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

合集下载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感觉:人通过眼和耳感觉到来自客观对象的刺激,这一过程称为“感觉”。

认知地图: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认知地图”。

个人空间:根据人体的移动而移动,依据个人所意识到的不同情境而胀缩,是个人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他人对这一空间侵犯会引起个人的焦虑和不安。

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注意(及注意的广度):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到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内部密度与外部密度:内密度指每一房间或每幢住宅中的居民的人数,外密度是指每英亩中居民、住宅和建筑物的数量。

密度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状态,可以用某种格式度量。

公共意象图:是许多人对同一环境个人认知地图的交集。

反映了某一群体对特定环境的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环境的特征,被试范围越广环境特征越有代表性。

唤醒:唤醒是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

应激: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

心理对抗:当人们觉察到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丢失,首先会引起负性情绪体验,这时,个体就希望重新获取对环境的控制力,这称为心理对抗。

习得性失助:当控制环境能力的恢复失败后,可能会导致习得性失助感,也就是说,当多次努力重新获得控制环境的尝试失败后,人们会认为对于环境是无能为力的,于是放弃了努力,并且“学习”认识到对环境的限制是无力改变的。

(负面影响)人格: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反映个别看待世界和事件因果关系的方式。

领域性:它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求,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1 2
与社会学交叉
研究环境与社会因素如何共同影响人类行为,例 如社区组织和社区参与。
与地理学交叉
研究环境与空间认知、地方依恋和环境评价之间 的关系。
3
与心理学其他分支交叉
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以提 供更全面的环境-行为关系理论框架。
人工智能与环境心理学的结合
02
环境-行为关系的基础理 论
行为生态学理论
总结词
行为生态学理论认为环境与行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人类的行为受到其 所处环境的生态特征的影响。
详细描述
该理论强调环境中的资源、竞争和生态因子对个体行为的制约作用。例如,一 个拥挤的环境可能会促使人们寻找更有效的空间利用方式,而一个资源丰富的 环境则可能鼓励人们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冒险。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目录
• 环境心理学概述 • 环境-行为关系的基础理论 • 环境-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 • 环境-行为关系的应用领域 • 环境-行为关系的研究方法 • 环境-行为关系的未来展望
01
环境心理学概述
环境心理学的定义
总结词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环境对人类心理和行为 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通过行为影响和改变环境。
总结词
城市环境中的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人类的行为。
详细描述
城市中的文化氛围、艺术活动和社交网络等,都会对人类 的行为产生影响。例如,城市中的文化活动和艺术社 区组织,可以促进人们的社交互动和合作行为。
总结词
城市环境中的经济因素也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
要点一
总结词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它经历 了从环境保护意识到人类行为与环境关系认识的转变。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 一 ) 什么是环境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到环境,这时是把它同周围事物联系起来,即环境是相对某项中
心事物而言的,它可以说是围绕着某种物体,并对该物体的“行为”产生某些影响的外界事
物。在这里,某种物体作为主体,而与之发生关系的周围其他事物则是环境。因此,有人认
为环境是影响有机体生长和发展的外界实际条件的总和( T . F . Saarinen , 1976 )
计师们认识到,与新型的建筑物相伴随的高技术也意味着在室内环境设计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学家提出的有关环境变量问题,完全不同于传统实验室研究中所考虑
的那些刺激条件。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对个体的冷热极限、噪声水平和隐蔽性对人类行
为的影响、工作效率的环境影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所有这些研究都涉及到环境对人类
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鉴于此,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的概念,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学原理和各种环境状况中人的心理现象和对环境的知觉
;环境物理量和环境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环境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的相互关系
),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反馈规律,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如噪声、温度、风向、气候、

早期的环境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发展中的一种趋向,其明显的特点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物理
环境上。环境心理学的零星实验研究,可以追溯到 19世纪60年代费希纳(G. Fechner)的
心理物理学和他对心理感觉和物理刺激之间关系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人们对刺激和反应
、环境和行为、定势和活动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刺激强化时间表、早期童年周围环境对
相近的环境概念首推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 K . Lewin , 1890 — 1947 ),在 40 年

环境心理学第一章

环境心理学第一章

第一章 环境心理学绪论
三、相关研究方法
➢ 观察法 (1)分为实验观察与自然观察。 (2)据研究的结构程度,分为无结构观察与有结构观察。 (3)优点:能够实时实地地观测现象或行为的发生,尤其是在不为观察对象 觉察的情况下,最有利于收集自然情境下发生的各种行为反应。通过观察法 ,可以研究一些不便进行自我报告的研究对象。 (4)局限性:观察对象不宜控制,有时可遇不可求。由于道德、个人等因素 影响,许多现象不宜直接观察或 难以持续观察到底。 (5)应注意观察与记录时的客观性,谨防主观偏见与个人情感的干扰。最后 ,还应注意观察细节,捕捉意外事件。 在环境心理学研究中,对物质痕迹的 观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一章 环境心理学绪论
二、发展历史
3.发展 ➢ 在欧洲,1981年人-环境研究国际学会在英国正式成立。1982年,国际应用
心理学会在爱丁堡举行第二十届代表大会,正式成立环境心理学分会。 ➢ 在亚洲,1980年,日美首届环境行为研讨会召开;日本于1982年正式成立人
间环境学会。中国1993年7月举办了第一次“建筑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 1996年正式成立建筑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环境行为研究学会)。1997 年在中国台湾正式成立人与环境关系研究学会。 ➢ 在澳大利亚,1980年就成立人与物质环境研究学会,旨在研究环境、行为与 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 《心理学年鉴》自1973年首次发表题为“环境心理学”的综述,基本上每 隔四五年都会有一篇关于环境心理学发展状况的文章。
环境心理学
课程知识框架
环境心理学绪论
第一章 环境心理学绪论
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环境心理学基本概念 二、发展历史 三、相关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环境心理学
一、环境心理学基本概念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4
路面
步行路
公路
5
鹅卵石路
6
石板路
木板路
7
家用厨房
家用餐厅
8
食品
9
餐馆
10
卧室
❖ 良好的 卧室环 境,使 才能人 拥有充 足的睡 眠。
11
卫生间
家用卫 生间
❖ 坐便器 ❖ 浴盆 ❖ 洗手池
12
公共卫生间
为在外出行的人提供 了方便
13
二、安全需求
❖ 这是人类要求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人身 安全、健康保障 、资源所有性 、财产所有 性 、道德保障 、工作职位保障 、家庭安全。 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錢。
残疾人的卫生间
51
残疾人的卫生间和浴盆
52
供残疾人使用的购物筐
❖ 残疾人在商场的埋单 处
53
残疾人在火车站 用的设施
54
残疾人的电话亭
55
盲人楼梯旁的盲道
❖ 点餐处的盲文
56
对普通人的需要
❖ 外出游玩的座椅
57
候车厅的座椅
58
观赏风景的座椅
59
座椅旁边的垃圾桶
60
各种各样的遮阳设施
30
安全标志
31
32
逃生标志
33
建筑物上的避雷针
34
防火栓
35
防火防漏电报警器
36
三、归属与爱的需求
❖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 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 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 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 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 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 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 系。

环境心理学——精选推荐

环境心理学——精选推荐

环境心理学一、环境心理学的概念现代社会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人们痛苦地反思和深刻地检讨,逐渐认识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是何等的重要,这个空间就是我们周围的环境。

于是,以人性为目标,以服务社会的宗旨,关心社会大众的居住与生活空间问题,科学家发现一条研究环境科学的路线,希望从进一步探讨心理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发现一个较准确的知识与方法,这就是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本世纪60年代后期才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是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规律的科学。

环境心理学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像古老学科那样易于为人们所熟悉。

由于人们研究侧重的角度不同,对它的理解也不相同,心理学界认为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领域,它是分析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上给予系统说明的领域。

而建筑学界认为,环境心理与心理学其它领域有明显的差异,环境心理学着重研究研究人与周围社会的、物理的环境关系,重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解决精神需要与存在的物质之间的问题。

他在继承与吸收历史上合理的环境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环境设计上。

这是一门将心理学引进建筑或环境领域,形成一门跨两个或多个领域的边缘科学,是自然科学与建筑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一项新理论。

简单地说,它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

也有人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动)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称为环境行为学的。

环境行为学要比环境心理学的范围似乎要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out action)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因此其应用性更强。

环境心理学概念

环境心理学概念

环境心理学概念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行为和心理反应的学科。

该领域重点关注环境的影响,包括物理环境(如气候、声音、光、温度等)、社会环境(如文化、社会规范、人际关系等)和心理环境(如个人的情绪、认知、态度等),以及它们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一些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包括:
1. 空间认知:人们如何理解和组织他们所处的空间环境,包括建筑、城市或乡村。

2. 空间行为:人们在特定空间环境中的行为,如步行、驾车、购物等。

3. 空间情感:人们对不同空间环境的情感体验,包括满意度、愉悦度、压力等。

4. 社会影响:人们在社会环境中互动的方式和效果,包括人际关系、社会规范等。

5. 健康与环境: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何受到环境的影响,包括空气质量、噪声等因素的影响。

6. 环境保护与道德:人们如何看待环境保护和调整其行为,以保护环境。

环境心理学1

环境心理学1

1.“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是由普洛尚斯基提出。

该学科重点讨论人工环境,尤其是建筑环境与行为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叶。

环境的概念主要包括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

2.简要阐述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特征①发展历史:产生于上世纪中叶,由普洛尚斯基和伊特尔森等美国学者首先提出。

②理论基础:感觉、知觉和认知理论,环境知觉和行为空间需要,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场所需要③研究内容:以城市与建筑环境为主导的基本问题④应用可能:环境体验及其综合关系,相关规划和设计领域3.个体心理现象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抑制过程三大方面4.作为认知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表象”的要义首先在于对象性和再现性。

5.感觉:通过刺激形生理和心理的基本反应,感觉是知觉和认知过程的前提和依据。

感觉具有以下特点:①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②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③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④对同一对象,个人的感觉不尽相同。

6.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产生于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综合作用。

注意对象可以来自外部环境,也可以是心理主体自身。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区分三种注意类型: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7.格式塔知觉理论理论需要: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①基本概念:格式塔的含义有三层基本含义:对象外在的形态和造型;内在的组织和机制;知觉的整体性—心理上的完形。

②主要观点:知觉的整体性、同型论和场作用力。

③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图底关系、群化原则、简化原则。

(需要细化)8.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P399.概率知觉理论对环境的开发者、设计者和管理者来说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的运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其二,承认自己的认知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主动和客观的去了解实际需要10.生态知觉理论强调机体先天的体能和环境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

(整理)环境心理学基础知识

(整理)环境心理学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人们根据在某时某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需求,对建筑环境、物理环境、生态环境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设计,这就是心理建筑学、心理环境学或心理建筑环境学的任务。
中国古代的风水学说就是典型的心理建筑环境学的例证,它是在人们的心理上、乃至哲理上有了一定的"宇宙模式"、"天人相应"、"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后,才到自然界中去寻找他的风水宝地,即所谓的"宅择也,择吉地而营之",并在建筑上和环境设计上附会阴阳五行的理论,求得心理上的安适和满足,从而激起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对工作的激情,因而可能事业发达,前途无量。实际上,它同时又满足建筑设计和城镇规划中趋利避害的原则,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科学价值。
如何使80%以上的居住者或使用者感到满意,如何使建筑环境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的和心理的需求,应该是建筑师和研究人员不断探索的目标。特别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问题,由于它的复杂性、特定性和不断发展性,已经成为建筑舒适性设计理论的瓶颈问题。
心理环境学的研究目标就是针对这一瓶颈问题,研究心理声学(包括心理噪声学、乐音学、心理热环境学、视觉心理学、心理色彩学、心理日照采光学、心理形体形态学、空间和行为心理学)与建筑环境学的关系,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心理建筑环境学的比较研究,以及建筑师在方案设计中从酝酿到成熟的心理过程等。
其实,就是埃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铁塔、悉尼歌剧院、"珠江帆影"、白天鹅宾馆和风行一时的玻璃幕墙,都与人们、特别是设计者和决策者的心理活动和心理需求有关。
心理环境学和环境心理学是一对姊妹科学,它们并不是简单的词语倒换,而是有着重大的区别。首先是所属的领域不同,前者偏向于环境科学和建筑学;后者偏向于心理学,从而使得参加两类学科的研究人员有所不同。其次是研究的内容不同,前者侧重于在特定的心理状态下人们需要怎样的建筑与环境;后者侧重于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可能存在怎样的心理与行动。再就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不同,在前者的研究中,人是主动的,是自变量,而环境是被动的,是因变量;在后者的研究中则相反。最后是研究的层次不同,前者着眼于人工环境对特定心理的适应情况,并力求对古代建筑进行说明,对未来建筑的发展作出预测;后者主要对环境与心理的对应关系进行描述、说明或解释。它们的既是一物的两面,又是整个设计过程应当考察的两个相邻的阶段。

环境心理学绪论

环境心理学绪论

游戏
环境心理学关注的课题

建筑设计 行为场所 认知地图 能源保存 城市规划 环境中的应激源 隐私 人际空间距离学 个体空间 个性与环境

资源管理 人工环境与行为 热度与行为 乱堆废弃物行为 故意破坏公物行为 自然环境与行为 噪声与行为 污染与行为 领地行为 拥挤
参考教材 《环境行为学概论》 李道增 《城市意象》 《交往与空间》 凯文· 林奇 扬· 盖尔
《外部空间设计》
《设计心理学》
卢原义信
张成中
20世纪全球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1、1930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 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位于狭窄的盆地中,1930年12月1日—5日,气温发生逆转,致使工厂中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煤 烟粉尘在近地大气层中集聚不散,3天后开始有人发病。其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星期内有 60多人死亡,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同时,还有许多家畜致死。事件发生期间,SO2浓度很高, 并可能含有氟化物。事后分析认为,此次污染事件,是几种有害气体同煤烟粉尘对人体综合作用所致。
环境心理学概论
绪 论
一、什么是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学科,它是以研究环境、建筑 与人的行为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作为主要内容、侧重于在特定的建 筑环境下,研究人特定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点,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
法用以考察人与建筑,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规律,用以指导建筑设
计和城市规划。
二、为什么要学习环境心理学
理解和解释怎样的环境设计是适合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学习的。 找出在创造人工环境时应注意哪些方面问题。
帮助人们利用环境的各项线索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一、引言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学科,它探究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体对环境的感知、评价和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环境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方法和应用。

二、概念环境心理学是指研究人类与物理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旨在探究人类如何感知、评价和适应不同类型的环境,并且发现与改善那些可能导致负面影响的因素。

三、研究内容1. 环境感知:研究个体如何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来获取信息,并对此做出反应。

2. 环境评价:研究个体如何对不同类型的环境进行主观评价,并形成态度。

3. 环境行为:研究个体在不同类型环境下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并且探讨这种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机制。

4. 环境适应:研究个体在不同类型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并且探讨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

四、研究方法1. 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室条件下的人为控制,来探究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来获取个体对不同类型环境的感知、评价和态度等信息。

3. 现场观察:通过对现场环境进行观察,来了解个体在不同类型环境下采取的行为和适应能力。

五、应用1. 建筑设计:通过考虑人类心理和行为特征,来设计更加舒适、安全和可持续的建筑环境。

2. 城市规划:通过考虑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来规划更加宜居、可持续和公平的城市环境。

3. 环保教育:通过提高个体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意识,来促进人们对环保事业的参与和支持。

六、结论总之,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它旨在探究人类与物理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发现和改善那些可能导致负面影响的因素。

通过研究环境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建设更加宜居、可持续和公平的社会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环境心理学名词解释

环境心理学名词解释

环境心理学名词解释环境心理学名词解释环境心理学是一门多学科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结合了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以探索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以及人们如何影响自然环境。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有关了解和保护环境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更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 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是一门多学科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结合了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以探索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以及人们如何影响自然环境。

2. 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指那些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想的客观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如室内和室外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如权力、文化、社会阶层等。

3.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指的是由自然力量所造成的环境,包括气候,天气,地貌,植被,土壤等,都属于自然环境。

4. 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指由人类制造的环境,包括建筑物,道路,公园,湖泊,森林,农田,工厂,设施等。

5.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所产生的环境,包括文化、社会价值观、文明、发展水平、社会机构、组织等。

6. 感知:感知是指人们通过感官感知环境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感知。

7.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充分获得心理调节和改变,使自己能够和谐地生活在社会中。

8. 生态心理学:生态心理学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分支,研究的对象是人-环境关系。

它不仅考虑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且还考虑了环境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9. 心理景观:心理景观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认知、情感和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看法和感受,也就是对自然环境的心理印象。

10. 人-环境关系:人-环境关系是指人们与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人们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们的思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完整版)环境心理学1

(完整版)环境心理学1

(完整版)环境心理学11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为:1、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

2、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即都计划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础理论和内容都直接来源于实际研究.3、具有浓厚的多学科性质.4、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第一章 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一节 感 觉 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一、 感觉的特点(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感觉刺激的重要性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不仅会引起厌烦,还会产生强烈的痛苦,并有损于健康。

三、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一)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人的感受器具有不同的形态构造,执行着各自不同的职能。

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适宜刺激物,只对各自的适宜刺激产生最大的感受力,从而产生清晰的、有一定意义的感觉.平时人们最重视的是视觉与听觉,其次是嗅觉、味觉、肤觉,事实上人的感觉不只上述五种,还有动觉与平衡觉等。

(二)感觉阈值:并非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会引起感觉,例如人听不到远处微弱的声音,感觉不到飘落到皮肤上的尘埃微粒,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下绝对感觉阈值.当刺激强度超过某种限度时,所引起的就不再是正常感觉而是痛觉,例如过强的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引起的效果都是痛觉,这个能引起感觉的最大刺激量称上绝对感觉阈值,从下阈值到上阈值之间的强度,就是人能产生感觉的刺激范围。

(三)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一般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把注意分为三种类型: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和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是一个跨学科领域,致力于研究个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研究了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如何塑造我们个人。

该字段广义地定义了环境一词,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建筑环境、学习环境和信息环境。

直到1960年代后期,科学家才开始质疑人类行为与我们的自然和建筑环境之间的联系时,环境心理学才被完全认为是它自己的领域。

由于它的概念,该领域一直致力于一门学科,既开发价值导向和问题导向,优先研究,旨在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在追求个人的幸福感更大的社会中。

在解决涉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问题时,无论是全局的还是局部的,都必须有一个人性化的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人类将在什么环境下做出良好的反应。

该模型可以帮助设计,管理,保护和/或恢复增强合理行为的环境,在不满足这些条件时预测可能的结果以及诊断问题情况。

该领域发展了这样的人性模型,同时保留了广泛而固有的多学科研究重点。

它探讨了诸如公共财产资源管理,复杂环境中的寻路,环境压力对人类绩效的影响,恢复性环境的特征,人类信息处理等不同问题并促进持久的保护行为。

近来,除了社会和社会科学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以及对增长极限的关注再次出现,该领域也越来越关注环境可持续性问题。

环境心理学这种多学科范式不仅表征了预期环境心理学发展的动力。

除了研究心理学家以外,它还一直是吸引其他知识流派的催化剂。

地理学家、经济学家、景观设计师、政策制定者、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教育工作者和产品开发人员都已经发现并参与了这一领域。

虽然“环境心理学”无疑是该领域的最知名和最全面的描述,它也被称为人的因素科学、认知人体工程学、生态心理学、生态心理学,环境行为研究,人与环境的研究。

密切相关的领域包括建筑心理学、社会建筑、行为地理学、环境社会学、社会生态学和环境设计研究。

方向面向问题环境心理学是对环境与环境如何影响其居民之间关系的直接研究。

该领域的特定方面通过识别问题并通过识别所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来进行工作。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虽然有关环境的研究很早就引 起人们的重视,但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
噪音是许多学科所研究的课题,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主要课题,主要研究噪音与心理和行为的关系问题。从心 理学观点看,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对噪音的体验往往因人而异,有些声音被某些人体验为音乐,却被 另外一些人体验为噪音。研究表明,与强噪音有关的生理唤起会干扰工作,但是人们也能很快适应不致引起身体 损害的噪音,一旦适应了,噪音就不再干扰工作。
噪音是否可控,是噪音影响的一个因素,如果人们认为噪音是他们所能控制的,那么噪音对其工作的破坏性 影响就较小;反之,就较大。
诞生
环境心理学在中西心理学田野研究站的最后几年,即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环境心理学这一确定 的研究领域开始出现了,许多心理学家逐渐习惯把自己认同为环境心理学家。普罗夏斯基(1987)观察到,在这 一时期有许多因素促使心理学分化出环境心理学。例如,对于越来越迫切的社会问题如人权问题、环境问题及妇 女运动,研究者转向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决这些困扰社会的问题,遗憾的是这些尝试的效果并不明显。一贯 依赖于人为创设的实验室研究的社会心理学家,对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一系列复杂、令人迷惑的问题感到束手 无策。社会变化带来的强大压力,要求放宽严格的传统实验方法。环境心理学这一新领域则更折衷,与理论的不 很严格,而且更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这些都为环境心理学的出现作好了准备,结果,第一批环境心理学家结合社 会心理学和灵活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当今,环境心理学中社会心理学的痕迹仍很明显,因为许多环境心理学 家都受过社会心理学的训练。然而,这种“联姻”也造成了一些麻烦。传统上,社会心理学依赖于由理论构建的 实验和接近科学的假设检验方法。普罗夏斯基(1976)曾多次声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最终会被证明 是环境心理学家的巨大财富。社会心理学对环境心理学的影响无疑很大,但我们相信,当一批在某些领域(发展 心理学、艺术、建筑、社会学)受过训练的环境-行为研究者成长起来时,这种影响将会减弱。毋庸置疑,环境心 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应归功于20世纪40年代末巴克等人对自然定居点中居民行为的生态学研究,20世纪50 年代霍尔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个体使用空间的研究,以及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师林奇(K.Lynch)对城市表象 和环境认知的研究。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加上当时环境恶化、自然资源减少等现实困境,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的 对人类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特别的兴趣,心理学家也更加重视环境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纷纷研究与环境心理 学有关的课题。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第一部分环境心理学导论第二部分环境的感知与认知第三部分环境中人的行为第四部分环境心理学与设计第一章环境心理学导论一、心理学基础1.心理学是什么?展过程。

心理学(Psychology)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2.心理学的发展:2000年前,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种人格,之后古希腊的盖伦提出了气质这一概念,用气质代替人格,形成四种气质。

19世纪前,心理学属于哲学范畴。

19世纪中叶,开始引入实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使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德国的韦伯,研究出著名的韦伯定律。

也叫阈限定律。

1860年,德国的费希纳开创心理物理学,德国的艾宾浩斯开创记忆的实验研究。

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研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4.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心理的产生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

4.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心理现象产生了,就会有心理产生。

感觉产生的最早又能发展出其他心理现象,感觉就是心理诞生的标志。

5.心理学的分类(12大类)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临床或医学心理学、司法与犯罪心理学(1)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

(普通心理学按照心理活动的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还可分为感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注意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言语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动机心理学、智能心理学、气质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分支基础学科)。

(2)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从人体生理和神经生理、神经解剖、神经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关于心理的生理基础和机制研究的学科,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整版)环境心理学1

(完整版)环境心理学1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为:1、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

2、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

即都计划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础理论和内容都直接来源于实际研究。

3、具有浓厚的多学科性质。

4、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一节感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一、感觉的特点(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感觉刺激的重要性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不仅会引起厌烦,还会产生强烈的痛苦,并有损于健康。

三、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一)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人的感受器具有不同的形态构造,执行着各自不同的职能。

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适宜刺激物,只对各自的适宜刺激产生最大的感受力,从而产生清晰的、有一定意义的感觉。

平时人们最重视的是视觉与听觉,其次是嗅觉、味觉、肤觉,事实上人的感觉不只上述五种,还有动觉与平衡觉等。

(二)感觉阈值:并非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会引起感觉,例如人听不到远处微弱的声音,感觉不到飘落到皮肤上的尘埃微粒,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下绝对感觉阈值。

当刺激强度超过某种限度时,所引起的就不再是正常感觉而是痛觉,例如过强的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引起的效果都是痛觉,这个能引起感觉的最大刺激量称上绝对感觉阈值,从下阈值到上阈值之间的强度,就是人能产生感觉的刺激范围。

(三)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一般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把注意分为三种类型: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和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分区
安静休息区:主要作为游览、观赏、休闲,人密度低,由l00㎡/人的绿地。

设施有山石、水体、花草树木、盆景、雕塑、建筑小品,可以开展划船、散步、休息、喝茶等活动。

文化娱乐区:是较热闹的人流集中的具有文化品位的活动区,设施主要有文化艺术中心、旅游中心、资讯中心、特色旗舰店、咖啡茶座、超市等。

该区人流较多,其设置接近出入口,人均用地大约为30㎡/人。

儿童活动区:区内设置儿童游戏场、戏水池、游乐器械、儿童体育活动设施。

人均用地达到50㎡/人。

花草树木品种多样化,没有带刺带毒。

此外考虑到儿童需要大人照顾,
还设置了一些桌凳、厕所、小卖部。

服务设施:服务设施项目齐全,包括指示路牌、垃圾箱、园椅、电话、广播室等,
使游人感觉方便适宜。

此外,还包括园务管理区,设置办公室、工具间、仓库、修理
点等.这些与游人隔离。

其中儿童活动区为此广场的亮点:1、按照不同年龄儿童使用比例划分用地,并注意日照、痛风等条件;2、绿化面积宜占50%左右,绿化覆盖率占全园的70%以上;3、道路网简单明了,路面平整,适于儿童车、推车行走;4、注意场地排水.提高儿童户外场地的使用率;5、建筑形象生动。

色彩鲜明生动;6、绿化配置避免选择有毒、带刺和多病虫害的植物。

阳光对人的影响:
人们在选择休闲地点时,最注重的是能否得到光照。

但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对光照的需求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夏季天气炎热、光照强度高,人们会尽量避开直射的阳光,寻求有遮荫的地方。

冬季气温低,光照强度低,人们则喜欢在阳光灿烂的地方享受日光浴。

同时,广场的光照条件会受到周围高大建筑的显著影响,因此每个广场的光照条件都需要具体的分析。

最近调研天气较冷,发现河西中央广场上中午时刻人较多,人们喜欢去阳光好的地方,而夏天大家喜欢躲在阴凉处。

温度对人的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抑制人们在广场上的活动。

主要表现为:减小游人的数量,减少人们的活动方式,缩短人们的活动时间。

南京的夏季的白天气温比较高,所以早上河西中央广场的人比较多,中午天气炎热,广场上的人就很少,广场上的游人数量很少,活动方式也十分单调,或是在阴凉处稍坐,或是急匆匆的穿过广场到了晚上天气凉爽了,大家又会出来散步乘凉,广场上的人顿时就会很多。

而在晚上7——8点时,河西中央广场晚上游人数量急剧增加,形成一天中的人数高峰期,人们的活动内容也非常丰富,如跳舞,散步,闲聊、戏水、观察他人等等。

这当然与晚上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有关,但晚上的温度相对凉爽也是重要原因。

相反,在寒冷冬季,北极阁广场上的人数高峰期出现在12——14时左右,这是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段。

广场周边建筑对人的影响:
人站在广场中的时候,会由于建筑高度与广场宽度之间的尺度关系而产生相应的空间效果和心理反映。

广场周边建筑的性质和用途对广场上的人员构成和活动方式都有影响。

家乐福超市的很多购物者经常会在购物之余来广场,他们更多的是在广场上做短暂的停留和休息,或将广场作为穿行的道路。

来广场的时间也较为分散,只要商场营业,就会有购物者不断地来广场上小憩。

其周围办公楼的工作人员往往将广场作为吃午饭和午间休息的场所,来广场的时间会比较固定,通常是在中午。

午后和同事一起散步,交谈,抽烟闲聊等。

由于广场附近居民区的居民主要将广场作为休闲场所,来广场的时间比较随意,但多集中在中午和晚上,从事的活动方式也最丰富。

1人群类型:
主要是老人,孩童,中年和青年。

2游人的活动方式:
主要分为:
1)单独活动。

指游人独自一个人来广场的活动方式。

单独活动的人的行为类型
最为丰富。

2)家庭、朋友式的活动。

指家庭成员或几个朋友一起来广场的活动方式。

这类
活动方式的人数一般在2一3人,成员间的关系最为亲密,行为举止最为亲昵。

如家长,老人带着小孩来游玩。

3)小规模的成组活动。

指有组织的成组活动。

人数一般在10一20人左右,成
员之间可能熟识也可能不太熟悉。

一组成员的活动内容是相同的,主要是一些体育
活动,如练气功、练太极剑、跳舞等。

这些行为在早上晨练和晚上跳舞时比较突出。

4)大规模的成组活动。

指组织性较强的大型成组活动。

人数一般有几十人甚至
上百人,活动内容一致,比如有组织的跳舞活动。

5)大型集会。

指有组织的大型表演、集会、展览等。

如节日期间的演出、电影
周。

在十一或者五一等大型节假日广场有过演出和表演活动。

3人群行为模式,活动时间段:
人的行为是心理需求的外在表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就产生了不同的人的活动。

人们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需求不同,其行为方式也就各异。

以河西中央广场为例:广场上发生的人的活动与一天中的不同时段相联系,全天不同时段的使用率差别较大,呈波状起伏。

广场在早晨6:00——8:00 ,14:00——16:00,晚上19:00——21:00使用率较高,并往往与固定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组织起一系列社会性活动;而在中午11:00——12:00、傍晚17:00——18:00使用较少,仅发挥组织交通的作用,并无特定的人群活动。

这是由于人们在不同时段有着不同的活动需要:中老年人早晚需要到广场锻炼,家长下午带着孩子来广场晒太阳和游玩。

而其他时段没有人活动的发生,广场就显得冷冷清清。

广场上人群的环境偏好
观察表明,河西中央广场上的人喜欢依靠在树池周边,还有种植穴周边,一些小的建筑物,长条石凳以及有台阶的植物周边。

环境心理学分析,这些物体具有对人的吸引半径。

从空间角度考察,人偏爱有所凭靠地从一个小空间去观察更大的空间。

这样的小空间既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又可观察到外部空间中更富有公共性的活动。

人在其中感到舒适隐蔽但绝不幽闭恐怖。

人们选择树木等依靠物,使之与个人空间想结合,形成一个自身占有和控制的领域,从而能有所依靠地从这一较小空间去观察周围更大的环境,恰如抢占了有力地形。

在自然和建筑环境中,这类空间更受到人们的普遍偏爱。

河西中央广场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整个广场不够突出文化气氛南京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六朝古都包括:吴、东晋、宋、齐、梁、陈,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文化,文化是景观设计的灵魂。

在河西CBD中心设置大型绿化广场,其设计定位是合适的。

但是进入广场之后,却没有感受到文化气息。

应该提高对文化的利用率,不要生搬硬套其他的,多运用我们南京自己的传统文化来塑造,设计广场。

纽约中央公园——场地概况
1、历史背景
19世纪50年代,纽约等美国的大城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城市化。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经济优先的发展理念,不断被压缩的公园绿化等公共开敞空间使得19世纪初确定的城市格局的弊端暴露无遗。

包括传染病流行在内的城市问题凸现使得满足市民对新鲜空气、阳光以及公共活动空间的要求成为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

2、地理位置
中央公园南起59街,北抵110街,东西两侧被著名的第五大道和中央公园西大道所围合,中央公园位于纽约曼哈顿岛的地理中央。

那里高低不平的土地、裸露的岩石、散布的低收入者的棚户成为当时开发的不利条件(尽管有些裸露岩石被保留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而建成后,340公顷的宏大面积使她与自由女神、帝国大厦等同为纽约乃至美国的象征。

3、周边关系
中央公园南接卡内基,北依哈林区,东毗古根汉姆博物馆,西靠美国自然博物馆和林肯表演艺术中心。

以第59大街(59th St.)、第110大街(110th St.)、5路(5th Ave.)、中央公园西部路(Central Park West)围绕着,纽约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帝国大厦、联合国总部、纽约华尔街、自由女神像将公园包围着。

在摩天大楼林立的纽约曼哈顿岛上,中央公园是一块难得的绿洲,它犹如纽约的肺部,把这座城拥挤嘈杂城市里德浑浊空气吸收尽,滤去渗透在闹市生活中的各种有害物质,然后向城市各处输送新鲜的氧气,使周围的楼房、街道充满无限生机。

4、风格特色
1)为观赏园林艺术之美而创造,为公众的身心健康而创造。

2)以自然资源保护为主,兼及人文资源的保护;
3)城市公园属于自然风景式园林,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园;
4)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把公园和城市绿地纳入一个体系
进行系统规划建设,从而导致城市生态规划的产生。

5)公园周边为大片的森林带,以乡土树种为主调,引进世界各国优良树种,形成独特的植物景观。

5、几点启示
1)艺术创造,是要使人们感观上得到美的享受
2)设计构思还特别注意植物配景
3)设计思想中充分体现了对园内外交通问题的关注
4)为公民提供开展文体活动的公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