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都_也_又_主观化用法的异同

合集下载

敦煌变文里“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分析

敦煌变文里“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分析

敦煌变文里“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分析【摘要】副词在中古时期,异常活跃。

本文将以“都”为例,分析敦煌变文里“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

变文是唐五代的“俗书”,里面含有大量的口语,以变文为蓝本,有利于揭示中古时期汉语口语的特点。

变文里“都”有实词和虚词两种用法,“都”在语法化的过程中,渐渐开始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意识,主观化逐渐凸显。

变文里“都”的两种现象都有体现。

【关键词】变文;都;语法化;主观化在敦煌石室里发现的唐五代的俗文学写卷,称之为“变文”。

变文产生的时期属于中古汉语时期,这一阶段的汉语语法不断演变发展,有的语法现象逐渐稳定下来,使用至今,如代词的使用等;有的处于继续演变的过程中,如“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

变文在语言上的特点就是更接近当时的口语,是研究唐五代语言以及中古汉语史的宝贵材料。

本文拟以变文中含有“都”字的语句为材料,分析变文里“都”的使用情况。

例句全部来自王重民,王庆菽等合编的《敦煌变文集》和潘重规编撰的《敦煌变文集新书》,下文不再标注例句来源。

吕叔湘(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里将副词“都”分为三个义项:(1)表示总括全部。

除问话以外,所总括的对象必须放在“都”前。

也可以说“全部”,总括的意思更明显;(2)甚至。

“都”轻读;(3)已经。

句末常用“了”。

这就是所谓的表示范围副词的“都1”,表示语气的“都2”,表示时间的“都3”。

变文里的“都”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都”,表示城邑,以及由城邑演变出来的“总计”义;一类是副词“都”。

副词“都”又可再分为表示总括范围的“都1”,表示强调语气的“都2”,含有“都2”的句子往往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性。

一、实词“都”及其演变过程“都”是一个形声字。

《说文解字·邑部》:“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其本义当是”有先君宗庙的城邑”。

例如: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都”进一步引申为首都、大都市,民众聚集之处。

“都”与“也”在任指句中的异同

“都”与“也”在任指句中的异同
(1)谁都 出去 了。 *谁 也 出去 了。 (2)谁都 会这 样做 的。 谁 也会 这样 做 的。 (3)什 么也 不知道 。 什 么都 不 知道 。 (4)怎 么也 受不 了。 ?怎 么都 受 不 了。 任 指 句 的 对 比研 究 可 以归 结 为 三个 方 面 :1.朱 德 熙 、陆俭 明 引、毕 永 娥Ⅲ 、杉 村博 嘲、杨 凯 荣 等 学 者通 过 统计 分 析 的方 法 证 明 :在 肯 定 句 里“都 ”比 “也 ”占优 势 ,在 否定 句里 “也 ”比“都 ”占优势 ;2.着 眼 于各 组成 成 分对 句 式义 的语 义贡 献 。杉 村博 文指 出 , “周 遍性 ”是 疑 问代 词 的“任指 性 ”和“也 ”的“类 同义 ” 或“都”的“总括 义 ”共 同表 达的 。[5]袁 毓林 提 出 了“强 调 结 果类 同 ,否 定 正 反 对举 ”假说 ,重 点 考 察 了 “也 、 都 ”在构 式 中 的语义 贡 献 问题 。[7 3.对 结 构进 行类 型 分 析 。李泰 洙 区分 了“都/也 ”的“基本 义格 式 ”和“强 调 义 格 式 ”,他 认 为 “在 强 调义 用 法 中,它 们 (都 、也 )
第 48卷 第 4期
2012年 8月
广 西师 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l ̄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48 No.4
August,2012
“都 ’’与 “也 ’’在 任 指 句 中的异 同
本文 语 料 大 多选 自北 京 大 学语 料 库现 、当代 文 学 “小说 类 ”例 句 ,少部 分 引 自前 人研 究 例 句 和 国家 语 委语 料库 ,所 有例 句均 标 明来 源 出处 。

谈“也”在三个话语表达层面的体现

谈“也”在三个话语表达层面的体现
谈“ 也" 在三个 话语 表达层 面的体现
张 良
( 河南工业 大学外语学院)
也” 所形成的并列共 同拥 有主要谓语所指定 的特 性 。使“ 也” 【 摘要】 掌握 了基本 的英语语 法并不意味 着可 以进 行准确 的英汉翻 值 与“
译, 因为 很 多汉 字 的 意 义 和 其 存 在 的 语 境 密切 相 关 。如 “ 才” 、 “ 就” 、 所 表 示 的 内容 也 包 含 在 极值 所 涵 盖 的范 围之 中 。这 就 是 为 什 么 说 也” 的 第 二 种 语 用 功 能 是“ 程度性包含 ” 。包 含 了追 加 程 度 副 词 的 “ 又” 、 “ 都” 、 “ 也” 在 不同语境 中都有 多重含 义。本 文以“ 也” 为例谈 “ 其 在 三 个话 语 层 面 上 的 体现 。
在 上 述 包 含 全 称 量 词 的句 子 中 , “ 也” 都 包 含 在 了 否 定 句 中 。全 称 量 词 所 包 含 的 极 值 和“ 也 ” 所 表 示 的 极 值 差异显得 微乎其微 , 而 翻译提供借鉴 。 “ 也” 同“ 才” 、 “ 就” 、 “ 又” 、 “ 都” 、 等副词 一样 , 在不 同的语 境 中 更突显了它们 之间的相似性 。 也属于“ 程度性包容 ” 的范畴。 亦在 表 有不 同的用法 。在句子 中做不 同成分 时, 具有 不同的意义。尽管它 达层 面上 显示 了 说 话人 对 事情 的 主观 臆 断和 推 测 。 大 部 分情 况 下 具 有 连 接 标 记 功 能 , 因为 它 在 句 子 中总 是 谓 语 动 词 三、 评 价 性 婉 转 之前 , 所 以, 从 语法 的角度上 分, 它毫无疑 问是副词 。无论 ‘ 也” 的 之 所 以把 这 一 类 的“ 也” 称 为评价 性婉转 , 是 因 为“ 也” 曾经 被 语义 贯穿性还是从 它的抽象核心意义方面讲 , “ 也 ”的语用 功能都 认 作 是“ 评价性副词 ” 。而 “ 也” 字 所 断 言 的 内容 不 是 直 接 的 , 是对 期 体 现 在 以下 三 个 方 面 : ( 1 ) 对 称性并列 , ( 2 ) 程度 性包含 , ( 3 ) 评 价 性 望的委婉表达 。在这种句子 中, 也存在着 并列 的相似性 。“ 也” 对整 婉转 。体现在表达层面分别表示 ( 1 ) 语段 的命题 内容 ; ( 2 ) 说话人得 个句子加 以量化 。把 整个句子表述 的内容与 说话 中作为期 望的 内 这种相似形是 以说 出的推理、 假设 ; ( 3 ) 说话人 的说话情景 。这三种用法可 以概括 出所 容并列 。当言语行 为的两个 实体 被认 为相似 时, 为例 分 析 其 在 在 三 个 话 语 表 达 层 面 上 的体 现 , 以 期 为 译 者 准 确 的

浅议副词“都”和“也”的异同

浅议副词“都”和“也”的异同

浅议副词“都”和“也”的异同本文对副词“都”和“也”的情况分别进行了描写,试图通过其语义指向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虚词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标签:都也语义指向相同不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都会碰到“这都不会”和“这也不会”两种句式,留学生对此可能会有一些疑问:“都”和“也”在哪些情况下可以通用?哪些情况下不可以通用?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对此,我们将具体分析。

一、“都”和“也”的基本作用“都”作为范围副词,“也”作为连词时,都用于标示前面词的范围。

如(“都”和“也”指向的部分统一加下着重号):(1)人们都说调整工业结构难度大。

(2)昨天的男女单和女双的决赛都是在中国选手之间进行的。

(3)大家都给他鼓掌。

(4)愿我们的孩子都快乐。

(5)不过当时大家成绩都不高。

(6)进了仓库的产品,应当都是合格品。

(7)一切有贡献的劳动者都光彩。

(8)石特大队也扭转亏欠,一年节余一千多元。

         &#82 39;         &#82 39;(9)上海市的技术措施项目也存在着战线长,项目多的情况。

         &#82 39; (10)崇文区光明小学的宋涛同学也有了欢颜。

(11)此话使旁观者也不禁大笑起来。

         &#82 39;     (12)您也可在邮局寄钱前设法回扣掉。

文言虚词“也”的用法

文言虚词“也”的用法

“也”在文章中的作用
在文章中,“也”可以起到衔接前后句子的作用,使文章更连贯和流畅。
“也”与其他文言虚词的区别
虽然“也”与其他文言虚词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用法和含义有所不同, 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和使用。
常见的“也”引导的句式和用法
除了用于加强语气和转折,"也"还可以引导一些常见的句式和用法,如反问、 举例、并列等。
经典诗词中的“也”
不少经典的诗词中都有“也”的身影,它们常常用了解“也”的用法和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文言表达的 细微差别,提升我们对古典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文言虚词“也”的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文言虚词“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让 我们一起探索一下它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也”的基本含义
“也”是一个表示语气加强或转折的虚词,常常用于肯定句、否定句和疑问句中。
“也”的用法和位置
“也”常常位于句首、句中或句末,通过不同的位置和语境来表达不同的含义。

文言也字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也字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也字的用法和意义一、「也」字的多种用法「也」字是汉语中一个常见且多功能的字。

它可以作为副词、助词、连词等不同的词类出现,具有丰富的用法和意义。

1. 作为副词表示肯定:「是也」、「然也」等用法表达某种事实或现象确实存在。

例如:「此山是也矣。

」(此山果然就是这样)2. 作为助词表示推量或估计:与动词连用表达动作深入,表示「已近之意」。

例如:「人皆以我佚而齐我,否则胡为也?」(如果别人都嫉妒我而争先恐后赶上我的话,否则为什么这样做?)3. 作为连词表示选择或转折:连接并列分句,在逻辑上起到承接前后内容或呈现对立关系的作用。

例如:「修益者人君所顾而治之者也;加刑罚者奸吏所重而侧之者也。

」(修益是国家元首考虑要解决的问题,施加刑罚则是奸吏关注并滥用权力来对付政敌的手段)二、「也」字的意义与文言语境「也」字在古代汉文中承担着特定的语言功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1. 谦逊和礼貌:在晚清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常常使用「也"字来表达对别人客气和尊重。

例如:「荣府蠢物杂役见了我,他们请自己坐地上等动身,也不必站起来。

」2. 表示猜想或推断:在古代诗词中,通过使用「也」字可以增加唱和感,猜测事情的发展。

例如:「酒且斟锺,徘徊知发落;月将移影,袅娜指何方?」(饮酒时盏还未斟满,却已感到缱绻了解他们)3. 修辞手法中的转折与对比: 在古文作品中, 「也」字可以通过措辞的转换实现句子结构上的平衡、对仗、与呼应。

例如:“尔之心也灵犀一点其果谁信者。

”(你心思微妙像天生难分开合的犀角它已经勾沟出它有可能没有仲明之时间赞许错说此语。

三、体察「也」字的深意1. 文言中,「也」字能起到衔接前后内容、提升句子链接性和修辞效果的作用,使用得当可使句子更加流畅,并且减少了繁琐的表达方式。

例如:“若人之情也,上合天心,下顺人欲, 中于礼乐而已矣。

”(人类情感如果与上天相一致,在顺应自己欲望层面符合礼乐便可)2. 意義的變化:虽然在不同语境下「也」字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但总体上来说它表示某种程度上的断定、肯定或推测。

也这个字的用法

也这个字的用法

也这个字的用法“也”这个字,就像一个小精灵,在汉语的大森林里穿梭跳跃,用法十分灵活多样。

咱们先来说说“也”表示同样的意思的时候。

比如说“我喜欢吃苹果,他也喜欢吃苹果”。

这就像是两个人站在同一个喜好的阵营里,“也”字就像是一根小小的连线,把两个人的相同喜好给牵了起来。

就好比是在一个大院子里,我住在东边的屋子,他住在西边的屋子,可我们都喜欢在院子中间那棵苹果树下吃苹果,“也”字就把我们这种相同的行为给表明了。

在生活里这种情况可太多了,像“我今天去逛街了,我妹妹也去逛街了”,逛街这个事儿就被“也”字给统一起来了,让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两个人共同做的事儿。

再看“也”用来加强语气的时候。

“一点儿风也没有”,这个“也”字就像是在强调那个“一点儿风都没有”的程度。

就像你特别期待有风吹来凉快凉快,可是你站在那儿等啊等,发现真的是纹丝不动,这个时候你说“一点儿风也没有”,那个“也”字就带着你的那种无奈和强调的情绪。

还有“他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脾气也太大了”,这里的“也”就强调出脾气大这个特点,好像在一堆好的里面,这个脾气大就特别突兀,这个“也”字就把这种感觉给加重了。

“也”字还可以表示委婉的语气呢。

像“这件事也好办”,和“这件事好办”相比,多了个“也”字就感觉说话的人更委婉一点。

就好像是有人来求你帮忙做件事,你说“这件事也好办”,就有一种虽然不难但是还是需要费点周折的感觉,没有那么直白。

又比如“这道菜也还可以”,就是说这道菜虽然不是特别惊艳,但是还过得去,这个“也”字就像给你的评价穿上了一件柔和的外衣。

有时候“也”字还能表示让步。

“他年龄小,力气也小”,前面说年龄小,后面说力气小的时候用了“也”字,就有一种虽然没强调但是默认年龄小可能就力气小的这种让步的感觉。

就像是两个人在讨论一个孩子,一个人说这孩子年龄小,另一个人说那他力气也小啊,这里的“也”就有一种顺着前面的话往下走的那种让步的味道。

在一些文言文里,“也”字还有特殊的用法。

文言文中也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文中也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文中也的意思和用法《说说文言文中“也”的那些事儿》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文言文中那特别常见、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字——“也”!这可真是个奇妙的小家伙。

咱先说说“也”的一个基本用法,就像咱平时说话末尾加个“嘛”一样,在文言文中它也常常表示一种肯定、断定的语气。

比如说“吾乃齐天大圣孙悟空也!”嘿,就这么一加,那感觉,齐天大圣这名号就定了,威震四方了都!有时候呢,“也”还会调皮一下,就像相声里的逗哏一样,在句子中间出现。

比如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里的“也”就像是个小逗号,但又不仅仅是个逗号,还多了那么点儿强调的意思,强调“师”的这个职责很重要呀!这效果,就像咱说“嘿,听好了啊,这事儿很重要呀!”那种感觉。

它还能玩出花样儿来呢!有时候连续好几个句子末尾都带个“也”,那读起来就特别有节奏感。

就像“风来也,雨来也,电闪雷鸣也”,是不是像唱歌一样,特有韵味儿?这要是念起来,那感觉,倍儿爽!我记得以前学文言文的时候,一看到“也”字就觉得特别亲切。

为啥呢?因为它太常见啦!感觉就像是见到了老朋友一样。

有时候我自己还会拿“也”字来搞笑,模仿古人说话:“吾今日吃之甚饱也!”然后自己就忍不住乐起来。

不过呢,别看“也”字这么普遍,要用好它可不容易。

有时候多一个“也”少一个“也”,那意思可能就差了十万八千里。

就跟咱平时说话一样,语气词加得恰到好处,那感觉就对了,加得不对,那就别扭了。

总之呢,文言文中的“也”字可真是个有趣又神奇的存在。

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帮我们打开文言文这座神秘宝库的大门,让我们领略古人的智慧和风趣。

所以呀,下次再看到这个小小的“也”字,可别小瞧了它,好好体会体会它背后的韵味儿,那真的是其乐无穷啊!朋友们,和我一起继续在文言文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吧,找找还有哪些有趣的字儿等着咱去发现呢!。

也字的用法文言文

也字的用法文言文

也字的用法文言文一、也字的用法概述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也"字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副词,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

它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和含义,可以表示肯定、否定、疑问、加强等语气。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也"字的用法。

二、表示肯定或确认的用法1. 表示确信: "也"字在句子中常常起到强调肯定意义的作用,如"他果然很聪明啊!你说得没错,他也是一个天才。

"2. 表示斥责或责备:当表示批评或责备的情感时,“也”字通常可以用来加强说话人的态度,表达更为强烈而确定的意思。

例如:"你这么做太荒唐了,简直无法理解!"三、表示否定或限制的用法1. 转折关系:在转折关系中,“也”字可起到突出相反或惊讶意义的作用。

例如:“她这么勤奋学习,写完论文也累了。

”2. 否定前提:“不只是……也……”句型中,“也”字可以修饰前面所否定掉或排除掉的内容,起到进一步否定或限制的作用。

例如:“这个电视不只是年轻人喜欢,年纪大的也喜欢。

”四、表示疑问或反问的用法1. 期待回答:“也”字还常常用于提问时, 表示期待对方给出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例如:“你也觉得这个想法很好吧?”2. 反问语气:当“也”字与反问结合时,可以加强反问句的语气,表达更为坚决和强烈的质疑态度。

“你们对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看法吗?难道连我一个人都有看法吗?”五、加强语气或夸张修饰的用法1. 加强感叹: "也"字在感叹句中可以加强感叹词所表达的情绪和力度,使之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他工作真是辛苦!我每天八小时就够了,他却要做十二小时,实在辛苦啊!"2. 夸大效果: "也"字还可以用来从形容词或副词中突出某种特殊效果或进行加强语气。

“我们追求美味佳肴时,并不只满足于一般的食物,追求的是非凡绝伦的美味,更要吃也吃个尽兴。

小论“既……也”与“既……又”的差异 及其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小论“既……也”与“既……又”的差异 及其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小论“既……也”与“既……又”的差异及其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启示【摘要】本文将探讨“既……也”与“既……又”的差异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这两个词组的基本概念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从语法结构、用法、语义差异和示例对比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的错误用法并给出有效教授的建议。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观点,并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和建议,强调了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既……也”与“既……又”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进一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关键词:既……也、既……又、语法结构、语义差异、示例对比分析、错误用法、对外汉语教学、教授方法、启示、建议、重点总结。

1. 引言1.1 介绍“既……也”和“既……又”"既……也"和"既……又"是汉语中常用的连接词组,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两个并列的成分的作用,表达两个事物或概念同时存在或同时发生的关系。

尽管它们在形式上比较相似,其实在用法和语义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既……也”的结构是“既+……+也”,表示两个事物或概念都是真实或存在的,强调两者之间的共同性。

例如:“她既聪明,也很勤奋。

”这句话表示她不仅聪明,还很勤奋。

而“既……又”则表示两者的关系更为强烈,更具有对比性,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

例如:“他既高兴,又兴奋。

”这句话表示他不仅高兴,还非常兴奋。

“既……也”更加强调两者之间的共同性,而“既……又”更加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两个连接词组,避免因误解而造成语义上的混淆。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讲解“既……也”和“既……又”的用法和区别,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正确使用方法。

通过丰富的例句和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两个连接词组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差异,从而提高他们在汉语表达中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连X也Y”与“连X都Y”的主观化对比研究

“连X也Y”与“连X都Y”的主观化对比研究

16odern ChineseMXIANDAI YUWEN 一、引言“连”字句的探讨一直受到汉语学界的重视。

文献表明“连”字句表达“强调”(朱德熙,1982)、“递进/降”(宋玉柱,1981)、“标举极端”(崔永华,1984)、“多重语言信息”(崔希亮,1990)等,可以从很多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连”字句的研究从讨论“连”字的词性、语法化(周小兵,1990;张伯江、方梅,1996;洪波,2001;胡德明,2002)扩展到句式意义、认知解释(Paris,1979;崔希亮,1990;曹逢甫,1994;胡德明,2002;张旺熹,2005)。

这些研究对“连”字结构存在一个共识,即“连”字后的成分“X”与副词“也/都”后的成分“Y”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

其次,这些研究还预设了一个前提:与“连”字构句的副词“也”或“都”可以替换而不改变句式意义(Li & Thompson,1981;朱德熙,1982;崔希亮,1993)。

在文献中也常见到以“连……也/都”的格式进行统一表述。

例如:(1)连张三也/都想来吗?(Paris:1998)有少数学者注意到了“连X都Y”与“连X 也Y”两个句式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句式结构的不同。

崔希亮(1993)通过检索17部文学作品中的1069条语料,发现“连X都Y”与“连X也Y”在肯定句与否定句中的分布存在差异(“连X都Y”在肯定句与否定句中的使用比率分别为59%和41%,“连X也Y”在肯定句与否定句中的使用比率分别为39%和61%)。

这一结论显然受到语料篇幅限制而缺乏信服力,陆续被其他学者修正(叶川,2004;Wang & Su,2012),他们对自然语料库中的“连”字结构进行统计,发现“连X都Y”与“连X也Y”都倾向于出现在肯定句中(分别为72%、79%),而较少出现在否定句中(分别为27%、20%)。

_都_也_又_主观化用法的异同

_都_也_又_主观化用法的异同

第7卷第2期2009年6月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7 No.2J une 2009 DOI :10.3969/j.issn.100823499.2009.02.019“都”、“也”、“又”主观化用法的异同高顺全(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433)摘 要:副词“都”和“又”的主观化用法都表示强调语气,“也”则表示委婉语气。

在极性表达和程度表达方面,“都”和“也”有一些相同的句法分布,强调表达用“都”,委婉表达用“也”;在增量表达方面,“也”和“又”有一些相同的句法分布,委婉表达用“也”,强调表达用“又”。

和强调表达相比,副词的委婉表达要受更多的限制,强调和委婉不是对称的。

因此“也”和“都”、“也”和“又”的语气表达不是完全平行的。

关键词:“都”;“也”;“又”;主观化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499(2009)022******* 现代汉语中很多副词都具有多个意义和用法。

这些意义和用法(以下简称用法)有的具有较强的客观性,有的则有明显的主观性。

从纵的角度看,副词的多个用法分别处于虚化链中不同的位置,其区别可以理解为语法化程度的高低;从横的角度看,不同的副词可以有相同或者相近的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 )用法,主观化以后,有些副词的区别变得说不清楚,句法上有时可以互换,有时却不能。

例1:这个道理连三岁的孩子都/也明白。

例2a :都12点了。

 例2b :3也12点了。

例3:老王也/又不是外人,你就告诉他吧。

例4a :3也没什么事儿,你大半夜打电话给我干吗?例4b :又没什么事儿,你大半夜打电话给我干吗?关于副词的主观化用法,汉语语法学界的本体研究还不太充分。

相对滞后的虚词词典和教材中的解释或者不够准确,或者太过笼统,不足以让汉语教师和二语学习者明白这些用法的区别,再加上学习者缺乏语感,这就使得副词的主观化用法成了二语习得中的一大难点。

也字在古文中的用法

也字在古文中的用法

也字在古文中的用法古文,是上古时代的文字,也是古代人民陆续造成的文字的总称。

也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也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欢迎阅读也字在古文作为副词中的用法(1) 亦表示同样。

也可以;也是(2) 叠用,强调两事并列或对等 .(3) 表示转折或让步。

(4) 表示委婉。

(5) 表示强调 .也须(也应当;也应该)(6) 表示选择,还是(7) 又如:也是(还是)也字在古文作为助词中的用法(1) 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

相当于“啊”、“呀”(2)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3)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吗”(4) 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顿一下,舒缓语气,后半句将对前半句加以解说。

对后半句有强调作用(5)与“者”连用,判断句标志,表判断语气也字在古文作为语气词中的用法1.表示判断语气。

①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①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过秦论》)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例:①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也欤】表疑问,相当“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也字的用法和意义

也字的用法和意义

也字的用法和意义一、也字的用法概述在汉语中,"也"是一个常见的词语,它无论是作为副词还是作为连词都有其独特的用法和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也”字在不同场景下的用法和含义。

二、 "也"作为副词使用1. 表示强调在句子中,插入一个“也”字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

例如:“她的确很漂亮。

”—“她真的也很漂亮。

”通过插入“也”,对前面说话者提到的某个事实做了额外的加强,使强调更加明显。

2. 表示让步"也"还可以表示让步,常与连词“虽然”或“尽管”一起使用。

例如:“虽然他工作很忙,但他也经常锻炼身体。

”这句话说明了尽管他工作很忙,但他仍然找时间进行锻炼。

3. 表示推测有时候,“也”的出现可以表示推测或估计。

例如:“这部电影火得不得了,我想票房肯定也会非常高。

”通过使用“也”,表达了一种根据过去类似情况所做出的合理猜测。

4. 表示加强语气在一些情形中,“也”可以用来加强语气,使陈述更有力度。

例如:“他跑得可快了,真是一匹飞马都追不上。

”通过使用“也”,形容了他跑得多么快和势如飞马。

三、 "也"作为连词使用1. 表示并列或对比作为连词,“也”经常被用于连接两个相似的事物,表示并列或对比关系。

例如:“他喜欢吃苹果,我也喜欢。

”这句话表明了两个人的共同爱好,即喜欢吃苹果。

2. 表示选择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表示选择的关系,通常和“要是……就……”搭配使用。

例如:“要是你来参加聚会,我们也能更开心地庆祝。

”这句话表示如果你能来参加聚会,我们就能更愉快地庆祝。

3. 表示递进当“也”位于句子中部时,可以起到递进的作用。

例如:“他不仅会英语,也会法语。

”通过使用“也”,指出了除了英语之外,还掌握了法语这一进一步的信息。

四、 "也"字的意义解析1. 体现互相认同和协调"也"字的多种用法都能体现人们在交流中的互相认同和协调。

古汉语中也字的用法和意思

古汉语中也字的用法和意思

古汉语中也字的用法和意思一、也字的基本含义及用法在古汉语中,也是一个常见的副词。

它通常用作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肯定或反问的语气。

同时,也还可以在疑问句中用来加强疑问语气。

1. 表示肯定语气:古代文人常常使用“也”字来表示肯定或强调某种观点、判断或者提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例如:“有朋友相伴,心中快活也。

”这句话传达了作者觉得有朋友陪伴心情愉快的意思。

2. 表示反问语气:在问题句或反问句中,“也”字可以用来加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比如:“大家都会游泳了,你怎么还不会?”这里的“也”字就起到增加质问强度的作用。

二、也字与其他成分构成复杂结构除了上述基本用法外,古汉语中的“也”字还与其他成分组成一些特殊结构以表达更丰富多样的意义。

1. 无形主谓结构在一些否定词后面加上“也”,可以构成无形主谓结构。

比如:“无忧无虑也。

”这里,“也”字与“无”构成了一种反义形式,表示没有什么烦恼。

2. 含有感叹语气的用法在感叹句中,也可以用来强调情感或表达对某种事物的惊叹之情。

例如:“好美也!”这个例子中,“也”字加强了作者对美景的赞叹之情。

3. 与其他副词搭配在古代汉语中,也与一些表示程度、范围、方式等副词搭配使用,以扩展其意义。

例如:“总是心急如焚,转瞬间即“忧心忡忡”。

”三、也字在古代文学中的运用作为汉字中常见且多功能的字之一,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被用来表达丰富多样的情感与含义。

1. 表示强调与反语在视线突出个别细节、着重描述极端变化或者通过对比进行衬托时,作家常利用也字进行修辞手法。

例如:“使刀俎大斧而俎不死者,君子亦有遗操而危身者。

”这里通过“亦有遗操而危身者”,凸显了文中人物的英勇与牺牲精神。

2. 表示转折与偏向在叙述文章时,为了表达情感或者转折的语气,也字可以放在“却”、“乃”等副词之前。

例如:“开卷有益,经典之书也。

”这里,“也”字起到了加强“经典之书”的意味,突出了对读书的重视。

3. 表示修饰与警示有时,在散文或诗歌中出现的“也”字可以用来修饰环境、描绘景色、揭示道理或者展示人物心态。

也字用法的归纳

也字用法的归纳

“也”字在汉语中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示判断:在句末表示肯定,相当于“是”。

例如:“这本书是我的,不是他的。


2.表示陈述事实,有“确实、实在”的意思。

例如:“她很漂亮,确实很迷人。


3.表示程度或强调,相当于“真是”、“非常”。

例如:“你真是太聪明了!”
4.表示假设、条件等,相当于“要是”。

例如:“你要是去晚了,就赶不上火车了。


5.表示转折,相当于“可是”。

例如:“他很努力,可是没有成功。


6.表示递进,常跟“而且”连用,相当于“并且”。

例如:“他不但聪明,而且很勤奋。


7.还可以表示列举未尽或补充说明。

例如:“他喜欢看电影,也喜欢听音乐。


以上是“也”字的主要用法归纳,但并不全面。

在实际使用中,“也”字的用法可能会因语境和语义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也在句末的用法

也在句末的用法

也在句末的用法
“也”在句末的用法可以有多种含义和表达方式,具体取决于上下文。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使用情景:
表示同意或附和:在某人陈述观点或提出建议后,使用“也”表示自己对该观点或建议的赞同或认同。

例如:他建议我们明天早点出发,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我们也可以考虑一下。

表示补充信息或进一步说明:当需要在句子末尾附加额外的信息时,可以使用“也”来进行补充或进一步解释。

例如:他爱吃甜食,巧克力、蛋糕,任何甜点他都喜欢吃,我也是一样。

表示转折或对比:有时在句末使用“也”可以引出一个转折或对比的情况。

例如:他平时非常冷静,但这次他也生气了。

也的用法和意义及举例

也的用法和意义及举例

也的用法和意义及举例1. 也的用法和意义在汉语中,"也"是一个常用的副词和助词。

它有多种用法和意义,既可以用作副词表示程度或疑问,又可以用作助词表示转折或并列关系。

下面将详细介绍 "也" 的不同用法及其意义。

一、"也" 作为副词的用法1. 表示程度: "也" 可以表示程度上的变化或强调某个事物。

例如:- 这件事情我也知道一点儿。

- 这台电视机太贵了,我们买不起,也不需要那么大。

2. 表示疑问: "也" 有时可以表示疑问的语气。

例如:- 他怎么现在还没来?他也不说个理由。

- 她去哪儿了?她昨天晚上走得匆忙,我也不知道。

二、"也" 作为助词的用法1. 表示转折:当 "也" 紧跟着一个否定词时,可以表示对前面所述内容的转折或否定。

例如:- 我不喜欢这个电影,她也是一样。

- 尽管生活困难,但他们仍然乐观,也不向命运屈服。

2. 表示并列: "也" 有时可用于连接两个相同或相似的成分,表示并列关系。

例如:- 我们的社区里有大型超市、公园、餐厅,也有医院和学校。

- 这家店不仅卖衣服,也卖鞋子和配件。

2. "也" 的意义及举例"也" 在句子中还可以起到一种铺垫或承接上下文的作用,增加前后语境之间的联系。

根据具体语境,它的含义可能会发生变化。

以下是 "也" 在不同情景下的常见意义及举例。

1. 表示对前述内容的补充或进一步解释:- 我喜欢各种各样的旅行方式,包括自驾游、跟团旅游、徒步旅行等等。

我也享受沿海风光漫步的宁静感受。

2. 表示对比或转折:- 这位老师年纪虽大,但他身体仍旧健康得很好。

他每天坚持锻炼身体,而且夏天游泳、冬天滑雪, 同学们都叫他“活力老师”。

3. 表示举例或引用:-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比如去当志愿者、支教、实习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卷第2期2009年6月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7 No.2J une 2009 DOI :10.3969/j.issn.100823499.2009.02.019“都”、“也”、“又”主观化用法的异同高顺全(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433)摘 要:副词“都”和“又”的主观化用法都表示强调语气,“也”则表示委婉语气。

在极性表达和程度表达方面,“都”和“也”有一些相同的句法分布,强调表达用“都”,委婉表达用“也”;在增量表达方面,“也”和“又”有一些相同的句法分布,委婉表达用“也”,强调表达用“又”。

和强调表达相比,副词的委婉表达要受更多的限制,强调和委婉不是对称的。

因此“也”和“都”、“也”和“又”的语气表达不是完全平行的。

关键词:“都”;“也”;“又”;主观化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499(2009)022******* 现代汉语中很多副词都具有多个意义和用法。

这些意义和用法(以下简称用法)有的具有较强的客观性,有的则有明显的主观性。

从纵的角度看,副词的多个用法分别处于虚化链中不同的位置,其区别可以理解为语法化程度的高低;从横的角度看,不同的副词可以有相同或者相近的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 )用法,主观化以后,有些副词的区别变得说不清楚,句法上有时可以互换,有时却不能。

例1:这个道理连三岁的孩子都/也明白。

例2a :都12点了。

 例2b :3也12点了。

例3:老王也/又不是外人,你就告诉他吧。

例4a :3也没什么事儿,你大半夜打电话给我干吗?例4b :又没什么事儿,你大半夜打电话给我干吗?关于副词的主观化用法,汉语语法学界的本体研究还不太充分。

相对滞后的虚词词典和教材中的解释或者不够准确,或者太过笼统,不足以让汉语教师和二语学习者明白这些用法的区别,再加上学习者缺乏语感,这就使得副词的主观化用法成了二语习得中的一大难点。

本文准备讨论“都”、“也”和“又”这三个常见的多义副词主观化用法的同与不同,以期引起学界的思考。

一、主观化和副词的主观化用法语言具有主观性(subjectivity ),即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这种主观性由主观化表现,主观化是指通过语用推理使词语由表述客观事态变为表达说话人的主观心态,包括说话人的视角、认识和情感等。

主观化是一种语义—语用的演变,和语法化密切相关。

汉语的虚词都是实词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 )的结果,副词也不例外。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已经完成了从非语法成分到语法成分的演变,其基本意义如“都”表示总括(范围)、“也”表示类同和并存都已经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而它们的引申意义如一般认为的“都”表示“甚至”和“已经”、“也”表示委婉语气等则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属于主观化用法,是一种语用现象。

主观化程度越高,语法化程度也就越高。

主观化用法是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说话人通过语用推理(pragmatic in ference )的运用和凝固化形成的。

语用推理的产生是由于说话人在语言表达时总想用有限的词语传递尽量多的信息,包括说话人的态度和感情。

增加信息量的一个常见方法就是使用级差推理(scalar in ference ,语用推理的一种)。

级差推理的基础是语言表达中存在级差序列(scalar/scale )。

如汉语中“连……都/也……”结构所表达的意义就是级差推理的结果。

增加信息量也可以通过使用某个词语来完成,这是该词语的元语用法,这种增量叫元语增量或者主观增量,汉语的一些副词如“还”、“也”、“又”等都有这种用法。

主观化用法和情态(m odality )范畴有关。

情态是句子中命题之外的成分,是说话人对命题和情景的观点和态度。

情态可以通过语法形式表达,汉语的一些副词可以表示情态。

一般所说的副词表示强调和委婉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副词的情态表达。

3收稿日期:2009203212;修订日期:200920521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08J A740014)作者简介:高顺全(1965-),男,河南商城人,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研究,(E 2mail )gaoshunquan @ 。

强调和委婉与“量”有关。

表示“大量”的词容易被用来表示强调,表示“小量”的词则容易用来表示委婉。

数量和程度密切相关,量大则度深,表示程度深的词则容易被用来表示强调,表示程度浅的词则容易用来表示委婉。

主观化用法和语气(m ood)范畴也有关系。

语气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说话人针对句子内容的一种主观态度。

肯定和否定是两种基本的语气,情态和语气有交叉的地方(这里不讨论它们的区别),肯定语气有强调的表达,也有委婉的表达;否定的语气也有强调和委婉之分。

在肯定中或否定中使用表示“大量”、“程度深”的词语,语气就会得到加强;在肯定中或否定中使用表示“小量”、“程度浅”的词语,语气则会变得委婉。

副词的主观化用法与其基本语义有关,也和它构成的句法格式有关。

如果它们的基本语义有交叉或者互补,句法分布也有交叉,那么就可能产生交叉或者平行的主观化用法。

副词的主观化用法都是有标记的。

其句法表现是除了参与构成一些特殊格式外,往往是可有可无的;语义表现是不再表示纯粹的客观事实(如“都”所在的句子里只有个体性成员,“也”和“又”所在的句子没有前提句);语音表现则是常常轻读。

下面基于上述理论思考来描写和解释现代汉语副词“都”、“也”和“又”的主观化用法。

二、“都”、“也”、“又”的主观化用法及解释(一)“都”的主观化用法及解释关于“都”,一般认为它有3个用法,《现代汉语八百词》(简称《八百词》)的解释最具代表性,认为“都”可以表示:(1)总括全部;(2)甚至;(3)已经。

常见的语法参考书和对外汉语教材大都采用了这种说法。

笔者认为,“都”的用法(1)基本上是客观性用法,用法(2)和用法(3)主要是主观化用法。

用法(2)大都和“连”有关:或者是和“连”同用,或者隐含“连”。

可以分为下面几种格式。

A:“连……都VP”。

如“这个问题连老师都不会”。

B:“(连)V都不/没V”。

如“(连)想都没想”。

C:“(连)一+量+都不/没VP”。

如“(连)一句汉语都不会说”。

D:“(连)……都VP,……(小句)”。

如“(连)你都不行,我更不行了”。

另外还有3种可以变成用“连”字句表达的格式。

E:“把+NP(单数)+都VP”。

如“把我的电脑都弄坏了/连我的电脑都弄坏了”。

F:“NP (单数)+都VP”。

如“我都忘了你的名字了/我连你的名字都忘了”。

G:“……比……都VP”。

如“这孩子比大人都能干/连大人都没这个孩子能干”。

用法(3)可以概括为一种格式———“H:都X了”。

如“我来北京都两个月了”。

上述这些格式中,最受关注的当数A式(包括“连……也VP”),相关的论文和专著非常多,研究者们的侧重点不同,但几乎都认为这个格式表示强调。

“连”字结构之所以能表示强调(增加信息量),跟语用推理(级差推理)有关,“都”的作用在于表示一个级差序列,听话人可以根据级差序列中一个成员的某一命题成立衍推另一个成员的该命题同样成立,如“这个问题连老师都不会”可以衍推出“这个问题学生不会”。

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

我们感兴趣的是:“都”为什么能进入这一格式?“都”在这一格式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说,“强调”这一情态语气主要是由谁来表达的?是整个格式还是“都”?“连”字结构需要“都”或“也”,这是级差推理的需要,因为一个级差序列至少应该有两个成员。

“都”的基本语义是表示对两个以上成员的总括,因此可以进入该格式。

“也”的基本语义是表示两种情况的类同和并存,因此也可以进入该格式。

“强调”这一情态语气主要是由谁来表达的呢?一种看法是整个格式,可是“连……都VP”中的“连”在现代汉语中几乎是自由隐现的,在BC D这3种格式中,“连”不出现甚至是常式,这样一来就很难说有所谓的格式或者框架了。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随着“连”字结构的演变,“都”吸收了“连”指明极性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EFGH这4种用法。

这种观点给上述“都”的用法做出了统一的解释,但不能解释为什么同样用于“连”字结构的“也”没有吸收这种指明极性的功能。

换句话说,为什么在“连……都/也VP”结构中,只有“都”才能“吸收”格式的功能。

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如此,仍然是由“都”的基本语义决定的:“都”表示两个以上,是“大量”,数量大则程度深,因此“都”可以用来表示强调。

《八百词》把格式A~F中的“都”解释为“甚至”,把格式H解释为“已经”。

这是用另外一个虚词解释某个虚词,类似于实词的近义词解释法。

这种解释是不准确的,因为“甚至”的句法分布和“都”不同,不能替换“都”;“已经”虽然能替换格式H中的“都”,但却主要是表示“时间”,不表示“大量”和“程度深”。

把“都”的主观化用法分别解释为“甚至”和“已经”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割裂了“都”的主观化用法内部的一致性。

格式H中的“都”并不表示时间(时间意义是由格式中的“了”表达的),张谊生、张亚军在他们的研究中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认为,格式A~H中的“都”用法是一致的,那就是表示强调这一情态语气。

“强调”太过抽象,说得具体点儿,“都”的主观化用法用于肯定,就是表示跟句子内容某一方面有关的数量之大、程度之深,可以解释为说话人认为跟句子内容有关的“某一方面非常57 第2期高顺全:“都”、“也”、“又”主观化用法的异同……”;用于否定,则表示说话人对句子内容的某一方面数量、程度甚至命题本身的根本性否定,即“某一方面根本不/没……”。

这个“某一方面”,可能跟“都”前的成分相关,也可能跟“都”后的成分有关,还可能跟上下文中的某一事物或者行为、状态有关,甚至只存在说话人的认知中(如“把手绢都哭湿了”)。

这些主观性用法是建立在客观性用法之上的,因此“都”的这些用法都有其客观基础,也都有明显的主观化倾向。

例5a:这个问题连老师都不会。

(客观事实;主观表达:问题非常难)例5b: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客观事实;主观表达:答应得非常快、干脆)例5c:他刚来中国时,一句汉语都不会说。

(客观事实;主观表达:根本不会说汉语)例5d:你都搬不动,我更不行了。

(客观事实;主观表达:东西非常重)例5e:把手绢都哭湿了。

(客观事实;主观表达:哭得非常厉害)例6a:都12点了。

(客观事实;主观表达:时间非常晚了)例6b:他回来时,饭都凉了。

(客观事实;主观表达:回来得非常晚)例6c:你都1米7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