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入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
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
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 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 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 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 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
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 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
,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
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 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 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 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 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 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 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 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 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 字的象征。20世纪之后,在中国,文言文的地位逐渐被白话文取代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
文言名著举例
《千家诗》《诗经》《论语》《春秋》《战国策》
《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 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 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 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 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 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 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 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 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 的源头。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是状谓后补 六种关系辨分明,分析正误不马虎
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 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与 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
在汉语中,在多数情况下,补语一般都有一个明显的特 点:前面有一个助词“得”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 等表示判断。
如: 1.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
他跑 得 很 快 。
主语 谓语 补语
王冕爱画荷花;他画得非常好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 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 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 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 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 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 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 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 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 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 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耶)、无 乃……乎。
例如: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 ”,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 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测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
),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
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伤心)的(饥饿)的 定语

地点
方式
(在家里)(狼吞虎咽) 地 状语

(妈妈做的)(香喷喷)的 定语

宾语
主语
谓语
1.定语修饰主语和宾语 2.状语修饰物语 3.主语和宾语是名词 定语+的+名词(主语/宾语) 4.谓语是动词 状语+地+动词(谓语)
例如:
17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 娄》)
17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
能译作“就是说这个”。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 “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 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白话文运 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 、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
2.“为”“为……所”表被动。
如: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为予群从所得。 5.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 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文言文教参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 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 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 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
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 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4.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 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 1.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臣诚恐见欺于王。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5.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 拘于时,学于余。
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 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 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 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 人欤?” •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 尽粟一石。”
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
、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 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而不学则殆! 远上寒山石径,白云生处有人家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 么样”,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⑥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 一个……”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 “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 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
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
,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 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 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 者”“……者,.......者也”等句式。
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陈胜者,阳城人也。 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5.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
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 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 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 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 风浪不能鸣焉。”
固定结构
例如: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 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 孰若。
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 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何……之,解释为 “怎么……这样啊”。
例如:
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6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百度文库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
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 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是相 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 最 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 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 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 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
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 为、何……为、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
例如: ⑦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⑧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 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 “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 “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 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