昔日的繁荣,吸引了大量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城市人口出现再度增长.1980年代,美国东北部的大城市如纽约、波士顿、费城等由于金融、保险、房地产和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扭转了人口下降的趋势,而且使人口有了较快的增长.1980年—1990年,纽约市人口增长了3.1%,纽约的中心区曼哈顿由于各类公司总部和生产服务业的不断聚集,成为全市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1975年—1977年,全美有300万人从郊区返回到市中心居住,1980年代中期后回流速度更快.英国大伦敦的人口在连续30多年下降后,也于1985年重新恢复增长,出现再城市化现象.4 大都市区化明显,大都市带形成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大都市区的形成来自以下二股力量的结合: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把更多的资本和技术带往郊区,加快了效区城镇的发展步伐,并在郊区涌现出若干功能较为完备的新都市———边缘城市(edge city ),标志着郊区化进入一个新阶段,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格局演变;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区的改造和更新成效显著,城市景观、人居环境大为改观,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城市功能成功地实现转换与升级,日益成为信息交换和经济决策的中心,促进了人口、资本、技术的不断积聚.这种积聚与扩散的双向运动,推动了大城市地域的迅速膨胀,导致了大都市区的形成.美国把大都市区称为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 ),后来又改称大都市统计区(MSA ).其它国家称谓各异,但基本含义是相同的,如加拿大的“国情调查大都市区”(CMA )、英国的“标准大都市劳动市场区”(SMLA )、澳大利亚的“国情调查扩展都市区”(CEUD )、日本的“标准城市地区”“大城市圈”等.战后,美国大都市区发展迅速,到1990年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都市区增加到40个,居住人口1329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51.5%.1994年,这比例更高达56%,反映了大都市区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上升.据此,很多学者认为,大都市区化是美国20世纪城市化的主导趋势.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下,大都市区的功能进一步转变,以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公司总部等为主的生产服务业成为城市主要经济部门,从而使其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并涌现出若干在空间权力上超越国家范围、在全球经济中起着控制和决策作用的世界性大都市,一般称之为“世界城市”(world city )或“全球城市”(global city ),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美国著名学者萨森(S.Sassen )认为,当97 第4期 谢守红:当代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与趋势08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 代的城市化已成为全球化的城市化,全球城市的形成动力来自于以下两种力量的结合:一是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散;二是对这种生产活动的控制不断地向大都市集中.随着大都市区的不断扩展,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农田分界带日渐模糊,城市地域首尾街接,连成一片,绵延达数百公里,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壮观的一种城市化现象———大都市带(megalopolis).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 ottmann)首先对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大都市带进行研究,并借用古希腊“Megalopolis”一词来描述这种巨大的城市化地区.戈特曼认为,大都市带是城市地域大片地连在一起,消灭了城市与农村明显景观差别的地区;一个大都市带至少应居住2500万人口,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250人以上,过着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大都市带多数沿长轴呈带状发展,通过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相连;大都市带是所在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是连接国内国际的节点和产生新技术、新思想的“孵化器”.大都市带使城市化在极其广阔的地区扩散、渗透,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表现在土地利用高度集约化,城市整体生产率高,而且城乡融合,有力地提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大都市带的形成是20世纪世界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其发展方兴未艾.希腊著名建筑和城市规划师多克西亚迪斯(K.Doxiadis)在预测21世纪城市化发展趋势时指出,大都市带的进一步发展将跨越国界、洲界,最终形成地球村(Ecumunopolis).目前,世界上已形成的大都市带有6个,其中美国独占3个: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和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居住着全国一半左右的人口.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亦称“波士华”地带,Bosnywash)形成历史最久,也最具典型性.该大都市带呈东北—西南走向,长960km,宽48km—160km,跨越10个州,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5个特大城市及众多中小城市和镇,各城市建成区已相互连接.这一面积为13.8万km2的区域里,居住着全美近20%的人口,拥有为数众多的跨国公司总部,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均具有世界性的中心地位.另一著名的大都市带是日本的东海道大都市带,自东向西包括东京一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3个大城市圈,面积约10万km2,有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连结,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活动的枢纽地带,集中了全日本3/4的工业产值和2/3的国民收入.目前,这里居住着近7000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61%,超过了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约4500万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大都市带.此外,还有西欧西北部大都市带、英国东南部大都市带以及若干正在形成之中的大都市带.5 结语城市化是人口集中与分散这一对矛盾运动的结果,但其根本动力来自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工业时代已经基本结束,经济开始转向以信息服务业为主的阶段,随之城市化也出现新的特点,可称之为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化.在后工业时代,城市化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已经基本停止,代之而起的是人口在城市内部以及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移动.从微观上看,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分散化趋势,但从宏观上看,这种分散化又导致更大地域范围内的城市集中,形成现实意义上的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还会出现新的变化和特点.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城市化进程中西方国家政府都采取了及时、有效的引导与干预政策,这对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参考文献:[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4~78.[2]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43~144.[3]龚义清.90年代国外的城市发展比较研究[J ].城市规划汇刊,1992,(2):32~35.[4]王旭.大都市区化: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J ].美国研究,1998,(4):42~48.[5]Paul C.Cheshire.Urban problems in Western Europe[J ].London Unwin Hyman ,1989:189~190.[6]Kenneth Fox.Metropolitan America :urban life and urban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40-1980[J ].University Pressof Mississippi ,1986:54~56.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and T rend of U rbanizationin Present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XIE Shou 2hong(Instit ute of U 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East China Normal U niversity ,S hanghai 200062,China ) Abstract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entered post -industry society and their urbanization have s peeded up and gradually got to mature stage.In urbanization model ,they have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 :centralized urbanization ,suburbanization ,counter -urbanization and re -urbaniza 2tion.On the view of microcosm ,their urbanization has obvious decentralization trend ,but on the view of macrocosm ,it has brought about cities and towns centralization in wider region and formed Metropolitan areas and Megalopilis. K ey w ords :Urbanization ;Suburbanization ;Counter -urbanization ;Re -urbanization ;Metropolitan area ;Megalopilis 18 第4期 谢守红:当代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与趋势。
全球城市化的演变和趋势
全球城市化的演变和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全球城市化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市,并让城市人口增长的过程。
无论是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是文化的融合,都成为了城市化的关键驱动因素。
然而,全球城市化的演变也面临着许多不同的问题和挑战。
1. 全球城市化的演变城市化的概念被广泛地运用于全球,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城市化进度、模式和影响也各不相同。
美国及其周边国家和欧洲是世界城市化进程最先迈出的地域,其中大多数城市都是在工业化发展时期和工业化峰值期之间获得了爆炸式增长。
20世纪70和80年代,日本和台湾地区开始了对城市化的强劲推动。
随后,发展中国家也加入了城市化这一浪潮。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例如,美国是先进经济体中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之一,其城市化发展模式以“大规模单中心城市发展”为特点。
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则显得更加复杂,主要表现为快速城市化、超大城市的兴起、城市区域的拓展和大量贫困人口的从农村迁徙到城市区域等等。
城市化的演变带来了几个显著的趋势:(1)城市化的加速:在现代化过程中,城市人口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有预测认为,到2050年,全球将有6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2)城市化的分化:全球各种类型城市间的差距正在加大。
一些大城市可以很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人才,而另一些城市则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趋势,会导致萧条和城市的萎靡。
(3)城市化的环境问题: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和水质问题、噪音污染、垃圾处理、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等,城市发展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并推进绿色化发展。
2. 全球城市化的趋势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在全球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全球城市化趋势的主要方向包括:(1)城市效率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会越来越重视效率化。
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城市交通出行效率、节能减排、垃圾分类和收集等方面,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当代美国社会的两极化发展评析
当代美国社会的两极化发展评析【摘要】当代美国社会的两极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政治领域,两极化现象日益明显,左派和右派之间的对立愈发激烈。
经济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上出现了贫困阶层和富裕阶层之间的明显对立。
种族和文化分歧也愈发加剧,使得社会出现更多的隔阂和矛盾。
教育和社会福利的不公平现象也让社会两极化问题更为突出。
媒体和信息传播的偏向性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这种两极化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以避免社会的进一步分裂。
展望当代美国社会的未来,需要更多的包容与理解,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当代美国社会、两极化发展、政治、经济、种族、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媒体、信息传播、影响、措施、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美国社会的两极化现象日益显著,不仅在政治上存在明显的对立和分歧,而且在经济、种族、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领域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和对立。
这种两极化的发展趋势不仅对美国社会本身造成了深远影响,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政治方面,两极化现象表现为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的对立日益加剧,两党在政策立场、人物形象、政治传媒等方面分化越来越明显,导致政治对抗加剧,政府决策难以达成共识,国家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在经济方面,美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富人变得更富,穷人变得更穷,财富和资源向少数精英集中,而中产阶级面临挤压和贫困化,经济社会分化不断加剧。
在种族和文化领域,种族对立、文化冲突等问题也日益凸显,种族主义、仇恨言论、歧视现象层出不穷,不同文化之间的摩擦和冲突频发,社会凝聚力受到严重挑战。
在教育和社会福利方面,教育资源和社会福利资源分配不均,富人孩子和贫困家庭孩子之间的教育机会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保障制度滞后,贫困人口生活日益困难,社会稳定和公平性受到质疑。
在媒体和信息传播领域,媒体报道和舆论偏向性日益严重,假新闻、谣言、媒体操纵等现象屡见不鲜,公众舆论被操控和引导,民众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理解出现严重障碍。
美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城市郊区化
、
二 战 后 美 国城 市 郊 区 化 形 成 的 主 要 因素
城 市 郊 区 化 ( u a i t n) 主 要 发 生 在 2 世 纪 5 一 7J s b nz i , a o ( ) O 【 年 代 城 市 化 水 平 很 高 的 国 家 。 美 国 著 名 城 市 规 划 师 贝 利 在
关 产 业 从 大 城 市 中 心 向 原 农 业 生 产 地 带 — — 郊 区 迁 移 的 一 种 离 心 分 散 化 过 程 , 城 市 现 代 化 发 展 的 一 个 新 阶 段 。城 市 是
土 地 规 模 小 . 间 开 发 公 司 大 规 模 地 建 设 郊 区 住 宅 。另 外 . 民 由 于美 国政 府 住宅 政 策 和基 金 补 偿 的 鼓 励 . 许 多 中产 阶 级 , 使
17 9 6年 将 这 一 种 现 象 称 之 为“ 城 市 化 ” 它 是 指 城 市 人 口尤 逆 .
一
涌 向新 的 郊 外开 发 区居住 . 仍 要 每 日到城 市 中心 区工 作 , 但 大 量 购 物 和 娱 乐 活 动 也 在 中 心 区 进 行 。 通 手 段 的 革 新 极 大 交
地 加 速 了 郊 区 化 进 程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形 态 也 随 之 发 生 变 化 ,
( i s &S c S i Ed t ) o . 2 N O 5 OC . 0 2 Ph l . .o . c. o i. V 1 2 . t 2 0
经 济 学研 究 ・
美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 城市郊区化
刘 建 芳
( 通 师 范 学 院 法 政 经 管 系 , 苏 南 通 2 60 ) 南 江 2 0 7
况 ; 业 和 住 宅 区 配 置 郊 区 化 、 散 化 ; 家 的 社 会 经 济 重 心 产 分 国
美国城市发展的四大趋势
(1)在高科技就业增长速度方面郊区快于城市。
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中心城市高科技就业都有增长,但增长速度远远不敌郊区,平均差距达30%。
其中,在东北部,郊区比城市快20%,在南部,快25%,在中西部,快60%。
在某些大都市区差距更大。
尽管高科技就业总量城市仍占优势,但郊区高科技就业的高速增长,预示着它们在不久的将来,可在高科技方面与城市分庭抗礼。
(2}在就业方面,中心城市失业率下降速度快于郊区。
1992年以来,中心城市失业的比例下降了3. 7个百分点,降到1999年的4. 8%;郊区下降3. 2个百分点降到1999年的3. 4%。
相应地,城市的工资增长速度超过郊区。
1992年以来,中心城市工资增长4. 8%,郊区为4. 3%。
在这段时期,中心城市贫困率也从20.9%降到18. s%(全国从14. 8%降到12.7% )。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民族人口贫困率的下降:西裔美国人贫困率己降到25. 6%,下降最快;非西裔白人降到8. 2%,速度稍‘漫;非洲裔美国人的贫困率降到26.1 %。
随着就业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城市财政状况有所改善。
这使城市得以实施大量项目的同时还有能力清欠债务。
受“双重负担’,困扰的城市数量也略有减少。
1997年每7个城市之中有1个属此类城市,到1998年降为8: 1。
尽管城市经济己有所改善,但失业和贫困问题对城市影响依然大于郊区。
这段时期内中心城市居民贫困率依然是郊区的两倍,失业率比郊区高1/ 3,城市与郊区的贫富差距在加大。
城市居民中等家庭收入1998年仅相当于郊区的71% 。
(3)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制造业仍保持着自1970年以来开始的从城市向郊区转移的趋势。
1992年制造业在城市就业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己降为13.9% , 1997年再降至12. 1%。
而同时期郊区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7个百分点,1997年占郊区就业总人数的18% 。
制造业重心的迁移己成不可逆转之势。
另外,从1992到1997年,郊区的批发业比城市快6倍。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现代城市规划联系的解读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现代城市规划联系的解读一、城市化与现代城市规划的关系二、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三、现代城市规划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四、美国城市化的现状与挑战五、未来的城市化与现代城市规划的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已成为全球的趋势。
其中,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城市化程度高,城市规划也得到了较大的关注。
本论文将对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现代城市规划进行解读,并列举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
一、城市化与现代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化指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规划显得十分重要。
城市规划能够在城市化进程中保证城市的规模、构造、功能和环境质量的合理性,尽量避免过度拥挤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
同时,现代城市规划能够使城市更具竞争力和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美国是世界上早期城市化国家之一,其城市化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
在19世纪,美国很快成为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大量的工业化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速度快。
同时,因为美国的土地面积较大,建立城市的空间很大,这种机会制度也带动了城市化进程。
三、现代城市规划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在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现代城市规划进入美国,改变了美国城市发展的面貌。
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放缓,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拥堵、污染、贫民窟等。
同时,城市居民需要快速、准确、清晰的指路方式和公车运行时刻表等,城市规划帮助解决了这些问题。
同时,现代城市规划中的新设计理念,如单用途、集中用户名、分形的排列和交通设计等,也带来了科技化的城市空间和基础设施建设。
四、美国城市化的现状与挑战近年来,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化的普及,美国的公共交通网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在城市移动的重要选择之一,这增加了美国城市规划的难度。
同时,由于大量的城市居民仍然生活在劣质的公共交通节点附近,该地区的治安和环境质量都受到了影响,这也对美国城市规划带来了新的挑战。
当代美国城市化演变_趋势及其新特点
当代美国城市化演变、趋势及其新特点The change,trend and latest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Urbanization in of US徐和平1P XU Heping蔡绍洪2P CAI Shaohong(11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5;2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摘要>二战后美国城市化向郊区化或逆城市化阶段转变,人口、工厂、商店及各种机构从大城市中心迁移出去,在外围的郊区及小城镇重新定址。
在城市化演变过程中,由城市中心及郊区次级中心组成新型的大城市地区逐渐多中心化乃至无中心化,整个大城市地区支离破碎。
与此同时,城市系统趋于集群化,幅员辽阔的大城市地区经济经过分化与整合,城市化向非城市地区扩散与渗透,出现了新的城市化影响地区,对城乡地区构成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化演变;趋势;新特点=Abstract>Urburnization entered the stage of suburbanization or di surbanization in America after the World War Two.The population,factories,stores and all ki nds of organizations moved to go out from the city center,and settled in suburbs and towns outside the city.In the process of the change,metropolitan area constitu ted by urban center and suburbs has gradually become polycenteric,and even had any centers.The whole metropolis has become fragmented.At the same ti me,the urban system has become aggregative points. After broad metropoli tan area has been divided and integrated,urburnization has been scattering and permeating through countryside.=Keywords>The change of urburnization; Trend;Its new characteristics=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二战后,美国城市化由聚集走向分散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给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由此吸引了各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美国大城市形态发展现状与趋势
美国大城市形态发展现状与趋势
赵炳时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1(025)005
【摘要】@@当代美国城市形态的发展基于美国的基本国情:优越的自然条件、
丰富的资源、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以及复杂的社会与种族问题。
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美国城市的形态发展颇具特色。
从城市规划角度观察探讨它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理论课题之一。
虽然国情和发展阶段与美国迥异,但是对于我国正在快速发展的一些大城市未来长远的前景,也仍然具有很实际的参考价值。
近20年来,由于全美经济持续繁荣,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变化,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地区的城市形态也在继续发展。
从一系列统计数据和实地现状直观来探讨,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总页数】6页(P35-40)
【作者】赵炳时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20世纪三种城市形态模式辨析--我国大城市发展模式的反思与启示
2.城市空间
结构的扩散——大城市新城区空间形态发展初探3.城镇化背景下大城市环线道路
发展形态浅析4.园区化已经成为再生资源行业集约化发展的主要形态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园区)发展现状与趋势’5.《美国大城市生与死》之魅力缘何经久不衰?──从一个侧面看美国战后城市更新的发展与演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保护与发展_美国与欧洲城市景观文化取向比较
第二,城市美 化 运 动 与 新 的 城 市 景 观 建 设。 城 市美化与城市更新 有 着 密 切 的 联 系,着 眼 于 城 市 景 观建 设。 城 市 美 化 运 动 兴 起 于 19 世 纪 末,影 响 到 20 世纪的景观建 设。1898 年,霍 华 德 出 版 了《明 天 的公园城市》一书,提 出 建 立 公 园 城 市、花 园 城 市 的 观点,反映了早期城市美化 运 动 的 宗 旨。19 世 纪 晚 期起,美国 城 市 陆 续 建 立 了 发 达 的 公 园 系 统,城 市 通过公园而保护城 市 生 态 景 观。[8]西 雅 图 模 式 是 这 一时代城市美化的典型。经过多年园林景观建设, 到 1916 年,西雅图建成遍布公园和林萌大道的美丽 城 市 ,堪 称 公 园 城 市 、花 园 城 市 的 楷 模 。[9 ]
与此同时,政 府 开 支 却 大 幅 度 增 加,从 而 增 加 了城市负担。大量 贫 穷 人 口 涌 入 城 市 中 心,使 城 市 失业救济、养 老 金 等 费 用 大 幅 度 增 加,使 成 为 政 府 开支最高的地区。1980 年,美 国 的 纽 约 市 人 均 政 府 开支高出郊区 70% ,而费城人 均 城 市 政 府 开 支 则 是 其郊区的两倍。城 市 出 现 了 巨 额 财 政 赤 字,迫 使 当 局广开税源平 衡 财 政 收 支。[4]到 1975 年,纽 约 市 征 收税收多达 22 种。名目繁多的税收给城市纳税人 带来了沉重 的 负 担,80 年 代 初,美 国 城 市 居 民 人 均 税收高于郊区 40%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美国城市化演变、趋势及其新特点The change,trend and latest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U rbanization in of US徐和平1ΠX U Heping 蔡绍洪2ΠCAI Shaohong(11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5;2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摘要】二战后美国城市化向郊区化或逆城市化阶段转变,人口、工厂、商店及各种机构从大城市中心迁移出去,在外围的郊区及小城镇重新定址。
在城市化演变过程中,由城市中心及郊区次级中心组成新型的大城市地区逐渐多中心化乃至无中心化,整个大城市地区支离破碎。
与此同时,城市系统趋于集群化,幅员辽阔的大城市地区经济经过分化与整合,城市化向非城市地区扩散与渗透,出现了新的城市化影响地区,对城乡地区构成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化演变;趋势;新特点【Abstract】Urburnization entered the stage of suburbanization or disurbanization in America after the W orld War T w o.The population,factories,stores and all kinds of organizations m oved to g o out from the city center,and settled in suburbs and towns outside the city.In the process of the change,metropolitan area constituted by urban center and suburbs has gradually become polycenteric,and even had any centers.The whole metropolis has become fragmented.At the same time,the urban system has become aggregative points.A fter broad metropolitan area has been divided and integrated,urburnization has been scattering and permeating through countryside.【K eyw ords】The change of urburnization; T rend;I ts new characteristics【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二战后,美国城市化由聚集走向分散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给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由此吸引了各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美国城市化的演变是今日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典型,也预示着后发展国家城市化的方向,其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
1 二战后美国城市化的长期演变 城市化由聚集走向分散,是城市扩张过程中一系列问题及交通和新技术革命所决定的。
工业化之后,在城市聚集经济影响之下,制造业、服务业持续大规模地向城市集中,,导致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迁徙。
资源、资金及富有活力的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社会日益繁荣。
繁荣的城市产生了巨大的磁力场作用及强烈的示范效应,一波接一波地推动城市的聚集。
人口、工厂及各种机构大量向城市中心及其附近集中,带来了众多的城市问题,如城区拥挤、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犯罪猖獗、土地价格高涨等,即现代“城市病”。
日趋严重“城市病”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成本,产生了离心趋势。
城市环境恶化导致各种疾病对人体的侵袭;城市环境嘈杂,居民生理心理压力增加;犯罪猖獗,居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居民离心力增加。
交通拥挤、地价高涨、劳动力价格上涨,城区制造业厂商生产成本增加。
外在成本的增加逐渐抵消并大于城市聚集经济效益时,出现了聚集的不经济,最终迫使工厂向生产成本低廉的地区转移。
二战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技术与交通革命,对城市化方向性转变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战后,流水作业在美国工厂普及。
过去工厂产品采取垂直式的装配,这一工作在城区狭窄的楼房内就可进行。
流水作业改变了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产品从零件到部件再到成品的整个工艺在一个巨大平面上完成,极大地增加了土地的需求,城区昂贵的土地不能满足生产工艺的这一变化。
而且,战后美国企业趋于大型化,庞大的控股公司日益增加,这类公司自成体系,不必聚集于城市核心地区。
在此背景下,厂商转向郊区及非城市地区的小城镇寻找宽阔而廉价的土地。
31【文章编号】1006-3862(2006)05-0013-04城市化城市发展研究13卷2006年5期Urban S tudies V ol.13N o.52006 生产工艺的革新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汽车文化对城市化演变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生产工艺的改进,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汽车潮水般地涌入美国市场。
1945年,美国登记的私人小汽车为2550万辆,到1960年美国五分之四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
[1]在此新的交通技术条件之下,美国各级政府不失时机地采取推动城市化扩散的积极的公共政策。
二战后的交通发展过程中,政府由过去的间接扶持转到大规模的介入。
1956年,国会通过了《联邦援助公路法》,从此开始了大规模援助公路建设。
该法案还建立了联邦公路信用基金(Federal Highway T rust Fund),征收汽油、车辆、轮胎等消费税资助公路建设。
[2]1983年,联邦政府用于公路建设的费用累积为5000亿美元。
美国各地建立了庞大的公路与道路网,到1995年,美国已拥有1300万英里的公路与街道。
[3]高速公路从城市核心地区向郊区广阔的空间放射,并深入到辽阔的乡村腹地。
高速公路网建立后,聚集经济影响向广阔的空间扩散,郊区、小城镇及公路沿线土地大幅度升值,有力地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
美国城市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由聚集走向分散,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郊区化或逆城市化时期。
二战后长期发展中,美国日益庞大的中产阶级大规模地从城市向郊区迁移,有力地推动美国郊区化的进程。
1940年至1970年郊区人口增长275%,而城市人口仅增长50%。
[4]增长的差距使美国人口布局发生了变化,郊区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1970年,郊区人口超过了城市中心,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的地区。
80年代,城市人口进一步向郊区分散,居住在郊区人口超过一亿,占全美人口的44%。
美国完成了由城市国家向郊区国家的转变,郊区化成了美国城市化的主要方向。
尽管80年代,美国城市经历了“再城市化”的复兴,但90年代之后的分散则表明郊区化浪潮则势不可挡。
2 城市地区多中心化与无中心化 城市化向郊区化或逆城市化演变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当代美国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口郊区化的同时,就业岗位也开始分散。
制造业功能、服务业及人口的大量外迁使城市空间趋于多中心化或无中心化。
二战后,美国大城市制造业大量外迁。
大城市中心外在成本增加及土地价格上涨,由此所产生的聚集不经济迫使工厂纷纷从城市中心迁出,在郊区及非城市地区的小城镇重新选址,城市生产功能逐渐从中心向边缘、郊区乃至非城市地区迁移,使经济重心由城市中心转移到城市外围地区。
二战后,大量制造业从城市中心移往郊区,形成郊区新的制造业中心。
在特定郊区,政府及非政府组织有意识地让同类制造业聚集,形成了具有田园诗风味的工业地带或工业园区。
1960年至1980年,美国出现了2000多个郊区工业园区,到1988年,全美拥有6000多个郊区工业园。
80年代起,大城市的郊区的制造业就明显超过市区。
一些新的郊区还出现了一种高技术增长极或科学园区(high2tech growth pole or“science park”)。
这些科学园区大多与专门化研究和发展中心密切联系,并与制造业联接而位于大学、研究机构附近。
最为著名的例子是硅谷,它邻近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
从圣约瑟(San Jose)延伸到帕洛・阿尔托(Palo Alto)的发展走廊地带,构成了硅谷核心部分,拥有800多家工厂,生产电子及计算机产品。
随着制造业从城市中心大量迁往郊区,郊区最终取代城市成为美国制造业及经济增长的中心。
1982年,在全国最大的城市地区,郊区制造业雇佣工人占53.85%,城市核心地区占46.15%。
[5]郊区工业大多是高新技术产业,城区则是技术性较低的传统制造业,郊区制造业日益超过城市。
90年代之后,美国城市制造业继续向郊区分散,市区已很难见到工厂。
随着工厂及富裕人口移到郊区,商业也向郊区分散,郊区出现了巨大的商业区和购物中心。
郊区商业区和购物中心组成了郊区消费网络,网络还包括影院、餐厅、俱乐部、运动场等娱乐设施。
1954年到1977年间,美国出现115万个郊区商业中心(suburban shopping center)。
[6]与此同时,许多郊区还出现了巨大的商业林荫道(Suburban shopping mall), 1980年美国郊区商业林荫道达到2万个。
[7]郊区商业林荫道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零售业直接威胁到城市商业中心的生存。
随着郊区林荫道规模的扩张,一些郊区出现了超级商业林荫道(supermall)。
20与21世纪之交,巨型商业林荫道(megamall)作为新型的郊区商业中心而出现,这种巨大的商业综合41 13卷2006年5期Urban S tudies V ol.13N o.52006体使城市中心的商业区黯然失色。
二战后,郊区零售业份额持续增加,80年代之后郊区零售额就超过整个社会的半数,美国零售业的重心转移到郊区。
在城市商业外迁之时,城市其他服务业也被迫向外分散。
制造业和商业移出后,大城市为这些部门服务的事务所、大公司总部失去了众多的业务,最终也迁往郊区,形成了郊区的总部经济。
从70年代起,美国郊区开始进行办公大楼的巨额投资,到80年代,城市外围的办公室空间超过总数的57%。
郊区新出现的办公大楼群形成了办公园区和研究中心,成了美国高科技实验室和工厂大本营。
人口、制造业及传统服务业向郊区及非城市地区扩散,极大地拓展了城市空间,由此改变了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向外扩散,城市空间大规模向外拓展,城市经济越过城市边界,向城市边缘、郊区乃至辽阔的农村扩散,把这些地区纳入城市强有力的影响之下,形成巨大的城市影响地区。
美国城市化向外扩散,促使具有城市性质的郊区次级中心的形成。
工业化之后,空间狭窄的城市成为社会经济的中心,城市边界之外的郊区则是其农业附庸。
郊区化使人口、工厂、商店及各种机构从城市中心分散出去,然后在郊区重新汇集,形成郊区次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