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川教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川教

(3)东 欧 国 家 更 名 简 表
原名
新名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
波兰人民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 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波兰共和国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 共和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 和国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 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结果:由于此次改革比较顺利,经济发展平稳,市场 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被称为稳健 改革的“___匈__牙__利__模_式__”。匈牙利也一度被誉为 “__东__欧__消__费__者__的__天__堂__”,但改革未达到预期目的。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结果:总体成效不大。
(三)中国的改革开放:(1)时间:__1_9_7_8__年底至今
改革几经反复 未达预期目的
(三)中国改革开放
6、说说中国改革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的原因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坚持把马克思 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改 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 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被誉为“世 界经济的奇迹”。
小结
(二)匈牙利的改革:
(2)结果: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 的奇迹”。(3)成功的原因:坚持_马__克__思__主__义__普__遍__真理 __同__中__国__的__具__体__实__际__相__结__合_,坚持___改__革__开__放___, 走__中__国__特__色__的__社__会__主__义___道路。
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__市__场__经_济__;在军事上纷纷 加入_北__约___。随着_共__产__党__执__政__地位的丧失,剧变 后的东欧各国已放弃了_社__会__主__义____道路。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材解析(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材解析(新人教版)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一)课本重点分析1.“一超多强”(1)两极格局的结束: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底苏联解体。

(2)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由两极的格局发展成“一超多强”。

“一超”是指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目前,美国仍将保持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

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多极化。

(3)“一超多强”①“一超”:二战后美国的霸权野心在不断的膨胀,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到试图凭借强大的国力称霸世界,从充当西方世界的盟主发展到确立“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并不时的大肆动用武力和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志。

科索沃战争就是一例。

)②“多强”——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4)影响世界格局的因素: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

各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科索沃战争(1)背景:当前世界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纷争,直接威胁世界安全。

(2)经过:1999年3——6月,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轰炸南联盟,给南联盟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袭击,三名中国记者牺牲。

(3)影响: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科索沃战争使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二)课本难点分析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

当今世界格局由两极发展成为“一超多强”。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素材 川教版 精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素材 川教版 精

戈尔巴乔夫改革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0多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

苏联的演变虽然不能改变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也不可否认,它使得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作为对历史的反动,它大大延缓了历史的进程。

然而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关键是要既认真又科学地总结教训。

实际上,凡是有政治头脑的人都在震惊之余思索着苏联演变的原因—为什么看起来那么强大而牢固的苏联共产党和国家政权竟会未流血抵抗就顷刻瓦解?苏联、东欧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因也有内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苏联、东欧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确有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因素,但是归根结底,是苏联、东欧党的领导者推行了一条错误的路线,错误的方针和政策,严重脱离了群众所造成的。

国内的因素,还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东欧、苏联的演变不是偶然的,戈尔巴乔夫“新思维”那一套也不是一下子产生的,从思想政治渊源来说,可以追溯到赫鲁晓夫时期。

赫鲁晓夫的苏共20大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鼓吹什么“全民党”、“全民国家”,把党和人民的思想搞乱了。

思想教育也名存实亡。

苏联今日的演变,从赫鲁晓夫时期已开始埋下了种种危机。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戈尔巴乔夫手里搞垮了。

苏联的基础设施、工业基础都比较雄厚,资源丰富,人民的文化素质也很高,但眼看着解体了,搞成今天这个样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戈尔巴乔夫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取消党的领导、抛弃无产阶级专政。

这个教训深刻得很哪!【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1)指导思想搞多元化指导思想搞多元化,是戈尔巴乔夫背离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而迈错的关键的第一步。

所谓指导思想多元化,实质上是指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卡达尔执政时期的改革素材 川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卡达尔执政时期的改革素材 川

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卡达尔执政时期的改革在东欧国家中,受苏共“二十大”影响、政局动荡最为剧烈的是匈牙利。

1956年春,随着苏联展开对斯大林的批判,匈牙利也兴起了要求民族自主和改革的潮流。

3月17日,布达佩斯的一批新闻界、文学艺术界和教育界人士(包括部分党员干部)成立以爱国诗人裴多菲命名的俱乐部。

他们组织各种会议,在报刊发表文章,评论时政,批评以拉科西为首的党和政府所推行的照搬苏联模式的路线和政策,要求恢复因提出改革政策而被开除出党的前总理纳吉的职务,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实行全面改革,并呼吁为被指控为“铁托分子”而遭清洗、迫害乃至处死的前外交部长拉伊克等人平反。

裴多菲俱乐部的活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有些讨论会参加者多达数千人,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但是,拉科西拒不接受党内外的批评,站在群众的对立面,并用“反党反人民”的罪名镇压裴多菲俱乐部。

拉科西的倒行逆施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使社会动荡加剧,也引起苏联当局的不安。

7月17日,苏共领导人米高扬到布达佩斯参加匈党中央会议,决定让拉科西下台,由格罗接任党中央第一书记,增补卡达尔为中央书记。

然而,领导人的更换未能使局势稳定下来,因为格罗继续奉行拉科西的路线,党内外的不满情绪不仅没有平息,反而进一步增长。

10月6日,在群众的压力下,党中央决定为被冤杀的拉伊克等4人举行国葬,布达佩斯三十多万居民自发上街为拉伊克送葬,此举成为群众对当局的一次大示威。

为了缓和形势,格罗被迫于10月14日宣布恢复纳吉的党籍,但这一让步已不能解决问题。

10月21日,哥穆尔卡出任波兰党中央第一书记的消息传到布达佩斯,引起连锁反应。

次日,裴多菲俱乐部和布达佩斯大专院校学生团体联席会议先后向党中央、政府提出十点要求和十六点要求,主要内容是:清算拉科西的罪行,将其开除出党;改组党的领导机关,由纳吉出来主持政府工作;进行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撤走苏联驻军,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等。

格罗对此反应迟钝,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归纳:
国 际 社 会 主 义 运 动 的 发 展 史
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一国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实践 多国实践: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挫折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课堂练习
1、 关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东欧剧变,下列表述与事实不符的 是 A. 剧变前东欧各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B.东欧各国都先实行政治多元化,然后完成政权更迭 C. 德国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D.波兰是最早发生剧变的国家 2、俄罗斯与其他宣布独立的10国于1991年 12月组成“独立国家 联合体”(简称“独联体”)。“独联体” 是 A. 国家的联合组织 B.欧洲的区域经济集团 C.冷战时期出现的军事集团 D.一个主权国家 3.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B.动荡的国内环境 C.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 D. 没有从根本上改革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二)匈牙利改革 1、时间: 从1968年元旦开始
2、内容: (1)改革计划管理体制
(2)改革价格和工资制度 (3)允许雇工五人以内的私人小企业发展 3、评价: 此次改革比较顺利,经济发展平稳,市场比较繁 荣,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被称为稳健改革 的“匈牙利模式”。但改革几经反复,并未达到 预期的目的
B
A
D
4、下列有关国家统一与分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美国历史上为维护国家统一曾不惜一战 B.东欧剧变使多民族的南斯拉夫联邦一分为五 C .苏联解体后成立的“独联体”是国家的联合组织,而不是 一个统一的国家 D.德国历史上的两次统一都是通过战争实现的 5、苏联共产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是在 A.1985年 B.1989年 C.1990年 D.1991年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共46张PPT)教材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共46张PPT)教材

2.领导人因素——改革瓦解现存制度并 开启苏联解体大门
■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果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政治领域没有原则的改革,再加上经济状况的恶化:1990年 苏联的经济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财政状况恶化,通货膨胀加 剧,内债外外贸赤字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商品奇缺,供应紧张。 过激化的市场经济改革,致使分配系统、流通系统 、运输系 统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 1991年的时候,情况继续恶化,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者 借机驾祸苏联共产党,引起人们的信仰危机,意识危机,鼓励 人们揭露苏维埃社会的阴暗面,否定苏联几十年来社会主义的 建设成就,致使人心涣散,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波兰、民主德国、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 南斯拉夫也进行过类似的改革,但总体成效不大。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 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 1894.4.17~1971.9.11 1953.9.7~1964.10.14第4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尼基塔· 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34年当选联共 (布)中央委员。1939年任联共(布)中央政治 局委员。1952年当选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 委员会书记。1953年起任苏共第一书记。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20大”上(苏联 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 《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 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 “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 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释放了绝大多数 古拉格(负责管理全国牢狱营)中的政治犯。并 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等观点。 他的自由化政策为斯大林时代的既得利益者 所痛恨,被称为“鲁莽的改革家”。1964年被他 的学生兼党内同志勃列日涅夫等人策划发动宫廷 政变,免除了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被迫辞职。 赫鲁晓夫的改革比较全面,在位十年,改革 十年。是积极倡导改革的苏联第一位领导人,也 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先行者。

第15课_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15课_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匈牙利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改革措施
1改革计划 管理体制 改革价格 和工资制度 私人企业

关键字:1新经济体制改革。 2“匈牙利模式”。3“东 欧消费者的天堂”。4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广东珠海经济特区
广东汕头市经济特区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勃列日涅夫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鲍 里 斯 尼 古 拉 耶 维 奇 叶 利 钦
俄 罗 斯 联 邦 首 任 总 统
苏联占有联合国安理会
米 哈 伊 尔 谢 尔 盖 耶 维 奇 戈 尔 巴 乔 夫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的实质
共产党执政地位丧失,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东欧剧变的表现形式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军事上:纷纷加入北约。
东欧剧变的原因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世界经济的奇迹”。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乱”
“僵”
“垮”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布拉格之春”的夭折素材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布拉格之春”的夭折素材川教版!

“布拉格之春”的夭折在东欧国家中,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业基础比较发达,但由于走上了苏联模式道路,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经济发展的活力逐步减弱,经济效益下降,再加上与苏联和经互会贸易圈的非市场原则的经济交流,原来的比较优势日趋衰退。

到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形势恶化,社会的不满情绪滋长,党内外出现了要求改革的呼声。

但是,当时集党政大权于一身的党中央第一书记、共和国总统诺沃提尼却顽固地坚持保守立场,压制改革,激起了党内外的共愤。

在1967年12月至1968年1月召开的捷共中央全会上,经过激烈斗争,诺沃提尼被免除第一书记职务,由原斯洛伐克党的第一书记杜布切克接任。

诺沃提尼不甘心失败,企图策划军事政变,事情败露后被迫辞去总统职务,由斯沃博达接任。

同时,切尔尼克出任政府总理,改革派占据了领导层的主流。

1968年4月,捷共中央全会通过实行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将进行试验”,“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新模式”。

纲领提出的改革目标是:政治体制按民主原则进行改革,把最广泛的民主同受过科学和专业训练的领导结合起来,建设具有人道主义面貌的社会主义,为此,要实行党政分开,权力制衡,并使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

经济体制按市场原则进行改革,使企业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为此,要建立工厂委员会,实行工人自治,政府的管理权下放,取消外贸垄断,让企业直接进入世界市场……总之,行动纲领把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在当时的东欧国家中独树一帜,表现出创新和探索精神。

捷克斯洛伐克在1968年春出现的改革新气象被舆论界称作“布拉格之春”。

捷共的改革方针虽然得到本国人民的拥护,却遭到苏联的猜忌和反对,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把捷共全面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尝试看作脱离社会主义道路的企图,他们认为“布拉格之春”是“反苏的”“自由化运动”,决心加以扼杀,以避免东欧其他国家加以效仿。

苏联先是对捷共领导人施加压力,要他们改变方针,放弃改革,在遭到拒绝后,苏联又以华约军事演习为名,对捷进行军事威胁。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赫鲁晓夫改革素材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赫鲁晓夫改革素材川教版!

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1953年,赫鲁晓夫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举起了改革的大旗.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消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同时,赫鲁晓夫对工业也施行"手术".这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模式.生平和主张赫鲁晓夫,全名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Хрущёв, 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前苏联领导人。

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

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释放了绝大多数古拉格中的政治犯。

赫鲁晓夫主张东西方缓和,以避免核战争,他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他是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是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赫鲁晓夫尝试对苏联的经济,特别是农业进行改革。

赫鲁晓夫军装照鲁晓夫时代,苏联知识分子从斯大林时代的政治恐怖中获得解放,他在任期间,苏联的政治气候空前宽松,索尔仁尼琴等作家得以公开出版作品。

苏联逐渐变成一个“正常社会”。

赫鲁晓夫重视战略核武器的作用,大量裁减陆军和海军,引起苏联军界人士的极大不满。

他试图削减党内官僚的特权,也招致不满。

他的自由化政策更为斯大林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所痛恨。

他的领导风格虽然被很多人认为是充满活力,但也被另一些人认为是激进冒险。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1964年,勃列日涅夫等人策划发动了宫廷政变,免除了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他被强迫退休,成为“特殊养老金领取者”,自此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赫鲁晓夫在乡间隐居,他在这段期间撰写了回忆录,详细记述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披露了很多重大事件的内情,他的家人在苏联官方试图没收书稿的情况下,秘密将书稿运送到西方出版。

【川教版】九 下-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川教版】九 下-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导学提纲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苏联赫鲁晓夫的改革(1)时间:1953-1964年。

(2)目的:试图克服斯大林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弊端。

(3)内容:农业方面,采取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开展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等办法,力图改变苏联________________状况。

工业方面,一度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后又陆续收回。

(4)结果:未从根本上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没有克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时间:从20世纪________年代中期起。

(2)目的: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总体成效不大。

3.匈牙利的改革(1)时间:从________年起(2)内容:①改革计划管理体制,②改革价格和工资制度,③允许雇工五人以内的私人小企业发展。

(3)结果:由于此次改革比较顺利,经济发展平稳,市场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被称为稳健改革的“____________”。

匈牙利也一度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的改革开放(1)时间:__________年底至今(2)结果: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3)成功的原因: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坚持____________,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路。

二、东欧剧变1.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年2.实质:东欧各国的_______________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表现:在政治上______________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_________;在军事上纷纷加入__________。

[K12学习]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中的三种类型素材 川教版

[K12学习]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中的三种类型素材 川教版

东欧剧变中的三种类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基本过程,大体以1989年夏秋波兰统一工人党大选败北、组阁受挫,团结工会登台执政为序幕,至1991年底苏联解体为终结,历时两年多。

东欧各国基本的演变过程都经历了这样的步骤:首先是执政党面对日益深重的国内危机,在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逼迫下,放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宣布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使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继而反对派乘势而起,抓住执政党的历史错误和现实危机,步步进逼,执政党被动挨打,不断妥协退让,不得不与反对派一起商讨应付时局的对策,以致召开有反对派参加的“圆桌会议”,同意举行大选;最后,执政党陷于分裂和崩溃,反对派通过大选,或者不断地制造动乱,直至采取暴力手段,夺取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国家彻底改变颜色。

然而,东欧国家因国情不同,具体的演变方式和程度又有所不同。

1.执政党领导层出现内讧和分裂,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在反对派势力的进攻下丧失政权。

匈牙利、南斯拉夫属于这种情况。

匈牙利是较早进行改革并取得较大成效的社会主义国家。

70年代中期开始,因决策失误,改革受挫,经济陷于困境,引起群众不满,致使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层出现裂痕。

先是以总书记卡达尔为首的“元老派”与以总理格罗斯为首的“改革派”之间的意见纷争。

1988年5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召开,元老们退出政治局,矛盾转变为以新当选的总书记格罗斯为代表的“稳健改革派”和以总理波日高伊为代表的“激进改革派”之间的对立。

两派主要分歧集中在如何评价1956年事件和是否实行多党制问题上。

在激烈的论争中,波日高伊逐步占了上风。

1989年2月,匈党召开中央全会,通过了实行多党制的决议,承认1956年事件的性质是人民起义。

从此,党内斗争更加尖锐,全党思想更加混乱。

各种反对派组织迅速发展,反党反社会主义浪潮日益高涨。

6月,匈党与各反对派和社会组织举行三方圆桌会议,并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作出了重大让步,致使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权严重动摇。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影响素材 川教版 精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影响素材 川教版 精

东欧剧变影响东欧剧变,要抓住一个“变”字,是指东欧国家短期内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也是东欧剧变的实质所在。

剧变后的各国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2) 东欧剧变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从教材中能找到答案。

东欧剧变不是偶然的,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按教材第117页的内容,共归纳为四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第一是历史原因。

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实现的。

因此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

苏联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要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行东欧各国在内政外交上同其保持一致,实际上东欧各国没有在政治经济上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相反,苏联东欧间矛盾在不断积累加剧。

第二是内部原因。

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在苏联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

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支持并最终以大选形式获取政权。

第三是苏联因素。

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使苏联与东欧矛盾不断加剧。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为了缓和同美国及西欧的关系和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放弃了对东欧的控制。

同时,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其中的东欧政策推动了东欧各党改组、分裂和锐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反对派势力的突起。

第四是西方因素。

“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东欧正是它们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

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以贷款、货币、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

并利用“人权”问题进行内政干涉,还扶植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多种手段,直接干预了事态的发展。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素材 川教版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素材 川教版

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而逝世。

作为过渡性的领导班子,马林科夫继任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主持党中央书记处,在领导核心中居突出位置的还有主管外交的莫洛托夫和负责保安机构的贝利亚。

由于“斯大林模式”体制缺乏民主选择机制,所以权力的继承是通过党内斗争来完成的。

这场斗争很快就在过渡班子中展开了。

斗争的第一回合是清除贝利亚。

贝利亚当时控制着保安机构和内务部队,凭借30年代建立的镇压机构凌驾于党政机关之上,对其他领导人构成了威胁,因此,遭到领导班子大部分成员的嫉恨。

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赫鲁晓夫联合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中央主席团成员,并在朱可夫等军队领导人的支持下,对贝利亚采取了极端行动。

1953年6月26日,按预先部署,在中央主席团会议上逮捕了贝利亚,随即在7月上旬召开的中央全会上将贝利亚开除出党,并将其送交最高法院审判。

12月23日,最高法院以“叛国罪”判处贝利亚死刑,立即执行枪决。

清除贝利亚提高了赫鲁晓夫的声望。

在1953年9月召开的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确立了他在党内的最高地位。

接下去,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的矛盾逐步凸现,权力斗争进入第二回合。

在同马林科夫的斗争中,赫鲁晓夫利用当时党内外普遍希望调整经济政策的情绪,向主管经济工作、又缺乏改革精神和领导能力的马林科夫发起进攻,迫使马林科夫承担政策失误和领导不力的责任,最后把马林科夫挤出了领导核心。

1955年2月,马林科夫被迫辞职,由赫鲁晓夫提名的布尔加宁接任部长会议主席(注:1958年3月,布尔加宁被解职,赫鲁晓夫自己兼任部长会议主席。

)。

这样,党政大权都集中到赫鲁晓夫之手,斯大林逝世后的党内斗争暂告一段落。

赫鲁晓夫执掌党政大权开始了苏联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因为正是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展开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尝试。

赫鲁晓夫的改革方针确立于1956年2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的中央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些新观点。

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案2

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案2

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说出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简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八·一九”事件;归纳什么是“匈牙利模式”;初步认识东欧剧变的实质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提高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主要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因和外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方法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力量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它只是表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2.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探讨,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对帝国主义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要保持高度警惕;3.总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教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必将“和平崛起”。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史经验教训。

课型新课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有关新闻图片。

教师提供网址:、、提供参考书目《现代国际关系》、《当代世界》、《外国历史大事记》。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投影仪、计算机与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仪展示学生收集的一组图片:《柏林墙被撤除》、《德国实现统一》、《1989年布拉格街头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戈尔巴乔夫的电视讲话》、《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飘然而下》等,并请同学对图片进行简单介绍。

师:这些图片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出现的镜头,在这之后,东欧和苏联等国家的社会性质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什么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历史教训呢?让我们一起循着历史的脚印去探讨吧。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素材 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素材 川教版

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而逝世。

作为过渡性的领导班子,马林科夫继任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主持党中央书记处,在领导核心中居突出位置的还有主管外交的莫洛托夫和负责保安机构的贝利亚。

由于“斯大林模式”体制缺乏民主选择机制,所以权力的继承是通过党内斗争来完成的。

这场斗争很快就在过渡班子中展开了。

斗争的第一回合是清除贝利亚。

贝利亚当时控制着保安机构和内务部队,凭借30年代建立的镇压机构凌驾于党政机关之上,对其他领导人构成了威胁,因此,遭到领导班子大部分成员的嫉恨。

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赫鲁晓夫联合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中央主席团成员,并在朱可夫等军队领导人的支持下,对贝利亚采取了极端行动。

1953年6月26日,按预先部署,在中央主席团会议上逮捕了贝利亚,随即在7月上旬召开的中央全会上将贝利亚开除出党,并将其送交最高法院审判。

12月23日,最高法院以“叛国罪”判处贝利亚死刑,立即执行枪决。

清除贝利亚提高了赫鲁晓夫的声望。

在1953年9月召开的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确立了他在党内的最高地位。

接下去,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的矛盾逐步凸现,权力斗争进入第二回合。

在同马林科夫的斗争中,赫鲁晓夫利用当时党内外普遍希望调整经济政策的情绪,向主管经济工作、又缺乏改革精神和领导能力的马林科夫发起进攻,迫使马林科夫承担政策失误和领导不力的责任,最后把马林科夫挤出了领导核心。

1955年2月,马林科夫被迫辞职,由赫鲁晓夫提名的布尔加宁接任部长会议主席(注:1958年3月,布尔加宁被解职,赫鲁晓夫自己兼任部长会议主席。

)。

这样,党政大权都集中到赫鲁晓夫之手,斯大林逝世后的党内斗争暂告一段落。

赫鲁晓夫执掌党政大权开始了苏联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因为正是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展开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尝试。

赫鲁晓夫的改革方针确立于1956年2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的中央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些新观点。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2013(川教版)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2013(川教版)

D
C.1990年
D.1991年
5.苏联解体的史实表明了( C.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
A.社会主义运动的彻底失败
B
)。 B.“苏联模式”的失败 D.列宁主义的失败
6.苏联解体的时间是( )。 A.1985年 B.1989年 C.1990年
D
D.1991年
7.苏联解体的史实表明了( “匈牙利模式” )。
A.社会主义运动的彻底失败 C.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
二、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后的地图
1989年11月17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 布拉格爆发要求捷共领导人下台的游行
德国柏林墙被拆除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东 欧 国 家 更 名 简 表
原 名 新 名 更名时间
1989年10月 1989年12月 1989年12月 1990年4月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波兰人民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罗马尼亚 波兰共和国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9.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历史教训?
答: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 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 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②建议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 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以适应全球化 和国际竞争的形势; ③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 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 动摇; ④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反对民族沙文主义。 ⑤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⑥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提高 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拒腐防变,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⑦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努 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
目的:
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内容:
①思想解放; ②农业方面; ③工业方面。
评价: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 后的状况,也没有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所 存在的弊端。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广东珠海经济特区
广东汕头市经济特区
广东深圳经济特区
福建厦门经济特区
海南岛经济特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打开封闭的国门走向世界。根据邓小平的建议,1980年8月,国 家决定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8年4月, 又决定建立中国面积最大的海南岛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形成。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中国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杨利伟返回地面后自主出舱
继俄罗斯、美国后第3个 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波兰、民主德国、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 南斯拉夫也进行过类似的改革,但总体成效不大。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 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
1995年7月11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中国自1986年申请 重返关贸总协定以来,为复关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进行了长达15年的努力。2001年11月11日,中 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批判个人迷信 平反冤假错案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 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高度集权的 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赫鲁晓夫时代,政治气候空前宽松。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讲话
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1980年,四川首先在广汉县进行了人民公 社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的改革试点。→
取消人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立的 四川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轨道上 来,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积 极的改革探索,并且逐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列昂尼德· 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Leonid Ilyich Brezhnev 1906.12.19~1982.12.10 1964.10.14~1982.11.10第5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罗纳德· 威尔逊· 里根
Ronald Wilson Reagan 1911.2.6~2004.6.5 美国第40任总统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德国柏林墙被拆除
柏林墙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东德)于1961年8月12日夜始建,用于隔离德意志联 邦共和国(联邦德国、西德)。1989年11月9日被推倒,促进了德国统一。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 国并入联邦德国。统一后的德国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名、国旗、国歌、国徽,首都设柏林。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美苏大搞军备竞赛
20世纪80年代,罗纳德· 威尔逊· 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通过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相 对落后的苏联。而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期间,虽然军事和综合国力有所增强,但在其后期, 由于固有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以及美苏争霸的影响等因素,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出现恶化。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匈牙利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改革措施
改革计划 管理体制




国家计划只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主要比例,取消下达 企业的指令性指标,但国防工业等重点工业部门除外;将国家投 资预算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但规定信贷总限额。 实行三种价格,即固定价格、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直接涉 及国计民生的产品价格由国家严格掌握。强调物价改革与工资、 补贴和税收改革同步进行,并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的优劣实行 部分工资浮动。 允许雇工五人以内的私人小企业的发展。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 方 明 珠 塔
中国上海浦东新区
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掀起新的大潮。党和国家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设臵上海浦东 新区,使之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并以此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的 新飞跃。开发浦东,既是沿海开放的进一步扩展,又奏响沿江开放进军内地的序曲。
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使官僚主义滋生膨胀)。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外部原因: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推动);
西方因素(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减轻农民负担 大规模垦荒 推行“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是从农业开始的。1958年,采取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副产品的 收购价格,开展两项重大改革措施——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指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 强行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运动)等办法,力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况。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尼基塔· 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 1894.4.17~1971.9.11 1953.9.7~1964.10.14第4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34年当选联 共(布)中央委员。1939年任联共(布)中央 政治局委员。1952年当选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 和中央委员会书记。1953年起任苏共第一书记。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20大”上(苏联 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 的《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 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 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释放了绝 大多数古拉格(负责管理全国牢狱营)中的政 治犯。并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等观点。 他的自由化政策为斯大林时代的既得利益 者所痛恨,被称为“鲁莽的改革家”。1964年 被他的学生兼党内同志勃列日涅夫等人策划发 动宫廷政变,免除了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被 迫辞职。 赫鲁晓夫的改革比较全面,在位十年,改 革十年。是积极倡导改革的苏联第一位领导人, 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先行者。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存在于1963至1992年,位于巴尔干半岛。1992年解体,分别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改名 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解体为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克罗地亚 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波黑)和科索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1992年4月
波兰等大多数国家通过和平方式,民主德国是通过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罗马尼亚 是通过流血冲突的方式实现了政权的交替。东欧各国政权更迭之后,德国统一,南斯拉 夫分裂为五个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的实质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欧国家更名简表
原 名 新 名 更名时间
1989年10月 1989年12月 1989年12月 1990年4月 1990年10月 1990年11月 1991年4月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波兰人民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罗马尼亚 波兰共和国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1994年正式开工,继1997年11月实现大江截流后,又在2002年11月实 现导流明渠截流。水电站左岸设14台,右岸12台,共26台水轮发电机组。2009年建成后总装机容量 为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7亿千瓦时,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东欧剧变后的地图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989年11月17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暴发要求捷共领导人下台的游行
捷克斯洛伐克是1918至1992年存在的联邦制国家。1918年10月28日,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1960年通过新宪法,更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90年4月,联邦议会决议更国名为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3年1月1日,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的主体共和国国家。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市中心的斯大林像被拉倒 匈牙利民众占领一辆苏军坦克 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