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合集下载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考研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精品笔记2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考研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精品笔记2

2016人大行管考研谢明公共政策导论学姐笔记《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公共政策部分第一讲总论(前三章)第四节(自由主义+政府干预)p24第三章主体、客体、环境★第一节(官方4+非官方5)1、政策主体的定义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

官方决策者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权威去制定公共政策的人们,它包括立法机关、行政决策机关、行政执行机关、法院。

非官方决策者是指并不拥有合法权威去做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人们,包括利益集团、政党、公民个人、大众传媒、思想库。

2、政策主体有哪些?其中官方决策者包括什么?非官方决策者包括什么?(要重点记忆非官方决策者里面的内容)(1)官方决策者①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立法。

②行政决策机关: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行政执行机关:不仅能够参与一些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而且能够通过行政拖拉和无所作为使其他机构制定的法律或政策徒有虚壳。

④法院:通过司法审查权和法令解释权对公共政策的性质和内容产生巨大影响。

司法审查权是指法院有权审查立法和行政机关的活动是否违宪。

法令解释权是指法院有权解释和决定那些只有抽象的表述且容易引起分歧的法规的含义。

(2)非官方决策者①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利益表达的功能。

其方式包括:院外活动、舆论宣传、政治捐款、抗议示威等。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政策制定不应受个别或少数利益集团的操纵。

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由以下因素决定:A成员数量B财力状况C团体实力D领导者能力E群体凝聚力F与政府决策层的关系②政党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加以实现,政党常常履行着一种利益聚合的功能,即政党努力将不同利益集团的特定需求转变为一般性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

③公民个人公民个人参与政策过程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主权者的身份投票、通过代议的形式推举代表参与政策制定、通过威胁手段如示威**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通过参加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多方游说、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2、政治环境 影响公共政策的政治状态,如政治体制、
制度、结构、关系等。 影响政策性质 决定政策系统的民主化程度 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
要充分厘清中国发展的核心利益和非核心利益。 中国发展的核心利益是主权的尊严、领土的完 整、社会的稳定。具体说包括:台湾问题的和 平解决;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 繁荣;西沙群岛等尚有争议的领土问题上的主 权尊严……
强制性工具(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没有多 少自由决定的余地):管制、公共企业(国有企 业)、直接提供;
混合性工具(自愿和强制结合,允许政府不同程 度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做出决策):信息与规 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与使用者收费
4、利益集团左右政府决策的方法
1、参与国家选举,例如角逐立法机关的议 席
2、以说理方式游说政府或立法机关 3、争取社会支持,如以游行、请愿或发起
签名运动等形式来引起公众注意及向政府 施压。
5、院外集团(第三院)
西方国家中为了某种特定利益而组成的企 图影响议会立法和政府决策的组织。其活 动常在议会的走廊(lobby)或接待处进行,故 有院外活动集团、罗比分子或走廊议员之 称。因在很大程度上可左右议会立法过程 和结果,故又被称为议会两院之外的第三 院。游说集团
公共性利益团体:主要是争取其成员非经 济性的共同理想,他们成立的目的主要是 争取公共利益或透过成立利益团体来向大 众推广其理想。英国学者称这类团体为促 创团体,以别于一般的经济性利益团体。 环保组织、争取妇女权益及主张保障弱势 社群的组织均属于公共利益团体。
(2)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直接游说、间接游说、司法诉讼、政 治捐款、示威抗议等方式。三类方法: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运用系统理论从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角度 对公共政策的运行进行分析。

03 公共政策学 第三章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

03 公共政策学 第三章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二节
政策客体
二、目标群体
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通常是由 于下述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二)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 (三)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 (四)对成本收益的权衡 (五)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 (六)避免受到惩罚 (七)环境条件的变化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一、环境与生态
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它 涉及诸多因素,从人到物,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文化, 几乎无所不包。研究政策不能不研究环境,这种研究可以 借助行政生态学行政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把政 策与环境的互动视为一个生态系统。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政策环境三、政环境的构成因素(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包括 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系、矿藏甚至人种等自然构成。 (二)经济环境的影响 经济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要素的 总和,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包括生 产力的结构、性质(科技发展、国民收入、资源分配等)和生 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个人所有、集体所有、国家所有等)。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政策环境
二、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首先,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 的。 其次,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 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 。 再次,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 化。 最后,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对政策环 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公共政策系统

公共政策系统

上海法律与经济 研究所
2002
吴敬琏、江 平、梁治平
法治环境和市场经济变革的交 互作用
• 还有两家是官方整合民间资源后创办起来的,目前以 民间身份活动。他们自己的解释是:始终坚持官方背 景、民间机构 ; •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起) 1989年 马洪 以研究为依托进行广泛深入的咨询服务 •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研究会发起) 1991年 迟福林 转轨经济理论和政策 研究,提出政策和立法建议报告。
众传媒以及民间思想库等。
(一)利和行业而形成的正式、非正式团体和群体等 社会组织。
利益团体影响公共决策的方式主要有游说、宣传、捐款
、抗议等等。
(二)公民(选民)
公民是一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公民享有参与政 府管理并影响公共政策的权利。具体表现为知情权、参与权 、表达权、监督权。
政党履行“利益聚合”功能,努力将不同利益集团的特定需 求转变为一般性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 两党制——美国、英国 获得更多选民支持,在“一揽子”政策纲领中体现多数人的 需求,且避免与势力强大的利益群体发生直接利益冲突。 多党制——法国 政党代表相对狭隘的利益
一党制——苏联
(四)司法机关
作为国家或政府组成部分的司法机关,它也是政策主体
会问题。
(二)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 所谓主观定义是指人们对上述客观情况的察觉和认识,即他们 明显感到目前的客观条件已危及到他们所珍视的社会价值观, 是对他们所信奉的社会规范的一种背离。
10/23/2016
(三)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
社会问题之所以能够出现并得以持续,主要是由于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选
再政策规定中受到利益的减损或增加。

第五章 公共政策

第五章 公共政策

• 二、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公共政策的制定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分析问 题,提出方案;评估方案,方案选优的过程。制定公共政 策必须依照规范的程序,以防止少数人草率行事、滥用职 权。制定公共政策的程序有: 1、政策问题的产生与认定 社会问题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公共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实际状态与社会 期望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现象。当政府决策者意识到某个社会 问题的存在,并准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时, 社会问题就变成了政策问题。 一般来说,成为公共政策问题必须有以下特点: 第一,问题是公众问题,问题的解决会产生普遍性效 果; 第二,问题是大多数人意识到的,并与大多数人的利 益有关系的; 第三,问题是决策机关认识到的,并认为是有必要采 取行动加以解决的。
•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从本质上说,公共政策是统治集团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这种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 从政治性看,现代世界各国的政治基本上都是政党政 治,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政党政府。公共政策必然服从并服 务于政治系统的意志、利益和目标。体现着明显的政治性 特征。 从公共性看,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必须从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来制定行为准则,所以, 又体现着明显的公共性特征。 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 一的一面。当政治系统中占统治地位的集团的利益与社会 公众的利益一致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能很好地结 合在一起;当统治集团的利益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不一致、 甚至发生冲突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会发生矛盾。

4、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在人类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 政治地位、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文化水 平的差别,造成了不同社会成员具有不同 的利益需求。而社会的实际资源是有限的, 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这就造成利 益分配上的冲突。为减轻这种冲突,化解 这种矛盾,就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通 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公平分 配社会资源。

公共政策研究公共政策主客体与系统

公共政策研究公共政策主客体与系统

压力
有利于集团B的公共政策结果
有利于集团A的公共政策结果
利益集团理论要点
• • • • • • • 政治过程是集团争取影响政策的行为过程; 集团间的互动是政治的中心内容; 民众的力量只有通过利益集团的活动才能实现; 政党是集团间的联盟; 政府的任务是管理集团间的冲突; 政策是集团间妥协的产物; 集团竞争不可避免,公权力机构应制定集团间 的竞争规则; • 公共政策总是反映优势集团的利益
大众传媒能及时反映社会所发生的公共问题,同时,其传播的信息是对政 策信息和政策问题进行选择、整理、淘汰、处理,经过层层加工和筛选后, 再提供给公众的。它不仅能为政策制定创造良好的公众支持的环境,从而扩 大政策诉求群体,提高政策问题的认知程度,同时可以形成强烈的政策舆论 压力,促使决策系统接受来自公众的愿望和要求。大众传媒是连接政府与社 会的桥梁和中介,可以扩大公众对政策制定的参与程度,使分散的公众公开 表达自己的诉求,是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公民参与政策活动的现状
公民在大多数情况是政策被动接受者 公民的政策需求难以上达政府决策层 公民参与政策的积极性不高
利益团体
利益团体是基于某种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共同态度或者是某 种职业和行业而形成的正式、非正式团体和群体等社会组织。 其目的在于建立、维持、增进共同利益和共同态度所蕴涵的行 为模式;其职责是履行利益聚合功能,以保障或增进其成员的 利益作为最高目标。
利益集团影响政策过程的渠道
个人关系网络
游说 诉讼
学者造势
利益集团
借助媒体
开展宣传
直接表达
抗议示威游行
利益集团理论
决策者
1.利益集团不断向决策者 施压,决策者不断回应 来自团体的压力; 2.利益集团的平衡由利益 集团的相对影响力决定。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的实质:有效增进和公平分配公共利益2、定义: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3、政策的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

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4、政策的客体: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5、根据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飞高低,将政策工具分为三类:自愿性工具(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混合性工具(信息与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与使用者付费)和强制性工具(管制、公共企业和直接提供)6、政策的制定:社会问题被列入政策议程,如何制定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从中优选方案。

7、政策的评估:设计出各种政策方案之后,就要对它们进行评估和论证。

一般来说,政策方案评估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价和可行性评估,其中,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8、公共政策合法化:广义: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狭义:主要偏重于从法律角度来解释公共政策合法化;包括决策主体的合法化、决策程序的合法化和决策内容的合法化。

9、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经解释、宣传、组织、实施、服务等活动将政策的观念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10、定量分析:分析一个对象内部几个因素之间或者几个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运用各种数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或满意)的方案及形成对人们有用的信息.具有实证性、明确性、客观性。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导论一、名词解释元政策:是关于政策的政策,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

其基本功能在于如何正确的制定公共政策和有效执行、评估、分析公共政策。

基本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指导国家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工作而制定实施的行动准则,是用以指导部门政策的主导性政策。

具体政策:亦指部门政策,主要指针对具体的公共政策做出的政策规定。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政策客体:公共社会问题只有列入政府议事议程,涉及到社会上相当多的人的利益的社会问题才是公共政策客体。

政策环境: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即指凡是影响政策的存在、发展变化的因素都是政策环境。

政策议程:政策问题或政策机构的行动计划过程,它提供了一条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过程的渠道和一条给与考虑的事项。

政策问题: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政策规划:是政府针对现实某些政策问题,在未来可能演变成的情形,系统地制定一套解决预案的过程。

即是一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策构想。

政策执行: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政策资源的混合:指的是投入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交织在一起,很难分清某项资源的支出究竟应该属于哪一个政策,或每项政策的总投入是多少。

政策的重叠:指的是针对相同或相似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群体,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制定并执行各自的政策。

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与方式。

有限理性模型:即满意准则,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公共政策: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通过民主政治程序制定和执行的行动方针和行动准则。

第三讲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名词解释:1、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监控等(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官方决策者:指拥有合法的权力去作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

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2公民个人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多元化:联合国、WTO、欧盟2、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问题及其发生作用的社会群体。

3、公共政策问题:就是能够进入政策议程的社会公共问题。

4、政策目标群体:就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与影响的社会群体或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简答题:1、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或反对和不服某一项公共政策,通常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6)避免受到惩罚;(7)环境条件的变化等。

2、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1)公共政策问题的相互依存性(系统性):政策问题是一个系统,整体在质上大于部分之和。

(2)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产生问题的外部条件是被有所选择地确定、分类、解释和评估的.(3)公共政策问题的人为性:政策问题的产生、存在和改变具有社会性,依赖于相关社会群体和个体,不存在政策问题的“自然”状态。

(4)公共政策问题的动态性:社会的动态性,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行为方式发生变化,政策问题也变化4、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

2、经济环境: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包括生产力的结构、性质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3、政治环境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文化等,是公共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因素.4、社会变迁公共政策必须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地调整其政策目标与内容、执行方式和手段,坚持改革的方向,使之能跟上形势变化与发展的脚步。

公共政策学重点

公共政策学重点
(2)纠正和消除政策执行偏差。
4.政策评估系统
政策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目旳、评 估原则和评估措施五大要素构成。
政策评估系统旳任务是为政策旳去向以及 政策资源旳合理配置提供事实根据和价值根据。
政策评估系统旳基本功能是:
(1)提供政策连续、修正、调整或终止旳根 据;
(2)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
(三)政策反馈系统
2.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旳生存、发展与
运营具有主要影响旳各种经济原因旳总和,涉及
生产力旳性质、构造,生产资料全部制旳形式、
经济构造、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总量等。
经济环境对公共政策旳制约和影响体现在:

(1)经济环境是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旳基本
出发点;

(2)经济环境提供了政策系统运营所必需旳
政策执行系统旳基本功能是:
(1)为政策方案旳实施做好准备。 (2)有效实施政策方案。
(3)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
3.间接主体系统
间接主体系统是指那些虽不拥有正当旳强 制权力,但能够参加或介入到政策过程中,并 产生一定影响旳政策间接主体所构成旳系统。
间接主体系统旳要素大致能够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次国家政策行为者 ;第二类是跨国政 策行为者;第三类是全球政策行为者。
5.国际环境
国际环境既涉及全球范围内旳政治、经济、 文化发展演变旳共同趋势、全球秩序及相应旳规 则,也涉及对政策系统生存、发展和运营产生一 定影响旳民族国家间、跨国组织间竞争、合作与 冲突而形成旳具有一定稳定性旳政治、经济、文 化关系。国家环境对政策系统旳影响体现为:
(1)国际环境影响政策系统旳价值选择;
政策反馈系统是将政策主体与政策对象、 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旳一种特殊系 统。多层次、多网络是政策反馈系统旳突出 特点。

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一、公共政策的定义,戴维.伊斯顿的定义,如何理解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学: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戴维.伊斯顿的定义: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出权威性的分配。

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因此它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分配;公共政策的实质—分配;分配的范围—面向全社会;内容—价值(利益);结果—权威性如何理解公共政策: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通俗地讲就是公共政策咨询的过程:对公共政策的选择、实施和评价。

二、公共政策的主体:官方、非官方官方的政策活动策划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内、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过程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员;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团体、公民、大众传媒以及民间思想库等。

三、公共政策的客体: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个方面。

社会问题:并非所有社会问题都成为政策问题;目标团体: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

四、公共政策的特征基本特征:1、阶级性,政府本身为公共权力机构,是阶级利益的代表;2、整体性,一个公共政策往往涉及其他许多方面的政策:公共政策内容、公共政策过程和公共政策环境几个方面均如此;3、超前性,及时间跨度长,对未来发展具有预见性,政策过程往往有较长的时间跨度,一般20-40年的时间是必要的;4、层次性,任何给定的政策领域,比如污染控制或者卫生医疗政策,都涉及到各个层次政府的许多项目,也涉及到社会、企业,甚至是个人的研究和行动计划;5、多样性,政策过程涉及到无数的管理者,包含多个领域的政策,比如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政策;6、合法性,应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接受。

五、公共政策学创始人:拉斯韦尔;1951年,美国福斯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纳拉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进发展》一书,被人们当作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公共政策分析》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2. 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 直接游说、间接游说; • 司法诉讼、政治捐款; • 示威抗议等方式。
(一)利益集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GO是否利益集团?
?
厚德 · 博学 · 求是
(一)利益集团: 美国的利益集团
厚德 · 博学 · 求是
(一)利益集团: 美国的利益集团
厚德 · 博学 · 求是
(一)利益集团
团体主义理论
厚德 · 博学 · 求是
(四)思想库(现代政策研究组织)
1.提供政策建议, 充当咨询参政机构;
3.提供政策结果信息, 充当评估机构;
3.功能
2.提供学术思想, 充当认识机构;
厚德 · 博学 · 求是
4.向政府输送官员和专家, 充当人才的交流、储备机构。
5.制造舆论、传播思想, 充当宣传机构。
民间思想库与官方思想库之比较
3.1 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安德森
包括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
琼斯
政府外部和政府内部
厚德 · 博学 · 求是
基本相同,只是表达不同
一、官方决策者
决策一般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 。 我国:立法~ 、司法~ 、行政~和执政党~ 。 也有人认为司法部门一般不参与决策,只是解释、细化和执行。 这种分歧的根源在于对决策的理解不同。是国家层次还是一般层次。
厚德 · 博学 · 求是
二、非官方参与者
(二)政党:通过选举将自己的政治纲领转化为公共政策。 (三)大众传媒(国家的第四种权力)
(1)传播公共政策信息,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双向沟通。 (2)引导社会舆论影响公共政策议程设置。

第三章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

第三章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

第三章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本章要点:1、公共政策系统是由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客体及其与公共政策环境和政策资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其中公共政策主体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包括官方的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和司法机关)、非官方的主体(利益团体、公民和大众传播媒介)以及现代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思想库);公共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2、公共政策环境就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状况、制度或体制条件、政治文化、国际环境等等。

政策资源是指政策运行活动可以获得并利用来促进运行过程的各种支持和条件,通常分为物质、人力、信息、权威资源等几大类别。

3、公共政策系统是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大系统。

政策主体、客体和环境与资源以及政策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政策系统呈现为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这个运行表现为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与监控、政策评估、政策变迁等环节所组成的过程,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政策周期。

第一节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政府、政党、公民、社会团体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并在公共政策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公共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一般可以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由于各国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过程存在着差别,因此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安德森在《公共政策》一书中将政策制定分为官方和非官方的两大类:官方的政策制定者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权威去指定公共政策的人们,包括立法者、行政官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司法人员;非官方的政策制定的人或组织,包括利益团体、政党和作为个人的公民。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绪论作为政府管理国家的公共政策,其拥有着强大的政府作为其保障,以及拥有者强大群众基础为其支撑,公民是国家里的公民,因此与公共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包括着整个国家以及国家里的人民。

目录一、公共政策的主体 (1)1、政策主体 (1)2、公共政策主体 (2)二、公共政策的客体 (2)1、公共政策的客体 (2)2、公共问题 (3)3、目标群体 (3)三、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4)1、公民是主体 (4)2、公民是客体 (4)3、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4)一、公共政策的主体1、政策主体政策的主体可以一般的界定为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或组织。

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等。

西方很多的教材把主体分为官方主体与非官方主体A、官方主体政治体制内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官员等B、非官方主体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民个体以及民间思想库等2、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主体是政策系统的核心成分,是指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决定、执行、监督等过程的组织、团体和个人。

公共政策作为政策的一部分,因此公共政策的主体就是政策主体所包含的所有个人或者组织。

主要有国家机构、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公民个体等。

公共政策的主体是公共政策出现和实施的主要推动者,是公共政策能够发挥效能的关键变量。

在客观现实中,公共政策主体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几乎所有的社会力量都可以纳入主体范畴。

这一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公共政策社会化的普遍性。

二、公共政策的客体1、公共政策的客体公共政策的客体是指公共政策实施中将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会受到影响的目标群体。

绝大多数公共政策都肩负着如何解决特定的公共问题这一使命,它所制定的方案、准备调配的资源和确立的目标都是围绕着特定的目标而产生的。

公共政策主客体知识运用

公共政策主客体知识运用

运用公共政策主客体相关知识分析案例案例: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设想是由孙中山先生于1919年首次提出来的,20世纪30--40年代,国民政府曾两次进行勘察测量并提出初步计划报告。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将三峡工程建设提上政府议程,并组织全国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

1992年4月3 8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至此,三峡工程决策过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分析:三峡政策的主体、客体一、公共政策主体分析1、三峡决策的主体公共政策主体就是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控的行为者。

公共政策主体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两大类。

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也就是那些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从而主导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主要包括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某些领袖人物。

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即那些虽不拥有合法强制力,但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私人接触等方式,参与、介入到政策过程中,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传统的观点认为,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包括执政党、在野党、参政党、利益集团(压力集团)、大众传媒、政策研究组织和公民。

在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决策制定中,决策主体涵盖了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

具体说来,在这一公共决策中的直接主体有:行政机关国民政府、新中国政府,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孙中山这样的领袖人物;间接主体包括:中国共产党,各个领域的专家。

正是在这些个人、团体、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三峡工程的决策过程才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主体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从最初提出到具体实施,三峡工程决策历经70年之久。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流域水资源极为丰富,约占全国的1/3,年均径流量约1万亿立方米,水力资源可开发量占全国的53%。

长江流域农业发达,总产值占全国的40%,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

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

政策问题的情境
●出现混乱状态和发现标示问题 的客观事实
●问题为多数人所觉察,产生不 满、焦虑
●现实状况与多数人的利益期望 发生冲突
●一定的团体和组织产生抗争行 动
●混乱状况必须由政府采取政策 行动来解决
问题 社会问题
社会公共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
問題鏈
政策客体的行为
在政策问题状态后面起作用 的是政策标的群体的行动。
策的特别知识,并有特殊的见解而呈现出强势
●具有忠诚:政策利害人对团体和组织表示忠
诚,从而有很强的凝聚力
政策利害人认定的途径
●法律强制的途径(the imperative approach)
许多法律都有保护弱势团体的明文规定,依据 法律来确定利害关系人,这一途径的缺点是过于 机械、僵硬
●地位的途径( the positional approach )

的配合的程度
●社会参与的途径( the participation approach )
依据个体、团体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程度来确认是 否是政策利害关系人,这一途径的缺点是忽视不太参 与社会活动的“沉默的多数”
●意见领袖的途径 ( the leadership approach )
将社会上能够左右大众的舆论领袖纳入政策利害关 系人,这一途径的缺点是容易忽略大多数非意见领袖 的个体或团体
●政策执行的责任主体 ●政策倡导(营销)主体 ●政策执行的协调主体 ●政策执行的操作主体
在政策评估阶段上需要关注的政策行 动主体
●政策客观评估(监督)主体
●政策主观评估(监督)主体
在实际的政策评估中主观的和客观 的行动主体的配置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公共政策的客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

绪论
作为政府管理国家的公共政策,其拥有着强大的政府作为其保障,以及拥有者强大群众基础为其支撑,公民是国家里的公民,因此与公共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包括着整个国家以及国家里的人民。

目录
一、公共政策的主体 (2)
1、政策主体 (2)
2、公共政策主体 (3)
二、公共政策的客体 (3)
1、公共政策的客体 (3)
2、公共问题 (4)
3、目标群体 (4)
三、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5)
1、公民是主体 (5)
2、公民是客体 (5)
3、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5)
一、公共政策的主体
1、政策主体
政策的主体可以一般的界定为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或组织。

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
等。

西方很多的教材把主体分为官方主体与非官方主体
A、官方主体政治体制内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官员等
B、非官方主体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
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民个体以及民间
思想库等
2、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政策系统的核心成分,是指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决定、执行、监督等过程的组织、团体和个人。

公共政策作为政策的一部分,因此公共政策的主体就是政策主体所包含的所有个人或者组织。

主要有国家机构、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公民个体等。

公共政策的主体是公共政策出现和实施的主要推动者,是公共政策能够发挥效能的关键变量。

在客观现实中,公共政策主体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几乎所有的社会力量都可以纳入主体范畴。

这一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公共政策社会化的普遍性。

二、公共政策的客体
1、公共政策的客体
公共政策的客体是指公共政策实施中将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会受到影响的目标群体。

绝大多数公共政策都肩负着如何解决特定的公共
问题这一使命,它所制定的方案、准备调配的资源和确立的目标都是围绕着特定的目标而产生的。

和问题相关的是特定的目标群体,所有绝大多数政策也必然包含着特定的目标群体,他们在政策规定中将会受到利益的减损和增加。

2、公共问题
是指现实的状况和理想预期的标准之间存在的差距。

这种差距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它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范畴,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其包括客观性、主观性、价值相关性、社会性、过程性、系统相关性。

3、目标群体
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目标群体,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的配臵。

社会价值的配臵并不是一个价值无限增大的过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就像分蛋糕一样,总存在一些人多些,一些人少一些,而另一些人少一些的结果,甚至会出现将一些人的利益减损而用来补充另一些人利益的情况。

这种因公共政策实施而利益收到影响的个体或者组织就是目标群体。

三、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公民是主体
作为公共政策的主体,其中就包含着公民,公民是组成一个国家的细胞与基础。

国家机关、社会利益群体、思想库等一系列的政策主体都是由公民组成,因此公民是政策的主体,一个政府在制度公共政策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公民的利益与要求,因为主体处在一个制度和实施公共政策这样的一个地位。

因此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是属于的关系。

2、公民是客体
同样,公民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其重要性,一个政府的公共政策,其客体是社会问题和目标群众。

社会问题的主体是公民,因此公共政策客体一部分是公民。

作为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众,其主要的组成就是公民,因此可以说,一个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客体就是生活的这个国家的公民。

3、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因此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他与这个社会的公共政策紧密的相关。

彼此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独立的地位与关系。

政府的政策与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时时刻刻的关注政府的公共政策。

作为政策主体的公民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要努力的做
到政策要与所有公民的利益相一致,切不可因为私人的一点小利益而弃大家的利益而不顾。

这样就违背了公共政策最初的目的与效果。

同时,作为客体的公民们也要时时注意关注公共政策,及时的为政府的公共政策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同时要敢于向政府或者政策的制定者们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思想。

只有这样,主体与客体一起努力,才能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公共政策,体现更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而公共政策只是我们在进行社会的管理时提出来的一系列工作与制度,而这些的政策却因为有了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后盾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所以作为公民,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政策对我们生活的作用与意义。

2009级公共事业管理班张瀚中 200930108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