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看/说/想来”的主观化

“看来”“说来”“想来”这三个词在现代汉语中都可以作为副词,表示相类似的含义,例如:

我们在省里只晓得有汇丰银行汇丰洋票,几年头里,兄弟在上海的时候也曾使过几张,却不晓得有许多的银行。依兄弟想来,只有汇丰同我们中国人来往,余某人的这银子大约是放在汇丰,我们只消到汇丰去查就是了。(《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

二十世纪已接近末尾,如果没有突然地不幸事件,我们看来要成为跨世纪的一群了。(余秋雨《十万进士》)

王短腿这续弦的媳妇儿,说来跟你倒还有几分关系。(刘心武《贾元春之死》)

通过分析这几个词在以上例句中的作用,我们认识到:它们都是属于情态部分,表达说话者对命题真实性的主观态度;对句子的命题,表述的不是一个客观事实,而是言说者的主观推断。

4.1感知动词的认知义及其主观性

“看”和“说”是作为视觉动词和言说动词的,而“想”从词义上分析,本来就是表示的人的心理活动,它是一个典型的认知动词。但在以下的句子里,“看”和“说”的词义演变的虚化,和“想”一样,在句中表达认知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认为”:我想他是正确的。

我看他是正确的。

我说他是正确的。

李明(2003)、董秀芳(2003)讨论了汉语言说动词引申认知义的情祝,李明(2003)还介绍了国外关于表感知的词向表认知义引申的趋势。说明视觉动词和言说动词向认知动词的引申具有语言共性,如英语中的视觉动词see,英语的言说动词say,等也都可以表示认知意义。“看来”“说来”的本义都是表感知的动词,它们虚化和主观化的第一步也是引申出认知义,表示“认为、推断”等意义。

张伯江(1997)谈到汉语里的传信表达主要有三种形式,其前两种是:一为表示信息来源的形式,多用插入语来表达。二为表示说话人对事实真实性的态度,往往是用一些副词来表达。其实汉语里这两种方式都可以用“看来”“说来”“想来”来表达,例如:这件事据他看来(想来、说来)是你不对。

这件事据我看来(想来、说来)是你不对。

这件事看来是你不对。

从以上例句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看来”“说来”“想来”这三个词经历了由动作动词到认知动词再到情态副词,词义逐渐虚化,主观性逐步增强。

4.2“看/说/想来”的虚化和主观化

“看来”本来是作为一个视觉动词,表示用眼睛的观看、观察,相当于“看上去”“看起来”的意思。据ccl语料库中的语料分析,在唐代就已出现,但实际应用不多。其意义主要还是以“看”为主,如例句。到了宋代,视觉动词“看来”虚化为认知动词,表示对某事的认识推断。可以直接作主语,也可以包含在介词结构中,主要连接在“据,以,待,在”的后面,如例句。“看来”典型的副词用法到现代才开始广泛应用,在句中可以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如例句。

遥夜看来疑月照,平明失去被雾迷。(唐·方干《东山瀑布》)

凡天地之间眼前所接之事,皆是物。然有多少不甚要紧底事,舜看来,惟是与人伦最要紧。(北宋《朱子语录》)

我是想,他的妈妈过世了,哥看来只能冤沉海底了,好好一个家全完了。(石言《秋雪湖之恋》)

“说来”本是言说动词,意思相当于“说起来”,其用法最早出现于唐代,如例句。由于说的内容就是思考的结果,所说即所想。所以“说来”很自然地演变为认知动词,在元代就可以见到,表示根据以上所说来推断,如例句。类似于副词的用例,在清代偶尔可以见到,发展到现代汉语才逐渐增多,如例句。

有计但知说来,一任与娘子鞭耻。后妻报言瞽叟:不鞭耻万事绝言。(五代《敦煌变文选·舜子变》)

刘太后有十分狠毒,一时嫉妒。全不想万载江山,只侍使千般恶计,百样亏图。将宫女,寇承御,暗行嘱咐,把太子珍可可著他死生别路。(仁宗云)这等说来,那太子正是寡人。可不多亏了你两个救驾之功。你还把向后的事,细锐一遍,寡人试听者。(《全元曲·无名氏·金水桥陈琳抱妆盒》第四折)

刘老一见,便道:“贤弟不要如此。但不知赴京费用可得多少呢?”范生道:“此事说来尤其叫人为难。”(《三侠五义》二十三回)

“想来”的主要意义与“想”类似,在元代以前很少见。根据语料分析,在《全元曲》中有116例。主要表示“思考”的意思,其后面多表示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如例句。有时,“想来”后没有思考的过程,只是对某一事件的看法,这时“想来”所表示的就是一种判断,相当于“认为”的意思,如例句。“想来”作为副词充当句子成分的比较典型的例子,到清代开始出现,如例句。同时“想来”作为认知动词,其认知主体主要是用于介词之后,且不能作主语,表示其作为认知动词的功能在逐渐弱化,如例句。

事要前思,免劳援悔。谁想朱置臣得了官,肯分的除授在俺这会稽郡做太守。我想

来,他若说起这前情,俺可怎了也?(《全元曲·无名氏·朱太守风雪渔樵记》第三折) 孩儿,作习文武科,也学得是也。我想来,则不如不会倒好。(《全元曲·狄君厚·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第三折)

这样商量定了,过了明日后日两天,就可上路,也省得伯父上上下下人马山集的在此久住。这话,伯父想来再没个不依我的。(《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

据小弟想来,五弟这一去,凶多吉少。(《三侠五义》第一〇三回)

4.3本章小结

主观化本质上讲的是一种语义——语用演变,即“意义变得越来越依赖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看、说、想”这三个认知义动词在使用过程中共同表现出一种从“动作义”到“认识情态义”,再由“认识情态义”到“话语标记”这样一种主观性不断增强的过程。“看来”“说来”“想来”这三个词在词义和用法的演变过程中,“看来”和“说来”本来是作为视觉动词和言说动词,它们先是由这种本义虚化出认知义,与认知动词“想来”并齐,然后一起向着情态副词演变。这是一个语义虚化,功能语法化的过程。作为动作动词,“看来”和“说来”的施事既可以是说话者,也可以是其他的人,但作为认知动词,其认知的主体主要是说话者,到了情态副词阶段,就只是表达说话者对一个命题的态度了。

“看来”“说来”“想来”的整个演变过程是主观性不断增强的过程。“主观性”其实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化”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看来”“说来”“想来”的语义由最初的表示认知义的动作到表示根据一定的客观情况进行主观思维判断再到表示说话人的揣测、估计,实现了从表达客观命题到表达主观情态的转变,主观性逐渐增强,符合主观化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