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命活力课堂的升华点
焕发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改)
充满生活情趣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尽情地投入并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并明确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数学教学真正达到“授渔于人”的效果,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下面谈几点浅见。
一、创设源于生活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巧妙的问题情景对学生是一种有效的心里刺激,它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诚然,源于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是学生最接近的、最乐于接受的,无形中就营选了轻松易懂的环境,铺垫了数学知识易于生长的智力背景。
如四年级中的小数加减法,在教完之后,进行一节实践课的教学。
可以这样创设情景的:春天到了,你们想欣赏春天的景色吗?春天的景色是多么美啊!大家想不想去春游?但春游时大家都得带点心,下面是一些食品的单价:面包1.2元/个;苹果5.6元/千克;梨6.3元/千克;炸鸡腿3.5元/个;话梅3.2元/袋;果冻1.5元/个;可口可乐2.5元/瓶;饼干2.3元/袋……让同学们用20元买春游点心,你计划怎样买,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请同学们用前面学过的知识,看谁安排得最合理?这样的情景创设,把知识点融在情景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解决问题,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二、选取源于生活的情景,深刻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往往比较抽象,语言精练,概括性较高。
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常常要借助具体的事实和已有的经验,从获得的感性材料中概括出数学概念。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和乐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曾经说过:‚学生在课堂中高高兴兴地学,或是愁眉苦脸地学,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到‚胸中有丘壑,教学才有方‛,带领孩子们穿过枯燥的数字,感受数学王国的美丽,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笔者认为,一节成功的课必须要立足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领悟把握,对学生的全面细致了解,对新理念的充分理解之上。
一、优化改造教材,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和现实性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我们都知道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往往其所呈现的一些生活、学习现象和事实与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不相符,不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
因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因素,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的教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给传统教材以活力,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性与现实性。
二、确定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民主和谐的气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
学生在紧张压抑的环境中学习,却希望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能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那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
‛良好的师生关系,首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尊重是爱的前提,数学老师每一个亲切的招呼,友好的眼神,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在无形中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差距,进而拉近了学生与数学这门学科的距离,使学生产生移情效果,从而爱上数学课,爱上数学。
三、重视回归现实生活,将科学性和新颖性融入课堂教学陶行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生活即教育。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现实的数学‛。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二十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我逐渐感受到,数学教学作为一项具有建构生命意义、提高生命质量的活动,理应承担起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激扬自己的生命、丰富自己的生命意义、让生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诗意地栖居”的重要责任。
基于此,我提出高中数学“生命化教学”的理念和模式。
我理解的生命化教学高中数学生命化教学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开发学生自我创造潜能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生命质量和品质的教学。
高中数学生命化教学既是一种价值理念,关注教学向学生生命主体的回归,体现教学活动的目标和落脚点,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模式。
作为教学模式,高中数学生命化教学是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丰富的精神生活和自主建构的权利,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使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教学。
教育教学的起点是学生活生生、完整的生命,教学要实现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目的,首先就必须遵循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特性与规律,这样的教学才是本真的教学、好的教学。
学生是具有自身特点的“个体”,其品质、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相互联系与配合,互相影响与制约。
教学本应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活力为核心,在成就性动机维持下进行持久性学习活动,实现生命的超越,使学生个体的智慧生命得以延展。
数学本身的精神、思想、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美感,使数学具备自己所独有的魅力。
它是一个包括实验、猜想、尝试、证明、改进等多样活动,并依据个体和群体共同努力实施的社会过程。
数学在现实世界无处不在的应用中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环境,这一切足以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丰富的条件和源泉。
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能够给予人并可以影响其一生的最为宝贵的财富,教育中如果没有情感投入和心灵体验,就不会剩下什么东西。
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的精髓,就要用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
让数学课堂流淌生命活力
探索篇•课改论坛让数学课堂流淌生命活力万明忠(南京市南化第三小学)当一个孩子满怀憧憬地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体验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应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清凉甘泉。
要让我们的课堂,流淌生命的活力,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无限的魅力。
一、让学生在数学课里体验到“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去思考、去学习、去探索、去感悟,充分体验学习中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年级“找规律”以研究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老师导演,学生玩中学,设计了到南京红山动物园游玩的教学情境。
学生从早餐的饮食搭配问题、动物园中的游玩路线问题、小猴子骑自行车的表演服饰搭配问题中充分体验到学习中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再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让学生表演两车相遇的情景,从而感受相向运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路程逐渐缩短的规律。
得出两物体相向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一段小小的表演,犹如吃了一盆八宝菜,各种营养成分都有了,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乳交融,心灵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
二、让学生在数学课里享受到“美”数学是数与形的结合,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她本身就存在着美,凝聚并沉淀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和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和文明,享受美。
1.感受数学课中的理性美有人说,数学是理性的音乐。
如果说语文知识博大精深,那么数学知识则充满了深邃的哲理。
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中的理性美。
2.享受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创造美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让学生开展了实践活动:“为饮料设计包装!”师:(手举一瓶除去外包装的果品饮料,很幽默地说)同学们请看,老师最近研制生产了一种新型饮料,(学生奇怪:老师要让我们喝饮料?)可是这种饮料在超市货架上放了一个多星期却无一人问津,是什么原因呢?(噢,老师要推销他的饮料!)生:你的饮料没有包装,里面装的是什么别人不了解,怎么买呢?师:那么,现在就请各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确定这张商标纸的大小,为这瓶饮料设计包装吧!(学生马上投入到紧张而有趣的活动中,量、记、算、画、剪、试,忙得不亦乐乎。
让中学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中学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获得数学教育;人人认识数学的价值;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学会教学反思,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才能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身为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
吸收各学科的精华,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事先预设”中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让数学学习充满生命活力。
一、在引入新课中充满活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生动有趣,或富有新意,或悬念重重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在情境中导入新课,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的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结合知识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知识。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二次函数应用-最大面积问题》时,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讲一个“三角余料应用”的故事:一个三角形铁皮余料,裁剪出一个矩形铁皮作为作为一个圆柱形容器的侧面,如何裁剪可使矩形面积最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问题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的把书上的“句号”转变成“问号”,把“问号”溶于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遇到问题,促使学生努力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认知规律创设悬念情境,增加数学知识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
以生为本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以生为本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摘要]数学是科学,数学教学是艺术。
数学充满思维,数学课堂充满情感。
用心营造教学情境,善于捕捉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以生为本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学习热情生命活力数学是科学,数学教学是艺术。
数学充满思维,充满抽象,这让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学习数学的枯燥和乏味,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笔者认为:一、以生为本让游戏走进课堂就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根据以上观点,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小朋友在游戏中学数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数的组成”时,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
游戏之前,我给每一位学生的胸前戴上一张数字卡片,每一张卡片上是0-10中的任意一个数。
当“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来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的歌声响起来的时候,我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10的就是好朋友。
”小朋友就开始随着歌声找自己的好朋友,当歌声停止的时候,胸前的数合起来是10的两个小朋友手拉手站在一起,我接着又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8的才是好朋友!”欢快的音乐声又开始伴随着小朋友找到自己的朋友。
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于是10以内数的组成很快就被小朋友牢牢地记住了。
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能找到好朋友而感到骄傲,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翻开我们的数学教科书,我们欣喜地发现,色彩鲜艳的插图让一个个例题,一道道练习题,似乎生动、丰满了许多。
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逻辑严密的教材似乎也成了“冰冷的美丽”。
如果教师只是教教材,由例题讲解——练习——再讲解,那么数学课堂就成了解题教学,学生也会对数学产生枯燥与厌倦之感,这与高质量的课堂生活相去甚远。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科书上的知识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才能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数学的价值。
一、用现实生活激活数学课堂。
1.在生活中积累数学经验。
数学教材内容比较抽象,语言精练,概括性较高。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环境,适当扩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来源于周围的生活世界中。
例如,一年级教学“认识物体”,我们让孩子把幼儿园玩的积木带到教室中来,让孩子们摸一摸、搭一搭、滚一滚,自然也让孩子们了解到了各种物体的特点。
也让孩子们知道,其实数学就藏在我们平时玩的玩具中,也让他们更亲近数学。
再如:教学“圆的认识”,课前就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有目的地思考。
在课堂上不仅举出了很多例子,而且把找到的圆形物体带到了课堂上,有硬币、手表、赛车的车轮。
学生还发现生活中圆形的物体比较多。
问:“你们猜猜看,为什么许多东西要设计成圆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猜想出许多理由:“人们喜欢圆形,它看起来很美。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数学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体验问题,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真正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一、营造一个使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有效地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
因此,教师应注意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要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位学生,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朋友和同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
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才能敢想、敢问、敢创新,从而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学生那些潜在的力求学好的内在动力,变为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要。
二、提供一个使学生自主探索的开放空间,实现课堂资源生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表现创新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师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十分重要。
这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启动学生思维;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的和个性的东西。
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愉快,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
如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根据教材的编排,应用推理的方法,用对角线把多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根据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即而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为(n-2)x180°。
浅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浅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新世纪的学生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充斥着他们的大脑,他们用一双双智慧的双眼,通过不同的途径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更多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善于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营造与学生互动的对话氛围,共同登上新课程的数学“舞台”,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数学课堂要着眼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对于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我们不能一味否定,但确实有它的不足和弊端,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学内容一般是一系列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不大重视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这样的内容虽然是便于教师教给学生成套的数学内容和逻辑的思考方法,但学生的参与只能是被动的,学生只要注重课本提供的数学题目的计算和解答就行了,完全不用考虑它们的实际意义,这样的内容学生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并有助于形成某些一板一眼的扎实功底,但难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贯通学生的思想,反而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
这一理念与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紧密相关,新教材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像的问题出发,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已学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二、解放孩子的双手,提供操作机会的策略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孩子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
它不仅能使孩子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
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让孩子从做中学。
”的确,让孩子真正动起来,将会把他们带入一个新的“情境”,使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促使思维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注意营造学生自由发展的生态条件,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从而使富有理性之美的数学课堂闪耀人文的光芒,充满活力,吸引学生快乐地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去争取,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营造温馨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
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情智的发展,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有利于課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
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习任务。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和学生平等交流,以自身良好的情绪状态去影响学生,用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熏陶,智慧得到培育,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记得班上有一名女孩子,视力先天不好,连看书上的字都很费劲,全凭听来学习,她内心很自卑,课堂上不回答问题,课下不与同学交流,我就把基本的知识点题目让她来回答,当她准确地小声回答之后,我总是拍拍她肩膀及时给予鼓励“你回答的很好,如果声音大一点儿,全班同学都会为你鼓掌”。
每次她回答问题时,全班总是鸦雀无声,慢慢地,她的声音大了,掌声也一次次地响起,她逐渐开朗起来,学习也在同学的帮助下大有起色。
点燃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
点燃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数学是一门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有情趣、有趣味的学科。
教师必须充分展示数学课堂的魅力。
使数学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动力。
创设富有创意的方法,具有启发性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之中。
如教学百分数意义,在讲台上放三个有刻度的量杯,里面分别装有20克、30克、40克水。
教师用汤勺分别向3个量杯里加入2克、3克、4克糖,接着提问:如果不许用嘴尝,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杯子里的糖水更甜些?再出示课前收集到的三种白酒瓶上的百分数:洋河酒的酒精度为50%,今世缘酒的酒精度48%,青酒的酒精度42%。
问学生:你认为哪种酒最厉害?为什么?显然,这样设计教学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效果好。
二、营造开放探究的教学氛围《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开放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强化学生系统的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放性可以使试题答案,解题方式的多样开放。
答题方式的开放,可独立、可合作,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如学习简单的除法后,设计:某水果店有以下三种苹果:每千克2元、每千克4元和每千克5元,用40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这个开放的具有挑战性的又联系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学生兴趣会更高,思维更活跃。
答案丰富多彩,深深地吸引学生去探索。
三、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数学来源生活,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知就是融为一体的。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课堂充满魅力。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应确立新的课堂观即动态生成的课堂观。
课堂教学不只是由教师和学生执行预设的教学计划的活动,更是师生在真实具体的教学情景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間“思维碰撞、心灵碰撞、情感融和”的动态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预设的基础上动态地把握课堂,胸有成竹地引导学生,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精心预设,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的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设是什么?通俗地说就是教师打算怎样来上这节课。
就数学课堂教学预设而言,站在教师的角度通过钻研教材,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①这节课要教什么?②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③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提供什么材料?④采用什么教学方法?⑤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怎么提问,期望学生怎么回答?站在学生的角度,如按照教师的预设去实施的话,会出现哪些情况?这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问题:①根据教材每一阶段的编排特色和要求,学生理想的状态是怎样的?②根据教师的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学生的现实状况是怎样的?③每一环节学生的反应会怎样?不同的反应如何应对?④对每一个问题学生会反馈什么?反馈的程度怎样?可见,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教学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教材是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的学。
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或重组。
2.全面了解学生,预设教学方案。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征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
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6、评价的艺术
①首先,评价应以鼓励为原则,给学生以鼓舞。 ②评价语言要客观、有针对性,给学生以导向。 ③评价语应富于变化,幽默有趣,为学生创造 轻松的氛围。
④让学生参与评价,培养学生欣赏他人的意识。
(四)培养学生几个学习习惯 ‥‥展现灵动的课堂
教师关键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做好组织 者、参与者、促进者。经常创造一定的空
不同于经验 比思维宽泛 1、要有教师思想的闪现。
都要由我们的教学思想做引领,并在课堂上闪现出来, 从而引领、感染、熏陶学生的活动行为。使一节课中 的一切都有一种自觉的追求;使一节课更加丰富鲜活; 才会发现更多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才会潜移默化地给 予学生更多的精神滋养;才会使一节课变得更加旷达 潇洒、淡泊沉定。
间和机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把课堂交到学
生手中,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成为
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在课堂中成长。
这条路的尽头 会有大片的森林吧… 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这条路的尽头 会有广阔的大海吧?… 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 这条路的尽头 一定会有什么吧 大伙儿一块儿去吧 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①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度,层层递进。 ②提问的对象要结合不同的层面。 ③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问。 ④鼓励学生大胆发问。 ⑤提问的体态语要变化多端。
4、交流的艺术
①首先教师交流的态度要真诚。 ②方式以启发、点拨、鼓励、 调动、指导为主。
5、处理生成问题的艺术
其要决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
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 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 严话宽说。
太子:对这等禽兽,根本就不能用笔来回答,只能用剑和马鞭去做回应!
伴读1的答案,太子看:我大汉关中多有毛驴,体魄健壮,既然单于不快乐, 我大汉朝愿赠送毛驴若干,用其所有来补大单于之所无,不知大单于乐否?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活课堂,育出生命之苗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物质载体,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不能死板地照本宣科,被动地使用教材,不能只做教材的实施者。
在教材处理方面,要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合理地处理好教材,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概念的揭示”时,我先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接着出示下面这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为什么?然后分小组讨论什么是三角形?最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形成概念。
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把判断六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这一环节放在概念的揭示之前,再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就能够自己归纳出三角形的概念了。
这种变传统的“先揭示概念再应用”的教学为“先应用再由学生自己揭示概念”的教学,就是巧用教材,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好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从“我怎样教这一课”的思维定势中跳出来,进入“我怎样用这一课来教”的思维中。
二、以“动”为载体,关注探究过程,长出生命之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从而得出结论。
只有让他们真正地动起来,才能使他们有所收获和启发。
审视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还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讲风太盛”,教师唯恐讲不够;二是“华而不实”,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和训练序列,结果造成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教学效果不佳。
1、提供生活情景,让学生动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服务的,课堂学习是学生整个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从只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
只有这样,才会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近数学,喜欢数学,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教师们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
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教法带来的是新的课堂、新的学生、新的气象。
我们教师怎样才能一改以往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而是常教常新,使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呢?我的做法是:一、以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亲近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从而产生浓厚兴趣。
数学知识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活”用教材,用“活”的例题,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出发,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来获得知识,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教学效果颇佳。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生动的电视画面、轻快的音乐把学生带进这样的画面:唐老鸭要逛公园,先坐正方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前进不了。
接着改乘椭圆轮子的小车,车子开动了,但唐老鸭忽上忽下,惊魂不定,最后他登上圆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平稳向前,唐老鸭舒心惬意。
这时,教师用亲切的语言,启发大家想一想:圆形与过去学过的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圆形轮的小车行走为什么会平平稳稳?这样以情境导入新课,既能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带着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
又能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
当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高涨。
既然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那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使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他们的学习会更主动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教材中“利息和利率”一课时,我就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和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银行参观,主要是要学生用自已的压岁钱去模拟存款、取款,观察银行墙壁上的利率表。
七年级数学用活力舞动生命,让课堂焕发活力人教版‘
用活力舞动生命,让课堂焕发活力——《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教学案例摘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核心理念。
要让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现实,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待行为,关注每一位孩子,关注他们的心灵、情绪、智慧与体验。
让数学课充满人文色彩,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生命活力三角形一、引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当前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最迫切的要求,尤其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坚守“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勇于提问、勇于探索、勇于争论与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起“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的求真、求是精神,让课堂焕发真正的生命活力,蕴涵着人文交融的和谐氛围。
曾几何时,单调枯燥几乎成了数学课的代名词,而今学生对数学课的评价却是生动有趣、富有挑战、充满活力。
这归功于课程改革,它促使数学课堂教学由“传授知识”的权威模式向以“激励学习”为特色的学生实践为主的教学转变。
教室不再是学生静静聆听老师宣讲那些格言般的定理、法则的讲堂,而是成为他们活动、实践、探索的学习场所。
教师应做的不仅是教数学,而是提供适宜的课堂,创造适宜的环境,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
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没有理由不让它变得丰富多彩,焕发活力。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让我们分别给课堂若干个支点,它也可以促进教学相长,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动力。
二、背景新课程已经在我国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作为新课程的拥护者,以积极的心态尝试着“学案导学”、“问题讨论”、“小组合作作学习”等教学法,努力让课堂生动起来。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要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
学生是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及其个性的生命体。
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需求,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增长率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
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在学习中得到的主人翁体验和成就感等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在引导学生独立探讨新知时,教师注意设“跳板”引渡,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到达知识的彼岸。
有了一次次的成功体验,学生就会得到心理的满足,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图形》这节课时,课堂伊始,便让学生用积木堆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并让学生摆好后上台展示,这一环节立即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让学生摸一摸这些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并当回“小画家”,想办法把这个面画下来;接着又让学生在钉子板围一围,在方格纸上画一画,最后用老师为他们准备的图形做拼贴画。
整节课,学生虽然一直在动手操作、实践,但课堂却进行的非常顺利,活而不乱。
学生学的那样兴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且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
并且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收到较大的效果,真真切切的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