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全盘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全盘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全盘梳理【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2、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3、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4、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6、百有余年(“有”通“又”)7、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8、始皇既没(“没”通“殁”,死)【词类活用】a。

名词作状语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4、内立法度(对内)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b。

名词作动词1、过秦论(指出过失)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6、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c。

动词作名词1、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d。

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e。

形容词作名词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f。

使动用法1、却匈奴七百余里使。

退却2、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

离散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

朝拜4、外连横而斗诸侯使。

争斗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

灭亡6、会盟而谋弱秦使。

弱7、以弱天下之民使。

弱8、以愚黔首使。

愚蠢【一词多义】①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②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失去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敌兵吞二周而亡诸侯使。

灭亡③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牢固的屏障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④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⑤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⑥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⑦因因遗策(沿袭,动词)因利乘便(趁着,介词)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⑧及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⑨兵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

七年级语文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年级语文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孙权劝学》(一)正确译文,并掌握标色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推辞。

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你)应该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寻阳的时候,跟吕蒙商讨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地的阿蒙!”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几天不见,就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告别。

(二)课文重点内容梳理。

1.文章主旨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从当下开始努力学习。

2.结构简析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3.重点问题探究(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答案: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孙权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吕蒙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

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答案: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3)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答案:①详写“劝学”“论议”,而略写“就学”“结友”。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是指古代汉语阶段中的文学语言,使用于公文、文学作品及一些文化交流。

下面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梳理。

1. 文言文的简介:
文言文是古代的汉语文学语言,使用广泛于古代公文、经史子集、文学作品等方面。

它的特点是繁复而精细的词汇、倚仗文癖和有条理的句法结构。

2. 发展历史:
文言文发展自先秦时期的韵文,汉代出现了相对固定的文言文体系。

随着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文言文达到了巅峰,清代后期逐渐衰落,至20世纪中叶被白话取代。

3. 文字特点:
文言文使用繁复的文字体系,有较为精细的层次划分。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有大量的不同字形和用法。

它常以字典为辅助工具,要求读者具备较高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4. 词汇特点:
文言文的词汇多为单音节词,较少有多音节词。

由于历史时期不同,文言文中的特定词汇略有差异,读者需要根据语境理解其意义。

5. 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十分严密,使用具体的句法结构和语序。

其基本句型为主谓宾结构,但形式更为固定。

文言文中没有现代汉语
的助词和时态变化,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时间语境和语义。

6.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用法有较大差异,因此阅读和翻译文言文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门知识和技巧。

翻译文言文时要注意准确理解句子的上下文和句法结构,保持文言文的优雅和特点。

总结起来,文言文是古代汉语阶段中的文学语言,使用于公文、文学作品及一些文化交流,它具有独特的文字特点、词汇特点和语法特点。

阅读和翻译文言文需要了解其特点和语法规则,以准确理解和诠释文言文的含义。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语言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高中课内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高中阶段,我们需要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代则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事等;“假”有借、凭借、假如等意思。

3、词类活用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会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

如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形容词用作名词,“吾与汝毕力平险”中的“险”,本是形容词,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

1、而“而”作为连词,用法多样,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中表并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表转折。

2、之“之”的用法也很丰富,有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作助词时,又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之”用在主谓之间;“蚓无爪牙之利”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以“以”作介词,可表示凭借、因为、用等;作连词,表目的、结果等。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以”表凭借;“作《师说》以贻之”中“以”表目的。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2、被动句“于”“为”“见”等常用来表示被动。

如“不拘于时”“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见欺于王而负赵”。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青,取之于蓝”是状语后置。

初一至初三文言文知识点

初一至初三文言文知识点

初一至初三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提高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从初一到初三,我们接触到的文言文知识逐渐增多、难度逐渐加大。

下面就为大家梳理一下初一至初三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文言文实词中的常见现象。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初一我们就会遇到“虽有佳肴”中的“虽”,古代是“即使”的意思,现在则是“虽然”。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比如“故”,在“温故而知新”中是“旧的知识”,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所以”。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如“名词作动词”,“鞭数十”中的“鞭”本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分别是“亲近”“疏远”的意思。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表达语气、连接句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之“之”的用法多样,如“作代词,代指人、事、物”,“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到的知识;“作助词,相当于‘的’”,“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作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作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久之,目似瞑”中的“之”。

2、而“而”可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的“而”表并列;“温故而知新”中的“而”表承接;“学而不思则罔”中的“而”表转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而”表修饰。

3、以“以”常见的用法有“把、用、凭借、因为”等。

“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是“用”;“何以战”中的“以”是“凭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以”是“因为”。

三、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同学们来说,系统地梳理和掌握文言文知识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全面地梳理一下高中文言文的重要知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掌握实词的含义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1、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常见的现象。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在仅指配偶。

“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现在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比如“兵”,可以指兵器(“非兵不利”),也可以指士兵(“兵甲已足”)。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用字习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如“蚤”通“早”(“蚤来”即“早来”)。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文意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

1、而表示并列(“黑质而白章”)、转折(“而青于蓝”)、承接(“锲而不舍”)、修饰(“吾尝跂而望矣”)等关系。

2、之作代词(“人非生而知之者”)、助词(“怅恨久之”)、动词(“吾欲之南海”)等。

3、以有“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因为”(“以其境过清”)、“凭借”(“何以战”)等意思。

三、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夫战,勇气也”)等。

2、被动句用“于”“为”“见”等表示被动(“不拘于时”“为天下笑”“见欺于王”)。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状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来是名词“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驻军”。

2、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原本是动词“逃跑”“败逃”,这里作名词“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3、形容词作动词“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意为“使……变绿”。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梳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点是初中生阅读文言文的必备素养。

下面,我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供参考。

一、词语理解1. 字义辨析: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专有词汇、古代俗语等,在阅读中需要能够准确理解其字义。

2. 用词特点:文言文用词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异,需要注意一些古代词语的用法和特点。

二、词组短语的理解与解释1. 动补结构:文言文往往使用动宾结构,需要理解其中的动词和宾语的组合,注意不同动词的用法。

2. 动宾短语:一些固定的动宾短语需要准确理解其意思,如“作为”、“以为”等。

三、句子的短暂理解1. 语序特点: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句子中各个成分的位置和用法。

2. 修饰成分:文言文中修饰成分丰富多样,需要能够正确理解修饰成分与被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

四、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解释1. 比喻与拟人:文言文经常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需要能够理解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夸张与夸饰:文言文中有时会使用夸张和夸饰的修辞手法,需要能够准确理解其中的意图和效果。

五、篇章结构的理解与解释1. 开头段:文言文的开头段往往起到引子的作用,需要能够理解开头段的主旨和主题。

2. 结尾段:文言文的结尾段通常总结全文,需要能够理解结尾段的意图和主题。

六、理解古文作者的意图1. 文言文的背景:了解文言文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其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阅读者的角度:学习文言文需要以古人的角度来阅读,理解古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七、做好文言文的整体阅读1. 上下文理解:文言文的句子和篇章之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需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来把握全文的意义。

2. 文章主题:通过对段落的理解和总结,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阅读的主要知识点梳理。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1-6)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1-6)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

高考语文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 失其所与,不知()3. 无能为也已()4. 秦伯说()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古义:______________2. 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__________3. 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古义:______________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2.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2.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_3. 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6.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是寡人之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人教版必修五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精校版)(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五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精校版)(含答案)

必修五第2单元文言文基础梳理一、通假字(找出下列通假字并翻译)1.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通,2. 曷不委心任去留通3.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通,4.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通,5. 而后乃今培风通6. 此小大之辩也通7. 而征一国通8. 旬有五日而后反通9. 零丁孤苦通10.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通,1 . 衡横与竖”相对2•曷何为什么 3.销消消散4•机几预兆5.培凭凭借6.辩辨区别7.而耐能8.有又用于整数与零头之间;反返回来9.零丁伶仃孤独的样子10.闵悯指可忧患的事二、文言实词(1 )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⑴幼稚盈室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见识少,没经验(2)悦亲戚之情话古义:;父母为亲”与父母有关的亲属为戚”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3)尝从人事古义:今义:指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⑷千里逢迎古义:今义: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意思(5)四美具,二难并古义:今义: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6)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古义:今义:肆无忌惮。

贬义⑺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古义:今义:看形势,看机会(8)野马也,尘埃也古义:今义:野生的马,野性不驯的马(9)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古义:今义:大家,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10)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古义:今义:羊头上长的角(11)小年不及大年.古义:今义:丰收年(12)至于成立古义: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有根据,站得住(13)告诉不许古义:今义:把事情向人陈述、解说(14)九岁不行古义: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1)指小孩(2)家中亲属(3)指出仕(4)迎接(5)良辰、美[景、赏心、乐事(6)狂放, 不拘礼法(7)看到细微的预兆(8)游动的雾气(9)一般人(10)旋风(11)长寿(12)成人自立(13)申诉(14)不能走路(二)填写出加点词的意思1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 ( )惆怅而独悲2.悟()已往之不谏.()3.已()矣乎,寓形宇内. (復几时4.曷()不委( )心任去留5 .胡为乎遑遑. ( )欲何之()6.帝乡不可期. ( )7.或()植杖( )而耘()籽8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 ( )疑9.时维()九月,序()属三秋10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11.响穷()彭蠡之滨.()12 .极()娱游于暇()日13 .识盈虚()之有数()14 .命运多舛.()15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16 .无路请缨,,等.( )终军之弱.冠.()17 .敢()竭( )鄙()怀18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19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20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 ()矣()已 21 . 彼且恶.()乎待哉22 .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23 . 茕茕( )孑() |立,形影相吊( )24 . 逮(库圣朝25 .臣以供.养. 无主( )辞( )不赴命26 . 寻( )蒙国恩,除臣洗马27 . 己敢盘桓. ( ),有所希冀()28 .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29 . 听( )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30 . 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 )1 •意愿/形体(指身体) /为什么;2 •觉悟/谏正,劝止,译改正;3.停止,到此为止/天地间;4 .何/ 随,顺从;5.不安的样子/往;6.期望,期求;7.有 时/倚着手杖/除草;&姑且/为什么;9.在/时 序;10.雨过云散/普照;11.遍/水畔;12.极尽/空闲;13.亏损/定数;14.乖违,不顺;15.指日 出的地方,表示早 /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16.同于/指二十岁;17 .谦词,冒昧地/竭尽/鄙陋;18 .超越/背负/将要/到,到……去;19.全/奋勉/责难, 否定;20.同“于”/此/止;21. w 口什么22 .少,本文是“无”的意思 /家门福分/儿子;23.孤单的 样子/孤单/安慰;24.及,至;25.主持,做 /辞 谢;26 .不久;27.逗留,徘徊不前 /希望,企图; 28 .只/迫近/气息微弱的样子;29 .听任,听凭, 译“准许” /庶几,或许/终;30.背弃我,指死去。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熟练掌握文言文知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一知识。

一、文言文的基础语法1. 词类:文言文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和动词是最基本的两类词。

2. 句法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主谓宾构成。

句法还涉及到状语、补语、同位语等成分的使用。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对偶等,这些手法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理解句子: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可以通过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等来辅助理解。

2. 理解词语: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和短语,有些是与现代汉语相通的,有些则需要通过语境来推测含义。

积累词汇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3. 理解篇章:文言文作品通常由多个段落构成,要理解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结构安排。

可以通过识别段落主题、关键词语等来帮助理解。

三、文言文的经典作品1. 《论语》:这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诲和人生哲理。

2. 《诗经》: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主要由民间诗歌组成的305篇诗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3. 《史记》: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四、文言文的应用能力培养1. 题目分析:在解答文言文题目时,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确定所给文言文的体裁、作者以及内容要点。

2. 语言运用:写作文时,可以借鉴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使用文言文中的常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魅力。

3. 仿写练习:通过模仿文言文的风格,进行文言文的仿写练习,可以提高对文言文语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初高中语文必背基础知识点

初高中语文必背基础知识点

初高中语文必背基础知识点一、文言文基础知识1. 文言文的特点:华丽、精练、表达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用标点符号。

2. 文言文的排比和对仗:相邻的句式和词语的结构应该对称,形成韵律和美感。

3. 古诗词常见韵律:平水韵和叶希尧韵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常见的两种韵律。

平水韵是唐代杨凭创设的韵律体系,一般分为仄平平或仄仄平平(四句并列)。

叶希尧韵则是宋代叶梦得创设的,多用于七言诗,分为平平平仄、仄平平仄或者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四句并列)。

4. 四书五经:儒家经典的总称。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春秋》。

5. 文言文的常见写作手法:比兴、夹叙夹议、排比、对仗、典故、比拟等。

6. 句式和成语: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式和成语常被引用,比如“左右逢源”、“胸有成竹”、“不以成败论英雄”等等,要注意熟记和巧妙运用。

二、现代汉语基础知识1. 语法知识:汉语语法包括词汇、词序、句法、篇章等各个方面,需要注意词性、结构和语境。

2. 词语搭配:汉语中拥有很多词语搭配的习惯用法,需要注意掌握其固定搭配形式和意义。

3.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等,运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4. 常用谚语、俗语、成语:这些语言固定搭配既可以刻画具体事物,又可以表达抽象概念,需要注意熟练掌握其中的用法和意义。

5. 基础词汇:在各个场合中,掌握一些基础的词汇非常有必要,比如数字、颜色、时间、方位、量词等等。

三、阅读技巧1. 阅读速度和理解:在阅读时,需要控制好阅读的速度,尽量不要出现漏读或重读的情况。

不同的材料需要选择不同的阅读速度,特别是理解度和速度之间要达到平衡。

2. 标注笔记:在阅读时需要标出重点和难点,并且记录下来,方便之后复习和整理。

3. 阅读思路:在阅读时需要有一定的思路,第一次阅读时可以浏览全文,梳理出文章的大意和结构;第二次可以重点阅读段落和具体语句,掌握更多细节;第三次可以进行总结和提取。

初一文言文必掌握知识点

初一文言文必掌握知识点

初一文言文必掌握知识点对于初一的同学们来说,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板块。

掌握好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提升语文成绩,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就为大家梳理一下初一文言文必掌握的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初一阶段常见的实词有:1、古今异义词例如,“走”在古代指“跑”,现在则是“行走”;“汤”在古代指“热水”,现在常指“菜汤”等。

2、一词多义比如“安”,可以表示“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也可以表示“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3、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如“鞭数十”中的“鞭”,本是名词“鞭子”,在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动词用作名词,像“传不习乎”中的“传”,原意为“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形容词用作名词,“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和“新”,分别指“旧的知识”和“新的理解与体会”。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重要的连接、辅助作用。

初一阶段常见的虚词有:1、“之”作代词,如“学而时习之”(代指学过的知识);作动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到、往);作助词,“水陆草木之花”(的)。

2、“而”表并列,如“敏而好学”;表承接,“温故而知新”;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

3、“以”作介词,“以刀劈狼首”(用);作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

4、“于”在“战于长勺”中表示“在”;“皆以美于徐公”中表示“比”。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省略句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何陋之有”(正常语序为“有何陋”);状语后置,“战于长勺”(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者”)。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如“尊君在不”中的“不”通“否”;“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梳理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中常常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

然而,了解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本文将为大家梳理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帮助大家建立起文言文学习的必备基础。

一、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民族使用的书面语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语法复杂:文言文的语法比现代汉语复杂得多,包括六书、句法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2. 字词繁多:文言文使用的字词较多,其中许多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需要学习者进行专门的学习。

3. 修辞丰富:文言文中广泛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给文章增添了艺术之美。

4. 古色古香:文言文的句式较为古雅,充满了古人的情怀和思想,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二、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1. 学习常用词汇:了解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如“之”、“乎”、“其”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

2. 掌握语法规则:学习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包括六书、主谓宾结构、修辞手法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句子意思。

3. 分析句子结构:在阅读文言文时,要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理清各个部分的关系,从而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4.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论语》等,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言文的运用和魅力。

三、文言文学习的方法1. 多读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对文言文的感觉和理解能力,逐渐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 注意句子成分的分析:在阅读文言文时,要仔细分析句子的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理清句子的结构。

3. 注重语法细节:文言文的语法细节较多,如使用虚词、虚字等,要注意细致入微的语法规则,避免理解错误。

4. 多做翻译练习:通过将现代汉语翻译成文言文,或者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二上学期文言文知识点

高二上学期文言文知识点

高二上学期文言文知识点高二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和应对考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高二上学期文言文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实词1、古今异义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者,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

夫人:古义指那个人,今义指妻子。

爪牙:古义指爪子和牙齿,比喻得力的助手,今义指坏人的党羽。

2、一词多义爱:①喜爱,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②吝惜,如“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安:①安稳,如“风雨不动安如山”;②怎么,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被:①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通“披”,如“被发行吟泽畔”。

3、通假字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籍吏民:“籍”,登记。

名词作状语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翅膀一样。

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

形容词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越国以鄙远:“远”,远方的国家。

二、虚词1、而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示修饰关系,如“吾尝跂而望矣”。

表示承接关系,如“登高而招”。

表示并列关系,如“蟹六跪而二螯”。

2、以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把”,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之作代词,如“人非生而知之者”。

作动词,如“辍耕之垄上”。

作助词,如“怅恨久之”。

4、于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从”“到”等,如“乃设九宾礼于廷”。

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对”“对于”等,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解读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解读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解读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

判断句是对事物肯定或否定的句子,常用“者”或“也”表达,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天下者,高祖天下。

”、“梁,吾仇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等。

被动句包括用“于”表示、“为”表示、“见(受)”表示、“被”表示和意念上的被动。

例如,“夫XXX而XXX弱,而XXX于XXX不拘于时,学于余。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XXX不可得,徒见欺。

”等。

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两种形式。

宾语前置常见于否定句、疑问句、反身代词作宾语、以的宾语、方位名词作宾语等情况。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沛公安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余是以记之。

”、“沛公北向坐。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等。

定语后置常用“之……者”或“者”表示,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村中少年好事者。

”等。

1.石有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

2.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之……3.我手持一双白璧,欲献给XXX。

4.介宾短语在古代汉语中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以勇气闻于诸侯。

耻学于师。

皆不可拘以时月。

覆之以掌。

焚拜如前人。

5.为了强调谓语,有时会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汝之不惠,甚矣。

6.省略主语的例子。

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蒙后省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自称时省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刿曰:“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XXX也,必以分人。

”XXX:“XXX未遍,XXX从也。

”XXX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

”7.省略谓语动词的例子。

承前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蒙后省夫XXX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XXX如恐不胜。

对曰:“未(学)也。

”8.省略宾语的例子。

省略动词宾语:XXX,广起,夺而杀尉。

哙侧其盾以撞卫士,卫士仆地。

省略介词宾语:竖子不足与谋折藏之,归以示成于是XXX不怿,为一击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1、用“者”或“也”表判断,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①“……者,……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②“……者,……”。

天下者,高祖天下。

粟者,民之所种。

③“……,……也”。

梁,吾仇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④“……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直接表判断,不用判断词和语气词。

“……,……”。

刘备,天下枭雄。

3、用副词“乃”“则”“即”“皆”“非”等表判断。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

扣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山下皆石穴罅。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人非生而知之者4、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判断词“是”出现较晚)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同是天涯沦落人翩翩两骑来是谁二、被动句①用“于”表示:“……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不拘于时,学于余②用“为”表示:“为……”“为……所……”“为所……”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巡船所物色行将为人所并若属皆且为所虏③用“见(受)”表示:“见……”“见……于……”“受……于……”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④用“被”表示被动:“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⑤无被动标志,意念上的被动:戍卒叫,函谷举余羁縻不得还三、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未、弗、无、莫等+代词宾语+动词)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人莫之许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动词或介词)沛公安在?君何以知燕王?陈述句中,③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反身代词“自”+动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举贤以自佐④“以”的宾语,有时前置(宾语+介词“以”)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⑤方位名词作宾语前置(方位名词+介词)沛公北向坐⑥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⑦用“之”、“是”(助词)将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惟命是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定语后置1用“之……者”或“者”表示(中心词+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村中少年好事者(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3、介宾短语后置,也叫做介词结构后置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常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中,则较多地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①谓语动词+介词结构+“于……”。

以勇气闻于诸侯。

耻学于师②谓语动词+介词结构+“以……”。

皆不可拘以时月。

覆之以掌③谓语动词+介词结构+“如……”焚拜如前人4、主谓倒置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甚矣,汝之不惠!四、省略句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②蒙后省(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③自称时省(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予)手自笔录,(予)计日以还④对话中省(刿)曰:“(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刿)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2、省略谓语动词①承前省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②蒙后省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邢人如恐不胜③对话中省曰:“学诗乎?”对曰:“未(学)也。

”3、省略宾语①省略动词宾语(承前)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蒙后)哙侧其盾以撞(卫士),卫士仆地②省略介词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折藏之,归以(之)示成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4、省略介词,省略介词“于”或“以”以钟磬置(于)水中试之(以)鸡5、其他省略省略中心词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省略兼语郑穆公使(人)视客馆省略定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省略分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五、疑问句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1、疑问代词:谁、何、曷、胡、安、孰、焉等。

谁为哀者?独五人之徼徼,何也?蹈死不顾,以曷故哉?君安与项伯有故?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且焉置土石?2、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等壮士,能复饮乎?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方法指导对文言特殊句式,02年以后没有出现直接考查性质的客观题,而一般是放到翻译句子中考查,判断给出的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具体是哪一种,可以综合采用以下两种技巧:1、翻译判断法:推测句子的意义,不改变结构翻译句子,将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译文和原句对照,自然发现原句句式的特殊之处,由此判断其句式。

试题1在各句后划线处,填入正确答案的序号。

(95上海卷)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E介词结构后置(1)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3)吾属今为之虏矣解题思路:采用翻译法。

(1)翻译的时候要把“于长淮间”提前,翻译成“每天和北人的骑兵在淮河一带出没”,所以是介词结构后置;(2)“宾客知其事者”要翻译成“知道这件事的宾客”,是定语后置;(3)意思是“我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了”,表示被动的意思,所以是被动句。

答案:(1)E(2)D(3)B2、语法分析法:具体分析句子的成分,可以进一步认识其句子结构,帮助判断出其为何种句式。

同时,要特别注意标志性的词语和句式,如“见”常常表示被动,“中心词+修辞语+者”一般是定语后置。

试题2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被省略的词。

(88上海卷)(1)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扑之,()入石穴中(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解题思路:四个句子均出自课文,考查省略句的几种类型,采用语法分析法。

(1)“入石穴中”,缺少主语,是承前省略,补上“虫”;(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面“其”字的指代对象必须是人,所以,“生乎吾前”后要加“者”;(3)“置水中”,中间省略介词“于”;(4)“以”后面缺少宾语“我”,要补上去。

这道题目也可以同时结合翻译法,看看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补上什么成分,则很容易判断出原文省略了什么。

答案虫、者、于、我试题3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97上海卷)A古之人不余欺也B石之铿然有声者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多于市人之言语解题思路:“未之识”,由“未”判断出是否定句,“之”作“识”的宾语,宾语前置。

A由“不”知是否定句,“余”是“欺”的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由“……者”猜测可能是定语后置,分析之下“铿然有声”是“石”的定语,确定猜测;C“奉”和“侵”前省略了主语,是省略句;D 由“于”字可推测是介词结构后置,结合翻译法,意思是“比市人的语言多”,可以确定猜测。

答案A试题4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01上海卷)A死生,昼夜事也B三岁贯汝,莫我肯顾C石之铿然有声者D刑戮是甘解题思路:“遗剑于路”用翻译法判断,是“在路上丢失了剑”,是介词结构后置。

A“死生,昼夜事也”,从形式及意义可知是判断句;B“莫我肯顾”是否定句中代词“我”作“顾”的宾语,宾语前置;C见试题3“解题思路”,为定语后置;D由“是”猜测是倒装句,再根据语法分析以及其意义,“刑戮”是“甘”的宾语。

所以BCD都是倒装句。

答案A例题精析1、与“卒见使于一鼠”句式不同的一项()(92上海卷)A徒见欺B府吏见叮咛C百姓之不见保D而自令见放为2、与“不敢与较”句式相同的一项是()(96上海卷)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吾属今且为之虏矣D将以有为也3、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97上海卷)A古之人不余欺也B石之铿然有声者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多于市人之言语4、与“不殴杀何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99上海卷)A吾属今且为之虏矣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沛公安在D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5、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2001上海卷)A死生,昼夜事也B三岁贯汝,莫我肯顾C石之铿然有声者D刑戮是甘答案:1、B2、D3、A4、C5、A解析:1、题干和A、C、D是被动句,B项非被动句。

2、题干和D是省略句,A是判断句,B是宾语前置,C是被动句。

3、题干和A项是宾语前置,B是定语后置,C是一般句式,D是介宾短语后置。

4、题干和C项都是倒装句,A、B、D项依次为被动句、省略句和判断句。

5、A是判断句,题干和另三项都是倒装句;题干是介宾短语后置,B是宾语前置,C是定语后置,D是宾语前置。

6、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虚词(2000年上海卷)卜居()阳羡(原文是: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卜居阳羡……)答案:于解析:“卜居”意思为择地居住,“阳羡”是地名,作“卜居”的补语,依次省略一个介词“于”。

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96上海卷)(2)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98上海卷)(3)(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99上海卷)(4)金玉是贱,人民是宝。

(2000年上海卷)(5)人或问之:“何为泣乎?”(01上海卷)(6)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02上海卷)(7)何谓得之于心。

(01上海卷)(8)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01上海卷)(9)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02上海卷)(10)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04上海卷)答案:(1)村子里一个喜欢多事得年轻人驯养了一只蟋蟀。

(2)始终不被愚弄的和尚及庸俗的士人的开凿所玷辱。

(3)终于用孙武做将领。

(4)把金玉看得很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5)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呀?”(6)王烈派人寻找,就是那个原先偷牛的人。

(7)什么叫做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8)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9)(我)大概将要死于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10)你赶快离开,不要停留!(否则)将要被楚国人抓获。

解析:(1)定语后置,“者”是其标志。

(2)被动句,用“于”表示。

(3)省略句,即“卒以(之)为将”。

(4)宾语前置,用“是”表示。

(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

(6)判断句。

用副词“乃”和语气助词“也”表示。

(7)介宾短语“于心”后置。

(8)宾语前置,用“之”将“望”的宾语“何中”前置。

(9)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

(10)被动句,用“为……所”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