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政策主体合法性的危机及其矫正

合集下载

浅析当代中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浅析当代中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一、什么是政策执行偏差(一)政策执行偏差的含义所谓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政策目标的偏离和不良后果的出现是统一不可分的。

政策是否偏离了政策目标,是根据政策执行当中出现的不良后果来确定的。

也就是说,政策目标的偏离是执行偏差的本质属性,不良后果是执行偏差的表象特征。

(二)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下列几种:1 .象征式政策执行。

主要指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执行主体仅做表面文章,或只做政策宣传而不务实际,或“阳奉阴违”,或前紧后松,或敷衍塞责。

其总的特点是政策最终成了一纸空文,根本谈不上解决什么具体的政策问题。

2 .附加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了政策原定的要求,特别是执行者在现行政策的目标的基础上再自行增添了若干个新目标。

“土政策”往往是附加式政策执行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

“土政策”是指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实际的旗号而自行附加额外目标的政策,它另搞一套,使政策执行复杂化,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

3 .残缺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一项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被弃置不顾,使政策内容残损不全,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其典型表现就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4 .替代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被换上与现行政策表面上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

这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执行偏差,其政策内容、目标、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它的特点是执行者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挂羊头,卖狗肉”。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政策与执行主体之间出现极为激烈的利益差异和冲突的时候。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一种典型的替代式政策执行。

“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

这就严重地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共利益。

5 .观望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总是被动观望:观上面的招数,等新政策出台,观上面的态度,看是否来硬的;观左右行动,看是否动真的。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困境,这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民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些困境,找出对应的对策,使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更加顺畅和有效。

一、困境分析1.信息不对称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常常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困境。

政府等权力机构往往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而普通公民却往往缺乏必要的信息来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决策。

这导致了公众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被动性和局限性。

2.权力不对等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政府和社会组织等权力机构通常拥有更大的资源和话语权,而普通公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他们很难将自己的声音真正传达给政府,更难以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3.参与渠道狭窄目前我国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渠道相对较为狭窄,主要依赖于政府主导的形式化参与模式,对于一些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来说,寻求参与的渠道相对受限,这也限制了公众对政策的监督和建议。

4.参与意识不强相对其他国家的公民,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意识相对较低,很多人对政策的决定和执行缺乏关注和参与。

这也制约了政策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二、对策建议1. 提升信息透明度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公开工作,扩大信息的披露范围和深度,使更多的信息能够为公众所知晓。

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和便捷查询,提高公众对政策信息的获得和了解。

2. 增强互动平台政府可以建立更多的互动平台,与公众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对话和沟通。

通过建立公民参与的制度化渠道,政府可以更多地征集和采纳公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3. 推动社会组织发展除了政府主导的渠道外,我国应当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可以给予这些组织更多的资源支持和话语权,扩大参与的主体范围,增加公众对政策的监督和建议。

4. 强化公民教育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应当共同加强公民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政治和政策的认知,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摘要:政治合法性是一个政治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在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国家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合法性困境,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合法性困境主要表现在:腐败侵蚀着合法性基础,经济高速发展后可能出现的“政绩合法性困境”,民主制度供给的有限与民众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对合法性的挑战。

坚持科学发展,以绩效性维护合法性,整合意识形态,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强化社会共享的信仰,加强宪政与法治,强化法理型权威,是重塑我国政治合法性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转型期;政治合法性;意识形态;法理型权威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执政地位具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体现在行动上,就是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解决体现民众根本利益的种种重大现实问题,以取得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但是,当代中国存在的种种社会问题导致政治合法性危机的产生,因而,解决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危机,对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政治合法性的内涵政治合法性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近代西方政治哲学史的主思想,许多就是对政治合法性问题的探讨。

霍布斯的利维坦,卢梭的公意说,洛克的契约论,盂德斯鸠的法的精神等实际上都是关于政治合法性问题的哲学探讨。

不过学术界公认的,第一个真正把政治合法性当作一个核心概念来进行解读的是德国政治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在韦伯看来,任何形式的统治都必须有其合法性根据,人们服从的基础不仅包括习惯、个人利益、理想动机或休戚相关的纯粹情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统治合法性的信仰。

任何礼会关系中的社会行动都受到行动者自己对于合法性秩序的信念支配,只有当人们认为统治具有正当理由的时候,才具有合法性。

我国公共政策主体合法性危机的展呈、危害及其矫正

我国公共政策主体合法性危机的展呈、危害及其矫正
二、我国公共政策主体合法性危机的展呈
我国的政策主体包括着 决策主 体的党 政机关、参议 主 体的各类政策研究机构或研究组织以及参与主体的公民和 社会团体。由于主客观原 因, 这 些政策 主体在 我国的政 策 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 定的问题, 从 而影响 着政策 主体
[收稿日期 ] 2010- 01 - 28 [作者简介 ]邢 玲 ( 1974 - ), 女, 安徽明光人, 法学硕士,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发展政治学; 高信 奇 ( 1972- ), 男, 安徽全 椒人, 法学硕士, 南京市委党校讲师, 研究方向: 政治哲学。
36
2010年第 2 期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的合法性。 1、决策主体的权威遭受质疑。我国现有 的公共决策 体
3、政策参与 主体参 与不足 与政策 冷漠。由公民 、利 益 团体组成的政策参与主体也是公共政策主体的重要组成部
制基本上是在计划经 济体制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其主 要特点是在党的领导 和国家权力体系的双重权力运行机制 和决策体系。随着体 制改革 与社会 转型, 我国目 前正处 于 由传统决策体制向现 代决策 体制的 转型时期, 传 统的决 策
[
中图分类号
]
D 6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5955( 2010) 02- 0036- 04
公共政策是当今 政府用 来解决 社会问题, 实 现一定 价 值目标, 对各种不同利益进行调节的有效手段。当前, 我国 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 会向工 业社会、从计 划经济 体制向 市 场经济体制双转型时 期, 社会变迁引发诸多新现象、新问题 和新变化, 因而导致了我国 公共政 策在政 策主体 上不同 程 度地存在或潜伏着合 法性危机。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境,这些困境可能会阻碍公民有效参与政策决策,从而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并提出对策。

一、信息不对称在我国的公共政策过程中,政府通常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而公民的信息获取渠道相对有限。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公民难以对政策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评估,进而影响其参与的质量和效果。

对策是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机制。

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向公众公开政策相关的信息,包括政策的制定过程、决策依据、实施情况等,同时鼓励和支持公民通过互联网、媒体等渠道获得政策信息,并提供公民对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二、政策参与渠道有限目前我国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主要通过意见征求、听证会等方式进行,但这些渠道的开放程度和效果有限,公民的参与感较低。

对策是拓展政策参与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机制。

政府可借鉴国外的经验,采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技术手段来吸纳公众意见,同时可以设立专门的民意调查机构或机构来汇总和分析公民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三、参与机会不均等在我国,一些群体由于身份、地域、经济条件等原因,参与公共政策的机会和条件并不均等,这加大了一些群体的政治边缘化风险。

对策是通过建立更加包容的参与机制,促进不同群体的均等参与。

政府应当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和决策,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补贴和扶持措施。

社会组织和媒体也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宣传和组织,帮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四、参与意见缺乏权威性当前我国公民的参与意见往往缺乏权威性,政府往往只是形式上征求公众意见而已,并不会认真对待和采纳公民的意见建议。

这种情况使得公民在参与政策过程中感到沮丧,减弱了其积极性。

对策是加强公众意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政府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意见征集机制,确保公众意见能够得到公正公开的处理和反馈,创造一个公开透明的意见征集和采纳机制。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共政策参与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公共政策的制定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而公民的参与则是保障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重要手段。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从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推动我国的公共政策参与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在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主要包括民主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民意见征集等。

政府也意识到公民参与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决策。

在实际操作中,公民的参与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

公民参与的主体狭窄。

在我国,公共政策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而普通公民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这导致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缺乏全面的社会参与,容易产生片面性和局限性。

公民参与的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的公民参与主要通过公开听证、网上意见征集等渠道,但是这些方式往往无法真正达到公众的广泛参与。

尤其是在决策层面,公众意见更难以真正被采纳和反映在政策制定中。

公民参与的质量不高。

由于公众的参与意愿较低,很多时候只有一些利益相关者才会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导致了公众的普遍意见和想法无法得到有效表达和反映。

这也容易造成政策的失衡和偏颇。

二、困境的原因分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

是政府制度和文化的障碍。

在我国长期的行政体制下,政府对权力的拥有和决策的独立性相对较高,而公民的参与权和表达空间相对有限。

这导致了公民参与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不足,形成了一种被动的政治文化。

是公民参与制度和机制的不健全。

尽管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鼓励公民参与,但是具体的参与渠道和机制还不够完善。

很多时候,公民的意见很难被真正接纳和尊重,导致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是公民参与水平的不平衡。

我国的城乡差距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公民参与的程度和质量出现了一定的差异。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1. 引言1.1 概述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民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的参与和监督权利。

在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意义愈发重要,因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公民参与不仅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民意,也可以提升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增强政府的决策效力和社会稳定性。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却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

一些公民对政策过程缺乏了解和参与意识,部分政策制定者也对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不够重视,导致公民参与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一些政策平台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也有待提高,对公众的信息获取和参与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从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前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旨在促进公民参与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度,实现民主决策和社会和谐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意义、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以及困境分析的详细阐述,旨在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思,促使公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推动我国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和公正化进程。

在对策建议部分,将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和方法,为解决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困境提供可行性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促进我国社会的民主发展,提升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效果,为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作出贡献。

2. 正文2.1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意义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和重要实践。

公民参与可以增强政策的合法性和代表性。

政府制定政策时,如果能够听取广泛的民意和建议,能够代表更多人的利益,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将更加得到人民的支持。

公民参与可以提高政策的质量和效果。

政府单方面制定政策可能会忽略一些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公民参与可以为政策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反馈,有助于政策更加科学和有效。

公民参与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我国的公共政策终结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国的公共政策终结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国的公共政策终结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问题概述公共政策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旨在促进社会公正、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

然而,在我国的公共政策终结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执行不到位、法律法规与实际脱节等。

这些问题导致公共政策效果不佳,影响了国家治理效能和人民生活质量。

二、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及改进措施1. 原因:(1)部门之间协调不足: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

(2)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为了争取更多资源和利益,常常对中央政府的政策执行持消极态度或采取敷衍应付的方式。

(3)官僚主义:官员为了避免责任追究和承担风险,在执行公共政策时往往过于谨慎或推诿责任。

2. 改进措施:(1)完善协调机制:建立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

(2)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管理体系,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

(3)加强官员责任追究:建立健全官员责任追究机制,对不履行职责、推诿扯皮等行为进行惩戒。

三、法律法规与实际脱节的原因及改进措施1. 原因:(1)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空白和漏洞,无法有效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

(2)执行力度不足: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于公共政策的执行缺乏足够重视和力度,导致政策无法有效落地。

(3)信息不对称: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对于社会现状了解不足或者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共政策与实际脱节。

2. 改进措施:(1)完善法律法规: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并及时修订已有的法律法规。

(2)强化执行力度:加大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力度和监督,确保政策能够有效落地。

(3)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加强对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及时调整公共政策,确保政策与实际相符。

四、结语我国的公共政策终结中存在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

只有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协调、提高执行力度等措施,才能够让公共政策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国家治理效能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民主化程度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质量。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存在着不少困境,这些困境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进行浅析,并提出对策。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政府主导、信息不对称、公民参与渠道不畅等方面。

在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比较突出,导致公民很难直接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与评价中。

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远远多于公民,造成了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使得公民很难对政策做出准确的评价。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不畅也是一个问题,很多时候公民即使有意愿参与,也找不到合适的平台和途径。

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往往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和渠道。

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一些公民参与机制,如公众听证会、社会评估等,但是这些机制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往往只顾及自身利益,很少考虑到公民的利益和诉求,导致公民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公共政策过程中缺乏公平和公正的参与机制也是一个困境。

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和企业往往占据着话语权,公民的声音很难被听到。

即使在一些公开的参与环节中,也存在着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方面的不公平现象,造成了一些公民无法真正参与到决策过程中。

针对以上困境,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对策来促进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

政府应该建立更加开放、透明、民主的决策机制,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利,鼓励公民广泛参与到公共政策过程中来。

政府应该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提供更多真实可靠的信息给公民,避免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

政府还应该创造更多的公民参与渠道和机制,为公民提供更多的参与选择。

我们也需要加强公民参与机构和组织,促进公民组织与政府的对话和交流,推动公民参与政策议题的讨论和决策。

公民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参与机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水平。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一个重要的民主体制建设之一。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公民参与,多次强调公民参与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是,我国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困境和障碍,这些困境和障碍既来源于政府和行政机构,也源自公众自身,本文将从政府和公众两个方面来分析具体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政府方面的问题1.对公众参与的态度不够积极政府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态度不够积极。

在有些部门甚至是有意忽视公民意见。

公众的意见未能被及时反馈和考虑,最终导致决策无法得到较大程度的支持。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应该树立公民参与的理念,提供更多机会让公众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信息公开不够透明政府的信息公开不够透明,公众难以了解政府决策的过程和获得必要资讯,这限制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通过透明的沟通和公开的信息,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政策制定的过程与方向。

3.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目前我国相关的公共政策参与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通过这些条例,公众参与能力被限制。

政府应该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让公众参与合法化、规范化,真正发挥公众的力量。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主体是公众,但许多人对于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够重视,参与意识不够强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重视公共政策的认识,让公众加强自己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公众参与方式不对公众对于参与方式的选择不足,主要还是传统模式,没有利用到网络、新媒体等现代技术的最大化发展。

因此,公众的意见、建议传递等方面有所欠缺。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当推动网络化、信息化的参与方式,同时也鼓励公众多参与线下公共面议、公民研究小组等多种形式的民间讨论,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质量。

3.参与过程中的权利保护不足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可能会遭遇不良的对待和打压,或在整个过程中所表达的观点、意见难被采纳,这都是过度控制和制约公民参与的一大障碍。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及其矫正探析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及其矫正探析

生抵 制情绪 ,使公共政 策不能够执行 到位 ,达不到预期 的效 果。例如 ,近年来 ,我 国一些地方政府过分强调 自身的情况 , 找各种原 因让 中央 “ 法外施恩 ” ,对 中央宏 观调控政策一再 置若 罔闻,甚 至逆风而行 ,“ 你说你 的,我干我 的” ,抵制心
态异 常顽执行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 种手段 ,将公共政策的 内容转化 为现实 ,从而实现公共政 策 目标的一种行为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 , 是实现政策 目标 ,解决政 策问题 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 性分配的主要途 径。对 此 ,美 国公共行 政学者 艾利森 指 出: “ 在达到政府 目标 的过程中 ,方 案确定 的功能只 占 1 O% ,而 其余 9 o%取决 于有效的执行 ”} 。这表 明公共政策执行在公 l J
20 0 9年第 7期
S in e a d T c n lg n g me t s a c ce c n e科技管理研究 n e rh h oo y Ma a e Re
2o o7 0 9 N .
文章 编 号 :10 79 (09 o 02 0 0 0— 6 5 20 ) 7— 19— 4
关 键 词 :公 共 政 策 ;执 行 偏 误 ;矫 正 中图分类号 :D 2 5 6 .
文献标识码 :A 实现具体 目标 。 ( )政策选择执行 2 现实 中运行的政策往往 由相互依存的 、有着共同政策 目 标的小政策组成 ,一 些政 策 执行 主体 往往 对政 策 “ 章取 断 义 、为我所用” ,只执 行符合 自己利益 的部分 ,不符合 自己 利益的部分 就不 执行 , “ 了黄灯 赶快走 ,见 了红灯绕 道 见
走” ,他们 “ 耍小聪 明” 打小算盘” ,“ ,置国家政策原则于不 顾。这种选择性执行使完整 的政策在执行过程 中变得残缺不 全 。政策的整体功能难 以发挥 ,政 策 目标 的实现也必然大打 折扣。 ( )政策附加 3 公共政策在执行过 程 中被 加进原来 政策所没 有的 内容, 使政策 的调 控对象 、范 围 、目标 、力度超 出 了原来 的要 求, 从而使原政策不能到位 ,导致政策扩大化 。政策附加的主要 特点是执行者在原 政策 的基础上 自行设 置 “ 土政 策” ,打着 结合地方实际的旗号另搞一套 , 自行其是 ,谋取私利 ,从而 导致政策执行变形 。以我 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例 ,我国的计 划生育政策本来是为 了控制人 口数量 ,提高人 口素质 ,但在 些地方 ,计划生育罚款却是 乡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 源,有些地方竟把生育第二 胎的指标公开拍卖 ,偏离了计划 生育政策的根本 目的。

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请您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与原因:一、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就是:1、政策敷衍指公共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将政策束之高阁, 阳奉阴违, 敷衍塞责, 从而使政策变成了一纸空文, 根本谈不上解决具体问题,实现具体目标。

2、政策选择执行一些政策执行主体往往对政策“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只执行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 不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就不执行,这种选择性执行使完整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得残缺不全, 政策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 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必然大打折扣。

3、政策附加政策附加的主要特点就是执行者在原政策的基础上自行设置“土政策”, 打着结合地方实际的旗号另搞一套, 自行其就是, 谋取私利, 从而导致政策执行变形。

4、政策歪曲公共政策执行者在传达与执行中对政策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有意曲解, 从而导致政策失真, 甚至被替换为与原政策完全不同的“新”政策。

5、政策抵制公共政策执行者对现有的政策不认同、不接受, 从而产生抵制情绪, 使公共政策不能够执行到位,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6、野蛮执行公共政策我国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滥用行政手段的现象,有的公共政策执行人员对执行对象动辄命令、强制, 使执行对象从心理上与行为上难以接受。

行政手段在执行中扭曲变形, 演变成野蛮执行, 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极大地影响了执行效果。

二、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1、政策本身的原因政策本身的质量问题就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首要因素。

一项政策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 往往取决于政策本身就是否科学合理。

政策执行偏误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 就就是政策本身存在着缺陷, 有漏洞可钻。

政策就是否存在缺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就是策就是否合理;二就是政策本身就是否明晰;三就是政策就是否“前后左右”协调一致;四就是政策就是否多变。

2、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任何一项政策最终要靠执行主体来实施, 现实中政策执行偏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造成的, 这表现在:1)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不高由于历史种种原因, 一些政策执行者文化水平低导致行政决策水平低;职业道德差导致行政道德滑坡; 行政责任观念淡薄导致争荣誉而避责任; 理论水平低导致官本位思想严重。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矛盾、推进社会进步而制定的规划、措施和行动。

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则是指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形式来参与政府决策与政策实施的过程。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既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体现。

然而,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参与难度大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获取困难,很多公共政策实施过程缺乏信息透明度,造成公民难以获取相关信息。

二是参与渠道不广,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一般由政府或企事业单位主导,因此非官方渠道的公民参与往往受到限制。

三是参与机会不足,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主要是由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企业代表参与,而公民的参与机会是有限的。

解决策略:政府应加强信息公开力度,建立政策相关信息公开网站,信息完整、及时、公正、透明。

同时,政府还应鼓励第三方机构和社会组织加强参与,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和机会。

此外,政府应重视听取公民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建立公民参与制度,并设立公民咨询中心,为公民提供更好的参与平台。

二、参与意愿不足目前我国公民参与意愿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公共政策影响范围大,公民往往无法看到自己参与的贡献和成果。

二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许多公民来说,参与公共政策实施的时间和精力是短缺的。

三是公共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资源和技术支持,许多公民对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专业性不太了解,因此缺乏参与意愿。

解决策略:政府应该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加强公共教育和舆论引导,提升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同时,政府还应该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公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公民参与的激励机制,为公民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三、参与效果不明显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政策参与过程中,公民发言权和议程影响力较为有限,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权力过于集中,政策往往缺乏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我国当前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当前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当前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公共政策是政府为实现国家和社会发展目标而采取的行为和措施,它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与此同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协作。

然而,在当前我国,部分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政策落地难度加大,已经形成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

因此,研究我国当前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国当前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的成因和表现,分析其根源和后果,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和公众信任度的提高。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概念和内涵。

2.我国当前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的现状和表现。

3.我国当前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的根源和影响。

4.解决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的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相关文献,了解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定义和内涵,及我国当前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的表现和影响。

2.设计调查问卷,对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政策的认知和支持度,及制定者对公众需求的反应和导向。

3.选取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案例,深入探讨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的根源和影响,找出制度漏洞,并提出改进措施。

4.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解决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的对策和建议。

四、预期成果及创新点本研究预计将有以下成果和创新点:1.明确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定义和内涵,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2.分析我国当前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的现状和表现,帮助制定者和公众更好地了解公共政策和其合法性。

3.探究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的根源和影响,找出制度漏洞,提出解决方案。

4.提出解决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的对策和建议,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参考的改进方案。

五、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1.本研究仅基于已有的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将有助于验证结果的可靠性。

我国公共政策主体合法性危机的展呈、危害及其矫正

我国公共政策主体合法性危机的展呈、危害及其矫正

。- _ _ ÷
[ 中图分类号]C 3 5 9 —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7 —1 5 (0 0 0 —0 1 —0 61 7021)1 09 5
当前 , 国 正 处 于 从 传 统 农 业 社 会 向 工 业 我
方 政 策 主 体 和 非 官 方 政 策 主 体 来 划 分 政 策 主 体 。前 者 主 要 包 括 立 法 机 关 与 议 员 、 政 机 关 行
: l _ 。 : … 。 。 ■ - : 。 0 .

毋决r 策权办俸:是谪解政策主体舍港危机的溶理, 遣 一 . l l 系 之: 0- l 。
[ 键 词 ] 公 共 政 策 主 体 ;合 法 性 ;合 法 性 危 机 关
j ≯
。 乏
向 的 危机 , 程 危 机 是 指 政 策 运 作 违 背 法 定 步 过
的 广 泛参 与 , 即 政 策 决 策 主 体 、 议 主 体 和 参 也 参
与 主 体共 同 参 与 到 公 共 政 策 过 程 , 不 同 阶段 在
骤 与 合 理 程 序 的 危 机 , 者 相 互 联 系 、 互 影 三 相
响 , 中任 何 一 维 的 危 机 都 可 能 会 影 响 公 共 政 其
发 挥各 自的作 用 。政 策 主 体 的 广 泛 性 是 政 策 合
法 性 和有 效 性 的 基 础 , 某 利 程 度 上 , 策 合 法 在 t 政 性 来 源 于政 策 主 体 的 广 泛 参 与 和 自己 利 益 与意
社 会 、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向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双 转 型 从
时期 , 社会 变 迁 引 发 诸 多 新 现 象 、 问 题 和 新 变 新 化 , 而导 致 了 我 国 公 共 政 策 在 政 策 主 体 方 面 因 不 同程 度 地存 在 或 潜伏 着 合 法 性 危 机 。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信息透明度。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部门在信息披露上存在不足,公众难以获得充分的政策信息,难以了解政府的决策过程和考虑因素。

这使得公民参与政策讨论和决策的能力受到限制。

第二,决策权集中。

在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往往由政府部门主导,决策权集中于少数决策者手中,公众意见往往只起到次要的参考作用。

这种决策权的集中导致了公众对政策的影响力有限,难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作用。

参与机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有一些法律法规和机制鼓励公众参与政策制定,如听证制度和征求意见制度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公众参与的途径有限,难以广泛参与政策讨论和决策;公众参与的意见被政府部门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忽视或不予采纳,导致公众对参与的积极性和信任感下降。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促进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一是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

政府应该加强对政策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及时向公众披露政策制定的背景、目的、过程和结果等信息,同时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扩大信息传播的渠道,让更多的公众能够了解政策制定的全过程。

二是建立多元化的决策机制。

政府可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引入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包括行业组织、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等,形成多元参与的机制。

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倾听和尊重公众意见,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开展听证会等形式,与公众进行广泛的沟通和讨论,确保公众能够有效参与决策过程。

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

在法律法规和制度上,应明确公众参与的原则和程序,规范相关机制和程序的实施。

对政府部门不予采纳公众意见的行为应进行监督和约束,确保公众参与能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四是加强社会组织和公民能力建设。

政府可以利用社会组织等渠道,加强对公众参与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公众参与的能力和素质。

政府也应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的支持,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鼓励更多的公民参与到政策讨论和决策中。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现实困境及其消解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现实困境及其消解

第18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8 No.2 2009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 eb . 200921文章编号:1008-8717(2009)02-0021-03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现实困境及其消解黄 燕 翔(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摘 要:政府对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是通过各项公共政策来实现的。

当前,我国在公共政策执行环节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面临执行的现实困境。

尽管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现实困境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其种种表现形式及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仍值得审慎的关注,完善相应的机制建设是走出当前执行困境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现实困境;消解;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公共政策问题的研究日益为人们所关注。

当前,我国在公共政策执行这一重要的环节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政策执行效果偏离政策的最终目标或产生不良后果的现象时有发生。

公共政策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愈来愈多地与政策执行相关,可以说,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秩序失范和日愈严重的权力腐败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源于许多科学合理的重大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扭曲、变形甚至消解。

因此,如何保证公共政策执行达到预期的目标,使作为国家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的公共政策充分发挥它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西方公共行政学界出现过专门研究中国政策执行问题的论著,如美国学者戴维·M ·兰普顿(David M. Lampton)的《毛泽东之后中国的政策执行》(1987)和约翰·P ·伯恩斯(John P. Burns)与斯坦利·罗森(Stanley Rosen)合著的《毛泽东之后中国的政策冲突》(1993)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有致力于改革实践问题研究的中国学者对我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现实公共政策问题进行探索,并且把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现实困境归结为政策执行阻滞、政策规避、政策执行“中梗阻”、政策失控等等。

我国公共政策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我国公共政策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我国公共政策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行政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政策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政策执行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

纵观我国目前公共政策执行状况,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政策执行偏误,即政策执行者在实施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使执行效果偏离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引起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无序和混乱等政策失真现象。

如何改善现有的缺陷,探索出解决对策并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正是我们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公共政策,政策失真,执行偏误,政策执行一、引言公共政策执行在公共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政治系统输出的主要内容,公共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社会价值分配方案。

然而,公共政策在付诸实施之前仍然只是一种具有观念形态的分配方案,其效能必须经过实际的执行过程才能得以发挥,再好的公共政策也只有通过有效的执行才能保证其目标的实现。

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研究并解决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问题,无疑是个十分重要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对于提高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效率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表现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政策执行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

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误,不但会直接影响政策问题的解决,导致预定政策目标落空,而且会损害政府形象,削弱政府权威和公信力。

纵观我国目前公共政策执行状况,不难发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从而使得政策在执行中产生偏差和变形。

具体来说, 公共政策在执行中出现的偏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失控问题及对策分析[1]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失控问题及对策分析[1]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失控问题及对策分析内容摘要:公共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行政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置身于一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中去。

这也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等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今,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这一重要的环节中,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政策执行的失控,即政策执行者在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其效果偏离政策的最终目标并产生不良后果的政策失真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控现象时有发生,而如何改善现有的缺陷,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正是我们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政策、失控、对策分析一、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主要表现公共政策执行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传统的公共政策研究领域,学者们一般都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上,似乎公共政策一旦制定,其政策执行的结果符合政策目标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

然而,事实上,公共政策执行的结果往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政策失控也正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具体来讲,公共政策在执行中的失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敷衍。

这是指公共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并未采取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来贯彻执行该政策,而是将政策束之高阁,阳奉阴违,从而使严肃的政令在形形色色的花架子下变成一纸空文,根本谈不上解决什么具体的政策问题、实现什么政策目标。

这样做的后果不但会浪费大量的政策资源,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2.政策利用。

公共政策成了某些地方政府手中的资源,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通过分配“特殊”政策,从而控制企业行为。

政策的分配结果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分配者的意志,企业却可以通过各种关系与手段来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0 0年 第 6期
行政与管理
公 化方面 , 决策程序不健全 、 明度不 高 , 透 政策问题 的确 定着政策 的效能和政策合法性 。 民和利益 团体作为 一般并不对政 府施加直接 的压 定与政策 方案 的选择往往都 由领导 说 了算 ,封 闭决 政策 的社会参 与主体 , “
行政 与管理
党政 干 部 论 坛
我国‘|政策主体合法性的危机及其矫正 . \ It 一 , =
。 邢 玲 高信 奇
公共政策是 当今政府用来解决社会 问题 , 实现一 种不 同的社会利益 团体 。 定价值 目标 ,对各种不 同利益进行调 节的有效手段 。 公 共政策基 于公共利益 , 面向社会公 众 , 以在 所 当前 , 我国正处 于从传统农 业社会 向工业社 会 、 计 政 策制定 的过程 中必 须有多元化 政策 主体 的广 泛参 从 划经济体制 向市场经济体制双转 型时期 , 会变迁引 与。 社 在政策 活动过程 中 , 了保 障政策 的权威性 和强 为
而是 以 自己的社会行为方式来 表达其对政策 的态 策” “ 、暗箱决策”的现象时常发生 。在决 策科学化方 力 ,
积极扩大政 策过程 中公 民和利 益团体的公众参与 面, 有些 决策主体 由于对社会公共管 理和公共政策专 度 。 业知识 和业务能力 的欠缺 , 策时仅凭个人 的经验和 既有 利于政 策 问题 的发现 与确认 、政府 决策 的理性 决 也 实现 人 民当家作 主 的 主观感受 , 使政策 的制定 缺乏科学 性 。 在决 策价 值指 化 , 有利 于政策 的顺 利执行 、 然 由于我 国公 民政策 参与 意识和 民主 向方面 , 些决策主体往往从个人利益 或利 益 团体利 民主权 利 。 而 , 有 权利 意识淡薄 , 民政 策参 与能力低 下 , 民参 与公 公 公 益 出发 , 置社会公 共利益 于不顾 , 造成决策 权力 的权
发诸多新 现象 、 问题和新 变化 , 新 因而导致 了我 国公 制性 , 要有官 方政策 活动者 的指 导与 引领 ; 为了落 而 共政策在 政策主体 上不 同程 度地存在 或潜伏 着合 法 实各 利益 团体 和公 民的利益及公 民的 知情 权与话 语 权, 又要有非 官方政 策主体 的积极 广泛参 与 , 即政 也 公 共政 策合 法性 危 机 的主 体 向度 策决策 主体 、 参议 主体 和参 与主体共 同参与到公共政 公 共政策合 法性意 指公共政 策获得 公 民的普遍 策过 程 , 在不 同阶段发挥 各 自的作用 。 多元 化 的政 策 认 同与支持 , 并能有效 地得 以贯彻实施 。 公共 政策合 主体任何一方缺失都可能导致政 策公信 力下降 , 政策 法性危机则指政 策未能获得公 民认 同与支持 , 并难 以 合法性将 受到质 疑 , 至会 丧失殆尽 。 甚 政策 主体 的广
危机 , 过程危机是指政策运作 违背法定步骤与合理程 合法化的根本途径 。 序 的危机 , 三者相互联 系 、 互影响 , 中任何一维 的 相 其 二 、 国公 共 政 策 主体 合 法 性 的危 机 我 危机都可能会影 响公共政策 的合法性 , 引发政策 的合 我国的政策主体包括着决策主体 的党政机关 、 参 法性危机 。 议 主体 的各 类政策 研究机构 或研究组 织 以及 参与 主
为三类 : 一是政策决 策主体 , 一般指行政机构 、 执政 党 决策模式并未彻底 消除 , 现代化的决策体制又未能最 及其领 袖 ; 二是 政策参 议主体 , 一般指各 种政 策制定 终确立起来 , 致使 我们 的决策体 制 中还存在着诸多缺 的辅佐系统 , 包括各 种政策研究组织 、 专家 、智囊 团” 陷 与不足 。 “ 这种 双轨制 导致 了长期 以来 , 党政决策 职 和 “ 想库 ” ; 思 等 三是政 策参 与主体 , 指社 会公众 和各 责不分 , 决策权力 过分集 中于 “ 把手 ”在 决策 民主 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政策主体是政策活动 的实际制 定者 、执行 者 、 参 体的公 民和社会 团体 。 由于 主客观原 因 , 这些 政策 主 与者和影响者 。 政策 问题 的公众性 和价值诉 求 的公共 体 在我 国的政策活 动过程 中不 同程度 地存在 一定 的 性决定 了政策主体 的多元化 。 政策 主体按 照不 同的分 问题 , 从而影 响着政策主体 的合法性。 ( ) 共政 策 决 策 主体 的权 威 遭 受质疑 一 公 类标准有着不 同的分类 : 从政策 主体 与国家权力关系 来看 , 般地 , 一 以官方政 策主体和非 官方政 策主体 来 我 国现有 的公共决 策体制 基本上 是在计 划经济 划分政 策主体 。 者主要包 括立法 机关与议 员 、 政 体 制的基 础上形成和发展 的。 前 行 其主要特点是党 的领导 机关与 国家公 务人员 、 司法 机关 、 执政 党 、 治家 等 ; 和国家权 力体 系的双重权力运行机制和决策体系 。 政 随 后 者主要包 括公 民( 民 )利益 团体 、 选 、 大众传 媒和 思 着体制改革 与社会 转型 , 国 目前正处于 由传统决策 我 想库 ( 智库 )以政策 主体 的政策 职能来 划分 , 以分 体制 向现代决策 体制的转型时期 , 。 可 传统 的决策体制及

性危机 。

或有效地贯彻 实施 。 共政策合法性危机 内在地包含 泛性是政策合法性 和有效性 的基 础 ,在某种程度上 , 公 政策主体合法性危 机 、 内容合 法性危机和过程合法性 政策合 法性来源 于政策 主体 的广泛参 与和 自己利益 危机三维 向度 。 主体合 法性危 机是 政策活动者或参与 与意 志的充分表达 。 因而 , 公共政 策 的形成 与实施 在 者 的危机 , 内容危机是政策 的价值诉 求与 目标指 向的 过程 中, 主体 的广泛参与是确保政策符合 民意及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