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和自然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首先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认识到,人类的社会活动植根于自然环境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依赖于自然资源。

因此,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赢,提出了人的活动应该与自然界相协调的观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创造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和使用价值。

但是,这种改变和利用的同时也对自然界产生了一定的破坏。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进一步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提出了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内在联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适应和符合这些规律,不能违背它们。

只有通过充分了解和尊重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还注重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但是,这种改造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且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世界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只有站在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全局来思考问题,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指导,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岩佐茂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评析

岩佐茂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评析
吴 宁, 等: 岩 佐 茂的 生态 学马 克思 主 义 思 想 评 析
科教 论坛
岩佐茂 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评析
吴 宁。 吴 贵 洋 ‘
( 中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 湖 北 武 汉
4 3 0 0 7 3 )
[ 摘 要] 岩 佐 茂试 图挖 掘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环境 保 护 思 想 , 并 结 合 日本 的 环 境 现 状 , 深入 探 讨 了环 境 保 护 和 经 济发 展 之 间 协 调 的 可 能 性 。 岩 佐 茂 把 3代 - 资 本 主 义 的 生 态危 机 归 因于 资本 的逻 辑 , ' 认 为 资 本 的 逻 辑 本 质 上 是 破 坏 和掠 夺 自 然的 . 提 出 生 态社 会 主 义是 以 生 活 的逻 辑 对 抗 资 本 的 逻 辑 , 社 会 主 义是 生 态 完 美 的社 会 。
[ 关键词 ] 岩佐 茂 ; 环境保护 ; 资本 主 义 ; 生 态社 会 主 义
[ 中图 分 类 号 ] B 8 2 [ 文献标识码 ] A
岩佐 茂 ( 1 9 4 6年一 ) 作 为 日本 著 名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家 , 是 首 次 把 西 方 的 生 态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和 生 态 社 会 主 义 思 想 传 播 到 日本 的 著 名 学 者 。 他在《 环 境 的思 想 》 一 书 中从 日本 最 近 十几 年 来 的公 害 、 环境 问题人手 , 深 入 探 究 环 境 保 护 与 经 济 发 展 之 间 的 非 矛 盾 性 和保 护 环 境 的伦 理 思 想 , 站 在 马克 思 主 义 的环 境 保
马 克 思 并 没 有 把 自然 看 成 人 类 生 存 的 工 具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基本特征:
1、 主体性——凸显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并通 过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反思和批判,从主、客体间的对立转向 二者间的和谐。
2、 能动性——凸显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并通过 对人对在自然界的能动作用的反思和批判,从能动性和受动 性间的对立转向二者间的统一。
3、 价值性——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价值诉求,并通过 对价值诉求的批判和反思,性自然界内在价值和人类自身价 值间的对立,专项二者间的统一。
基本特征:
1、 系统性——“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 式,凸显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特征。
2、 复杂性——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复杂性 的、非线性的和随机的。
3、 演化性——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非稳定 性的、演化的。
4、 广义性——揭示了自然界系统和社会系统 的存在和演化规律。
思想渊源: 1、 古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2、 近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 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人工自然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 式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尤其是随着人类对应用 自 然科学技术后果的反思和批判而发生变革,并由此转 向生态自然观。
三、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 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主要观点:
1、 生态自然界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 2、 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 3、 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 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 4、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74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赵松淼( 中共焦作市委党校,河南 焦作 454000 )【摘 要】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断的增强,如何看待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类必须重新审视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将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与自然的统一。

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的实践活动反而让人类产生了异化,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梳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能够重新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解决人类面对的生态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近年来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空气、水、土壤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则被人自然的活动所破坏,人与自然的问题自然也被学者重新重视起来,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如何,人与自然关系该如何处理,如何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生态哲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其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经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回答,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重新认识自然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地位,改变过渡夸大人类自然实践能力,或是人作为自然存在,本身就是自然一部分的观念,将人类的活动约束在与自然统一的条件下,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因此重新认识马克思生态自然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渊源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形成的历史背景是欧洲机械大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兴起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是的人类的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生活主要还是农业社会。

在农业社会中虽然也需要面对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限制了农业生产只是一种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单纯依靠人自身和借助于简单的生产工具,人类生产力虽然已经超越了之前的原始和奴隶社会,但这时期的生产力还是较低,并没有将人从自然中凸显出现,人还是在自然的和谐中存在,当然也不存在人与自然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一、概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它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认为自然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依赖于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同时,人类又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改变自然的面貌和状态。

这种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如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

因为人对自然的作用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的,而社会实践又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关系问题。

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关系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1.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

其基本内涵在于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即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自然又能够改造自然,但同时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

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同时,人类的社会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但这种改变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虽然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但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往往会对自然界进行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来进行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成果。

其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人与自然界的完整的、辩证的统一,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同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

马克思的自然观立足于实践,深刻论述了人与自然、人类史与自然史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他自己的属人的存在的基础。

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 而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才成为人。

”马克思把自然看成从最初起就是和人的活动相关联的。

而有关自然的其他一切言论都是思辨的、认识论的或自然科学的。

事实上,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 我们也就无法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作为主客体关系实现的,那么,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是外在的(自然——社会)关系, 而是内在的(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和自然的统一是在实践(工业)中进行的,“工业是自然界、因而也是自然科学跟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的关系”。

人和自然界是不可分的,社会和自然也不是绝对对立的, 二者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因此,对于存在于自在自然中的自然规律, 我们可以说它的产生和实现与人的活动无关;但是,对于存在于人和自然中的自然规律, 我们不能说它的实现与人的活动无关。

事实上,当人们还没有认识自然规律的时候, 自然规律在人的活动中不被察觉地在发生作用;在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以后, 人们就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世界, 这时自然规律也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生态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核心内容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形成和发展历程,阐述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同时,本文将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的梳理,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本文还将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说明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和特征。

在研究框架上,本文将按照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顺序,逐步展开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探讨和分析。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深入研究,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概述部分的阐述,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这些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它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指出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各种生态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这种辩证思维方式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生态环境问题,避免片面和孤立的看法。

历史唯物主义则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供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视角。

它认为,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自然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因此,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也需要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

版权信息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李世书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9ISBN 978-7-5117-0532-7Ⅰ.①生… Ⅱ.①李… Ⅲ.①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研究 Ⅳ.①A811.69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172778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出 版 人 和龑责任编辑 邓彤责任印制 尹珺出版发行 中央编译出版社地 址 北京西单西斜街36号(100032)电 话 (010)66509360(总编室) (010)66509353(编辑室) (010)66509364(发行部) (010)66509618(读者服务部) (010)66161011(团购部) (010)66130345(网络销售)网 址 经 销 全国新华书店印 刷开 本 787毫米×960毫米 1/16字 数 210千字印 张 14.25版 次 2010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定 价 38.00元本社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首席顾问律师 鲁哈达凡有印装质量问题,本社负责调换,电话:(010)66509618序言李世书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充实、修订而成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就要出版了,约我写一篇序,我考虑了一下,答应了。

目的是借此思考一下中国大陆的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借鉴西方哲学研究的范式和思路,更为切实有效地关注和言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

因为很大程度上由人类自己的活动造成的生态问题,根本上是现代人的活动方式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也直接关涉人类的命运和使命问题。

2009年冬季,我参加了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一次关于“生态文明”问题的座谈会。

会议主持人出于对哲学的尊重,很客气地请研究哲学的学者先发言。

大概在前面三四位学者讲完之后,主持人点到我的名字。

我本来想先听听与生态环境具体打交道的人士的发言,比如生态问题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人的活动的影响占多大比重?然后再讲,但名为沙龙的座谈会己安排好发言程序,我也只好服从这个程序。

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

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

导致 了人性的扭 曲,从而使各种生态危机
得 以爆发。 三是 “ 稳态 ”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可能成为人类摆脱 自然生态危机 的根 本出
路 。四是我们必须学会 用自然意识 改造传
统 的文化观念 ,用自然 和文化改造传统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 , 用“ 控制 自然的
观念 ”来逐渐 克服 由于科学技术在运用不
而生发 的 “ 自然危机 生产关 系说 ”
二战以后 ,由于 日本政府采取 了优先
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重化 学工业的经济战略 ,
域 ,国内学者的研究虽然较为系统并完善
地评析 了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各学派的 思想 ,但 对这些思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这一概念。 阿
内容 摘 耍 :“ 生 态 学马 克 思 主 义 ”是 2 0 世纪5 0年 代 以 来 出现 的试 图 用马 克 思
主 义 的观 点 来 分 析 当代 生 态 问 题 、 探 讨 解 决 生 态危机 途 径 的 一 种 思 想 流 派 ,
生的认识论所 认为的 “ 认识 自然的 目的就 是为了控制 自然和奴役 自然”的观点是极 其粗 糙的 ,由于我们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 作为 自为存在的 自然 ,因而我们越是想取
就 了一部辉煌 的人类历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人 与 自然相
互作用 的过程 中 ,作 为认识 主体 的人类对
来 , 日本 学界 从 不 同 的 视 角 对 此 进 行 了深入 的 研 究 ,取得 了丰 硕 的成 果 。 本 文 在 这 些 成 果 的 基 础 上 ,从 六 个 方 面 对 日本 生 态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自然观 进 行 了研 究 : 由对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关 系的 批 判 而 生 发 的 “自然 危 机 生 产 关 系

浅析日本人的自然观

浅析日本人的自然观

浅析日本人的自然观作者:杨迎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5期摘要: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历史文化渊源,日本人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情感寄托。

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自然之美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即便自然中存在些许缺憾,也不喜欢人工雕饰和创造,而是尊重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

日本人的自然观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得以体现,本文就日本自然观的由来及衣食住方面的体现做进一步阐释和说明。

关键词:自然观;形成过程;体现说起日本人的自然观,大家可能会想到樱花、枯山水等具有日本代表性的自然事物。

在日本,无论是各地著名的山水公园,还是普通人家的住宅庭院,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各具特色的自然美景,日本人也充分享受着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人们始终坚信人类离开了自然将无法生存这一真理,并且由此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自然观。

一、日本人自然观的形成过程在日本,“自然”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事记》中,书中“自然”本指自然而然之意。

随着日本文学的逐步发展,传统文学作品中开始歌颂“自然”之美,但其主要描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春夏秋冬等天地自然变化,而且未特意用到“自然”一词。

明治时代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方面知识的传入,“Nature”一词也从西方国家传入日本,明治三十三年德富芦花的著作《自然和人生》一书出版,这标志着“自然”一词真正意义上的诞生。

西方国家主张“支配自然、征服自然”的观念,而日本人则认为“人类应该融入自然,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日本人的自然观念与其地理位置以及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南北狭长,位于板块消亡边界,自然环境变化多端,灾难频发,使日本人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对自然的敬畏。

从宗教信仰上说,古日本人认为一切自然事物里都存在神灵,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论。

从而形成了日本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服从自然的态度。

然而随着战后二十世纪中期,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日本自恃经济大国进而开始轻视自然、破坏自然环境,也一度遭受了自然的严重回击,也正是经此一役,日本人重新审视自己并深刻认识到了自然的重要性,使得热爱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自然观得以传承和发展[1]。

浅析日本人的自然观

浅析日本人的自然观

浅析日本人的自然观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领土南北狭长的岛国,大部分位于温带季风区域,四周环海,并有3/4的海岸受暖流影响,具有温和湿润的气候特点,并形成了四季分明的自然景观。

受这种气候的影响,日本人十分关注大自然的变化,对自然界的一动一静都十分敏感,因而形成了崇尚自然的民族特性。

从文化艺术到宗教信仰,从日式建筑到庭院营造,处处渗透和闪现着日本人崇尚自然的思想。

一、日本文化艺术中所表现的自然观日本文化艺术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感,其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尽可能地亲近自然、接纳自然,尽可能地排除人工的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本身的美,在日本人的意识里,艺术中天然自成的因素被赋予极高的价值,即使是人工雕琢的痕迹,也往往是深藏不露。

日本人把制作得如行云流水般、与自然的本来面目毫无二致的作品视为最高的艺术。

这种将艺术品的成就托付于自然本身的观念,反映的就是自然至上的思想。

自然成就人为艺术,或者人为与自然调和,由此形成了鲜明的日本民族的艺术观原则。

日本人崇尚自然的心理还可以从其语言艺术上表现出来,“和语”是日本土生土长的民族语言,是在四面环海,气候温和,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大自然中产生的。

和语最重表达日本人的感情,是日本人心灵的故乡。

古代和语的美表现的最为充分的是和歌,它“托其根于地,发其花为词林”,是日本民族的心灵之歌,日本的女性尤其喜爱和语柔和多情,含蓄有致的风格。

紫式部、清少纳言等杰出女作家巧妙地将以“悯物哀情”为特征的“物语文学”推上了历史的巅峰,为日本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做出了贡献。

18世纪中期兴起的俳句更加增强了这种倾向。

俳句需要有反映季节特征的季语,也就是说,作者必须要在“五・七・五”这一世界上最短的诗型中完成敏锐地感受自然的任务。

季语的出现是日本人自然观的真实再现。

日本生态思想史中的..

日本生态思想史中的..

日本战后环境思想史中的“政治经济学时代”刘源包庆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 “公害”是日本环境思想的原点。

在所有的环境问题研讨中,他们对公害的研究最为透彻,他们的环境政策基本上是建立在对公害考量的基础之上的。

日本正是通过公害的教训以及公害补偿政策解决环境问题,并且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由此,回顾并梳理日本战后关于马克思环境思想研究状况,特别是作为研究奠基的“政治经济学时代”,这对于正处于公害频发期的中国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日本环境思想史政治经济学时代马克思环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经济学背景与战后环境思想由于战后日本学术界开始环境研究时以左翼学者为起始,且研究者大多具有良好的经济学背景,加之日本学术界的理论储备也集中于此,所以他自然会选择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解决问题。

因此可以认为,日本环境思想研究中的第一代问题是同“政治经济学时代”相吻合的,这便是日本左翼环境思想的开端。

但这不意味着所有关于经济与环境问题的交集就将作为研究对象出现在本文中。

作为思想史的研讨,将其间该领域中20余年的学术活动进行全面梳理实为不易,取舍在所难免。

笔者以为,这个取舍标准的关键在于客观把握日本学界在该领域理论发展过程中对学术发展产生实质影响的,特别是那些专门针对环境的思想问题而进行的建设性的学术成果。

不论这些成果本身是否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不论肯定与否,研究动机如何,只要对理论具有建设意义并影响左翼学界思考,就应该涵盖。

①由此可以将日本战后在该领域近50年学术史相应划分为若干阶段,本文主要研究其中的第一阶段,大体贯穿60-70年代,属日本环境思想研究“前范式”时期。

生态观的法哲学探索——以中日比较为例

生态观的法哲学探索——以中日比较为例

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⑧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绿色发展,这是生态观建构的重大理论创新。

刘思华教授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修订版)》中,指出要“以生态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

鼓励抓住机遇破除资源耗竭型、环境恶化型与生态破坏型的黑色发展模式,致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型的绿色发展模式。

中国学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辩证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关理论。

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应是和谐一致、平等共处的关系,倡导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并提出了树立和谐生态观的理念,致力于构建一个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一个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社会。

三、中日生态观之比较探研日本学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生态观诸多探究:在经济上,力图探索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体系,以克服资本逻辑造成的生态危机,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统一;在政治上,试图建立循环型和共生型社会,实现生态保全与发展人权、维护和平以及民主主义的统一;在思想上,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生态观。

中国学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生态观诸多探究:在经济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发展循环型经济和绿色经济;在政治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以达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在思想上,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和谐生态观理念。

中国学界和日本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探研在诸多视域存在异同。

从地域层面分析,日本的自然复杂多变,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历代日本人无意识会养成对自然变化敏锐而精确的洞察力。

因此,日本人与其违背自然、强势征服,不如顺承自然、敬畏自然。

与之相比,中国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黄河流域作为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人在宽广的平原上靠农耕生活,他们同样重视自然、尊重自然,但受到远古哲学思想的影响,其中渗透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从哲思层面分析,日本在生态观研究背景上受神道和佛教的影响,对自然界有着强烈的崇拜感,包含了自然至上主义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主要内容是什么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主要阐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其中,它不仅阐述了人在自然界中所办的角色,而且还深刻地分析了人与自然本质关系和实现形式。

近年来,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危险,马克思在他的那个时代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他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及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这不仅对中国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起指导作用,而且对当代世界生态理论发展与实践显示深远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自然;生态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其能为人类服务。

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死亡率下降,人均寿命也普遍延长,等等。

但是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意义上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 19 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未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他们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他们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对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研究,提出了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科学思想和观点。

而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更离不开自然,他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这样也就形成了生态自然观。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马克思指出:来的” “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

恩格斯说:属、钟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有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他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文章首先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理论来源和发展脉络。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内容,包括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展望。

文章还将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当今世界的应用和实践,探讨其在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中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精髓,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和科学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和供给,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又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指出,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但这种交换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

恩格斯也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还吸收了其他哲学流派的思想资源,如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观、英国经验主义的自然观等。

这些哲学流派对于自然的理解和认识,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借鉴。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基础是多元而深厚的,它不仅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分析,还吸收了其他哲学流派的思想资源。

这一理论基础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在人类历史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对自然界的理解与认知也不断深化。

然而,现代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却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破坏,引发了全球生态危机。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应运而生,为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人类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自然界的最高形式,人类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为我们了解和认识自然界提供了突破口。

马克思曾说道:“人类只有对自然世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实践了其规律后,才能将它变作人类的真正财富。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理解是基于实践的。

只有人与自然相互作用,通过实践,才能逐渐认识与理解自然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自然被视为人类的根基和人类生存的条件。

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繁衍所需要的土地、水源、空气等物质条件。

人类对自然界的追求和利用是无止境的,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往往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类不能剥夺自然的生命力,而应该与自然界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利润为导向的生产与消费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此提出了批判和反思,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

资本主义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和平衡性,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恶化。

只有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资源的公有化和合理配置,才能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还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尊重与保护。

自然界的众多物种和生态系统都有自身的生命权和生存权,人类没有权利滥用和伤害自然界。

人类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阐述及其当代价值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阐述及其当代价值

收稿日期:2022-05-18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研究”(SK2018A0210);2020年度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2020rcjj43);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安徽实践研究”(2019CX004)。

作者简介:刘英,女,湖南岳阳人,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阐述及其当代价值刘英(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性日益遭受质疑。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高举人类中心主义旗帜,通过诠释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现代性,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建构自然—文化—历史唯物主义,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感知性。

在马克思那里,自然观与历史观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统一。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问题中图分类号:A81/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23)02-0102-06自然观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性议题,一直受到环保主义者的普遍关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勇敢地站在西方绿色激进分子的对立面,驳斥其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责难,维护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性。

国内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以陈学明、王雨辰等一批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升到人与人关系的层面来分析研究”[1],其自然观不仅内含制度批判的维度,而且也内含矫正人与人关系的环境正义维度[2]。

本文拟以西方环保主义者质疑历史唯物主义生态学特征为出发点,考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阐发重建的合理性,揭示其当代价值。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护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具有生态感知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他们指出,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对生态学十分关注,坚守人类中心主义立场,抱着现代性态度看待“自然”概念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三种形态分别是: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人工自然观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

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人类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三种形态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它们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种形态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的,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近十年来国内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国内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国内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综述近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自然观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和拓展。

本文就近十年来国内马克思自然观研究进行一次综述。

首先,可以看到近几年来国内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多元化。

在理论研究方面,一些学者通过对马克思及其继承者的著作进行深刻阐释,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框架,为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还有学者从生态学、哲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对马克思自然观进行探究,拓宽了马克思自然观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其次,国内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的热点不断涌现。

通过近十年来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的热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马克思自然观的起源和演变。

通过对马克思自然观历史和文化地位的分析,一些学者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起源和演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且就其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进行了详细剖析。

2.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随着生态危机日益严重,马克思生态学研究也逐渐成为国内研究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论,如“生态制度论”、“社会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等。

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现代科学的对话。

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克思自然观的内涵和意义,一些学者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现代科学进行对话,探讨马克思的自然观和现代科学的关系,如“自然辩证法”、“生态制度论”等等。

最后,国内马克思自然观研究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前行。

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国内马克思自然观研究不断向深入发展。

一些学者通过实地调研、政策制定等实践活动来探究和实践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同时也将实践活动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反馈到理论研究中,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了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框架。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国内马克思自然观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和成果,并且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趋势。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入研究,对于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内容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当代生态问题、探讨解决生态危机途径的一种思想流派,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从1956年6月阿格尔首次提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以来,日本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对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进行了研究:由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而生发的“自然危机生产关系说”、由对机械自然观的批判而生发的“自然有机论”思想、由对生态价值主体的探讨而生发的“自然环境伦理”思想、由对“循环”和“共生”的关注而生发的自然民生思想、由对权力变迁的文化体认而生发的自然民主思想和由对自然敬畏的深刻体悟而生发的自然生命思想。

关键词: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引言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当代的生态问题、探讨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

在这一领域,国内学者的研究虽然较为系统并完善地评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各学派的思想,但对这些思想的自然取向的研究却十分匮乏。

在百度栏搜索,没有一篇论文是研究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

本文不吝赐教,打算在传统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尝试探讨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思想,以期拓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深度。

1956年6月,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

阿格尔指出,在文献互译学上,英语中的“The Ecological Marxism”可以被理解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早在20世纪40年代由德国联合出版集团出版的霍克海默尔与阿多诺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1947)中就已出现。

该书指出,由启蒙精神所产生的认识论所认为的“认识自然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自然和奴役自然”的观点是极其粗糙的,由于我们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作为自为存在的自然,因而我们越是想取消对自然的奴役却越是深深的陷入了自然的奴役之中。

作者进一步指出,整个欧洲的文明就是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不断演进的。

随后,在欧洲大陆,出现了一大批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专家和学者,典型代表人物有安德烈·高兹、詹姆斯·奥康纳、威廉·莱斯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国际化的加速,再加上由数据集成技术而引发的期刊网络化的出现,肇始于欧洲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迅速向全球扩展开来,作为亚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思想界所受影响最深。

由于思想传播的特殊性,使得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日本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蔚然成风。

由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在反思生态危机的基础上所生发出来的思想,所以,无论在欧洲还是在日本,甚或其他国家,关于“自然问题”的探讨便突出到最基本的位置。

这其中的论题主要围绕:一是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来说,自然环境的保护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与此对应,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已经由经济危机转化为自然生态危机。

二是应该节制异化消费,使人的自然本性得以回归。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正是由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消费”才导致了人性的扭曲,从而使各种生态危机得以爆发。

三是“稳态”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可能成为人类摆脱自然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

四是我们必须学会用自然意识改造传统的文化观念,用自然和文化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用“控制自然的观念”来逐渐克服由于科学技术在运用不当和失控状态下造成的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恶性污染问题,资源浪费问题,生态严重失衡问题。

日本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虽然是步欧洲思想研究的后尘,但却呈“姹紫嫣红”之势。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尾关周二、岛崎隆、牧野广义、藤原保信等。

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一般认为,正是由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才铸就了一部辉煌的人类历史。

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对整个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认识,必然会在理念层面形成一定的思想和认识,这些思想和学说虽形式各异,但均可称为自然观。

自然观不仅决定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向,而且还决定着人们行为的方式和目的。

反思当今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我们发现,这些危机的实质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方式发生的危机。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并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这些危机的束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价值层面上,形成正确的自然观也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总体上讲,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的主要论域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由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而生发的“自然危机生产关系说”二战以后,由于日本政府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重化学工业的经济战略,使得日本的城市化速度得到了极快的提升,大规模的城市化必然造成大量的生活垃圾污染和化学废料污染。

对此,很多日本生态学者指出,环境的破坏和疾病的爆发与重化污染存在必然的联系。

由于政府没有很好的控制重化工业的发展,一味的追求所谓的经济效益,使得污染由厂区附近逐渐扩大到周围的农村。

这些灾难性后果的产生不仅是对人自然存在的巨大威胁,而且也使得各地相继发生了极其严重的污染纠纷事件。

基于这种情况,日本政府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治理措施,在全国各地大规模的开展了工业结构的调整工作。

应该说,政策初期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但伴随着治理成本分摊问题政治谈判的搁浅,各地已经开展的治理活动则被迫停止,治标不治本的现象相继出现,最后竟出现了“反向治理”的现象(借政策治理疯狂排污的现象)。

对此,以渡边浩为代表的“自然危机论”者首先发出诘难,指出企业公害的发生是有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的,这种深层次的原因便是自然关系的危机。

日本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大多是属于应急性的,不具备连续性。

具有极大跳跃性的政策不仅没有触及到企业公害发生的深层原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公害发生的助推器。

随后,丸山真男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公害的讨论;对农民和市民的生产和生活的灾难的讨论;对国土资源滥用的讨论;对社会资本投资失败的讨论和对资本主义获利本性的讨论。

这些观点一般被称作“自然危机生产关系说”。

支持这种观点的有都留重人、中村孝俊、中村静治等。

由对“循环”和“共生”的关注而生发的自然民生思想在围绕自然环境的“循环”和“共生”问题所展开的多学科研究活动中,日本马克思主义者从关心人的存在、批判资本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基本立场出发来阐释他们关注民生、体察民意的逻辑。

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承继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注民生的自然取向,他们在“主客”争论中、在“中心非中心”的论争里、在“生态与可持续”的话语里,无不渗透着一种关心自然、关注民生、体恤民情的潜在思维模式。

自然民生理念解决的是人的自然本质和自然的人的本质的有机统一。

尾关周二认为,如果将自然哲学、生命哲学与近现代人论的变迁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会经历人类湮没于自然的阶段、人类与自然相互疏远和分歧的阶段、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阶段。

他认为,在大自然面前,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同质性,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人与自然的异质性,要在人与自然的异质性中承认人与自然的根本性趋同,探讨人类和自然的共生价值和意义。

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人与自然共生”问题的探讨,起始点在“共”,而落脚点在“生”。

这“生”意味深远,它既可以指称生产,也可以指称生活;当然主要还是指生命。

而这些涵义的表达无一不是指称“民生”,即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存问题。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都是民生主义者,所有日本的生态学思想都渗透着强烈的自然民生关怀意识。

由对权力变迁的文化体认而生发的自然民主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没有抛开社会政治的约束,相反,大多数的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都在论证生态和自然的同时,遭遇到了权力和威权的实际影响力。

在阐释自然权力变迁的过程中,几乎所有学者都认识到自由、人权、法治、平等的超乎人类逻辑的崇高价值。

比如,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认为:“现代自然文明的宏伟壮丽,只有这样,才能够符合于真理、正义、人道。

哪里有真理、正义、人道,哪里既能实现自由、平等、博爱。

哪里实现了自由、平等、博爱,哪里就有进步、和平、幸福。

人生的自然目的,如此而已,古来圣贤的自然理想,如此而已。

”这种把民主的基本理念加以自然化了的思想,体现了后现代资本主义思想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所施加的外在压力,同时也为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指明了可为社会主义世界所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

对于现世的经济危机,厨川白村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并不是单纯的生态危机,而是深层政治危机、价值危机、信仰危机和民族危机的综合结果。

对于渡过危机的方案,厨川白村指出,关键是实行政治领域的改革。

对于改革的突破口,厨川白村强调:“要拯救这个社会,使其摆脱痛苦、堕落和罪恶,首先需要防止贫富的悬殊。

要防止贫富的悬殊,必须首先做到财富的公平分配。

要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只有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其归社会公有。

换言之,即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大革命”。

白村说:“这是科学的自然命令、历史的天然要求、发展的自然过程。

”由此看来,生态学者厨川白村的自然观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他和福泽谕吉一样都在自然民主方面做出了大胆的思想尝试,但关键的实践效果只有在权威所体认的视域内才能出现。

由对自然敬畏的深刻体悟而生发的自然生命思想“人”既是生命的自然存在体,又是社会的存在体。

在社会层面上,人是文化的载体。

历史进入现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人类文化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类文化精神的堕落在一定意义上昭示着人类作为类本质的逐渐衰退。

反思今天的世界,我们发现,全球文化的虚假繁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盗版现象严重;知识产权侵权案频发;借发展文化事业非法侵占耕地现象时有发生;文化权力腐败现象增多。

基于此,日本学者指出,人类保护文化环境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道德环境,也是内心生态补偿潜意识的本能需求。

只有不断深化人们对文化生命的敬畏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学者认为,基于对西方物质文明和文化存在的理性批判而生发的自然生命观是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导性特征。

为了返璞归真,人类应该遵循“生世界生命观”,也就是说要以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为发展的第一要务,要把生命理解为一种自然现象,不要肆虐的向自然索取,而应对宇宙星空、地球生命和文化价值怀抱一种虔诚的敬畏之心,对生生不息的文化渊源充满着由衷的无限敬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