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一二两章知识整理
牛津沪教版1-2单元知识点总结
1-3单元一单元:时态:一般现在时:标志词:often/usually/sometimes/always/every看时态+看主语单复数,单数注意加s/es.(单三)单词表单词:Weigh 有。
重;重kilogram 千克centimetre 厘米taller 更高的Fan 迷;爱好者fantastic 极好的themselves 他(她/它)们自己Theatre 剧院短语:Go fishing 去钓鱼go swimming 去游泳enjoy oneself(单数:herself/himself/itself 复数:themselves)Get...in...收割( get the crops in )Near 在。
旁边near my house 在我家旁边near the park 在公园旁边That’s fantastic! 那是极好的!知识点总结:In the countryside/city 在农村/城市do exercise 做运动do a lot of exercise 做许许多多运动a lot of 许许多多(修饰可数和不可数,相当于much+many)Play basketball 打篮球play football 踢足球play volleyball 打排球介词考察:by car/bus/bike+交通工具乘坐出租车/公交车by bike/ ride a bike (bikes)At the weekend 在周末时间介词口诀:On 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Sunday 在周一。
On Sunday morning/afternoon 在周日上/下午at the cinema/theater 在电影院/剧院①早午晚要用in:in the morning/afternoon/ evening 在早/下午/晚上②黎明、中午、夜晚、点用at。
沪教版 1-3年级数学重点汇总
1.第二、四单元:乘法、除法(本学期重点)
(1—10的乘法;有余数的除法;乘除法的应用)
2.第三单元: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的初步认识
3.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角与直角;长方形与正方形、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数的加减法(本学期重点)
2..第三单元:时间的初步认识(二)(时分秒)
3.第五单元:质量的初步认识(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4.第六单元:(东南西北的认识;角、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认识;三角形的分类)
《三年级上册》
1.第二、四单元:用一位数乘除(本学期重点)
(用一位数乘除的计算方法;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
2.第三单元:时间的初步认识
(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区分)
3.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
沪教版数学1—3年级重点汇总
《一年级上册》
1.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加减法
2.第三单元:20以内的数及其加减法
《一年级下册》
1.第二、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减法(本学期重点)
2.第三单元:时间的初步认识(一)(认识钟表;几时、几点半)
3.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
(左与右、上中下、左中右;长度的比较、度量、线段的认识)
(长度单位的认识及换算;三角形的分类,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三年级下册》
1.第二单元:用两位数乘除( 本学期重点)
(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以及用两位数乘除的计算方法)
2.第四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3.第六单元:周长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沪教版__初中化学1-3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10.其他实验(1)煤油燃烧形成的火焰和黑烟(2)无色的氯化氢气体和氨气气体混合,产生白烟(3)无色的碘化钾溶液中加入无色硝酸银溶液产生黄色沉淀(4)取少量葡萄糖、砂糖、面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烧焦后,得到黑色的残渣,该实验说明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
二、某些化学贡献1.发现青霉素的科学家弗莱明2.脱氧核糖核酸(DNA )结构的发现,打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4.我国在研究蛋白质结构的基础上,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5.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周期表 6.居里夫妇发现了钋和镭7.诺贝尔发明了安全炸药,改进了引爆装置 8.三位科学家研究导电塑料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奖9.我国古代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制造青铜器,炼铁、炼钢。
10.世间万物由100多种无素组成,由微粒构成,物质的结构用途和制法。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知识点一、空气中成分研究1.空气中的成分:按体积来分大约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为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1)实验原理:磷(P )+ 氧气(O 2)−−→−点燃五氧化二磷(P 2O 5)(2)实验现象:点燃红磷,未打开止水夹时,观察到锥形瓶中产生大量的白烟,瓶壁发热;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锥形瓶中,体积大约占容积的1/5,白烟逐渐消失。
(3)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大约占体积的1/5。
(4)实验思考:a .该实验为什么不使用碳、硫、铁或者是镁?答:碳、硫燃烧会分别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该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大,占据了锥形瓶中一部分体积,从而使测得的结果偏小。
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无法消耗氧气;镁虽然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发生燃烧,并且生成固体氧化镁,但同时金属镁还能在空气中与氮气发生反应,生成氮化镁,使得测得结果偏大。
b .你能从该组实验中获得哪些结论?答:氧气在空气中体积大约占1/5;氮气难溶于水;氮气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3.空气污染问题(1)污染来源:工厂的废气,汽车的尾气,矿物燃料的燃烧等(2)污染分类:粉尘(可吸入悬浮颗粒)和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 (3)污染危害:对人体有害,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4)污染防治:工厂的废气实行先处理后排放;汽车中安装尾气净化装置;使用脱硫燃料或开发清洁能源。
沪教版化学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1. 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构成、变化规律以及能量的释放和吸收等方面的科学。
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包括物质的组成、分子结构、化学键、反应机理等方面的内容。
2. 物质的组成一般来说,物质都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微观粒子,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离子是指具有电荷的原子或分子,它们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吸引或排斥。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物质。
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的可观察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还原等。
4.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5.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结构或形态的改变,但物质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如物质的相变、溶解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化学组成发生改变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氧化、还原等。
第二章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基本的微粒。
元素又可以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具有光泽、导电、导热等性质,如铁、铜、铝等;非金属元素则具有不同种程度的不同,如氢、氧、氮等。
2.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和性质进行排列的一张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列,相邻元素之间的性质有规律地变化。
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元素的特性和行为。
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物质。
沪教第一章至三章知识归纳单
一、空气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氧气干燥空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杂质1、将杯子倒扣到水中水不能进入可以证明什么?2、饼干敞口变软可以证明空气中有?二、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易溶密度稍大于空气淡蓝色液体淡蓝色雪花状固体1、氧气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为什么?2、鱼缸中用气泵注入空气的原因?2、铁丝弯成螺旋状的好处?瓶底留水的原因?3、铁丝火柴的作用是?如何证明木炭和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1、所有的氧化反应都发光放热吗?2、有氧气参与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吗?3、纯氧的特点: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4、铁丝不燃烧的原因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原理:液氮,液氧沸点不同,空气净化后液化,使低沸点的液氮先蒸发,此过程是物理变化二、实验室制氧气原理:选含氧元素的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制氧(一)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发生装置选择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收集装置选择依据:密度,溶解性,能否与水和空气反应2KMnO 424+MnO 2+O 2↑选择发生装置的具体依据:加热固体制取气体 步骤:1、连接 2、验密3、制取4、整理思考:1、棉花的作用?2、排水法收集时机?3、排水法收集后的先熄灭酒精灯吗?4、排空气法如何验满?(二)过氧化氢催化分解2H2O 2====2H 2O+O 2↑发生装置设计原理:固体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气体分液漏斗的优点:可以逐滴加入液体药品,控制反应速率1、改变速率 催化剂三要素:2、质量不变3、化学性质不变*催化剂能否增加产物的产量?实验成功的关键:1、双氧水浓度 2、滴加的速度 问题:1、使用双氧水 试管 二氧化锰 天平,证明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2、加热高锰酸钾产生的氧气稍多的原因是?一、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产生途径:含碳燃料燃烧、呼吸、腐烂消耗途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水+二氧化碳==葡萄糖+氧气二、二氧化碳的危害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京都协议*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三、二氧化碳三态应用---干冰易吸热升华做舞台云雾人工降雨保鲜食物液态二氧化碳灭火二氧化碳气体做气体肥料汽水*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是?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a表达式:属于反应b检验方法:滴加,溶液由色变。
(全网最全)沪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梳理总结
例如:16、404、1256 都能被 4 整除,50、325、500、1675 都能被 25 整 除。 一个数的末三位数能被 8(或 1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 8(或 125)整除。 例如:1168、4600、5000、12344 都能被 8 整除,1125、13375、5000 都 能被 125 整除。 能被 2 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不能被 2 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0 也是偶数。自然数按能否被 2 整除的特征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 1 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100 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 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一个数,如果除了 1 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例如 4、 6、8、9、12 都是合数。 1 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除了 1 外,不 是 质 数 就 是 合 数 。如 果 把 自 然 数 按 其 约 数 的 个 数的不同分类,可分为质数、合数和 1。 每 个 合 数 都 可 以 写 成 几 个 质 数 相 乘 的 形 式 。其 中 每 个 质 数 都 是 这 个 合 数 的 因 数 ,叫 做 这 个 合 数的质因数,例如 15=3×5,3 和 5 叫做 15 的 质因数。 把 一 个 合 数 用 质 因 数 相 乘 的 形 式 表 示 出 来 ,叫 做分解质因#34;%"来表示。百分号是表示百分数的符号。 二 方法 (一)数的读法和写法 1. 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先按 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 0 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 0 都只读一个零。 2. 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 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 0。 3. 小数的读法: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 作“点”,小数部分从左向右顺次读出每一位数位上的数字。 4. 小数的写法: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 写在个位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完整版)高一上册数学(沪教版)知识点归纳
高一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 集合与命题1.内容要目:集合的基本概念、空集、子集和真子集、集合的相等;集合的交、并、补运算。
四种命题形式、等价命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基本要求:理解集合、空集的意义,会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理解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等概念,能判断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或相等关系;理解交集、并集,掌握集合的交并运算,知道有关的基本运算性质,理解全集的意义,能求出已知集合的补集。
理解四种命题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能写出一个简单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能在简单问题的情景中判断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或充分必要性。
3.重难点:重点是集合的概念及其运算,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难点是对集合有关的理解,命题的证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别。
4.集合之间的关系:(1)子集:如果A 中任何一个元素都属于B ,那么A 是B 的子集,记作A ⊆B.(2)相等的集合:如果A ⊆B,且B ⊆A ,那么A=B.(3).真子集:A ⊆B 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记作A ⊆B.5.集合的运算:(1)交集:}.{B x A x x B A ∈∈=且 (2)并集:}.{B x A x x B A ∈∈=或 (3)补集:}.{A x U x x A C U ∉∈=且6.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如果P Q ⇒,那么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如果P Q ⇔,那么P 是Q 的充要条件。
也就是说,命题P 与命题Q 是等价命题。
有关概念:1.我们把能够确切指定的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
2.数集有:自然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
3.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
4.用平面区域来表示集合之间关系的方法叫做集合的图示法,所用图叫做文氏图。
5.真子集,交集,并集,全集,补集。
6.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等价命题。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一、二章知识要点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um nm.(2)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
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 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3、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换算关系 1m/s=3.6km/h4、公式:v=s/t,变形公式 s=vt,t=s/v。
沪教版上海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实数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2,7等;(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3π+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等 二、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x 2=a ,那么这个正数x 就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
特别地,0的算术平方根是0。
表示方法:记作“a ”,读作根号a 。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x 2=a ,那么这个数x 就叫做a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表示方法:正数a 的平方根记做“a ±”,读作“正、负根号a ”。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开平方:求一个数a 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0≥a注意:a 的双重非负性:a ≥03、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 的立方等于a ,即x 3=a 那么这个数x 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3a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33a a -=-,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三、二次根式计算1、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 必须是非负数。
2、性质:(1))0()(2≥=a a a)0(≥a a(2)==a a 2)0(<-a a(3))0,0(≥≥•=b a b a ab ()0,0(≥≥=•b a ab b a )(4))0,0(>≥=b a bab a ()0,0(>≥=b a baba ) 3、化简二次根式:把二次根式被开方数的完全平方因式移到根号外。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沪教版
第⼀章机械运动常考点1.机械运动:⼀个物体相对另⼀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时选定的标准物体运动和静⽌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3.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改变。
4.⽐较快慢⽅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物理意义:表⽰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6.匀速直线运动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关7.描述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8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v=s/t ⼯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注意:⼀定说明是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第⼆章声现象⼀、声⾳的发⽣与传播常考点1⼀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按住发⾳的⾳叉,发⾳也停⽌,该现象说明振动停⽌发声也停⽌。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中,声⾳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引起⿎膜振动,⼈就听到声⾳。
3真空不能传声,⽉球上没有空⽓,所以登上⽉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线电话交谈,因为⽆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般情况下,v固>v液>v⽓声⾳在15℃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原声晚0.1s以上⼈⽿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少为17m。
在屋⼦⾥谈话⽐在旷野⾥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空间⽐较⼩造成回声到达⼈⽿⽐原声晚不⾜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起使原声加强。
沪教版六上科学书课堂笔记2023年版
沪教版六上科学书课堂笔记第一章:物质的性质1. 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物质是由相同或不同的原子组成的,而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物质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指的是物质所具有的特定的物理和化学特征。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熔点、沸点等。
根据物质的性质,可以将物质进一步分为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3.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如物质的相变、形态的改变等;化学变化则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发生的变化,如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颜色的变化等。
第二章:空气和氧气1. 空气的组成空气是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
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
2. 氧气的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在常温常压下是一个二原子分子气体。
氧气是燃烧的必需物质,没有氧气就没有燃烧,因此在生活中氧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氧气的制取氧气可以通过一系列方法制取,如通过加热氧化亚铜、过氧化氢水解等方法可以得到高纯度的氧气。
第三章:水和溶液1. 水的性质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透明液体,是地球上生物体所必需的物质之一,具有化学性质稳定、溶解性强等特点。
2. 水的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大气圈、地球表面及地下持续循环的过程。
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等过程。
3. 溶液的制备溶液是指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一种均匀的混合物。
溶液的制备可以通过溶质与溶剂的溶解、搅拌等方法来完成。
第四章:酸、碱和盐1. 酸的性质酸是一类具有酸味、酸性、腐蚀性和导电性的化合物。
酸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2. 碱的性质碱是指具有碱味、碱性、腐蚀性和导电性的化合物。
碱可以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知识梳理 班级 姓名1.加热碳酸氢铵(俗称碳铵)的现象:固体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试管内壁有白色水雾;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使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2.铁丝网生锈实验的现象:铁丝表面有红棕色的物质生成、伸入烧杯中的导管液面上升,形成一段液柱。
解释现象:铁生锈需消耗锥形瓶中空气中的氧气,使锥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少,水就进入导管形成一段液柱。
废弃塑料产生“白色污染”。
3液褪色原因?含硫火柴的火柴头中含有硫,火柴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4.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产生黄色火焰,放出热量;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二氧化碳。
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可以观察到白瓷板反面有黑色粉末状物质。
吹灭蜡烛,看到白烟(石蜡蒸汽以及部分冷凝的石蜡小颗粒)。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6氧气。
符号表达式:CO 2+ H 2O C 6H 12O 6+O 2。
7.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和结论性的语句。
8.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氧化性。
9.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吸收或释放。
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以热能、光能、电能等形式释放出能量。
如石蜡、酒精燃烧时都发光,并放出热量。
干电池放电,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有些化学变化需要外界提供一定的能量,例如,绿色植物要吸收太阳能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10.铜绿和盐酸反应现象:产生大量气泡、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11.铜绿受热的现象:绿色粉末变成黑色;试管内壁出现小水滴;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碱式碳酸铜12.镁带“外观”黑色(镁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质地柔软。
砂纸打磨镁带,外观银白色。
夹持镁带用坩埚钳。
镁带燃烧现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生成白烟。
文字表达式:镁。
镁带与食醋反应现象:产生气泡、固体逐渐减少。
一些烟花和照明弹中含有镁粉,与镁的可燃性有关。
13.铜丝在空气中加热现象:铜丝由红色变成黑色。
文字表达式:铜光照叶绿素《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班级 姓名1.红磷燃烧现象: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发出黄色火焰,并放出大量热。
文字表达式:磷+氧气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五分之一的水?因为红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而生成的P 2O 5 是固体,集气瓶内压强减小,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而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
水没到集气瓶体积五分之一的原因:红磷太少、装置漏气、装置没有冷却到室温。
能否用木炭、蜡烛、铁丝代替红磷做该实验?都不能。
木炭、蜡烛燃烧都会生成CO 2,瓶内压强基本不变;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压强也不变。
2.空气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N 278% 、O 221%、稀有气体0.94% 、CO 2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比值保持相对稳定。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
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谓的纯净物是指含杂质很少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
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洁净的空气属于混合物,碳酸氢铵属于纯净物。
拉瓦锡第一次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3.捕捉某地空气的方法有:用一个集气瓶装满水,再到该地区把水倒掉;用一个瘪的塑料袋到该地区打开;到该地用针筒抽气。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用途:液氮(致冷剂)用于医疗手术、用于制氮肥、用作粮食瓜果的保护气、用作灯泡填充气。
有些豆科植物的根瘤里有一种叫根瘤菌的微生物,能够直接从空气中吸收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的含氮物质。
稀有气体曾被称为惰性气体,用途:制造稀有气体放电管、用于填充氦气球、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景观灯。
4.防治空气污染:检测空气质量、研制和开发洁净能源、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将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
空气首要污染物有可吸入颗粒物、SO 2、NO 2。
空气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越差。
5.冷开水为什么不宜养金鱼?在烧开水时,随水温的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冷开水中溶解的氧气较少。
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O 2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O 2的密度稍大于空气;O 2不易溶于水;O 2有三态变化,淡蓝色液体,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6.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现象:红热状态。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比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无味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
螺旋状的目的?增加受热的面积 ,便于引燃铁丝。
在集气瓶铺少量沙子(或加少量水)?防止反应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7.蜡烛在氧气(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中燃烧现象:比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无味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瓶壁上有白色水雾出现。
硫(又叫硫磺)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比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放出热量;产生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方程式S+O 2 SO 2。
8.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包括物质与O 2反应,也包括物质与点燃点燃化合物中的氧的反应。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缓慢氧化举例:动植物的新陈代谢、金属器皿的锈蚀、食物的腐烂、有机肥的腐熟、酒和醋的酿造。
氧气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物质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9.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工业制氧气原料:空气,原理:根据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分离出氧气,步骤:首先将空气除尘净化;然后在低温下加压,使之液化;控制温度蒸发液态空气,沸点较低的液态氮先蒸发出来,余下的是沸点较高的液态氧。
属于物理变化。
液氧储存在天蓝色钢瓶里。
10.实验室加热KMnO4制O2步骤(排水法收集):(1)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2)在试管中装入药品(3)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夹上(4)将集气瓶装满水,倒立于水槽中(5)加热药品(6)收集O2(7)实验停止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8)再熄灭酒精灯。
排水法收集氧气。
原因:O2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什么时候收集?气泡连续而均匀冒出。
什么时候集满?有较大气泡从瓶口冒出。
优点、缺点?收集的O2较纯净,但混有水蒸气。
收集时,瓶口向下,导管口稍稍伸入集气瓶。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原因:O2的密度稍大于空气、不与空气反应。
验满?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优点、缺点?收集的O2较干燥,但混有较多杂质。
收集时,瓶口向上,导管口伸入集气瓶底部,便于排出瓶内空气。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或玻璃棉?防止KM nO4粉末进入导管。
停止实验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为什么不能调换顺序?防止水倒吸回试管底部,使热的试管底部炸裂。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底部炸裂。
收集好O2的集气瓶,为防止O2向空气中逸散,用玻璃片盖好,正放在桌面上。
验证O2?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则是O2。
水倒流,怎么处理?立即拔掉橡皮塞。
怎样在集气瓶内灌满水?在瓶内灌满水后,平推玻璃片至整个瓶口(注意磨砂的一面与集气瓶口接触)。
怎样使O2集满(排水法)?把集气瓶扶正。
实验结束,水槽中的水变成红色,原因?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或塞的棉花太少。
11.双氧水分解制O2步骤:(1)关闭分液漏斗活塞,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 向锥形瓶中加入MnO2(3)向分液漏斗中加入双氧水溶液(4)打开分液漏斗活塞(5)收集O2。
为什么产生“白雾”?该反应放热,锥形瓶中的水受热蒸发,再加上H2O2分解产生O2散发到空气中,带出大量水分,所以出现白雾。
12.实验室制备气体有两套装置,一套如加热KMnO4制O2,适用于原料是固体、反应条件要加热,一套如双氧水分解制O2,适用于原料是固液混合物、反应条件不加热。
气体的发生装置取决于原料的状态、反应条件(是否加热),气体的收集装置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在水中的溶解性、是否与空气或水反应。
制备物质选择原料必须考虑的因素:必须含有相关成分、无毒无害没有污染、节约能源、价格便宜。
13.加热KMnO4制O2双氧水分解制O214.这种在化学反应中能增大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称为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催化剂是反应条件,不是反应物。
注意点:催化剂参加化学反应;没有催化剂,反应也能进行,但速率较慢;同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止一种。
生物催化剂叫做酶。
要证明某物质为某反应的催化剂必须证明:增大反应速率,反应前后化学性质、质量都不变。
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小液滴。
15.大气中CO 2的产生途径: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动植物的尸体受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消耗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空气中CO 2上升的原因?煤、石油、天然气消耗量急剧增加,释放的CO 2越来越多;吸收CO 2的森林由于天灾和被滥砍乱伐而不断减少。
温室气体:CO 2、CH 4等。
温室效应的不良影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城市会被淹没;有的地方炎热得无法居住;一些富饶的土地将变成沙漠。
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植树造林,禁止滥砍乱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木柴。
16.CO 2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CO 2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CO 2的密度比空气大;CO 2 能(可)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一体积水约能溶解一体积CO 2;CO 2有三态的变化,固态CO 2俗称干冰。
空气中的CO 2是气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中装的是液态CO 2,用于人工降雨和制造舞台人造云雾的是固态CO 2。
干冰在气化时要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人造云雾,甚至形成降水。
CO 2通人澄清石灰水的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符号表达式:CO 2+Ca(OH)2→CaCO 3+H 2O ,此反应用于鉴定(检验)CO 2。
17.紫色石蕊试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本身紫色,遇到酸性物质显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